扶贫与扶志扶智一体化推进
网络
经验
脱贫攻坚
近年来,我市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一体化推进,让安于现
状者燃起脱贫的斗志,让缺乏就业技能者端起致富的饭碗,引
导群众树牢“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认同,着力激发干部群众脱贫奔小康内生动力。
一、扶贫先扶志,提振群众脱贫“精气神”
着重培育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精气神,实现广大
贫困群众“精神脱贫”。一是扶思想,以心理干预重塑“我要
劳动”的阳光心态。实施“心理敞亮工程”,派出
120
余名心
理咨询师对
1300
余名贫困户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贫困户恢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掌握脱贫技能,实现思想“脱贫”。
二是扶观念,以激励机制引领“我想脱贫”的社会风尚。
建立扶志激励机制,探索设立爱心助贫服务驿站,实现贫困群众扶
志自立。特别是助品室(即爱心超市)的运营,对辖区内有劳
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扶志积分激励法”,建立“四个一”
长效机制(即制定一套积分制度、搭建一个兑换平台、组建一
支评分队伍、推树一批励志典型),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方式,为其提供社会捐赠的生活物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参与度。三是扶信心,以精神文明建设遍洒“我能致富”的阳光雨露。运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载体,挖掘群众身边鲜活生动的脱贫励志百姓事迹,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脱贫致富带头人从自身视角讲述身边脱贫致富励志故事,讴歌时代新气象,目前已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
1980
余场次。
二、扶贫必扶智,打造脱贫致富“动力源”
抓住教育扶贫、技能培训、兜底保障三个环节,久久为功,精准帮扶,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一是通过教育扶贫拉齐起跑线。实施“启智工程”,着眼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每年选派
200
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选拔
360
名农村教师进城挂职学习;着眼于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累计投资近
4000
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年
投入
3700
余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午餐工程;着眼于解决
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投入
145.3
万元实施雨露计划、泛
海助学等教育资助补助政策,惠及贫困学生
441
人次。二是通过技能培训越过温饱线。探索就业车间扶贫模式,鼓励引导企业创办就业车间、就业工厂,组织贫困人口、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从事适合自己劳动能力的生产活动。目前,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700
多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
就业
2.4
万人。开展全员就业试点,建立居民家庭档案、就业
信息库和救助信息库,对
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有就业创业愿望的户籍居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和爱心救助平台帮助企业找到好员工、农民找到好岗位。截至目前,试点村就业率达
99.8。三是通过保险保障延展幸福线。发挥保险在扶贫中的作用,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社会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率先实施包括商业医疗、养老保险在内的扶贫特惠保险。每年投入
1200
万元,实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引导农民树立正确财富观,防止因伤致困、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目前,各类惠农保险累计惠及群众
130
万人次,实现风险保障
260
亿元,“小保险”发挥了“大作用”。
三、党建促扶贫,提升脱贫攻坚“战斗力”
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建立“1+1+1”的帮扶责任人体系(即安排
名市直部门单位或镇办干部作为
帮扶责任人,安排
名村“两委”干部作为帮扶联系人配合帮
扶责任人,共同结对帮扶
户贫困户)、“N+1”帮扶模式(“N”
是指帮扶责任人、帮扶联系人、签约家庭医生、家庭教师等,“1”是指一个贫困户)和
150
名驻村“第一书记”组成的10
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与此同时,围绕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选精配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创新换届负面清单、任期责任清单和违诺问责清
单“三张清单”,列出了“不得担任”“不得自荐”的20
条负
面情形,近年来依规对
198
名人员取消了自荐或当选资格,选优配强村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