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穷人》课堂实录-千课万人完整版
《穷人》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咱们就聊两三分钟,然后进入课堂,好吗? 生:好。
师:我们来认识一个人(出示:莫言头像),谁来说说他是谁? 生1:他是莫言。师:莫言是谁?
生1:莫言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师: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中国重音)。看过莫言的书吗? 生:看过。
师:真看过?你看过什么书? 生2:《蛙》。师:看完了吗? 生2:没有。
师:看了个头就看不下去啦。生2:看了一点点。
师:好,看了一点点,有点难读是不是?好,他是追星族,听说莫言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翻开看了,结果,哇,看不下去。你说(叫其他同学)。
生3:我看过《红高粱》。师:好看吗? 生3:很好看。师:为什么好看?
生3:因为里边讲的那些农民非常辛勤地劳作,使我感到非常敬佩!师:恩,底层劳动者的辛勤劳作让你感到敬佩。师:莫言的代表作还有什么?谁知道.生4:我好像听说过,莫言有一本书叫做........《酒国》。师:还有吗?你说。
生5:还有一本书好像叫什么《丰乳肥臀》。(大家笑)师:你再补充一下(有点迟疑)。生5:《丰乳肥臀》,这本书很有名。
师:告诉你们的爸爸,不要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大家笑),如果被这个书名所吸引,看了会失望的。也告诉你爸爸,不要害怕这个书名,认真看,一定会看到很多很多东西。这本书很精彩。再看一个人,(出示:张艺谋头像),谁?认识他吗?你说。
生6:张艺谋。
师:张艺谋,张艺谋是谁知道吗? 生:导演(声音比较轻)。师:你说,你知道他什么?
生7:我知道他是导演,好像那个叫做《印象西湖》是他导演的。
师:是的,他拍了一系列的印象。(出示:莫言和张艺谋图像)张艺谋和莫言之间有什么关系,谁知道?这位同学好像知道,你说说看。
生8: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那部作品《红高粱》改编的。师:说得太对了!同学们,莫言有一部小说《红高粱》并不是很出名,张艺谋把它改编成《红高粱》电影,一下子这本书也出名了。刚才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改编(出示:改编),改编能让一件艺术品变成另外一件艺术品。好,咱们走进课堂好吗?好,我们看一下时间。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再看一个人(出示:雨果头像)。这个人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大家对他有所耳闻吗?说说看,你知道什么?你说
生1:我知道他的代表作有《笑面人》、《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师:哎哟,你太了不起了!雨果喜欢写底层的劳动人民,写那些穷人,是不是?这又是谁?你知道吗?(出示:列夫〃托尔斯泰图像)
生2:他是列夫·托尔斯泰。
师:这两个人有什么联系?你知道吗?(众多生举手)哇,这都知道,太厉害了了,你说。
生3:我知道我们今天要上这篇课文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一首诗改编的。师:哎哟,预习工作做得太充很分了!同学们,雨果写了一首叙事诗《可怜的人们》,后来列夫·托尔斯泰读到了这首诗,深受感动,于是,他把诗改编成了一篇小说,叫《穷人》。那么同学们,张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在雨果的诸多诗作当中,《可怜的人们》并不是他最出名的一首诗,但是经过托尔斯泰一改写,这篇小说,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所以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问题:列夫·托尔斯泰是怎么把这一首诗改写的让人潸然泪下,引人入胜?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好,课文都预习过了是吧,问问同学,文章当中写了几位穷人?(零星举手)认真地在脑子里检索一下,几位穷人?你们想的起来吗?(过了几秒)来,你说。
生1:三位穷人。师:他们分别是?
生1:西蒙、渔夫和桑娜。(课件展示)生:好,有没有不同意见?(有学生举手,但是老师没有及叫)孩子们,你们把很重要很重要的人给忘了呀。你说
生2:两个家庭。
师:两个家庭几个人,你说。生2:额,10个人。
师:开始做两步计算应用题了,三个再加上? 生2:7个。
师:7个,怎么来的?
生2:桑娜家五个孩子加上桑娜和渔夫。
师:是啊,七个小生命,他们也是穷人啊!同学们,那么这10个穷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能用上(屏幕:桑娜、西蒙、渔夫、五个孩子、两个孩子)这几个词语,把《穷人》这篇小说讲了什么事说下来吗?自己说说看。开始!
学生自由说
师:来,请一位同学说说看。一篇小说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它的内容,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同学会说的请举手。(几个同学举手)来,这位同学,你说一下。
生1:桑娜和渔夫有五个孩子,有一次桑娜发现西蒙去世了,她抱回了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渔夫得知后同意领养。师:恩,讲的非常完整。同学们,如果张老师把这样的几个词语之间的关系用红线连起来,也许你会讲得更清楚。桑娜在等待丈夫渔夫打渔归来的时候,谁接着往下说,能不能说,你来。
生:发现邻居西蒙去世,留下两个孩子无依无靠,她便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和自己的五个孩子睡在一起。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有时候读一篇小说,一般来说,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小说里有哪些主要人物,然后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用简单的线路图,就把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勾出来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同学们,都说《穷人》写得好,可张老师读完了整篇文章,里边见不到一个“穷”字,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生点头)那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到的?接下去开始默读课文,看屏幕,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穷人”的“穷”。认真地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的?默读圈画,画出一处地方标上1,画出第二处标上一个2,标好了之后,然后小组分享,一会儿我们请一个同学上台讲解。好,开始静静地默读。
学生静读圈画
师:(生细读1分钟后)也许这“穷”字藏在一个标点中,也许这 “穷”字藏在一组对话中,也许这 “穷”字藏在某一处细节里。细细阅读,才会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生继续默读、圈画、批注,小组交流分享
师:找到了四处以上的同学请举手。五处以上的有没有(举手的更少了),好多好多是不是,可能有的同学还在找,我们再稍等片刻。
生继续默读、圈画、批注
师:好,现在停下来,抬起头。前后两桌四个同学自然地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同学挑一处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你认为这个地方最能体现穷人的穷,与小伙伴分享,先读句子,再谈自己的感受,不要重复。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好,停下来,刚才同学们都在热烈地讨论分享,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很多发现,亲爱的同学们,阅读就是发现,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小说,更是需要用心去发现。好,现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说说从哪些地方读到了穷人的“穷”?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我们接下来来尝试一种新鲜的学习方法,什么方法?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当老师,老师坐到你的位置上和你一起互动学习,哪位同学愿意?(三个同学举手)好,班里有三个同学毛遂了,四个,我最喜欢毛遂自荐的同学,你们商量一下,谁胆子最大,平时能说会道,大家推荐一下。(生拿书上台,师在其耳边悄悄话十几秒后,坐到该生位置。)
师:这位老师姓什么? 生:免贵姓沈。
师:这位同学真有礼貌,好开始。
生(小老师——以下简称小老师):请问同学们,大家从哪里读出来了“穷”?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老师提醒他想叫谁回答就叫谁)
生1:我从第二段的第三句看出他们很穷,因为课文说“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的风暴出去打渔。她自己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他们很辛苦,但是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小老师:还有人补充吗? 师:真好!一下子就上路了。
生2:课文中说“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光着脚”说明他们连买鞋子的钱都没有,而且吃的是“黑面包”,黑面包我从课外了解到,不像白面包那样很软很好吃,是很硬的,没有水的话,根本吃不下去的。而且说“菜只有鱼”,渔夫天天去打渔的,因为没钱买菜,只能去打一点鱼来,看出他们很穷。
师:老师,我想抢话筒!有鱼的生活还穷吗?我家餐桌上经常见不到鱼。生2:课文中说“只有”,说明只能吃鱼,没有其他的菜,天天都得吃鱼。
师:每天都吃鱼,吃得都要吐为止,而且只能吃那些卖不出去的小鱼,是不是?真穷。小老师:对于这一片话还有人想说吗?(老师帮助纠正:这一段)
生3:它说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的干活,表明她自己是一刻不停的在干,还要加上渔夫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渔,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小老师:对,这段话,说明她们都说非常勤勉的,非常辛苦的在劳动,但是她们却只能勉强地填饱肚子,有可能还有些饿着,所以说也可以提现出他的穷。还有同学想补充吗?
师:好,老师,我想发言了(让学生叫他名字:张祖庆)我想问,课文里面说“冒着寒冷的风暴出去打渔”,我觉得可能是偶尔出去的吧?
生:谁来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全场爆笑)师:可能是偶尔的吧?
小老师:恩,因为据我这位沈老师的了解,在海上是经常起风暴的,而不是偶尔。师:何以为证是经常起风暴的?你把课文找出来看看。小老师:嗯,第一段就有。
师:我们回到第一段,好不好?你是继续上课还是把机会让给别的同学?(小老师示意让)好,谢谢沈老师!谁愿意当老师?
又有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
小老师:我是郑老师,我希望下面找到的“穷”隐藏在环境描写中,而且要在那位沈老师提出的第一段的基础上面,能找到吗?(大家笑)
生1:第一段第二句,“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从“寒风呼啸、汹涌澎湃”能体现出外面环境很恶劣。
小老师:我说的是穷,不是环境恶劣,再想一下吧!师:老师,我有意见!环境恶劣难道跟穷没有关系吗?
小老师:当然有关系啦!那个张祖庆同学啊,(大家笑)我没有说这个不跟穷有关系,我希望他能理解得更深一点。
师:谁能理解得更深一点?
生:请问郑老师,环境恶劣就代表丈夫可能冒着生命危险,请你就这个地方理解一下,郑老师。
小老师:我要的就是这个答案。
师:好,郑老师,我想和你一起做老师。同学们,关注一下,这段对环境描写当中有很多四个字的词语,你找到了吗?请你把它圈起来。(生圈画)
小老师:找到了吗?
生: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干干净净、闪闪发亮,还有心惊肉跳。师:我把这些词语摘录到屏幕上。【课件出示】:寒风呼啸 又黑又冷
汹涌澎湃 波涛轰鸣
起着风暴 狂风怒吼 小老师:同学们先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问小老师)接下来的这段教学,我来好不好?如果你有新的补充,你可以上来。谢谢郑老师。(小老师回位置)同学们,再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浮现出这些词语所描写的画面。寒风呼啸、又黑又冷,预备起。(生读)有的是词语,有的是字组成的,读了这些词语,你脑子里一定会浮现出一幅又一副的画面,你分明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 生1:天气非常恶劣,环境非常恶劣。
师:这不是画面,这是概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具体的画面? 生1:海浪拍击着礁石,溅起的浪花非常寒冷。摸上去非常冰冷。、师:一般不会去摸的。好,请坐。你说.生2:我仿佛看到了海浪打在沙滩上,溅起的浪花比人还要高。师:溅起几丈的浪花,你说——
生3:我看到了黑压压的天空中时不时地闪过几道闪电,海浪时不时地卷起了一条条水草。
师:同学们,这样的天气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而渔夫此时此刻正驾着一叶小舟在这样的惊涛巨浪当中颠簸着,这不正写出了穷人的“穷”吗?带着这样的画面,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张老师读黄色字体部分,同学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生深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也会感到心惊肉跳。亲爱的同学们,“穷”字藏在环境描写中啊!“穷”字还藏在什么地方?如果文章的前面部分你觉得大家都讲得差不多了,你可以从文章的后面部分开始,哪些地方表现了穷人的“穷”,没发言的同学把手举得高一点。你来。
生1:我找的是第24自然段的,从渔夫说的“熬”字中,可以显现出他们的穷,如果富有的人家收养一个孩子是很简单的事,但是他们收养的却是要“熬”过去的。
师:对他们来说,这就是煎熬。真好!你从一个“熬”字读懂了穷人的“穷”。生2:在第9段就说到“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再加两个孩子就更够她受得了。师:也就是说从一番心理描写中,你感受到她的“穷”,是吧?(生点头)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
(生继续交流文本中的“穷”,从室内陈设、孩子们的穿着、寡妇睡的稻草铺、孩子们没有鞋子被子等角度发现穷人的“穷”。)
师:同学们,全文唯独有一个句子,只有四个字,能深刻地表现穷人的“穷”,却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你能找到吗?它在文章的前四个自然段,谁找出来了?(生举手陆续多起来)
生1:睡觉还早。师:你找到的是—— 生2:睡觉还早。(师问,生不断重复)
师:找到“睡觉还早”这四个字的同学,举手!(众多学生举手)同学们,从“睡觉还早”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这四个字写出了穷人的穷?你说说看。
生1:第二段说“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证明已经都十一点多钟了,睡觉其实不早了。
师:只是十一点钟吗?
生1:可能还会到十二点多,因为后面有一个省略号。
师:是啊,这一个个省略号仿佛就是一记记钟声在敲打着我们,表明时间至少晚上十一点以后了。
生1:这个时候,她还觉得“睡觉还早”,这就证明她可能每天都是十一点以后睡觉的。师:可能到凌晨才睡觉。“睡觉还早”还让你想到什么?
生2:从第二段也可以看出他从早到晚地干活,也就说明了“睡觉还早”。师:从早到晚?我要说是“从早到早”,从今天早晨到第二天的凌晨,是不是“从早到早”?睡觉真的还早吗?(生摇头)好,我们一起读读表示时间不早的句子。
【课件出示】:
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第1自然段)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第2自然段)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 ”(第23自然段)师:你说说看。
生3:我认为已经过了凌晨12点钟了。师:依据在什么地方?
生3:依据在十一点钟看到寡妇,也就是西蒙过世了。然后过了12点中她就说是昨天。师:凌晨才回来,你还有什么发现吗?睡觉还早。
生4:“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我知道外国的钟都是午夜的时候敲的,敲了十下十一下已经到了午夜,说明已经明天了。
师:外国的钟是不是午夜敲的,书本上没有证据,但是至少证明,这已经不早了,已经很晚很晚了。同学们,只是今天桑娜觉得睡觉还早吗?她长年累月都这样。一起再读这四个字“睡觉还早”预备起。学生齐读
师:“睡觉还早”,背后藏着很多很多东西呀!同学们,我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列夫.托尔斯泰改写雨果的叙事诗的时候,是通过对海上环境描写,同时也通过对人物忐忑的心理描写以及一些不经意间的细节描写进行的。通篇没有一个“穷”字,但是让我们感到“穷”无处不在,这就是大师经典作品的魅力!好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就到这,接着学习第二课时。
三、深入学习,升华感知
师: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读到了文章当中的“穷”。(板书:穷人真穷)穷人真穷,一起读!(生读)但是,如果这篇文章只让你读出了一个“穷”字,那就是托尔斯泰改写的失败,穷人身上不只有穷啊!请大家拿出作业纸,看到第一题。
【课件出示】:
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师:用一个词语写在课文相应段落的边上,看一看我们能发现穷人身上的哪些可贵的东西。阅读就是发现。静静默读,用心发现,也许你会读到刚才没有留意到的东西。请大家边读边做批注(生默读、批注)。
师(提醒):也许是一番对话,也许是一个动作,也许是一处细节,也许是一个标点,也许是环境描写,也许是内心独白,都能读到穷人身上很多很多的东西。(生继续读,圈画)
师:有的同学已经发现了很多很多,急着想发言了,不要急,这是一篇很耐读的文章,你越读可能越会发现有很多地方可能曾经被你忽略了,细细地读。(生继续读,圈画)
师:好,开始交流!最好按照课文顺序来交流。当然也可以先说你觉得最有感触的地方。这位同学你刚才找到了哪一处地方?
生1:我找到的是第八自然段,它说“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觉得非要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我觉得穷人虽穷,但是他们却拥有富人都没有的善良。因为她说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她的直觉告诉她应该要这样做。
师:“直觉”也就是一种“本能”,是不是?(生点头)请你把“善良”这个词写到黑板上“穷人”的下面。抱回之后,她有一份内心的挣扎,哪些同学找到了内心的挣扎?你为她补充什么,你说。生:她说“她把两个熟睡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和自己的两个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上”,我觉得虽然这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但是她把她和西蒙的两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起,感觉她就是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决定用心来养他们。
师:说得真好!而且这两个孩子,是刚刚从死人旁边抱过来的,一般人都会忌讳的。但是桑娜没有这么想,救人的本能让她这么做。把孩子抱回来之后,桑娜经历了番内心的挣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番话,让我们试着用朗读来走近桑娜的内心世界。(生自由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那段话)
【课件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好,哪位同学愿意通过朗读走进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世界? 生1读
师:读的还可以,谁认为自己读得更好? 生2读
师:他刚才朗读的时候跟刚才那位同学有哪些细微的区别? 生3:他省略号的地方停顿比较长。师:为什么停顿比较长更好?
生3:因为这是桑娜在思考,在思考把邻居家的孩子抱来会怎么样。师:嗯,内心挣扎着,是不是?内心里也许有自责,也许还会有什么? 生4:也许会有自责,也许会有担忧。生5:欣慰。
师:也行还有害怕、恐惧。是的。同学们,桑娜内心非常纠结,她忐忑不安地想。如果你刚才把声音放得低一些,也许会更好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从这番内心独白当中,我们读出了穷人的善良。同学们,能读出穷人善良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再回到课文,大家找找看,比如刚才的环境描写的句子,从这里,你能出穷人的善良吗?把目光聚焦到第一课时读过的对环境描写的句子,看一看,从这个地方,你又读到了穷人身上什么样的可贵精神? 生1:我知道了这段话写出了桑娜非常勤劳,因为他说“外面又黑又冷,可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写出了桑娜非常勤劳,把家里打理得干干净净。
师:请你把“勤劳”写在“善良”的边上。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对房间的描写。(生读)你觉得这个渔家小屋里除了这些,还有可能会有什么?
生1:还会有一张张渔网 生2:一根根鱼竿。生3:还可能会有腌鱼。生4:还可能会有一张张破帆。
生5:古老的屋子在角落里织了网的蜘蛛。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不写渔网,不写渔具,不写鱼竿,不写蜘蛛网。单单写“地扫得干干净净„„”,再读。(生读句子)我们来看一看,地扫得干干净净写出了什么?
生:地面的干净。
师: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让人感觉到—— 生:温暖。
师:食具闪闪发亮,除了干净之外,还让我们感觉到了什么?(生:明亮)这房间里还有那么一些明亮的东西。孩子们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又是让人感觉那么——(生:温馨)。
师:同学们,桑娜的美好品质都体现在这一个一个细小的地方,所以作家正是抓住了“温暖而舒适”这关键词语,写出了女主人的美好品质。同学们,进入我们眼帘的又是一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就在这样的画面外边,又是怎样一副画面呢?一起读
【课件出示】:
温暖舒适 寒风呼啸 又黑又冷 干干净净 汹涌澎湃 波涛轰鸣 炉火没熄 海浪拍岸 狂风怒吼 食具发亮 起着风暴 心惊肉跳 安静睡着
(课件屏幕左边红底黄字,温馨热烈;右边黑底白字,冰冷凄惨。左右对比强烈)师(指着屏幕,深情地):外面是那么冷,那么黑;而房子里边是那么暖,那么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又是写文章的高明之处。请大家再把这两幅画面还原到文字当中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读外面的恶劣环境的句子,你们读房子里的温暖舒适。
师生有感情读第一段(伴有背景音乐)
师:我们回过头去读环境描写的时候,又读到了很多很多。母亲身旁安静地睡着五个孩子,这也许又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母亲身旁睡着的两个孩子。我们再次把目光投注到这一个场景描写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另一间小屋,这个片段会让你对穷人有新的认识。默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当中的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灵?把有些细节画出来。
【课件出示】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甜。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谁来说说这段话你重新再读的时候,你刚才忽略的现在又发现细节有哪些?这些细节也许深深地触动着你的心。
生1:我读到的是“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从“蜷缩”和“紧紧靠在一起”我可以读出这个屋子里面十分得阴冷,母亲把自己的衣服和旧头巾盖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出他比桑娜家还要穷,他们连被子都没有。
师:你又一次发现了“穷”。
生2:我能不能先给她补充一下再说下去。她说“他们紧紧靠在一起”,为什么要紧紧地靠在一起?因为他们太穷了,只能紧紧地靠在一起,要不然他们就活不下去了。
师:抱在一起相互取暖,是不是?(生点头)然后你补充吧。
生2:后面一句“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们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正甜。”这里“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说明母亲还是很爱他们的孩子的,这里看出了伟大的母爱。还有后面“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正甜。”他们睡在稻草铺上,又盖着旧衣服,他们竟然还能睡得正香甜。
师:让你感到吃惊了!来,请在黑板上写下“伟大的母爱”的字样。这个伟大的母亲临死前的一个小动作,也许会带给你很多感动。
生3:我也发现他们的屋子里非常小,“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说明屋子特别小,对着门就是一张床,旁边就没什么家具了。但是,两个孩子却非常的温馨靠在一起,呼吸非常得均匀,睡得也非常香甜,说明他们感到非常温暖,没有什么异常。
师:也许母亲平时一直这样悉心照顾他们,他们才会这样适应。同学们,这段话当中,张老师留意到一个细节,我们来看“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你觉得这个母亲想要抓住的是什么?
生1:母亲想要抓住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自己的孩子。生2:想抓住两个孩子身上的旧衣服,让他们更温暖一些。
生3:她还想抓住这些孩子,她想摸摸这些孩子,最后一次再摸摸他们,让他们更加得幸福。
师:难道西蒙在临死前,她就未曾想到过把孩子托付给桑娜吗?也许同学们没有深入地去想过这个问题。同学们,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西蒙在临终前,一定愁肠百结、百感交集。请大家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西蒙临死前可能的心理活动。写的时候可以适当运用省略号,把人的一种百感交集写出来,右边的桑娜的忐忑不安可以给大家作为参考。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了不起的母亲的内心世界。(学生书写)用第一人称我。适当有省略号把人的复杂心情写出来。(老师巡视,适时提出指导)
【课件出示】:
西蒙脸色苍白,神情黯然,望望身边躺着的两个孩子,内心充满着不舍、担忧与矛盾。她沉思着:“。”
师:让我们尝试着走进西蒙这位伟大的母亲,哪些同学愿意分享的请举手。
生1:她望着身边躺着的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着不舍,但犹豫矛盾„„她沉思着„„上帝呀,请不要带走我!„„我还有两个可怜的孩子,我需要照顾他们„„如果我死了,这个家该怎么办?希望有人会发现我的孩子领养他们„„
哎„„邻居桑娜是个好人,如果她发现我的孩子一定会照顾好我的孩子们的。我这一生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我那两个孩子呀„„
师:是啊,这是母亲唯一的牵挂。生2:孩子们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呀?可以把他们托付给桑娜一家吗?„„不,不行!„„桑娜一家的五个孩子已经让他们忙不过来了„„我的孩子虽然不多,只有两个,但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不,不能让他们这么小就跟着我去天国,我死了,到底该怎么办?
师:母亲,在深深地牵挂着,在深深地担忧着。
生3:我的病已经很重了,这两个年幼的孩子怎么办?„„也许我可以把他们交给桑娜„„哦,不行!她和渔夫要养五个孩子,再加上我的两个孩子,他们能熬过去吗?„„让我再摸一摸你们的小脸蛋,你们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呀!
师:这是母亲唯一能做的事情,默默地祝愿。
生4:孩子啊,你们的妈妈最后一次看到你们了„„下次„„下次„„我再也看不见你们了。如果我去了,你们将无家可归,我其实很想将你们托付给桑娜。可是„„可是,我又不想给他们一家添麻烦,他们和我们一样穷。原谅我吧!原谅我这个无能的妈妈吧!
师:妈妈的自责,那么伤心,令人心碎!
生5:我就要离开人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两个孩子了,把他们托付给桑娜?„„也许可以„„不行!他们家也很穷!„„他们不会收下的。我才是他们的亲生母亲啊!我应该在死的时候为这两个孩子做些什么?„„我要用我的余温温暖这两个孩子,即使两个孩子活不下去,我也没什么好后悔的了。上帝保佑他们吧!阿门!(指导学生朗读的语气)
师:你写的非常好,张老师愿意帮你读。(老师读)师:好,很多同学都想读,总而言之,西蒙在临死前一定是百感交集的,我们在读《穷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这个可怜的母亲。其实,她爱孩子,也爱邻居——所以不愿意把负担转嫁给邻居。这个容易被忽略的穷人,同样非常了不起!她身上同样拥有——(师指黑板)
生:善良,勤劳,伟大的母爱。
师:同学们,在刚在的阅读中,我们通过第一段和第七段找到了对睡的描写发现了穷人身上很多美好的东西。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处写孩子们睡觉的句子。(师生一起寻找课文中描写孩子们睡觉的句子。共找到4处)。同学们,我们连起来将这四次写睡的内容再梳理一遍,再一次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淡淡忧伤而温暖的背景音乐响起)再次走进这个温馨而动人的故事。
【课件出示】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教师用低沉的声音,简述课文情景,在感人的音乐声中,引读文中描写“睡觉”的句子。)
师:同学们,读到现在,你们还说,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很穷吗?身上真的仅仅只有穷吗? 生:穷人不穷!(改写板书:穷人不穷)
四、情感升华,揭示主题
师:海明威美国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课件出示】:
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海明威
师:孩子们,让我们记住维克多·雨果写的长诗—— 生:《可怜的人们》。
师:让我们记住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带来的小说—— 生:《穷人》。
师:同学们,他不但改编了叙事的文体,他还把题目给改掉了。你们认为题目用“穷人”好还是用“可怜的人们”更好?我希望听到你们真实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生1:我觉得《穷人》好,虽然穷人很穷,但他们不可怜。师:你说。
生2:我觉得穷人他是有精神层面的富有的,所以我认为还是可怜的人们好。师:恩,还是《可怜的人们》好。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你说。
生3:前面那个美国作家说过了,穷人往往富于仁慈,虽然他们穷,但是他们不可怜,穷人不代表他们就非常可怜,可怜不代表穷乞丐之类的。
师:是啊,内心贫穷的人才是真正的穷人。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这个故事本来是俄罗斯的,是谁把它带给了我们呢?有一位翻译家很有名的,他叫草婴,是他把托尔斯泰的很多文章介绍给我们。同学们,无论是维克多雨果的创作,还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改写还是草婴的翻译,他们都是用心灵创造经典,所以我们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也要用心灵去发现经典,因为经典永远是一座宝藏,常读常新。有一位编者,把我们很多小朋友能读懂的,我们五六年级学生能读懂的托尔斯泰的文章编成了一本书,书名叫《穷人》,我们要用心去发现这些经典的文章。最后留一道试一试的题目给大家,学有余力的同学,请试着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估算》改写成一篇小说。又是一个渔夫的故事,也许你可以创造一个新的经典。回去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穷人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的吗?过几年再去读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也许等你有孩子再去读你又会有新的发现,下课!学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第二篇:千课万人
2013年11月27日上午八点整,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杭州市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千课万人组委会倾力承办,整个会场座无虚席,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着实令人吃惊,可见各单位对此次活动的重视,我们有幸参与了这次的听课活动,收获颇丰。
27日上午,三位浙江省的专家分别执教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年、月、日》、《认识负数》三节概念课,向所有在场老师展示了数学概念课的不同设计、不同教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位名师针对概念课的教学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各自的课堂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还课堂于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究。
下午围绕计算课的教学,来自江西、福建、山东的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自己的课堂展示,同样他们的课也是精彩非凡。执教《笔算乘法》的刘才军老师既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注意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整节课结构清晰,层次明显;阮宁宁老师执教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看似只重视学生算法的掌握,其中却也蕴藏着算理的解释,学生的表现相当精彩;杨永丽老师执教的《分数乘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形结合这种方法在数学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借助问题情境将分数乘法的算理解释的非常清楚。组委会针对三位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一些计算课中存在的问题,会场的其他老师也参与了讨论,如计算方法需不需要记忆,创设情境的作用,计算教学中复习的利弊等等,经过探讨,与会老师对计算课的教学都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浙江省的袁晓萍老师展示了同课异构的课《年、月、日》,从这节课中,各位老师又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课堂。
28日上午,来自不同省市的四位老师分别围绕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两个主题展开了《平移和旋转》、《周长》、《折线统计图》、《体积与容积》四节课的教学。虽然老师们来自不同省市,用不一样的教材,但都体现出了新时期数学教育的新思路。如骆双老师教学的《周长》让学生自己量腰围的活动非常有趣,既帮助学生深切体会周长的概念,又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那种愉快的学习课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下午的主题是面积教学,分别是这样三节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三位老师和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之后的辩课活动中专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要用边长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在场的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为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开发了不同的方向。紧接着,由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俞正强执教了一节同课异构的课,《折线统计图》。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整个会场欢声一片,俞校长语言幽默,学生学的非常开心,当然他的教学设计也很精彩,知识点讲的清晰透彻,令人佩服万分。
29日,虽然本次的活动已接近尾声,但整个会场仍是座无虚席,老师们的听课热情并未因寒冷的天气和持续的劳累而降低。安徽省的两位老师执教了两节综合领域课的内容《有趣的推理》和《数字编码》,两节课的氛围轻松,学生学得开心、玩的开心,深切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巨大用处。随后围绕综合实践领域内容如何教学,专家与在场各位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专家也给老师们提了很多建议,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最后朱国荣老师借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同课异构的《数字编码》,给老师们面对教材改革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大致方向,让老师们看到了不同的课堂,有了不同的思考。
时长两天半的听课活动已告一段落,非常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去听这些名师的课,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发现自己的能力还太弱,需要多加努力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教学上有所突破。
第三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活动有感
我有幸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撇开繁忙的工作,带着一份对与大师同一课堂的期盼,我和同事一起来到了杭州,走进了“千课万人”的会场。整整两天,虽然一直坐在听课会场,没有时间出去领略杭州这个现代城市光彩的一面,没有时间去那为世代文人所称颂的西子湖畔走上一圈,但并没有留下遗憾。因为,在会场,我目睹了王崧舟、陈国安、徐素梅等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我的收获满满。
短短两天的听课学习,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每天坐在体育馆硬凳上,一听就是10节课,高密度的课堂让人休息的时间很少,长时间的坐姿让人感觉有些疲乏;但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那课堂教学堂堂精彩,那大师风采个个让人折服。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走近了大师,再次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
短短两天的听课,却是对我的一种历练。领略名师风采,并从中汲取经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一上午王崧舟老师的课。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向来以清新出名,如诗的感觉充溢着整个课堂。王老师的课,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当王老师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从红地毯上走入课堂时,全场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这次他上的是《孔子游春》,整整二节课,没有让我们有一丝的疲惫。学生也听得很入迷,下课后,很激动地去还让王老师签名。
《孔子游春》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老师的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他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甚至由此将文章改编成一篇诗歌,引导孩子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地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
我最后的深思:新课改的大致思路我似乎有了,我能否摒弃荣誉与成绩,以我这点微弱的灵感在课改的大路上披荆斩棘,继续前行……
第四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千丝万缕
大沽中心小学英语学科王燕燕
背上行囊,怀着对英语课堂真理的探寻,怀着对名师们的爱慕钦佩,我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西子湖畔,断桥白堤,这是一座令人遐想的城市,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开始了与“千课万人”4天的邂逅。
在逸夫体育馆里的三天,虽然天气寒冷,犹有一道温暖的阳光,在书声琅琅和师生切切中把我们融化。一堂堂高效的课,一双双迫切的眼,一张张享受的脸,凝聚成千课万人这盘饕餮大餐。
大师云集,是我看到参会指南的第一个想法,我暗暗揣测着,他们有着什么样的风格,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功力,能在全国英语课堂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什么是大师?曾经看到这么一个定义,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最简洁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现在我的定义是听大师的课是百听不厌的,即使同样的课再听一遍,也会津津有味,沉浸于大师们的举手投足,沉迷于他们在课堂间行云流水的姿态。
几天来,我置身逸夫体育馆,领略大师们的风采,我想,积淀是他们最好的诠释。积淀文化,积淀经验,积淀反思。正如王之江教授在报告说的那样,假如你有成为一名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的理想,必须得拥有:
一口流利标准的口语,一手赏心悦目的板书;
一副端庄得体的仪表,一脸快乐开朗的笑容;
一组相关信息的网站,一批富有个性的课件;
一套科学规范的教法,一间充满童趣的课堂;
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个永不动摇的信念。-----“千课万人”研讨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这些口语、板书、教法、信念,哪个不需要积淀?
这三天,积淀在我脑海中的是这些课堂无数精彩的瞬间。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徐美老师“Whose gloves?”一课,从一段自拍的搞怪服装秀的录像开始,创建真实情景,复习服饰类旧知,调动课堂气氛。在课堂最后的拓展练习,同学们分组用所带衣饰为化妆舞会装扮,并用今日所学句型进行评判,选出最佳设计。孩子们积极参与,真正做到了将英语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徐瑾老师的课堂《I can get one apple》让我深深为她的教学设计折服。同样的三年级学生,同样的教学动物的单词,徐老师的课堂却是如此的富有创新,如此的吸引孩子的参与。她以一颗apple tree作为载体,线索就是 I can get one apple。她把重点动物单词分成了两组,bird, squirrel,monkey(it can jump/fly/climb)能通过自己的方法得到苹果的和另一组 mouse ,sea lion(it can’t get apple),最后升华到了情感目标的教育,动物们之间说: let’s help each other(让我们互相帮助吧去得到苹果),整个课堂行云流水,真正做到了高效轻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来自广州顺德的田湘军老师用他雄浑宽厚的嗓音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征服了全场教师。田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取材于英国影片的《Wallace and Gromit》。用电影来教学,足够大胆,足够创新。让学生带着Who? When? Where? 3W的问题预测任务型教学将学生带入了新课学习。整节课的最精彩处是就Wallace如何登上月球的行为展开了“first next then finally”程序动作的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在操练阶段,教师并没有停止对学生的知识的细微渗透,而是选取了较为幽默的话题:如何将一只大象放入冰箱,如何下课。通过这样比较有趣的任务活动,学生十分乐意使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参与交流,行云流水一般的教学,让所有的孩子和听课老师沉醉其中以至于课程结束仍不愿离开。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林丽的《Halloween》,选用地道的外国绘本作为教材对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学生在五年级就已经有对Halloween的初步了解。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与好奇心,分四个板块教学。
刚开始的guessing game提供一些简短的信息,引出
October/mask/pumpkin lantern导入今天的主题Halloween,设计的巧妙而又生动。接下来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万圣节知识,阅读文本,说一说Whats new?通过找页数,让学生有目的阅读。阅读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回答问题、做选择题、填空等。在每一块阅读中,做出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很快明确文章的思路。本课的阅读材料,她用rhyme的形式,时尚的节奏读出。令人感叹原来阅读可以这样有趣,课后学生意犹未尽重复着今天的rhyme。
史大胜,这位博士级别的留美访问者,在上他的英语绘本故事课时,我或多或少读懂了他的一些理念。也许那正是他留美期间形成的一些理念。课堂上,面对坐的的端端正正的一年级孩子,史老师不止一次提醒他们,你们喜欢怎么坐就怎么坐,我们今天是一起读故事。面对孩子们整齐划一大声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又不止一次的强调,声音轻一点,不用这么大声,回答问题只要能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就可以了,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面对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的情形,他极其真诚的赞美他们:you’re so smart very good等等,让我们明白虽然好孩子不一定是夸出来的,但是给予他们必要地赞美必要的鼓励很重要,因为小学阶段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名师课堂”是他们的精彩,带给我的却是深刻的思索。一路风尘,不虚此行。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在大师的携领下,愿我能在前行的路上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最后,我以小诗一首结束我的学习心得:西子湖畔,你我,偶遇;倾城笑颜,我你,痴醉。捕风追影,你我,别离;朝思暮想,我你,相依。
第五篇:“千课万人”
走进“千课万人”,感悟“生本课堂”
在这短短的四天的杭州之行,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知识风暴,品尝了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虞大明的《狼牙山五壮士》壮怀激烈,铿锵有力;张祖庆的《狼牙山五壮士》感情真挚,情意绵绵;王崧舟的两节《与象共舞》分别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语言(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语言(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取向,重言语形式的理解);而窦桂梅老师的两节《我的爸爸叫焦尼》更是将母语的重要升华了„„
每次外出听课,我们常会感叹:“上得真好!我怎么就学不来呢?”学不来大师们文化的底蕴,那是他们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升华。学不来大师们精妙的教学设计,他们的课堂如行云流水,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常常会使我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学不来大师们那富有感染力的灵动的语言,准确、畅达、易懂、幽默。一句话,他们是智者。教师有智慧,就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若水三千,取一瓢饮吧。我就这次听课,大家共享点滴收获。精彩之一:《狼牙山五壮士》同文异构
两位浙派名师:虞大明老师和张祖庆老师,他们同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两堂课真是各有千秋。虞大明老师激情昂扬,紧扣壮士言行,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用朗读来表达读者心中的感受。整堂课,虞老师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反复认识的是:“这就是英雄本色,这才是壮士情怀。”当虞老师浑厚的声音读起第六自然段,当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电影片段播起,当五壮士豪迈的口号响彻会场时,我一次又一次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一场情感的盛宴,一次生动的爱国教育。而祖庆老师他侧重的是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注重学生写作方法的培养。一上课,张老师安排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习成果,让学生听写8个词语,再分为两组,分别是敌人和五壮士,可谓别出心裁。接着,朗读这两组词语,读出不一样的感觉。然后,在学生有自己的感觉后,进一步引发思考,并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敌人、五壮士的句子,再划出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中震撼你的句子细细品味。于是在读、划、议、品中,五壮士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透露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最亮点在最后,他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将来重编教材,你认为该不该把“五壮士中的两位幸存者”和“日军向五壮士致敬”这两个事实写入教材?为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张老师适时引入一位编者的话,最后用诗歌的方式表述张老师自己与其不同的看法,这样的结尾多好,是啊,“该不该把这些写入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老师让学生明白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最可贵,他让学生回去自己思考,因为“有些问题,需要思考一辈子”。张老师的这堂课不但实现了阅读能力,更提升了理性思辨。两堂同样的课文,两种不同的精彩!
精彩之二:大师的语言魅力 新鲜,还第一次听到一个人的同文异教。王崧舟老师用“一课两上”的方式执教《与象共舞》,实在精彩!最吸引我的是王大师的语言魅力。他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声调所传递的信息,始终是轻轻的,像在你耳边呼唤,又像在你眼前提醒;始终是清清的,像最源头的溪水,缓缓地流,不动声色地流,只是在个别时候,突然拔高,突然激动,突然加快。我觉得他就是魔术师,甚至拥有巫师的吸引力,学生不由自主进入到课文中去。
精彩之三:窦桂梅老师报告
窦老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一次次赢得在场老师的雷动掌声。她的报告,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窦老师让我们懂得了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爱孩子,给孩子们阳光,给孩子们雨露,这是我们的责任!
欣赏了名师们那充满灵性的生本课堂教学艺术,领略了他们那极深的文化底蕴及语文素养,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有了这次学习经历和和收获,在大师的开启和携领下,我们将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相信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能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