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十48)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教学讲座十之48)(定稿)
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教学讲座十之48)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书记)时间:2016年5月30日
(编号:zhongwei196207blog—4—10-48)编者按:本人对“(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分为十个系列:一备课研讨、二课例分析、三听课评课、四案例研究、五课堂调控、六教学效益、七高考备考、八素质教育、九教育科研、十观课议课,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十之专题48》分为5节,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钟炜博客(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系列十)“观课议课”编写(阅读)导引:(1)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讲座1至2);(2)观课议课策略方法(讲座3至7);(3)观课议课课堂观察量表(讲座8至10);(4)观课议课技能(讲座11至13);(5)观课议课活动实践(讲座14至17);(6)有效观课议课(讲座18至21);(7)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讲座22至26);(8)新课改观课议课(讲座27至29);(9)观课议课研修培训(讲座30至31);(10)观课议课文化(讲座32至33);(11)观课议课引领管理(讲座34至37);(12)数学观课议课(讲座38至41);(13)观课议课与课堂教学(讲座42至44);(14)观课议课与教研科研(讲座45至48);(15)各学科观课议课。
讲座内容: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1节 汪文华论文--“听评观议”的三类乱象及其救治 第2节 代道强论文--看课议课活动的问题辨析 第3节 张宏静论文--观课议课的误区与对策
第4节 名师讲稿--观课议课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5节 “观课报告”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第1节汪文华论文--“听评观议”的三类乱象及其救治
作者:汪文华(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来源:《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11期 转载:万方数据(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原PDF稿另行转发)
改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
“教师的水平只有在课堂的拼搏中才能成长。”(顾泠沅)“一所学校要有发展,要有改进,教师要敞开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环跟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佐藤学)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必须依靠听课评课、观课议课活动。“听评观议”,既是“案例讨论”,又是“行为跟进”。在此过程中,教师时刻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实现着对教学理念的内化,并依托自己的教育情境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改进。因此,对课的“听评观议”是校本教学研修的内容主体。
一、“听评观议”的三类乱象 1.“真”与“假”
如果不是推门听课的话,很少能够观察到常态课。一般情况下听到的课,教师都会进行充分准备、反复试讲。“磨”出来的课多有“精彩”,却难有“惊奇”。当然,如果我们的听评观议是观摩性、选拔性的时候,执教者及其所在学科组、备课组开展“磨课”活动是大有必要的。但是,校本教学研修活动中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研讨性和考察性的课。
(1)“研讨性”的课,是学科组、备课组为了解决问题的课。组内教师通过听课观课发现问题,集体备课,互助合作,研讨交流,进而提出问题解决的内容、形式、手段和策略,并在公开的课堂教学中验证方案,形成共识,促进研究的深入和问题的有效解决——真课堂、真问题。(2)“考察性”的课,是教学研究人员、学校管理人员为了了解教学和教师的课,其听课观课的目的在于全面真实地获取教改实施信息,掌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状态,属于调查研究范畴,其结果是教改实验调整改进意见、提供指导建议等的依据。同时,也是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校本研修计划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真课堂、真指导。
因此,我们需要真实的课堂。唯有如此,评课议课才是立足于问题解决和实践指导的。反之,就失去了开展“听评观议”活动的价值。
2.“轻”与“重”
(1)多数献给别人的课,课堂教学行为常有“三轻三重”:轻学生重教师,轻指导重表演,轻内容重形式。第一,献课教师对听课观课的目的不明确,往往十分关注听课观课者的反应而不能全心关注学生的表现——失去了平常心;第二,献课教师充分表现自己的“特色”,而不思量教学言行是否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多媒体滥用者有之,轻歌曼舞者有之,插科打诨者有之,与本真的日常教学言行大相径庭;第三,献课者接受“高人”指点,或按照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把形式的东西做足。如一定要用上多媒体课件,必须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务求“议论纷纷”和课堂生成,却往往丢失学科性,忘却了课的类型以及学生特点等。
(2)评课议课时,也有“三轻三重”:轻参与重参加、轻建议重肯定、轻深度重广度。首先,为了听课而听课发生在不少教师身上。他们往往抱定“言多必失、多听少说”的态度,在场参加却不用心参与;其次,即便“被发言”,在“多肯定、多鼓励,不批评、少建议”的思想指导下,也很少能提出有价值的商榷意见和改进建议。再次,轻参与重参加、轻建议重肯定势必造成深度不足,常常是学习目标、教材处理、方法手段、教师基本功和教学效果等面面俱到、蜻蜒点水,这也与课前没有做好听课观课的准备有关。如不熟悉教材、不了解学生、与献课教师没有充分沟通等,致使听课观课没有重点和焦点,不能精评深议。
3.“多”与“少”
(1)主动献课者少、统一安排多。在一些学校,安排公开教学和研修课是教导处头疼的事情。由于主动请同伴听课
观课的教师极少,教导处只得统一安排,人人有份,轮流出场,或者年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多劳。
(2)积极听课观课少、完成“任务”多。不少教师不是抱着学习与研究的态度积极参加听课观课,多为完成每学期规定的任务或者为了参加职评,甚至直接拿来别人的教案“制造”听课笔记。
(3)自觉反思少、应付了事多。不论是献课者还是听课观课者,能够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修改教案、撰写教学叙事的很少见,听课笔记套话、空话应付居多。
(4)对话交流少、领导“讲座”多。在课前召开专业会议的极少,课后的评课议课多听专家、领导讲话是一种普遍心态。
(5)问题解决少、流于形式多。前列的诸种情形,基本上不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而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难得的问题研讨,也常因没有反复跟进和坚持而不了了之,这从教导处和学科备课组的无主题活动计划上可见一般。
(6)形成成果少、资源浪费多。没有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缺乏反思碰撞和研讨交流,定然出不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没有一定成果的校本教研活动,也就是物力、财力、人力和精力的极大浪费。
二、如何把“听评观议”活动落到实处
导致三类乱象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组织实施方面的,有活动管理方面的,还有活动本身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等等。根除弊端,使教学研修特别是“听评观议”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不妨在“四新”“四明”和“四实”上施力。1.内容形式重“四新”
(1)学习新知识。新知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新研究,以及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二是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教师掌握的教学内容方面的新知识。聚焦新知识应是“听评观议”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2)训练新技能。在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课堂教学技能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新技能成为所有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也是“听评观议”活动的主要训练点、观察点和重点研修内容。
(3)掌握新技术。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教育博客、播客和论坛等的参与,网上协同备课、在线研讨交流,这些都应纳入“听评观议”活动中来。
(4)占有新工具。“听评观议”活动需要工具支持,如课堂观察工具。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从未使用过课堂观察工具参与“听评观议”活动,少慢差费在所难免。因此,开发和使用课堂观察工具应成为校本教学研修的重点内容。
2.组织实施要“四明”
(1)要有明确的目的。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每一学期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要有阶段目标和学期目标,目标具有连续性、发展性。其次,要坚持调查研究,准确把脉,聚焦问题,使每次活动目标集中,重点突出,不贪多求全,不大而无当。
(2)要有明白的“领导”。这里的“领导”既指教研机构和学校的行政管理者,又指校内和学科教学的专业领军者,理想的状态是合二为一。首先,“领导”要明白自己的专业角色: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和“服务员”;其次,“领导”要明白“领”的目标和方向、“导”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领导”要身体力行,并在其中明白深入和变化的时机和内容,做到促动有谋、推动有力、拉动有法。
(3)要有明了的操作。即流程明、方法明、要求明、技术明。要通过教师研讨,结合实际制定方案,设计活动的基本操作程序,商定每个活动环节的要求,提出每项动作的规范,并在活动中适时调整,活动后改进完善,使其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必要组成部分,力戒随意性、无序性。
(4)要有明显的成效。有效、有用,是坚持开展“听评观议”活动的真正动力所在,是促成由“要我做”到“我要做”,再到“乐意做”的关键。因此,一个明白的“领导”,要注重活动的细节,确保每次括动的实效,使每位教师能够看得见自己的变化,使每次活动成为教师体验职业幸福之旅。
3.活动管理求“四实”(1)计划管理求“实际”。“听评观议”活动需要用周密的计划来明确目标、主题、程序和要求。计划管理实际、可行,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上下结合”。计划的制定要依据教师的发展需求,从教师中来,切不可是几个“领导”拍脑袋做出来的。这需要在每学期前做好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等工作。二是即时调适。每次的“听评观议”活动要在效果评估基础上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只把程序走完而不反思总结,难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2)制度管理求实在。无规矩难成方圆,“听评观议”活动需要制度保障。一般情况下,学校要有一套包括听课评课、观课议课在内的校本研修制度。如课前、课后会议制度和课堂观察制度等,应对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等有明晰具体的规定。
(3)过程管理求实用。“实际”的计划、实在的制度,只是有效活动的前提,过程管理才是关键所在。不少学校采用考勤签到的方法管理教师集中活动,甚至把参加活动的次数与年度考核挂钩。这样做,虽然能够把教师“拢起来”,但是其负面影响更大,弊大于利,上述三类乱象就是具体表现。所谓“实用”有两层意思:第一,管理手段校本化,激发教师的发展需求。要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通过对教师个体发展特别是纵向发展情况的评价,激励“先进”、推动“后进”,引导“大部分”。应使教师“走出去”,以发 现自我发展方向和目标。应给教师“搭舞台”,使他们在历练和展现中取得明显的进步。第二,管理方法师本化,促成教师的自我控制。在自我纵比、校外横比、“走出去”、“搭舞台”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制定个体发展规划,以行动研究为载体,以比学赛研、成果发表为抓手,激发教师个体的自我发现、自我控制,实现自我发展。
(4)评价管理求实效。评价管理既是一次活动的终点,又是下一次活动的起点,但往往被学校和教师所忽视,“做”了不“说”,浅“说”、假“说”。因此,每次活动要坚持进行总结评价。评价要分教师个体、学科备课组、学校三个层面来进行,包括自评、互评、综评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活动总结报告。
第2节代道强论文--看课议课活动的问题辨析 作者:代道强(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实验中学)来源:《教育科学论坛》2012年第9期转载:万方数据
(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原PDF稿另行转发)
改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
看课议课活动是学校教师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听课记录、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1,直接地或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在平等交流研修平台上展开对话,促进反思,共同研修,更新实践,不断提高,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校本研究形式。面对这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有相当部分教师感到茫然、困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实践来看,当前教师看课议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观念更新不快 看课议课活动。目的是改变教师常规听课评课思维模式.变被动听课者为主动学习者,变评判者为参与者、反思者和研究者,构建献课者和看课者平等交流平台,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群体探讨教育教学中突出问题中,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我们学校先后开展了三次看课议课校本研究活动,按照预设:第一次是探路,让全体教师初步知道什么是看课议课;第二次以展示活动培训教师看课议课的技巧;第三次针对前两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引导全体教师有效地看课议课。
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借口忙不参与,有些教师认为太繁琐不愿深入活动,有些教师认为传统听课简单有效(不需自己深入思考、不需要自己仔细记录、不需要说课的好坏、想听就听想说就说等),有些教师认为教师不需要研究等,加之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致使部分教师观念转变不快.后续活动推动比较缓慢。
作为一种新型教研活动方式,要想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形成一种习惯,应采用以下对策:1.学校领导层和执行层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以实际行动感召教师参加看课议课活动。2.建立健全教研活动的激励和惩戒措施,保证教师参加看课议课活动。3.看课议课主题尽量与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让教师能积极参加看课议课活动。4.加强看课议课活动的培训,尽早让教师明白和掌握看课议课方法。
二、看点拟定不准
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点越小,目标越具体,越容易达成,效果也越好。看课议课也是这样,看课时要有看点,要有实实在在的目标,达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看点是什么?看点这是你这一节课的精髓,最值得向别人推介的特点、亮点、探讨点。这种特点、亮点、探讨点,也可以说是你的个性化教学特色,可以说是你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说是你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说是你值得推介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困惑点,并针对这个困惑点,你预设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值得和大家一起探讨的地方等等。也就是说你展示给别人看的这节课必须有明显的值得大家关注的特点、亮点、探 讨点。然后围绕你这个探讨点.你预设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方法、方式来进行展现并力求突破,你预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一节课的看点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但我个人认为看点最好为1个,最多不要超过3个。看点越多,目标越分解,越不容易凸现特色,反而淡化了看点的指向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研究效果。即使一节课有多个看点,也应该是围绕核心看点.而采用不同措施和途径去凸现你的核心看点。
在展示课所拟看点中,存在的问题是有的看点指向不明,有的看点表述不清,有的看点分散、淡化了主题,有的看点用词不准等。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两节课所拟的看点,他们共同呈现了以下特色:第一句话交代本课的核心看点,第二句、第三句围绕这个特点说明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途径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让看课者比较清楚、明了,比较容易把握。
每节课看点,应该是教研组和备课组.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参与教师共同探讨的智慧结晶,也是每个教研组、备课组教研实力的具体展现。为此,每节课看点的拟定必须按照:1.由本组教师集中研讨.确定主题。2.由主讲教师根据本组展示课的要求.认真备好试讲课.并说出自己设计思路。3.由组长组织本组人员看主讲教师的课,拟好看点。4.再由主讲教师展示。
三、生成记录不清
课中生成,应该是本节主讲教师根据预设的看点,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演绎出的精彩点、成功点、失误点、探索点等等。有教师引导的生成.有教师课堂设计的生成,有学生活动的生成,也有师生互动的生成,更有生生互动的生成。这些生成.可以是主讲教师预设的生成,也可以是主讲教师在课堂中没有预设的生成。
这就需要我们的看课教师听课前熟悉这节课的看点,洞悉这节课围绕看点在师生互动中演绎的每一个过程,抓住稍纵即逝的精彩点、成功点、失误点、更新点,并及时记录下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内化分析这些课堂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发表个人的见解。
具体来讲,课中观察的记录应该是围绕看点,可以是课堂的巧妙设计.可以是讲课教师课堂提问的能力,可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策略,可以是倾听的智慧.可以是回应的技巧,可以是情景创设的艺术.可以是管理和组织课堂的方法,可以是预设与生成的处理.可以是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是否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生成记录就是记录具体情景的教学细节,并不是我们部分教师记录的教学流程,更不是我们部分教师照搬、照抄上课教师拟定的看点.也不是简单记录针对别人看点所作缺乏反思的评判.而应该记录的是关注教学的细节,特别是关注具体情景下的教学细节.
具体来说,在今后的观课记录中,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讲教师讲课前1— 2天将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挂在校园内网上,看课教师熟悉一下主讲教师的设计。在看课时,记录与原设计有改变的地方(变化点和生成点)。值得注意的是改变可以是教师课堂中实际调整,也可以是看课者自己的“将要调整”(即这节课如果让我来上,我会如何处理)。二是记录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如成功或失败,精彩或难堪等。三是记录课堂上让人印象深刻的学生精彩发言。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越品尝越能散发沁人的香味,越品尝越能令人回味无穷。教研活动也是一个慢的过程。心态能决定一切,当我们的执教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一开始就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准备展示课,当我们看课者当作负担心态,被动走进课堂,对我们的专业成长究竟会有多大的促使作用呢?如果活动开展后,我们仍然对此事一无所知,或有所“触动”,但这事一过,也慢慢淡忘了⋯⋯这样的校本研究活动没有多少效率与价值,也很难给我们带来多少收获。一张地图,无论多么精确,比例多么准确,它是不可 能带着它的主人前行半步,除非我们付诸实践。
第3节张宏静论文--观课议课的误区与对策 作者:张宏静来源:(陕西省安康市)安康教研网
转载:百度文库日期:2013年11月27日 改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
摘要:目前在我们山区学校观课议课活动中主要存在三大误区,即“一身轻松”进教室,“随心所欲”下定论;“口是心非”偏重心,“目中无生”抓功利;“生态课堂”遭破坏,“有效教学”来掩盖。采取的相应对策有三方面:一是课前有的放矢,观议胸有成竹;二是过程结果并重,实现“以生为本”;三是崇尚“和谐共长”,追求“生态课堂”。
关键词:观课议课,误区,对策
课的“听和评”改成“观和议”,绝不是故弄玄虚的词语游戏,而是基于对公开课教学科研目的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观课议课”本质上是一种研修活动:“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议课也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
提到“观课议课”,我们山区里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大习惯,因为“听课评课”的说法给教师们留下的烙印实在太深了,换一个新名词一时半会接受不了,总认为是“换汤不换药”。其实在2006年,四川成都大学 陈大伟 教授就提出了“观课议课”,它与听课评课并不只是说法上的不同,“观”强调的是用多种感官去搜集课堂信息,而“议”则更强调平等的“以一求多”,使公开课这一教研形式还原其真正的教研功能,营造“宽松、民主、对话”的教研活动氛围。从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来看,观课议课理所当然的成为主渠道,然而,践行中我们发现观课议课活动存在一定的偏颇,若不改进,势必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与思考谈谈观课议课的误区及对策,以期和同行们交流,提升师生职业生活的幸福指数。
一、观课议课的误区
误区一:“一身轻松”进教室,“随心所欲”下定论。在长期的观课议课活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校领导或者教师在观课议课前都很少有先熟悉执教者上课所涉及的课标、教材及教学目标、重难点,也很少课前与教师谈话,了解教师上课的具体环节、设计理念等。
究其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和教学一线教师工作都比较繁忙,观课议课虽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但也不免在教师原有工作量的基础上加重了工作负担,加之开展活动本身具有各种因素的不便捷性,导致操作性不强。
但是我们在平时的观课议课活动中却明显感觉到,因为不了解而在研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各种现象。如在前不久我们举行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和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层层选拔的过程中,有专门的评委观课议课,也有很多跨学科教师怀着好奇的心情一起观课议课,但是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一些教师就很“真诚”又无奈的说:“说实话,这节课我没听懂”,还有一些在议课时比较盲目,要么统而笼之,要么隔靴搔痒,缺乏有效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教师不了解这些课程的编排结构,学科性质、特点及课标要求,迫于无奈只有从自己的视角或熟悉学科的标准为出发点去议,结果只能是有劲使得不在点子上,执教教师有苦难言,竭力争辩吧,有不敬之嫌;保持沉默吧,实在是憋屈得慌。矛盾之中,有逆反心理的在心里嘀咕:“你来上试试!”逆来顺受的也只有背憨了。长此以往,我们一些弱势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受阻,这些学科专业教师的成长动力也会大打折扣。误区二:“口是心非”偏重心,“目中无生”抓功利。
若拿“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考我们的教师,几乎没有谁不知道,然而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又是什么样子?在长年的四处观课议课中,常不经意的听到有教师这么说:“这节课学生配合得好!”或是“这个班的学生基础怎么这么差,学生没配合好,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之类的话。
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教师为什么而教书?是为自己吗,当然不是!教师这个职业是因学生而存在的,那就是为学生而服务的!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不存在学生配合老师这一说法。学生是有思想的发展中的人,不是按程序运转的机器,因此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要做的是不断在预设与生成中调控课堂,使其最优化,而不是依照教学预设去“俘虏”学生。若不改变这种思想定位,我们将走进教育的死胡同,教育也将失去真正的主体。
在一次信息课堂上,我们很多观课者对教师的导课、讲解、演示甚至后面的拓展环节都兴致勃勃,就是在中间15分钟学生练习时间里无所事事,感到百无聊赖。议课时还提出能否把学生练习时间再压缩,以免“冷场”时间过长,影响评委心理,最后在分数上吃亏。乍一听好像还有那么点道理,但是仔细想想,难道我们的教育教学为了功利性就要这么悲哀得被迫“整容”吗?课是给学生上的还是上给评委看的?我们观课者为什么把教学的重心不放在学生身上,为什么不去关注学生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学生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练习,执教教师说练习时间仓促了,而观课者却说时间过长,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目光集中在学生身上。我们应该为“走进课堂而没有走近学生”而汗颜啊!
误区三:“生态课堂”遭破坏,“有效教学”来掩盖。
生态课堂追求的效率不是“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而是“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是学生发展的最大化。生态课堂既要看教学行为的“效果”,更要看这个效果是否“有益”,要看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发挥着永远的影响,要看获得效果的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与道德。
我们在联片教研活动中听了一些带有功利性的“作秀”课,最常见的课堂现象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不到位的前提下,学生“悟性”离谱的高,教学过程异常的顺利,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但给观课者的感觉是像在演戏,看不到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提高及情感、态度形成的真实过程。试想:教师上课之前应该思考什么问题?最起码有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若一节课中一切都是学生演练过的,或是提前规定好学生的“表现”以便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那这节课也大可不必上了!
探究“作秀”课诞生的原因,一是赛教“逼良为娼”,面对以分数论优劣的赛教活动,我们的教师有多少能做到“清心寡欲”,稳如泰山丝毫不会琢磨评委的心理感受!但是反过来说,若评委都能克服观课者的弱点不认定他们的做法,在优质课上给予一定的正确导向,他们还会继续这么做吗?二是教师自身对课堂生成的调控不够自信,生怕学生不按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更没有自我挑战的勇气。我们希望所有的课堂(包括赛教)都是原生态的,摒弃浮华,还原课堂真善美的面目。
二、观课议课的对策
对策一:课前有的放矢,观议胸有成竹。
观课议课提倡充分理解,要特别注意理解上课老师。当你不懂别人的追求时,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别人。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视角去批评别人,就把别人弄得十分难受。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在观课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查看、了解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特点及本课教学在其中的地位作用,最好再看看教师的教案,还可与教师谈谈其设计思路。在议课之前就某些疑惑应与老师交流,比如,老师上这一课,是在什么基础上教学的,学生是什么基础,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议课时要能够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透过课堂现象看本质,帮助分析潜在的深层原因,并且给出合理的建议,不要让教师讲完课后忐忑不安,而是在议课的平台上与之交流感受和看法,使讲课者感受的是激励和鼓舞。
这样一来,你在进行观课、议课时就会有的放矢,胸有成竹,研讨效果才会理想。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员要做到这些不太难,教师同伴也要不怕辛苦努力去做,树立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成长观念,相信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一定会更健康、阳光!
对策二:过程结果并重,实现“以生为本”。
有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人发现一只已裂开一条缝的茧,蝴蝶正在里面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刀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为身体臃肿、翅膀干瘪,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俗话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在痛苦的挣扎中,把翅膀磨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略了这个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结果却适得其反。
从中可以看出,过去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赞赏最终的结果上,而不是关注学生是否靠自己的力量在各项活动中锻炼了能力。观课议课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学的过程,“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在于忽略了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忽视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就拿数学课来说,概念和结果不是老师教会的,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才算真正学会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交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来越聪明。科学课上所有的结论,必须要通过提出问题、猜测、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交流汇报后得出,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那就失去了开着门学科的意义了。
观课议课还要关注和评析学生的学——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首先,看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等。其次,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即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怎样,学的效果如何。第三,看从教学的大环节到小环节,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等。切实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把观课议课的重点转到“评学”上面,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此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法。
对策三:崇尚“和谐共长”,追求“生态课堂”。
课堂师生主体“和谐共长”、生命得到健康发展是生态课堂追求的目标,课堂上的生命活力首先表现为师生个性的发展,即个人在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得到尊重,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让生命绽放活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研究,“公开课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要努力褪去评比和示范的畸形外衣,还原课堂生态。以同伴的姿态和学习、交流、研讨的心态去观课、议课,真正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如在一节五年级的英语观课中,教师邀请一位女孩到讲台上即兴表演动作(浇花、做饭等),下面同学认真观察,然后用“I can„„”的句式说出来。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对本节课的短语掌握的也不错,可这位女同学却说:“老师,我做动作他们说,应该用you can„„或she can„„的句式说”老师也似乎没料到她会有如此“清醒”,激动欣喜之余,就奖给这个女孩贴花,女孩抬起头羞怯地问老师:“老师,我可不可以不要奖品?”老师又是一个意想不到!慌乱之下随口说:“of course!(当然可以)”这个处理结果不算失败,学生不是错误的选择应该尊重。但是这个问题让观课者产生了很大兴趣,下课后我叫住那位女孩,亲切的问她为什么拒绝奖品,她扬起小脸认真而又害羞地回答: “我觉得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不是为了要奖品而学,如果老是要奖品,就没意思了!”这句话出自还处在天真烂漫孩童的口中,我惊喜,禁不住赞赏道“你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女孩!”她被振奋了,乐呵呵地笑着跳着走了。在议课时,这位老师反思到:“我当时有些遗憾的是错失了一次好机会,应该问她为什么不要奖品,以此良机来使全班学生受到启发,进一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是啊,设一些奖品只是老师为激发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一些辅助性手段,想想我们的教师也真够辛苦,在教学上哪怕是一个细小的环节也是煞费苦心,若我们的学生都能克服人性弱点,在学习态度上达到这么高的境界,那我们的教师要减少多少耗能?提高多少效率!
由此案例我反思到:只有以平等的态度交流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观课议课的终极目标,即教师、学生多方主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第4节名师讲稿--观课议课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原作者:不知来源:百度文库 日期:2014年9月29日
改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
(注:改编稿为PPT,不便于将其转编为word,PPT改编稿另行转发)
第5节“观课报告”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原作者:不知 来源:百度文库 日期:2015年8月23日
改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
谁来研究课堂、改进课堂?以往这是专家、教研员的事。而这个暑假,从国家教育部到学校,都把这活儿还给了老师。是的,研究课堂本就该是老师自己的事,改进课堂更是老师自己的事。
从今年暑假到10月底,每位老师都领到了一项重要任务----“观课议课”,并要求提交至少一篇观课报告。很多老师对此深感迷茫,观课“观什么”,议课“议什么”,“我”能做好吗?
8月1日前,各学科专家团队都出台了本学科的观课标准、议课模板。
一、近几日浏览老师们提交的观课报告,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开表彰会。列出诸如备课充分、思路清晰、课堂组织合理、语言流畅生动、课堂气氛好等优点。对缺点与不足只字不提或轻描淡写。
2.搞一刀切。找来一个评课模板,换换标题与里面的个别内容。细细研究,这篇评议放之四海而皆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无聚焦点。有些报告对资源包中的十项内容全方位涉猎,每个方面都蜻蜓点水,缺乏明确的关注焦点,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如何写出一份合格的观课报告
1、牵牛要牵牛鼻子。
(1)此次研修选用了“观课议课”这四个字,而非大家熟悉常用的“听课评课”。恰恰是这“议”和“评”的一字之差,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2)由于此次是网络观课,环境特殊,我们就不再详细讨论“观课”与“听课”的区别。只需明确一点,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观课,都一定要预先设好观察点,有目的的观课。
2、“议课”与“评课”又有什么不同。(1)“评”,就是比较和判断,最终要对课的好坏下个结论。“议”就是讨论,商议,目的是两人或几人展开对话,促进反思。(2)“评”,被评者处在客场,等着别人下结论。“议”,所有人都是主场,没有谁说了算,大家可以争论,每个人都要诉说,都要倾听,都要努力去理解对方。
(3)“评”,要尽力全面,综合各方面信息,务求给出一个公正的结论。“议”,就要聚焦话题,不能你说东,我说西。大家要在一点上深入对话,超越现象,务求本质。
(4)“评”,要有基本统一的标准,规范的流程。“议”,选取一点,探讨多种可能。(5)被“评”者,侧重展示特长、彰显优点。被“议”者,侧重解决困惑,改进发展。
明确了以上几点,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写好观课报告,还要做足以下几方面的功课。
1.与文本对话。阅读资料包里所有资料,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整体感知上课老师的教学思想、上课思路及对新课程的理解。
2.与视频对话。确立好观察点,理性观看视频。不要因视频录制质量差而沮丧,也不要因视频颜值报表而狂喜。用专业的眼光,从教师行为入手,挖掘其背后的立场;从课堂现象入手,探寻其表达的本质。
3.与自己对话。就要“议”的那一点,“我”是否理解了上课教师的思想?我的课堂行为与其相同还是不同?去阅读理论,寻找根据,同自己先辩论一番。想说服他人,首先要说服自己。
这次观课议课活动,每堂课至少有四十人在“议”,有的课甚至达到上百人。如果,每个人都能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对一堂课提供一点点实质性的改进意见,那么,这节课的上课教师就收获了至少四十人的思想。而我们,在遍览他人议课后,再反思自己的报告,就如登五岳归来,自然会少了浮躁之气,多了向往之心。
注:钟炜的联系方式 ①0813—6201674(办)②邮箱:zhongwei1962@163.com
③博客 zhongwei196207.blog.163.com
第二篇:(4十17)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教育教学讲座十之17)
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教育教学讲座十之17)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书记)时间:2015年12月21日
(编号:zhongwei196207blog—4—10-17)编者按:本人对“(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分为十个系列:一备课研讨、二课例分析、三听课评课、四案例研究、五课堂调控、六教学效益、七高考备考、八素质教育、九教育科研、十观课议课,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十之专题17》分为四节,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钟炜博客(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系列十)“观课议课”编写(阅读)导引:(1)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讲座1至2);(2)观课议课策略方法(讲座3至7);(3)观课议课课堂观察量表(讲座8至10);(4)观课议课技能(讲座11至13);(5)观课议课活动实践(讲座14至17);(6)有效观课议课;(7)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8)新课改观课议课;(9)观课议课研修;(10)观课议课文化;(11)观课议课引领管理;(12)数学观课议课。
讲座内容: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 第1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意蕴
第2节 陈大伟论文--应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 第3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 第4节 陈大伟讲稿--观课议课的观念与实践
第1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意蕴 作者: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来源:《四川教育》2007年第9期 转载:知网空间
(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稿,原PDF稿将另行转发)观课议课是一次完整的研究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学现场所有方面人员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感受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I、研究课的课前准备
一、参与者的精神准备
研究课的参与者需要做好这些准备:一要有不断追求理想课堂、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愿望。二要抱着“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对呈现出来供研究的课要客观看待、准确定位、理性分析,不能只拣好听的说,不能云里雾里说了半天不知所云,也不能只管挑“漏眼”,指责抱怨一通却没有提供有效的改进思路和方法。三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不讳疾忌医,不文过饰非。
二、课前的协商
课前协商既指第一次上课前的协商研究,也指对同一节课“研究——上课——再研究——再上课⋯⋯”这个完整研究周期中每一次上课前的协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协商研究课的主题。有效研究课需要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以引领研究的方向和深度。研究主题可以是近期教学的热点问题,期望通过研究课内化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可以是教学实践中出观的普遍性问题,期望通过研究课找到普适性策略;可以是自己平时教学中感到困惑、期望通过研究课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是自己的教学尝试和创新,期望通过研究观察效果,进一步完善相关思考⋯⋯主题确定以后,一般需要在这个主题框架下再分解出几个基本的观察和讨论方向:一是在课堂上教师做了什么,学生有哪些反映,效果如何;二是推测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三是换位思考,“假如我来教,我该如何 教”;四是围绕观课议课的主题准备发言,在发言时要注意不伤害别人但又要讨论充分。需要强调的是,明确主题的时间应该尽可能提前,以方便大家进行准备。
2.课前的说课。说课要侧重介绍背景情况(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等)、教学设想、将要展开的.主要教学活动,重 点想研究解决的问题等等。
II、观课:用心灵感悟课堂
一、观课是心灵感受
观课强调用多种感官搜集课堂信息,不仅用眼观还要用心观。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要有意识地打通课堂与课前研究之间的联系,不“静止地”看这一堂课。
有一位老师上《一只小鸟》公开课。课中,我身边的同学嘟哝了一声:“无聊。”我问:“什么无聊?”他眼球一辖,想了想:“这就是无聊的作品。”不对呀!冰心先生的《一只小鸟》写得多数么感人,面,而且这位同学举手还很频繁。后来再一想,因为临近期末,老师准备时间有限,加上这次活动有很多校长参加,上课老师拿出的是一节已经上过的课。学生说无聊,并非是说作品本身无聊,而是说已经学过的、已经熟悉的东西再学无聊。但学生很爱护教师,他不愿意直接说教学无聊。明白了这一点,我意识到,他的频繁举手只是在配合教师演戏。
仅仅是听,我们只知道学生说“无聊”这个“表象”。通过询问和对学生举手答问的观察,再结合实际上课的情形,我们获得了学生的内心真实。通过对学生真实声音的解读,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不能为了做秀而让学生吃嚼过的馍”的认识,而且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善良,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教师身上的道德责任。
二、观课是主动思考
观课议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思考。第一,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很好地体现了研究的主题和成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需要推断支撑执教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第三,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怎么交流⋯⋯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反应,观课人员应参与到学生之中,看当时课堂的进程、情态,观学生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从教师的教揣摩背后的意蕴,从学生的表现看教学的效果,这样,坚持以学论教,观课者就能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而为下一步的议课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观课是发现困惑,选取案例
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教学案例是蕴涵着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教学困惑和故事是教学案例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学案例有案例提供者的思考,但教学案例本身并不封闭,对困惑和问题的多种认识和理解是案例教学本身的魅力和价值。
教学案例中蕴涵着困惑,这就要求观课议课直面课堂上的困难和问题。从什么地方、用什么视角发现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呢?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中去发现,这就是“以学论教”。事实上,只有从学习效果出发,才更有可能引起教师对教学的真正反思,因为我们都知道,从学习效果看,我们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实际教学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也就是说,案例的作者并非只有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和观课者是课堂教学案例的共同作者,选取教学案例需要凝结观课者的经验和智慧。
III、议课:用对话理解教学 观课是基础,议课是核心。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理解对方,理解教学,探讨教学的种种可能性。
一、议课的态度:平等交流 在教学“夕照”时,老师请一位同学说哪些句子描写了“夕照”的美。学生找出了“柔柔的光泻下来”,但学生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打断学生:“这里面有一个‘泻’字,你很敏锐。”尽管我觉得此时打断发言会干扰学生思维,显得不够尊重学生,但议课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平等对话。于是,在议课时我没有先说自己的结论,而是先听一听授课教师的想法。执教老师说:“在这里,提醒的目的在于强调,它能够培养学生对某些关键字词的敏感,提高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的能力。”对话中,我知道了她的用意和道理;交流中,她也认识了这种做法还存在另外的可能。
议课不做评判式的结论,而是强调对话,是因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我们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但需要相互敞开,彼此认同。其实,对话关系是一种平等对称的主体性关系。对话关系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对话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强调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
二、议课的方式:同在共行 在一次二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授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参与十分积极和热情。活动结束,授课老师给离自己近的几位同学发了“五角星”以示奖励。议课时,观课老师提出:“你为什么只给前面几位同学发呀?其他没有得到五角星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这就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授课老师说:“因为给五十多位同学发五角星会耽搁很多时间。一方面是不能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是不能不公平,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听一听:假如您来教,您会怎么处理?”
“假如你来教⋯⋯”表达了授课教师的一种权利,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学习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假如我来教⋯⋯”的话语结构具有规训和约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体的力量。它规定了参与其中的教师“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课堂上的现象不是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对话者不能置身事外,对话者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假如我来教⋯⋯”不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的“好”与“坏”、“优”与“良”的评价,而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讨新的可能,使参与者能够在多种可能中选择更适合的方法和技术。
三、议课的目标:发现可能
首先,议课要认识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系。议课是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和建立起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促进参与者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
老师在四个大组各抽调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算。时间长了,台下的同学就坐不住了。这时,老师说:“孩子们,现在你们组的同学在上面比赛,你们该怎么办?”
“给他们加油。”
老师:“对,你们可以为本组的同学加油。”
同学们一下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 ⋯⋯
题目做完后,老师请同学检查,前两位同学都没有发现看起来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 很生气:“刚才在干什么,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有发现?”
从学生没有发现问题入手,我们询问了执教老师是怎么想的,并讨论了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该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喊“加油”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可能性。在对这个问题取得一致认识后,我们接着讨论了教师的新设计、师生新的教学行为和由此可能带来的新的学习效果。
其次,议课要探讨教学活动的新可能。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
一、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譬如烹制鸡蛋,除了单
一、传统的煮鸡蛋方式外,还有煎、炸、炒、蒸等多种方法。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鸡蛋的方法、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第2节 陈大伟论文--应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
作者: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来源:《江西教育》2010年第8期 转载:万万数据
(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稿,原PDF稿将另行转发)
与常见的“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优点⋯⋯”(提供教学结论)和“我建议做这样的改进⋯⋯”(提供教学建议)的话语方式不同,笔者提倡参与者在观课议课中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比如“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再围绕这些事实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探讨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这样,观课议课的重点放在课堂的事实和现象上,其实施过程需要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展开。
一、为什么观课议课首先要定位于提供基于事实和现象观察的课堂教学信息呢? 第一,它有利于降低课堂教学研究的利害关系。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讲课时有人进教室来观察和研究,就难免对上课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因为课不仅仅是课,它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
在教研实践中,有通过评课而评人的,比如在评选特级教师时的评课;也有直接评课的,比如日常教研活动中,我们会说“这是~节成功的课”,“这是一节失败了的课”,或者“这一节课成功之处有这样几点,失败之处有那样几点”。相对而言,基于评人的课具有较高的利害关系,基于评课的利害关系次之。
降低教学研究活动利害关系的途径是不对课作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这样,讨论的对象就不再是课,而是课堂上生动而丰富的事实和现象。
第二,它是由教学行为的情境性特征决定的。与其他很多仅仅在教育理论上卓有建树的专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长期而深入的教育实践使他认识到:“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中可以知道,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情况”和“情境”具有先在性和优先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况”和“情境”,有关如何教学的意见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是“无用”或者“荒谬”的废话。
这样,有效的意见就需要基于具体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事实和现象,在充分理解并分析这种事实和现象以后,再谨慎和审慎地提出改进意见,以防止出现认知偏颇。
二、如何收集和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关事实和现象的信息呢? 首先,最重要的信息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教育的根本意 义在于通过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和收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效果是观课议课实施“以学论教”、致力于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收集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信息的需要,观课议课活动的参与者一定要尽可能坐到学生身边去,和学生建立理解、信任关系,充分读懂他们的学习活动,读懂那些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
其次,在观课中要围绕主题收集和整理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教育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观课议课中的案例教学包括两个部分:“观”是选取、组织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笔者认为,案例主要有两个要素:发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的典型的真实事例;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教学案例就是蕴涵着需要讨论、值得讨论的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好的教学案例应当对事例的描述具体独特,有过程,有变化,有始有终,情节完整;问题具有典型性,有讨论价值,问题的解决思路开放,有研究和讨论的价值。
笔者曾经观察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期中测试以后,我们要召开家长会,每个家长要坐在自己子女的座位上。想一想,你回去怎么给家长说清楚你在教室里坐在什么位置,以便家长能很快找到你的座位?”第一个学生回答说:“我给妈妈说,我是从前门进来的第1组的第4个。”教师很高兴,但他关注了“第1组”和“第4个”并板书,“从前门进来”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意识到。后面的教学有了麻烦:在讲(3,2)这一数对的意义时,教师说“3”是代表横向的数字(方格),“2”是代表纵向的数字(方格),学生纠缠“为什么不可以‘3’是代表纵向的数字(方格),‘2’是代表横向的数字(方格)”。该教师解释这是规定的。学生又问:“为什么这样规定?为什么不那样规定?”教者解释了一通,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们,他们对这样的解释很不满意。
要把课堂上的教学事实和现象构造成教学案例,一是需要把复杂多样的课堂信息整合成教学故事,比如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性,注意重点细节的凸显和无关细节的删减,等等。二是要使故事具有讨论价值,从教学故事到教学案例,需要从“用句号结束”转变为“用问号引起讨论和对话”。在上述故事中,就不能简单地说:“你这里没有处理好‘从前门进来’这个和妈妈的约定。”如果这样说,故事就封闭了,就只是下结论的评课了。
再次,议课要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展开讨论。我们说,议课是对教学案例的讨论,对于这种讨论,我们建议的流程是:(1)由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讨论建立在真实的课堂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2)听取授课教师对相关问题的构想和对相关困惑的理解:(3)听取案例提供者和其他参与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见解:(4)围绕彼此的观点和意见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课后议课中,我们围绕“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坐标确定位置的约定俗成性”和“学生对妈妈说的‘从前面进来’有什么意义”这样两个问题展开对话和讨论,通过对话和讨论达到相互理解,共同探讨了改进教学的思路和出路。
大家最后认识到:“从前门进来”提出了确定位置的起点,只有明确了起点,后面的数字才有意义。找座位是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需要两者共同约定。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也需要起点,它是地图方位确定、航海航空位置确定等活动的基础。因为涉及面广,就不能随意变化,它必须约定俗成、相对稳定。在确定位置的(3,2)数对中,3是代表横向的数字,2是代表纵向的数字,这也是很早以前的国际约定。在没有新约定之前,我们只需要接受它,并通过它进行寻找位置的沟通和交流。
意识到学生答案的意义后,我们讨论了新的可能的教学思路,那就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答案提出这样的问题并组织讨论:为什么要说“从前门进来”?有什么意义?“第1组” 是指什么,如果不说出来会出现什么情况7“第4个”起什么作用,如果不明确又会出现什么问题?从“从前门进来的第1组的第4个”可以怎么写?数对(1,4)与“从前门进来的第1组的第4个”比较,有什么区别和意义?由此解释数学转化和简化的思想。
第3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
作者: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大学网(教育文摘)日期:2010年8月21日
编者按: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2005年,他开始以“观课议课”,而不是“听课评课”的方式与中小学教师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2006年4月出版了《怎样观课议课》一书,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观课议课”的概念。他认为在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中,传统的“听课评课”应该改为“观课议课”更合适,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
“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评课”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听”指向声音,“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 “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观课议课”的追求 首先,“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
其次,“观课议课”致力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在同事关系改善方面,“观课议课”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照的人际氛围。
第三,“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
上述三者既是目的,又是彼此的手段,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应该先把改进课堂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容易感受。只有感受到对自己有实际帮助以后,教师才能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观课议课”的综合效益和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二、观课如何“观”
“观课议课”过程中,“观”是基础。“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没有了“案例”,“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靶子。
笔者和很多老师交流,大家都同意这种观点,观课比平常的听课累得多。为什么呢? 观课时,至少有这样一些事情必须做: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点还只是普通观课者“观”的任务。如果是组织者,还有第五项任务:思考如何展开议课,如何组织议课,如何生成有价值的议题。
三、“观课议课”主题的预定与生成
“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议”,这样,选择和确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作课前预先确定主题好,还是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好?肯定地说,需要兼顾。但具体怎么操作呢?
首先是要预定。议课不是对课打分、下评语,“观课议课”不必面面俱到,要集中焦点。这个焦点应该在课前商定。这样大家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
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关注师生关系,关注启发和提问,关注教学思路和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要遇到的,而且是课堂上肯定要出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确定主题以后,从哪些方面观察和讨论?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比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的工具,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想要成为画家、书法家,则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我想说的是,观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讨论和解决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再说生成有没有必要。当然有,这种生成不仅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更因为每一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应该承认生成,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当然,这个过程最好不是单纯的传递,而是变成一个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共享过程。
一般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所以生成问题对教师的“观课议课”能力是一个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需要读书,需要积淀,需要提高综合素养,需要在长期的“观课议课”实践中“修炼一双看课的眼睛”。
四、“观课议课”中的人员构成
对于“观课议课”的人员构成,有的朋友建议这样一种结构:“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老师的教学,如果这些人都懂教学,而且又有时间,当然很好。
但是,我认为,今天老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时间并不充裕。“观课议课”当然要追求质量,但这种追求又必须在尽量减少烦琐程序的情况下实施,不能让组织者和参与者感觉太困难,这才有推广和运用的可能性。所以,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这些人员需要精简。
首先,要“简”掉家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有的家长未必懂,也未必有兴趣。
接下来我期望领导不要参与。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1)在今天的背景下,很多学 校的很多老师对校长还是有顾忌的。校长来了,就不好说话了,就冷场了,“议”就没了那种“味儿”。(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议课中的问题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能“议”起来。但现在很多领导却难免不把这些问题带到对老师的评价中。(3)也有的领导,对教学本身并不在行,却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张口就说。领导说了,大家只好随声附和,议课也就失去了对课的改进价值。
再下来我要“简”掉专家了,这是不得不“简”的。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专家当然好,但是很多情况下,专家没有时间参加这些活动。没有专家,我们就自己掌握这种方法,逐步从由他人提问转向自我提问。当自我观察和提问成为习惯,我们也就发展变化成为了研究型教师。“观课议课”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存方式就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的。另外,在没有外来专家的时候,学校需要培养自己的“土专家”,通过“土专家”引领大家。
我把学生放到倒数第二的位置。理由很简单,学生的变化是教学最终的效果,要以学论教,就要问学生对课的看法。
老师当然是“观课议课”的主要成员。相同学科有利于深入,不同学科有利于开阔。我是主张跨学科的老师之间“观课议课”的,抱着虚心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受到很多启发。
另外,“观课议课”提倡和鼓励各种观察工具和技术的介入。比如摄像,比如数据采集、统计、处理和分析。如果需要这些技术介入,相应地也就欢迎相关人员的参与。
第4节 陈大伟讲稿--观课议课的观念与实践 主讲人: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来源:百度文库 日期:2012年4月5日
(注:原稿为PPT,不便于将其转编为word稿,原PPT稿将另行转发)
注:钟炜的联系方式 ①0813—6201674(办)②邮箱:zhongwei1962@163.com
③博客 zhongwei196207.blog.163.com
第三篇:小学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小学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新一轮课程改革历时两年多,从新课标的培训到实施,我们亲身经历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回顾两年来的课改实践,我们有许多成功的喜悦,也有许多困难和困惑。现就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谈点粗浅的认识和想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较低,难以适应高水平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要求教师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武装头脑,必须有广博而专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有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先进教育、教学方陆的能力,必须有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新行为,必须有保证新课改任务顺利完成的高强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很好地完成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课程改革实施初期,由于我们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估计过高,因而,初期对教师课改通识培训时简单化,功不到位,当教师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开始实施,势必影响着课改的顺利实施不应有的效果,其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农付小学教师队伍亲质不良的现状.以我乡小学教师队伍客观现状为例: l、教师年龄老化,编制不足.我们学校教师平均年龄45岁,一线的教师平均年龄46岁。
2、教师知识结构差,教育教学能力偏低.我们的教师大多数是民师转正,且然通过函授学习获得了中师文凭,但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基础薄扇,文化底蕴差,教育教学能力普遍偏低。
3、观念、陈旧、保守落后.新的课改思想理念难以悄化理解,误认为新理念有些偏激,新教育行为学不来、学不好;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在一些同志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总觉得老思想观念正确,老做法得心应手.4、教师体弱多病,家庭负担重.农村小学教师体弱多病、家庭负担直是很普遍的现象,试想这样的教师群体,一下子又是知识和技能,又是过程和方法,而且讲态度、情感、价值观,他们实在是力不从心.用同样的课标来要求我们的教师,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近几年的课改实践,很多地区搞得有声有色,效果也很突出,而我们尽管采取了件多措施,推行课改却举步维艰,收效不大,其重要原因是教师素质较低所致.因此,敬师整体素质高低是新课改是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农村小学课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对课改理念理解有偏差,追求课改外在形式,而忽视课改内在实质要求 由于新课改刚开始不久,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深不透,对新课程的本质认识还不够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也不能在实践上完全与课改要求合拍。于是,在课改过程中,就难免出现一些走偏、走调现象.具体反映在课堂教学方面突出问题是:有的教师把“教学方式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在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倡导的教学方式.但对“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到底怎样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质特征和使用范围是什么,大多数教师还是处在心中无底阶段.目前,我们看到的公开课,讲合作,就是小组讨论,什么样内容都通过小组讨论来进行,而很少考虑这样的讨论是否有价值.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乱哄哄一团,有的根本讨论不起来,因而成了“放羊”课,白白浪费时间,收效不大.再如,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就是要别出心裁地创新”,于是在课堂上绞尽脑汁,花样百出,出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怪异现象: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方面一一教师在课堂上一昧的放,不讲课堂秩序,学生发言根本不举手,只要学生高兴,老师就由着学生的性子做,课堂上只求有热闹的活动场面;在教学评价方面一一学生答对答错都会受到师生们的肯定鼓励,对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也不追究;在“三维目标”任务完成方面一一过分注重教学始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知识的探究过程,生硬地、做作地追求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当堂的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课后还要花大量时间去补课填空白,可谓是做了许多消耗大、收效小的得不偿失的事情.上述实施课改中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的现象,许多人都认为是课改惹的祸,其实质是我们对课改理念没有真正消化理解,没有抓住本次课改的宗旨,导致了课改追求形式多,而忽略课改本质的要求,这是当前课改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倾向。·(三)新课改评价、考核制度相对滞后,影响着新课改顺利实施
本次课改要实现六大方面的具体目标,其中教育评价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难度也很大.通过座谈了解,教师对当前教育评价的方法滞后有想法.就目前情况肴,社会各界、学生家长仍然以学生成绩、升学率来评价教师、评价一所学校,而学校本身,也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与教师的评先、晋级、双聘等多方面挂钩,教师也是人,他们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岗位,因此,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不是想象那样令人满意.今天,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课改放果评价、考核的标准和制度,作为激励、督导、评估课改效果的依据,就不会有课改的扎扎实实地推进,就不会有课改丰硕的成果,就不会达到课改的预期目的.·(四)劳动分配不合理,影响了教师新课改的积极性
现在是挣钱多的不干活,挣钱少的多干活,教师心理极不平衡,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尽管抓思想工作,抓骨干教师,但教育界的分配还是大锅饭,很难把教师的付出与实际收入相结合进行劳动分配,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校长的人事调动权、财权有限,说话力度小,只能靠人格、靠威信、靠感情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一定物质基础的感情,将会失去感情影响行为的能动作用。单凭长时间的软化管理也会透支的,不会发挥其持久的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我们能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就能保证新郎改顺利、有效地进行,取得新课改更大的成绩。
·(一)尽快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搞好新课改工作的重要举措 大家都知道,新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想有效地提高校长和全体教师的素质,这是一项战略任务,要有长期的打算,要经历一个坚持不懈地培训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主要工作是: l、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提升全员说:政理论水平。
要针对课改的任务、形势要求和教师理论学习的实际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站,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新一轮课改理论知识,了解、理解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掌握好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打好教师的教育理论的基础,更新教师的陈旧思想观念,使每位教师都能形成比较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让每位教师都能在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自觉地有效地开展课改活动。
2、开展教学基本功大练兵活动,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技能素质。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课改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依据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偏低实际情况和课改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开展如“三笔字”“练普通话”“五课功”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基本功大练兵活动,奠定好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功底,努力学习课改的教学新技能,使教师们具有较高的能力、技能素质,更好地适应实施新课改的需要.3、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教师培训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素质.农村小学要根据单位财力和教师课改培训需要的实际状况,聘请本地和外地的课改专家、学者为教师进行以改方面的专题讲座,并组织教师们到本地和外地课改先进单位考察学习,以提高教师们的课改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开阔教师的课改视野,丰富教师的课改经验,并力求把学习到的先进的思想理念、工作经验运用到自己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让教师在课改“听、看、做”良好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友挥自身课改的积极主动性,确保课改的质量。
4、为教师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发挥教师课改主力军的作用。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课改工作的过程中,要自觉地为教师着想,努力为教师减负,必须减掉一些劳而无功却又束缚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形式无意义的东西,让教师在课改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课改、实践课改、总结反思课改和提高课改水平.5、因材施教,搞好教师素质培训。
每-个单位教师们个体诸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异,要针对教师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能力水平、需要、兴趣特征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提出不同的提升素质的要求,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教师努力学习、参与谋改的主动性.各级教研部门也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不同的成长平台,给教师更多学习、发展和展示的机会,使每个教师的素质切实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二)正确把握先进的教学方式的实质,有的放矢地运用好先进的教学方式在课改实施中,要转变传统教育中陈旧的教学方式,其中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无疑是合理的、正确的.作为一个学校,作为每一个课改的实施者,一定要通过学习、探讨和研究,对“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质进行正确把握:不仅知晓每一种学习方式的内涵是什么,而且要掌握其各自的优缺点、使用的对象和范围;不仅要知道每一种学习方式运用的意义、作用是什么,而且要清楚每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时的操作要领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只顾“热闹”表而形式,不求“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方式实姓的倾向。
·(三)要尽快出台评价、考核课改效果制度,是保证新课改质量的必要手段 如例正确地评价、考核新课·改的业绩,对课改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取得实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学校领导要转变传统的评价思想观念,要深入实际,根据课改的目标要求,制定出评价、考核课改工作标准和制度,用于导向、督导、评价考核课改的实际工作.不仅注重课改工作过程的评价,而且注重课改工作的结果的评价.决不能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的标准.教与学的考核一定要搞,但怎么和考核挂钩,考核的目的是什么,必须有个科学、正确的思路和依据,真正建立健全科学的课改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评价考接在课改巾的积极作用,以推动课改全面、有效地实施,确保课改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四)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保证课改顺利进行的主要措施
首先,要调整小学教师比例,增加编制。对那些年龄大,有病不能正常工作的人要适当调整,以此保证小学教师年龄年轻化,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们要尽快改变那种老爷爷、老奶奶教一年级学生的现象.其次,要完善校长负责制.位校长真正能有敬地把人力和财务管理起来,真正发挥其课改的组织者、领导者、开发者等作用.最后,要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消除分配不公的不良现象,充分调动教师们勇于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新课改是大势所趋,我们要不负历史赋予的课改使命,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用科学的方法,扎扎实实地推进新课改,认真地分析、解决课改的新问题,努力探索课改的新思路,为继续深化课改,为教育事业振兴与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篇:[工作总结]说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说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化学说课的意义及说课的形式与内容,探讨了在新课标下化学说课方案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化学说课的意义
化学说课是教师依据化学教学理论、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及所施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和任务,阐述教学过程,讲解施教方案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活动形式。化学说课是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体现,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说课和备课、上课有着显着的区别,它虽然源于备课,但又高于备课,说课不仅要说出“教什么”和“怎么教”,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么教”。因此,“说课”绝不是备课的简单再现,而重在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从 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给予理性的概述,是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化学说课的形式与内容
化学说课的形式:说课按时间顺序划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课前说课,主要说构想,具有预定性;课后说课主要说反思,具有 总结 性。
化学说课的内容:化学说课的诸多环节中,内容应是说课的中心环节。化学说课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说教材,就是介绍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前后知识的联系,知识点的范畴,思想教育契机的选择,练习的设计等。通过说教材,确定本章节的知识目标、智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2.说教法,就是介绍在授课中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教法的选用,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本校的条件、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特长来确定,并不强求一律。
3.说学法,就是介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手脑并用,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宗旨,启发学生尝试探索,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4.说教学程序,就是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展开的进程,是说课的重点,主要说清本课题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例如新课导入、内容讲解、反馈练习、归纳总结等)以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要说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分析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5.说板书设计,就是说出如何设计板书有助于突出重点。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信息,它是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板书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因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化学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1.说教材时,不能只说教材的地理位置(如第几章第几节),把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说得空洞、抽象,只说知识不说技能、淡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说教材重点是说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整个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及与其它章节的联系,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之前已经学习了哪些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哪些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以这个知识点为基础或与该知识点有关;这个知识点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应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化学 科学 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哪些作用。然后再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这样才能说清楚本知识点在整个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此知识点高考出现的几率100%。
2.教法的选用,不能简单的说实验法、讲练结合法、讲述法等。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特长来确定。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谈谈自己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谈谈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估计学生会有哪些思维结果,以及对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将要采取哪些措施等。例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第二课时,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①“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②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提示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强调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③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把一堂理论课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说学法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应突出两个方面:一要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障碍及原因,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 规律 ,说清准备何种学习方法来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内有效地进行学习,着重教学生怎样学会学习,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课,教学中着重突出了:①教法对学法的引导;②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③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4.说教学程序不能简单地按怎样导入新课,新课内容的讲解,练习的设计等步骤进行,不能按部就班,不分主次。笔者认为教师在说课时应该每一步骤尽可能说明这样做的意图,要说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分析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要强调在新课讲解中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的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以及学情依据。
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第二课时,重点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提示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5.板书是学生通过视觉强化知识点的。但这方面说课时教师往往不说,特别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容量大,往往不板书,一切都显示在屏幕中,有时分不清重难点。所以,说板书设计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说出如何设计板书有助于突出重点,体现课文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
化学说课不仅要有课前说课,还要有课后说课。课后说课主要说反思,课堂上教学存在的不足,课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等。通过说课,笔者感到,说课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教师知道教什么,怎样教。但它是纸上谈兵,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人不能感到课堂的教学气氛,也无法预料会出现的意外情况。但只要将课前说课、课后反思结合起来,就能克服这种局限性,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说课”这一平台,让教师有机会经历新观念下的专业活动,从活动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在交流中自我突破,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人,以实现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五篇:“概论课”课题型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概论课”课题型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为了增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下面简称“概论课”)的教学效果,除了吃透具体的教学内容外,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也不断创新和尝试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其中课题型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结合教学重点难点、现实焦点热点和学生疑点难点,通过设计选题、选定课题、制定计划、调查研讨、成果交流、总结评比等教学环节,既有效发挥了课堂、实践、网络“三位一体”综合教学平台的合力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现实的运用中,也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所期望的教学正效应远远没有得到最大化。为此,我们以安徽H大学为例对“概论课”中课题型教学模式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梳理和分析,相应地寻找对应性措施,这有利于增强“概论课”中课题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一“概论课”课题型教学模式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概论课”中课题型教学模式从启动到结束,是一个较长时间段的过程,涉及到设计选题、选定课题、制定计划、调查研讨、成果交流、总结评比等诸多教学环节,而环环紧紧相扣,每一个环节如稍微处理不当都会影响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每一个由学生所组成的课题团队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的,但是以安徽H大学为例总体来看以下的几个问题是较为常见并且所产生的负效应也是明显的。
1课题选定过于宽泛或狭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课题型教学模式中的题目更多首先是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然后教师再将从学生中征集的题目进行加工,最后以课题研究范围的方式向学生公布。这种加工,一方面在于使课题在名称上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性,另外也在于使课题更能反映和体现当前社会现实热点和学生困惑的疑点。从理论层面来看,广大学生从经过整理出的课题研究范围中选择自己乃至团队感兴趣的课题,应该不会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但是现实中这两种现象却出现了,并且不在少数。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一是有的课题团队误把经过整理而公布的课题范围视为课题本身,没有认识到它们只是一些大致的研究方向,不同的课题团队可以从同一课题范围中寻找适合于自己研究的切入点。之所以以课题范围的方式向学生公布,主要考虑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一学上此门课程的学生有上千人甚至更多,相应地所构建的课题团队有上百个之多,致使课题的数量也不可能远远超过学生的数量,从而做到每一个团队都有一个不同的研究课题。二是由于“概论课”更多地是传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性质比较强烈和人文色彩比较浓厚,课题的范围无法完全做到“文”、“理”兼顾,更多地以人文社会科学的面目出现,这些也致使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在课题选定时就感觉到过于狭窄,更多地选择与本课程知识密切度不紧甚至无关的一些课题,如当前大学生恋爱、考研、就业现状等来展开,并且年年如此,“乐此不疲”。
2课题简单重复研究和抄袭现象较多
由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评定,普遍主要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部分按一定比例所构成,并且卷面成绩所占的比重超过50%以上,而平时成绩的构成中完成课题型教学所规定的论文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在所学课程科目较多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受“唯成绩”、“重分数”错误思想的支配更多地把课题型教学论文视为一次平时的“作业”,而不是一次难得的实践调查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机会,从而在课题的实施中简单重复研究和抄袭现象较多。最明显的表现为在网上寻找到大量的课题,以及通过简单的校园调查获得相关数据的课题,往往成为学生们的“抢手货”,课题研究的“雷同”现象较为普遍。同样,课题的简单重复研究和抄袭现象较多,也与广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有关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密切相关。另外,课题型论文成果也因教育者自身研究方向的不同以及缺乏论文检测系统,致使一些学生的简单重复研究和抄袭现象有了“可乘之机”。
3自觉运用“概论课”相关理论开展研究的不多
在课题的选定中,各专业的学生都存在着较多地“锁定”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课题;同样在课题的展开研究中,也较多地采用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政治专业的学生,较多选择党建、反腐等这一类课题;历史专业的学生,较多选择外交和两岸关系等这一类课题;经济专业的学生,较多选择诸如城镇化、产业转移等这一类课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较多选择养老、就业等这一类课题;文学专业的学生,较多选择春晚、文化申遗、传统文化的传承等这一类课题。这些固然体现和反映了学生们善于“学有所用”,但是也往往会出现与“概论课”相脱节的现象,即让人感到上不上这一门课程这些课题的实施都可以进行,从而轻视了在这一门课程开展此种课题型教学的重要性。而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说,“概论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和独特特征,所实施的课题型教学法也是服务和服从于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即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帮助学生能够真正地将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应地,课题型教学法也应该更多地树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元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如何辩证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当前民众利益实现度的差距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探索的历程如何科学评价等问题意识等。围绕着这些问题意识,以现实中现实焦点热点和学生疑点难点为切入点,让广大学生自觉地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师的指导作用因多种因素影响而受到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