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基本要求
教师教学技能的基本要求
姚福成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应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的进行系统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能力,以胜任所从事的教学工作。
一、教学设计技能
1、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技能
对自己所授课程在学校总体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有正确认识; 能够根据教学计划制订详细的课程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计划。
2、撰写教案的技能
掌握撰写教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重点、难点;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 会编制电子教案,在课上演示和供学生在校园网上学习。
3、使用教学媒体的技能
掌握常规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征; 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征; 掌握教学软件、课件的编制及其使用方法。
4、了解学生的技能
掌握了解学生的一般方法; 熟悉教学对象的总体思想状况和知识基础;了解教学对象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水平、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
二、课堂教学技能 l、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
建立和维持正常课堂教学秩序; 明确意图,集中注意,创造师生交流环境; 掌握导入的类型,选择适当的导入方式; 合理控制导入时间。
2、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
语言生动、形象、优美,通俗易懂;简练,逻辑性强;口头表述与体态语言相结合。
3、设疑和提问技能
设问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 措词精当,选择适当的设问时机; 设问速度适中,有必要的停顿,注意学生的反馈; 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分析评价和必要的引导、总结。
4、板书技能
板书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层次分明、简练、逻辑性强; 板书布局合理,字迹大小适宜,疏密得当; 板书文字书写规范,并保持适宜的书写速度;
5、讲授的技能
讲授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和艺术性; 掌握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应用等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方法; 善于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发展思维能力。
6、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
归纳总结要简练、概括、突出重点; 总结要使教学内容前后呼应,形成系统; 总结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拓展、延伸和自学。
三、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技能
l、布置作业的技能
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选择作业形式,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能够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作业要求明确,并规定具体完成时间;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及时予以指导。
2、批改作业的技能
选择合理的作业批改方式; 能够正确总结出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批与改、批与评相结合。
3、课后辅导的技能
能够及时回答解决学生提出的质疑; 既进行课程内容的辅导,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评价技能
l、命题技能
能够准确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 能够根据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题目的难度和题型; 掌握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
2、评卷及分析试卷的技能
掌握评卷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合理掌握评分标准,减少评分主观误差; 能够科学地分析每个考试题目的质量和考试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能够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五、教学研究技能
1、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选择课题、制订教学研究计划的原则和方法; 掌握经验总结、调查问卷、科学观察、行动研究、教育实验等教育应用 研究的基本方法; 掌握对教学研究资料进行统计、撰写课题总结和研究论文的方法。
2、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吸取科研成果的技能
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 了解本学科和相近学科新的科技成果及其应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吸取先进的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3、信息检索技能
掌握本学科的主要文献种类; 掌握图书馆书目的检索方法;掌握用微机在因特网上收集资料的技能。
第二篇:贵阳市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要求
贵阳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试行)
一、区(市、县)教育局局长(分管局长)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1.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建立教育教学工作领导责任制。实行局长(分管局长)督办和包片制,每学期至少到分管片区三分之二学校进行视导,工作有记录有效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如:责任追究制、控辍保学工作责任制、督导检查制度、表彰奖励制度等),加强中小学校管理。
2.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对区域内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努力使校际间教育教学质量无明显差距,推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均衡优质发展。
3.建立健全教研网络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市、县)、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如:贵阳市两基管理系统平台、贵阳市教育信息网、贵阳市教科研网等),促进教育信息现代化管理。建立对薄弱学校、民办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的帮扶机制,通过送课助教、结对帮扶、联片教研等方式,推动本地教研工作全面发展。
4.确保教育经费投入 负责本地区教育教学经费的投入,确保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教研网络建设、教研员考察学习与业务进修、教科研等专项经费的投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5.重视教育教学研究 分管局长要切实做到“四个一”:每周至少一次到教培中心(室)和中小学校(园)检查,指导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每学年进行一项有深度的专题调查研究;每三年有一篇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每五年组织开展一个课题研究。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教师全员岗位培训(每五年一轮)及骨干教师培训、新任教师入职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教学实际能力培训等。要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门类和要求以及本地实际配齐教研员。建立教学示范校、教学能手、优质课、教学成果评选与管理制度,建立区级名师工作室,形成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使用和管理的工作机制。
7.推广教改实验经验 组织和指导课改实验,及时培育和发现典型,促进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推广。
8.加大督导评估力度 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工作督导评估制度。每学年至少1次对本区(市、县)中小学校(园)、教培中心(室)进行教育教学专项督导评估检查(或每学年至少抽样检查1次),并将督导评估检查的结果列入局长(分管局长)、中小学校(园)校(园)长、教培中心(室)主任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在本区(市、县)教育督导公报上公示。
二、校长(或分管校长)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1.抓好常规,强化管理 制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高效课堂等重点工作有要求和措施,深入教学第一线,结合校情,可兼上一门课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并督促各部门认真执行。
2.落实课程,注重执行 按国家课程标准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统筹规划学校课程设置,开齐开足各门课程。组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学段要求开好选修课、活动课,做好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认真抓好“减负提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工作。
3.重视科研,突出引领 建立健全教科研规章制度,抓好教科研工作。坚持每3年承担或参与一个科研课题,学校每学年至少有一项研究成果,分管校长每年至少撰写3000字教育教学管理或学科类论文。
4.加强研修,立足校本 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科研制度。间周一次深入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了解、指导并检查工作的开展。每学期选择一个联系点作为研究和解决重点问题的突破点。每年至少有3000字联系学校实际的读书笔记,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并作好听课、评课记录。
5.师资建设,重在培养 制定教师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到位。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和业务竞赛评比活动,严把新教师入口关,抓好青年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教育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骨干带头作用。
6.质量监控,力求规范 指导教研组(年级组)选好教学辅导资料,结合学情恰当使用。统筹安排学校的各项考试,切实保证出好题、评好卷。每次考试后必须做好质量分析和总结工作。校长(或分管校长)每学期须亲自做一次质量综合分析,并交本地教研部门存档备查。
7.重视培优,关注特长 重视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竞赛,努力提高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注意培养学科特长生。抓好每学年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先进班集体的评选工作。
8.严格考核,奖惩分明 制定和完善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方案,并认真实施对教职员工的考核、审查履职情况和工作业绩。
三、区(市、县)教培中心(教研室)工作基本要求 1.明确职责,考核到位 明确教培中心(室)教研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岗位职责,实行学科教研责任制和项目负责制。逐步建立教研员考核评价制度,将履职情况作为教研员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
2.研究教学,提高质量 对教材、教法、学法、考试、质量等方面的研究有计划、有重点,对区域内、校际间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有措施,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学期各层次(区县、片区、学校)教材或教法或学法研究不少于1次,每学年至少有一项成功经验(或一个学校)的总结和推广。
3.转变方式,指导教学 建立和完善区(市、县)、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实行教培中心(室)领导和专职教研员分片、校负责制,着力教研工作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每学年至少到三分之二的分管片、校参与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每学期对本区(市、县)中小学校(园)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检查,检查结果向教育局提供书面报告,并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内容。
4.立足校本,促进发展 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指导并检查教研组(年级组)工作开展情况,每学年对区(市、县)或校进行集体蹲点式教研不少于2次,对优秀教研组进
行表彰。建立农村中小学校(园)校本教研实验基地,逐步缩小区域内校际间校本教研质量的差距。
5.课题管理,优化成果 做好区级课题管理,加强课题研究的检查与督促。教培中心(室)每三年至少有一项地市级以上课题立项,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6.开展调研,当好参谋 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当好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教培中心(室)每年至少有一个调研专题和调查报告,并上交教育局存档。
7.监测质量,有效评价 制定本区(市、县)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标准。每学期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提出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意见,并向教育局提供书面报告。
8.抓好培训,提高能力 每学期对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人数达本区(市、县)教师的50%。组织教研员外出学习考察活动,至少每两年外出一次。
四、市、区教研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1.拓宽视野,提高水平着力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拓宽教育教学研究视野,努力提高教研工作水平和能力。每学期教研工作有计划和总结,计划具有针对性,总结具有实效性。每年有5000字读书笔记,完成至少1篇调研报告或论文。
2.服务教学,关注课堂 着力课堂教学改革,探求高效课堂的对策和措施,逐步缩小区域内校际间学科教学质量的差距。要作好教学辅导或上示范课。每学年下校视导不少于20所学校并达到30次以上;每学年听课不少于60节,课后有评议、听评课有记录。
3.高效教研,跟进指导 有计划组织各级教研活动,教研活
动有方案、有讲稿、有反思。每月至少对1所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日常过程性工作进行指导。每学年定点参与和指导至少2所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指导过程有记录,有资料。
4.质量监测,有效评价 要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并就学科阶段情况进行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具备较高的学科命题水平,并撰写质量分析报告,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
5.深入调研,专业引领 逐步建立教研员调研制度和报告制度,为教育行政部门当好参谋。每年定点联系1所学校,了解教改动向和发展趋势,每年提交定点联系学校的工作总结或调查报告。
6.课题研究,重在实效 带领教师进行教改实验或课题研究,每三年至少承担或指导一个课题开展研究。
7.强化培训,促进发展 制定学期学科培训计划,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不同层次的教师,带教教师每学年不少于3人。
8.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制定个人成长规划,积极参加各级进修、考察和培训,考察培训有反思,改进工作有实效。做自觉、自律、自省的教研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教研工作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服务。
五、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1.认真计划,总结反思 自觉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认真
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期末做好《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含质量分析和反思)。
2.钻研教法,精心准备 钻研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实验学科要做好实验准备。
3.重视课堂,注重效率 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有效教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达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后及时写出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
4.科学训练,减负提质 遵循“梯级训练,整体提高”的原则,精心选题,杜绝题海,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5.关注全体,育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注重培“优”助“困”,适时记录学生成长情况。了解、熟悉每个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主动和家长交流、沟通,并有相应记录。
6.重视科研,促进发展 每三年承担或参与一项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以科研促进自身发展。
7.不断学习,提高素养 每学期至少写出一篇1000字以上的专业理论读书笔记。能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每学期至少有3课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每学年面向学生或教师开设一次专题讲座(有
讲稿)或承担一节教学公开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听课有记录、点评、总结评价等。
8.参与培训,提升能力 认真参加各级教育、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科研、进修、研讨等活动(有学习笔记、活动记录)。每学期参加的各级培训(含各级教研活动)不少于40学时,教研活动有记录。
六、中小学校教务主任工作基本要求
1.周密计划,严格要求 制定学期教务工作计划。制定毕业班专项工作计划。审查教研组、任课教师工作计划。
2.常规管理,讲求质量 检查教研组、任课教师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检查结果有记录和反馈。通过“一听”(听课,每学期不少于20节)、“五查”(查备课、查教学、查作业、查听课、查教研)、“三分析”(成绩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分析)、“两会”(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掌握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研究教改,明确方向 指导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逐步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好课外教学活动,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协同教科处积极组织教材、教法的改革实验。组织、指导各类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优质课。
4.培训研修,注重实效 组织校内教师培训研修。每学期向全体教师作一次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题讲座,讲稿存档备查。制定校内教师学时研修标准并督促和检查教师研修,按规定做好学时认定。
5.师资培养,思路清晰 协助校长加强教师队伍的建没,重视培养青年教师、名师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6.校际联系,注重交流 重视与兄弟学校的联系与交流,重视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保持学校教育思想及教学工作的先进性。
7.管理工作,着力落实 做好每学期的总结工作。审查教研组、任课教师工作总结。协助作好教师的聘任工作,建立并管理教师业务档案。组织教务人员做好制课表、管理学籍、教学档案、成绩考核、及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等教务工作。建立相应制度,搞好教师、教导处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考核工作。
8.部门工作,重在创新 每学期确定一个改进、提高本校教学工作或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点。
七、中小学思教主任工作基本要求
1.认真计划,总结提升 制定学校学期德育工作计划、月推进计划和专项活动计划,指导并审定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加强对工作计划实施过程的管理、督促、检查和反馈。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结。
2.队伍建设,常抓不懈 协助校长选配班主任。做好班主任的学期工作考核评估,对班主任奖励提出意见。每学期组织班主任如师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等专题培训两次(资料存档备查)。
3.完善制度,明确职责 制定学校德育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班主任工作考评细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考评细则等。
4.常规管理,强化落实 组织并实施升降国旗制度。每天组织检查、记录学校一日常规执行情况,做好日常班级评比,每周有反馈。每周组织学校卫生大扫除,督促医务室(卫生室)至少每月一次保健宣传。认真落实“二课、二操”,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指导班级上好班会课。组织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德育考核、操行
评定及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文明班级等工作。做好对特殊学生的转化工作。
5.开展活动,注重实效 按要求组织安排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人生观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的宣传等专项活动。协调班主任、团(队)、学生会开展各项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
6.交流研训,有效实施 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按月推进计划检查工作执行情况。每学期开展一次班主任读书笔记或班级活动方案等的交流。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班主任或德育工作研讨会。
7.课题研究,立足实际 与教科处协调,组织每学年学校德育研究课题或研究专题的选题。指导班主任设计方案、实施研究、总结成果。召开成果交流推广会。
8.资料管理,科学合理 收集、整理和管好本部门的常规工作资料。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督促处室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
八、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基本要求
1.规范行为,精心计划 自觉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班级工作方法恰当。结合班情制定学期工作及专题活动等计划(专项活动有目标、有措施)。制订特殊学生的培养与转化措施。学期结束认真撰写总结,总结应体现:计划完成情况,工作成绩与不足、工作思路与反思。
2.建立制度,加强管理 精心设计班级管理结构,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和检查、评比制度。每月召开两次班委会,并做好记录。定期参加班级团(队)活动,指导活动主题的选择和活动的开展。
3.强化常规,重在落实 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日常管理制度,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落实到班级日常工作中。对学校一日常规管理的执行、落实、自查、自评到位。
4.开好班会,突出特色 结合班级实际选择、设计班会活动主题。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为载体,间周上一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班会课。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得将班会课挪为他用。
5.家校沟通,联系密切 多渠道、多形式保持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做好家访工作和家访记录,沟通率达100%。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会议有主题有准备。
6.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与任课教师、少先队、团委、思教处、社区沟通,形成德育工作合力。每学期至少与科任教师召开两次班级教育教学研讨会。每半月与学“困”生沟通至少一次,确保巩固率、控制辍学率。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7.加强学习,认真研修 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教育艺术。认真参加班主任校本培训、班主任例会、专题研讨活动,每学年至少开设一节主题教育公开课。参加课题研究或承担专题研究,每学期有1篇教育随笔,每学年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8.资料收集,归档及时 按学校要求填报、收集、整理班主
任工作的相关材料,完成班主任的档案材料积累和归档工作。
九、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工作基本要求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学校有《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语音室管理制度》、《校园网管理制度》、《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制度》、《信息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教师工作职责》等制度,制定信息化绩效考核标准,考核结果列入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内容。
2.重视培训,提高技能 促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按照国家对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配合搞好教师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3.运用技术,有效指导 学校在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课”中,必须有信息化手段的参与。指导人员和教师要具备制作学科教具、绘制教学图表、研制或整合教学课件、使用现代媒体的技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开展活动课的教学。
4.优化资源,完善管理 有校园网的学校,要有专人管理校园网,校园网至少要有各学科教研组(室)的专门站点,并建有健全的教学资源,校园网资料每月有一次更新。已经建有“班班通”的学校,每个教室的信息化使用率须达到60%。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的使用率不低于90%。没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建设完善。
5.转变行为,提高效率 大力提倡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做电子文档格式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师教学反思、教学日志、教学叙事和再教设计的规范和要求,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6.整合资源,突出运用 学校在立足于校本教研的基础上,把教师制作的各种课件、教学设计、反思文本、课题研究等等分类
整理成为库资源,实现学校教学资源库动态成长式的管理、搜索和日常运用。
7.加强互动,促进交流 学校要与贵阳市教育信息网及贵阳市教育局相关部门平台互联互通,运用网络报送材料、获取信息、开展工作以及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等。学校行政、教学人员必须会使用PowerPoint和使用Word办公软件,通过网络了解教学信息、查找教学资料、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体教师要实现网络互动交流与协作。
8.优化管理,高效运行 学校所有工作逐步建立电子档案制度,传统纸质表现的工作内容需备份电子稿,并建好规范的目录档案。2011年下文之月起开展的各类检查、评估、督导等工作,要有50%以上的材料见到相应的方便查实的电子文档,逐步实现100%电子文档材料。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学习时间:2016年9月22日
主持人:王培森
地
点:理化生办公室
学
时:4学时 学习内容:
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1.认真计划,总结反思 自觉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认真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期末做好《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含质量分析和反思)。
2.钻研教法,精心准备 钻研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实验学科要做好实验准备。
3.重视课堂,注重效率
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有效教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达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后及时写出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
4.科学训练,减负提质 遵循“梯级训练,整体提高”的原则,精心选题,杜绝题海,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5.关注全体,育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注重培“优”助“困”,适时记录学生成长情况。了解、熟悉每个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主动和家长交流、沟通,并有相应记录。
6.重视科研,促进发展 每三年承担或参与一项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以科研促进自身发展。
7.不断学习,提高素养 每学期至少写出一篇1000字以上的专业理论读书笔记。能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每学期至少有3课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每学年面向学生或教师开设一次专题讲座(有讲稿)或承担一节教学公开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听课有记录、点评、总结评价等。
8.参与培训,提升能力 认真参加各级教育、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科研、进修、研讨等活动(有学习笔记、活动记录)。每学期参加的各级培训(含各级教研活动)不少于40学时,教研活动有记录。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1.认真计划,总结反思 自觉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认真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期末做好《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含质量分析和反思)。
2.钻研教法,精心准备 钻研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实验学科要做好实验准备。
3.重视课堂,注重效率 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有效教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达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后及时写出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
4.科学训练,减负提质 遵循“梯级训练,整体提高”的原则,精心选题,杜绝题海,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5.关注全体,育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注重培“优”助“困”,适时记录学生成长情况。了解、熟悉每个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主动和家长交流、沟通,并有相应记录。
6.重视科研,促进发展每三年承担或参与一项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以科研促进自身发展。
7.不断学习,提高素养每学期至少写出一篇1000字以上的专业理论读书笔记。能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每学期至少有3课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每学年面向学生或教师开设一次专题讲座(有讲稿)或承担一节教学公开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听课有记录、点评、总结评价等。
8.参与培训,提升能力认真参加各级教育、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科研、进修、研讨等活动(有学习笔记、活动记录)。每学期参加的各级培训(含各级教研活动)不少于40学时,教研活动有记录。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一)实行有效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有序地开展最有效率的学习活动,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有效备课必须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认真研究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三个重要问题,并且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和具体环节,力求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在这三个方面的预设目标。
(二)有效备课包括有效个人备课和有效集体备课,其中充分的个人备课是实现有效集体备课的重要基础,而有效的集体备课是优化个人备课的主渠道。
(三)有效备课实行三期备课,具体包括:
1、学期备课:每学期初分学科、分年级研究课程标准和各种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学期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安排等。
2、单元备课:单元教学前各年级备课组集体研究确立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3、课时备课:上课前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本课时教学活动的详细预案(具体内容参见个人备课内容要求),一般要根据上课的具体时间提前预留足够的备课时间。
二、个人备课
(一)备课要求 四遍备课: 第一遍备课要求教师个人不参照其他现成的资料,仅从自主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课标和教材,形成教案初稿;第二遍备课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名家教案和参考资料,对自己 的备课进行反思和修改,形成教案复稿,准备参加集体备课研讨;第三遍备课是在参与集体备课后根据集体研讨的结果,在充分考虑班级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个人备课进行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形成教学样稿;第四遍备课是在课堂教学实施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或导学案再次修正和完善,形成完善稿。
(二)备课内容
1、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细化,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的学生三维学习目标.2、教学资源
要精心筛选例题、习题,使例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习题具有目标性、层次性和拓展性。提倡在筛选中改编或创新。
3、教学重、难点
4、学情
通过恰当的方式(如导学案、作业、谈话等),认真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为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预设学生学习的起点、梯度作准备。
5、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学习过程,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需求,确定教师应提供的帮助和指导,预设具体的教学环节。
6、教学媒介
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选择并适时、适度地使用教学媒介,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作用。
7、课堂流程
初中以“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讲点拨、归纳提升——达标训练”(简称“导、学、讲、练”)基本流程。
导:目标导学
采取适当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然后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及自学指导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较好顺利自学。
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①自主学习。②合作学习探究
采取同桌、组内、班级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解决学生个人在自学中遇到问题。
讲:精讲点拨、归纳提升
教师对自学指导中的重点内容及通过合作探究仍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适度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进行全面归纳提升。
练:达标训练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留出不少于5—10分钟的时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练习和分层达标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做到“堂堂清”。
8、作业练习
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分别设计基础性、拓展性、实践性等不同层次的作业,指导学生选择完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9、课后反思
全面细致地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扬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集中备课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全员参与,超前准备;分散备课则是随时随地的对教学的思路、认识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集体集中备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前期授课反思、本期主备人讲解分析、集体研讨,三方面内容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其流程要求如图所示。
前期授课反思是指集体对前一期集中备课的结果在经实践检验后进行的反馈和总结,包括汇总个人反思意见,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等
本期主备人讲解分析是由本期主备人对本期集中备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意见,具体内容应包括个人备课的各方面内容(即重点讲解“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三个重要问题及有关理由,参见个人备课内容要求),为集体研讨提供素材。
集体研讨是所有教师结合自己个人备课的情况,集体对主备教师提供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研讨、补充、改进和完善,形成集体备课终稿
灵宝市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
一、课前的准备和课上的组织
1、课前2分钟,任课教师应带齐教学案、教具(调试好电教设备)等到达教室,并站立门口,面带微笑,并示意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以保证45(或40)分钟的教学时间。
2、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致意,并再次环视学生是否已作好上课准备工作。
3、对于迟到学生在示意后,先让其进教室听课,不要拒于门外或花过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教育。
4、对于个别没完成上节课学习任务的学生或者是在课堂中产生违纪突发事件,教师应作机智巧妙地处理,保证教学较为顺利地进行。绝不把学生驱赶出教室或进行体罚或站黑板,更不要自己随意离开教室不上课。
5、下课铃响后,任课教师应及时宣布下课,师生互相“再见”,不能拖课。而后,课任教师应认真记录该班学生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及作业完成情况表(若遇眼保健操时间,课任教师有责任做好该班组织与督促工作),以便让学生有一个休息和精神调节的间隙,保证其上好下一节课。
二、教学案的实施与训练的落实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自始至终努力做到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确切简明,逻辑严谨,宏亮清晰,文雅流畅,坚决剔除冗词废话,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的程度,板书清楚,主副板书分明,画图准确。
2、教学方案熟记于心,教材内容心中有数,组织教学合理科学,使课本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防止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切忌出现不顾学生学情,只管埋头读课本、读教案、讲题目或点击鼠标而导致乏味、低效的教学现象。
3、根据本学科及课型特点,可选择相应的教学措施,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意加强双基训练,又突出重点,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又生动活泼,杜绝纯注入式的教学。
4、充分提高45(或40)分钟效益,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
①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②促进新旧知识有机联系,目标紧扣新课标;
③重点之处敲重锤,难点之处有妙招;
④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生成性),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使学生能当堂巩固和消化知识,减轻学生课外的负担;
⑤改革课堂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连续讲授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或善于留下5 分钟不讲话的时间,每节课至少应有5-10分钟课堂训练时间,学生的基本训练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小先生与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⑥教学结束时,要引导学生科学小结,进一步强化“双基”;布置作业,要求应明确,份量要适中(考虑到学生全天总量),不在下课铃之后匆忙布置;
⑦抓好课堂小测,科学安排单元测试,努力达成“堂堂清”。
5、为人师表,无特殊情况,教师不宜坐在椅子上或身体趴在桌面上讲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抽烟、不开通手机、不中途随意离开教室,不随意提早下课
三、教学后补救与教学后的反思
1、课后,任课教师应抓紧对课堂中具有不良现象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查询和教育,对于较为严重的违纪现象,课任教师应主动和班主任联系,配合教育。特别注意,不能对学生进行侮辱和打骂。
2、及时总结本节课教学得失并记载在教案本上,写好教后记;及时采取适当形式对学困生给予帮助。
3、自习课,教师应按教务处或年级要求和安排准时到岗,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早读或自习,完成具体明确的任务。
观(听)课一般要求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听课”。不过,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作为理论研究方法的观课和作为考评手段的观课。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过程中观课双方(即观课者、授课者)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这样的观课,应注重把握几个方面的问题。A、树立观课的五种意识
1、对话意识
对话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对话者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其次,对话强调对他者的尊重,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
2、欣赏意识
观课是以对授课者这个主体的尊重为基础的。授课是一种劳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劳动,是艺术性的劳动。在这过程中,授课主体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带着尊重、欣赏的意识,能充分地感受到授课主体的优点,体会到授课者的成功的喜悦,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感觉到其中存在的价值,即使是暴露出的问题。如果观课者怀有不以为然的态度,观课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
3、交流意识
观课前可了解与授课相关的情况,如观课活动主题、教师情况、教学预设、学情程度等,也可以了解授课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带着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探索进行观课。有了这些交流的基础,观课时可以有较好的切入角度、层面。观课前后都应该有交流,并且观课前交流的作用往往是超过观课后交流的,但一直以来其作用却被我们忽视。
4、分享意识
观课者要把授课者的工作成效视同己出,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者的工作之中,才能分享到授课者的成功。这样的意识有利于发挥观课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避免观课者处于被动听课的境地。
5、援助意识
任何教师对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即自己已具备某些优势,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需要向别人学习。带着“援助”的意识,带着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观”别人的优势,“照”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可以使观课的效益最大化。
B、做好观课的三个环节
观课要有较好的收获,要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即观课前的准备、观课中的表现和观课后的交流探讨。
1、观课前的准备
反对匆匆忙忙不作任何准备的观课,提倡观课者做有准备的观课。观课准备情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一般性的准备。观课前了解了解情况,如熟悉教材、教案、练习册,设想一下如何上好这堂课。甚至可以了解一下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班风班貌等。
第二个层次是自己先上上这堂课。备好课之后,找个班级自己试着上一下,对这堂课的总体把握会较清楚。这两个层次的工作综合起来,观课准备是较充分的。
第三个层次要以前两个层次作为基础,在征求授课教师的意见后,形成探讨的问题或主题,带着问题或主题去观课。
2、观课中的表现
观课者在观课的过程中应具备三种角色:授课者角色、学习者角色和观课者角色,而且要根据情况随时实现这三种角色的转换。
(1)授课者角色。观课者观课时,对授课者课堂的出色表现或是不足之处要客观分析,不能不顾现实情况无限设想授课者的能力而做出不恰当的判断。要设想自己就是授课者,面临课堂的某种情况时可能的处理办法,或能达到的程度,才能使判断准确,充分肯定授课者的优点,使观课有收获。
(2)学习者角色。观课者有时也可设想自己为学生,课堂上要怎样学习才能有较高的课堂效率。如今,学生的个别差异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地为学生设身处地,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提高学习效率,做到真正地关怀每一个学生。因此学习者的角色也是观课者时时要扮演的角色。
(3)观课者角色。既然是观课,观课者角度还要贯穿于观课过程。“旁观者清”,“观课者”角度有利于冷静地对待课堂上的一切。观课者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工作,一是认真观察,注意搜集课堂上所能捕捉到的信息,特别是可视线索,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语言,因为这些现实没有“重来”的机会;二是记录,最简单的记录方式是笔录,有条件可以利用录像机技术做记录,还可以采用录音技术进行声音记录,但各种方法都有利弊,要综合使用;三是要注重深入的分析思考,以比较高的视角俯视课堂,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3、观课后的交流反思
观课后交流的焦点是课题内容、教学处理过程和学生的行为表现,但观课者、被观课者不要急于找结论,应对原先计划的内容展开探讨。观课之后的交流反思应该有以下追求:
通过交流反思,要使一堂课有新的建构。一堂课上下来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树立“问题是我们的朋友”的理念,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敞开问题,直面问题,但切忌把讨论会变成批评会。因此交流反思要有个明确的方向,与其问“你觉得这一堂课怎么样”,不如问“针对事前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你(我)想先谈哪(这)一个环节(部分)”,罗列观课的有关资料,再仔细讨论,集思广益。比如,观课和授课教师都有兴趣探讨学生能否掌握某一个课题,那么,交流反思重心就要放在:授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从“课题”的哪一方面入手,向学生提了什么问题,学生是怎样回答的,是谁回答了什么问题,教师分别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观课者拿出当时的这些情况,提出自己当初的设想,突出现在的思考,与授课者一同探究、研讨,直至“重构”和“重建”出更好的教学设计。在观课的互动中追求课堂教学的“重构”和“重建”,这是观课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目的。
通过交流反思,要使某个问题有质的突破。交流反思要处在“观课”的具体情境下,观授双方都“审视”自己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获得一种突破问题的贯通感,才能提升自己的理念,实现双赢。
“老师唱独角戏时,学生只需要聆听;老师是设计者时,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学生是主体;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学生也是主体。”这样的心声,是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方式的观课及其交流中,不断地审视和反思已有的经验,整合自身教学中那些带有不确定性的思维或技能,把新的理论和方法内化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中的生动写照。这样追求教学的交流反思,是以教师的成长为宗旨的。
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程度可分为五个阶段: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某种教师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突破,上升到高一层次并不容易,平时要勤学苦练,还要有某个机遇,才有可能实现。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个很好的平台,教师要用好这个机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到这个平台,在观课的过程中与各个层次的教师打交道,积极寻找和掌握新思想与新策略,拓宽自己的研究实践领域,最终获得专业成长。
C、观课的策略 策略1:仔细观察
观课者应特别关注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特点;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用神态、语言去激 励学生;如何用富于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如何创设学生愿意学、乐于做的教学情境;如何用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注意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并且要特别关注授课者用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打下发展性的基础,了解授课者是否既重视知识结论,又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在构建高效课堂的今天,特别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注意观察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余地;如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争辩;如何鼓励和发现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如何鼓励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特别是学习中的思维方法。
观课者在观课时除了要注意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行为以外,还应注意观察教学对象(学生)在教学时段中的收获,通过观察学生课上的神态,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解题的正确与否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必要时还可作一点课后调查来印证我们观课时所获得的结论。此外,观课者还应注意观察授课者对课堂上学生活动的驾驭情况,看授课者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偶发事件,学习授课者的教学机智并吸取有益经验。同时,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对待弱势学生,如何利用教学资源等,都是观课者应当给予关注的问题。
策略2:记好笔记
观课前,要看几遍教材,对教材钻研一番,然后问自己:“如果让我上课,我会怎么教?”。观课的时候,认真记录,力求详尽。建议原汁原味地记下师生间的对话和一些比较精彩的教学细节,并写下课堂对自己的启示、触景生情的体会和观课时忽然想到的一些问题。观课后,课后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流,本着“做学生”的态度,用汇报学习体会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观课感受。
策略3:选好位置
“观课”绝不仅仅是观看授课者的表演,它的关注点首先应该是教学效果,因此 从位置上看,不能面对学生的后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无所知。而是应该在视线开阔,能同时关注整个课堂的位置,如图所示:这个全新的角度,让观课者能够兼具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充分感知课堂,对所需要观察的问题也能清晰地体认。
D、观课的视点
1、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解?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2、互动
★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3、自主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 ★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4、呈示
★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5、对话 ★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教师的解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6、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7、机智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8、内容
★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
★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9、评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 ★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10、资源
★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11、思考
★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 ★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12、民主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
13、创新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
★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 ★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14、关爱
★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座位安排是否得当?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15、特质
★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
★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 ★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
议(评)课一般标准
议(评)课建议采用综合评析法,对所观察的一节课从整体上做全面、系统性评价。通常做法是先分析后综合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方面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学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2、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教材处理包括教材理解与教学设计。教材的理解,主要看是否把握好两个问题:其一,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其二,准确把握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做到既不流于肤浅,又不无限延伸。关于教学设计,主要看是否考虑好三个问题:其一,考虑全程设计,即对从开始的组织教学,从导入语,直到结束语的整个教学过程,要有一个精心的设计。其二,考虑板块结构,即把几个重点内容作为几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教学板块来精心设计。其三,考虑过渡衔接,即精心设计好各教学步骤之间、各重点内容之间的过渡环节。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 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所以议(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占用时间,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3)计算学生个人活动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
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现象。
5)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而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的现象。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什么是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议(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这应该在观(听)课议(评)课中得到解决。这“四个一”是:
1)一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
2)一练到底,满堂练。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备课找题单,上课甩题单,讲解对答案,怪不得学生说:“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
3)一看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指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式”。
4)一问到底,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标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使用多媒体呈现时,容易产生“一闪而过”现象,更需板书辅助。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演示实验等熟练程度。
6、从学生学习效果上分析
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有的课学生很忙,但思考度很差。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主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三是有效利用45(或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以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整体评析法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六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观(听)的课先理出个头 绪来。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人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六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总之,课堂评价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保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正确引导课改走向深入。
灵宝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目标认定10分 自主学习30分 展示交流20分 点拨升华20分 达标检测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