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管理环境: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对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具有影响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2、虚拟组织:两个以上的独立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特定时间内结成动
态联盟。该组织结构优点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缺点是不利于控制和技术保密。
3、授权:授权就是管理者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下属以完成活动的过程。
4、预算控制:预算是各类管理者最基本的一种控制工具。预算是根据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
具体筹划与确定资源的分配,使用以及相应的行动预期结果的数字化形式,其突出特点是数字化。
5、头脑风暴法:又称畅谈合法,它是一种邀请专家、内行,针对组织内某一问题或某一个
议题让大家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地发表个人意见,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创造性,经过互相启发,产生连锁反应,集思广益,而后进行决策的方法。
6、霍桑试验:1972年,梅奥应邀参加并指导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有关科学
管理的试验,研究工作环境、物质条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常称“霍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不在与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在于人的因素;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7、时间管理:在同样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工
作。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计划时间,做好确定目标,自我管理的工作,减少那些对实现目标毫无贡献较少的时间消耗,使时间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
8、沟通:沟通时传递思想、情感、信息的过程,以实现设定的目标。沟通至少涉及两方当
事人。这一沟通过程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包括有意传递信息的发送者,信号传递的媒介或渠道以及信号的接受者。
9、集权与分权:集权与分权是职权在不同管理层之间的分配与授予。职权的集中和分散式
一种趋向性,是一种相对的状态。组织中的权力较多地集中在组织的高层,即为集权;权力较多地下放给基层,则为分权。
10、艾森豪威尔原理:就是把要做的所有事情按照重要性、紧迫性两种属性进行排列,把事
情分为四类,A任务:重要又紧迫的,立即处理(亲自处理);B任务:重要不紧急的,进行策略性地规划,没定完成期限;C任务:紧迫不重要的,简化授权;D任务: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丢入垃圾箱。
1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
体员工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
12、管理机制:是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机理),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
机制。
13、问题管理:问题管理与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目标管理并称为四大管理模式。中国首位
问题管理专家孙继伟博士认为,问题管理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持续不断地挖掘问题、表达问题、总结问题、控制问题的一套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管理模式。
14、儒商:一是“守信与重义”,在经商手段上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职业道德;二
是“仁爱与竞争”,在经营管理上具有人文精神和管理艺术;三是“修身与报国”,具有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文化品格和社会责任。
简述题
1、简述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1)凝聚功能。2)导向功能。3)激励功能。4)约束功能。5)协调功能。6)维系功能。
7)教化功能。8)优化功能。9)增誉功能。
2、简述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千变万化的管理对象,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创造性地运用管理技术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创造管理艺术与技巧。
3、做好资金管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① 注意对资金运动规律的掌握。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产权经济的角度对财务问题进
多方面考虑。
② 注意内容的充实,不仅仅管理资金收支,要熟悉资本市场的业务。
③ 注意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收入大风险大而效益小的事不做)
④ 注意研究和学习法律的问题。
⑤ 注意研究目标资本结构。
⑥ 注意财务安全性研究。
4、你怎么看待管理对象诸要素?管理要素中你认为哪项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资金是管理对象的关键要素。企业的管理工作时围绕着经营活动进行的,经营活动的目标(目的)就是赢得企业效益,而且追求效益最大化,而经济效益的标志就是货币(钱)。
5、简述法约尔管理的一般原则。
法约尔根据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总结,提出了企业管理的14项原则:⑴ 劳动分工 ⑵ 权力和职责一致 ⑶ 纪律 ⑷ 统一指挥 ⑸ 统一领导 ⑹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⑺ 报酬的公平合理 ⑻ 权力的集中与分散 ⑼ 组织层次与部门的协调 ⑽ 维护秩序 ⑾ 公平⑿ 人员稳定 ⒀ 首创精神 ⒁ 团结精神。
6、简述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针对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reats)进行分析,以识别各种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有利于开拓思路,正确地制定企业发展目标。
7、简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下级的人数。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内部从最高一级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组织等级。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存在反比关系。
8、简述实行例外控制。
有效的管理者要把控制力量集中在例外情况上。即只有实际工作脱离计划的重大偏差,才应由领导者处理,而一些不重要的问题应用已经制定的有关管理规范去解决。
9、简述人本管理原则。
① 管理的民主原则
② 三公原则
③ 动力原则
④ 人力资源开发及人际关系的原则
⑤ 企业文化建设
10、简述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① 各异性:不同社会、民族、地区的不同企业,其文化风格各有不同。
② 共识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趋向,即多数员工的“共识”,反对强加于人。③ 非强制性: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管理制度和纪律,强调的不是“遵守”。而是“认同”。④ 相对稳定性: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不会朝令夕改,或因为组织机构,领导变更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填空题
1、(泰罗)提出要用科学的观测分析方法对工人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归纳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即工作定额原理。
2、泰罗经过几十年实践经验和研究的成果,概括出一些管理原理和方法,经过系统化整理,形成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
3、法约尔的代表作是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提出了他的(一般)管理理论
4、法约尔把管理科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使管理科学不仅在工商业界受到重视,并且对其他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称之为(管理理论)之父。
5、(霍桑)实验表明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6、有效地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是指领导者的(人际)技能。
7、企业组织结构中(矩阵制)结构更可能造成多头指挥,从而降低组织效率。
8、领导工作中的沟通主要是指(人与人)的沟通。
9、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行为科学理论)。
10、直线型结构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11、下列关于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关系论述中正确的是扁平式组织结构的管理幅度(大),组织层次(小)。
12、SMART原则中的M代表(可衡量性)。
13、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属于艾森豪威尔原理的(重要不紧迫)。
14、集权和分权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15、在狭义上,控制是指继计划、组织、领导中之后,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和纠正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活动。
16、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17、双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18、没有了(倾听)就没有了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了理解。
19、职权是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与手段,(职责)则是行使权力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20、艾森豪威尔原理就是把要做的所有事情按照重要性、紧迫性两种属性进行排列,把事情分成:A任务:(重要又紧迫),立即处理;B任务:重要不紧急的,进行策略性地规划,设定完成期限;C任务:紧迫不重要的,简化授权;D任务: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丢入垃圾箱。
判断题
1、管理的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愈是基层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要求愈弱,反之愈是高层管理者,其专业技能要求愈强。
3、管理的对象是以资金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
4、按管理层次划分,管理者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5、在组织的资源要素中,物资是组织的一种流动形态的资源,也是重要的管理要素。
6、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科学管理,标志着人类系统的管理理论的诞生。
7、进入5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出现了一种分散化的趋势,形成了诸多的学派,被称之为管理理论的“热带的丛林”。
8、计划工作在管理职能中处于首位。
9、管理者能有效地直接管理下属的人数总是有限的,因此必然产生管理层次。
10、管理幅度总是越宽越好的,组织层次总是越少越好的。
11、目标管理是听命式管理。
12、“年内消除窜货问题”是一个定量目标。
13、你放弃了夜间兼职,为的是整理明天开会的材料,这一行为表明你对生活的真正满足来自于追求卓越。
14、部门规划对于部门经理而言是A级优先权的事情,最好自己去做,也可以授权别人去办理。
15、一个良好的团队纲领应该包括对团队的活动领域及其受到的限制与约束的分析。
16、在使用头脑风暴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包括看起来不可能的想法。
17、眼睛看到的是信息,耳朵听到的更多的是对方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18、听比说更重要,听是更重要的沟通技巧。
19、营造绩效考核氛围不包括明确工作环境。
20、让员工畅所欲言属于制定行动计划表的一部分。
1、管理的性质是人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2、管理系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是管理者或管理主体。
3、管理对象中的核心要素是人。
4、管理对象的关键性要素是资金。
5、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
6、与其他职能相比,领导职能有人的关系最密切。
7、计划是不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8、提倡较小的管理幅度以便对下级严格控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9、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缺点之一是形成了多头指挥。
10、组织扁平化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削减冗员来降低管理费用。
11、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
12、“节约行政方面的开支20%”是一个定性目标。
13、在时间管理四象限中,玩游戏一般属于C任务,应该丢入垃圾箱。
14、总经理是监督职位。
15、授权的障碍主要来自管理者自身和其下属两方面。
16、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授权其他人去做一些工作。如果某些事情必须由管理者自己来处理,那么行动一定要快。
17、团队领导应该在任务、团队和个人三个方面保持平衡,即在三个方面要保持1:1:1的平衡。
18、沟通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19、制定行动计划表,包括目标、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完成时间和实施人等内容。
20、管理者应当根据下属的工作性质,内部环境,下属能力和下属的个性特征来授予权力。
1、处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对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的要求比较高。
2、管理人员还可以按其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划分为综合管理人
员和专业管理人员两大类。
3、专业课教师是管理者。
4、20世纪50年代,德鲁克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思想。
5、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6、古典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以梅奥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
7、目标管理认为目标带来结果。
8、留出机动时间,不要把所有时间都填满。
9、观察法费用低、速度快、调查面广。
10、虚拟组织的缺点是不利于控制,不利于技术保密。
11、事业部制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12、沟通结束以后一定要一方说服另一方。
13、电子邮件是典型的书面语言沟通,能够很好地传递思想和情感。
14、团队就是指多个具有共同愿景和奋斗目标的个人所组成的工作团体。
15、鱼骨图使用图来表示决定达到目的,目标的方法。
16、让下属做好被授权的准备不一定从招聘时就准备。、双因素理论是由F.赫茨伯格提出的。
18、鼓励双向而非单向沟通是克服沟通障碍的条件。
19、优先排序法、重要性矩阵法都是处理问题的方法。
20、激励措施包括物质激励和保健激励。
案例题
案例一:三个2O世纪70年代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各奔前程,少有来往,某天在党校学习时不期而遇,想不到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都被推上了领导岗位,分别在三个局担任局长工作。B约A、C两位老同学星期日到家一叙。老同学聚会,自然而然地谈起了各自走马上任后的情况。
A说,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分头召集机关处室负责人的座谈会,通过这种座谈形式,让大家了解自己,也使自己熟悉各处室负责人,从而对局内的整个情况有个大概了解。B与A的情况不同,他选择的第一件事是,与局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逐个谈心,向他们了解局里的情况,同时也谈了自己新上任的一些想法,借以沟通思想,使彼此有所了解,为今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C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掌握了该局的历史、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同时与上下左右沟通了思想,建立了感情,密切了相互之间的联系。A与B两人对C的做法很感兴趣,C接着说,他上任后的第二件事是,要求全局各处室,群策群力,拿出“两制一规范”的方案。所谓“两制”,就是岗位责任制、奖惩制;所谓“一规范”,就是职位分类规范。C亲自挂帅抓这项工作,他与各处室领导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出主意,想办法,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奖惩制,职位分类规范。使大家明确,局机关是为基层服务的,通过“两制一规范”的制定,使局机关全体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减少了扯皮现象,克服了官僚主义,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优胜劣汰,奖罚分明。这样,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好,技术过硬,清正廉洁,效率高,有实绩的干部队伍。C上任后的第三件事是,提议创办一张(快讯)小报,他与大家一起讨论办报方针和信息输入、信息输出渠道等事宜,通过讨论使小报编辑人员明确,这是一张信息快报,要求编辑人员把从国外书报杂志中看到的有关新技术、新知识、新书目及时传递,其中,涉及到经济、科技、规划、管理等新动向的信息,要及时反映给局领导。C谈完后,三个老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位局长上任后,A、B两人通过接触领导,C通过各种形式广泛调查研究开始各自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你认为(D)方式最好。
A.A局长的方式B.B局长的方式
C.C局长的方式D.没有最好,关键在于适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2、根据你的认识,A和B借鉴C的经验,上任后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B)。
A.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
B.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沟通思想
C.办一份通信小报,加强沟通D.分先后,全面铺开,同时进行
3、总结C的经验,你认为下列表述(B)最准确。
A.严字当头,快字领先,狠抓落实
B.摸清情况,制定措施,加强沟通
C.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D.从调查研究入手,以整顿和改革开路,大抓信息建设
4、A、B、C三位局长之所以都被推上局级领导岗位,不是偶然的。从上述案例提供的信息分析,你认为下述(D)原因更重要。
A.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
B.他们年龄合适,有实际工作经验,工作努力
C.他们工作有思路,都注重沟通
D.他们有敬业精神,注重学习,包括学习别人的领导工作经验
5、如果你参加三位局长的讨论,从领导的职能出发,你认为C在其所做的三件事之后还应该做的一项工作是(A)。
A.激励B.用人C.沟通D.决策
第二篇: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它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生活质量,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对人力资源进行获取、保持、评价、发展和调整等一系列管理的过程。
2、人力资源规划:是对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人员供给和人员需求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平衡人力资源的供需。
3、传统职业生涯的定义:传统意义上把职业生涯描述成在某种职业中的一系列职位。有时候被描述成雇员的一个生涯特征。
4、现实职业生涯的定义:职业生涯的新理念通常是指易变性职业生涯。易变性职业生涯指由于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工作环境的变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为何要做(why)
(2)基本信息、设置职位的目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组织结构图、权力和责任、任职资格(学历、专业、工作经验、专业资格要求、专业知识要求、所需技能、个性求其他、工作条件、设备、劳动强度、工作饱满度、工作特点、职业发展路径
3、工作说明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1)职位描述,主要对职位的工作内容进行概括,包括职位设置的目的、基本职责、组织图、业绩标准、工作权限、职责履行程序等内容;(2)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主要对任职人员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概括,包括该职位的行为标准,要。
(2)安全需要:指人们希望避免人身危险和不受丧失职业、财物等威胁方面的需要。
(3)社交需要:希望与别人交往,避免孤独,与同事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欲望。
(4)尊重的需要:人们追求受到尊重,包括自尊与受人尊重两个方面。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理想和抱负的欲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只有低一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较高层次需要才发挥对人行为的推动作用(低层次需要并未消失);人的行为主要受优势需要所驱使。
负强化是指为了使某种行为不断重复,减少或消除施于其身的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方式: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例如,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告知工人不遵守安全规程,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得不到安全奖励,于是工人为了避免此种不期望的结果,而认真按操作规程进行安全作业。
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在实践中一方面要运用强化手段,尤其是在行化而经常发生改变的职业生涯。
5、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6、职业生涯管理的定义:组织或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设计、职业发展的促进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职业生涯管理包括两种:一种是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另一种是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7、绩效考评: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察、测定和评估。绩效考评简称考绩,是工作行为和结果的测量过程。
8、薪酬的含义薪酬是指员工向其所在组织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所在组织给予的直接货币和间接货币形式的回报。
9、激励的涵义: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10、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心理动力。
11、激励过程模式:激励的实质过程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内在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被管理者积极的行为反应(实现目标的努力)。
12、工作规范:一个人完成某项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雇佣什么样的人来从事这一工作)选择: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1)获取。获取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计划、招聘与选拔及委派。
(2)保持。一是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公平的奖酬、员工的沟通与参与、劳工关系的改善等;二是保持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3)发展。包括员工培训、职业发展的管理。(4)评价。包括工作评价、绩效考核、士气调查等。
(5)调整。
2、工作分析的内容
(1)6个W:工作内容(what)责任者(who)
胜任职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特征以及对人员的培训需求等内容。
4、人力资源规划的层次: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战略规划)、人力资源业务规划(战术规划)
5、招聘的原则 公平,适用,效率,合法
6、招聘的渠道:(1)组织内招聘:内部调迁或晋升,公开竞聘(2)组织外招聘:员工推荐组织外部潜在应聘者,职业介绍机构组织的供需见面会、校园招聘,从其他公司“挖”人,媒体招聘、对外部随机求职者的招聘,招聘退伍军人及返聘离退休人员
7、绩效考评的类型:(1)品质基础型考评,个性、个人能力、特征等,决策能力、对公司的忠诚度、主动性、创造性、交流技巧以及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2)行为基础型考评,,评价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3)效果基础型考评,表现为客观的、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 8、360度绩效考评(1)上级考评。个人偏见、矛盾(2)同级考评。利益冲突、对评价内容做界定(3)下属考评。匿名(4)顾客考评。适用于服务、销售(5)自我考评。适用于个人发展前途,不适用人事决策
9、薪酬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贴与补贴、股权、福利等具体形式。支付方式有以工资、奖金、红利等为直接货币报酬和以保险、休假等为表现的间接货币报酬
10、员工福利的分类,(1)“社会保险福利”它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失业保险、社会医疗保俭、工伤保险等(2)“用人单位集体福利”工作餐、工作服等。用人单位集体福利根据享受的范围不同,可分全员性福利如工作餐、节日礼物、健康体检、带薪年假。特殊群体福利包括住房、汽车等项目。
11、激励的要素需要:(1)需要,是激励的起点与基础。(2)动机:激励的核心要素就是动机。(2)外部刺激:这是激励的条件。主要指各种管理手段及相应形成的管理环境。(4)行为:是激励的目的。论述题
1、需要层次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提出来的。
(1)生理需要:指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对管理实践的启示:1)正确认识被管理者需要的多层次性2)找出受时代、环境及个人条件差异影响的优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2双因素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1)保健因素这属于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当人们得到这些方面满足时,只是消除了不满,却不会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公司政策、监督、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情绪
(2)激励因素这属于和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包括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战性、工作中得到的认可与赞美、工作的发展前途、个人成才与晋升的机会等。当人们得到这些方面的满足时,会对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很大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1)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2)管理者应动用各种手段,如调整工作的分工,实行工作内容丰富化等来增加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千方百计地使员工满意自己的工作。(3)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组织,乃至每个人,最敏感的激励因素是各不相同的,应灵活地加以确定。学生讨论:哪些因素将影响人们工作的积极性。3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方式: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正强化。例如,企业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如奖金、休假、晋级、认可、表扬等),以表示对职工努力进行安全生产的行为的肯定,从而增强职工进一步遵守安全规程进行安全生产的行为。
为形成的初期,应更加频繁地给予强化; 另一方面,当其行为形成后,管理者就应考虑降低强化的比率和改变强化的时距。4人际关系与互动激励系统
感情激励(1)在上下级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以增强亲和影响(2)促进下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融合。(3)营造健康、愉悦的团体氛围,满足组织成员的归属感。
尊重激励(1)要尊重下级人格。(2)要尽力满足下级成就感。(3)支持下级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榜样激励(1)先进典型的榜样激励。(2)管理者自身的模范作用 5思想教育激励系统
(1)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2)必须以事实为依据。(3)要讲究表扬与批评的方式、时机、地点,注重实际效果。(4)批评要对事不对人。(5)要尽量减少批评的次数。(6)批评与表扬的适当结合。物质利益激励系统 奖酬激励:(1)设计奖酬机制与体系要为实现工作目标服务。关键是奖酬与贡献直接挂钩的科学化与定量化。(2)要确定适当的刺激量。要依工作完成情况、人的贡献、总体奖酬水平,公平合理地确定奖酬的增长水平和成员之间的差别。(3)奖酬要同思想工作有机结合。关心照顾;处罚
激励的方法
(一)需要层次与激励。
1、换位
2、定位
3、到位
(二)竞争压力与工作激励实施方法:第一,引进高级人才。第二,淘汰落后员工。
(三)领导方式与激励
6传统职业生涯与易变性职业生涯的比较
维度:目标、心理契约、运动、管理职责、方式、专业知识、发展
传统的职业生涯:晋升、加薪,工作安全感,垂直运动,公司承担,直线性、专家型,知道怎么做,很大程度上依赖与正式培训
易变性职业生涯:心理成就感,灵活的受聘能力,水平运动,雇员承担,短暂性、螺旋型 学习怎么做,更依赖于人际互助和在职体验
第三篇:班级管理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8页
1、班级: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固定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又因为“班”处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上,这就是“级”。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
2、班级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班级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即班级外部管理(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内部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3、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她)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
4、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利,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
5、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组织中的一些小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的群体。
三、名词解释
1、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组织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和任务,从本班级实际出发确定的班级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预期要得到的结果。
2、班级管理评价:是以班级管理为对象,根据班级管理目标,采用一定测量技术和方法,对班级管理工作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判定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3、班级组织规范:就是班级成员在教育教学和日常行为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4、班集体:是班级组织建设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班级组织发展的集体阶段,班级组织目标是班级成员个体自觉追求的目标。班级组织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达到了和谐一致的状态,形成了独特是积极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和心理氛围。
5、系统教育活动法:是指在班集体建设中,围绕班集体奋斗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使班集体建设通过各项活动来实现的方法。
三、名词解释
1、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就是班主任组织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2、班级教育力量 班级教育力量管理是指班级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此外,作为班级成员的学生也会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
3、小学班级活动小学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者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设计的,组织班级所以成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
4、家长会家长会:是中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并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
5、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个别家庭进行交流,以协调班级与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名词解释
1、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的要求,为自己设顶修养目标,提高自己管理素养的过程。
2、班主任的修养:不是一般的个人修身养性,而是为完成班级管理的任务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是把内在素养的提高同外在形象的塑造统一起来。
3、威信:指个人的威望与信誉。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管理的必不可少的这样因素,是班主任为学生所拥护、教育管理行为被学生所认同的条件。
4、研究型班级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级管理者并不是简单地运用已有的关于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而是根据班级管理实践中问题的特殊性,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某种研究方法,寻求特殊问题的特殊解决方法。
5、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方法,对于实践者来说,就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一、名词解释:
1.耶拿制: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1924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
2.团体自立: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
二、名词解释
1.综合指导:具有下列影响作用:灵活地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儿童自发的行为,促进他们的思想以及同班同学的交往与交流。
2.反抗行为:是指在要求与多数意见保持一致、维护“规则”之类的规范的状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和行为。二,名词解释: 3,调查研究法(p25)是指在有关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班级管理中的有关资料,从而对班级管理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是为了认识某种班级管理现象,过程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实地考察活动.5,实验研究法(p26)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人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从而验证实验假设,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6,理论研究法(p27)是在已有的班级管理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班级管理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二,名词解释: 3,工作作风(p33)是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是思想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4,道德素质(p34)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形成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二,名词解释: 6,气质(p98)通常指人的性情和脾气.它是一种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7,性格(p100)是指人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8,德育(p113)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二,名词解释: 1,定性评价(p185)——定性评价主要是对评价对象的状态用言语描述和等地评价.这种评价的方法在传统的管理中使用比较广泛,它的长处是:对一些复杂的的深层次的因素,可以凭借评价者的只智慧和理性的分析给予更准确的定位,同时可以发挥语言描述的优势,艺术地得被评价者指出差距,确定努力地方向.2,定量评价(p186)——主要是借助数理统计地方法对评价对象地某些状态进行精确地数量分析.3,心理失衡(p202——-主要指个体在对待社会,对待集体,对待他人及对待自己地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非正常的或不平衡的心理趋向.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映.4,情境诱惑(p204)——指人对一些具体的场景,情节,行为,事实等:诱因“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认识模糊而导致主动参与后形成不良的后果,或导致直接去做坏事的情况.二,名词解释: 5,目标因果预测教育管理法(p256):是运用因过与结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通过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预测思想动向,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措施,以达到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预期目标的方法.6,协同管理(p261):是调动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管理,使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完善.班级管理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1,调查研究法:是指在有关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班级管理中的有关资料,从而对班级管理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2,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人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从而验证实验假设,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3,理论研究法:是在已有的班级管理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班级管理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4,工作作风:是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是思想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5,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形成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6,气质:通常是指人的性情和脾气.它是一种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7,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体特征的重要方面.8,德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9,定性评价:主要是对评价对象的状态用语言描述和等第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在传统管理中使用比较广泛,它的长处是:对一些复杂的层次的因素可以凭借评价者的智慧和理性的分析给予更准确的定位,同时它可以发挥语言描述的优势,艺术地给评价者指出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它也有一些缺点,如主观性强.10,定量评价:主要是借助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评价对象的某些状态进行精确的数量分析.11,心理失衡:主要是指个体在对待社会,对待集体,对待他人及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所表现出的种种非正常的或不平衡的心理趋向.12,情境诱惑:是指人对一些具体的场景,情节,行为,事实等”诱因“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认识模糊而导致主动参与后形成不良的后果,或者导致直接去做坏事的情况.13,目标因果预测教育管理法:是运用原因与结果的辨证关系的原理,通过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预测思想动向,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措施,以达到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预期目标的方法.14,协同管理:就是调动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管理,使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完善.在班级管理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全体同学是当然的管理者.那么,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等就是必须争取的协同力量.一、名词解释 2.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3.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4.班集体
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5.具体化目标法
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6.班规
对学生教室行为的规定,是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包含了许多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引导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
7.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8.德育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10.品德认识
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认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5.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3.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16.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
品德培养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1.爱护、尊重、信任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杜绝冷嘲热讽,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的做法 19.说服教育法
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
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二是注意启发自觉。23.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指引起、推动和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 24.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
26.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27.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1、耶拿制
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1924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
2、团体自立
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
二、名词解释(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1.综合指导
具有下列影响作用:灵活地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儿童自发的行为,促进他们的思想以及同班同学的交往与交流。2.反抗行为 所谓“反抗行为”,是指在要求与多数意见保持一致、维护“规则”之类的规范的状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和行为。
一、名词解释(共2道大题。20分)
1、耶拿制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1924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
2、所谓“团体自立”,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 名词解释
1、班级管理学:是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的一门学科。
2、调查研究法:指在有关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各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班级管理中的有关资料,从而对班级管理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是为了认识某种班级管理现象、过程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实地考察活动。
3、比较研究法: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4、人种志研究法:指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等形式,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和揭示的过程。
5、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人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从而验证实验假设,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6、理论研究法:是在已有的班级管理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班级管理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
1、思想意识:指人们在认识主客观世界时形成和产生的观念。
2、思想品格:思想意识不断内化和深化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内部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倾向四个部分构成。
3、工作作风是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是思想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4、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形成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5、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具有个体差异,更有好坏之分,班主任应努力加强良好的性格修养。
6、评价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客观事实作出价值判断。
7、评价过程是帮助评价对象实现目标的过程。
8、班主任评价是对班主任素质、工作业绩等各方面作出价值判断。
1、直接管理的方式:是指班主任直接面对学生,明确地向学生传递管理意图。
2、间接管理的方式:是指班主任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管理意图。
3、气质:通常指人的性情和脾气。它是一种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
4、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和态度特点。
5、“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高峰时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反应。是由青少年学生对客观事物不理解,主观上不适应出现的负效应心理过程。主要指人们接触一种意识之后不肯轻易接受和相信,并对此表示怀疑、反感和厌恶,是人们在情感上烦闷的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性质的情感体验。
7、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8、德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品德活动。它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主要指学校德育。
9、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品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1、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状态用言语描述和等地评价。这种评价的方法在传统的管理中使用比较广泛,它的长处是:对一些复杂的的深层次的因素,可以凭借评价者的只智慧和理性的分析给予更准确的定位,同时可以发挥语言描述的优势,艺术地得被评价者指出差距,确定努力地方向。
2、定量评价是借助数理统计地方法对评价对象地某些状态进行精确地数量分析。
3、心理失衡指个体在对待社会,对待集体,对待他人及对待自己地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非正常的或不平衡的心理趋向。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映。
4、情境诱惑指人对一些具体的场景,情节,行为,事实等:诱因”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认识模糊而导致主动参与后形成不良的后果,或导致直接去做坏事的情况。
5、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形成阶段进行的旨在改进工作,矫正偏差,推动工作的评价。
6、总结性评价是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鉴定或划分等级的评价。
1、方向性原则:指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
2、民主管理原则:在管理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管理。
3、人格: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显示的内在品质作用下的外部行为的总和。
5,目标因果预测教育管理法:是运用因过与结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通过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预测思想动向,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措施,以达到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预期目标的方法。6,协同管理:是调动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管理,使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完善。
三、名词解释
1、班级: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固定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又因为“班”处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上,这就是“级”。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
2、班级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班级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即班级外部管理(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内部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3、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她)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
4、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利,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
5、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组织中的一些小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的群体。
三、名词解释
1、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组织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和任务,从本班级实际出发确定的班级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预期要得到的结果。
2、班级管理评价:是以班级管理为对象,根据班级管理目标,采用一定测量技术和方法,对班级管理工作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判定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3、班级组织规范:就是班级成员在教育教学和日常行为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4、班集体:是班级组织建设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班级组织发展的集体阶段,班级组织目标是班级成员个体自觉追求的目标。班级组织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达到了和谐一致的状态,形成了独特是积极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和心理氛围。
5、系统教育活动法:是指在班集体建设中,围绕班集体奋斗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使班集体建设通过各项活动来实现的方法。
三、名词解释
1、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就是班主任组织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2、班级教育力量 班级教育力量管理是指班级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此外,作为班级成员的学生也会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
3、小学班级活动小学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者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设计的,组织班级所以成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
4、家长会家长会:是中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并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
5、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个别家庭进行交流,以协调班级与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名词解释
1、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的要求,为自己设顶修养目标,提高自己管理素养的过程。
2、班主任的修养:不是一般的个人修身养性,而是为完成班级管理的任务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是把内在素养的提高同外在形象的塑造统一起来。
3、威信:指个人的威望与信誉。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管理的必不可少的这样因素,是班主任为学生所拥护、教育管理行为被学生所认同的条件。
4、研究型班级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级管理者并不是简单地运用已有的关于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而是根据班级管理实践中问题的特殊性,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某种研究方法,寻求特殊问题的特殊解决方法。
5、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方法,对于实践者来说,就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名词解释
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班级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也是学生交往的基本场所和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班主任: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班集体:就是一个拥有共同的发展愿景和共同奋斗目标,形成了为每一位成员所接纳的一系列价值观、班级成员之间彼此和谐相容的心理文化氛围,拥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
班主任评价:班主任评价是指班主任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和班级建设愿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等方面信息,对班集体、班级中的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给出评判,进而促进后继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的班主任常规活动
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包括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综合指导
综合指导: 具有下列的影响作用:灵活地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 础引出儿童自发的行为,促进他们的思想以及同班同学的交往与交流。
满分:10 分 2.反抗行为
反抗行为:是指在要求与多数意见保持一致、维护“规则”之类的规范的状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和行为。
1、耶拿制
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1924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
2、团体自立
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1.耶拿制 :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 1924 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 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
2.团体自立 :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也就是说,在团体内部产生自我指导与自我管理的力量。因此,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
四、名词解释 1.“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它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2.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4.班级: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5.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全员自我管理(P/16)
指要使班级全体学生人人都主动参加管理工作,班主任、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
2、班级管理学(P/21)
是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性,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得一门学科。
3、比较研究法(P/26)
是确定对象间一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4、实验研究法(P/26)
是班级管理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而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从而验证实验假设,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5、人种志研究法
是指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等形式,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和揭示的过程。
1、社会角色
个体在社会组织中获得的地位、身份、职务等称为一个人的社会角色。
2、优势能力
在众多能力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能力称为优势能力。
3、气质
它是一种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
4、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5、智力因素
指人的心理构成要素中直接参与智力活动的因素。
1、定性评价
主要是对评价对象的状态用言语描述和等第评价。
2、心理失衡
主要指个体在对待社会、对待集体、对待他人及对待自己的态度上表现出的种种非正常的或不平衡的心理趋向。
3、情境诱惑
指人对一些具体的场景、清洁、行为、事实等“诱因”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认识模糊而导致主动参与后形成不良的后果,或导致直接去做坏事的情况。
4、反感情绪
是一种由于人的情感出动作用而产生的不利于学生团结和健康成长的消极情感反映。
5、冷处理原则
就是指对于有些突发事件,班主任不应急于表态,急于下结论,而应冷静地观察一段时间,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在去处理。
1、目标预测教育管理法
根据班级一些思想问题循环出现的周期性规律,预测迟发生行为的发展变化,事先确定按照周兴规律而采用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管理策略,以掌握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动权。
2、协同管理
就是调动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管理,使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完善。
3、思想教育
是班级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管理方法。
4、人格
指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显示的内在品质作用下的外部行为的总和。
5、向师心理
视就是为长辈,视教师为“先生”,视教师为当然的指挥者和管理者的心态,就是向师心理。第三题:名词解释
21.班级: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固定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又因为“班”处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上,这就是“级”。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22.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即班级外部管理(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内部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23.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她)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
24.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利,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
25.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组织中的一些小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的群体。
第三题:名词解释
1.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组织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和任务,从本班级实际出发确定的班级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预期要得到的结果。
2.班级管理评价:班级管理评价是以班级管理为对象,根据班级管理目标,采用一定测量技术和方法,对班级管理工作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判定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3.班级组织规范 : 班级组织规范就是班级成员在教育教学和日常行为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4.班集体 : 班集体是班级组织建设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班级组织发展的集体阶段,班级组织目标是班级成员个体自觉追求的目标。班级组织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达到了和谐一致的状态,形成了独特是积极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和心理氛围。5.系统教育活动法 : 是指在班集体建设中,围绕班集体奋斗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使班集体建设通过各项活动来实现的方法。
1.班级活动管理 : 班级活动管理就是班主任组织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2.班级教育力量:班级教育力量管理是指班级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此外,作为班级成员的学生也会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
3.小学班级活动 : 小学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者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设计的,组织班级所以成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4.家长会:家长会是中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并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5.家访 : 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个别家庭进行交流,以协调班级与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1.班主任的自我管理:(1)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完成班级管理任务、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2)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3)班主任的管理素养是班级管理的要素;(4)班主任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2.班主任的修养:不是一般的个人修身养性,而是为完成班级管理任务自觉的提高自身的素养。十八内在素养的提高同外在形象的塑造统一起来。
3.威信:班级管理者以自己的学识、才能及人格魅力,对管理对象所拥有的影响力我们把它称为“威信”
4.研究型班级管理:研究型班级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级管理者并不是简单得运用已有的关于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而是根据班级管理实践中问题的特殊性,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某种研究方法,寻求特殊问题的特殊解决办法。5.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方法,对于实践者来说,就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行动研究的特征有:(1)务实;(2)合作;(3)发展。
班级是由学生构成的社会群体,是为实现一定社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有明确的方向性。
2、班级教育P14 班级教育是指班级教育管理者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结合班级的上体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学生培养成为修改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活动。
3、班级管理P14 班级管理是指班级教育管理者带领班级学生按照班级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职能活动。
1、个性P40 个性是指个人在其内存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
2、班级教育管理过程P44 班级教育管理过程是班级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科学的指导下,按照班级教育管理的目标,对班级所进行的系统三维管理动作过程。
3、背景分析P53 背景分析是指进行班级教育管理活动要通过分析班级内部、外部因素,把握班级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可能性,为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的设计提供现实的依据。
1、群体心理倾向P91 是指班级学生大多数人相近或相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特长等意向特点。
2、班级心理气氛P92 是班级学生在交往中形成的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及相应的情感、态度的表现。
1、从众P134 是群体影响下的个体顺从群体要求或行为,与众人一致的心理行为。
2、服众P134 是个体服从群体意志、规范的心理行为。
1、个案研究法P160 个案研究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尤其是个别学生)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2、心理疏导法P162 心理疏导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选择灵活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学生有情、有理、入心、适时、对症的谈话,解开学生心理的“千千结“,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特征的方法。
3、舆论影响法P165 舆论影响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通过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形成积极的、浓厚的班级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从而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方法。
4、行为训练法P168 行为训练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际锻炼,使学生在学习、社会活动、劳动以及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体验实践的快乐而接受教育的一种方法。
5、调查研究法P157 调查研究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了解班级情况、认识班级教育管理对象、解决班级教育管理中的问题的方法。
6、班级教育管理艺术P170 是班级教育管理者在其知识、经验、能力和气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巧妙地运用班级教育管理的各种能力,充分发挥其教育管理机智的技能、技巧,以及对他人运用过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的创造性再运用。
7、班级教育管理方法P156 就是班级教育管理为达到班级群体目标而进行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也就是班级教育管理者为进行班级教育管理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
第四篇:饭店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饭店:饭店是指能够接待旅居宾客及其他宾客,并为他们的旅行和社会需求提供住宿、饮食、购物、娱乐及其他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性企业。
2.饭店产品:饭店产品是饭店在经营过程中为宾客在饭店期间提供的使用价值的总和。3.委托管理:所谓委托管理就是业主委托饭店集团或饭店管理公司管理饭店。第二章:
1.创造顾客:所谓创造顾客,是通过饭店的经营,把消费人群中的一部分变成本饭店的消费者。
2.顾客满意:所谓顾客满意就是指顾客对饭店产品的期望值得到了物有所值或得到了物超其值。
3.市场定位:饭店市场定位是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确定饭店的目标市场和客源主体,据此确定饭店的产品特色和经营特色。
4.主题饭店:所谓主题饭店是指在市场定位的前提下。以自身特有的产品特色和文化特色来体现饭店经营的主要内容,从而使饭店产品带有明显的市场特征和品牌联想。
5.低碳饭店:是将环保低排放理念植入饭店建设和经营之中,使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成为饭店运营的基本模式。6.绿色饭店(必考):绿色饭店是指饭店在规划、建设和经营过程中,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安全健康为理念,以科学的设计和有效的管理、技术措施为手段,以资源效率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服务的饭店。
7.领导者:领导是利用权力和影响力,指挥、带领、引导、鼓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第三章:
1.饭店产品:饭店产品是指宾客在饭店期间,饭店出售的能满足宾客需要的有形物品和无形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总和。
2.人性化理论:现代饭店的人性化理论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包含着顾客满意和员工满意两层含义。
3.饭店管理:饭店管理,是指饭店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在了解客观对象的前提下,为了有效实现饭店的规定目标,执行决策、组织指挥、沟通、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形成最大接待能力,完成业务过程,保证饭店三重效益的活动的总称。第七章:
1.饭店营销活动:就是饭店经营者为造就宾客满意的基础上实现饭店经营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2.饭店营销组合策略就是饭店对自己的可控制的各种营销因素进行分析,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使各个因素协调配合,发挥整体功效,最终实现营销目标。3.绿色营销:绿色营销观念认为,饭店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单一的宾客,还包括整个社会、整个环境。第八章:
1.饭店创新,是指饭店或其成员根据不断变化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以及主客观情况,运用新理念、新思想来对待随时出现的各种新事物,用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第十章:
1.饭店服务质量:狭义的饭店服务质量,是指饭店劳务服务的质量,它纯粹指由服务员的服务劳动所提供的,不包括提供的实物形态的使用价值;广义的饭店服务质量,它包含组成饭店服务的三要素,即设施设备、实物产品和劳务服务的质量,是一个完整的服务质量的概念。
第五篇:管理名词解释:绩效管理
管理名词解释:绩效管理
无论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进行绩效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有效的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一、绩效管理定义
所渭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下之间在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的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公司绩效水平。绩效管理首先要解决几个问题:①就目标及如何达到目标需要达成共识;②绩效管理不是简单的任务管理,它特别强调沟通、辅导和员工能力的提高。③绩效管理不仅强调结果导向,而且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
绩效管理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①如何确定有效的目标;②如何使目标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达成共识。③如何引异员工朝着正确的目标发展;④如何对实现目标的过程进行监控;⑤如何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评价和对目标业绩进行改进。
绩效管理的绩效和很多人通常所理解的“绩效”不太一样。在绩效管理中,人为绩效首先是一种结果,即做了什么;其次是过程,即是用什么样的行为做的;最后是绩效本身的素质。因此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
绩效管理是通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持续不断地进行的业务管理循环过程,实现业绩的改进,所采用的手段为PDCA循环,即计划、实施、检查与改进,二、绩效管理过程
在绩效管理各环节过程中包括计划、辅导、评价、报酬四个方面。
(一)绩效管理中的计划
1.制定坡效目标计划及衡一标准
绩效目标分为两种:①结果目标,指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结果,目标来源于公司的目标、部门的目标、市场需求目标以及员工个人目标等;②行为目标,指确定一个明智的目标,既要考虑自己希望实现的结果,又要考虑如何去做。明智的目标(SMART)原则是指:S——具体的(反映阶段的比较详细的目标);M——可衡量的;A——可达到的;R——相关的《与公司、部门目标的一致性);T——以时间为基础的(阶段时间内)。例如,通用公司(GE)就是典型实行该原则的公司之一。其绩效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评估等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从六西格玛管理、员工职业发展等配套制度的完善,到信息的及时反馈、强调通用公司的价值观、管理层与一般员工的积极参与等良好的绩效运行环境的营造,都纳入到公司的绩效管理系统中。GE公司绩效目标与计划的制定是全年绩效管理的基础。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SMART原期,并在与公司、部门目标保持一致的基础上,与员下反复地沟通推敲。
2.对目标计划的讨论
在确定SMART目标计划后,组织员工进行讨论,推动员工对目标达到一致认同,并阐明每个员工应达到什么目标与如何达到目标,共同树立其有挑战性又可实现的目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是达成共识、明确各自目标分解的前提,同时也是有效辅导的基础。
3.确定目标计划的结果
通过月标计划会议使管理者与员工双方得到有效的沟通,并达成一致。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建立有效的工作关系,员工意见得到听取和支持,从而确定监控的时间点和方式。
(二)绩效管理中的辅导
在确定阶段性的SMART日标和通过会议明确各自的目标之后,作为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就是在各自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员工进行辅导。辅导的方式有两种:①会议式,指通过正式的会议实施辅导过程;②非正式,指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和方法实施对员工的辅导。
对员工实现各自目标和业绩的辅异应为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在辅导过程中既要对员工的成绩予以认可,又要对员工实现的目标进行帮助和支持,以便达到所需实现的目标并提供支援。同时双方根据现实情况及时修正目标,朝着目标发展。这也是对怎样实现目标(行为目标)过程进行了解和监控。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良好的沟通是有效辅导的基础。对于员工的参与,要求员工做到:描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业绩);对自己实现的目标进行评估。有效的辅导应该是:随着目标的实现过程,辅导沟通是连续的;不仅限于在一些正式的会议上,强调非正式沟通的重要性;明确并加强对实现目标的期望值;激励员工,对员工施加推动力(推动力是指一种连续的需求或通常没有意识到的关注);从员工身上获得反馈并直接参与;针对结果目标和行为目标。
(三)绩效管理中的评价
在对阶段性业绩评价之前,要进行信息收集,尤其是对实现目标过程的信息收集,在沟通并综合员工与管理者双方所掌握的资料后,通过会议的形式进行阶段性业绩的评价,包括对实际业绩与预期业绩的比较、管理者的反馈、支持与激励、业绩改进建议、本阶段总结、确定下阶段的计划等。在阶段性工作结束时,对阶段性业绩进行评价,以便能公正、客观地反映阶段性的工作业绩,目的在于对以目标计划为标准的业绩实现的程度进行总结,进行业绩的评定,不断总结经验,促进下一阶段业绩的改进。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管理者具备较好的交流技能,如提问、倾听、反馈和激励等。
一般绩效评价的内容和程序包括:量度(量度原则与方法)、评价(评价的标准和评价资料的来源)、反馈(反馈的形式和方法)、信息《过去的表现与业绩目标的差距、需要进行业绩改进的地方)。一般评价的标准是选择主要的绩效指标来评价业绩实现过程中的结果目标和行为目标。
(四)以考核为基础的个人回报
个人绩效回报形式包括工资、奖金、股权、福利、机会、职权等。目前大多数公司采用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职位职能工资制度,以保证其合理并实现它的激励导向作用。通过员工职位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评定职位的输出业绩,对关键的业绩进行考核,综合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并将它们与报酬相结合。
三、绩效管理适用对象
(一)按管理层级划分
绩效管理系统的特点之一,是不同的绩效管理对象承担不同的工作职责,应根据其特标和行为目标。点对应不同的绩效考核方法。因此界定和建立绩效管理系统,首先要明确绩效管理系统的适用对象。通常公司的绩效管理系统适用于全体员工,包括管理层和普通员工。
管理层的特点是对公司生产经背结果负有决策责任,并具有较为综合的影响力。针对其特点,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应采用量化成分较多、约束力较强、独立性较高、以最终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方式。如在松下电器,评价对象主要是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对管理层的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松下对管理层的考核和评价主要是从计划统率力、预见力、协调配合力、培育部下的能力、全局观和创新力五个方面展开。普通员工的特点是工作基本由上级安排和设定,依赖性较强,工作内容单纯,对生产经营结果只有单一的、小范围的形响。对应这样的特点,对普通员工的考核应采用量化成分少,需要上下级随时、充分地沟通,主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绩效衡量方式。
管理层的工作职责又可分为生产经营直接管理职责和生产经营间接管理职责两大类。生产经营直接管理是指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的决策对企业效益与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有直接影响。生产经营间接管理
职能是指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但从事诸如各项管理程序的政策制定、监督执行、协调管理及信息沟通等工作,其决策对企业效益与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有间接影响。
生产经营的直接管理职能与间接管理职能,因其工作的着力点不同,也应在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中针对其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指标进行考核。绩效考核目标的设立应该视考核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按工作特征划分
对每一岗位的工作都可以从稳定性、程序性和独立性三个方面来考察。稳定性是指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的稳定程度;程序性是指工作遵循某些规程的程度;独立性是指允许个人在工作完成方面进行自我决策的程度。
对某一特定岗位技能、工作经验和个人素质等特征的要求不同,程序性、稳定性高而独立性低的生产线工人只需要按照特定的规程进行特定的工作,因此只需具备较低的和特别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而高层经理岗位则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以应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和错综复杂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
岗位性质的不同与工作特征的差异也就决定了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的差异。例如,对流水生产线上程序性、稳定性高而独立性低的岗位的考核,应包含较多可量化的指标;对独立性和非稳定性强的岗位经理人员,考核内容应侧重于经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股东满意度以及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等方面;市场销咨工作具有一定的程序性、较高的独立性,因此除考核销售额外,还应考核签订的合同数目、客户档案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用户满意度等指标。
四、建立绩效管理系统的条件
建立新的绩效管理系统要求一定内部和外部条件作为支持和保证,比如需要从流程和组织结构上界定清楚各职能、职位对于战略目标的支持程度;必须统一公司上下尤其是各级直线经理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等等。因此,要建立绩效
管理体系并希望能行之有效,应当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如下表所示,组织结构、部门设置、业务流程、职位工作职责是制定绩效计划的基础,也是理解目标职位关键业务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