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管理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各项职能工作,合理有效利用和协
调组织管理所拥有的资源要素,与被管理者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管理、控制。
3.管理的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
4.管理的基本特性: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的普遍性和目的性、管理
和管理人员任务的一致性。
5.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普通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和
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
6.管理学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社会性。
7.医院护理管理组织结构: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
8.护理管理者的任务: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管理、加强监控和质量管理、做好协调工作、做
好人才的培养工作。
9.护士长的角色:护理管理者、联络者、代表者、监督者、传达和宣传者、护.患代言人、计划者、冲突处理者、资源调配者、协商谈判者、教育者、变革者。
10.泰勒是科学管理之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如何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如何提高
组织的管理效率。
1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效率至上、挑选一流的人员、实行标准化管理、实习
将理性的报酬制度、劳资双方共同协作、实习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实行职能工长制、提出例外原则。
12.法约尔是过程管理之父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3.管理的14项原则:管理分工原则、权利与责任联系原则、确立和遵守纪律原则、命令的统一性原则、指挥和领导的统一性原则、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公平支付报酬原则、权利适度集中原则、管理划分等级系列原则、秩序原则、公平管理原则、保持组织成员稳定原则、首创精神原则、团结协作原则。
14.韦伯是行政管理之父
15.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明确的分工、至上而下等级系统、人员的考评和教育、职业
管理人员、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16.霍桑实验分4阶段: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
17.梅奥的结论:工人是社会人、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领导重视提高工人的满意
度。
18.系统:指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
机整体。
19.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动态平衡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20.与系统原理相对应的管理原则: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
21.与人本原理相对应的管理原则:能级原则、动力原则。
22.计划: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的活动过程。
23.计划作用的时间分类:长期计划一般指五年以上、中期计划一般指2~4年、短期计划一
般只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计划。
24.按计划的规模分类:战略计划、战术性计划。
25.按计划的约束程度分类: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26.计划的步骤:分析形势、确定目标、评估资源、拟定备选方案、比较方案、选定方案、制定辅助计划、计划预算。
27.目标的作用:主导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推动作用、标准作用。
28.目标管理:是由组织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目标制定,在工作中有员工实行自
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方法。
29.目标管理的特点: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加强自我管理、强调自我评价、强
调整体型管理、强调目标特定性。
30.目标管理分为:制定目标体系、组织实施、检查评价。
31.时间的特征:客观性、方向性、无储存性。
32.时间管理:是指在同样的时间消耗情况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率而进行的一系
列活动,它包括对事件进行的计划和分配,以保证重要工作的顺利完成,并留出足够的余地处理那些突发事件或紧急变化。
33.ABC时间管理法:最优先的目标、较重要的目标、不重要的目标、34.时间管理法的核心: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保证重点工作,兼顾全面,有效利用
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5.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织起来的结构原理、制度化的人群结合体。
36.组织设计的原则:统一指挥的原则、专业化分工的与协作的原则、管理层次的原则、管
理幅度的原则、职责与职权相应的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37.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参谋型、矩阵型、委员会组织及团
队。
38.组织变革的动力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技术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服务内
涵不断丰富、一般社会因素。
39.勒温的变革三步模型:解冻时变革前的心理准备阶段、变革是改革过程中行为转换阶段、重新冻结是改革后的行为强化阶段。
40.医院:是对个人或特定人群进行防病治病的场所,备有一定数量的病床设施、医疗设备
和医务人员等,运用医学科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协作,对住院或门诊病人实施诊治与护理疗事业机构。
41.医院的基本功能:医疗、教学、科学研究、预防和社区卫生服务
42.医院工作的特点:医院工作以病人为中心、医疗为主体,一切为了病人;医院工作的科
学性、技术性强;医院工作时间性、连续性强;医院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强;医院工作是劳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复合型劳动;
43.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群体意识、工作作风和行为准
则的总和。
44.组织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45.人力资源管理:是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6.护理人力资源的特点: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的可变性、人力资源的组合性、人力
资源闲置过程的消耗性、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人力资源的可塑性。
47.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护理人力资源规划、护理人员招聘、护理人员培训、护理人员
绩效评价、护理人员开发及发展、护理人员的薪酬管理及劳动保护
48.护理人员配置原则:科学配置原则、成本效率原则、机构合理原则、个人岗位对应原则
49.护理人员排班的原则:满足需求原则、结构合理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按职上岗原
则
50.护理人员排班方法:周排班法、周期性排班法、自我排班法
51.绩效评价工具:绩效评价表、排序法、比例分布法、描述法、关键事件法、目标管理法、360度绩效评价方法
52.护理人员培训的原则: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原则、与组织战略发展相适应原则、综合素质
与专业素质培训相结合原则、重点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原则、长期性与急用性相结合原则
53.职业锚:是指人们通过实际的工作经验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长期的职业定位
54.职业锚的类型:管理型、创造型、安全稳定型、自主型
55.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个人特长和组织社会需要相结合原则、长期目标和
短期目标相结合原则、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动机与方法相结合原则
56.薪酬:是指组织根据员工在组织中所作出的贡献所付给的相应回报
57.薪酬的分类:直接经济薪酬和间接经济薪酬
58.薪酬管理原则:按劳付酬原则、公平原则、竞争原则、激励原则、经济原则、合法原则
59.领导: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下属达到实现组织和集体目标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使下属
心甘情愿的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60.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关系和区别:二者的联系是,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他人共同实
现目标都拥有改变他人行为的力量,二者的区别是。领导者是经过上级任命或者是由群体内部自然产生。领导者运用其影响力、人际关系、领导才能,指导、帮助下属完成组织目标并不需要以正式职位和合法权利为基础
61.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职位权利和个人权利
62.权利性影响力的核心是权利的拥有其特点是:对他人的影响带有强制性,对外推力的形
式发挥作用;在这种影响力作用下,被影响者的心理与行为主要表现为被动服从,因此权力性影响力对下属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一种外在的因素,其影响程度是有限的63.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指由领导者自身素质和现实行为形成的自然性影响力
64.非权利性影响力具有以下特征:对他人的影响不带有强制性、无约束力,这种影响力以
内在感染的形式潜在的发挥作用。被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主动随从和自觉服从
65.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沟通作用、激励作用
66.领导理论按照其发展阶段分为三种类型:特征领导理论、行为领导理论、权变领导理论
67.管理方格理论:协作式管理、中庸式管理、俱乐部式管理、权威式管理、贫乏式管理
68.授权:是指在不影响个人原来的工作责任情况下将自己的某些责任分派给另一个人,并
给予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职务上权利,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适当授权来增加自己的工作时间
69.授权的原则:合理授权原则、以信为重原则、量力授权原则、带责授权原则、授中有控
原则、宽容失败原则
70.授权的注意事项:授权规范化、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积极承担
责任
71.工作压力:是指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在应对自认为难以应对的情况时所产生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
72.激励: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发人的内在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
进的心理过程
73.激励的原则:引导性原则、按需激励原则合理性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时效性原则
74.双因素理论在护理管理中应用:重视保健因素对护士情绪的影响利用激励因素引发护
士的内在动力建立合理的奖金分配制度
75.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理解以期获得反应及效果的过程
76.冲突:是组织群体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的互不相容互相排斥的一
种矛盾的变现形式
77.冲突的分类:建设性冲突和非建设性冲突
78.建设性冲突的特点:双方都关心实现共同目标和解决现有问题、双方愿意了解彼此的观
点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双方争论是为了寻求较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相互信息交流不断增加
79.非建设性冲突的特点:双方极为关注自己的观点是否取胜双方不愿意听取对方的意
见而是千方百计的陈述自己的理由抢占上风以问题为中心的争论转为人身攻击的现象时常发生互相交换意见的情况不断减少以致完全停止
80.控制:是管理者监督和规范组织行为使其与组织计划目标和预期的绩效标准一致的系统
行动过程
81.控制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重点性原则灵活型原则 及时性原则
82.控制过程包括:确立标准衡量绩效评价并纠正偏差
83.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佳安全生产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84.护理安全管理包括:护理安全护理安全与护理风险的关系医院安全医院安全
管理护理安全管理
85.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服务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
外的按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不安全的隐患。
86.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医疗服务效果中占有重要地位。
87.质量管理:是组织为使产品质量能满足产品不断更新的质量要求达到顾客满意而开展的策划组织实施控制检查审核及改进等有关活动总和
88.制定护理质量标准的原则:可衡量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实用原则严肃性
和相对稳定性原则
89.PDCA循环的特点:完整性、统一性、连续性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相互联系相互促
进不断循环不断提高
90.护理质量缺陷: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一切不符合护理质量标准的现象和结果
91.医疗纠纷:指患者或家属就对医疗服务的过程内容结果收费或态度不满而发生争执,或
对同一医疗事件医患双方对其前因及后果,处理方式或轻重程度产生分歧发生的争议
92.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93.医疗事故的分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
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94.护理信息搜集的基本方法:人工处理、计算机处理
95.侵权行为:是指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权利进行侵害导致病人利益受损的行为
96.侵权行为主要涉及侵犯自由权、侵犯生命健康权、侵犯隐私权
97.领导和管理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二者的共性是:行为方式上两者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
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权利构成上,两者都是组织层级岗位设置的结果。二者的区别是:从两者的本质上看,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强制性权力基础上的对下属命令的行为。领导则是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利的基础上,也可能是建立在专家权利和模范作用等个人影响的基础上。
第二篇: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 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 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与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具有比鞭毛细、短而直、数量多的丝状物。
4.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5.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和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T/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正免疫应答,即诱导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6. 毒血症:产外毒素的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进入血液,到达特定靶器官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7. Dane颗粒:是用发现者名字命名的乙肝病毒体,是Dane通过电镜观察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所见到的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的完整乙肝
病毒颗粒。
8. 细胞因子: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9. 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命名为正常菌群。
10.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11.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又称TI抗原,由单一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1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大小差别很大,既能进行无性繁殖,也能
进行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5.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时,可分泌一些粘液性物质包绕在细胞壁外围,当粘液性物质牢固与细胞壁结合,厚度大于0.2um,边界明显光
镜下可见时,称之为荚膜。
16.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7.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8.侵袭力:突破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在宿主生理环境中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能力。
19.超敏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发生免疫效应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0.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的结构。
21.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2.人工自动免疫:是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也称
为预防接种。
2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通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6.TD抗原:又称胸腺依赖性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
26.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B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
职抗原提呈细胞两大类。
27.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后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8.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29.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0.补体:是由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可溶性蛋白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膜蛋白所组成。
3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A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的MHA因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质抗原。
33.T细胞:T淋巴细胞是来自骨髓的始祖T细胞,在胸腺环境作用下,分化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
34.B细胞:B淋巴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氏囊中始祖B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故称骨髓/法氏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细胞。
35.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物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36.ADCC效应: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相应的低亲和力IgGFc受体即FcγRIII(CD16)结合,增强或触发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效应。
37.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分子,以治疗或紧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措施。
38.血清学试验: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不仅可对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鉴定,亦可区分同一菌种的不同群和型。
39.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其毒性作用,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
4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41.有丝分裂原: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42.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潜能,在造血组织微环境中,可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
43.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44.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因其具有许多分枝突起故名。
45.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和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
46.白细胞介素IL:主要由白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47.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状态下的操作,即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
48.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仅通过血液播散到合适的组织器官中进一步繁殖。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可引起菌血症。
4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体内的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低时,则虽有病原菌感染,但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如脑膜炎球菌、甲型肝炎病毒等的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
50.不完全吞噬:吞噬细胞吞噬某些病原菌后,不能将其消化降解,使病原菌反而受到保护,并随吞噬细胞的游走在体内扩散。如结核杆菌因具有硫酸脑苷酯,可抵抗吞噬,因此在特异性免疫产生之前,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常常为不完全吞噬。
第三篇: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毒物:指较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使用的毒物。
职业中毒: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职业中毒。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本身毒性很低或是惰性气体,如果空气中浓度很高,使空气中氧分压降低,导致肺内氧分压降低,随之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引起机体缺氧窒息。
化学性窒息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进入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尘肺: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矽肺: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后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高温作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局部振动病: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营养:人体摄取,笑话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胜利需要的生物学过程。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天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环境: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和因素。
自然环境: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由各种物质因素所组成。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或设备装置,即污染因素的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群体中发生和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传播的过程。
人群易感性:是指整个人群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它与人群中每个个体的特异性免疫状况有关,常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
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每个传染源可单独形成一个疫源地,但在一个疫源地内也可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
消毒:用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杀灭和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
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一秒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抗体而受到保护。冷链: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真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所需的多环节链式储存、运输设备。
静坐生活方式:指在工作、家务、交通行程期间或在休闲时间内,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或仅有非常少的体力活动。
社区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不经肝脏转化和解毒的中毒危险大经肝脏转化和解毒的中毒危险小。
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化学结构、物理特性、毒物剂量。
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①提供足量的营养素和热能;②保持各种营养素的平衡;③合理的加工烹调;④食物对人体无菌无害。
调查评价的要点:环境、行为能力、结果预期、自我控制、观察学习、强化、自我效能、相互决定论。
传染病预防、防治?
(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①病人:针对病人应做到“五早”即早发现、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②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体检2-3次阴性后。③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④动物传染源: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应予以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予以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且有经济价值的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检疫。(2)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3)针对易感者的措施:①免疫预防②药物治疗③个人防护。
传染病发生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
流行过程的3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经饮水传播特点: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引用同一水源史;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兵力终年不断;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经疫水发生的传播流行特征: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季节性、职业性和地区性;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可致爆发或流行;加强疫水处理和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对传染病爆发或流行的应急措施:①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剧院演出或其他群众集会等。②停工、停业、停课③临时征用房屋和交通工具等。④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引用水源等。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因素:
①新生儿增加;②易感人群进入③免疫人群的免疫水平自然消退;④免疫人群因病原体变异而成为易感;⑤免疫人群死亡。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①传染源被移走,或传染源不再排出病原体;②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被清除,传播途径不再存在;③所有易感的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未病发病或证明未被感染。
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综合症。(2)造血系统①最早为持续性白细胞计数下降。②随后血小板计数下降。皮下及粘膜不平行的出血倾向。③中度中毒者红细胞计数下降。④晚期全面细胞减少,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白血病。
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急性汞中毒:(1)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2)口腔炎;(3)胃肠道症状;(4)化学性肺炎;
(5)肾损伤;(6)汞毒性皮炎。
慢性汞中毒:(1)以兴奋为主的神经精神系统症状(2)汞毒性震颤(3)汞毒性口腔炎。
铅中毒诊断原则:职业史:诊断前提;生产环境的劳动调查;因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驱铅诊断: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有临床表现,但尿铅不高的人。
慢性铅中毒:①神经系统:表现为神经衰弱、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②消化系统:(1)消化系统功能紊乱(2)腹绞痛(3)铅线口中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严重者腹绞痛。③血液和造血系统:(1)贫血(2)异常红细胞增多④肾脏损害
急性铅中毒:多为消化道吸收引起,比慢性中毒病情进展快,而且严重(1)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绞痛(2)少数出现中毒性脑病
慢性非传染疾病:
指以生活方式和环境危险因素为主的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为主的一组疾病。
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
第一级预防:针对共同的危险因素,采用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把慢性病作为一类疾病进行共同防治;第二级预防:整合到日常工作中的常规筛检第三级预防:病人自我管理及长期照料
“五A戒烟法”:询问(ask)吸烟情况;劝阻(advise)吸烟;评估(assess)戒烟意愿;帮助(assist)尝试戒烟;安排(arrange)随访
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
静坐生活方式者如果同时又进食高脂肪膳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起体重增加及代谢紊乱,进而导致肥胖,胆固醇及血糖水平升高。以致引发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糖尿病、乳腺癌、大肠癌等疾病的机率升高。缺乏体力活动还会导致骨质疏松、情绪低落、关节炎、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等后果。
慢性病自我管理:
在卫生保健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
三大任务:①所患疾病的医疗和行为管理②角色管理③情绪的管理
五大基本技能:①解决问题的技巧②决策能力③寻找和利用社区资源④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技能⑤目标设定及采取行动
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挑战
形势:①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②加入WTO对公共领域的挑战③应对生物恐怖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④食品安全不容忽视⑤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⑥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⑦老龄化⑧艾滋病与结核病。
挑战:①传染病和寄生虫依然严重地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②非传染性疾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危害正在增加③我国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④我国职业病的危害十分严峻⑤不良生活方式对我国人民健康影响日益突出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祝各位考试顺利
第四篇: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2.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到达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的学科群。
3.生物圈(biosphere):指有正常生命存在的地球部分,具体为海平面以下约12km到海平面以上约10km的范围。(由空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组成 生存着动物、植物、微生物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4.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与能量循环共同组成的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它是发挥功能的基本单元。
5.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间以食物的形式进行的物质转移的关系,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连锁关系叫食物链。
6.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7.公害: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的严重污染,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妨害人的健康,破坏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对社会造成公共危害。
8生物转化作用:污染物进入到生物体在相应酶系统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生物富集作用:某种污染物进入到生物体内逐渐积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逐级提高的作用。
10.急性毒性作用:指机体一次性大剂量接触或短时间内多次接触环境化学毒物引起的快速而强烈的中毒反应,多为突发事件。
11.慢性毒性作用:指环境化学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人和动物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甚至终生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损害作用。
12.水体富营养化:指大量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等浮游生物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生长、死亡,以致造成水质恶化,生物种群组成发生改变,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甚至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群健康的现象。
13.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等浮游生物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生长死亡,造成水质恶化,这一现象在近海水域称为赤潮,在内陆湖泊称为水华。14.相对危险度RR: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用指标,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15归因危险度AR: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16.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17.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由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并经国家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直接的)
18.工作有关疾病:由于在工作工程中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职业人群某些常见病发病率升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病情加重,病程延长等,这类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19.现场试验(个体实验,社区实验)亦称预防性试验,是在社区或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实验,以尚未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组的研究方法,目的是验证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
20..临床试验:亦称治疗性试验,是在医院或其他医疗照顾环境下进行的实验,是在临床上评价新药和新疗法的一种研究方法,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措施的研究对象是患者,包括住院和未住院的患者。
2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22.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22.垂直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水平传播是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23.人工自动免疫:将免疫原性物质(包括处理的病原体或其提炼成分)接种人体,使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免疫,如狂犬病、鼠疫、流感疫苗(无毒弱毒的毒株)。
24.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如人血球蛋白。
25.被动自动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时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使机体迅速获得保护的同时也产生长久的免疫力。主要应用于婴幼儿及体弱者。
26.疫源地: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大的叫疫区,小的叫疫点。
27.NCDs简称慢性病,指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确认长期的疾病的总称。常见NCDs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28.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防治保康教计)
29.营养: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30.营养成分:指食品中具有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
31.营养素:指食品中具有特定生理作用,能维持机体生长发育活动繁殖以及正常代谢所需的物质,缺少这些物质,将导致机体发生相应的生化或生理学的不良变化。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等七类
32.必需氨基酸EAA:指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成人有8类: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对于婴儿来说,组氨酸,精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33.氨基酸模式:指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相互比值。
34.必须脂肪酸EFA:指机体生理需要,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α-亚麻酸。35.完全蛋白质:亦称优质蛋白质,如动物蛋白和豆类蛋白,鱼类肉类禽畜豆类蛋类。36.氮平衡=摄入氮—(粪氮+尿氮+皮肤排泄氮)
即摄入氮与排泄氮的平衡状态。
37.维生素:是一类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但又是机体正常生理代谢所必需,且功能各异,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据其溶解性分为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常用单位mg和ug。38.视黄醇当量=维生素A(IU)×0.3+β-胡萝卜素(μg)×1/6
39.常量元素:无机盐中占人体质量0.01%以上的钾、钠、钙、镁、磷、硫、氯等7种元素。
40.微量元素:无机盐中占人体质量0.01%以下的铁、锌、铜、碘、锰、钻、氟、钼、铬、镍、锡、硅和钒等14种元素。41.食源性疾病: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42.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43.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其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44.静息:指某病在某地区出于停息状态,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检不出阳性材料,也不出现病例,但并没有根除。
45.散发:指范围较大的地区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46.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患者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47.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48.大流行:指某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该病流行的水平,且传播迅速,波及面广,常超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大流行。
49.现况调查: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50.抽样调查:指通过某一人群中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揭示疾病的分布规律的调查方法。
51.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手段,自表面健康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破的可疑患者或有缺陷者。
52.生态学研究:是以群体为观察与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53.匹配过度:在个体匹配对照中,把不该匹配的因素进行匹配,导致分析研究误差或信息损失。54.队列:指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群人,根据人群进出队列的时间分为固定和动态队列。55.危险因素: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
第五篇: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的总体概括,它从医学科学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医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指导医学工作者观察、思考、解释和解决医学科学中的问题。
2.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
3.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健康是一种状态,健康和疾病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动态过程。
4.环境: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某个主体周围的介质、条件和状况。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许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必需条件,而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影响当地居民健康。
6.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的物质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8.剂量-反应关系: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9.剂量-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有害物质与在受影响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10.空气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出现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并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11.暂时性听阈位移(TTS):人或动物接触噪声环境后听阈发生变化,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听力可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12.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V):是评价食物蛋白质在体内利用程度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为储留氮和吸收氮之比。
1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多种食物共同食用,用含氨基酸较多的食物搭配含氨基酸较少的食物,以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平均需要量(EAR):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的群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50%个体的需要。
15:推荐摄入量(RNI):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达RNI水平时,可以维持机体有适当的储备。
16: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实验或观察获得的健康人对某营养素的需要量。与RNI的区别在于准确性不如RNI,可能高于RNI。17: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平均每日可摄入某种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量对于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
18: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可以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虫者和带毒者均称为病原携带者。
19:病例对照研究:从目标人群中选择一组患有某种疾病的人与未患有该病的人或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个危险因素的情况和程度,比较两组暴露史的差别,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及关联程度的大小。
20:队列研究:按照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暴露因素或该因素的不同水平,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一定时间,观察和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某种结局的发生率,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关联强度的大小。
描述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选择)
21:发病率: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出现的概率。
22:罹患率:衡量新病例发生频度的一个指标,描述的是短期内的、小范围内的。
23: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在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描述疾病存在频度的指标:
24: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在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的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25:感染率:指在某个时间所检查的人群中,感染某病者所占的比例。描述疾病死亡频度的指标:
26: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特定人群中发生死亡的频率。
27: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28:生存率:通常指随访满n年后,还存活的病人所占的比例。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多选)
29:散发:指某病在某一地区的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一般为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平均发病水平),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30:暴发:指在短时间内,小范围的人群中突然出现许多相同病例的现象。
31: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某时期的发病率明显超过当地历年该病散发水平的3~10倍。
32:大流行:若某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人口比例大,其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水平,在短期内流行范围超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而波及其他国家,形成世界性流行,称为大流行。
33:横断面研究:由于现况研究是在某一时点或某一较短时间内收集人群的暴露和发病情况。因此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34:普查:即全面调查,指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人群中每个成员都进行调查或检查。35:OR(比值比):指病例组和对照组两个暴露比值之比。36:累积发病率:若观察期队列人群比较稳定,以观察开始时人口数为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作为分子来计算某病的发病率,称为累积发病率。
37:发病密度:若观察期人口波动大,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
38: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与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之比。I1/I0
39:归因危险度AR: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表明由于暴露因素所致的危险度。I1-I0
4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组人群中完全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I1-I0)/I1 41: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人群中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导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It-I0 42: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指人群中完全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占人群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43:真实验:一个完全的实验必须具备前瞻、随机、均衡、干预四个基本特征,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的实验成为真实验。
44:筛检:指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等方法,将健康人群中可能患病或缺陷但表面正常的个体同可能无病或缺陷者区别开来。45: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指被金标准确诊为有病但按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有病的百分比。只与病例组有关,反映诊断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46:特异度:又称为真阴性率。指实际无病并被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无病的百分比,只与非病例组有关。反映诊断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47:约登指数:又称为正确指数,指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再减去一,反映诊断试验识别病人和非病人的总能力。
48:似然比:指诊断试验的某种结果在患者中出现的概率与在非患者中出现的概率之比。说明患者出现该诊断结果是非患者的倍数。49:移民流行病学:指通过观察某疾病在移居人群,移居住国(地)人群与原居住国(地)人群中该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别,以探索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该病病因中的作用,是疾病在时间,空间以及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