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3:4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篇: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

1、三级预防策略:①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②第二级预防 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③第三级预防 对以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地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以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2、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使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3、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4、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计算方法同发病率;与发病率相比,罹患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观察期限可以以日、周、旬、月为单位,可以精确地测量发病的几率,常用于疾病爆发或流行时的调查,如传染病、食物中毒及职业中毒等爆发的调查。

5、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6、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7、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①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人群组中发病率均高,并随着年龄增长儿上升。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组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逐渐与当地居民接近。④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8、移民流行病学:利用移民人群综合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从而找出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中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别,区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从而发现病因线索。移民流行病学进行病因探索主要依据以下两点:①若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由环境因素造成,则该病在移民人群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

居住地的人群不同,而与依据地当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接近。②若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是遗传因素的作用,则该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移居当地人群不同,而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接近。

9、大流行:当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发病率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即为大流行。

10、现况研究: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因为现况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是在某一时间横断面上收集的,故又称横断面研究。又因它得到的率是在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的患病率,因而又有患病率研究之称。

11、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2、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方法一是按照随机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二是同时前瞻性随访各组的疗效,是典型的按照实验法的原则设计的研究类型,符合实验研究的基本条件。

13、病因研究的步骤:

一、总结现象:可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疾病的发生于流行也是如此

二、建立假设:此阶段的任务是根据已掌握的具有科学事实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对其规律性作出假设性的解释和推断,即建立假设。

三、检验假设:通过对描述性研究和临床观察的材料分析,形成了某因素与某疾病有因果联系的假设。

四、病因推到:在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研究后,可能得到某因与某疾病有统计学的关联,虽然经过分析性研究进行检验,也不能随便就判断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联。

14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①关联的强度②关联的重复性③关联的时间性④剂量-反应关系⑤关联的特异性⑥关联的合理性⑧试验证据⑨相似性 15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表面健康,但可疑有病或有缺陷的人。16 筛检试验 诊断试验 目的 区别可疑病人与可能无病者 区别病人与可疑有病而实际无病者

对象 健康人或无症状患者 病人或筛检阳性者

要求 快速、简便灵敏度等 科学、准确、特异度

费用 经济、廉价 花费较高

处理 用诊断试验确诊 严密观察和及时治疗

18、诊断的应用原则:①灵敏度、特异度要高②快速、简单、价廉、容易进行③安全、可靠、尽量减少损伤和痛苦。

19、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被评试验也判断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20、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被评试验也判断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21、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是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被评试验错判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22、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是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被评试验错判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23、约登指数:又称正确指数,是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去1。

24、在患病率一定时,试验的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试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对阳性预测值的影响较阴性预测值明显。当灵敏度和特异度一定时,受检人群中所检疾病的患病率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阴性预测值越低;受检人群所检疾病患病率越低,阳性预测值越低,阴性预测值越高。患病率对阳性预测值的影响也较阴性预测值明显。

25、并联试验:又称平行试验,是指同时应用多项试验时,其中只要有一项阳性判为阳性。并联试验可是灵敏度提高,减少漏诊率,阴性预测值升高,但使特异度降低,减少误诊率,阳性预测值下降。

26、串联试验:又称系列试验,是这一次应用多项试验,当所有试验均为阳性时才判为阳性。串联试验可提高特地度和阳性预测值、降低误诊率,但使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升高、阴性预测值下降。

27、公共卫生监测:是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如决策者、卫生部门工作者和公共等),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三

要素:①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资料,发现其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②对原始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将其转化成有价值的信息;③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利用这些信息来制订或者调整防治策略和措施。

28、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一般可以分为A型反应和B型反应,A型反应与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包括过度使用、副作用、毒性作用、首剂反应、继发反应和停药综合症;B型反应与常规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可能涉及遗传易感性和变态反应等机制,因此难以预测。损害情形:①引起死亡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③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地伤残④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⑤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29、询证医学:任何临床的诊治决策,必须建立在当前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相结合的基础上。实施步骤:①从病人存在的问题提出临床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②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③评价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和有用性④在临床上实施这些有用的结果⑤进行后效评价。30、临床预防服务: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在家庭和社区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掌握以下相应的知识和技能:①鉴别和评价个体疾病的危险因素②应用生物、行为和环境的方法,为纠正或减少疾病/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③组织和管理临床诊疗室工作,使之有利于临床预防与医疗工作相结合而且便于进行监控,并成为开展个体健康促进活动的倡导者④对社区以及其他人群包括职业群体实施危险因素评价,减少人群健康危险因素,并通过大众传媒等手段,成为一名在社区中实施健康促进活动和利用预防策略信息和资源的倡导者⑤评估用于减少个人和社区危险因素的技术的有效性,了解相关信息,成为医生、工作场所和政府对临床预防服务的发展和评价的顾问。

31、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①求医者的健康咨询②健康筛检③免疫接种④化学预防。

32、预防高血压:①第一级预防:教育病人不吸烟,不酗酒,避免吃过咸的食物,适当运动,保持理性体重,劳逸结合。②第二三级预防:教育病人定期测量血压以及早发现。

33、国内外健康教育实践中常用的健康相关行为理论可分为三个水平:①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或“模式”:包括健康信念模式、阶段变化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②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社会认知理论③应用于社区和群体水平的理论:社区组织、创新扩散理论。

34、行为变化阶段:①无转变打算阶段②打算转变阶段③转变准备阶段④行动阶段⑤行为维持阶段。35、5A戒严法:①询问吸烟情况:在每一个病人、每一次就诊时了解和记录其吸烟情况②劝阻吸烟:以一种明确、语气肯定、个体化的方式促使没有一个吸烟者戒烟③评估戒烟意愿:了解吸烟者这次是否愿意尝试戒烟④帮助尝试戒烟:帮助愿意戒烟者确定戒烟日、制订戒烟计划;提供咨询帮助及培训解决问题技巧;帮助病人获得外部支持及提供戒烟资料等⑤安排随访:确定随访时间表(至少开始戒烟后的第1周随访1次)。

36、提高戒烟动机的快速干预策略及措施——5R法:①指出相关性:鼓励自己指出自己戒烟的相关理由或原因,与自己的情况(如疾病、健康危害、家庭、社会关系)越密切越好②强调危险性:鼓励吸烟者自己说出吸烟的不良后果。医务人员应强调与病人最相关的危害部分,并指出彻底戒烟时避免这些不良后果的唯一途径③认识回报:鼓励吸烟者说出戒烟可获得的潜在益处,并强调与病人最相关的回报④认清障碍:鼓励吸烟者说出阻碍其吸烟的理由,并告之能解决这些障碍的办法和措施⑤反复动员:动机干预应在无戒烟意愿的吸烟者每次看病时都反复进行。

37、静坐生活方式:在工作、家务、交通行程期间或在休息期间内,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或仅有非常少的体力活动。

38、营养: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39、营养素: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

40、氨基酸模式: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必需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蛋氨酸。

41、蛋白质互补作用:由于各种食物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模式不同,通常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混合食用,混合后食物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模式更接近理想模式,从而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作

用即成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42、必需脂肪酸:指人体必需的、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43、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膳食纤维20——25g比较适宜。

44、维生素:是指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45、营养失衡:营养失衡可产生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时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①营养素摄入不足,可导致营养缺乏病。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缺碘性疾病、维生素A缺乏病等。②营养素摄入过多,可产生营养过剩性疾病。如肥胖、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

46、社区诊断:是借用了临床上“诊断”这个名次,指的是社区卫生工作者通过一定的定性与定量的调查研究方法,收集必要地资料,通过科学、客观地分析确定并得到社区人群认可的该社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及社区现有资源状况,为社区预防服务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47、环境污染:由于认为的或自然地原因,各种污染物进入环境,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地或潜在的有害影响,即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成为公害,即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以及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影响的情况,其突出的标志是许多人因此出现急、慢性中毒与死亡。

48、剂量—效应关系:即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生物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49、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在接触其有害作用的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 50、多种环境有害物质(主要的化学物)的联合作用一般有:①相加作用②协同作用③拮抗作用④单独作用。

51、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分类:①细菌性食物中毒②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③动物性食物中毒④有毒植物中毒⑤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①季节性②爆发性③相似性④非传染性。

52、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分4类:①物理性有害因素,天气等;②化学性有害因素,毒物和粉尘等;③生物性有害因素,细菌和病毒等;④不良生理、心理性因素,人体工程问题和工作过度紧张等。

53、医学监护:①就业前健康检查②定期健康检查③离岗或转岗时体格检查④职业病的健康筛检。

5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或“慢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56、脑卒中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或出血)引起的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确实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和脑部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不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慢性脑血管病。

57、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的作用不足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全是性代谢紊乱性疾病。

58、理想总能量摄入=理想体重*生活强度。理想体重=22*身高*身高(m),生活强度:轻度(如司机及脑力劳动者)25;中度(如电工,木工)30;重度(如搬运工,建筑工)35。向心性肥胖的标准是: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

59、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 简称“慢阻肺”,是以气流受限为特征,气流受限不能完全逆转的一类疾病。气流受限常常渐进发展并伴有气道对毒性颗粒或气体有异常的炎症反应。COPD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两种疾病,支气管哮喘发展到晚期因为支气管壁结构重构而出现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阻也属于COPD。COPD是一种常见、多发、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吸烟者患病率高于不吸烟者;北方气候寒冷患病率高于南方;工矿地区大气污染严重,患病率高于一般城市。60、卫生系统:是在一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所规定的范围内,提供以促进、恢复和维护健康为基本目标的活动的总体。

61、基于健康是基本人权这一原则,WHO把卫生系统的功能归纳为三项:卫生服务提供、公平对待所有人以及满足人群非卫生服务的期望。目标:提高所服务人群的健康水平、对人们的某些期望予以满足以及能够保障就医者的经济开支不至于过高。62、均等:是对一种客观的分配的结果或分配状态的描述,它回答的是不同人之间的分配结果是否有差别或者是否有差距。正义:是对社会运行状态和

人际关系(包括分配关系)进行判断的价值标准,包含了“合理性”和“善”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烈的规范性。公平:是用正义的原则对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的价值判断。卫生领域的公平性是指生存机会的分配应以需要为向导,而不是取决于社会特权或者收入差异。

63、卫生保健公平性:是指按照需要公正平等地分配各种可利用的卫生资源、使整个人群都能有相同的机会从中受益。卫生服务筹资公平性:是指在卫生服务筹资过程中,不同人群间的经济负担应该公平。它也可分为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健康公平性:是指不同社会人群(如不同收入、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等)及有相同的健康状况或健康差别尽可能缩小,或者说不同人群具有相同的获得健康的机会。64、社区卫生服务: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65、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66、工作有关疾病:如果职业因素不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唯一直接因素,而是诸多因素之一;并且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然而,通过控制有关职业因素,改善生产劳动环境,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这类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67、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理化性质和作用部位与发生职业病密切相关。物理性有害因素的特定物理参数,如温度、声音、和电磁辐射等;化学性有害因素有化学性毒物等。68、职业病诊断原则:①职业史:是职业病诊断的重要前提。应详细询问患者现职工种、工龄、接触有害因素的种类、程度和时间、生产劳动方式、防护措施;既往工作经历。②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危害评价:了解患者所在岗位的生产工艺流程、劳动过程;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转状态以及个人防护用品佩戴情况;同一作业场所其他作业工人是否受到伤害或有类似情况;工作场所毒物检测与分析。③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包括患者的症状与体征,鉴定患者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的结果及其病情程度。

第二篇: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毒物:指较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使用的毒物。

职业中毒: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职业中毒。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本身毒性很低或是惰性气体,如果空气中浓度很高,使空气中氧分压降低,导致肺内氧分压降低,随之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引起机体缺氧窒息。

化学性窒息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进入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尘肺: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矽肺: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后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高温作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局部振动病: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营养:人体摄取,笑话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胜利需要的生物学过程。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天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环境: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和因素。

自然环境: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由各种物质因素所组成。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或设备装置,即污染因素的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群体中发生和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传播的过程。

人群易感性:是指整个人群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它与人群中每个个体的特异性免疫状况有关,常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

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每个传染源可单独形成一个疫源地,但在一个疫源地内也可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

消毒:用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杀灭和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

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一秒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抗体而受到保护。冷链: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真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所需的多环节链式储存、运输设备。

静坐生活方式:指在工作、家务、交通行程期间或在休闲时间内,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或仅有非常少的体力活动。

社区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不经肝脏转化和解毒的中毒危险大经肝脏转化和解毒的中毒危险小。

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化学结构、物理特性、毒物剂量。

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①提供足量的营养素和热能;②保持各种营养素的平衡;③合理的加工烹调;④食物对人体无菌无害。

调查评价的要点:环境、行为能力、结果预期、自我控制、观察学习、强化、自我效能、相互决定论。

传染病预防、防治?

(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①病人:针对病人应做到“五早”即早发现、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②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体检2-3次阴性后。③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④动物传染源: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应予以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予以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且有经济价值的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检疫。(2)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3)针对易感者的措施:①免疫预防②药物治疗③个人防护。

传染病发生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

流行过程的3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经饮水传播特点: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引用同一水源史;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兵力终年不断;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经疫水发生的传播流行特征: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季节性、职业性和地区性;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可致爆发或流行;加强疫水处理和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对传染病爆发或流行的应急措施:①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剧院演出或其他群众集会等。②停工、停业、停课③临时征用房屋和交通工具等。④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引用水源等。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因素:

①新生儿增加;②易感人群进入③免疫人群的免疫水平自然消退;④免疫人群因病原体变异而成为易感;⑤免疫人群死亡。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①传染源被移走,或传染源不再排出病原体;②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被清除,传播途径不再存在;③所有易感的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未病发病或证明未被感染。

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综合症。(2)造血系统①最早为持续性白细胞计数下降。②随后血小板计数下降。皮下及粘膜不平行的出血倾向。③中度中毒者红细胞计数下降。④晚期全面细胞减少,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白血病。

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急性汞中毒:(1)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2)口腔炎;(3)胃肠道症状;(4)化学性肺炎;

(5)肾损伤;(6)汞毒性皮炎。

慢性汞中毒:(1)以兴奋为主的神经精神系统症状(2)汞毒性震颤(3)汞毒性口腔炎。

铅中毒诊断原则:职业史:诊断前提;生产环境的劳动调查;因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驱铅诊断: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有临床表现,但尿铅不高的人。

慢性铅中毒:①神经系统:表现为神经衰弱、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②消化系统:(1)消化系统功能紊乱(2)腹绞痛(3)铅线口中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严重者腹绞痛。③血液和造血系统:(1)贫血(2)异常红细胞增多④肾脏损害

急性铅中毒:多为消化道吸收引起,比慢性中毒病情进展快,而且严重(1)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绞痛(2)少数出现中毒性脑病

慢性非传染疾病:

指以生活方式和环境危险因素为主的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为主的一组疾病。

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

第一级预防:针对共同的危险因素,采用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把慢性病作为一类疾病进行共同防治;第二级预防:整合到日常工作中的常规筛检第三级预防:病人自我管理及长期照料

“五A戒烟法”:询问(ask)吸烟情况;劝阻(advise)吸烟;评估(assess)戒烟意愿;帮助(assist)尝试戒烟;安排(arrange)随访

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

静坐生活方式者如果同时又进食高脂肪膳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起体重增加及代谢紊乱,进而导致肥胖,胆固醇及血糖水平升高。以致引发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糖尿病、乳腺癌、大肠癌等疾病的机率升高。缺乏体力活动还会导致骨质疏松、情绪低落、关节炎、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等后果。

慢性病自我管理:

在卫生保健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

三大任务:①所患疾病的医疗和行为管理②角色管理③情绪的管理

五大基本技能:①解决问题的技巧②决策能力③寻找和利用社区资源④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技能⑤目标设定及采取行动

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挑战

形势:①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②加入WTO对公共领域的挑战③应对生物恐怖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④食品安全不容忽视⑤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⑥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⑦老龄化⑧艾滋病与结核病。

挑战:①传染病和寄生虫依然严重地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②非传染性疾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危害正在增加③我国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④我国职业病的危害十分严峻⑤不良生活方式对我国人民健康影响日益突出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祝各位考试顺利

第三篇: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2.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到达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的学科群。

3.生物圈(biosphere):指有正常生命存在的地球部分,具体为海平面以下约12km到海平面以上约10km的范围。(由空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组成 生存着动物、植物、微生物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4.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与能量循环共同组成的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它是发挥功能的基本单元。

5.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间以食物的形式进行的物质转移的关系,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连锁关系叫食物链。

6.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7.公害: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的严重污染,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妨害人的健康,破坏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对社会造成公共危害。

8生物转化作用:污染物进入到生物体在相应酶系统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生物富集作用:某种污染物进入到生物体内逐渐积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逐级提高的作用。

10.急性毒性作用:指机体一次性大剂量接触或短时间内多次接触环境化学毒物引起的快速而强烈的中毒反应,多为突发事件。

11.慢性毒性作用:指环境化学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人和动物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甚至终生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损害作用。

12.水体富营养化:指大量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等浮游生物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生长、死亡,以致造成水质恶化,生物种群组成发生改变,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甚至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群健康的现象。

13.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等浮游生物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生长死亡,造成水质恶化,这一现象在近海水域称为赤潮,在内陆湖泊称为水华。14.相对危险度RR: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用指标,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15归因危险度AR: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16.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17.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由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并经国家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直接的)

18.工作有关疾病:由于在工作工程中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职业人群某些常见病发病率升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病情加重,病程延长等,这类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19.现场试验(个体实验,社区实验)亦称预防性试验,是在社区或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实验,以尚未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组的研究方法,目的是验证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

20..临床试验:亦称治疗性试验,是在医院或其他医疗照顾环境下进行的实验,是在临床上评价新药和新疗法的一种研究方法,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措施的研究对象是患者,包括住院和未住院的患者。

2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22.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22.垂直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水平传播是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23.人工自动免疫:将免疫原性物质(包括处理的病原体或其提炼成分)接种人体,使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免疫,如狂犬病、鼠疫、流感疫苗(无毒弱毒的毒株)。

24.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如人血球蛋白。

25.被动自动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时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使机体迅速获得保护的同时也产生长久的免疫力。主要应用于婴幼儿及体弱者。

26.疫源地: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大的叫疫区,小的叫疫点。

27.NCDs简称慢性病,指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确认长期的疾病的总称。常见NCDs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28.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防治保康教计)

29.营养: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30.营养成分:指食品中具有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

31.营养素:指食品中具有特定生理作用,能维持机体生长发育活动繁殖以及正常代谢所需的物质,缺少这些物质,将导致机体发生相应的生化或生理学的不良变化。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等七类

32.必需氨基酸EAA:指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成人有8类: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对于婴儿来说,组氨酸,精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33.氨基酸模式:指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相互比值。

34.必须脂肪酸EFA:指机体生理需要,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α-亚麻酸。35.完全蛋白质:亦称优质蛋白质,如动物蛋白和豆类蛋白,鱼类肉类禽畜豆类蛋类。36.氮平衡=摄入氮—(粪氮+尿氮+皮肤排泄氮)

即摄入氮与排泄氮的平衡状态。

37.维生素:是一类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但又是机体正常生理代谢所必需,且功能各异,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据其溶解性分为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常用单位mg和ug。38.视黄醇当量=维生素A(IU)×0.3+β-胡萝卜素(μg)×1/6

39.常量元素:无机盐中占人体质量0.01%以上的钾、钠、钙、镁、磷、硫、氯等7种元素。

40.微量元素:无机盐中占人体质量0.01%以下的铁、锌、铜、碘、锰、钻、氟、钼、铬、镍、锡、硅和钒等14种元素。41.食源性疾病: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42.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43.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其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44.静息:指某病在某地区出于停息状态,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检不出阳性材料,也不出现病例,但并没有根除。

45.散发:指范围较大的地区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46.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患者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47.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48.大流行:指某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该病流行的水平,且传播迅速,波及面广,常超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大流行。

49.现况调查: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50.抽样调查:指通过某一人群中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揭示疾病的分布规律的调查方法。

51.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手段,自表面健康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破的可疑患者或有缺陷者。

52.生态学研究:是以群体为观察与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53.匹配过度:在个体匹配对照中,把不该匹配的因素进行匹配,导致分析研究误差或信息损失。54.队列:指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群人,根据人群进出队列的时间分为固定和动态队列。55.危险因素: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

第四篇: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的总体概括,它从医学科学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医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指导医学工作者观察、思考、解释和解决医学科学中的问题。

2.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

3.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健康是一种状态,健康和疾病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动态过程。

4.环境: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某个主体周围的介质、条件和状况。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许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必需条件,而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影响当地居民健康。

6.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的物质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8.剂量-反应关系: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9.剂量-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有害物质与在受影响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10.空气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出现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并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11.暂时性听阈位移(TTS):人或动物接触噪声环境后听阈发生变化,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听力可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12.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V):是评价食物蛋白质在体内利用程度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为储留氮和吸收氮之比。

1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多种食物共同食用,用含氨基酸较多的食物搭配含氨基酸较少的食物,以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平均需要量(EAR):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的群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50%个体的需要。

15:推荐摄入量(RNI):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达RNI水平时,可以维持机体有适当的储备。

16: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实验或观察获得的健康人对某营养素的需要量。与RNI的区别在于准确性不如RNI,可能高于RNI。17: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平均每日可摄入某种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量对于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

18: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可以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虫者和带毒者均称为病原携带者。

19:病例对照研究:从目标人群中选择一组患有某种疾病的人与未患有该病的人或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个危险因素的情况和程度,比较两组暴露史的差别,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及关联程度的大小。

20:队列研究:按照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暴露因素或该因素的不同水平,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一定时间,观察和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某种结局的发生率,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关联强度的大小。

描述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选择)

21:发病率: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出现的概率。

22:罹患率:衡量新病例发生频度的一个指标,描述的是短期内的、小范围内的。

23: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在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描述疾病存在频度的指标:

24: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在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的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25:感染率:指在某个时间所检查的人群中,感染某病者所占的比例。描述疾病死亡频度的指标:

26: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特定人群中发生死亡的频率。

27: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28:生存率:通常指随访满n年后,还存活的病人所占的比例。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多选)

29:散发:指某病在某一地区的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一般为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平均发病水平),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30:暴发:指在短时间内,小范围的人群中突然出现许多相同病例的现象。

31: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某时期的发病率明显超过当地历年该病散发水平的3~10倍。

32:大流行:若某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人口比例大,其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水平,在短期内流行范围超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而波及其他国家,形成世界性流行,称为大流行。

33:横断面研究:由于现况研究是在某一时点或某一较短时间内收集人群的暴露和发病情况。因此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34:普查:即全面调查,指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人群中每个成员都进行调查或检查。35:OR(比值比):指病例组和对照组两个暴露比值之比。36:累积发病率:若观察期队列人群比较稳定,以观察开始时人口数为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作为分子来计算某病的发病率,称为累积发病率。

37:发病密度:若观察期人口波动大,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

38: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与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之比。I1/I0

39:归因危险度AR: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表明由于暴露因素所致的危险度。I1-I0

4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组人群中完全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I1-I0)/I1 41: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人群中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导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It-I0 42: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指人群中完全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占人群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43:真实验:一个完全的实验必须具备前瞻、随机、均衡、干预四个基本特征,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的实验成为真实验。

44:筛检:指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等方法,将健康人群中可能患病或缺陷但表面正常的个体同可能无病或缺陷者区别开来。45: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指被金标准确诊为有病但按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有病的百分比。只与病例组有关,反映诊断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46:特异度:又称为真阴性率。指实际无病并被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无病的百分比,只与非病例组有关。反映诊断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47:约登指数:又称为正确指数,指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再减去一,反映诊断试验识别病人和非病人的总能力。

48:似然比:指诊断试验的某种结果在患者中出现的概率与在非患者中出现的概率之比。说明患者出现该诊断结果是非患者的倍数。49:移民流行病学:指通过观察某疾病在移居人群,移居住国(地)人群与原居住国(地)人群中该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别,以探索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该病病因中的作用,是疾病在时间,空间以及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五篇:预防医学重点222

预防医学重点内容

1、疾病的三级预防

(1)1级预防 也称病因学预防 主要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主要针对无病期。(2)2级预防 指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主要针对主要针对发病早期。(3)3级预防 指临床预防,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第一篇

生活环境与健康

(一)环境污染物及来源

按其属性可以分为环境性化学性污染、环境物理学污染、环境生物性污染

来源有:生产性污染

工业生产中的物理、化学因素、工业“三废” 三废,农业农药、化肥滥用等。

生活性污染

垃圾、污水、粪便,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燃烧产物、烹调油烟、香烟烟雾、装饰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建筑材料中的氡及空调场所的微生物等)。

其他污染 如交通、放射性废弃物等。

(二)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

污染影响范围大,人口多,对象广泛。2.长期性

可长时间作用于人群,甚至终生。

3.多样性

有特异性、非特异性损害,有局部的、全身的,有急性、慢性的,有近期、远期的。4.复杂性 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四)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中毒

2、慢性中毒

3、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

4、远期危害(1)致癌作用(2)对遗传的影响 环境健康评价

健康危险度评价 是对某一种特定环境下,该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因素)可能引起个人和群体产生某有害健康效应(伤、残、病、出生缺陷和死亡)的概率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一、危害鉴定

2、暴露评价、3、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4、危险特征评定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1.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光化学烟雾事件(2)慢性中毒炎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3)致癌作用:苯并(a)芘

(4)变态反应:甲醛、铬—过敏性疾病

四日市哮喘病(5)非特异性疾病多发 2.间接危害

(1)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2)形成酸雨: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3)产生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4)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Ozone Layer 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1)色、浑浊度、臭和味

(2)pH值:pH值为6.5-8.5(3)总硬度:硬度过高引起胃肠道功能暂时性紊乱

(4)铝、铁、锰、铜、锌、挥发性酚类、阴离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 2.毒理学指标

(1)氟化物:不超过1.0mg/L(2)氰化物、砷、硒、汞、镉、铬、铅、硝酸盐等:多具有明显毒性,规定了最高容许限量值。(3)氯仿、四氯化碳:具有致癌性,规定了其上限值,分别为60、3ug/L。3.细菌学指标

(1)细菌总数(2)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3)游离性余氯

4.放射性指标

饮用水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的参考水平分别为0.5和1贝柯/L。第二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一.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P 73)(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 1.金属及类金属

如铅、汞、锰、砷等。

2.有机溶剂 如苯、甲苯、四氯化碳、正己烷等。

3.有害气体

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二氧化硫、氟化氢等。4.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如三硝基甲苯及苯胺等。5.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中的毒物

如氯乙烯、丙烯晴等

6.农药

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拟除虫菊酯农药等

14、生产性粉尘。

物理因素:异常气候条件;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X线、γ射线 等)。

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霉菌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与生理状况不相适应,导致劳动者精神(心理)过度紧张 3.劳动工具设计不科学,或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导致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寒冷、炎热、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厂房面积过小,机械设备安置过密,热源、噪声无隔离,有害工段不独立等。

5、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 二.职业病

概念: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时间和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1病因明确 特点:○2病因多可定量检测,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3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 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4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三.职业性损害的防制(P 78)

基本原则:“三级预防”原则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铅的毒作用表现:

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症、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2.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3.血液及造血系统 可有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卟啉代谢障碍,其它: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内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血液中点彩、网 织、碱粒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寿命缩短、脆性增加,导致溶血。4.其他,肾脏

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造成肾功能异常,女性:月经不调、流产、早产

婴儿:母源性铅中毒

二、刺激性气体中毒(会有一题)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一.生产性粉尘的特性(112)

1.化学组成和浓度 粉尘的化学组成,直接决定其对人体的危害和危害程度。同一种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越高,吸入量越大,危害性越大,尘肺的发病率越高,其浓度以mg/m3 表示。2.分散度 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颗粒越小占的比重越大,分散度越高。

3.粉尘的溶解度 4.粉尘的硬度、形状、比重等

5.荷电性、6.爆炸性 二.预防控制措施

1)革:技术改革

2)水:湿式作业

3)密:密闭尘源

4)风:通风除尘

5)护:个体防护

6)管:防尘管理制度 7)教:宣传教育8)查:查尘和查体

第三章

1营养素:食物中可为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修复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人体需要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糖类,水,维生素和无机盐。

2、植物化学物:植物食物中除营养素以外的生物活性物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 4种指标: a平均需要量EAR

b、推荐摄入量RNI C、适宜摄入量AI

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4、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构成人体组织,器官和体内各种重要生理活动物质的基本成分;是机体氮元素的唯一来源;作为能源提供能量。

蛋白质的评价指标:蛋白质的含量(用凯氏定氮法),蛋白质的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常用的评价指标有:氨基酸评分,生物价,蛋白质净利用率,蛋白质功效比值)。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占总能量10%-15%,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应蛋白质摄入总量的30%~ 40%

6、脂类的生理功能:1)脂肪:a 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 b 在体内储存和提供能量,是产能最高的能源c 维持体温,抵御寒冷和支持、保护脏器作用 d 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糖类和节约蛋白质 e 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在肠道的吸收 f 能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促进食欲,增加饱腹感 g 必须脂肪酸的重要来源2)必需脂肪酸:是构成细胞膜和线粒体的成分和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能促进胆固醇的转运河代谢等3)磷脂:提供能量、构成生物膜、促进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流、有利于脂肪的吸收、转运和代谢以及改善、促进大脑和神经组织的健康及功能4)固醇类: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人体内许多重要活性物质的合成材料

7、糖类的生理功能:a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b在体内储存和提供能量,是人体最主要、最经济、最安全的供能物质;c维持神经组织功能;d具有调节血糖、节约蛋白质、抗生酮、润滑、解毒作用;e改变食物的色、香、味、形;f 提供膳食纤维

8、维生素缺乏症:维A---夜盲症,维生素B1---脚气病,维生素B2---口腔-生殖综合症,维C----坏血病。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易引起中毒。

9、合理营养:通过不同种类的食物合理搭配,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能充分满足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并达到相互之间的平衡。

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素的数量、比例和质量均符合人体的需要,达到最佳状态的膳食。

10、平衡膳食的基本卫生要求:a满足机体能量和营养素需要;b 食品多样化;c 合理加工烹调;d食用安全;e 合理的膳食制度

1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食物要多样,谷类为主;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常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12、膳食宝塔自己看书(p159)

13、人群营养调查包括: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膳食调查常用的方法:称重法,记账法,回顾法,化学分析法

体格检查包括:a、身体测量(标准体重IBW=身高—100;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b、临床检查 14食物中毒是指是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使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机型亚急性疾病。

特点: 1)潜伏期短,多为集体爆发;2)中毒变现类似

3)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确关系; 4)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传染疾病的最大区别)。

分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 2)有毒动植物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4)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第四章

一、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1、形态发育包括什么?

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肩宽、盆宽、皮褶厚度

2、功能发育包括什么?

呼吸、心血管系统、心率、呼吸频率、心肺功能、造血功能、生殖器官与功能发育、运动素质

3、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包括?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1)营养;(2)体育锻炼;(3)生活制度;(4)疾病;(5)季节和气候;(6)环境污染(7)家庭和社会因素。

三、生长发育评价

1、评价方法:等级评价法、曲线图法

2、发育匀称度评价: 体型指数:

1)身高坐高指数: 2)身高胸围指数: 3)肩盆宽指数:

营养指数: 1)身高体重指数: 2)BMI指数: 3)Rohrer指数: 功能指数:

1)握力指数和背肌力指数: 2)肺活量指数:

15章:疾病分布 一、三间分布:疾病在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反应了疾病的致病因素会哦影响因素在地区、时间和人群中作用的差异和变化规律。

二、疾病描述指标:率、比、构成比(率和比通常被作为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指标)

1.率:是指在某一确定人群中某些事件发生的频率,结果通常用百分率、千分率表示。

率=(某事件实际发生人数/可能发生该事件的总人数)×k

2.比:是两个变量值相除所得的商,表示两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常用倍数或百分比来表示。

比=变量A/变量B

3.构成比:是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常以百分率表示。计算时分子分母单位要相同,而且分子包括在分母之中。

构成比=某组成部分的值/同一组成部分的总和×100%

三、发病指标

1、发病率:指一定时间内(一般为1年)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发生的频率。

发病率=某人群某期(年)某病新发病例/同期暴露人数×k

k=100%、1000%。、10000/万、100000/10万

分子分母的确定:发病率的分子为新发病例数,新发病例大的确定是以发病的时间为依据,只有当某病例在研究的观察时间内发病时改病例才为新发病例。分母为同期暴露的人口数,暴露人口是指观察人群中可能会发生观察疾病的人。对于那些不可能患有该病的人,例如在传染病中,已获得免疫者不应包括在分母中。

2、患病率:又称先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地时间内某病先患(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患病率=特定时间某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100000/10万

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得出疾病频率,故调查时间不能拖得太长,一般在一至数个月完成不得超过一年。患病率对于病程很短的疾病,入急性传染病,几乎无特殊意义。但是对于病程长的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等有较好的价值信息反映。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于联系:分子、分母不同,用途差异: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得出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是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有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出现,是动态指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联系当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关系:

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

四、死亡指标

1、死亡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与有所原因)的人数在改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罪常用的指标。

死亡率=某人群死亡人数/同时期改人去平均人口数×k

2、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的比例,以百分比率或千分比率表示。

病死率=一定时期某病死亡人数/同时期换该病的人数×k

五、疾病流行强度(阶段)

1、散发:是指某病发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早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病例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

2、暴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大多数患者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大多数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如食物中毒等。

3、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

六、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

1.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短期波动:含有与暴发相近,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热短期波动则常用于较大范围的人群。

2.地区分布:在国家间与国家内的分布、在城乡的分布、地方性

3.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民族、社会阶层、婚姻与家庭、行为 第十六章 描述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三间分布)归纳、整理后,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特征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假设)的一种方法。

2、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描述性研究是揭示因果关系的探索过程中最基本的步骤。描述性研究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与前提,先从描述性研究着手,取得研究对象的分布特征等信息,从而获得有关的研究假设的启发,进而逐步建立研究假设,或者为分析性研究提供有用线索。

3、现况调查: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是指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的一种方法。

4、现况调查的目的: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

确定高危人群

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效果

5、现况调查的偏倚

信息偏倚:询问调查对象有关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回答不准确从而引起偏倚或调查对象对过去的暴露史或疾病史等回忆不清。包括回忆偏倚、应答偏倚、测量偏倚、调查偏倚

选择偏倚:选择研究对象不能全名反映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混杂偏倚:由于所分析的因素被其他因素干扰,造成对结果判断的错误或者困难,从而导致的偏倚。

6、现况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常用抽样调查,结果有较强推广意义

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结果具有可比性 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缺点: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

第17章 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一组已患研究疾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一组为患该病的其他人作为对照组,调查发病前对某个(些)暴露状况,通过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来分析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关系的一种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是比较患某病的患者与未患病的对照者在暴露于某种可疑危险或具有某种特征上所占频率的差异,分析这些可疑因素是否与该病的发生有联系及联系强度,是一种“由果及因”的研究。

病例的选择:一:要求(诊断标准明确、病例必须具有代表性,有暴露于调查因素的可能性)

二:来源(1.从研究人群中发现的病例 2.医院住院患者 3.门诊病例 4.多家研究

中心或者医院患者)

对照的选择:一:原则(1.具有人群未患要研究疾病的代表性 2.不能与所研究的疾病产生混杂性影响 3.除可能的研究因素不同外,其他条件尽可能与病例组相似)

二:来源(1.从研究人群中的未患研究疾病者:代表性较好,但费用高 2.患者的同事、朋友、或者同学等 3.医院其他科室的患者)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的步骤:

一、资料的整理

二、资料的分析 描述性分析(描述一般特征、均衡性检验)

推断性统计分析X2(检验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率是否有差异)

X2 =(ad-bc)2n/(a+b)(c+d)(a+c)(b+d)

OR=(ad/bc):暴露与疾病的相关

OR≈1, 暴露与疾病无关联

OR >1, 暴露使疾病危险性增加

OR <1, 暴露使疾病危险性减少(保护)优点: * 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 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研究 *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所需样本较少,组织容易 *通过回忆获取信息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收集资料后较快得到结果(明确假设的危险,因*混杂影响难以控制 素、探索不够明确的众多因素)*不能计算暴露于某因素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缺点:

常见的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2、推断统计分析

(1)成组资料的分析:检验是指检验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有统计学联系。(2)1:1匹配资料的分析:匹配资料是由病例与对照结合成对子,分析结果时不应把对子拆开分析。OR=c/b(3)成组资料的分层分析 第18章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定群研究):是将未患病的特定人群按暴露与不暴露某因素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某(些)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与联系大小的一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2.设立对照组 3.观察方向由因到果;4.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优点:资料可靠,无回忆偏倚;直接估计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及联系强度;由因到果,结果稳定;可评价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适用于常见病的研究。

缺点:不适应于发病率很低及多种病因的疾病研究;随访时间长,易产生失访,产生结果慢;暴露人时数的计算繁重;实施复杂,费人力、物力、时间。偏倚: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第19章 实验性研究

临床试验是以临床个体为研究对象,按实验法原理,运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试验对象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给予处理组某种治疗措施,而对照组不给予该设施或给予安慰剂,经过一段时间同等地观察后评价该措施产生的效应,其目的是评价临床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效果并进行病因研究

一、临床试验研究的基本特征P393

二、处理因素

三、选择研究对象:

1、制定纳入标准

2、制定排除标准

3、选择依存性好的患者

四、估计样本含量

五、随机分组

1、单纯随机法 或简单随机

2、区组随机法

3、分层随机法

六、设计对照:

1、历史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

七、盲法

1、单盲

2、双盲、3、三盲 第25章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防人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结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特点:1.以健康为中心,关注全体社区居民 2.以家庭为基础,社区成员广泛参与 3.以需求为导向,为居民提供综合性服务 4.以部门协调为基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下载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重点

    解答复习重点:【细胞器标志酶】 内质网:葡萄糖-6-磷酸酶 高尔基体:糖基转移酶 溶酶体:酸性磷酸酶 过氧化物酶体:过氧化氢酶【高尔基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高尔基体呈网状结构,是一......

    医学细胞生物学_重点名词解释

    unit menmbrane单位膜 细胞膜性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呈现出较为一致的3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电子致密度较低的中间层,称为单位膜。 fluid mosaic model流动镶......

    预防医学重点归纳 完整版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

    2011预防医学考试重点

    1. 预防医学是医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分布规律,以及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

    预防医学重点总结

    1 预防医学:是在基础学科(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环境医学的基础上,应用并发展环境与健康效应结局的基本理论,研究自然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机体健康作用机理和疾病发生及其分布......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合集)

    名解 1.一级预防/初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针对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 2.二级预防/三早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感染谱:指宿主感染病原体后,轻重程度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2、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

    预防医学专业外科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题

    .无菌术: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2. Shock:休克,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