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如何设计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机械、单调、重复性无效作业或惩罚性作业,尽量缩减一些死记硬背、反复抄写的练习;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作业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切忌只有单调的书面作业,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性、操作性等体验类作业。下面谈谈在“双减”政策下,我对语文作业的思考与设计。
一、设计动手操作性的作业
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语文作业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丰富、趣味性强、动手操作的语文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课内知识感知同类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深化语文理解能力。
(一)画一画
“孩子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孩子都喜欢涂涂画画,我们的语文作业不能囿于读读写写上,可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如讲《爬山虎的脚》时就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的描述画画爬山虎的脚,讲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五部分情节内容(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画五幅图。这种类型的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查一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有些课文内容是远离孩子的生活背景的,他们往往难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布置孩子上网或其他途径查找资料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在查阅中自主理解课文背景,就能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了。比如讲《开国大典》,课前就让学生查查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到开国大典的深刻意义,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做一做
为了不让语文作业拘泥于机械、重复的抄抄写写,可利用语文教材单元主题或者节日主题,让学生做手抄报或做贺卡,培养孩子的一种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比如利用“国庆节”布置孩子做“祖国在我心中”的手抄报;利用“教师节”或“母亲节”,让孩子动手设计卡片送给教师或母亲,使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学会感恩。
二、设计亲身体验性的作业
亲身体验的事物会给我们大脑留下深刻印象,加深记忆。要结合语文教学,设置体验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在生活体验中掌握知识,增强认知能力,充分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开展观察活动的体验
新课程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习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因此,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才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例如习作——写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要求写出动物的特点。布置孩子写这篇作文之前,就应该先给孩子布置一项作业——养小动物,并随时观察它。孩子在养小动物的观察体验过程中,才能了解小动物的特点及生活习性,才能准确写出动物的特点,才能表达对动物的真情实感。
(二)看电视电影,激活感官体验
只要是学生亲眼看到的,就能够加深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看电影、电视是学生最喜爱的节目,针对于此,我们可联系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观看节目类型的作业,比如讲完《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可让孩子利用课外时间看看《开国大典》这部电影,这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体验
新课标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要精心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如可充分利用家乡旅游资源,组织学生到螺洞梅园、河田镇的荷花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感受新农村的变化,并写可行合理的调查报告。这种类型的作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社会生活,关注现实,大大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四)劳动体验型的体验
为让丰富的生活走进儿童的作业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解放他们的双手和大脑,周末布置孩子学习一项劳动技能,劳动过程以拍小视频或图片的方式在班级微信群展示。
“双减”政策背景之下,教师的责任不是变小了,而是更大了,要求不是变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师的着眼点和教学重点必须从以往只做好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多地转移到对人的培育上来,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实际生活,设计一些以学生为本、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