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改变行动就会改变(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3:4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念改变行动就会改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念改变行动就会改变》。

第一篇:观念改变行动就会改变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前一段读书活动中,我阅读了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撰写的 《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一个副标题: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我今天想说,观念改变,行动就会改变。

佐藤学先生说,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在课堂上我们会看到有的学生表现非常活跃,不停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言不发;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课题表现的很消极,毫无兴趣。这些都是自然的,健康的。佐藤学先生甚至认为,“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求欲’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

我不想评判佐藤学先生这句话的对与错。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在汽修实习中的故事。

车胎被扎是每个司机都不希望碰到的事,但如果真的扎胎了,就需要补胎。补胎技术含量虽然不高,但操作步骤和规范性学生还是应该会的。因为踏板操作类似扒胎机,比较简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让每个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扩胎机的使用方法。毕越庚同学第一个亟不可待地走上来操作。右踏板踩下,扩胎机缓缓打开,左踏板踩下扩胎机随踩踏次数一点点回收。看到扩胎机动作了,大家争先恐后的按照他的操作方法练习了一遍。刘朝最后一个不紧不慢地走上来。右脚一踏,扩胎机缓缓打开,左脚一踏,扩胎机缓缓的一次回收到位。而这时刚刚还求知欲很强,积极操作的学生,甚至有一些居然没有发现他操作之中与他们的不同。我也注意到,在大家迫不及待去试扩胎机时,刘朝同学一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注视着同学们操作。当时他的内化学习过程及想法我不得而知,但当我问起“你是如何做到的?”他说:“踏板踩到中间位置时,扩胎机就一次回收了。”此刻我知道他的体验操作不是盲目的,而是带有学习性的。这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有时候学生一时的不作为代表不了什么;而积极的表现可能是一种假象,更需要我们引导。

再给大家讲一个现象。实习中学生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的,而一组中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接受能力却不相同。我经常在每个组中选一两个自愿先一步学习且善于总结的学生再让他们去指导其他同学学习。往往这个时候,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从他们的低声交流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是在边思考边学习,没有聒噪的喧哗,有的是一脸的专注。

往往这种时候,我就会想到佐藤学先生所描述的“润泽的教室”: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即使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

“润泽的教室”里没有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没有“闹哄哄”的主体性假象,它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也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讲到这里,我们来说一说“倾听”。佐藤学先生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从这段话来看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的确如此,一个学生连你提出的问题都没听明白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呢?

然而我更想说“倾听”是相互的,学生需要倾听,教师更需要倾听。教师若能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地语言,学生将会得到莫大的鼓励。

张建杰同学是一个个子不高的孩子。开始接触他的时候,他唯一的事就是坐在凳子上安静的睡觉。作为老师,我没有听之任之,在每次提醒他后,我会故意给他找点事做,尤其对他每次实习操作中的表现及时肯定。慢慢地,对于我的提醒,他还会不好意思的笑笑。

直到有一天我们学习安装发动机气门弹簧锁片。他虽然是最后一个操作的,但是却意外的成了这两组学生中安装最快的一个,仅仅不到一分钟时间。要知道初学者有时半个小时安装不上都是常事。大家都因他的表现很兴奋,他也兴

奋地咧开了嘴。从这以后,张建杰完全变了,学习积极了,我甚至看到了他每天都是笑呵呵的。

回想他的整个变化过程,我所做的无非是选择了在尊重的基础上认真的倾听他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肢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并适时做出了回应而已。我觉得他进步的动力更在于他倾听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给予他有声无声的友好、期待和信任。

我很想说,教会学生倾听,请从倾听学生开始。

前些天我看到一篇文章,名字叫“可怕的中国教育:聪明伶俐进去,呆若木鸡出来”。文章中把中国、美国和日本学生的历史考试题目进行了对比。我们的历史考题中有这么一个题目: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的?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世界史关于这方面内容的考试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分析。日本高中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历史题是这样的: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20世纪打了中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我无从考证这篇文章的真伪,我也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的历史考题早已有了改进。但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警醒三道题目所折射出的教育思想之间的差异。

佐藤学先生说“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而教师的教育思想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在引领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想说,只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观念改变了,行动就会改变,课堂就会改变。

第二篇:解放思想,改变观念

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为柬华文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后有感——民生中学:洪群

有幸参加在中国成都举办的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与世界同行交流,得益匪浅。在听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赵 阳副主任的讲话之后,感触更深。

一,[抓住机遇,凝聚力量,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大发展]是本届大会主题。针对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经费严重缺乏、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教师不足、教师年龄偏大、教材缺乏、课外读物数量不足等困难,国侨办赵阳副主任对与会者和海内外华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

1,华侨华人社团、华教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为当地华文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2,国内华文教育基地和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要加强合作,发挥“基地”和“示范”的作用,以促进海外华文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3,海外华文学校要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办学水平。

4,海峡两岸应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华文教育大发展。

在这紧张而严肃的两天,与会400多位各国代表分成八组讨论,紧紧围绕着[抓住机遇,凝聚力量,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大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达到了交流沟通信息、研究分析问题,共谋华文教育大发展的目的。与会代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海外华文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意见和建议,概而言之,主要是:近年来华文教育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的变化,华文教育也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国内外各界应共同努力,乘势而上,推动华文教育大发展;国内华文教育基地和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要从各自实际出发,因校制宜,加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基地和示范作用;华侨华人社团和华教组织作为华文教育发展的支撑,应给予华文教育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主流教育部门的沟通,多做主流社会的工作,为华文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海鲜两岸在海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方面有着较多的共识和较大的合作空间,两岸可择机尝试九华文教育的具体羡慕开展合作;面对海外华校教师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专业教师缺少等问题,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海外华校教师学历培训和教师考核、资格认证,应扩大规模,加快步伐。

通过这届大会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发现了我柬华文教育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 一,我国华人社团及华教组织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发挥。二,华校领导对现代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认识不足。三,如国侨办赵阳副主任说的:“等”“靠”“要”的现象在华社中很普遍。

大会上,中国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颁布了首批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共有22个国家的58所海外华校获此殊荣,在示范学校建设方面将获得中国华文教育基金的大力支持,基金会现已筹措的近6000万元资金已经到位。据了解,首批示范学校的评选活动于2008年年底在世界各国启动,经评选后产生的。而令世界各国代表们惊奇的是柬埔寨华校没有入选[华文教育示范学校],而比柬埔寨落后的缅甸、老挝都有几所中文学校入选,为何柬埔寨闻名世界的++学校没申请参选?甚至是其他60多所华校也没申请参选?这是为什么???真让我百思不解!就世界华文学校而言,我国拥有3万多名学生60多所华文学校,办学成绩也是顶呱呱的。若是我国华校得以入选示范学校,不仅为华校提供了一个与中国华教基地院校交流合作的良好机会,而且还可以获得祖(籍)国政府在经费、师资、图书等方面予以重点的支持,对促进柬埔寨华文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柬埔寨华文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示范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我国华人社团与华教组织为何无动于衷呢?

华社领导需要改变观念,华校领导就更需要解放思想,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现代教育,之所以冠以“现代”两字,就是因为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无不与现代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机制,学校管理必须体现现代教育的管理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华校领导没有思想的大解放,也就没有华教的大发展。学校领导要虚心地学习与利用现代管理思想,逐步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单单依靠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多年来,困扰着华文教育发展的就是办学经费难以解决,学校需要建设,教师待遇需要提高,师资需要培训,教学器材需要更新换代,仅凭微薄的学费收入又怎样去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呢?热心人士的赞助仅仅是杯水车薪,暂解燃眉之急,并非长久之计,既然我们不能“等”“靠”“要”,为何不自力更生,想办法创造条件自行加以解决。目前的柬埔寨,已不再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穷二白的国家,办学校不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口,几张桌椅就行的;学校教育要现代化,需要许多资金。因此,深切希望我们华社领导正视现实,将华校每期六个月的收费标准40美元提升若干倍(4-5倍),华校领导必需彻底解放思想,力求办学高质量,高水平。各位,金边的外文学院、私立柬文学校都办得轰轰烈烈的、比比皆是,它们的收费标准是每期三个月180美元,有的甚至更高,各所院校学生人满为患,他们的师资,他们的设备都比我们华校优良许多,那我们华校为何做不到呢?柬埔寨首都教育局每年对华校的督学就指出华校的教学管理有待提高,要华校向其他外文学校看齐。各位,为何华校要低人一等呢?为何华校要到处求人、靠人施舍呢?倘若大家不解放思想,不改变观念,这样的师资力量,这样的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设备,还是这样的落后,原地踏步,走!各位,不要忘记,任何落后的事物终究要被社会所淘汰的。在大会交流期间,我们邻国-泰国北部华文民校联谊会主席和几位中文学校校董说:他们每位学生的学费约值200美元,中文教师每月待遇约值500美元,其他如教师福利、公积金、师资培训、学校建设、设备器材等等都是从收来的学费中拨出来的。泰国校董们认为,这样的待遇留不住人才,师资依然短缺,还得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当地年轻人投身参加华文教育工作行列。

正如有人说的“华社是华教之母”,“华社是华教发动机”,在华校办学资金遇到困难时,华社及华教组织要充分发挥主动性,调动华人社会广泛参与华文教育的积极性,为华校的发展出谋献策,创造条件。唯有大家解放思想,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柬埔寨华文教育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养老观念正在改变

中国人养老观念正在改变

环境清幽,设施全面,护工推着老人出来散步,三两个老人在长椅上聊天,这是我们进入武汉市江夏区侨亚国际(光谷)养生文化区首先看到的。来到侨亚的活动中心,老人们刚刚结束健康讲座,周奶奶满面笑容的走出活动室,看到年轻的我们,主动走上来打招呼。据了解,这场健康讲座是侨亚内部的老人自发组织的,这里每周都有活动,周一跳舞,周二做手工花,周三是讲座,周四是唱歌,周五是看电影,“我最喜欢学做手工花了!”对于自己的爱好,周奶奶显得很兴奋。这里的活动都是老人们自己组织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相应的活动,每天早上还会一起锻炼身体。

健谈的周奶奶还告诉我们,她退休前是做行政工作的,春节才来侨亚,对在侨亚的养老生活还是很满意的。当我们小心翼翼的问及子女是否经常来探望时,周奶奶笑着告诉我们,她有三个孩子,每周都来。其实,周奶奶刚开始准备住进养老院时,很多街坊邻居甚至亲人都表示不理解,认为有儿有女,又不是无人供养,怎么能来养老院,但是周奶奶还是坚持来到侨亚。“我已经80岁了,以前一直在家养老,现在女儿也快退休了,想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她趁着能动的时候到处看看,我在这里也生活得很好啊!”

侨亚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们,侨亚是一所民办养老院,这里最基本的单间1300元/月,最低级的护理费600元/月,还有包餐费600元/月,加上日常用品的支出,每个月的最低消费都在3000元以上,贵的甚至能达上万元。在武汉,普通家庭很难承受这么高的养老费用。

在采访的多位老人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人的文化程度很高,退休前或是大学教授,或是单位干部,或是国企职工,他们的退休金基本能承受在侨亚的养老费用。侨亚的内部设施服务比较健全,老人的安全和生活也能得到保障,老人们总体上还是对在此的养老生活比较满意。

中国人一向把“养儿防老”当作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儿孙绕膝、子孙在老人身边尽孝为天伦之乐。按照近几年中国每年新增超过60岁人口的数字来计算,每一天都有接近25000人进入到60岁以上老年人的行列。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快速发展。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并持续近40年时间。

我国已进入老人社会,在大形势下,养老的方式是老年人和其子女必需选择的,特别是独生子女时代,两个子女要扶持四个老人,甚至于六个到八个老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不是儿女不孝,是儿女要工作不可能在老人面前天天的扶持,80岁以上的老人,孤独寂寞,行动困难,病痛无助,独立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养老方式,老人幸福安康就好,而就我们采访的侨亚养老院,大多都是自愿住进来的,甚至还有给自己预约养老机构的,而且他们的退休金足够支付养老院的费用。虽然经济方面的问题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所选的养老院优劣,但在我们采访的另一所福利院中老人的情况得知,他们几乎都是由子女负担费用,就我们所采访的一位陈奶奶得知,她说住在福利院还好,很自由,但她和哥哥两人的费用都是自己儿女承担的,觉得住福利院的费用有点贵,子女有一定的压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有一部分的老人的养老观念正在渐渐由传统的“养儿防老”向“机构养老”发生转变,这是一个好兆头。

虽然也有不少独居老人年迈体弱,逐渐难以生活自理,亲人也不能时刻在身边照料,但他们对到养老机构却顾虑重重。经了解到,如何打消老人对养老机构的种种疑虑,以及养老机构如何向老人提供满意的服务,是老人愿意走进养老机构的前提。

据新闻中报道,老人不愿进养老院,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担心物质条件上比不上家里,二是担心无人搭理,失去精神寄托,三是观念上觉得养老院是孤寡老人才去的地方,怕给子女脸上“抹黑”。

“我们希望政府加大对养老院的扶持力度。比如向失能老人发放养老券,由政府负担部分困难群体的护理费,提高老人入住托老所的积极性。护理员工作辛苦,收入较低,政府再给予他们一些补贴,也能有效降低我们的人力成本。”江夏福利院管理人员毕先生说。

政府应出台有关支持的政策,也应出台相应经济扶持政策,养老院办的优劣,老人和子女承担的经济能力,传统观念的束缚等等,都需要有个解决过程。养老院的服务越来越好,设备越来越完善,好名声在外,老人在观念上对养老院的排斥就会减弱,养老院慢慢就会成为老人安享晚年的好地方了。

第四篇: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尽管我很早就知道佐藤学先生的大名,但是翻译他的著作还是第一次。适逢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深深地被他的题目所吸引,继而翻阅,一发而不可收拾,算得上一气呵成。

佐藤学先生根植于教学的文字质朴、凝练。读它时,有一种让这些触动心灵的文字烂熟于心的冲动。书中文字讲述的那场革命令是如此的令你熟悉,那些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今天,就在你的身边。这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如此爱不释手的原因,这场“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行的革命。”令人由衷地迷恋。

“我观察的出发点是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的。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佐藤学先生所说,他把自己当作 “学习共同体”中一员,把自己融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没有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才是扎扎实实地做教育研究。这样的研究对今天身处课程改革中的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感谢翻译这本书的李季湄教授,让我们能置身于异国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能真切地感受来自“别人”的压力,这应该能为我们更好的投身到“自己的革命中去”储备能量。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老师、家长市民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佐藤学教授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们震撼与反思。课程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教育界面临更多更全面的挑战。既然是革命,就需要付出代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起投身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第五篇:如何改变幼儿观念

如何改变幼儿观念

在数千年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对幼儿教育做了不懈的探索和实验,从原始和自然状态下的“母育”、“膝前教育”到近代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幼儿教育从朦胧接近科学,并逐渐确立自己的地位。①在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之时,许多世界级的著名学者曾提醒人们,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是“教育的世纪”。在从儿童开始进行的教育中,不仅可以注入人类对新世纪的梦想和渴望,还可以更充分、更深入地开发人类的潜能。儿童代表着未来和希望,但儿童的教育却只能由成人社会来运作。因此,以怎样的目的、标准、方法、模式和途径来发展儿童教育是关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最重大的选择之一。尽管在今日的世界上,由于国家、民族、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等等的不同,各国对教育目的的规定也千差万别,但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人类正趋于一致。在21世纪中幼儿教育仍将成为全球最关心的话题。

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步相对与世界幼教来说是比较晚的。在中国没有幼儿园的漫长年代里,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有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子不教,父之过”等的说法。②作为幼儿教育最初的承担者,这些父母们显然没有专门的幼教知识,有的只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经验,所以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当然,这一方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年代,但是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幼儿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到近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被誉为“中国福禄贝尔”的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开始了幼教的新探索。③一直到现在,中国幼教界都没有停止这种探索的脚步。

进入新世纪,我国幼儿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2001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和和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幼儿

①程方平:《谈新世纪幼儿教育的创新》,《早期教育》2001年2月期。②③佘宝琨:《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中国教育网。

教育越来越朝着促进幼儿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的方向开展。幼儿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均异彩纷呈,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然而我们作深层次的、冷静的思考,就会发现:但在多年的幼教改革浪潮中,仍存在着局限幼儿和幼教工作者发展的教育观念。这些教育观念的误区长此发展下去,不仅会制约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而且会使幼儿园教育工作趋于闭塞、保守,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途径,需要广大幼教工作者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大幼儿教育观,以创新的意识、精神、目标、方法、途径和相关的体制保证去探求新世纪幼儿教育的新起点,从而推进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的误区

(一)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所谓“小学化”倾向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在这种错误倾向的作用下,有些幼儿

园办起了学前班,甚至有的幼儿园在学前班使用小学的教材,以满足家长“让孩子早识字早学习”的错误要求。在这种错误做法下,幼儿欢乐的天性被剥夺了,以至于有教育专家发出呼吁“把童年还给孩子!”。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驯顺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不得没礼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不许玩小动作,不许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不许追逐打闹,不许跳跃奔跑,不许高声喊叫,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做好上下一课的准备。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听课,像小学生那样学知识,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说得严重点,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幼儿人性的粗暴践踏,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将会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其次,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日益突出,竞争激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求21世纪的建设人才必须富有开拓性和创造精神。而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这种教育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幼儿,或是幼年老成式的“小老头”,或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或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没有朝气,没有活力,没有开拓性和创造精神,是难以承担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再次,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学习本应由小学生掌握的知识,①陈维国:《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克服》,学前教育网。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其反。败坏了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 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

(二)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

家长很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看到孩子会背几首唐诗,会说几句英语,就误认为孩子的智力超常,这些都是误区。可见“学习好”是家长普遍对未成年人最具意义、最具价值的惟一期望和要求。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都无所谓。许多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把“德育”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忽视对孩子的正确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良好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对子女期望过高,一心想让孩子有出息,而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种种不良习惯不加以纠正和警惕。智力超常与否,不能以知识掌握的多少来确定,而主要看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看孩子其它智力要素,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来判定。其实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掌握的知识多,谁不希望孩子聪明。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教育。

我们现在家庭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很差,孩子对长者说话没大没小,甚至顶撞父母,待人接物缺乏应有的礼貌。我们绝对不能培养出智力水平高,但道德水平低的孩子;我们也不能培养出学习成绩好,但个性发展畸形的孩子。我们的家长也常为孩子的不礼貌,不体谅大人,任性,脾气暴躁而深感不安,也感到非常生气。一位爸爸给他的儿子买了不少世界名著,孩子感觉不顺心,就大闹,气得爸爸差点把电视机摔了。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造就千千万万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发展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需要有对社会负责和对社会发展有高度适应性的劳动者。那些个性上唯唯诺诺,遇到困难退缩,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是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知识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绝对不是降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知识经济要求劳动者的行动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生活准则。高新技术具有两面性,可以利用高新技术造福人类,也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电脑病毒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的一个典型实例。②走出家庭教育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家教误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三)幼儿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

在传统观念中,“以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教学媒体)为手段,向学生(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式地传授知识(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幼儿教师总是权威的化身,代表着社会的要求,掌握着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的确定权,教育过程就是老师向受幼儿传授知识的过程,老师是一个知识技能的灌输者,是幼儿生活中的爱护者,老师总是对的,老师是处于一种至高无尚的地位。不光幼儿这么认为,甚至连老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而幼儿则被看作什么都不会、不懂,完全依赖于成人保护的教育 客体,他们只能机械地模仿成人,被动地接受成人的教导,单方面服从成人

①②刘静:《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误区》,中华育儿网。的意志。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因此在教师心目中,幼儿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只有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近几年通过对《规程》、《纲要》的理解和学习,教师们都能认识到教育幼儿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但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还会以强制、管教的方式对待幼儿。理由是:从严管教是为了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虽然在思想上教师都能树立“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观念,但真正物化到教育行为当中还存在些问题。如教育活动中,教师会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和约束幼儿,从而忽略了幼儿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独立个体;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以减少纠纷和照顾幼儿安全为出发点,为幼儿制定细致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幼儿能够在矛盾中自行生成规则的需要。

二、当今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幼儿教育目的的转变

幼儿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很长的时

间里,幼儿教育只是作为初等教育的附属品,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上小学做好准备,而忽视了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到了后来,由于大力提倡幼儿教育及家长自身观念的转变,幼儿教育的目的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家长们认为借助各种幼教手段大力开发幼儿的潜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位神童来。所以就从胎教开始一直到孩子出生之后提前认字提前走路,然后又是上英语班又是上艺术班,给孩子安排了无穷无尽的学习内容,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其实,孩子早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神童,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头脑灵活、身体健康、品质优秀、人格健全的孩子。

或许也是出于这样一种认识,2001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有关幼儿园教育性质和任务的表述上,首次运用了“终身教育”一词。①在旧《纲要》中,幼儿园的教育任务被定义为:“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规程》指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旧《纲要》和《规程》都确立了幼儿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但两者强调的都是幼儿园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新《纲要》则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②以上表述既强调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又强调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既重视为入小学做准备,更重视为一生的健康发展打基础,这就突出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明显地体现出终身教育这一现代教育思想。为一生的健康发展打基础的幼儿教育与仅仅为入小学做准备的教育是有很大区别的。在目标的表述方面,旧《纲要》较多地使用了“教给”“发展”“培养”等词语,这 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在幼儿学习中的主

---①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试行)》,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幼教科翻印,2001年版。

导地位。与此相比,新《纲要》则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 意”等词语。这既突出了对幼儿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发挥幼儿立体作用的理念。旧《纲要》强调具体知识、技能的教学。与此不同的是,新《纲要》十分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指出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具体知识或技能的教学,而应创造一个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使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个性。新《纲要》在对教育者的要求中多处提出“让幼儿„„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等,①以求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落实这一核心目标。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这种新的教育目的观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幼儿

园的教育开始以幼儿自身发展为最终目的,这种教育目的的转变直接引起了幼儿教育其他方面的转变。

(二)幼儿教育教育内容的转变

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质量。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基本性、基础性一直是内容选择的原则。但对于什么是基本性、基础性的学习内容,现在的理解与以往相比有了不小的变化。以往,人们往往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解为基本性、基础性的学习内容。今天,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终身学习已成为必然。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已经不可能也不应该再把传授知识、技能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基础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正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被重新解释,判断基本性、基础性的学习内容的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地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组织。②这四种基本学习,反映了一种选择教育内容时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反映了教育内容从重视知识到重视态度能力的形成、从重静态的知识到重动态的活动、从重表征性知识到重行动性知识、从重“掌握”知识到重“建构”知识的变化。

幼儿园曾经长期存在着一种惟智现象,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教育开始进入幼儿园。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更应该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体现教育内容内涵的变革。尽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按健康、语言、社会等相对区分的五个领域来表述教育内容的,但内容的含义已不局限在某些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要求上,而指向幼儿参与的教育性活动,指向希望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或形成的 “基本素质”。例如,健康领域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试行)》,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幼教科翻印,2001年版。

②杜晓利:《幼儿教育应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中华育儿网。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表述,①指向的是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能力的学习;而社会领域中,类似“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养成对他人、对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的要求,显然属于“学会共同生活”的内容。②这些都是适合幼儿并最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基本学习”、“基础学习”。

幼儿的理想发展,即培养高素质幼儿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有益学习经验。而“任何单一的学习都不可能对学习者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只有通过经验的积累,才会使儿童产生深刻的变化。为了使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各种教育因素加以组织,使他们起互相强化的作用。有效的教育必须是一个被合理地组织起来的整体或系统。“整合(综合化)”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原则,指的是加强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帮助儿童把从各方面、各领

域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以增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下载观念改变行动就会改变(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念改变行动就会改变(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班主任工作观念改变(精选五篇)

    对班主任工作观念的更新 和工作方式转变的探究 镇巴县大池中心小学 冯文友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是班级的领头羊,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如今的班主任要不断反思,更新观......

    一篇文章改变观念[5篇材料]

    一篇文章改变我的很多观念 一位家长说:这篇文章改变了我的很多观念,我只后悔太晚读到它:孩 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

    只要努力,就会改变的伤感故事

    城市不大,遇见的人有的却转身已不再见。城市不小,多年不见的人却无意就遇见。我们每天在与陌生人擦肩的同时,又会看见一些旧识。他们或朋友,或同学,或儿时伙伴,或旧时邻里左右。就......

    改变教育观念,修养职业良心

    改变教育观念,修养职业良心 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育良心。它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

    改变观念,树立科学人才观五篇范文

    “科学人才观大家谈”征文 改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从古到今,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对于民族的兴盛与繁荣,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

    2012.06.14细节改变观念 管理促进生产

    面对严峻形势改变观念 细化管理促进安全生产 ——炼铁厂料场车间上半年工作总结 炼铁厂料场车间2012年在厂领导的正确指导和组织下,经过车间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截止到5月底......

    更新观念 改变自我----网修学习心得

    更新观念 改变自我 培训心得在这次培训中通过专家的解读、讲解和优秀教师教学过程的实录,使我大开眼界,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新方向和目标,国培教育以开放、自由的特点,为我们教......

    更新思路改变观念创新方法

    更新思路改变观念创新方法——谈对“整合”的理解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正被广泛地应用,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将该工具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