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练习
一、苗苗访问季羡林爷爷,获得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启示。请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1.看闲书会挨打,以后不能再看了。()
2.要把文章写好,应该多看课外书。()
3.21世纪的青年必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4.古文也很重要,从小就要进行适当的积累。()
二、阅读。
羊吃草的启示 小斌
我家后面有一片绿草茵茵的坡地,那就是我小时候放羊的地方。
太阳隐去了羞得通红的大圆脸,偏南风吹来五彩缤纷的晚霞,这是夏天里最怡人的时刻。羊吃草,要数这时最欢了。瞧,它们那副聚精会神的样子,真好像世界上再没有事可使它们分心了。它们把小嘴儿贴在草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有毒的“土香草”被留下了,嫩芽一根接一根被扯断了送进嘴里。长长的羊嘴巴一歪一歪的,是那样永不倦怠地咀嚼着„„几只羊吃过了草,在习习晚风中躺下来“翻草”。胃里尚未消化的草根、草茎,这时又被送进口中,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咀嚼。
羊吃草,实在有趣。要是每个孩子都能从中吸取教益,那该多好啊!我们的学校,不正是这一片绿草如茵的坡地吗?同学们在校学习是否专心致志、珍惜大好时光呢?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分得清嫩芽和“土香草”吗?特别是羊吃草那一丝不苟、不厌其烦、永不倦怠的精神,同学们有没有做到呢?新的知识学完了,对于那些不理解或消化不透的“草根”、“草茎”,同学们是否善于经常“翻草”、反复咀嚼,直到完全消化为止呢? 我不止一次观察过羊吃草,也不止一次地琢磨上面这些问题。要是我们在学习中像小羊吃草那样,那我们还有什么知识学不好呢?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
比作“一片绿草如茵的坡地”,把
比作“土草香”,把
比作“草根”、“草茎”,把
比作“翻草、反复咀嚼”。
◆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要是我们在学习中像小羊吃草那样,那我们还有什么知识学不好呢?
◆这篇短文对你读书有哪些启示?试着写一写。
侠(侠义)峡(峡谷)狭(狭长)辖(管辖)霞(霞光)
单位)
chán(单于)
shàn(单县)传:chuán(传说)绿:lǜ(绿色)曾:zýng(曾孙)
zhuàn(传记)
lù(绿林)
cãng(末曾)盛:chãng(盛不下)正:zhâng(正路)
shâng(盛况)
zhýng(正月)
随便──拘束
通顺──别扭
喜欢──讨厌 困难──容易 重要──次要 鼓励──压制
随便──任性
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重要──主要 首要 紧要
鼓励──鼓舞 鼓动 鞭策 激励
1、??? 读拼音,写词语。
cǎi fǎng
shuǐ hǔ zhuàn
piün ký
wãn lǐ guàn tōng
()
()
()
()
gǔ
lì
lû lín hǎo hàn
cãng jīng
gǔn guü làn shú
()
()
()
()2.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xìng xīng)趣的就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xǔ hǔ)传(chuán zhuàn)》里绿(lû
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
、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如何理解?
4.扩展练习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读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对阅读的感受。
5.向大家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
一 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绿林好汉(lǜ
lù)
《水浒传》(chuán zhuàn)
倒下(dǎo
dào)盛白面(chãng shàng)
散文集(sǎn
sàn)
宝藏(cáng zàng)二 我能快速地在课文里找出与下列词语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
反义词:正课()
短暂()
容易()近义词:赶紧()
鼓舞()
喜爱()三 我仔细读了课文,知道“闲书”就是,“三贯通”是指,课题里的“大树”实际是指
背书(bâi?? býi)??? 水浒传(chuán?? zhuàn)?? 传? 达(chuán?? zhuàn)
三、圈出句子中的错别字,改正后依次写在括号里。
1、他喜欢数学,语文不行,扁科。??(???)
2、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再喜欢看闲书。(???)
3、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才是21世记的青年。?(???)
4、“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我觉得,因该写真事。”(???)
四、按要求将下列书籍分类。
《古文观止》? 《安徒生童话》? 《朝花夕拾》? 《施公案》
《三侠五义》? 《水浒传》?? 《格林童话》??? 《三国演义》
1、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我跟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
2、粮仓里堆的谷好像一座小山。(?)
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急切?? 真切
1、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地感受到时间的重要。
2、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地寻找昨天看过的那本书。
因为??? 因此
3、进来看书的人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
4、雨下得越大我越开心,(?)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七、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只有„„才„„? 不但„„而且„„?? 如果„„就„„?? 虽然„„但是„„
1、我们(?)要学习语文,()要学好其他各门功课。
2、(???)爷爷已有七十多岁了,(?)身体仍很硬朗。
3、()我们从小不发奋学习,老了()后悔莫及。
4、我们(??)现在发奋学习,将来(???)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苗? 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爱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才:A有才能的人;B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C表示强调所说的事。
(1)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2)选的都是高才生。(??)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喜欢--()培养--()
3、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贯通的人才。
【拓展运用】
1、季羡林对少年儿童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背诵要求,为什么要提这个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而自己看闲书行吗?闲书应该在什么时候看
第二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说教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阅读”专题第二课课文,本课为略读课文,是一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两人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深刻的交流。其编写目的为:
一、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二、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下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二、说学情
本课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内容简单易懂。对于高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把握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抓住主要信息学习的能力,因此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即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本课生字,掌握课文中多音字的字音、字义和组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从对话中获得启发,掌握读书和学习的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交流和讨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阅读和学习的道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访谈的内容,从对话中得到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和交流,将文中道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交流感受。
五、课时安排:本课为略读课文,我计划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准备:课件。
七、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探究法
3、讨论法
4、以读促悟法
八、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合作交流法
3、以读促悟法
4、勾画圈点法
九、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时分为六个环节来讲,分别是情景谈话,走进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物点,模拟采访——深入访谈,发表见解——总结回顾,升华情感——扩展延伸,布置作业。第一环节:情景谈话,走进课文 课文开始,随机向学生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模拟微访谈,通过简单的交流,引出今天有一位小姑娘和老学者之间的谈话,结合课件,介绍季羡林,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看看他们交谈了些什么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创新课堂,因此通过创设情境,模拟访谈,在新课之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课件资料,简介季羡林,让学生了解基本人物,带着初步了解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任务; ①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独立识记本课12个词语,借助字典或同桌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了解文章大意;
2、检查、汇报成果
3、观察文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形式有什么不同?介绍课件,并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概述主要内容。<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角色转换,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教师需引导学生自学> 第三环节:紧抓特点,模拟采访
①抓住人物特点(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苗苗:稚气、礼貌)各小组模拟采访;
②课件出示任务,边读边思考,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几方面的问题?对于读书季老提出了哪些见解?画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以读促悟,通过反复读,感悟文中道理,通过分角色朗读,更好的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 第四环节:深入访谈,发表见解
①小组为单位汇报上一环节访谈内容,汇报季老和苗苗交流的问题并发表见解,(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②就其中一个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③随文理解文中口语化的词语、即:闲书、贯通、起码。<设计意图:新课程鼓励学生交流,讨论,用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讨论、探究,因此在汇报重要内容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总结回顾,加深理解
①品味、交流题目的寓意。
②回顾文中学习、阅读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回顾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见解,获得知识> 第六环节:扩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观察,注意文中访谈的形式和需要注意的细节,设计一个生活访谈记录。
如:采访妈妈照顾家庭的心得
向优秀同学采访学习心得
②抄写本课优秀、经典词句,累积下来,培养感情,<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习了新的知识后,要会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抄写积累优美词句,多做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十、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不“闲”
微访谈 不要偏科
学好外语
积累古诗词
<设计意图:设计该板书目的是概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1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因为,它不仅仅让我了解了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季羡林爷爷,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方法。
这是一篇访谈录,主要讲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家作采访。季羡林爷爷是主张看闲书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闲书。之后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由衷佩服季羡林爷爷的知识渊博,他精通外国语言,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个性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在文章中,能够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个性好,还明白季羡林爷爷记性个性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这都与季羡林爷爷爱看书是分不开的。我真期望自己就是那文中的苗苗,从此刻开始,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面,能像季羡林爷爷说的一样,能背两百首诗,五十多篇古文。
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要到达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的青年。所以,我也必须要多看书,多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让我这棵小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的参天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2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更加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的职责与义务。
在这篇为采访的文章中,在简单和谐的谈话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老的平易近人与他的亲切和幽默,还有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深深关爱。
苗苗与季老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闲书问题”。
在季老看来“闲书”不仅仅能让我们的语文学的更好,而且能够提高写作阅读水平。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看“闲书“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能够让我们增加知识,明白做人的道里。所以说”闲书“并不闲。大诗人陆游就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季老的一番话合情合理,是我倍受感动,所以,要学好语文,就先读书吧!
对于季老提出的会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的要求,我觉的并但是分。因为日积月累,总会积累起来的。
季老对我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向目标进发,向成功进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两人轻松、睿智的对话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4今天上午,我们全班学习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文章,那就是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是访谈,苗苗先和季羡林讨论了书,他们俩都喜欢看闲书。又讨论了写作文应该怎么写,要真实。还讨论了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还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学习的要求。从这里,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这里面我最喜欢季羡林老爷爷,因为他给我们讲了许多要求,他也很历害,对苗苗也有温柔的态度,他样样都好,我也要学习他多看书,了解书里的知识,我同时也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这样我的成绩才会更好。我也一定要多读课外书,把作文写好,但必须要写真人真事,从课外书积累的好词好句也可以用在作文上,这样作文就会更加优美生动。
哎,我喜欢语文和数学,英语也很喜欢,但就是学不好。自从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季羡林爷爷的学习方法。现在我每次上完英语课马上到组长那去读英语书过关,然后回去再读几遍,把单词牢牢记在心里就好了。
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些我都要学好,在三年级时有一次我看见一本书上讲了一些文理,当时不是很懂觉得很无聊便一直没有看。上课时,彭老师提了一些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历史人物,比如像《三国演义》、《中华上下五千年》季羡林爷爷能把里面的人物名字记得滚瓜烂熟。而我每次都答错,所以,我要去书店去买一些关于这些的书,好好读一读。
季羡林爷爷还说要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我准备每天背两首古诗,三篇古文。这样,我就样样精通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季羡林爷爷的方法一定管用,这篇文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我也要多读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是我的璀璨明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5“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羡林爷爷说他最喜欢看书,因为文学家鲁讯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季爷爷说:“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还要培养文理贯通,古今贯通,中西贯通这三贯通的人才。”有的同学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这样就是偏科,对我们将来的发展不利。
季爷爷产:“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有困难”。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季爷爷说的很对,我人应该从扎扎实实地学邹外语,将来可以去国外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季爷爷还说过,古诗文的积累也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200首诗和50篇古文,我们的老师也要求我们天天背积累,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要更加认真努力地读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多读有意义的课外书,做一个三贯通的优秀人才。真是“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第四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作者:张枋
时间:1999年8月21 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马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第五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doc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2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不过,全文内容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完课文以后,我安排了学生对爱好读书的同学或新来的实习老师进行采访活动,并且写了访谈录。学生对访谈录的格式掌握得很好,但是,采访的问题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有的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双方交流的话题不是很深入,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也不够自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 在教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对此有了很多 思考: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塑造学生的心灵,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就表达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物得宜,便会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渐入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编滥造。本人认为,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
再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
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与人类爱美的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