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于永正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我吗?
生:(或摇头,或不作声)
师:我们第一次见面,是不是啊?
生:(齐答)是。
师: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生不语)不知道?连我的姓儿你们都不知道?老师没给你们说?没说呀,猜一猜,我看谁会听,刚才老师介绍了,他提到我的名字了,我看谁会听。(请一学生)你来说。
生:于老师。
师:对,于永正。她听到我姓于啦。姓于,干钩于(边说边用手书空),两横一竖钩,干钩于。这个字好不好认?
生:(齐答)好认。
师:上课以前,你们老师一个字都没说我吗?没说我一个字?(学生无人举手)没说呀!哎呀,怎么能不说我呢?哦,说了,怎么说我的?
生:她说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师于永正来为我们上课。
师:哦,说了,而且还加了“著名”两个字,是吧?你信不信呢?
生:(迟疑了一会儿)嗯——信!
师:信!不过她很勉强,想了一会儿说:“嗯——信!”。她这个表情很好,说信吧,又不太信;说不信吧,是老师说的。你用个词儿来形容你现在的心情,你的这个态度。
生:很犹豫吧。
师:这叫“将——”,“半——”(女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要不要别人帮忙呢?
生:(女生终于想起来)是半信半疑。
师:对,半信半疑。听她说的话,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对老师说的话半信半疑。究竟你们老师说的对不对,看咱们的课上得好不好,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咱们两节课以后你们再说说你们的看法,好不好?
生:好。
师:见到我是不是很难过呀?(几个学生说不是)不难过呀?有失望吗?你看我往这一站,看到我会失望吗?肯定失望!肯定跟你想像中的于老师不一样,能不能告诉我,在你没有见到我以前,你想像中的于老师是什么模样?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男的还是女的?说说看。
生:他长得很年轻,高高的个子。
师:哦,她想像中的老师是年轻的,高个子的。可我呢,一不年轻,二不高。能不难过吗?能不失望吗?
生:我觉得于老师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
师:哦,你想像中的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的。
生:因为我觉得人经过岁月才会有一定的收获。(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哇,名言啊,这是名言;经典啊,经典。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鼓励,这样我心里感到好受了,感到欣慰了,看来我们能把课上好了。你们是西城区实验小学四(6)班,我猜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这一起上一节课,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课文吗?
生:(小声齐答)不知道。
师:不至于吧?真不知道?
生:(小声答)不知道。
师:书看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说实话,看了没看。
生:(齐)没有。
师: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先跟我一起写课题好吗?(生:好。)把右手伸出来,我这样写能看见吗?(生:能。)
师:(边板书边口述)写第一次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读一读。(生读课题,速度较慢。)
师:速度再快一点,——第一次抱母亲。(生再读课题。)
师:像说话那样自然,——第一次抱母亲。(生又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
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象„„得改一改。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女儿。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子女的,抱母亲的子女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
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师: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抱母亲呢?
生:我提的问题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翻到《第一次抱母亲》。找到了没有?请翻到第69页。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时间大约五六分钟)
师:读完的同学请坐好。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手放下。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其实,我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生字都认识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写一字,看谁认识,大家都不要读。看我写字。(师板书生字:越)认识的举手,请你来读。
生:这个字念“yuè”。
师:一起读。(生齐读“yuè”)它在文章中组成了一个什么词?
生:翻山越岭。
师:对,翻山越岭。“翻”也是一个生字。(边说边板书)小朋友看黑板,注意这个“翻”的写法,右边的横折钩在“米”的一横的地方起笔。一起写“岭”。“越”在这里当什么讲?猜。
生:“越”在这个词中是“越过”的意思。
师:越过的意思,跨过的意思。“翻山越岭”连起来说怎么讲啊?
生:走过很多的路。
师:走过很多的路。翻过一道道山,越过一道道岭。这是字面的意思,还有一个最难认的字,我看谁记住了。看黑板,一起跟我写,点,横„„(板书:“疚”)这是个什么字呀?
生:这个字念“jiù”。
师:一起读。(生齐读“jiù”)它在课文里面组个什么词?一起说。
生:愧疚。
师:(边板书边说)竖心旁怎么写?先两边后中间。光讲这个“疚”就是心里面不安,很不安。“愧”呢?谁能连个词?
生:惭愧。
师:“愧”是惭愧,“疚”是不安,甚至有些痛苦。惭愧、不安,就是“愧疚”,懂了吗?(生齐答:懂了。)
师:一起把黑板上的两个词读一读。(生齐读两遍)这是课文中最难认的两个字,我们都能认识了。好了,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举手。这次举手的人少了。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各人读各人的,我一会儿请同学们站起来读。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我想请五位同学来读,五段,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学生纷纷举手,师示意学生把手放下,走到第一排一个没有举手的女生跟前)你没有举手,我想请你读,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生小声回答:愿意。师又走到后一排女生)你举手了,你来读第二段。(师又走到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女生跟前,依次叫起了五名同学。)其它同学注意听。我来读课题,(走到第一个女生旁)还是你来读课题吧。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师:(打断学生)停下来。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住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跟着读。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面对第一个女生)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你接着读。
生: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儿仰(áng)面摔倒。
师:“面”前面那个字读什么?后面有拼音,(老师帮学生将书翻到后面的生字表)拼一拼。
生:仰(yǎng)面。
师:对,读yǎng,再接着读。
生:差点儿仰(yǎng)面摔倒。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在学生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始终一手为学生手持话筒,一手扶在学生的肩上,俨然是一对亲密的朋友。]
师:很好。正确、流畅。我告诉你,读书要像说话那样,我举个例子,大家都注意听。(范读后两句话)像说话那样自然。来,一起把最后两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段最后两句话)
师:好,进步了。(走到第二个学生跟前)请你接着读第二段。
生:“母亲竟然这么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
师:这样读,(示范)“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
生:(接着把第二段读完。)
师:好的,读得非常流畅。有一句话大家要注意:“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第三位学生)请你接着住下读。
生:“我愧疚(de)地望着„„我愧疚地(de)„„我愧疚地(dì)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愧疚地(de),我愧疚地(de)望着,读。
生:“我愧疚地(de)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接着把第三段读完。)
师:很好。要知道你们才读了两遍课文。
生:(第四位女生)“我突发奇想地说„„(生流畅地读完第四段)
生:(第五位女生)“我坐在床沿上„„(生流畅地读完第五段)
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四(6)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非常感谢你们,都坐得那么好。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诵,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板书:煮书)一起跟我写这个字,能看见吗?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刚才我听你们朗读,对我有一层打击,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我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也有一定的打击,一定会想到自己。于老师那些地方比我读得好,我想都是这样的,互相学习,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好,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好,把书放下。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我一看这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下一节课我们接着读,好吗。(下课)
师:怎么“煮书”?关键是“煮”,就是要“想”,要“思”(边说边板书:思),怎么“煮”?是“想”,动嘴,动脑,一边读一边想,这才叫真正的“煮书”。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如果说你读书,字面上包含的意思没有出来,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思”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要动脑筋去思考,要想象。好,拿起书来,把书打开69页,谁来读第一段?
师:(指名一男生)请你来读一读。
生:(男生读第一段。在读的过程中,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于老师再次让全体同学把这句话齐读两遍。)
师:他读得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一个是“赶紧”(边说边把“赶紧”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能看见吗?跟我一起写吧。
还有一个词,护士说话的时候,后边用了一个十分恰当的词,找一找,护士说话时用了一个词,用得非常恰当,不知同学们听出来没有。找到了没有?护士是怎么说的?
生:(齐答)责怪。
师:一起读读这个词。“护士责怪说”,读。
生:(齐)“护士责怪说”
师:这个词,他读得非常好。(边说边板书“责怪”)“怪”字的竖心旁,先两边后中间。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赶紧”不仅是读说的话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份心情,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贴,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情,我“赶紧说”,不仅是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心情,表达我对母亲的体贴。请你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读)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你别动,我来抱你。”再读。
生:(齐)“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还有一个词,责怪,(手指黑板)责是责备,怪是抱怨的意思,埋怨的意思。同学们看这儿,如果说护士责备他,用“责备”就太厉害了,那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责怪”很好,“怪”是埋怨的意思,它不是责备,责备太厉害,不是护士的身份。如果光是埋怨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的着急。母亲病得这样,母亲这么轻,你怎么用这么大劲呀,所以含有一点责备,这是护士的心情。请他再读一读护士责怪的话。
生:(读)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师:“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顺着这样的语气往下读。
生:(读)护士说: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师:你以为你妈有多重?这都是一种责怪,而不是责备,责备太重了;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轻,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心、着急,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想不想听于老师读一读。
师:(范读这一段)这是责怪的语气,而不是责备的,也不是抱怨的。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吗?
生:(练习读这一段)
师:刚才他读的唯一一个不足的地方是母亲说的话,小朋友们想一想,母亲病得很厉害,翻身下床都不行,都很吃力,说话还有力气吗?谁愿意把母亲的话再读一读?
生: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读出无力的语气)要体会,要想到她是个病人,这样想才能读好。刚才于老师说了,怎么样“煮书”,(手指黑板上的“煮”字)要注意这个字,读书要思考,要想,她是个病人,而且病得很厉害,(再次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最重的时候”要强调,儿子说有一百多斤,可我这一生啊,最重的时候才89斤。一起读。
生:(齐读)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越读越好了。谁接着来读第二段?
生:(读第二段)
师:请坐。看这儿,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刚才我说了,会读书的人能看到字面里面的意思,请你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
师:辛辛苦苦养大,不仅是养育儿女啊,还有什么?
生: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
生: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就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
师:(转向另一名同学)你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母亲很关心我们,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母亲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
生:可能是辛辛苦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
师:是啊,把”可能“去掉,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能把第二段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把书立起来,一起轻声地把第二段读一读。”母亲竟然这么轻„„“开始。
生:(小声读第二段)
师:当你们边读边想像的时候,已经在脑海中出现母亲带领她的孩子所走过的艰难的道路。谁接着往下读。
生:(读第三段,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师在黑板上板书:笑、哪个)
师:很好,读得非常有感情。看黑板,护士说:”大妈,你真了不起!“可是母亲笑了笑,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说的话当中,你想到了什么?从她的表情,从她的话中,你看到母亲的内心了吗?你体会出母亲的内心了吗?她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母亲很谦虚,不宣扬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师:是呀,说得多好!还有什么?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很关爱自己的子女。
师:为了子女,自己付出再多都是无所谓的。
生:我觉得母亲内心也觉得自己付出的可能跟别的母亲也是一样的。所以,她笑了笑说:”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
师:是呀,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说的话中,我们看出了母亲的爱。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母亲的胸怀是最宽广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同学们,你从这个字当中(手指黑板上书写的”哪个“二字),”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做的“,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是的,哪个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此时此刻,在你脑海里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当中,她把床边的边边角角都拉平,然后告诉我,把母亲放上去,轻一点儿。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语当中,你们一定也想到了自己,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把你此时此刻的感悟,把你此时的想法,溶和到读课文当中。拿起书,再一起把第三段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第三段)”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多么感人的动作,多么感人的一句话!这时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谁来读最难读的、最感人的最后一段。请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师:想一想,母亲眼角上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眼角流出来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欣慰的。
师:欣慰的泪水。仅仅是欣慰吗?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出来的泪水是高兴的,幸福的。
师:幸福的,高兴的,欣慰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感动的。
师:感动的。还有吗?是苦的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激动的。
师:激动的。于老师还有一点儿体会补充一下,(此时还有学生举手)哦,你说。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安祥的。
师:换一个词儿--欣慰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甜的。
师:是甜的。但是,我给你加一点儿我的体会,我觉得是又苦又甜的,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是甜的了。同意吗?(生齐答:同意。)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但是,同学们看黑板,(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们,当我们把这两个词(师边讲边把黑板上的”第一次“和”无数次“圈起来并用线连起来)放在一起的时候,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可是我们小时候母亲是无数次抱我们,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难道你就不想对作者、对自己说句话吗?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生: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不需要什么回报。
师: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不需要回报。还有什么要说的?
生:作者应该多奉献少索取。
师:不光是作者,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都要多奉献少索取。
生:母爱是最伟大的。
师:最伟大的,最无私的。还有什么要说的?请讲。
生:母亲的胸怀是最宽阔的。
师:最宽广的。你想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游子吟》学过没有?(生齐答:学过。)你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掌声。(全班同学鼓掌)是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就是她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生在书上写,师在黑板上写。写完以后,师又将末尾的句号改为叹号。)同学们坐好。此时此刻我第一句话要说的是这一句诗,我第二段话要说的,想不想知道?(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于老师读第二段话?(生齐答:想。)谢谢大家。(师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是别人的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于老师读完,台上台下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书,就叫”煮书“。一定要好好地去读,好好地去想,去思考,要读出字面里边包含的意思,像哥德说的那样,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在下课以前,我想请同学们再把书读一读,我最喜欢听小朋友们读书。我相信这一次读得比刚才大有进步,我还想请开始读的那五位同学来读,好吗?我们来看一看,这五位同学通过这两节课,和第一次读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进步。
生:(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第一位同学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师又让全体同学练读两遍。其他同学都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学生读完课文,下课的哨声也响了。)让我们给这五位同学掌声。(师带头鼓掌,生跟着鼓掌)依我看,这五位同学都进步了,我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这五位同学,也是献给所有同学,因为同学们都在进步。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好吗?还有写字任务,写字的时候,我提醒大家有两个字要注意,第一,写”疚“的时候要注意,(边讲解边示范)里面的第一撇要短,最后一笔捺起笔要高一点,而且要舒展。因为字写得有没有精神,有没有骨气,捺很关键。还有一个”越“字,一起跟老师写,(边讲解边示范)捺要长一些,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从左边的第二横的地方开始,斜钩稍微高一点儿。记住:右边的第一笔一定要低,在”走“的第二横的地方起笔,不然的话,这个字就写得很难看。你们回去以后,描红仿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
同学们,我送大家一句话:”我们要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下课。(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苏教版
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心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
2.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3.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些什么或者你心里有些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先画出生字新词,根据课文后面的生字表读几遍再读课文。
2.检查朗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涉机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和流利。
三、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我”抱母亲,其它的自然段又是写是什么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2.交流:课文哪些内容是写“抱母亲”?
3.分段,概括大意:
一(1)“我”抱起母亲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二(2-3)“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母亲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三(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抱着母亲入睡,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要把主要的人和事说清楚。
四、学习字词
1.读准课文后面的生字以及词语。
2.理解:
愧疚:心里惭愧不安。
突发奇乡:突然产生一种奇特的想法。
五、完成作业:
1.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自己读,个别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
3.读课题。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注意到“赶紧”这个词语了吗?读出它的意思来。
* 我为什么要“赶紧”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 是啊,我“赶紧说”,不仅是速度快,更表达我不想让病中的母亲吃力地起床,对母亲的体贴。和后面我抱母亲的一句话连起来,再读。
* “妈”喊响一点,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表示动作的词语刻意注意地用声音表达它的意思一点,就可以读得更进入角色!
3.看到我这样抱母亲,护士责怪起我来了,个别读一读护士说的两句话。评一评,有没有表达责怪的意思?再读一读。
4.母亲的话应该怎么读呢?个别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母亲病得很厉害,翻身下床都不行,都很吃力,说话还有力气吗?)
5.读书要思考„„读书的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6.个别分角色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出示2: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2.从“竟然”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意思?(出乎意料,责怪自己多母亲太不关心了,难过)
3.你还可以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出来?出示3: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A、个别读
B、想象一下,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说一说。
C、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她要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曾经担负起多少重担啊!)
D、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这是为什么啊?
E、出示4: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
F、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
“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母亲用那孱弱的肩头,带着我们带着我们全家度过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在许许多多的风雨之中给我们带来一片晴朗的天空。)
G、同学们,这就是用另一只眼睛看到课文的背后!
H、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走过了多少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当我们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我相信能把这段话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谊。指导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4.所以我愧疚啊,难过啊,再来读这两句话:出示5: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5.接读:护士动情的说:————
母亲笑了笑说:————
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
6.出示6: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A、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
B、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C、同学们,你从“哪个”这两个字,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吗?你想到了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1.这时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看,如小时候母亲抱我一般,我抱着母亲入睡——(放FLASH)
2.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这是什么样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一说。
3.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回忆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当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字一起,(板书:母亲无数次抱我)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对自己对母亲说句话吗?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4.你想知道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5.出示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齐读
6.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师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这是课文中最感人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
六、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像哥德说的那样,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我们的崇敬和爱戴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下一节课,我们要继续投入我们的感情,把课文读地更好,并要写一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无数次抱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三篇:《第一次抱母亲》教后记
《第一次抱母亲》教后记
上课前,一直认为“抱母亲”这个行动,如何也唤醒不了十多岁的孩子。好多老师说上节课,不管怎么激情朗读、引导,当今的孩子无动于衷,甚至对今天的孩子有一种埋怨,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母亲的不易。所以,对于打动他们我是不报希望的,只是想做一个起点式的教学。作者写这篇文章,用文字记录着这件事,其实就是文学中的时间维度一词的再现表达。作者其实内心感觉到了这一抱来得太迟了,感觉这一抱让时间倒流,这就是文字表达时间维度的价值。凡是读过这一课的人,都会感动的,尤其是男人,成年男人,一直忙碌着不能常回家看看的男人。很简单的想,只要学生能够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即可。没想到,20年来,第一次在课堂上情绪失控,我们一起哭得不能自已。
熟读课文后,围绕三个问题:“第一次”突发奇想是怎么来的?回忆了哪些往事?母亲流出的是什么样的泪水?第一次“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一个“轻”唤醒了作者那历史性的回忆,时间往回走了,这种思絮谁也挡不住。但“轻”字的回忆不足以引起人们阅读上的共鸣,关键是往前走了一步,让“第一次”有了世界上独特的“第一次”,那就是“我突发奇想……”、“轻轻地摇动”、“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这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的出现,一件过去与当前的情景,作者能不记下这世间独特的感受吗? 什么时候抱母亲?病的时候?母亲即将离开或者离开人世的时候?母亲实在不能动的时候,抱就会自然而然出现,这就是本课告诉人们的“迟来的回报”……这一切孩子怎么可能体会到?别说孩子,就是我们许多老师、大人也难以体会到,这就是“时间,一定会让许多人明白。”
孩子们对于别样的泪水感受颇多,幸福的泪、开心的泪、甜蜜的泪、欣慰的泪、温暖的泪……
这篇文章写的是中国式母亲,现在的大多数中**亲还是这样。中国式母亲真的非常伟大,一生一身挑多少重担,把奉献写在了一辈子的历程中,爱得忘记了自己。在阎维文的《母亲》中,细腻而简单地表达,“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躺在病床上的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有人乐开花……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当歌声飘荡在教室里的时候,一张张小脸开始严肃起来,我看到,史佳仪大眼睛里闪着泪花,吴雨涵掩面,田家博趴在桌子上,生怕别人看见。史佳仪的妈妈有残疾,而且一个人带孩子,可能她更能体会妈妈的含辛茹苦。歌声停止的时候,我已经控制不住眼泪,“谢谢你们,我以为你们体会不了这朴素而深沉的爱,谢谢你们对妈妈的爱奔涌在这里,别让拥抱迟到,别让爱埋在心底而成为遗憾……”
“老师,给你!”在泪眼朦胧中,一张面巾纸递到我面前,眼泪再一次没忍住。
第四篇:《第一次抱母亲》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一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讲述《乌鸦反哺》的故事,学生边听边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全班交流。
3、是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板书课题,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4、齐读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
二、初读
1、提出自读要求:
(1)先读读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准生字词。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自读,指名读。
通过课前预习,你在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上有什么收获?
(2)齐读生字词。
(3)通过课前预习,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互相交流、补充。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自己再认真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自己先想一想,再与同桌商量商量。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补充、纠正。
4、指名正确说课文的内容。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认读生字。
2、哪些字难写?关键笔画在哪儿?
3、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的歌碟,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
一、复习
1、同学们,这首歌是歌颂谁的?
是的,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新授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拿出笔来,勾画与课题有关的句子,再读一读。[
(1)你们感受到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母爱┅┅)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讨论感悟。
(1)交流自己勾画的语句。
(2)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3)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出示投影:
a.“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b.“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4)在学生说的时候,相机指导用“轮流”、“翻山越岭”说一句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3、文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你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感恩呢?
(可提到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三、读写拓展
1、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拿起手中的笔,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最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吗?
2、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互相交流,选几篇写得较好的文章实物投影,并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学了这课,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现在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感人的课文。
2、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拓展练习
1、课前,你们已经收集了不少歌颂母亲的诗歌、短文或歌曲,带来了吗?
2、互相交流。
3、谈自己的感受。
三、读写拓展
1、交流得真好,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那恩重如山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
2、各人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妈妈。
3、创作成果展示。
4、是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天下母亲健康、快乐!
板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愧疚→崇敬、爱戴
母爱伟大
第五篇: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3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2014)【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3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2014)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先跟我一起写课题好吗?(生:好。)把右手伸出来,我这样写能看见吗?(生:能。)
师:(边板书边口述)写第一次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读一读。(生读课题,速度较慢。)
师:速度再快一点,——第一次抱母亲。(生再读课题。)师:像说话那样自然,——第一次抱母亲。(生又读课题。)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象„„得改一改。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女儿。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子女的,抱母亲的子女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
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师: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抱母亲呢?
xiaoxue.xuekeedu.com
生:我提的问题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翻到《第一次抱母亲》。找到了没有?请翻到第69页。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时间大约五六分钟)
师:读完的同学请坐好。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手放下。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其实,我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生字都认识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写一字,看谁认识,大家都不要读。看我写字。(师板书生字:越)认识的举手,请你来读。
生:这个字念“yuè”。
师:一起读。(生齐读“yuè”)它在文章中组成了一个什么词? 生:翻山越岭。
师:对,翻山越岭。“翻”也是一个生字。(边说边板书)小朋友看黑板,注意这个“翻”的写法,右边的横折钩在“米”的一横的地
xiaoxue.xuekeedu.com
方起笔。一起写“岭”。“越”在这里当什么讲?猜。
生:“越”在这个词中是“越过”的意思。
师:越过的意思,跨过的意思。“翻山越岭”连起来说怎么讲啊? 生:走过很多的路。
师:走过很多的路。翻过一道道山,越过一道道岭。这是字面的意思,还有一个最难认的字,我看谁记住了。看黑板,一起跟我写,点,横„„(板书:“疚”)这是个什么字呀?
生:这个字念“jiù”。
师:一起读。(生齐读“jiù”)它在课文里面组个什么词?一起说。
生:愧疚。
师:(边板书边说)竖心旁怎么写?先两边后中间。光讲这个“疚”就是心里面不安,很不安。“愧”呢?谁能连个词?
生:惭愧。
师:“愧”是惭愧,“疚”是不安,甚至有些痛苦。惭愧、不安,就是“愧疚”,懂了吗?(生齐答:懂了。)
师:一起把黑板上的两个词读一读。(生齐读两遍)这是课文中最难认的两个字,我们都能认识了。好了,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举手。这次举手的人少了。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各人读各人的,我一会儿请同学们站起来读。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xiaoxue.xuekeedu.com
师: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我想请五位同学来读,五段,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学生纷纷举手,师示意学生把手放下,走到第一排一个没有举手的女生跟前)你没有举手,我想请你读,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生小声回答:愿意。师又走到后一排女生)你举手了,你来读第二段。(师又走到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女生跟前,依次叫起了五名同学。)其它同学注意听。我来读课题,(走到第一个女生旁)还是你来读课题吧。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师:(打断学生)停下来。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
xiaoxue.xuekeedu.com
了要想。住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跟着读。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师:(面对第一个女生)你也读一遍。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师:你接着读。
生: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儿仰(áng)面摔倒。
师:“面”前面那个字读什么?后面有拼音,(老师帮学生将书翻到后面的生字表)拼一拼。
生:仰(yǎng)面。
师:对,读yǎng,再接着读。
生:差点儿仰(yǎng)面摔倒。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
xiaoxue.xuekeedu.com
“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在学生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始终一手为学生手持话筒,一手扶在学生的肩上,俨然是一对亲密的朋友。] 师:很好。正确、流畅。我告诉你,读书要像说话那样,我举个例子,大家都注意听。(范读后两句话)像说话那样自然。来,一起把最后两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段最后两句话)
师:好,进步了。(走到第二个学生跟前)请你接着读第二段。生:“母亲竟然这么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 师:这样读,(示范)“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生:(接着把第二段读完。)
师:好的,读得非常流畅。有一句话大家要注意:“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师:(第三位学生)请你接着住下读。
生:“我愧疚(de)地望着„„我愧疚地(de)„„我愧疚地(dì)
xiaoxue.xuekeedu.com
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愧疚地(de),我愧疚地(de)望着,读。
生:“我愧疚地(de)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接着把第三段读完。)
师:很好。要知道你们才读了两遍课文。
生:(第四位女生)“我突发奇想地说„„(生流畅地读完第四段)生:(第五位女生)“我坐在床沿上„„(生流畅地读完第五段)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四(6)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非常感谢你们,都坐得那么好。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诵,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板书:煮书)一起跟我写这个字,能看见吗?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刚才我听你们朗读,对我有一层打击,我觉
xiaoxue.xuekeedu.com
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我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也有一定的打击,一定会想到自己。于老师那些地方比我读得好,我想都是这样的,互相学习,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好,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好,把书放下。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我一看这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下一节课我们接着读,好吗。(下课)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二课时
师:怎么“煮书”?关键是“煮”,就是要“想”,要“思”(边说边板书:思),怎么“煮”?是“想”,动嘴,动脑,一边读一边想,这才叫真正的“煮书”。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如果说你读书,字面上包含的意思没有出来,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思”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要动脑筋去思考,要想象。好,拿起书来,把书打开69页,谁来读第一段?
师:(指名一男生)请你来读一读。
生:(男生读第一段。在读的过程中,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于老师再次让全体同学把这句话齐读两遍。)
xiaoxue.xuekeedu.com
师:他读得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一个是“赶紧”(边说边把“赶紧”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能看见吗?跟我一起写吧。
还有一个词,护士说话的时候,后边用了一个十分恰当的词,找一找,护士说话时用了一个词,用得非常恰当,不知同学们听出来没有。找到了没有?护士是怎么说的?
生:(齐答)责怪。
师:一起读读这个词。“护士责怪说”,读。生:(齐)“护士责怪说” 师:这个词,他读得非常好。(边说边板书“责怪”)“怪”字的竖心旁,先两边后中间。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赶紧”不仅是读说的话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份心情,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贴,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情,我“赶紧说”,不仅是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心情,表达我对母亲的体贴。请你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读)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你别动,我来抱你。”再读。生:(齐)“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还有一个词,责怪,(手指黑板)责是责备,怪是抱怨的意思,埋怨的意思。同学们看这儿,如果说护士责备他,用“责备”就太
xiaoxue.xuekeedu.com
厉害了,那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责怪”很好,“怪”是埋怨的意思,它不是责备,责备太厉害,不是护士的身份。如果光是埋怨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的着急。母亲病得这样,母亲这么轻,你怎么用这么大劲呀,所以含有一点责备,这是护士的心情。请他再读一读护士责怪的话。
生:(读)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师:“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顺着这样的语气往下读。生:(读)护士说: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师:你以为你妈有多重?这都是一种责怪,而不是责备,责备太重了;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轻,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心、着急,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想不想听于老师读一读。
师:(范读这一段)这是责怪的语气,而不是责备的,也不是抱怨的。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吗?
生:(练习读这一段)
师:刚才他读的唯一一个不足的地方是母亲说的话,小朋友们想一想,母亲病得很厉害,翻身下床都不行,都很吃力,说话还有力气吗?谁愿意把母亲的话再读一读?
生: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读出无力的语气)要体会,要想到她是个病人,这样想才能读好。刚才于老师说了,怎么样“煮书”,(手指黑板上的“煮”字)要注意这个字,读书要思考,xiaoxue.xuekeedu.com
要想,她是个病人,而且病得很厉害,(再次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最重的时候”要强调,儿子说有一百多斤,可我这一生啊,最重的时候才89斤。一起读。
生:(齐读)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越读越好了。谁接着来读第二段? 生:(读第二段)
师:请坐。看这儿,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刚才我说了,会读书的人能看到字面里面的意思,请你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
师:辛辛苦苦养大,不仅是养育儿女啊,还有什么? 生: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生: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就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
xiaoxue.xuekeedu.com
师:(转向另一名同学)你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母亲很关心我们,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母亲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
生:可能是辛辛苦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
师:是啊,把”可能“去掉,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能把第二段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把书立起来,一起轻声地把第二段读一读。”母亲竟然这么轻„„“开始。
生:(小声读第二段)
师:当你们边读边想像的时候,已经在脑海中出现母亲带领她的 xiaoxue.xuekeedu.com
孩子所走过的艰难的道路。谁接着往下读。
生:(读第三段,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师在黑板上板书:笑、哪个)
师:很好,读得非常有感情。看黑板,护士说:”大妈,你真了不起!“可是母亲笑了笑,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说的话当中,你想到了什么?从她的表情,从她的话中,你看到母亲的内心了吗?你体会出母亲的内心了吗?她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母亲很谦虚,不宣扬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师:是呀,说得多好!还有什么?说说看。生:我觉得母亲很关爱自己的子女。师:为了子女,自己付出再多都是无所谓的。
生:我觉得母亲内心也觉得自己付出的可能跟别的母亲也是一样的。所以,她笑了笑说:”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 师:是呀,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说的话中,我们看出了母亲的爱。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母亲的胸怀是最宽广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同学们,你从这个字当中(手指黑板上书写的”哪个“二字),”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做的“,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是的,哪个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此时此刻,在你脑海里一定想
xiaoxue.xuekeedu.com
到了自己的母亲。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当中,她把床边的边边角角都拉平,然后告诉我,把母亲放上去,轻一点儿。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语当中,你们一定也想到了自己,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把你此时此刻的感悟,把你此时的想法,溶和到读课文当中。拿起书,再一起把第三段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第三段)”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多么感人的动作,多么感人的一句话!这时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谁来读最难读的、最感人的最后一段。请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师:想一想,母亲眼角上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眼角流出来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欣慰的。师:欣慰的泪水。仅仅是欣慰吗?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出来的泪水是高兴的,幸福的。师:幸福的,高兴的,欣慰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感动的。师:感动的。还有吗?是苦的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激动的。
师:激动的。于老师还有一点儿体会补充一下,(此时还有学生举手)哦,你说。
xiaoxue.xuekeedu.com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安祥的。师:换一个词儿--欣慰的。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甜的。
师:是甜的。但是,我给你加一点儿我的体会,我觉得是又苦又甜的,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是甜的了。同意吗?(生齐答:同意。)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但是,同学们看黑板,(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们,当我们把这两个词(师边讲边把黑板上的”第一次“和”无数次“圈起来并用线连起来)放在一起的时候,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可是我们小时候母亲是无数次抱我们,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难道你就不想对作者、对自己说句话吗?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生: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不需要什么回报。
师: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不需要回报。还有什么要说的? 生:作者应该多奉献少索取。
师:不光是作者,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都要多奉献少索取。生:母爱是最伟大的。
师:最伟大的,最无私的。还有什么要说的?请讲。生:母亲的胸怀是最宽阔的。
xiaoxue.xuekeedu.com
师:最宽广的。你想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游子吟》学过没有?(生齐答:学过。)你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掌声。(全班同学鼓掌)是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就是她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生在书上写,师在黑板上写。写完以后,师又将末尾的句号改为叹号。)同学们坐好。此时此刻我第一句话要说的是这一句诗,我第二段话要说的,想不想知道?(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于老师读第二段话?(生齐答:想。)谢谢大家。(师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是别人的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于老师读完,台上台下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书,就叫”煮书“。一定要好好地去读,好好地去想,去思考,要读出字面里边包含的意思,像哥德说的那样,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 xiaoxue.xuekeedu.com
背面。
在下课以前,我想请同学们再把书读一读,我最喜欢听小朋友们读书。我相信这一次读得比刚才大有进步,我还想请开始读的那五位同学来读,好吗?我们来看一看,这五位同学通过这两节课,和第一次读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进步。
生:(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第一位同学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师又让全体同学练读两遍。其他同学都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学生读完课文,下课的哨声也响了。)让我们给这五位同学掌声。(师带头鼓掌,生跟着鼓掌)依我看,这五位同学都进步了,我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这五位同学,也是献给所有同学,因为同学们都在进步。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好吗?还有写字任务,写字的时候,我提醒大家有两个字要注意,第一,写”疚“的时候要注意,(边讲解边示范)里面的第一撇要短,最后一笔捺起笔要高一点,而且要舒展。因为字写得有没有精神,有没有骨气,捺很关键。还有一个”越“字,一起跟老师写,(边讲解边示范)捺要长一些,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从左边的第二横的地方开始,斜钩稍微高一点儿。记住:右边的第一笔一定要低,在”走“的第二横的地方起笔,不然的话,这个字就写得很难看。你们回去以后,描红仿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
同学们,我送大家一句话:”我们要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