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地理课堂如何实现自主学习
高一地理组:刘孟雪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要完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就必须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何谓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自由发展,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自主学习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主动性的特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
(1)更新教与学理念,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的重心应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同时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自主学习”又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它突出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的地位,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如果说,过去教师更多的是着眼于自己如何“教”,那么现在的教师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如何让学生 “学”和指导学生“如何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把讲台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 生,让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研讨,并按自己的想法、目的“自由”地获取知识。
(2)激发兴趣,使学生想学。“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培养学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让他们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联系实际学生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学生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还有很多,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课堂的趣味性等。只要多用心,定能加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3)加强课堂的师生和谐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通过营建民主、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促成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怎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平等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淡化自己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参与教学。
其次,要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多一些鼓励性评价,保护创新思维。
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扩展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总希望有较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显示自己特有的才能。而学生的种种创新思维表现常与错误、缺陷等相联系,这使得一些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压抑或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其结果只能培养学生墨守成规的习惯。因此教师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只有学生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之后,其创造性思维才会得以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
(4)引导学生探寻主动学习的方法。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让学生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地理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地理老师应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地理的学法与其他学科有许多共同点,如要重视课前预习、重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等等。但同时地理又有它独到的学法,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首先培养 学生看地图、用地图的习惯,这是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地理学习中的学习方法还包括运用地理的思想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地理感觉、地理意识到地理思想,标志着对地理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不断加深,通过体验、体会,才能在自己的行为上有所体现。
3.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重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我们决不可忽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中,许多老师过多地把学习空间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无所适从,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时间被大量浪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我认为,要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及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对于理性较强、学生理解上有较大难度的知识,该讲的一定要讲,并且要讲透;而对于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一定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
第二篇: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在学习“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可以制作一个多媒体软件:一个运动的云朵,遇到山地的阻挡,顺着山坡逐渐上升,到达一定的高度,形成降水,而到了背风坡,云朵逐渐下降,却没有形成降水。学生在观察中自己就可以得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以活动教学为中心,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则由台前退到幕后,成为导演、策划者、组织者;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着选择部分课题让学生讲解。事实证明,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成效。开始时,可以先安排班里学生进行分组备课,然后,教师再给以点拨,使他们能考虑到各个环节的过渡。讲课时,小组成员先在组内试讲,然后各组展开竞赛,选一名代表上台讲。尽管有的小组讲得不很生动,但学生讲课的语言、思维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口味,更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学习效果令人满意。学生初次讲课的成功,更加增强了台下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了那些没上台讲的学生的表现欲望,大家都想体验一下当教师的感觉。课堂上讲课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是学生,评课的还是学生,人人参与,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总之,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勇于探讨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了。(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第三篇:小学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让音乐和舞蹈相结合,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增强他们上音乐课的兴趣,能陶冶情操,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从小就学会去欣赏人类最美的肢体语言,提高欣赏能力。所以说,在小学音乐课中,舞蹈教学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上好一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兴趣又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呢?融入舞蹈的创编活动,才能让我们的音乐动起来!
一、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和舞蹈是艺术教育中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舞蹈是一种形体语言,也就是用形体来感受音乐,音乐又是舞蹈的灵魂。
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语言、舞蹈和音乐是三者是不能分离的行为,三者同出一源,密切相联。在音乐课的舞蹈教学中,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舞蹈动作,而且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艺术的同时进一步了解音乐。适时给他们讲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节拍、乐句、乐段、速度、力度等,更有利于音乐课堂教学。如:“节拍训练”通过呼唤儿童的姓名或花草、鸟虫以及动物名称,结合声势、舞蹈游戏与小品练习,使孩子们对音乐中不同节拍有一个明确概念。
二、舞蹈创编在音乐课中的作用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这一形象又通过音乐来完美展现,反之也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舞蹈创编在音乐课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身心。
要在小学音乐课中,让两者融为一体进行教学,首先要发展他们对于这样教学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着手于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
舞蹈就是用肢体语言在音乐的情感和意境的启迪下,用身体演绎出它的节奏和活动。[6]通览一至六年级的教材不难看出,创编在整个书中所占的地位,每课课后都有创编的题目。针对小学生的好动,好自我表现的特点选择出适合形体表
现的音乐作品,其动作不须经过修饰,不在乎舞姿多么优美,完全是原本自然的身体动作。像:行动、跑步、跑跳、旋转、扭动、摇摆等。随着音乐融入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欣赏《森吉德玛》时,学生边听边跟老师做硬肩、笑肩、弓箭步、挤奶等动作。通过肢体语言,尽情想象辽阔的草原景色。所以,我们上音乐课不能一味要求学生唱歌,还要让他们跳这样的音乐课才会生动活泼。
2.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学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载体,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同时可积极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本身就能为人们提供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如何让幼儿在这片广阔的想象中展开翅膀自由大胆地想象。首先让幼儿熟悉歌曲的内容,让幼儿知道是属于那种性质的音乐、掌握其节奏、表达的意思等等。例如在教幼儿舞蹈《花蝴蝶》前,可以先利用幻灯片给幼儿讲述一个漂亮的小女孩穿着一件七彩的裙子出现在幼儿园里时,班里所有的孩子都像花蝴蝶一样飞到七彩裙身边,在七彩裙身边翩翩起舞„„老师利用美丽的幻灯片、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把大家带到情景中,小朋友们似乎都到了七彩裙身边翩翩起舞。让大家感受七彩裙给花蝴蝶带来的那种活跃、快乐的气氛。最后让幼儿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引导幼儿将基本动作变出许许多多相似而又不相同的动作。
3、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体验。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休闲,一种愉悦的体验,一种全班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舞蹈可以有众多舞蹈演员来配合演出。他是建立人群接近,融洽合作的纽带。与其他的艺术相比较,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群众性。如《姥姥门前看大戏》这个舞蹈,它主要表达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去姥姥门前看大戏的情景,这个舞蹈的合作性很强它其中的每一个表情,细小的动作,都需要孩子们融洽合作,才能把这个舞蹈表现的真实,形象。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教学,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使音乐课更完美。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教学,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舞蹈动作,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舞蹈的教学在音乐课堂的主要目的是配
合学习音乐概念,感受音乐的情绪。舞蹈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体验、学习音乐律动、节奏、节拍、速度、结构、情绪等内容,而且舞蹈伴随着音乐还可以使儿童获得愉快感和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结论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门可以看见的音乐。它是美术、音乐、表演、服装、文学等集一身的艺术,是流动的音乐。音乐与舞蹈相结合,体现了音乐课程的重要思想,它简便易行,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它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让其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多侧面感受音乐。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创作性的表演,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而且还锻炼了自己,有效激发小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肢体与音乐有机地结合中受到音乐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让音乐舞蹈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以及开发他们的想象力,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书吸收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书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比较详细的阐述了课程与教学论的有关理论问题,适当介绍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流派,特别是一些著名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理论和观点,如课程论学者泰勒(R.Tyler),艾斯纳(W.Eisner)等的研究成果,以及国美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观点。研究课程与教学论问题离不开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分析与认识,紧密结合中下学教学实践,研究和分析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际问题是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任务。本书的写作注意了将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在比较系统的阐述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引入一些实例,结合有关理论,研究和分析国内外课程与教学实例。另外,本书的有关章节尽可能与新课程改革问题想结合,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结合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理论与方法分析和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也为学习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线索和研究的思路。
本书包括十四章内容,第一章绪论概述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是对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概要式的论述。第二章、第四章和第十四章是将课程与教学有关的三个问题整合起来阐述的。第二章从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文化与社会学基础和哲学基础三个方面阐述了认识和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的依据;第四章是课程与教学目标,把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问题整合起来论述;第十四章是课程与教学评价,阐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概念与功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与分类,重点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与方法。第三章、第五章到第八章主要是课程问题,第三章课程设计,介绍了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课程设计的不同取向和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第五章课程内容,论述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组织;第六章课程结构与类型,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包括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第七章课程实施,介绍了课程实施的几种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并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问题与策略进行了分析;第八章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介绍了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我国课程管理的发展,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和实例分析。第九章到第十三章是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九章教学过程,分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和基本规律;第十章教学模式与方法,结合教学改革实际,介绍了常见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教育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国内外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分析了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发展与特征,介绍了个别辅导、现场教学以及复式教学等不同的组织形式;第十二章教学手段,介绍了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这些教学手段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第十三章教学艺术介绍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及导课和结课的艺术等。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五篇: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管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能说他能离开语文过一天。因此实践性这一特点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又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具体来说就是: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渐渐懂得语义和掌握正确的学习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语文实践又是丰富复杂和开放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植于现实,面向未来,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也只有这样,随着社会发展,语文实践活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它是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以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为内容,以学生自我活动探究、自我操作体验为基本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创新为原则,以实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主体性活动。
如何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所在。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据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我觉得要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要具有读、听和写的能力,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把自己观察、感受到的说写出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