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德育课堂中的学生深度参与
谈德育课堂的学生深度参与
内容摘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参与式教学法”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德育课堂中,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深度参与。本文针对传统德育课堂存在的弊端以及在参与式教学改革中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力推学生深度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全新的德育课堂新模式。关键词:德育课堂 存在弊端 学生深度参与 新模式
去年,笔者曾有幸两次参加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举办的NFTE创业课程培训,感受非常深刻。那可真是全新的课堂模式,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和谐与快乐:老师和善可亲,学员踊跃参与,师生平等互动,老师与学员以及学员和学员之间,都能分享各自的知识与经验;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穿插于课堂之中,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学员们在全身心的参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与技能,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笔者是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深感在德育课堂中学生参与的不足,尤其是学生的深度参与还远远不够。因此,笔者在通过NFTE课程培训之后,在自己的德育课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效果令人满意。通过教学改革,笔者感受到了“参与式教学法”的魅力,特别是在让学生深度参与这方面,体会更加深。
一、传统德育课堂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中,总体上说,采用的授课模式是灌输式教学。
首先,这种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为主,教师居高临下,大量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较少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导致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观能动性的弱化甚至丧失,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意识、探索能力逐渐萎缩。
其次,这种德育授课模式的教学程序机械而呆板。以解决知识点为主的传统德育课堂教学,追求急功近利的“质量”绩效,课堂教学程序单一化、刻板化,致使课堂教学走入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参加、教学耗时低效的怪圈。
再次,由这种授课模式所决定的,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是重教而轻学。对德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本末倒置,往往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通过一份理论试卷,只能考查学生对德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至于学生思想道德情感体验和行为的养成,以及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以及道德情操等,是无法通过理论考试来检验的。
二、对德育课堂中学生的深度参与的理解
理论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外界影响进行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深度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在德育课堂中让学生深度参与,这实际上是“参与式教学法”的深入运用。
“参与式教学法”与过去传统教育方法相比,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法,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它具有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教学氛围的平等民主性、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性、教学评价的多维性和教学结果的反思性等特点。这种教学法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注重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鼓励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它除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习主体自身的体验,关注学习者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满足学习者的成就感。
“参与式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和优点是使学生成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是学生真正地、快乐地在学,而不只是教师在辛苦地在教。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德育课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也在不断地得到推广和运用,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笔者认为,在以往的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认识,还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师让学生参与教学,或许是追求一种形式,为了体现教学改革或者活跃课堂气氛而让学生参与。在课堂上,学生一会儿讨论,一会儿上台演讲,看似很热闹,其实学生没有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的主角仍然是教师。
笔者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学生深度参与,是指教师要真诚地、真正地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来当演员,而教师去担当诸如导演、裁判、主持人等更为重要的角色。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包括:第一,全程参与。学生参与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但还应包括课前参与和课后参与方面。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如预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去查找和探究相关的知识点;布置让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或学习活动的方案设计及其他准备工作。在课后参与方面,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互批作业;课后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课后要求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等。第二,全员参与。在课堂中,学生参与有时会出现“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情况,即一部分思维敏捷、个性活跃的学生,往往垄断整个学生参与的课堂,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少有表现的机会和意识。教师应关注这一情况,越是参与较少或不愿参与的学生,越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帮助他们跨出紧张和顾虑的“心坎”。第三,全身心参与。一堂效果好、效率高的德育课,应该是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课。学生全身心参与,是学生深度参与的最重要表现。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课堂节奏和课堂气氛的把握,课堂活跃而不混乱,使每个学生都围绕着教学任务而展开活动,不能让一个学生的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既动口又动情。
三、构建学生深度参与的德育课堂新模式
构建学生深度参与的德育课堂新模式,要求教师从教学理念的树立,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多方面,全面贯彻和实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行动。笔者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理念先行,这是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树立师生平等意识,真正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新德育主张“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力求教育应该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和精神状态,赋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让出三尺讲台,使学生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教师在掌控和驾驭课堂的前提下,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
第二,创设良好的硬件设施,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深度参与提供保障。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合作小组,每个小组起上富有个性化的名字;其次,桌椅摆放要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要打破讲台在上,学生课桌面对讲台分列而排的原有形式,改变成各小组围坐式,或有必要时变换成大圆桌型形式;再次,教室要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也是学生参与式课堂所必不可少的。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挖掘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首先,教师在备课中就可以体现学生参与,具体设计学生参与的活动环节和活动流程,预测课堂中学生参与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些资料的搜集和活动的准备可以交给各小组去完成;其实,在钻研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寻找相关素材、故事、图片、活动设计呈现方式和过程,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呈现。教学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热点话题,体现时代气息,尽量让学生有话可说;再次,要认真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参与教学,往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突出重点和难点,有些知识点可安排学生在课外去探究和准备,作为学生课后作业去布置并及时反馈上来。可以尝试通过电子邮件、QQ、MSN、手机短信、博客等方式向学生布置个性化的电子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研究性学习后提交多样化、多类型的课程学习成果,如纯理论分析性的小论文、学习心得、社会调查报告、自制课件、生动案例,甚至可以是经认可的自行拍摄制作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第四,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选择那些适合并有利于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方法。其一,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或提供一些案例,先不直接给出结论和答案,可采用头脑风暴法或小组讨论法,先抛砖引玉,让各小组思考并归纳,派出代表总结发言,教师最后提出自己的结论,供学生对比和鉴别,最后形成共识并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有些开放式的问题,完全可以让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得出结论。其二,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上台演讲和展示。有些制作类的内容,让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有些内容可尝试让学生来讲授,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从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三,设计一些游戏和小活动穿插于课堂,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其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和角色摸似,深切体会所授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情感,提高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最后,要注意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问题。牢牢树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学生深度参与教学中,教师具有多重角色,既可能是主持人,又可能是导演,有时还可能是评委或裁判。在学生深度参与的全新课堂中,教师大多数时间是行走在学生当中,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式、互动式、沟通式和对话式的状态。此外,教师点评很重要,要高度重视。有许多的问题学生争论不休或莫衷一是,由于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与阅历所限,学生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可能不能提示其本质,此时教师的点评至关重要,能起到及时引领、指导和启发的作用,也会让学生的认识大大提升。
第二篇:浅谈数学有效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
内容摘要: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尊重;创造参与;个性差异;自信心
一、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教学过程
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化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发号指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和“伙伴”关系,是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实际成长的课堂。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把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住处的转换。让学生通过自主的互动的学习活动,生成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体现了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气氛更加民主化,数学学习的过程及所学习的内容把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互相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动行为,而数学是一门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性的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才翰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一马不行百马忧程度,更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加深和利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发现和创造,而不是把现有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换言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学生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而再创造的过程,正好是学生的一个创新过程。若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了意义。教师的主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新活动过程,以达到开发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增强创造力,提高思维品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的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我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自己总结出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特征,这样他们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理解及掌握才会更深刻。这个观察思维创造的过程正是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第三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性的提高论文
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最终的教学成果。当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较高的时候,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会有一个质的提升;相反的,当学生没有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脚步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显得十分被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本文结合目前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现状,来简要谈谈如何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参与性;提高策略
在中学的物理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性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便利与自然,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容易实施。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帮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反映物理学科十分难学,导致在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只能调动起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对于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合理设计课程的教学流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简要论述一下如何在课堂中如何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利用新兴的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活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发现目前教育在发生着全新的改变。同样,物理教学的课堂也逐渐被新兴的教育技术所占领,这些技术的运用也成为了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激发点。而且这种技术与资源的功能特性,正好解决了物理教学对于抽象定理的一个解释与直观的说明,让一些机械的原理更加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到这些新兴的技术与媒体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教学的活动。例如,我在教学物理永动机的原理时,对于里面的一个经典的实验,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教学来完成实验的一个演示。通过这个视频的演示,学生可以发现永动机的原理是不可行的,始终受到其他阻力的一个影响。技术与媒体的资源辅助教学,会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
(二)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趣教学中最为常见最直接的方法。而且情景的创设也是整个教学的基础,是教师要导入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教学情节。教师在进行情景的导入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进行课堂的学习导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实例,来进行一个教学情景的导入。例如,我在教学中学物理中的《发动机的基本原理》时,我在进行情景的导入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中去:同学们,有谁知道我们生活中的汽车能够动起来是为什么吗?那么为什么发动机能够带动整个汽车呢?它的原理是什么呢?通过这三个问题,我和学生之间进行一个有效的互动与交流,不仅让调动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还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去思索问题,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中学的物理课堂上,要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一个提升,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一个变动,也就是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模式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将有着大大的提升,它给予了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学习自由,让他们的学习天性得到一定的释放。当然这也取决于教师适当的放松课堂的主导权,让学生能够自主去把握学习的主动性。
三、利用分组探究合作法,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方式,是利用分组合作探究法,来让学生能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来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的运用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和周围学生展开一个学习上的合作,来共同的完成学习中的任务。这种教学的方式,一般适用于中学的物理实验的学习。将学生分成三到五人小组,让这个小组在一起进行一个实验任务的完成。由教师来监督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小组的实验进程。除了一个监督以外,教师还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群体中,当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首先要做的是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在物理上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才会随之上升。一般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两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即新兴媒体资源的利用与教学情景的创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们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样的一个课堂中,我们利用到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我相信将这些教学措施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一定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教学效果,为整个物理的课堂教学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的提高研究[J]。教育周刊,2010(05)。
[2]李平元。浅析学生课堂参与性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提高策略与方法[J]。科学教育,2011(03)。
第四篇:线上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深度参与
线上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深度参与
线上教学,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其亲和度、带入感明显降低。如果不注重学生参与形式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度融入课堂,线上教学对学生的吸附力就会明显低于常规教学,教学效果势必打折扣。在线上教学中,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持教学温度呢?现结合观摩线上教学体会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用目标统领教学过程。备课时明确教学目标,授课前展示教学目标,授课中紧紧围绕目标,课堂结束前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用目标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教师教学路径清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精准发力,有成就感。
2.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首先,线上教学交流不方便,不适合用“是不是”“行不行”等判断式的问题提问,而要提包含一定思维容量的长问题。其次要适时连麦,鼓励学生在线回答,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教学针对性。对没有条件连麦的同学,教师也要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并以开口说话的方式模拟与老师互动。即使无法互动,比如录播课程,教师也要善于采用设问的方式,无论提问还是设问,都能帮助学生保持课堂注意力。提问时一定要注意留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否则学生入耳不走心,难免流于形式。
3.用活动带动学生参与。线上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师生手里都有教材,这是一个有效的互动抓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再说一说;线上教学中的习题处理环节,有的老师习惯讲述,其实也应该先展示题目,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练一练,然后连麦交流,或者让学生拍照上传展示。各种线上教学平台一般都有点名、举手、屏幕共享、在线答题等功能,教师需要积极开发灵活应用。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在线时长、在线状态等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4.以反馈保证教学效果。受时空条件限制,线上教学很容易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为了形成师生有效互动,线上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反馈。上课伊始,可以用填空、简答等形式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授课过程中以及下课前,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习题演练等形式加以强化,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5.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线上教学,为了避免教师唱独角戏的枯燥,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多媒体素材,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体验。如播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音视频材料、模拟动画等,也可以根据需要嵌入专题微课。
6.以情境化让课堂更生动。教学中应依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生动鲜活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分析建模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促进由解题能力向解决问题能力的转变。
有的老师害怕互动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布置预习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方法。提前布置预习任务,通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基础问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节省课堂时间。
总之,在线上教学中,我们要丰富教学手段,避免平铺直叙一言堂,努力还原线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保证教学效果,不留夹生饭。
第五篇:谈深度报道的写作
谈深度报道的写作
邓涛 魏曦
深度报道是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全息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其特点是“统摄性的思维(一种驾驭、吸收并凝
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①)+相关事实的组合”,它的迅速崛起是与我们周围世界 的日益扩大、社会化联系的日益广泛、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撰文指出:深度报道产生和崛起 的真正社会本质,是由于在人类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的背景下,受众头脑
中“文化地图”大面积失效所造成的。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现实问题的解释
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织出一个正确地确定其社会 位置的经纬度坐标系来;“深”就深在“新闻解读”的方式上,把新闻传播中的
事实信息与理性信息贯通起来,用解读主体的理性探索、思想诉求,发掘出人们
想象不出的信息;深度报道让大众传播的文本意义具有厚度、深度和力度,广大
受众由此跨入理性世界,获得新闻题材的深层意义。②
选题何处觅
选题对于新闻报道非常重要。深度报道的选题,指的是记者对有关报道领域、范
围、重点的抉择。确定选题,关乎传媒的影响力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深
度报道的选题往往集中在对公众利益有重要影响的领域。以下四大领域通常是深
度报道选题的生成地:
1、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
2、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
3、社会运行的重大缺陷及弊端;
4、重大突发事件。③
《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和《湖北日报》的“解读·背景”专版,还有《 财经》杂志的多数选题,读者关注、业界推崇。它们是如何选题的呢?报道的“ 重头戏”都有哪些?
选题——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为例:该版是一个以可预见的近期热点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政策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版面,它以重要性和公众关注
度为选题标准,为读者提供事实和认识层面的深度报道。
有专家学者认为,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是新闻媒体扩大自身影响、提升自身地位、参与舆论形成、左右传播方向的重要机遇。《北大幼儿园事件》可视为“特别
报道”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上乘之作。2004年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幼儿园发生持
刀行凶事件,15名儿童及3位教师受伤,其中一名儿童经抢救无效死亡。专版编辑
立刻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火速派出记者进行采访,用最快的速度推出《北京发
生幼儿园惨案 门卫连砍15幼童》专题,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听到有 人喊“救救孩子”》、《儿外科4016病房5小时见证》、《专家态度 方新:必须
对幼儿工作从业者进行心理健康筛查》4篇稿件,全程实录惨剧的来龙去脉,是在
京各媒体中第一个提出“幼儿园安全”问题的报纸。
选题——以湖北日报《解读·背景》为例:近一年多来,其所涉及的层面包括宏
观、中观、微观,解析报道的内容基本涵盖了重大政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重要法规、重大事件、重大灾难、重大民生、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建设成就和人
们常见但并不深知的较普遍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以及与城乡群众生活密切相关 的“世界**日”等新闻视野范围。《解读·背景》版确立的选题标准有三:新闻题
材要有当下时代极度关注的程度;新闻题材要有阔大的纵横背景和解读空间,内中
蕴藏有足够的现实意义;新闻题材具有决策者与社会群体性关注的视角。
选题——以《财经》杂志为例:杂志的强项是“敏感到位的经济政策分析+揭黑报 道”,从创刊号的“琼民源”到后来的“君安震荡”、“基金黑幕”、“银广夏
”、“庄家吕梁”、“亿安科技”、“蓝田”、“德隆”等,揭黑报道一直是《
财经》最有威慑力的“重磅炸弹”。据杂志创办人胡舒立介绍,他们对宏观经济
政策变革、事件或人物报道大致的操作模式,一是调查性报道,对某一事件进行
调查,然后把事实真相说清楚,通过案例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比如,封面故事《
珠光讼案》调查前后持续了三、四个月,文章成熟后等待时机刊登。二是事件性
报道,即当新闻事件发生后,立即做出反应,但时间比较短,不是研究完整的案
例,而是记叙和分析正在发生的事件,分析背景、深层原因和未来走向。比如发
表的《逐鹿广发证券》。三是对大的政策变局进行前瞻性报道分析,比如《乡权
之变》,讲述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基层政权将会发生的变
化,政策性比较强,属于趋势性报道。
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委员会设立了两个新奖项:解释性新闻奖和调查性新
闻奖,这被学界认为是深度报道学术地位的最终确立。深度报道在中国改革开放
历史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中国新闻界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
从1986年开始,全国好新闻评选也设立了“深度报道”奖项;次年被称为是“深
度报道年”。弹指回眸,曾参加评选工作的时统宇研究员总结说:新时期中国深
度报道的魅力在于对国计民生的新闻关注和人文关怀,其实施的舆论监督卓有成
效,它造就了一代编辑记者。④
背景很重要
深度报道文本的灵魂不在前景(指作为报道对象的新闻主体事实),而在背景。
背景即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解释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
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为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服务。深度报道写作的成功与否,一个关键性指标是背景的综合运用是否成功。记者要强化新闻背景的说明意识。
综合运用的前提,是要区分各种背景材料。一般说来,深度报道常用的背景主要
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个人背景、知识背景等。事实上,很少有深度报道
在行文中只单一使用一种背景,它总要选择一定的叙事方式(主要是转喻的叙事
方式)将各种背景与前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文本。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新闻事件的发生总离不开历史与社会这种时空上的两重维度,而且总有表层的背
景和深层的背景。深度报道要根据时空上的接近性来整合背景。任何一篇出色的
深度报道在背景的应用上总有以下特点:背景与新闻事件之间,背景与背景之间,衔接自然,联系紧密,目标一致,层次清晰。⑤
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提供背景的分析性的报道,目的是通过记者的解释,来帮助读
者理解复杂的社会问题。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林兹特诺姆认为,所谓解释性报
道就是在报道新闻事件中补充新的事实,即“历史性的、环境性的、简历性的、数据性的、反应性的”事实,这样就能使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更加明白易懂。
西方国家公认美国《纽约时报》的解释性报道较为出色。例如,1912年英国豪华
客轮“泰坦尼克”号在驶近美国不远处撞冰山沉没,千余乘客中有700余人丧生。
这一消息被西方各报登在头版头条。《纽约时报》除报道新闻外,同时配上背景
材料,说明该船何时建造,耗资多少,豪华程度,何时开始航行等。这些材料为
它报所无。因此,常用解释性报道和重视资料建设是分不开的。⑥
采写原则与注意事项
1、解释性报道的最高理想是完全用事实来解释事实,具有 客观性的反映记者主观的观点和意见;
2、交代新闻背景并做出解释,讲明新闻事
实在某些背景下的意义;
3、深刻理解报道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及相关各个领域 的知识;
4、不断地追究新闻的深层因果关系;
5、在事实中发现并建构解释新闻 的逻辑关系;
6、用通俗的语言完成对新闻的解释。
解释性新闻的写作要求,把Why(为什么)作为高潮和重点,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反映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多数为层层剥笋和步步深入的写法,按照逻辑思维安
排材料。夹叙夹议是解释性报道的一个写作特点。解释性报道既有最新的新闻事
件材料,也有背景材料,还有作者、专家等的解释、分析。在解释分析之中,多
说明,少议论。较多地引用权威人士的分析。适当使用文学的手法。
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比较系统、深入揭露问题的报道形式,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
国,由早期的揭丑报道发展而来的新闻报道品种。⑦这类报道着重深入报道已发
事件的隐蔽的内在原因,以及诸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报道要体现“调查的展现 ”和“观点的交锋”。
采写原则与注意事项 采写调查性报道时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的方法包括:
1、不断
地质疑,不断地求证;
2、不要忽视任何线索和细节;
3、借鉴侦探和律师的工作
方法;
4、在法律范围内行事;
5、勇气、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
6、高度的警惕
和防范;
7、用冷静客观的文笔披露不被人们所知的内幕。
新闻记者必须掌握事情的全部材料,对所报道的有关情况调查得一清二楚。对有
关事实或问题拿捏不准时,建议进行必要的咨询——请专家、律师,党组织、政
府部门,当事人、见证人一道把关。为了表明调查材料的真实可靠,调查性报道
一般要交代调查材料的出处,有时还要简明地交代报道者调查研究的方法、过程 等。⑧
参考文献:
①刘海贵 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二 版,72页。
②黄家雄:《在两个契合中进行解读》——《湖北日报》新设《解读·背景》版
评析,《新闻战线》,2005年第7期,56页。
③高钢:《新闻写作精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300-301页。
④时统宇:《深度报道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1-32页。
⑤杜骏飞 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192-200页。
⑥陶涵:《新闻学传播学新名词词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8 5页。⑦余家宏等:《新闻学简明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版,171页。
⑧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238-245页。
(作者分别是湖北教育学院新闻专业教师、报》经济部编辑)
《楚天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