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学习日志
《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学习日志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字词教学不仅仅是识字教学,应该贯穿小学甚至初中、高中各年段语文教学的始终。我们都知道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还要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下面从两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以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
1.采用直观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单凭教师的讲述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具体。如在教学生字时,我把字的部首或易出错的地方用红色粉笔标出,再配上多媒体的演示,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孩子牢牢吸引住,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2.游戏激趣。
游戏是以玩带学,以玩促学的最好形式。识字教学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孩子容易厌烦,特别是低年级孩子,好动好玩,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而汉字的掌握及识字能力的培养,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得到巩固和熟练。因此,游戏成了很重要的学习形式。游戏活动使孩子们在活跃的气氛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提高了识字的兴趣和识字的效果,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的意识等。另外,刚上课时,我就告诉孩子们:老师要请最遵守纪律的、学习最认真的孩子做游戏。这样就利用孩子参加游戏的欲望规范了他们的行为,维持好课堂纪律。
二.教会孩子识字方法,让孩子会学。
教师是为了教会孩子自己识字,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识记的方法。我常采用的方法如下:
1.形象记忆法。
在识记象形字时,我画出相对应的简笔画,把抽象的汉字形象化,学生很快就能记住这些字。比如:山、水等。学习会意字时,常通过画图或实物演示等方法使学生轻松识记。如学习“春、夏、秋、冬”时,根据经验,知道孩子们不容易记住这几个字,于是准备帮帮他们。学“春”时,我问孩子们:“日就是太阳,太阳出来了,天气很暖和,很多人(用“三”表示)都出来玩了,是什么季节?”就把“春”分成了“日、三、人”三个部分,通过理解进行识记。学“夏”字时,用多媒体闪现红色的“目”,问“这是什么字?”(目)“它就是我们的眼睛,太阳太大了,于是人们用东西(闪现“目”的上面部分)遮住眼睛,想想这是什么季节?”对“秋”字,我是这样问的:“庄稼成熟了,农民把禾苗扛回家烧火做饭了。(多媒体出现相关图片)这是什么季节?”我指着“冬”的两点问:“下雪是什么季节?”又如:在识记“流”时,我几笔画出一条弯弯的河,加上夸张的手势告诉孩子们:“河里的水(指氵)在哗哗地流动,有时是直的,有时是斜的,有时还会拐弯(指右下部分),这就是流水的“流”。这样就形象地利用“流“的氵和右下部分读准了字音,记住了字形。像这样将字通过形象的分析、组合,既能使孩子很快识记生字,又能掌握字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儿歌识字法:读儿歌是低年级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他们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质量。如:教学“草”时,我教孩子们念“早上长青草,草、草、草”;学“坐”时念:“两人土上坐,坐、坐、坐,坐下的坐”;教“看”时念“手放目(眼睛)上,火眼金睛看、看、看。”(并做动作)等。并由老师的编逐步过渡到引导孩子创编,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故事识字法: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教学“ 望”字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
4.用比较法联系识字
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5、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他们这种热情,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要强求统一。如:认识“玩”字时,有的孩子用“元”字加“王”就变成了“玩”,有的孩子用“王”加“二”再加“儿”;学习“挂”,有的说把“蛙”的“虫”变为“扌”,有上说“扌”加两个“土”等;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
6.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识字。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因此识字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只局限于课堂,我们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认识出现在身边的字,如:学校的标语,街上的广告牌、店名,食品上的名称等。我们可在班上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既扩大了识字量,丰富字词积累,又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识字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就是好方法,只要是好方法就能提高识字效率。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识字方法,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学习日志4
摒弃迷信权威,注重发现创造的策略
1、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尝试和挑战。齐白石先生曾说: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想成功,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路来。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传道解惑”,也不是少数优等生的独角表演,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对话。“对话”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它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推动,相互感染,相互沟通的心灵交往过程,并体现“个性体验”的内涵。这种师生的合作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能充分激励和唤醒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
2、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考察,带着问题观摩现场,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如在“春节民俗”的系列调查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自愿选择“压岁钱的用途调查”、“春联妙对调查”以及“特色民俗”调查。通过校外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探究效率。对于探究活动的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要积极予以肯定性的评价,避免学生感到迷茫,产生畏惧,但教师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并不承担解释问题的责任,对于问题的解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来得到。教师主要是激活学生获取信息、储存信息的愿望,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去查询有关的文献资料。这样,把学生真正置于探究、学习的氛围中,发现与创造自然水到渠成。
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认知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要考虑年龄特征、个性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不断调整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方法,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第三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学习日志(一)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学习日志
(一)徐瑞颖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中小学目前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探究,就是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故探究性学习也称研究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从课程角度理解,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自然、生活和社会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学习方式角度理解,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室指导下,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四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学习日志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的策略
1、强化自主,为学生营造发现问题的探究时空。语文探究性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使其产生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强大动力。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观察整个探究活动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探究较困难的问题,有时也提醒学生换一换思路,积极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理解、好奇和厌恶、热爱和痛恨、认知和想象,困顿和顿悟等通过对话尽情地表达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交流读懂了什么,再让学生找出关键句段进行分析。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排斥合作,由于探究教学是围绕问题的解决活动来开展的,这些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复杂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他们的问题,批判性地倾听他人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并提出质疑,在产生了合作的心理需要时再引导他们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探究。
2、尊重需要,为学生营造发现问题的情感基础。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如果通过喜闻乐见的故事或者惟妙惟肖的表演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或者是一个精心设置的悬念乃至一个动感好玩的游戏,甚至巧妙地把辨论赛引进了课堂,边读边体会边交流,很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造成学生认知矛盾和冲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需求、愿望和兴趣,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第五篇:上好课——教学策略(小学) 研修日志
上好课——教学策略(小学)研修日志
通过本次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完了上好课——教学策略(小学版)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小学美术的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
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可以说既解放了教师,又解放了学生,更解放了课堂。因此,我们欣喜地发现,课改后的美术课堂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教师在教学中饱含激情。一堂堂带着课改新理念的研究课精彩纷呈,一节节设计巧妙的公开课夹带着孩子们的欢笑和兴奋,在声声的赞美中获得“成功”。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新美术课堂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课堂的综合性、多样性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多种学科的氛围内、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创造力。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许多美术课教学融和了音乐、舞蹈、语文等学科内容,拓展了美术课堂的空间。
新的美术课堂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对美术的探究与感悟。
我在上《寻找春天的色彩》这一课时,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颜色,当学生说出各自眼中的姹紫嫣红的春天时,然后适时引导:“这样美丽的春天你想把它留住吗?怎样留住它?”学生情绪高涨,议论纷纷!“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我想用照相机把它拍下来!”“我想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用歌声留住春
天!”“老师,我们可以用录像机把春天的美景拍下来,什么时候想看春天只要播放录像带就可以了!”“我想把春天的美景图贴在墙上,这样春天就一直住在我的房间里了!”“我们可以把春天的美景用文字写下来!”“老师,我们可以把美丽的春天储存在电脑里!”
从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运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日常生活中的唱歌、拍照片、拍录像联系到怎样留住美丽的春天,既激发了他们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又使新课程资源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中得以发展。
新的美术课堂,教师不把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上,而是饱含情感,充满激情,与学生一起投入到艺术的情景之中。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在《我喜欢的交通工具》一课中,教师设计制作了一个样图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几何图形拼出交通工具,要求与众不同,最后,学生都拼出了不同交通工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在《帮小鸟找家》一课中,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的回答:没有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刷《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
关心生存的环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敢于发言,勇于探索,课堂气氛活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课堂真正动了起来。
但是在“热闹”过后,我们也应该静观、反思,并且认识到: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实践的同时,经常不经意地偏离理性和真实的课堂教学轨道,出现一些看似“热闹”而忽略成效的教学现象,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想美术课堂应该既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又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应该是自由而不散漫,受约束而不呆板,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美术课堂。
美术课与其他文化课相比,本身就较为轻松活泼,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也更容易放松自己,当然这对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有好处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度”的把握。美术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但是更需要对美术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尤其是当某一个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时,我们就必须以多数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对该学生施以必要的约束,从而有效控制美术课堂的教学秩序,满足更多学生的利益。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教学必须有令人舒畅的课堂环境。试想一下,“一锅粥”的美术课堂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美的享受,学生的审美体验从何谈起?因此,必要的课堂秩序能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能切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能使美术课堂有序而引
人入胜,并从根本上保证美术课堂的魅力,给学生带来真正的自由快乐,这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