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高效识字教学模式
三年级识字教学模式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传统的识字法是建立在为教师“教”的基础之上的,而没有真正从“学”的角度,从学生独立自主识字的目标去建构。即使有些是学习识字的方法,但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有意识的识字学习方法的指导,加之方法多而无序,全而不精,缺少优化整合,学生遇到生字茫然不知用什么法,甚至不会用法。识字效率和识字能力就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正是因为现在的识字教学不能够合理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而现在的素质教育强调以学为主,以教为辅,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格局,向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向运动发展。整体结构上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探求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会学习,掌握科学方法。因此,构建开放式识字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是我们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模式说明
(一)模式流程
“激趣导入----自主讨论识字----交流指导识字----巩固识字----指导书写”识字教学模式
(二)模式目标
1.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在识字中能自主学习交流,认准生字的字音,掌握一定识字方法,并能通过阅读理解具体文本中的字义,领略汉字的无穷魅力。2.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辨析,发现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养成主动求知的好习惯。
4.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
5.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识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语言的积累,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品尝到创新的滋味。让识字内化为孩子的主动行为。引导学生把由识字而激发起的阅读行为逐步引向阅读习惯。
二、理论依据
1.哲学基础 汉字是记录中华民族思维和意识的 “符号”,形态如诗如画,音形不对应,其中蕴涵着中华祖先运用对立统一的辨证思维创造“形声字”的伟大智慧和独特的世界观。汉字三要素之间以及汉字与汉字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多种矛盾,有同音异形字、多音字、多义字等多种类型。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音、形、义的辨证统一。2.心理学基础 从学习者的心理来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颜色、动作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让学生自由选择愿意识记的字、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记住字形,老师的引导只是体现在恰到好处的点拨上。这样做,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有机渗透识字方法
3.教育学基础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形象化原则尤为重要。识字教学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各种有趣的的识字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机渗透识字方法,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去记忆汉字,这样,在儿童眼里,由点点画画组成的汉字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形象生动。这样的教学既能优化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生思维敏捷,记忆效果好。
4.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我们发现,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就识字教学而言,老师不应只局限于语文书的一个课文里,或者是在一个课文的要求认识的10多字里。而应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选择适合学生拓展的语言材料,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
三、教学模式的流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我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除了画出生字生词,还要让他们把课后田字格里的需要会写的生字分解。比如:“教”字吧,让学生在田字格的左上角写上“教”的音序(J),在田字格的上边写出音节(jiào),(田字格上边的一行把音节写在上边,田字格下边一行的字把音节写在下边,这样才清楚),接着在田字格的左下角写出“教”的部首。(分辨不出的要及时查字典),在右下角写出除了部首之外还有几画。(分解情况同桌要及时检查)
此方法好处很多:(1)可以记忆字形。(2)可以巩固生字。(3)可以经常复习查字典的方法。(考卷上经常出现查字典的题目)(4)可以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二)识字模式
激趣导入----自主讨论识字----交流指导识字----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必须切合教材的实际,顺应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导课。上课伊始,学生注意力尚在涣散阶段,要把学生尽快地带入与学习课文密切相关的情境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讲究“开讲”艺术,或用娓娓动听的语言,或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或用直观有趣的实物展示,或用色彩丰富的简笔画等,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富有情境的意境。然后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明确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认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不减字、不添字,把句子读通顺,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识字
提供给学生“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
学生的自主识字,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识记。其间,教师渗透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猜谜语、编顺口溜、编小故事等)、小组合作互助(互帮、互查、互赛等)、字与词的结合(读字、组词、个别常用字说句),以增强识字效果。使学生从整体上自主识记。这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环节,具体分为以下几步:
(1)扫清识字障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2)学生互读正音。
同桌或小组相互识字,把自己勾画的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读给同桌听,同桌正音和记忆。
(3)同桌或小组相互交流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编顺口溜、编故事等)。
(4)同桌或小组给每个字扩两个词,找个别字的形近字,理解字义。
(5)质疑较难的字(难记、难写、难读),作上记号。3.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通过媒体、字卡、或板书在黑板上)(2)抽读或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更音,了解学生学习情况。(3)教师讲解个别有难度的字的音、形、义。
(4)学生扩词,理解词义。用个别难理解的词练习说话。(5)齐读生字。4.巩固识字
学生通过读课后词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练读课文,加深对生字的熟悉程度。“再读”环节要求学生在语境中巩固生字词语,并把句子读通,把课文读顺。
自由读文,要求学生力争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
5.指导书写
(1)观察:观察发现典型字的结构特点,分析难写字的结构。(2)范写:根据学生学习难点,教师示范写几个字。
(3)练习:让孩子明白字的写法特点,注意事项后,再观察字的整体,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再下笔。
(4)评价:通过评价欣赏,学生认识到自己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可以有效的进行巩固、提高,进一步使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对其他的孩子也是一个激励!
第二篇:识字教学模式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
(一)教师引领集中认
学生初读课文,圈画出生字,在学生急于认读时,教师引领集中认读。首先教师带拼音领读,学生带拼音领读。第二步,初步理解字义,学生集体组词,组词领读。这个过程巧妙设计,让学生尽可能的多次读到生字,以便更快的记住生字。
(二)集思广益巧妙认
学生自主识字,可以使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字谜、生活中识字、拼音识字,手指写字的方法。教师挑选生字,学生汇报识字方法。这一过程学生更深刻的记忆了生字,又学习了识字方法。
(三)中间环节比赛认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认读,学生对本课生字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以进行一个小检测,以了解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也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识字情况。其实也是督促学生更快的掌握生字。可以开火车,比一比哪列火车开的快。可以男生女生比一比。
(四)具体语境还能认
识字要音形义进行结合。以上环节也是遵循了这个原则。识字教学在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还要丰富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智力,提高儿童的思想认识,培养儿童的情感等。因为儿童的识字过程,一方面熟记字的音形义,一方面以字词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世界,在学词、学句中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并在儿童记忆中以字词形式将认识的成果巩固起来。所以必须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认。可以组词认,放到句子中认,放到课文中认。
(五)指导书写巩固认
认字和写字应该结合,认得的字,对字形结构熟悉,写起来就容易;通过写字练习还可以巩固对字形的记忆,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相互巩固。1.观察
观察即观察字的结构和占格,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独体字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合体字要仔细观察每一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他们之间的搭配.2.跟写
通过观察学生对生字有了整体的感觉,对生字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书空。以熟悉汉字笔顺并初步感受汉字造型美。3.练写
学生根据生字的特点,自己练写。以对生字有自己的体会。练写汉字一气呵成,不能看一笔写一笔。4.评价
学生自评,对照范字,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互评,通过互评学习他人长处,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自评和互评可以调动学生写字、练字的兴趣,并能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师评价学生的书写和学生的自评、他评。使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5、改写
评字之后及时改写,再感受、再发现。争取把字写的更端正、美观。6运用
可以对书写的每一个字组词,之后学生可以任选一词造句。(识字是发展书面语言的必要条件,通过识字,才能学词、学句、学文。在学词、学句中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并在儿童记忆中以字词形式将认识的成果巩固起来。识字和发展语言是统一的。)“解决问题策略”课堂教学模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近年来越来越多受到小学教育届人士的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亮点,但是这样的课型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并不好教学。
教材的编排意在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设计及运用,通过方法的运用、反思和内化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解决某一类问题,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进而反思和提炼,最终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仅仅有策略最终不能够解决问题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过去所未曾出现过的,也是小学生从未经历过的,教师的教更多地是促进学生策略的形成,组织好“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如何最好最快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仍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基本程序一共分为5个环节:
“激活经验、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提炼策略——尝试应用、理解策略——灵活运用、内化策略——评价小结、体验价值”
下面我就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一个是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
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画图)教学分析:
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学会画图。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不是告诉他们怎样画,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展现给他们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第89页例题中“白菜”卡通说的一句话“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告诉学生两层意思: 一层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的时候,可以先画示意图帮助思考;另一层是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图,这样的图能正确、清楚地表达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
例题用三句话表达,可以把画图分成三步进行,每步画的图分别表达一句话的意思,画成的示意图就完整地表达了题意。学生看图想到要先算原来花圃的宽,就达到了画图的目的。
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画示意图,运用画图的策略,“想想做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解答。教材根据实际问题的前半段意思,画出了一部分图,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这样适当降低了画图的坡度与难度。
2、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要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应用方法的意识。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充分地体验画图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选用这些方法的态度和能力。
(1)让学生体验方法。第89页例题是计算原来花圃的面积,虽然题目的叙述很清楚,也很有条理,但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有些学生读题以后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教材及时提示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在图中用不同的颜色表达了画图的步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应用了画图方法,而且对这种方法能产生新的体会——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体会使画图从具体的行为上升成意识,策略在此形成。教学的时候,要把握住两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引导他们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解答问题后,要引导他们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对这些整理方法产生好感,从而在以后的解题时自觉地使用。
(2)让学生学会画图整理的方法。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有相应的画图技能。如果学生不会画图,那么绝不可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这一方法,也就不可能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材把初步学会画图落实到“想想做做”的练习里,提出先画图整理,再解答的要求。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策略(替换)教学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解决问题不仅是为了获得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在落实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运用策略的必要性。如可先借助学生熟知的曹冲称象故事引入,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然后呈现”换杯”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新问题的复杂性,产生应用替换策略的意识,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策略内涵。教师要准确定位策略教学的目标,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而应让学生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策略形成过程中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让策略的学习过程成为发展策略意识的途径。
3、处理好认识策略和运用策略的关系。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须要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尽管认识策略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策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习策略的价值,但是教学时没有必要将过多的时间用在引导小学生熟练运用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上,而应引导学生多元、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策略,感受策略给问题解决带来的便利,真正形成爱策略、用策略的意识。
下面我就结合这两个课例简单说说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课堂模式在课堂上的落实。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
解读:教学时,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素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原生态的方法与策略,激活学生脑中已积累的生活经验,为新课中进一步探究有关的策略作铺垫。教学过程:
1、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策略(画图)教学
一、唤醒经验,孕伏策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试着画一个长方形,并写出名称及面积计算公式。提问:知道长方形长和宽,怎样求面积?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要求长呢?(板书: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2.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
提问: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或减少),可以有哪些办法? 学生讨论交流,并在刚才画的示意图上表示出来。
(预设:长增加,宽不变;宽增加,长不变;长和宽同时增加;„„)[说明: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根基上产生的,新的知识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后获得意义的。因此,必要的准备和铺垫是获得新知的必由路径。课始,回顾的目的是再现和激活,再现有关长方形的特征以及面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为本课解决问题做好认知准备。让学生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通过画图、讨论和交流,初步体验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几种情形,为新知学习作好方法上的铺垫。]
2、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替换)教学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初步感知替换策略。早晨喝牛奶时,我喝一大杯牛奶,儿子喝一小杯牛奶,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现在有一大杯和两小杯牛奶,如果给我喝几次喝完?给儿子喝几次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两次喝完;儿子四次喝完。初步让学生亲历感知“替换”的思考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说明: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学生经历前面替换思维的“引力”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了解“替换”策略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还能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二)自主探究、提炼策略
解读:策略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讲解能完成的。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活动,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运用策略解题的过程,体会策略形成的来龙去脉,初步感知策略。教学过程:
1、四年级下册(画图)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画图分析。讲述:这道题和我们过去学习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题目有所不同。(长增加了,面积增加了)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指导学生画图,标出有关数据,分析数量关系。展示交流学生画图思考的过程。(突出:小长方形的长=原来长方形的宽)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4.回顾反思。提问:为什么需要画图?(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预设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说明:例题所呈现的新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当只有文字的叙述时,学生往往不能直接看出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会产生画图的需要。在学生初次画图时,老师适当指导和帮助;当学生画图之后,通过观察比较,将数与形的意义对应起来,结合已有旧知大多能解决所求问题。其中,展示交流学生画图和思考的过程,能从学生学习体验的角度把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认知;而列式之后让学生说出“18÷3求的是什么”,再次数形对照,理解列式原理;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回顾与反思,感受画图策略的价值所在。]
2、六年级上册(替换)
二、合作交流,探索替换策略。
1、出示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读题获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
你想怎样来解决这题?自主生成替换策略,孩子由于起始阶段喝牛奶的启发,应该不难理解大小杯的替换关系。
3、小组讨论。
把什么替换成什么?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4、汇报总结 演示课件:
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5、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一种物体。)替换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得出依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果汁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变了。
6、列式解答。
根据刚才的两种思路让学生自选一种喜欢方法进行计算,教师指名解法不同的两名学生板书,并让其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7、检验。检验时解答的结果必须满足题中所给的各个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还原思想”。
[说明: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应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平衡这种思考的氛围。]
(三)尝试应用、理解策略
解读:策略只有在实际中进行应用,才能达到真正理解与熟练掌握的目的。因此,策略形成后,应让学生运用初步获得的策略,去解决与例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对策略应用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加深对策略应用要素的理解,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
1、四年级下册(画图)
三、尝试应用、体验策略 1.变换情景,灵活画图。
(1)出示“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独立读题,然后在图上画出面积减少的部分,再列式解答。(通过电脑演示,突出画图后减少的面积、原来面积和现在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150÷5×(20-5)或者150÷5×20-150比较反思:与例题相比较,这道题画图解题时要注意什么?(减少部分画在原来长方形的里面)(2)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李镇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4米.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提问:这道题长和宽都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学生画图、讨论、交流、展示。列式为:(48÷6)×(48÷4)反思:表面上看,这道题似乎无法求解,但通过画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增加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分别求出长和宽并解决问题。
2.系统比较.发展思维。
师:这两题与例题在画图时有什么不同?通过画图再解决问题,你有哪些体会?(例题是面积增加.练习第1题是面积减少;前两题长或宽都告诉我们了,而练习第2题长和宽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说明:例题学习之后呈现了两道巩固性习题。第1题是对例题的模仿性应用,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体验画图作为策略的作用;第2题是综合性应用,在长和宽都没有告诉的情况下,综合考虑面积增加与长、宽增加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求出长和宽再解决问题。这两道巩固题是对例题的延伸和发展,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不断感悟画图策略在解决有挑战性问题中的作用,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2、六年级上册(替换)
三、学以致用、巩固替换策略
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1、学生独立完成,先好的同桌可小声交流。
2、教师选择学生作业在小黑板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3、口头检验。
4、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5、小结:我们还需优化“替换”策略来解题,选择合适的替换方法。[说明: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应用替换策略,进一步体会替换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沟通替换操作与数学表达式之间的联系,建立用替换策略解决某些问题的模型。只有真正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并对策略进行深刻的认识与领悟,才有可能更好地借助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解决新问题。]
(四)灵活运用、内化策略
解读:策略是一般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练习设计时要注意变式、拓展,同时学生练习时教师要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避免学生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定势。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与例题的比较,使学生真正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身,达到理解、灵活使用策略的目的。教学过程:
1、四年级下册(画图)
四、综合应用、内化策略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出示题目时逐步分解进行:
(1)长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40×8=320)(2)宽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50×8=400)(3)长和宽各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可以先让学生在脑中画图并口答,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用画图来验证。(第3个问题学生容易对文字叙述产生负迁移.列式为320+400=720)通过画图,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40×8+50×8+8×8 方法二:(50+8)×(40+8)—50×40 方法三:(50+8)×8+40×8 方法四:(40+8)×8+50×8 变式1:长和宽各减少8米。操场的面积减少多少平方米?(学生画图、讨论,叙说思路,电脑演示)变式2:长增加8米,宽减少8米,面积改变吗?(变小)为什么?(学生猜测,画图探究,电脑演示)变式3:长减少8米,宽增加8米呢?(变大)为什么?(学生猜测,画图探究.电脑演示)比较归纳: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追问:有没有一种长方形,一条边增加与另一条边减少相同长度,面积不变?(长与宽的相差数等于长和宽增加或减少的长度;正方形)[说明:这道拓展题充分体现了画图策略的价值所在。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运用画图策略的过程中探索变化规律,享受数学思维活动的快乐。首先,题目出示的方式具有心理暗示的效应:先以文字的“误导”让学生轻易地获得答案,再通过画图的策略寻找问题的关键,并通过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画图的价值。接下来的“变式”设计,更是把数学思维推向高潮:由“各增加”到“各减少”的演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趋向严密,由长增加(减少)同时宽减少(增加)相同长度而猜想面积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对比推理能力,再通过“变化”和“不变”的追问让学生体悟到数学辩证法思想。这道拓展题的精心设计,紧紧围绕画图策略,让学生不断猜测、验证和联想、推理,经历不同情形下的数形变化.探究图形变化中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2、六年级上册(替换)
四、拓展练习、内化替换策略 教学“练一练”
过渡:小明在装网球时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
1、[电脑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齐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自组织生成,教师参与讨论
3、问: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你准备怎样替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6、同桌讨论,交流,教师用大小盒做了一个演示,并且让孩子闭上眼睛思考这个替换的过程,然后互相说一说。
方法一:把2个大盒换成2个小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 现在7个小盒还能装下100个球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方法二:把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大盒要都装满,100个球还够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7、学生选择一种解法解题。
8、交流。
9、口头检验。
[说明:这道“练一练”实际也是本堂课的难点,通过大小盒演示参考的方法使学生能比较清楚的看出球的个数总量变化和盒子数量的不变,帮助学生较好的梳理解题的渠道,找准解题的依据,策划出比较明确的解题方案,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的趣味。]
(五)评价小结、体验价值
解读:小结的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二是使学生在小结与反思的过程中体会策略的价值。需要说明的是策略的价值不仅仅是在评价小结中体现,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逐步感悟、体验。教学过程:
1、四年级下册(画图)
五、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与体会?
[说明: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画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交流,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2、六年级上册(替换)
五、总结提升,拓展替换策略
1.组织学生回顾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比较例题和练一练,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明确: 倍比关系:替换时,可以是“一个物体换几个物体”或“几个物体换一个物体”,总量没有变化。
差比关系:替换时,只能是“一个物体换一个物体”,但总量发生了变化
2.举出生活中用替换法解决问题的实例。展示教师收集的问题:①啤酒促销,3个空瓶可以换1瓶啤酒。②集齐若干个百事可乐瓶盖可以换明星海报、CD架、水壶、明星T恤衫和游戏卡等。③肯德基20周年庆典,举办从电子杂志中找拼图换取电子优惠券活动。[说明:空瓶回收等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能有效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展替换策略的内涵——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相差关系可以用替换,具体的物品也可替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替换策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
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的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其实不然,如果一味的回避数量关系,不能对解题思路进行适度的抽象概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能徘徊在低层次上。一个搞不清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呢?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思考讨论,寻找问题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并使其内化,从而有效“建模”,有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 ②寻找等量关系
③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
(4)抓好两步应用题的解答①可以由一步题引入②学会提问题③学会表征,让学生找到突破口
(5)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①列表整理法②变换条件③画图法④一一列举法⑤模拟法(3)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
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的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其实不然,如果一味的回避数量关系,不能对解题思路进行适度的抽象概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能徘徊在低层次上。一个搞不清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呢?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思考讨论,寻找问题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并使其内化,从而有效“建模”,有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 ②寻找等量关系
③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
(4)抓好两步应用题的解答①可以由一步题引入②学会提问题③学会表征,让学生找到突破口
(5)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①列表整理法②变换条件③画图法④一一列举法⑤模拟法
.用文字语言表征问题
对应用题的理解是学习应用题的内部条件,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逻辑起点。
如果学生对数
学应用题的文字释义都含糊不清,势必出现新旧知识断层,给后继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
因 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最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能够读懂题意,而读懂题意 的关键就是要求学生能剔除题目中的“无用成分”,能用自己的语言阐明题意的核心,建立
相应的文字表征或数量关系。
第三篇:识字教学模式
识字的教学模式
中国汉字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出现形式较多的便是象形、形声、会意。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是小学低年级识字的重点。本学期我们低年段在学校的安排与指导下,对识字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个范式研究。主要是词串教学中的象形字教学和形声字教学。字源识字的编排顺序,一般可先象形、指事,再会意,而后再形声,而形声字教学就是建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下面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对象形字和形声字教学模式做一个总结。
象形字和形声字教学主要可以分成四个步骤:一是导入,将孩子迅速的带进课堂中来;二是教学生字,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读准生字字音,弄清生字字形,理解生字字义。在这里可以抓住生字的字理字趣字文化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第三步便是生字的教学,联系文中的词语对生字做一系列的比较与练习来巩固学生对于新课的认知。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同音字或形近字的比较、选字填空法、图片理解法、扩词法、填词补句法、看图说话法等等。最后一步可以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游戏巩固,可变成儿歌让学生吟诵,也可以进行转盘识字等等。通过最后游戏的方式来回顾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仅学以致用,还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下面我就以上几个环节来说说具体操作要点:
一、导入。
1、象形字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学习者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把一个生字排在都已认识的字句中,以引导儿童识这个字的需要和注意。如教学“牙”字,可通过课文中“小马画月牙”的语句提出,还可以从头天晚上出现的月牙,哪位同学牙痛等见闻提出,一般不宜孤立地提出生字。
2、也可以从复习旧知开始,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识字教学中就已经出现了象形字和形声字,才出来时学生对形声字的概念性不强,这就需要老师相机举例帮助理解。在学习新的一篇形声字教学时可以先将之前学过的形声字进行一下巩固。先出示形声字里的基本字,问学生:这个字还在哪个字里见过?学生可能就会讲出带有其他偏旁的这些字。
3、在学生回答出问题时,可以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些字加上不同偏旁后意思相同吗?意思不同的话你能给它找几个朋友吗?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些字之间的区别。生区分出这些字以后,师可以对这些字做一个总结,然后引入课题。
二、新课授知
(一)象形字教学
1、象形字教学伊始,可以先展示实物彩图。因为象形字源于实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可根据字形表现的客观物体的形状绘出与汉字相应的具体事物彩图。
2、再展示黑白概括线条图。这是实物图的抽象。如教“水”字,就须在展出流水彩图的基础上展出强调概括线条的黑白图(画三条浪线)。概括线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字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重要条件,不可随意删减。接着展示篆体汉字。实物彩图和概括线条图都是图画,不是文字,只有大篆、小篆等才是文字,其字形大多与现今使用的楷体相去甚远。在通常情况下,以小篆作为从概括线条图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比较适宜。最后展示正楷汉字,字体须与教材上的字体──正楷相同。
上述内容一般有两种展示的方式:1.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这种展示法常见于最初学习象形字的时候或学习一组象形字之初。2.将按顺序排列的四个内容一次性展示出来,再引导儿童按顺序逐步观察理解每个内容。这种展示法常见于通过多次性展示法进行识字教学,掌握了一定的汉字演变规律之后。在教学中,对汉字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联想,重在启发学生思维,不背不考。
(二)形声字教学
1、形声字教学就可以借助转盘来识字。师先出示转盘,认识基本字。如果基本字是一个生字的话,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记住这个生字,如讲述生字的字理,给生字找朋友,看图片,说一句话等等。例:苗,苗这个字是一个会意字,可以让学生看看苗的古字,告诉他们长在田里的草就是苗字。因此苗这个字是草字头的字,而现在苗又指一些初生的植物或是没有秀穗的庄稼,请学生帮忙找朋友(扩词)。生扩完词后,师可以出示自己所找的不一样的词语给学生做一个示范,让学生读一遍词语加深对生字的理解。第三步就是看图说话,看着禾苗的图片说一句话,通过说一句完整的话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认识新偏旁(1)复习旧偏旁
转盘识字中会出现一些偏旁,这些偏旁中会有一些是之前没有学过的,所以第一步是认识老朋友,生自己看转盘中的偏旁,说出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并要说出这些偏旁是和什么有关的?通过说出偏旁的意义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巩固。
(2)认识新偏旁
转盘识字中也会出现个别没有学过的新偏旁,学生不认识这个新偏旁,我们就可以从了解新偏旁的字义开始来记忆新偏旁。如:金字旁是之前没有学过的,可以问学生:这个偏旁是由哪个字变出来的呢?偏旁和字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通过比较偏旁和字义的不同知道新偏旁是和什么有关的?
(3)新旧偏旁齐认读 所有偏旁都熟识以后,可以将新旧偏旁放在转盘上让学生齐读一遍,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
三、教学生字
(一)象形字教学
1、象形字教学的这一环节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这是形义联系的关键步骤。有些字,将汉字每个笔画与物体的部位一一对应,如“月”字。有些字,不可能将汉字每个笔画与实物的部位逐一对应,而是将汉字的一个局部与实物的某部对应。如“日”字。还有些字,只要将汉字的局部与物体的某部作大体对应的分析即可。汉字必竟不是图画,不可能对实物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许多字在造字时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对其余部分进行了一般的造形。在字形分析时,也只要抓住代表物体本质特点的部分进行对应,而对其他部分只求大体对应即可,不可拘泥。如“象”字。
(二)形声字教学
形声字教学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几个步骤来进行:一是引出基本字与偏旁所组成的形声字;二是生自读生字词;三是检查朗读;四是理解字义。在这一块中最关键的便是理解字义了,形声字不是象形字,看图就可以理解字义,它是有两部分组成的,左边代表什么意思?右边又代表什么意思?在这一块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比较法、选字填空法、填字补句法、图片理解法、扩词法、看图说话法。(1)同音字或形近字的比较
①同音字之间可以比较它们的偏旁,也可以比较它们的字义。如:描和瞄
可以通过比较偏旁的方法,让学生区分开这两个字。一个是和手有关,一个是和眼睛有关,通过看偏旁就可以区分开来。
②形近字也可以通过偏旁看字义的方法来比较。(2)选字填空法
在对同音字进行比较的同时,可以做一个练习进行巩固。选字填空是最好的方式,将几个同音字摆在一起请学生选择正确的字填进句子中。既可以区分字和字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同音字的印象,一举两得。
(3)图片理解法
低年级阶段理解词语可能需要更多的图片来辅助,因为学生所认识的事物比较少,需要一些直观图片来入主他们的理解。生字词出示后,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看词语是什么意思?然后再通过看图的方式来加深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先说意思,再看图片。
(4)扩词法
这种方法是在理解词义时最常出现的方法,有一些生字学生光看字可能不是太清楚,通过帮生字找朋友的方法可以激起学生对生字的印象,更好的理解生字。
(5)填词补句法
比较字义的不同,将这两个字分别填入句子中,看学生是否能填对。(6)看图说话法
出示和生字词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一句和生字词有关的话来。此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词义积累能力。
四、游戏巩固
1. 寓识字于游戏之中。采用创设情境或游戏的方式,能提高儿童识记生字的效率。如让儿童学习“日、燕、山、舟、人、水、鱼、木、石”等象形字,就可以用这九个字的古文字,组成一幅画,让儿童来猜认。还可以让儿童通过想象,将这幅文字画改画为一般的风景画,再涂上颜色。这样进行教学,就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识记效果。
如让学生学习形声字,可以说一首趣味十足的小儿歌: 小小转盘转呀转,转呀转,转呀转,转来了“提手旁”,摇身一变成了“描”,描描描,描红的描。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形声字的理解。又如让儿童学习会意字,编成歌谣让儿童念诵,效果就比较好:“村前白水泉,村后山石岩。客来鱼羊鲜,味美舌甘甜。”
2. 合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多媒体教具,于字源识字独具优势。如利用多媒体展现汉字从实物到古文字、再到现代文字变化的过程,就非常生动有趣。又如,利用多媒体,以转转盘的方式显示不同的形旁与同一个声旁相匹配的情况,就非常直观,形声相配的规律可使学生一目了然。
在字源识字教材设计中,除了要按照汉字本体的结构规律,让学生成批识字,以提高识字效率外,还要注意与阅读相结合。我国传统蒙学识字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就很注重识字与读书的结合。这样做,可以根据语境提供的某种信息和线索来辅助识字,又可以将识过的字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去巩固。
字源识字的编排顺序,一般可先象形、指事,再会意,而后再形声。清代王筠认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可见,按照由纯体(即独体)到合体(指会意字、形声字)的顺序进行识字,是符合学习汉字的规律的。
低年级段最后一个学期,在儿童识字的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随着学生所学汉字越来越多,形似偏旁张冠李戴的现象便随之发生。应在这一册教材中重点安排形近偏旁的比较。如“木字旁”跟“禾字旁”,“两点水”跟“三点水”,“日字旁”跟“目字旁”,“宝盖儿”跟“穴字头”,“衣字旁”跟“示字旁”„„可以两两相对的形式来表现形近偏旁的“实物—古文字—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使儿童初步认识到二者所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这样做,就可促进小学生认识上的分化,从而预先防止了一些可能产生的错别字。如我们让学生知道了“竹字头”代表竹子,“草字头”代表草木,他们就不会再将“箩筐”的“箩”与“菠萝”的“萝”混为一谈了。
总之,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中之重,所以在这一块我们一定要帮孩子打好基础,引导孩子通过不同的构字方法来理解更多的汉字,慢慢地爱上识字。
第四篇:低年级语文开放识字教学模式
《失物招领》课堂课例
人民路小学教育集团 王秋红
一、主题 :低年级语文开放识字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背景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取题巧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却称为“失物”,那么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呢?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的?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学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专”等字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启发想象,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学生反思个人行为,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启发想象,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读好带有感叹号、问号的句子)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开放识记情景,激发兴趣
1、开放情境:小朋友,我班的值日生捡到了一支铅笔。请丢失的同学到我这儿来认领。
2、揭题。刚才这叫“失物招领”。(出示,练读,注意读准“失“的字音。)谁知道什么叫“失物”?那么借给别人的东西叫不叫“失物”?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2课就叫“失物招领”。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4、老师板书课题《失物招领》,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到底谁丢了东西呢?让我们去读课文。
二、开放识记主体,主动探究。
(一)、出示读书要求。
1、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2、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什么事?
(二)反馈 师范读,指名读,师指导,正音。
三、开放识记思维,互动生成。
(一)、把圈划出的生字词读一读,再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和同桌互相读读,看谁读得准确。
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shī jí tónɡ ɡuān wéi ɡōnɡ zhuān zhǔn bèi duì cái qǐnɡ shuānɡ ɡè
失
级
同
观 围
工
专
准
备 队 才
请
双
各
2、哪些字是你以前就认识的?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么记住它们的。例如:学习生字同:音节:两拼音节,偏旁:同字框,结构:半包围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指导读准字音:“才”是平舌音;“准”、“双”、“专”是翘舌音;“请”、“同”是后鼻音。
4、总结识记本课生字方法。
(二)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每一个字组二个词语。
2、一课一领读:找一个学生带拼音朗读。
(三)去掉拼音朗读生字
学生自读三遍——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
1、读读书上的“读读比比”中的词语。
a、在小组内读读比比,说说发现了什么。
b、全班交流,说说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2、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名读——正音——齐读
四、开放识记评价,识写落实。
1、认识字形。出示“专、才”两个字。说说怎么记住他们。
2、学写字。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专”第三笔是竖折折,不能写为两笔,书写时要把竖写的向左斜点;“才”字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竖要写在竖中线右边点。
五、开放识记空间,拓展提升。
1、抄写生字,并用上本课生字词说几句话。
2、在校园里、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失物招领》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流程:
一、开放识记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我班的值日生捡到了一支铅笔。请丢失的同学到我这儿来认领。
生四处观望,没有同学领取铅笔。师:刚才这叫“失物招领”。
师出示课题,教读。提示同学们注意读准“失“的字音。生练读
师:谁知道什么叫“失物”? 生:丢失了的东西。生:不见了的东西
师:那么借给别人的东西叫不叫“失物”? 生:不叫。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2课就叫“失物招领”。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是谁丢了东西。生:是丢了什么东西。生:„„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请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师: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什么事? 【点评:从学生日常的班级生活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开放识记主体,主动探究。
师:请在文中圈出生字,读正确,组成新词的把词划下来。生把圈划出的生字词读一读,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和同桌互相读读,相互比较读得准确。师范读 生读。指名读。生反馈阅读成果。
师:连起来说说,看谁说得又连贯又具体。
【点评: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尽量读对课文,读通句子。使学生感受到读准字音很重要,借此让他们在课文中寻找并认识生字。】
三、开放识记思维,互动生成。
师:课文中出现无拼音的生字,哪些字是你以前就认识的?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shī jí tónɡ ɡuān wéi ɡōnɡ zhuān zhǔn bèi duì cái qǐnɡ shuānɡ ɡè
失
级
同
观 围
工
专
准
备 队 才
请
双
各
师请生上台教识字,说出生字的读音,偏旁,结构,组词及识字方法„„ 生:才,双、„„
师指导读准字音:“才”是平舌音;“准”、“双”、“专”是翘舌音;“请”、“同”是后鼻音。
生开火车认读,齐读,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生字。师:请大家说说在本课生字中,我们应用了哪些识字方法? 生:熟字加偏旁:人---队 又---双 青---请 生:熟字换偏旁:推---准 现---观
生:熟字去偏旁:洞---同 江----工 格---各
师:读读书上的“读读比比”中的词语。说说发现了什么。说说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认()准()先()备()队()难()失()各()
生:它们都是形近字,有三组字它们的偏旁不同,部件相同。生:“先”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失”的最后一笔是捺。开火车认读,齐读,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生字。
师:现在我们把生字宝宝放回放回句子中,看看你还认识它吗? 生指名读——正音——齐读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重在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识字的方法,并提倡方法多样化,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实这时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比如说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
四、开放识记评价,识写落实。
师:请大家看看 “专、才”两个字,先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说说怎么记住他们。
生:它俩是独体字应该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
生: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记住,“传
材”去掉偏旁就是“专
才”。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专”第三笔是竖折折,不能写为两笔,书写时要把竖写的向左斜点;“才”字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竖要写在竖中线右边点。
师:请大家把这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点评: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老师不断地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汉字,激发了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汉字。】
五、开放识记空间,拓展提升。
师:请把生字抄写在本子上,并用上本课生字词说几句话。师:在校园里、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人民路教育集团
王秋红
《失物招领》一文主要讲了唐老师带领一年级一班的学生到植物园参观,中午吃饭时同学们乱扔垃圾,老师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领回了垃圾,旨在让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反思个人行为,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一、开放识记情景,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我说:“我们班的值日生在教室里捡到了一支铅笔,请丢失的同学到老师这儿来认领。”然后揭示课题,刚才老师说的就叫“失物招领”,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从学生日常的班级生活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开放识记主体,主动探究,互动生成。
首先,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尽量读对课文,读通句子。使学生感受到读准字音很重要,借此让他们在课文中寻找并认识生字。其次,让学生自由识字,后请小老师带读,接下来去掉拼音读,生字回到句子中读等形式,通过不断复现生字,达到巩固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记忆字形,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这一开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重在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识字的方法,并提倡方法多样化,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实这时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比如说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生字教学实施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堂课下来,感想颇多。对于识字教学,我们发现,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教学中老师不断地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汉字,激发了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汉字。识字量大了,如何巩固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教学,发现小学生对趣味识字这环节很感兴趣。在游戏中,在玩中识字,让他们感受到识字的极大乐趣。总之,这堂开放式的识字教学课以学生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第五篇: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
启文小学
王雪莉
进入课改之后,由于低年级教材特别加大了学生的识字量,致使识字教学成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困难,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我们课题组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了多次的研讨、交流与实践。现在,大部分教师都掌握了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识字效率提高了不少,但仍有部分教师识字课堂耗时低效,学生收获寥寥。为此,我们将课题组探索出来的“识字教学模式”总结如下,以便和各位老师进行交流,以促进我校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率。
反复再现 自主识字
(一)激趣导入
识字对于好奇心比较强的低年级小学生是一项比较枯燥的差事,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可利用直观的教具或课件,也可配以风趣机智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教学有一个好的开端。
(二)自主识字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很大,教学时,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使学生从整体上自主识记,巩固生字。这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环节,具体分为以下几步:
1.语境之中,初步识认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的集中识字课,一种是阅读课中的识字。无论哪种课型的识字,学生只有在具体可感的语境中,借助于图画、拼音和词句,才能对要学的生字有一个正确的初步印象,为更进一步的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识字课中,教师 1
要利用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借助图画与拼音充分认读词语;在阅读课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通过多种途径(可借助拼音、查阅字典、伙伴互助等)进行识记。
2.反复再现,自主识记
把生字从具体的语境中提出来,逐步加大识字难度,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可以先带音认读,也可以直接认读。注意,学生认读生字时,可以先交流哪些字是原来就已经认识的,是怎样认识的(如从电视、广告牌、食品袋、故事书上认识,在游乐园、幼儿园时认识的等),以此引导、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识字渠道;然后,重点识记较难的生字,提高课堂识字效率。
②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识字,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充分识记。其间,要注意识字方法的渗透(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编顺口溜、编小故事等)、小组内的合作互助(互帮、互查、互赛等)、字与词的结合(读字、组词、个别常用字说句),以增强识字效果。
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检查生字识记情况时,创设有趣的情境,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体现情境中学、游戏中学、玩乐中学的课改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3.生字回文,再读巩固
生字由具体的语境中来,还要回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练读课文,加深对生字的熟悉程度。
(三)指导书写
汉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低年级起步阶段,一定要打好学生的写字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识字能力,重点指导,严格要求。
1.观察字形
可让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特点、笔顺规则、关键笔画以及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以便指导书写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范写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规范书写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要有重点地在田字格中书写示范。
3.描红临写
教师范写后,要让学生在课本上先描红再临写。此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书写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促使学生养成提笔即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与正确的书写姿势。
4.展评激励
学生练写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进行展评,及时给予鼓励与帮助,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