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合理开发和管理乡村公益性岗位,进一步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鼓励和引导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贵州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贵人社发〔2022〕9号)、《毕节市财政局
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转发<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毕人社通〔2022〕6号)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该办法。
第二条
按照《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贵州省财政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贵人社通〔2021〕48号)文件确定的“乡村公益性岗位”名称调整为“乡村公益性岗位”。
第三条
乡村公益性岗位招用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杜绝“优亲厚友”和“人情安置”等问题,通过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作用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主要目的,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岗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
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
第四条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和东西部劳务协作等资金,在全县范围内合理开发一定数量的乡村公益性岗位。
第五条
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采取自愿申报,公开招聘,属地管理,指标控制原则。针对农村低收入户、易迁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家庭中有就业愿望和具备劳动能力的人群中,优先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且有能力胜任岗位的残疾人、重病患者或有子女上学、家中缺少劳动力等特殊家庭的人员。
第六条
乡村公益性岗位设置应遵循“因村设岗、因需设岗、因岗定员、因岗定责”的原则,按照属地管理和行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乡(镇)本级或所辖行政村、村民小组合理设置岗位,坚持“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谁考核”的用人原则。
第七条
乡村公益性岗位坚持就近就地就业原则,尽量在本乡(镇)、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安置就业。在岗位设置过程中,严格把握“一人只能从事一个岗位”的原则。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范围主要包括农村公共卫生保洁员、乡村道路养护员和护河巡查员。
第三章
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
第八条
岗位申报审批
1、下达计划。按照“总量控制,统筹调配”原则,由县社局、财政局、乡村振兴局根据各乡(镇)上报的岗位需求数量做出岗位设置分配计划报政府同意后,及时将岗位设置计划分配表下达至各乡(镇),各乡(镇)根据行政村、村民小组需求,自行安排调配。
2、个人申请。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根据岗位设置原则、岗位设置总数和自身劳动能力以及个人健康状况,向村民小组提出申请并提提交相关材料,村民小组对申请人员进行评议。
3、小组评议。各村民小组按照个人申请,汇总本小组报名情况,结合申请家庭实际,经村民小组会议评定后提交村委会。
4、村级评定。各行政村结合下达的村级岗位设置计划分
配名额,汇总各小组上报的个人申请,经村“两委”研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定后提交乡(镇)人民政府。
5、乡(镇)审核。乡(镇)人民政府根据行政村上报的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名单进行汇总、初审,通过会议评定并逐级进行公示,公示期结束后按要求提供相关申报资料,送交县就业局。
6、县级审批。县就业局负责初审并填写初审意见,经办人和负责人签字、单位签章后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后,填写审核意见,分管领导签字、单位签章。
7、协议签订。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到岗后,由乡(镇)
人民政府及时将人员安排到相应的岗位工作,并与安置人员签订《岗位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将上岗人员名单和服务协议报县就业局备案。
第九条
岗位考核管理。乡村公益性岗位实行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县级下达的乡村公益性岗位数量进行开发,制定具体的工作职责、管理制度和考核措施。村(社区)委会负责聘用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后的日常管理考核和监督,考核情况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每季度将考核情况进行公示。
第十条
岗位期满安置。仍符合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条件的人员,可继续按程序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
第十一条
岗位调整及终止。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解除(或终止)聘用协议,并对岗位进行调整。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向县就业局报告,停止发放补贴并追回已发放的补贴。
1.虚设岗位。即聘用后实际未上岗的。
2.通过其他途径已实现就业的。
3.确实不能坚持正常履职的。
4.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期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不能超过三年);
5.严重违反乡(镇)考核办法和乡村会公益性岗位管理制度的。
6.有违法违纪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死亡或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的。
8.聘用期内2次考核为不合格或3次考核为基本合格以下档次的。
9.无故旷工连续
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
天的;
10.因政策调整需要减少或取消乡村公益性岗位的;
11.其他不适宜继续工作的法定情形。
第十二条
乡(镇)、村(社区)职责。乡(镇)、村(社区)要严格履行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的具体责任,加强对相关公益性岗位的岗前培训、业务指导。乡(镇)、村(社区)有关管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对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按有关规定从严从重处理。对虚报冒领、空岗、挂岗、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骗取岗位补贴的,除负责追回所涉及的资金外,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县就业局将定期不定期、随机组织开展工作督导、检查政策落实情况。
第四章
乡村公益性岗位资金
第十三条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对乡村公益性岗位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动态调整。用人单位要与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签订劳务协议,最长期限不超过1年,有条件的村(社区)为其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第十四条
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渠道主要为东西部对口帮扶支援专项资金、贵州省再就业补助资金、涉农资金等渠道结合实际向县财政、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申请使用,开发的岗位补贴按照现行相关文件标准为1000元/人/月。
第十五条
符合条件安置在乡村公益性岗位上的人员,可按规定享受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高于当地城镇公益性岗位补贴水平,具体标准根据不同性质岗位的公益性服务程度、服务时间、资金支付能力等因素确定。
第十六条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本县失业人员和就业资金情况,按照乡村公益性岗位需求和就业资金承受能力,合理开发。岗位开发情况应报县财政局备案,并由县就业局审核后拨付补贴资金到各乡(镇)财政所,各乡(镇)应及时通过银行拨付至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个人银行账户,乡(镇)年终将兑付情况报县人社局备案。
第五章
乡村公益性岗位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各乡(镇)每季末25日前将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上岗情况,在乡(镇)、村(社区)进行公示,并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书面报告,作为发放其岗位补贴的依据。
第十八条
各乡(镇)在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发、日常管理和补贴发放等过程,要主动接受县纪委、县人社局和县财政局的监督,确保公益性岗位招用过程公平、公正、公开;管理使用合规、合理、合法;待遇发放有依、有据、有迹。乡村公益性岗位使用单位对所申请拨付的补贴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并接受就业、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xx县就业局要依托贵州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立乡村公益性岗位实名数据库实行实名制管理,动态掌握人员在岗情况和领取补贴情况。各乡(镇)对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建立实名登记台账,建立基础档案管理,做到一人一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检查。
第二十条
县就业局对各乡(镇)乡村公益性岗位使用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对安置非就业困难人员、虚报冒领骗取补贴、“吃空饷”等违法违规情形,及时纠正查处并清退违规在岗人员,停止其使用公益性岗位人员资格,收回岗位指标、追回套取的补贴资金,并及时报县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及所在单位责任。
第二十一条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县财政局要做好资金支出使用情况监管和检查工作。各乡镇要按照“谁用人、谁管理”的原则,指导村“两委”做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管理,要定期不定期对各村、组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的日常管理、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变相发钱”,防止福利化倾向。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聘用、监督、检查中相关单位和经办人员应严格履行职责,若出现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办法与国家、省市出台的政策不一致的,以国家、省市的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