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课万人感想
远离“灌输” 回归原生态
——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之感想
“千课万人”,对于我们三个来说,属于第一次。她如一首歌,一首优美的歌,唱响了动人的旋律;她如一幅画,一幅绚丽的画,展现了独特的神韵„„于是,2011年4月7日,当“千课万人”的号角再一次吹响时,我带着满腔期待,来到了西子湖畔,走进了浙大华家池的观摩活动的现场。
此次观摩活动依旧是专家云集,名师荟萃,不仅有小学数学界的泰斗,更有目前活跃在小学数学界的知名特级教师,甚至邀来了台湾的教授,阵容强大,精彩纷呈。朱乐平的纵横驰骋,华应龙的浑然大气,黄爱华的幽默睿智„„,一位位大师的精彩讲座、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无不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本次研讨,强调生态课堂教学,也就是自然生长式的课堂。它区别于优质课、精品课、示范课、观摩课的一种日常教学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这种不刻意修饰,不包装作秀的“生态”课堂看似平凡,但却承载了99 % 的教学任务。然而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理念的多元化,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一味地追求新奇与华美,却远离了教学自身规律的“生态”,这就成了课堂“炒作”,与教学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
出于一种“教育回归教育”的理性呼唤和课堂“返璞归真”的迫切期待,四天11个专题报告中体现的“生态”理念深深扎进了我们的心灵,33堂示范课也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郑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的对当代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了分析及今后发展趋势的预测,对教师在课堂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举例分析,让我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认识与提高。潘小明老师的课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的探索求知过程,具备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机智应变能力,能淋漓尽致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朱乐平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向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设计思维,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更向我们展示了“生态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徐斌老师的课朴实而精彩,似乎很平静但却非常扎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学生不知觉中就掌握了解决方法,课堂轻松自然。
朱国荣老师的课,听着扎实,看着舒服,他的课堂环节设计,环环紧扣,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得以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
专家学者精彩的学术演讲、独到的见地,让人豁然顿悟;特级教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艺、独特的风格,让人欣喜赞叹!
四天里,每一天我的心灵都被深深地震撼着,震撼于相识的和不相识的同行们会舍弃风景如画的杭州美景在同一个时间不约而同地拾级而上,奔赴同一个坐台,静静地聆听,匆匆的记录,深深的思索,细细的品味,腰酸背痛却浑然不知;震撼于每一位名家在课堂上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激情高昂或智慧灵动或朴实无华或行云流水的摇曳多姿、精彩纷呈;震撼于每堂课上名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教材深度的挖掘、对课堂生成资源独到的把握及娴熟大气的课堂驾驭!
四天的学习,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态度、关于成长、关于生态课堂、关于生态教育„„让我感悟到了许多!我想上好一节数学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一节好的数学课有着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课堂,恰当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快乐,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特别是对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和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3.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让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分析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过多的将重要的定理、概念以传授的方式死板的交给了学生,没有让学生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自己来归纳和总结。判定学生会不会,需要让学生来回答。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提问学生的时候,有的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们不要为了不浪费时间,很习惯地请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其实,如果让这个回答不上来的学生有思考时间,或者老师有意识地启发或提醒一下,这样他会想得出来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个典型的错误,让所有的同学参与进来,分析存在的原因。是老师没讲解到,还是同学没有真正的理解概念。这就是教师把这个原本不会的学生由不会教到会的过程。
总之,让课堂回归“常态”,还数学教学以“自然本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理念,深刻的反思,比较全面、客观、辩证地剖析,让课堂少一些造作、少一些约束、少一些干扰,呈现原汁原味的、充满绿意的课堂,是通向数学课堂教学“原生态”的最佳途径。
第二篇:千课万人感想
千课万人学习感悟--余娟
“西湖美景四月天,春雨如酒醉心田。”带着对江南好景的无限憧憬和对新知的无限渴望,我和同事们汇入“千课万人”的求知激流,相约在杭州西湖体育馆,本次“千课万人”活动的规格很高,小语界的大师们纷纷出场,各显神通,用全新的教学观念,精巧的课程构思,精妙的课堂语言,把一节节的语文课上的妙趣横生、语文味十足。
在这里王崧舟老师浅浅低语讲述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思想的基础上,知道如何表达;钱文忠教授假话全不说,发自内心的讲述了学习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必定含有痛苦的成分;余秋雨先生多年不出来座谈,却亲临千课万人的现场,将中国文化的大框架娓娓道来,让老师们感受到了他浓郁的文学情怀,深厚的文化底蕴;儿童文学作家“花婆婆”方素珍老师把我们带进了儿童绘本的天地,在我们内心播撒下阅读的种子;戴建荣老师的《古诗》把我们带到了经典文学的殿堂,让我们对经典教学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戴建荣老师字字珠玑,颗颗洒落,如跳动的音符,和着他美妙的经典吟诵,回味无穷。一首《泊船瓜洲》,不再是平平淡淡的朗诵,不在是故作忧愁矫揉造作的诵读,带上韵味,带上平仄,追溯古人,原汁原味吟诵方能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学,并爱上经典诵读,在一遍遍的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深意切,在一遍遍吟诵中得到文化的传承;
语文的课堂是一方净土,在讲台边撒下清甜雨露,在粉笔尖倾泻动人的情愫。我们的教学之路还很漫长,我将上下而求索,追求那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沉浸在那片净土中,润物细无声。
第三篇:千课万人
2013年11月27日上午八点整,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杭州市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千课万人组委会倾力承办,整个会场座无虚席,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着实令人吃惊,可见各单位对此次活动的重视,我们有幸参与了这次的听课活动,收获颇丰。
27日上午,三位浙江省的专家分别执教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年、月、日》、《认识负数》三节概念课,向所有在场老师展示了数学概念课的不同设计、不同教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位名师针对概念课的教学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各自的课堂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还课堂于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究。
下午围绕计算课的教学,来自江西、福建、山东的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自己的课堂展示,同样他们的课也是精彩非凡。执教《笔算乘法》的刘才军老师既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注意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整节课结构清晰,层次明显;阮宁宁老师执教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看似只重视学生算法的掌握,其中却也蕴藏着算理的解释,学生的表现相当精彩;杨永丽老师执教的《分数乘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形结合这种方法在数学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借助问题情境将分数乘法的算理解释的非常清楚。组委会针对三位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一些计算课中存在的问题,会场的其他老师也参与了讨论,如计算方法需不需要记忆,创设情境的作用,计算教学中复习的利弊等等,经过探讨,与会老师对计算课的教学都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浙江省的袁晓萍老师展示了同课异构的课《年、月、日》,从这节课中,各位老师又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课堂。
28日上午,来自不同省市的四位老师分别围绕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两个主题展开了《平移和旋转》、《周长》、《折线统计图》、《体积与容积》四节课的教学。虽然老师们来自不同省市,用不一样的教材,但都体现出了新时期数学教育的新思路。如骆双老师教学的《周长》让学生自己量腰围的活动非常有趣,既帮助学生深切体会周长的概念,又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那种愉快的学习课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下午的主题是面积教学,分别是这样三节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三位老师和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之后的辩课活动中专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要用边长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在场的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为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开发了不同的方向。紧接着,由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俞正强执教了一节同课异构的课,《折线统计图》。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整个会场欢声一片,俞校长语言幽默,学生学的非常开心,当然他的教学设计也很精彩,知识点讲的清晰透彻,令人佩服万分。
29日,虽然本次的活动已接近尾声,但整个会场仍是座无虚席,老师们的听课热情并未因寒冷的天气和持续的劳累而降低。安徽省的两位老师执教了两节综合领域课的内容《有趣的推理》和《数字编码》,两节课的氛围轻松,学生学得开心、玩的开心,深切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巨大用处。随后围绕综合实践领域内容如何教学,专家与在场各位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专家也给老师们提了很多建议,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最后朱国荣老师借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同课异构的《数字编码》,给老师们面对教材改革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大致方向,让老师们看到了不同的课堂,有了不同的思考。
时长两天半的听课活动已告一段落,非常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去听这些名师的课,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发现自己的能力还太弱,需要多加努力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教学上有所突破。
第四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活动有感
我有幸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撇开繁忙的工作,带着一份对与大师同一课堂的期盼,我和同事一起来到了杭州,走进了“千课万人”的会场。整整两天,虽然一直坐在听课会场,没有时间出去领略杭州这个现代城市光彩的一面,没有时间去那为世代文人所称颂的西子湖畔走上一圈,但并没有留下遗憾。因为,在会场,我目睹了王崧舟、陈国安、徐素梅等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我的收获满满。
短短两天的听课学习,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每天坐在体育馆硬凳上,一听就是10节课,高密度的课堂让人休息的时间很少,长时间的坐姿让人感觉有些疲乏;但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那课堂教学堂堂精彩,那大师风采个个让人折服。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走近了大师,再次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
短短两天的听课,却是对我的一种历练。领略名师风采,并从中汲取经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一上午王崧舟老师的课。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向来以清新出名,如诗的感觉充溢着整个课堂。王老师的课,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当王老师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从红地毯上走入课堂时,全场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这次他上的是《孔子游春》,整整二节课,没有让我们有一丝的疲惫。学生也听得很入迷,下课后,很激动地去还让王老师签名。
《孔子游春》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老师的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他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甚至由此将文章改编成一篇诗歌,引导孩子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地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
我最后的深思:新课改的大致思路我似乎有了,我能否摒弃荣誉与成绩,以我这点微弱的灵感在课改的大路上披荆斩棘,继续前行……
第五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千丝万缕
大沽中心小学英语学科王燕燕
背上行囊,怀着对英语课堂真理的探寻,怀着对名师们的爱慕钦佩,我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西子湖畔,断桥白堤,这是一座令人遐想的城市,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开始了与“千课万人”4天的邂逅。
在逸夫体育馆里的三天,虽然天气寒冷,犹有一道温暖的阳光,在书声琅琅和师生切切中把我们融化。一堂堂高效的课,一双双迫切的眼,一张张享受的脸,凝聚成千课万人这盘饕餮大餐。
大师云集,是我看到参会指南的第一个想法,我暗暗揣测着,他们有着什么样的风格,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功力,能在全国英语课堂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什么是大师?曾经看到这么一个定义,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最简洁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现在我的定义是听大师的课是百听不厌的,即使同样的课再听一遍,也会津津有味,沉浸于大师们的举手投足,沉迷于他们在课堂间行云流水的姿态。
几天来,我置身逸夫体育馆,领略大师们的风采,我想,积淀是他们最好的诠释。积淀文化,积淀经验,积淀反思。正如王之江教授在报告说的那样,假如你有成为一名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的理想,必须得拥有:
一口流利标准的口语,一手赏心悦目的板书;
一副端庄得体的仪表,一脸快乐开朗的笑容;
一组相关信息的网站,一批富有个性的课件;
一套科学规范的教法,一间充满童趣的课堂;
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个永不动摇的信念。-----“千课万人”研讨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这些口语、板书、教法、信念,哪个不需要积淀?
这三天,积淀在我脑海中的是这些课堂无数精彩的瞬间。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徐美老师“Whose gloves?”一课,从一段自拍的搞怪服装秀的录像开始,创建真实情景,复习服饰类旧知,调动课堂气氛。在课堂最后的拓展练习,同学们分组用所带衣饰为化妆舞会装扮,并用今日所学句型进行评判,选出最佳设计。孩子们积极参与,真正做到了将英语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徐瑾老师的课堂《I can get one apple》让我深深为她的教学设计折服。同样的三年级学生,同样的教学动物的单词,徐老师的课堂却是如此的富有创新,如此的吸引孩子的参与。她以一颗apple tree作为载体,线索就是 I can get one apple。她把重点动物单词分成了两组,bird, squirrel,monkey(it can jump/fly/climb)能通过自己的方法得到苹果的和另一组 mouse ,sea lion(it can’t get apple),最后升华到了情感目标的教育,动物们之间说: let’s help each other(让我们互相帮助吧去得到苹果),整个课堂行云流水,真正做到了高效轻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来自广州顺德的田湘军老师用他雄浑宽厚的嗓音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征服了全场教师。田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取材于英国影片的《Wallace and Gromit》。用电影来教学,足够大胆,足够创新。让学生带着Who? When? Where? 3W的问题预测任务型教学将学生带入了新课学习。整节课的最精彩处是就Wallace如何登上月球的行为展开了“first next then finally”程序动作的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在操练阶段,教师并没有停止对学生的知识的细微渗透,而是选取了较为幽默的话题:如何将一只大象放入冰箱,如何下课。通过这样比较有趣的任务活动,学生十分乐意使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参与交流,行云流水一般的教学,让所有的孩子和听课老师沉醉其中以至于课程结束仍不愿离开。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林丽的《Halloween》,选用地道的外国绘本作为教材对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学生在五年级就已经有对Halloween的初步了解。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与好奇心,分四个板块教学。
刚开始的guessing game提供一些简短的信息,引出
October/mask/pumpkin lantern导入今天的主题Halloween,设计的巧妙而又生动。接下来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万圣节知识,阅读文本,说一说Whats new?通过找页数,让学生有目的阅读。阅读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回答问题、做选择题、填空等。在每一块阅读中,做出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很快明确文章的思路。本课的阅读材料,她用rhyme的形式,时尚的节奏读出。令人感叹原来阅读可以这样有趣,课后学生意犹未尽重复着今天的rhyme。
史大胜,这位博士级别的留美访问者,在上他的英语绘本故事课时,我或多或少读懂了他的一些理念。也许那正是他留美期间形成的一些理念。课堂上,面对坐的的端端正正的一年级孩子,史老师不止一次提醒他们,你们喜欢怎么坐就怎么坐,我们今天是一起读故事。面对孩子们整齐划一大声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又不止一次的强调,声音轻一点,不用这么大声,回答问题只要能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就可以了,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面对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的情形,他极其真诚的赞美他们:you’re so smart very good等等,让我们明白虽然好孩子不一定是夸出来的,但是给予他们必要地赞美必要的鼓励很重要,因为小学阶段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名师课堂”是他们的精彩,带给我的却是深刻的思索。一路风尘,不虚此行。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在大师的携领下,愿我能在前行的路上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最后,我以小诗一首结束我的学习心得:西子湖畔,你我,偶遇;倾城笑颜,我你,痴醉。捕风追影,你我,别离;朝思暮想,我你,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