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随课潜入生(“千课万人”学习体会)
“随课潜入生,指导细无声”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学习体会
5月14日至17日,我有幸在杭州的浙大华家池校区,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能全程参加此次活动,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意外。意外之余,我也有了些许收获,值得我去细细品味。
这四天的学习,留在我心头的是“震撼”二字。四天里,每一天心灵都被深深地震撼着。震撼于相识的不相识的人们会舍弃风景如画的杭州美景在同一个时间不约而同地拾级而上,奔赴同一个坐台,静静地聆听,匆匆地记录,深深地思索,细细地品味,腰酸背痛却浑然不知。震撼于每一位名家在课堂上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激情高昂或智慧灵动或朴实无华或行云流水的摇曳多姿、精彩纷呈。震撼于每堂课上名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教材深度的挖掘、对课堂生成资源独到的把握以及娴熟大气的课堂驾驭。震撼于每一堂课背后的故事中,名师们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他们那种“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执着与虔诚。也可以套用窦桂梅老师的话“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来表达我的内心感受。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一点就通的,它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因此,我错误地以为在公开课上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点浪费时间,这次的学习彻底地颠覆了我这一错误的认识,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幡然醒悟。原来大师们就是这么在课堂上“授之以渔”的。
1、虞大明《祖父的园子》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虞老师教《祖父的园子》没有对学生进行过一次的朗读指导,也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响起朗朗的读书声。或许,我们会质疑:这样的语文课是否缺失了些许的语文味?细细回味他的课,我们会发觉,其实,他教给学生的是另一种语文能力——那就是习作的能力。他犹如和学生在话家常般在聊《祖父的园子》,聊园子给“我”的感觉,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文题的确定需要和中心紧密相连;聊“我”在园中所做的事,交给学生材料的取舍要为中心服务;聊自己写片段和萧红写的片段的异同,使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相同的景物,采用不同的方法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老师润物细无声般地教给了学生一些确定文题、取舍材料、具体描写等一些谋篇布局的方法。
2、薛法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学习的起点和主线,是这一课的教学精髓。第一,以问引问,教会学生提问。揭题之后,老师就问学生对于这个题目有没有什么疑问。面对老师突如其来的发问,学生沉默无语;让学生提出质疑,大家纷纷摇头。这不正好从反面照见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吗?庆幸的是,在薛老师锲而不舍的追问下,学生呆滞的思维渐渐被激活了。以致到课的尾声时,学生疑窦丛生。第二,以问导学,鼓励自主发现。让教于学,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获得真实的进步,这是薛老师成功的秘诀。这节课中,薛老师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提问中,提升思维品质。在一次又一次的发现语言奥秘和文章结构特点中,读懂内容,了解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薛老师的课,没有制作精美的课件,没有华而不实的教学环节,朴实无华的课堂中却让孩子们学到扎扎实实的知识,这就是大师的魅力啊!
3、王崧舟《与象共舞》教给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王老师的《与象共舞》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这虽然是“梅开二度”,但四千多人的体育馆仍然是座无虚席,这就是大师的魅力。他的第一种设计,侧重的是阅读本位,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第二种教学设计侧重的是写作本位,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取题立意。不同的设计,同样的精彩!
当然像她们这样教给孩子学习方法的教学环节比比皆是,比如林莘在《游山西村》中教给了孩子们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学会正确取舍资料的能力;何捷在《匆匆》中教给了孩子阅读散文的方法;刘发建在《美女蛇》中教给了孩子讲故事的方法;罗才军在《伯牙绝弦》中教给了学生读古文的方法„„
名师们的精彩课例让我意识到了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润物细无声,要时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渗透。
(吴米青)
第二篇:千课万人学习体会[范文]
“千课万人”学习心得
有幸赴杭州参加为期4天的“千课万人”观摩活动,总的感觉是“累
并快乐着”!可以如此近距离目睹名师们的风采,感受“生本课堂”,真是
受益菲浅。现就本次活动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曾以为在自己的努力下,距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为之不远,有时甚至为
一些成就沾沾自喜。走进“千课万人”活动,才体会到自己的那一步迈得
何等小。我们且不说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炼得当,因为人家毕竟是
名师;也不说名师们的教学设计如此的新颖却不失效,因为人家是多次打
造出来的精品课。只说我们也能做到的一点“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发展的人”。在名师们的课堂上,你总能听到那声亲切的称呼“孩子”,老师说的最多的话是“谁还想说?”“谁还有补充?”“谁听明白了?”“你想好了,你该怎么说?”等话语。整堂课都充满思辨,充满着教师的追问和点拨。
学生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关注到了学生的差异,老师们也需
要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能实实在在地指引我们的课堂实践,不为
一些花架子而失去课堂的真谛。在名师们的眼里“生本课堂”就是让学生
安静的去思考,合理的表达。在我们的课堂中正是缺乏让学生“安静思考,合理表达”,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不等孩子思考、表达,老师就急于包办代
替孩子去思考,去表达。我们教出来的孩子善于低头做题,而不善于思考
并流利表达自己的想法,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忽略了孩子们的“社会性”。著名的特级教师黄爱华分析了美国与中国的教育。他说,中国的教育是打
基础,体现知识的权威;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对知识的质疑和怀疑,其核心的价值是“简单、实在、培养创造力,学以致用”。在对知识的“是
什么的?”“怎么来的?”“做什么的?”“怎么做的?”中国的教育注重的事前三项,而美国的教育注重最后一项。他还提倡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有三声“掌声、笑声、欢呼声”。从他的这些话语里,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些什么?也尽最大能力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去做些什么?
可以说收获是很大的,主要是思想上的。我会学着把学生看做“真正的人”,正视孩子的出错,而不是一味的斥责,名师们的一句话说得真好“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让自己的教育工作有声有色起来。
第三篇:千课万人学习体会[范文模版]
《千课万人,成长课堂观摩会》学习心得
宁都实验小学语文学科揭小玲
有幸赴杭州参加为期4天的‚千课万人‛观摩会,总的感觉是‚大开眼界‛!可以如此近距离目睹名师们的风采,感受‚成长课堂‛,真是受益匪浅。现就本次观摩会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曾经对于名师讲课一直觉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为客观条件不同,学生素质不同。这样的课堂我们只能欣赏。但是这次的学习让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且不说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炼得当,因为人家毕竟是名师;也不说名师们的教学设计如此的新颖却不失效,因为人家是多次打造出来的精品课。只说我们也能做到的一点‚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发展的人‛。在名师们的课堂上,你总能听到那声亲切的称呼‚孩子‛,老师说的最多的话是‚谁还想说?‛‚谁还有补充?‛‚谁听明白了?‛‚你想好了,你该怎么说?‛等话语。整堂课都充满思辨,充满着教师的追问和点拨。‘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做,归学生所有’,‘遵引而不发,循不愤不启,求导之有度’。学生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关注到了学生的成长之道,老师们也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能实实在在地指引我们的课堂实践,不为一些花架子而失去课堂的真谛。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聆听了多位大师的课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这么几位老师:薛法根老师从基础的字词入手,教学扎实有效;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让我们发现原来阅读教学是可以这样上的,直奔写作指导目的;虞大明老师的《桂花雨》以作者生平简介,再配以略带伤感的背景音乐,让人不禁泪眼朦胧,一切都已‘润物细无声’地溶入了学生的心中。还有三
第四篇:千课万人 学习体会
走进“千课万人” 感受“学本课堂”
昆山三校 田晶莹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5日——10日,在皇姑区教育局教师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一行32人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市,领略与感受各位名师的精彩课堂。虽然只有短暂的5天时间,却带给我的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刻骨铭心。
此次听课共安排29节,每节课都凝聚着老师辛勤的劳动,课堂各具特色,独具匠心,可圈可点。吴正宪老师执教的《认识方程》,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操作探究,又有对操作过程的梳理与反思,同时课堂上也关注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形象入手抽象到符号,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方程,怎样去寻找方程中的等量关系,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柏继明老师的课堂永远是一种亲切慈祥,扎实严谨,朴素精彩,真实简约之美。柏继明老师执教的一堂《排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柏老师抓住了“排队”中经常出现而又学生易错的三个难点问题进行例题的解析,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出排队问题的基本规律,由此见得柏老师对于教材内容解读的精致细腻与教学处理的深厚功力。课堂中,为了突破排队所出现的一些重难点的关键词,教师利用做手势的方法演示“前后左右,排头排尾,正数倒数,顺着数与倒着数”,为解决排队问题奠定了基础。柏老师的教学流程推进关注学生,遵循儿童的认知方式。每道例题都是先在座位图中来感受计数,数数的方法及列式,再次逐步推进至画图想图来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不断加深对“排队”问题的领悟和理解。
朱乐平老师执教《数学关系》一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堂“纯数学的研究课”,开课伊始,从“关系”一词入手,让学生体会“关系”一词的深刻含义。学生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进入到了一种真正探究的感觉,课堂上学生的探索、思考给听课的每位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在朱老师的带领下能够静下心了做数学,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老师在备课和备学生下足了功夫,不得不令我佩服。
余正强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是让我在掌声与笑声中度过的,余老师以“一位小学生跑50米有5次成绩,怎样向老师汇报”为问题任务展开研讨的,这一问题的创设基于学生的一份生活的经验,学生在寻找代表数的过程中,“太快”“太慢”“偏快”“偏慢”“超常”“失常”“正常水平”,这些语言被激活,对于理解平均数这一抽象的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余老师的课堂上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以生为本”“让学生大胆思考”,课堂呈现出一次次难忘的画面和学生精彩的语言。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逐渐经历了坚决反对、心存疑惑、柳暗花明、心悦诚服的过程,这才是学本课堂的真谛。
“学校就是学笑”“学问就是学着提问”“思考着是最美丽的”这些幽默诙谐的语言就摘自华应龙老师《找次品》一课中。华老师的课堂非常完美的诠释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学本课堂。以学为本,需要追求的是一个“真”字,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只有让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疑惑,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去思考与表达,只有真正包容学生的差异,而后,才有可能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刘德武老师的课堂就像一幅美丽的江南画面,夕阳、古树、落花、小桥、流水、人家„„那么的安详,静谧,又是那么怡情、醉人!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刘老师是从数学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下入手,“看看题目是怎么写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推理,学会语言表达,一年级孩子的课堂的确很难把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堂上常常出现学习疲劳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刘老师都能很巧妙地避免,很巧妙地设计,帮助孩子愉快的度过课堂的40分钟。例如“我们一起送小象回家吧?一起喊‘小象’回家!”“咱们打开门看看他们师徒四人,好吗?我喊‘一、二、三’,你们喊‘开门’!”“大客车你们坐烦了吧?我们换下面的题,好吗?”从上面生动的语言中就能感受这一位智多星的老教师。
罗鸣亮老师的《近似数》一课让我欣赏到了罗老师的睿智与从容。整堂课罗老师让学生感觉老师非常亲切,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舞台进行交流,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也是一种数学文化的课堂体现。整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使用多媒体,仅仅四张数字卡片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翻一翻,移一移就能完成整节课的教学,尽管如此,课堂依然精彩纷呈。罗老师仅仅利用猜测罗老师新买的摩托车价格贯穿于整堂课,并且罗老师还说:“谁猜对了就得到罗老师独家赞助的摩托车图片一张”,仅仅一张图片,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有了竞争的目标去追求。课堂气氛活跃,人人都尽情地参与。
为期四天三晚的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邀请来自海峡两岸74名著名专家就课堂理念、角色定位、教学预设、教学程序、学习方向、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探讨,可以说是一场小学数学的饕餮盛宴。阴雨绵绵,风雨同舟,骤降的气温没有消减我们听课的热情,更希望可以继续搭载这样的教育平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听课认真记录中„„
余正强老师欢声笑语的课堂中„„
与名师柏继明合影的窃喜中„„
第五篇:千课万人学习体会
“千课万人”圆了我的学习梦
一直说退休前有个梦想:参加千课万人的学习,领略大师们的风采。终于,在人间四月天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这座梦寐以求的文化名城,走进西湖边浙大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激动、忐忑、期待········各种心情。逸夫体育馆,盛况空前,俨然成了学术的殿堂,名师们充满智慧、激情高昂、幽默风趣却有朴实无华的无痕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折服,采荷一小孩子们绽放智慧、激情碰撞的学习亦让我们感叹。为期四天的学习,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种思想上的洗礼,精神的大餐。驻足在“千课万人”的会场,在这魅力无限的课堂里,我们不但欣赏了小数名师的教学风采,更是在接受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洗礼。短短四天的学习,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实效课堂?什么是生态课堂?名师们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设计,亲切自然的教态,幽默风趣的语言,专家对教育教学精彩的解读都令我们受益匪浅。做课的特级教师从教材的选择与再创造、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活动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处处体现出关注数学本质、关注学生发展;处处呈现追求活力与高效的课堂。现将自己的学习收获总结如下
首先是领略了大师的风采
又见到了数学王子张齐华、名嘴徐长青,德高望重的刘德武老师、·······大师的课就像是海市蜃楼,它扣人心弦,让人身临其境,如心灵的一次旅行。课之大气是只可远观而不可效仿也。如徐长青大师的《解决问的策略》,他那深厚的语言功底,那深情的演绎,深深的吸引着学生,那是一节意味深长,韵味十足的课,让学生在“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的活动中,理解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领略了大师别样的风采。
其次对我感触很深的是现在小学数学课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虽然一直在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的构建知识。但是,在平常的家常课中,我们往往以直接呈现教学结果为主,在我所听的课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力求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这样的一堂课就不仅仅以学生的技能目标达成为指标,更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与思想的培养。如张齐华老师讲授的《圆的认识》,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整节课中,张老师充分利用“做数学”的思想,力求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变革,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这样的形式中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而让学生也一直以探索者、探究者、发现者参与学习,从中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黄爱华老师的《分数加减法》,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问题,是本节课又一个明显的特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黄老师用心去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成:“谁是小尺子?”“怎样找到小尺子?”“这个魔法尺是万能的吗?”······这样一系列问题。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的个人魅力相当重要,你的会说、会演、会逗、会哄,无一例外,这些都需要有实打实的“干货”,就像一位有厚度、有底蕴、有思想的演员会成为一位大师,如果没有,即便你说唱念打样样精通,也只能是一位演员,或是小丑,所以我觉得:内涵很重要,内涵怎么来,靠知识!学习很重要。与会专家的报告有的接地气,有的高大上,无论是课堂还是报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观摩,收获是较多的,当然关键是如何吸收借鉴,从而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此次杭州之行,总觉得脑子里装得满满当当,却总理不出个条条框框,心里恍恍惚惚的,说体会,说收获,谈不上,只留下一些只字片语,肤浅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