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语文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童年生活,成为其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这是我校近几年来深入探索的课题。
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语文教育僵化封闭的模式,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革新,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按照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来设计的。
一、小学低年级 “识字剧场”
“识字剧场”是针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而设计的一项趣味游戏活动。它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识字量,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识字剧场”,一般采取表演的方式来学习。通常是由学生来扮演某个字或不同的偏旁部首。例如一名学生戴上“氵”的卡片就成了部首“氵”,其他的学生可以戴上如“主”、“永”、“吉”等的偏旁,两组同学蹦蹦跳跳结合在一起,让其他同学认识这是一个什么字。再如,由一名同学扮演偏旁如“圭”,其他同学扮演部首如“女”、“虫”、“氵”等,根据不同的组合,让其他同学来识字。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共同虚构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把这些字串起来,在故事中强调构字规律及字的读音。这个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识字的过程。在游戏中识字,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识字剧场”的活动方式也应当不断变化。例如可以由某个同学扮演不同的字,然后组成不同的词使识字和组词结合起来,组合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以便在扩大学生识字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画说写”
“画说写”是一项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比一般的看图说话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其主要步骤是:第一,孩子通过自己的想像来构图;第二,自己动手把心中的构想画出来;第三,通过自己的口把图画的内容有条理地讲给小朋友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内容和体裁的限制,没有老师的硬性要求,学生办的报纸完成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构思,自由绘画,自由表达。毫无疑问,“画说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想像及绘画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画说写”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然,让孩子自由地“画说写”并非撒手不管,老师仍然要给予精心的指导。例如绘画,自由绘画不是漫无边际地涂鸦,老师应当告诉学生:图画一定要和你心中构思的故事紧密连为一体,也就是说要用图来表现故事。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构图中充分发挥想像和创造。
另外,在“画说写”的同时,还要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名家名作,如童话、寓言、古诗等,这个过程其实是积累材料、丰富语言的过程,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的表达才能丰富多彩。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展示作品主要应在课堂上进行,要让全体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课本剧场”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课外的一些读物中也有适合学生表演的作品,对于这类文章,我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这就是我校的“课本剧场”。
在表演课本剧之前,我们让中高年级学生自己动手把课文改变成课本剧。改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当然改编不要过于拘泥于剧本的形式,学生只要能对课文进行一定的文字上的处理,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表扬。可以让学生分组改编,最后交换阅读,看谁的改编更精彩,更适宜于表演。排演节目,所有同学都可以报名,同一个角色假如有若干同学报名的话,那就要开展竞争,由报名的同学面向全体同学讲述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谁的理解透彻,就由谁来演。课本剧表演时,小演员们在台上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观看。看完后,先由演员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角色,自已在剧中的“地位”,表演时自己的心情,表演后的自我评价;然后观众同学再谈自己的观后感受,并对小演员的表演作的自己的评价。
“课本剧场”也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做说写”
“做说写”是一项既动手又动口、动脑的活动。学生首先“做”。可以做一件东西,如泥塑、制陶、剪纸、插花,也可以做玩具,创作各类模型等。简单制作可在课堂上进行,复杂的制作可在课下完成。制作完了以后,集中到课堂上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制作过程、自我评价等详细地说给大家听,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评价做得怎么样,也可以评价说得怎么样。在这里,教师对做的要求是要有创造性,对说的要求是要有生动性和逻辑性。等大家说完以后,可以当堂写一个精彩的片断,然后到作文课上再去写一篇完整的作文。
“做说写”,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小学中年级 “看说写”
所谓“看说写”,就是先让学生看具体可感的图画、实物、录像等,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说一说,写一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减缓三年级学生作文难度,顺利完成从二年级看图说话到三年级作文的过渡。
“看说写”首先是看什么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千万不要给学生限定看的范围。这有两个原因:第一,限定看的范围,会抑制小学生参与“看说写”活动的兴趣;第二,到了中年级,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教师应当有意发展学生这种自我做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的选择,让学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明确“看说写”的要求,如“看”要有顺序,要细致,要有重点;“说”要有条理,要用词准确,句子通顺;“写”要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等等。另外,教师可以在观察的方法上、在口头表达的艺术上、在写作的技巧上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
在活动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因为既然要评价别人,就必须认真听别人说,这无疑是对学习习惯的一种培养。同时,要对别人的说作出评价,就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这又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当然评价的过程也是吸取借鉴他人长处的过程。这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物可看,有话想说,有内容可写,语文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听说写”
所谓“听”,即听有关故事的录音,通过听,了解故事内容,记忆重点词语,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说”,即在听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想像,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听到的内容;“写”是“听”和“说”的继续,听得全面,才能说得流利,写得通畅。
首先应明确活动的要求:“听”要聚精会神,要能抓住重点;“说”要有序、流利;“写”要用词准确,语句通畅。整个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更好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说”之后,又插入学生讲评这一环节。“评”是“说”的升华,学生在评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思维活跃了,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画说写”、“看说写”、“做说写”、“听说写”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的中心是“三动”:动手、动嘴、动笔;其核心是“三自”:自主去做,自主去说,自主去写。能够主动实践,主动说写,这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小学高年级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一个著名的新闻栏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社会上的焦点为人们所关注,而校园做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而这些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就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这个活动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觉感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借此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学生对此积极性非常高,找到很多焦点,如当前的“彩票热”、“减负”问题、“零花钱怎样花’等等。热点话题选出以后,大家集体讨论进行筛选整理,找出最为热点的问题准备进行访谈。
第二步由小记者确定采访对象和采访提纲。采访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家长,甚至可以采访校长。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口才和交往能力,而且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活动时可以把需要采访的人物都请到教室进行,这样访谈气氛会更浓厚一些。
第三步,小记者根据自己的访谈,与主持人合作研究,对话题进行总结,同时面向全班同学,模仿“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来陈述采访和研究的成果。这样的好处不但是锻炼了小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把各个采访小组的采访成果变成了集体的成果,所有同学在听陈述的过程中都能获益。
“焦点访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有采、编、谈、写等各种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正是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能力。
“实话实说”
“实话实说”也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名牌栏目。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人,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一些自已感到困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也是.仅靠课堂教学所无法解决的;“焦点访谈”又由于受采访人物、地点的限制,话题往往展得不开,不够深入。为此,我们借鉴“实话实说”的形式,让学生在深人的讨论中分清是非、辨别美丑。
“实话实说”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全体”的精神得以真正体现。开展这个活动时,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一次围绕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人人发言,展开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展示自己真实的思想为特征。例如,有一次讨论减负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最后对减负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认识:先从从学生角度讨论怎样减负;接着又深入探讨减负以后学生该干什么;第三个层次,减负与成绩的关系。这种认识深度是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的结论,因此几乎被所有同学所接受和理解。
“谈天说地”与“辩论会”
“谈天说地”属于一个聊天和新闻发布性质的活动。每天早晨我校都拿出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所思所见。这类活动没有一个固定的话题,而是学生想谈什么就谈什么,但必须有一个中心,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信息视野。
“辩论会”的目的是砥砺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快速表达能力。中国人讲究谨言慎行,这一点在孩子的身上也有所表现。国外的孩子个性张扬,自我表现的意识极为强烈,而中国孩子大多“讷于言”。
为了让孩子敢于开口说话,开口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经常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辩论会”之前先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话题,然后定出正方反方,两方各自搜集材料。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总而言之,高年级的这几个活动,“焦点访谈”重在“访”,让学生走出班级和校园,在交流与访问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实话实说”是学生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认识,“说真话,吐真情”是其最突出的特色;“谈天说地”主要是让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有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辩论会”则是以“辩”见长,让学生在针锋相对的思维交锋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应当说,开展这些活动的初衷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它们的效益是综合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此看来,21世纪的教育应当注重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整合,应当让学生在各种综合性的活动中全面吸取营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语文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童年生活,成为其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这是我校近几年来深入探索的课题。
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语文教育僵化封闭的模式,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革新,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按照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来设计的。
一、小学低年级 “识字剧场”
“识字剧场”是针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而设计的一项趣味游戏活动。它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识字量,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识字剧场”,一般采取表演的方式来学习。通常是由学生来扮演某个字或不同的偏旁部首。例如一名学生戴上“氵”的卡片就成了部首“氵”,其他的学生可以戴上如“主”、“永”、“吉”等的偏旁,两组同学蹦蹦跳跳结合在一起,让其他同学认识这是一个什么字。再如,由一名同学扮演偏旁如“圭”,其他同学扮演部首如“女”、“虫”、“氵”等,根据不同的组合,让其他同学来识字。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共同虚构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把这些字串起来,在故事中强调构字规律及字的读音。这个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识字的过程。在游戏中识字,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识字剧场”的活动方式也应当不断变化。例如可以由某个同学扮演不同的字,然后组成不同的词使识字和组词结合起来,组合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以便在扩大学生识字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画说写”
“画说写”是一项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比一般的看图说话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其主要步骤是:第一,孩子通过自己的想像来构图;第二,自己动手把心中的构想画出来;第三,通过自己的口把图画的内容有条理地讲给小朋友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内容和体裁的限制,没有老师的硬性要求,学生办的报纸完成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构思,自由绘画,自由表达。毫无疑问,“画说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想像及绘画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画说写”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然,让孩子自由地“画说写”并非撒手不管,老师仍然要给予精心的指导。例如绘画,自由绘画不是漫无边际地涂鸦,老师应当告诉学生:图画一定要和你心中构思的故事紧密连为一体,也就是说要用图来表现故事。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构图中充分发挥想像和创造。
另外,在“画说写”的同时,还要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名家名作,如童话、寓言、古诗等,这个过程其实是积累材料、丰富语言的过程,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的表达才能丰富多彩。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展示作品主要应在课堂上进行,要让全体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课本剧场”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课外的一些读物中也有适合学生表演的作品,对于这类文章,我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这就是我校的“课本剧场”。
在表演课本剧之前,我们让中高年级学生自己动手把课文改变成课本剧。改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当然改编不要过于拘泥于剧本的形式,学生只要能对课文进行一定的文字上的处理,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表扬。可以让学生分组改编,最后交换阅读,看谁的改编更精彩,更适宜于表演。排演节目,所有同学都可以报名,同一个角色假如有若干同学报名的话,那就要开展竞争,由报名的同学面向全体同学讲述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谁的理解透彻,就由谁来演。课本剧表演时,小演员们在台上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观看。看完后,先由演员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角色,自已在剧中的“地位”,表演时自己的心情,表演后的自我评价;然后观众同学再谈自己的观后感受,并对小演员的表演作的自己的评价。
“课本剧场”也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做说写”
“做说写”是一项既动手又动口、动脑的活动。学生首先“做”。可以做一件东西,如泥塑、制陶、剪纸、插花,也可以做玩具,创作各类模型等。简单制作可在课堂上进行,复杂的制作可在课下完成。制作完了以后,集中到课堂上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制作过程、自我评价等详细地说给大家听,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评价做得怎么样,也可以评价说得怎么样。在这里,教师对做的要求是要有创造性,对说的要求是要有生动性和逻辑性。等大家说完以后,可以当堂写一个精彩的片断,然后到作文课上再去写一篇完整的作文。
“做说写”,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小学中年级 “看说写”
所谓“看说写”,就是先让学生看具体可感的图画、实物、录像等,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说一说,写一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减缓三年级学生作文难度,顺利完成从二年级看图说话到三年级作文的过渡。
“看说写”首先是看什么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千万不要给学生限定看的范围。这有两个原因:第一,限定看的范围,会抑制小学生参与“看说写”活动的兴趣;第二,到了中年级,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教师应当有意发展学生这种自我做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的选择,让学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明确“看说写”的要求,如“看”要有顺序,要细致,要有重点;“说”要有条理,要用词准确,句子通顺;“写”要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等等。另外,教师可以在观察的方法上、在口头表达的艺术上、在写作的技巧上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
在活动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因为既然要评价别人,就必须认真听别人说,这无疑是对学习习惯的一种培养。同时,要对别人的说作出评价,就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这又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当然评价的过程也是吸取借鉴他人长处的过程。这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物可看,有话想说,有内容可写,语文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听说写”
所谓“听”,即听有关故事的录音,通过听,了解故事内容,记忆重点词语,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说”,即在听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想像,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听到的内容;“写”是“听”和“说”的继续,听得全面,才能说得流利,写得通畅。
首先应明确活动的要求:“听”要聚精会神,要能抓住重点;“说”要有序、流利;“写”要用词准确,语句通畅。整个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更好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说”之后,又插入学生讲评这一环节。“评”是“说”的升华,学生在评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思维活跃了,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画说写”、“看说写”、“做说写”、“听说写”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的中心是“三动”:动手、动嘴、动笔;其核心是“三自”:自主去做,自主去说,自主去写。能够主动实践,主动说写,这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小学高年级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一个著名的新闻栏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社会上的焦点为人们所关注,而校园做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而这些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就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这个活动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觉感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借此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学生对此积极性非常高,找到很多焦点,如当前的“彩票热”、“减负”问题、“零花钱怎样花’等等。热点话题选出以后,大家集体讨论进行筛选整理,找出最为热点的问题准备进行访谈。
第二步由小记者确定采访对象和采访提纲。采访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家长,甚至可以采访校长。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口才和交往能力,而且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活动时可以把需要采访的人物都请到教室进行,这样访谈气氛会更浓厚一些。
第三步,小记者根据自己的访谈,与主持人合作研究,对话题进行总结,同时面向全班同学,模仿“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来陈述采访和研究的成果。这样的好处不但是锻炼了小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把各个采访小组的采访成果变成了集体的成果,所有同学在听陈述的过程中都能获益。
“焦点访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有采、编、谈、写等各种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正是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能力。
“实话实说”
“实话实说”也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名牌栏目。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人,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一些自已感到困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也是.仅靠课堂教学所无法解决的;“焦点访谈”又由于受采访人物、地点的限制,话题往往展得不开,不够深入。为此,我们借鉴“实话实说”的形式,让学生在深人的讨论中分清是非、辨别美丑。
“实话实说”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全体”的精神得以真正体现。开展这个活动时,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一次围绕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人人发言,展开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展示自己真实的思想为特征。例如,有一次讨论减负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最后对减负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认识:先从从学生角度讨论怎样减负;接着又深入探讨减负以后学生该干什么;第三个层次,减负与成绩的关系。这种认识深度是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的结论,因此几乎被所有同学所接受和理解。
“谈天说地”与“辩论会”
“谈天说地”属于一个聊天和新闻发布性质的活动。每天早晨我校都拿出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所思所见。这类活动没有一个固定的话题,而是学生想谈什么就谈什么,但必须有一个中心,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信息视野。
“辩论会”的目的是砥砺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快速表达能力。中国人讲究谨言慎行,这一点在孩子的身上也有所表现。国外的孩子个性张扬,自我表现的意识极为强烈,而中国孩子大多“讷于言”。
为了让孩子敢于开口说话,开口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经常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辩论会”之前先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话题,然后定出正方反方,两方各自搜集材料。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总而言之,高年级的这几个活动,“焦点访谈”重在“访”,让学生走出班级和校园,在交流与访问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实话实说”是学生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认识,“说真话,吐真情”是其最突出的特色;“谈天说地”主要是让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有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辩论会”则是以“辩”见长,让学生在针锋相对的思维交锋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应当说,开展这些活动的初衷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它们的效益是综合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此看来,21世纪的教育应当注重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整合,应当让学生在各种综合性的活动中全面吸取营养。
第二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激发兴趣 培养兴趣 参与实践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经验:
一、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第一,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我在初中二年级中循序渐进地安排了学生在课前五分钟内进行不同活动,由易到难。学生经过这样的热身,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老师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吗?他们对学习还能没有兴趣吗? 第二,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诗文名句导课。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我以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引语,立即唤起了学生的一种亲情回味,带着这种亲情回味和反刍之心阅读课文,他们的情绪就既容易受到课文的感染,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2、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狼》第一课时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狼是阴险狡猾的,但另一面它又是可笑的,甚至让人觉得是荒唐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奇怪,它又怎么可笑呢?为什么让人觉得荒唐?让我们一起来看《聊斋志异》中的 《狼》吧”。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用讲故事作导语。议论文旨在说理,而结合故事说道理就是这种文章的常用方法。因而,以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导语,就极能唤起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例如教读吴晗的《谈骨气》,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而有些人则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不可以?‟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回答,不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谈骨气”,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
4、使用道具、插图导入新课。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课文有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我在上课时,出示一根火柴,引起学生的注意,借题发挥说,“火柴,就这么一根小小的火柴,貌不惊人,微不足道,但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却发生过一个关于火柴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此导题,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5、利用语文贴近自然和生活的特性导课。语文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很多文章来源于自然,可以调动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是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我充分利用这点,以自然特性,生活问题为相关课文的导语,就会顺利导入课文内容。朱自清的《春》我是这样导入的--“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以多数同学的回答顺利导入课文。
6、渲染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在为教学气氛酣畅、激情荡漾的文章设计导语时,我力求创设以情动情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的导语是:“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我们,噩耗传来,举国哀悼,人民悲泣。可是,“四人帮”却阻挠人民悼念总理的活动……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听吧,全国人民都在呼喊:„周总理--周总理--周--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紧接着是老师的表情朗诵,渲染追悼、怀念、歌颂的气氛,一下子使学生进入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之中。
第三,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进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
1、调控课堂氛围。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而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使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书本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例如在教读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时,我抓住课题中的“飞”,深入主题。课文生动描述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是动物世界的一种奇观。学生意想不到,个个目瞪口呆。学完这篇文章,我让学生自己谈感想,深化主旨: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的道路”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可敬的老斑羚们,为了种群的繁衍生存,甘愿从容赴死。在飞渡过程中,没有一只老斑羚企图苟且偷生,临阵退缩;没有因为出现求生的机会而互相拥挤,争夺。整个飞渡秩序井然……令人悲痛的是,这群斑羚“恰恰是奇数”。当所有老斑羚葬身悬崖,小斑羚逃出厄运之后,“镰刀头羊”却孤独地站在伤心崖上。因为它没有可以搭载的伙伴。终于,它在祝愿生者的同时,“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教室里气氛热烈,圆满完成新课的传授。教师还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
再如,在进行《幼时记趣》的教学时,教师如果死抱课文,逐段分析,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但如果抓住一个“趣”字,让学生找出作者所记叙的几件趣事:张目对日、观蚊如鹤、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并体会作者乐在其中的情趣;然后,让学生回忆童年生活,搜寻自己陶醉于自然的趣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同情弱小的情操。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学生乐于参加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达到了“我要学”的学习境界。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在某些活动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的形式,由其他组员带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例如在表演课本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都参加,不能让某些学生“被遗忘的角落”。
第四,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比如 《幼时记趣》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童年有兴趣的事情记下来,课尾在班上交流,看谁写的生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使学生对所学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兴趣。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
①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结合学习内容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如教完《西门豹》一课,在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的同时,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②还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③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机会。创办班级板报。学生自己结伙,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④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开展“中学生该不该早恋”辩论赛。因而,有人把课外活动又叫第二课堂,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硕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
再次,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才能。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给语文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从课内走到课外,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
2、环境考察: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可以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并举办征文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见解,表达他们对于理想环境的憧憬。
3、名胜古迹考察:带领学生寻古揽胜,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亲身体验诗人创作的感情,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使学生涉取到一定的社会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总之,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只要我们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三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尊重孩子的兴趣。
现在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想孩子学得好,懂得多,所以家长把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事实,孩子多学点东西是好的,家长这个出发点也是好的。但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学呢?家长就不理,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使孩子学得非常辛苦、吃力,不想学。孩子好比各种的树苗,有的像松柏苗,有的像杨柳苗,有的像榕树苗等,不论是什么树苗,都可以长成各种各样的材料。所以做父母的责任,并不在于强迫孩子学这一样,不学那一样,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喜欢的事。例如,有些孩子喜欢动手操作,搞一些小制作。而家长就认为这与学习无关,就加以阻止,限制他们,不准他们做。其实.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动脑,不懂的时候,他们就去查阅有关的资料和书籍,这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孩子还会学得自觉、开心,况且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家长不但不应该阻止他们做,还要根据孩子的这个兴趣特点,为他们提供有关的书籍,创造机会让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和比赛。
许多事实证明了,小时候培养的兴趣往往为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有些做父母的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规定”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尊重孩子自身的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培养孩子,这样往往会延误孩子的发展。
2、注意把孩子原有的兴趣与知识学习联系起来,以培养和激发新的兴趣。
有的孩子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痛,布置他写这个,他说没做过;写那个,他又说没去过、没见过,不知怎样描写。事实,有很多事孩子真的没有经历过,没有切身的体会,但又不能不写,于是他们只好这本作文书抄抄,那本作文书抄抄,真的找不到可以抄的时候,就马虎写几句来应付,成了真正“作”出来的作文。但像刚才提到的小孩,他喜欢动手操作,如果家长又支持他做,并为他提供有关书籍,他看得多了,做得多了,真的要他去写,那他写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必然较具体、真实,有血有肉,他会把自己的制作过程,把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困难时怎样想办法克服等等都具体地写出来。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参加有益的、自己喜欢的活动,并与学习联系起来。总之,家长应该注意把孩子原有兴趣与知识学习联系起来,将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以培养和激发新的兴趣。
3、准确判断孩子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并帮助解决。
孩子不喜欢学习的原因非常复杂。如果我们加以探讨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孩子不喜欢读书,而是某种因素导致的,如上学被老师批评了,读错了字遭同学的讥笑,想看电视却被迫写作业等等。这些原因逐渐在内心堆积起来后,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我们父母首先要和孩子自由沟通,以温和的态度和孩子探讨为什么不喜欢读书。这里,孩子什么话都可以说,不管他的理由多么可笑,父母也不可责骂或取笑。当孩子把不喜欢读书的理由都说出来之后,孩子自己就会发现他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并不是学习本身,而是被老师批评了,被讥笑,想看电视等与读书学习有关的环境。父母了解他的问题所在,就要为他决。例如,可以和老师谈谈孩子的情况,在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播放时,先让孩子把电视看完再去学习等,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障碍,恢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4.倾听并和孩子谈论学习生活
新入学的孩子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他们回到家会兴致勃勃地向父母讲述学校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应耐心倾听,并和他们讨论学习生活,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5、使书桌变成孩子感兴趣的地方
孩子学习做功课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一张自己的书桌是必不可少的。把书桌变成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就会使孩子对经常在书桌上进行的学习活动感兴趣。书桌要整洁,抽屉里要
备有做各门功课所需的工具,这样当他需要时,立刻就能找到,不会因为缺少某件工具而中断作业,心生烦躁。书桌美观舒适,孩子一有时间就会坐到这里开始他的学习活动。有的家长经常向老师反映到孩子在家做作业速度慢,经常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不知如何是好?当老师问及孩子在家怎样做作业的时候,有的讲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有的讲孩子一边玩一边做作业,有的讲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听大人讲话等等。这些原因都是造成孩子作业速度慢的因素。由于外界干扰大,孩子的精神难以集中。有大人在他身边讲话,就不能够好好地集中精神做作业,速度就会慢。无论什么原因,家长都必须消除可能影响孩子完成作业的干扰原因,给孩子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去学习。、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当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普遍过高,他们希望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只要孩子端坐在书桌前,不管其效率如何,父母就感到欣慰,因而总是催促孩子“坐好一一开始学习”。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危险。无视孩子的心理特点,任意延长学习时间的做法会使孩子把学习和游戏对立起来,厌恶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还会养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因此,家长切莫目光短浅,舍本逐末,不能忘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头等大事。
7、鼓励孩子获得成功。提高子女的成功感。
成功是使孩子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孩子一旦获得成功,就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下去。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引导孩子,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个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家长应该全面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去制定一些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觉得能够做到,他就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就会获得成功。当他体现到成功的乐趣时.就会有兴趣,有信心去实现下一个目标。随着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孩子就不断取得进步。孩子树立目标.建立方向,是要循序渐进,能操之过急。家长要耐心引导,具体帮助,使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学会拼音和常用汉字后,可让他们给外地的亲戚写封短信,并请求远方的亲人抽空给孩子回信,让他们尝到学习的实际效用,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8,试着让孩子创造问题,增强子女的求知欲。
孩子是学习的当事人,被迫学习,被迫考试,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生厌是可以理解的。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不是经常让孩子去解答问题,而是采取让孩子创造问题的学习方法。这不仅会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而且会激发讨厌学习孩子的学习兴趣。
试着让孩子创造问题.孩子会考虑什么地方是要点,父母也可以在指导孩子学习时以此为中心。另外,孩子一般会对自己理解非常充分或自觉得意的地方提出问题,这对父母来说,就很容易掌握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较擅长,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如果坚持这种学习方法,孩子就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准确地抓住学习的要求和问题所在。此外,这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学习自然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孩子做老师。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做老师去教父母,试着交换一下教和被教的地位,孩子站在教方的立场,会提高其学习的欲望,同时,为了使双方明白,自己必须深入地学习并抓住学习内容的要点,这对于其自身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10,开展竞赛
“竞争”是支配人类行动的一个重要动力。比起一个人努力,不如和对手竞争能更大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和同班同学一起学习,一起写作业,看谁写得既快又好。孩子也可以暗中找一个比自己成绩略高的同学作为对象,暗下决心,争取逐步赶上和超过他。
11、把学习计划公之于众
利用心理学戒烟的一种方法是,向家人或朋友公开宣布:“我要戒烟了!”这样做,会起到一个强迫约束效果。当你忍不住想抽时,马上就会想到:“是否会被别人笑话自己意志薄弱或者太没出息了”,因此就能坚持到底:“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实行自己的计划。”制定读计划也是同一个道理.不要只自己暗下决心,而是应该向家人或朋友公开宣布:“我要如何如何用功了。”这样,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12、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在做功课时,有想睡觉、看电视、吃零食等的诱惑时,就可反用此法。自己设定在达到某个目标或阶段后,以奖赏的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说只有达到规定的程度之后才可做自己期盼的事情。如此一来,你可能为了及早得到奖赏而专心致志地学习,并尽可能缩短学习时间以求得满足。像这样快乐的记忆比被迫强记更牢靠、更持久。
13、和孩子讨论他的将来。可激发他读书的意愿。
每个孩子,都会有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做父母的,不妨让孩子充分发表他们对将来的希望,不管是多么不切实际的想法。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让孩子了解,为了自己的将来,目前辛苦读书是必要的,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14、了解子女的学习能力。
切记千万不能依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强加给孩子,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目标的制定还要因人而异,即使制定训练目标后也应不断调整,使之始终处于理想的模式。
15、培养子女善用余暇时间的习惯。
在余暇时间中,孩子觉得没有压力,情绪可以得到舒缓,家长更容易通过观察评估孩子的真正学习能力。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做一些有益的事,不知不觉地形成对学习的兴趣。
16.家长必须加强自己的求知欲。
孩子善于模仿与其亲近的人,通常这个对象是父母,因此家长不仅要重视言教,身教的配合也是相当重要。求知欲强的家长带给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7、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孩子学习兴趣的关系。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经常在家中被打、骂、拿他们和班的优秀学生比,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他的不满等,这样做法只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定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可以改变的。当孩子比以前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时,家长都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意识到他是在慢慢改变。.家长要学会拿孩子的现在和以前比,而不要和其他同学比,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还要在行为上做到对孩子的优秀行为及时强化,不良的行为适当惩罚。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时,千万不要给预定的奖励。当孩子在家里有了改变的时候,家长可以和老师联系或沟通,让老师在学校或班里给予鼓励和表扬,及时强化他们的好行为。
18要让孩子有危机感,要有压力。
对于每个孩子和家长来说,要想塑造自觉的人生,这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想得清清楚楚的问题。学习动力的形成,最好不是灌输,要形成自觉,要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分析得来。要让孩子对自己成长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有正确清晰的认知,有危机感。关于大环境,而今大家的一句口头禅就是“现在是竞争社会”。要让孩子明白,这个激烈竞争的大环境,是应当热烈响应,并积极参与其中的——要让孩子真心向往竞争。
要提醒的是,要让孩子有危机感,要有压力.要让他们对好的生活的向往不停留在白日梦的阶段,这就要让他们知道不好的前途有多么糟糕,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正走在这好与不好的边缘;但是这危机感又要适度,不能不让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感,有护佑,这护佑当然不是权势和金钱,不是父母的代替,而是父母与他一起的努力,一起的奔跑前进,是交流和鼓舞
带来的信心。
解决了学习动力的问题,接下来就要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富有成效的学习习惯,也就是培育起一个日常积极、自觉的学习状态。
值得提醒的是,要建立起健康的家庭娱乐方式。要带孩子玩好。玩得身心舒展、怡情悦性。好的娱乐真地能构成生活的亮点,成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生美满的指标。
搞一次户外活动,爬山、游泳、打乒乓球„„并且全家参与,展开家庭竞赛。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增强体质,是非常积极的娱乐;相比之下,没事就带孩子去饭店,去商场,就不是特别有收效的休闲方式。
为了孩子的学习。您也许曾经头痛过、孩子也努力过,但成绩原地踏步的状态让您和孩子几乎失去了信心,但是我们请您记住:“发现者教育”决不会让您和孩子失望。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我们有信心帮您孩子快速提高成绩,减轻您和孩子的负担和压力。让孩子用优异的成绩证明给您看,您孩子是聪明的、是最棒的
第四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荐]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好地理课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地理一直为“副科”,使它在部分人眼中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甚至有的学生把它看成“休息课”。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想使学生重视地理学科,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的动因,也是成功的起点。基于这一点,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让学生有成就感。
以往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如今,我尝试做了以下改进:
课堂前15分钟留给学生自学:给定今天所讲内容范围、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己看书,并进行归纳。大部分学生下课是不会主动接触地理课本的,这15分钟相当于给学生思维缓冲,也可让学生的心彻底收到课堂上来。接下来10分钟左右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归纳知识点,学生当堂背诵,完成当堂作业。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学生的兴趣高了,学习也有劲头了。
另外,地理课也可以设计成为游戏课: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职业学校的一门文化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职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听讲不集中, 教学效果不好,要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尴尬的局面,就应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用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它往往可以使人废寝忘食,在学习中,学生只有对语文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作为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远离“厌学”而“愿学”“爱学”“乐学”,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把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成绩。那么,如何才能使职业高中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使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现在读职高的学生,一般都是文化基础较差,对文化学习早已失去兴趣,很多学生就是抱着不想学语数外才上中专,他们错误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就好了,何必还要学语文?而且许多中职院校对学生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甚至给他们提供一个错误的信息:技术才是目的,文化课无所谓。因此,教师应及时纠正这种错误认识,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因为学习语文是未来发展的需要。职高毕业就要就业,就业需要写自荐信,要靠口才来推销自己。如果语文素质不高,将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展示自己的才华。“好酒也怕巷子深”,在当今人才竞争十分激烈、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环境下,即使你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无法被别人了解、任用。现在是市场经济、法制社会,做什么事情都得签订合同,如果没有很好的语文素质,不能正确理解合同条款,将无法正确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提倡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补充知识能量,满足更多社会要求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要会读书,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文素质。再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理解、思维和应用的工具;是陶冶美好情操,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如果不学好语文,怎么能学好专业技能课呢?今后又怎么能在社会立足呢?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必要,进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韩愈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像魏书生那样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倡导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踊跃参与教学,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或自己的某种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适应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还要有敬业和奉献精神,宁可自己多走路,少让学生走“弯路”树立平等与民主、尊重与宽容的教学理念。老师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课堂上应充满民主气氛,答疑或讨论时,师生应平等相待。严格要求学生时,不挫伤
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到“严”的背后,充满了爱的期望。教学中要多一些表扬与鼓励,少一些简单化的批评和训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关心、尊重和理解学生,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使师生关系融洽,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如此以来,课堂再不是“老师一言九鼎,学生只有听的份了 ”从而也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变教学方式,实行自主合作。
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激情澎湃,满头大汗,学生在底下一脸茫然,浑浑欲睡。这是中职院校文化课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应走下讲台,腾出充裕时间,让学生占用。教师走下讲台,并不等于“放羊式”教学。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相反地,教师课前务必吃透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适时点拨。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适度指导。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不同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觉得:原来我也可以的。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只有一丁点进步,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滋味,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只粉笔,这种落后的教学手段往往带来的是教学方法的陈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学具、教具
和电化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从视听等多方面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样容易使学生在音乐中得到感情的熏陶与感染,并使学生在逼真的动感画面的情景中真实的感触到课文所体现的主题或内容,有利于学生眼、口、手、耳、脑多方位同时调动,全身心投入,犹如身临其境。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去体会课文的内涵,可以适当地将游戏、表演等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并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法国的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将教学组织成为轻松、愉快及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恰恰符合了这一要求。语文活动课突出表现为语文学习在活动中进行,它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对课堂的延伸,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语文活动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演讲赛、辩论赛、古诗文朗诵赛、讲成语故事赛、猜谜语比赛、表演品评、制作手抄报等等。可以利用每天早读、早自习时间给学生抄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词、趣联和部分饱含哲理、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让孩子们从这些优秀的语言中汲取精神养料,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每次抄写2-5组,然后师声情并茂地领读几遍,简单介绍大意及其出处,着重让学生在琅琅的诵读中去感悟和品味。这一些活动都具有比赛的性质,因此很容易吸引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如此,在每一次竞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会自主地“动”起来。我曾经多次组织猜字谜活动,每个学生都自主地积极参与,动脑动口,激发智慧的潜力。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学会了很多新的字词成语。这种活动课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思维,效果较好。语文活动课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在于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以课外阅读为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纵观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他们虽然对学习语文不大感兴趣,但是对课外读物却是情有独钟。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此作为突破口,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巧妙地转移到学习语文上来。别林斯基
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学生对于如何区别书的好坏优劣缺乏经验,不善于加以选择。因此,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职业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自我意识强烈,对未来充满幻想、对两性极为敏感、行动缺乏自制力。这一切都使他们很容易放纵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阅读内容。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上进、能提高文学素养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读者》、《小小说》、《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从中选取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使学生畅游在文学的海洋,感受文学之美,并了解更多的社会生活,丰富他们的知识,从中汲取无穷的营养,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求。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列书目、内容简介、电影赏析、录音剪辑、读书心得交流等形式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于是,学生在喜欢阅读的同时喜欢上了语文,他们经常徜徉在阅读空间和时间里,收获的不
仅仅是语文知识,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能注意采取各种方法有目的地培养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尊重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必定能促使学生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