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工作中的保教结合

时间:2019-05-13 00:2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幼儿园工作中的保教结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幼儿园工作中的保教结合》。

第一篇:论幼儿园工作中的保教结合

论幼儿园工作中的保教结合

姓名:汤雪梅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2011级本科一班 学号:20110510650

论幼儿园工作中的保教结合

【摘要】幼儿园兼负保育和教育双重职责,因此保育员和幼儿教师应相互配合,以促进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如今这个充满浮躁、利益、金钱甚至权色交易的大社会,如果要问,还有谁保持着那份纯洁与美好,非一群可爱天真的孩子莫属。无论大到一个国度的发展与繁荣,还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与美满,也离不开孩子的良好成长。于是,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美丽的人出现了,幼师和保育员。他们是一群幸福的人,因为面对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纯洁的面孔,最美好的笑容。

【关键词】教育 保育 保教结合

转眼间一周的保育实习结束了,在这一周里,我第一次亲密接触了幼儿园的方方面面,也总结出一些经验,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先谈谈如何创设幼儿感到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大部分的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差,情绪易紧张,不稳定。幼儿教育学提出: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如何使幼儿情绪稳定,在幼儿园里如在家里一样,从不愿意去幼儿园到喜欢去幼儿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充满爱和亲密的关系;

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3、根据季节和幼儿年龄特点布置室内环境;

4、提供丰富的教玩具

这个年龄的幼儿说话不连贯,只会讲简单的语和短句,所以遇到困难,易哭,易撒娇,不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意思。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对幼儿进行语言培养,采用个别与集体的方法。特别利用星期一或星期五,星期一让幼儿讲出经历过的事,星期五启发幼儿想象,让他们表达出所做所想玩的事。老师饶有兴趣地听,同时及时提醒,纠正他们的语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真实性教学:要求学生转化信息和观点的含义,如学生为了综合、概括、解释、假设或得出某种结论和解释而组合某种事实和观点,通过这些过程来操纵信息和观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主题或学科的核心概念来操纵信息和观点,组织学生系统地、有联系地研究某些主题,不要贪求过多的主题;当学生进行鉴别、论证、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构建解释或其他相对复杂的理解性活动时,加深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加强与他人交流知识、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给予别人以支持、创造出有使用价值或审美价值的结果或产品高程度的社会性支持意味着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期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表现”正确的答案给老师和同伴观赏、促使班级里所有的学生学习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班级里所有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同等重视那些能力较差或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表现。

而同时作为一名保育员,我们更应该遵守教职工道德规范和园内各项制度。积极参加园内的各项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的思想,全面完成本职工作任务。遵守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管理好幼儿生活,认真做好开餐、盥洗等工作,根据气候变化及幼儿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及时给幼儿增减衣服,指导幼儿洗脸、洗手,帮助幼儿剪指甲,及时更换床上用品,做好防暑防寒、室内通风等到工作,秋、冬、春季每月晒被子。做好通风班级卫生消毒及常规工作按时清扫班内及包干区地面墙面卫生,并保持干净。保持室内用具、玩具的清洁、整齐,每周进行一次大清扫。每天坚持三检,晨检、午检、晚检,认真做好一看、二问、三摸、四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注意观察幼儿情绪、饮食、睡眠和大小便情况,及时发现身体不适的幼儿,送医务室诊治,照顾好生病、体弱幼儿,负责幼儿进餐时的清洁与收拾,根据幼儿饭量随时添加饭菜,进餐时不催促幼儿,满足每个孩子的饭菜需求,每天及时统计幼儿就餐人数。严格执行幼儿园的安全制度、幼儿接送制度和交班制度,保证幼儿人身安全,任何时候都要让幼儿园在自己的视线内活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任何责任事故,避免意外事故。保教结合,配合教师教育计划,做好活动前后的准备和收拾整理工作,配合教师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和自我服务能力,协助教师布置环境,制作玩教具。管理好幼儿衣物和床上用品,及时清理和准备好幼儿换洗衣物,订好脱落的纽扣,给没姓名的衣物缝好班次、姓名,避免丢失衣物。保管好本班的设备、用具及幼儿生活用品,做到合理使用数目清楚,每期清点财物,节约用水、用电。协助教师做好家长工作,与每位家长都进行交流,介绍幼儿在园情况,听取家长意见。下班前要关好门窗、关熄电源。在医务人员和本班教师指导下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夏天防暑降温和防蚊、蝇工作,保证幼儿开水供应。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检查幼儿大小便后整理服装的情况,幼儿便溺后及时处理,清洗衣物。负责保管本班的设备、玩教具,并登记造册,经常清点。一旦遗失或损坏,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做相应处理。

幼儿园兼负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职责,这就要求工作中,教师和保育员的相互配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保育员要擦做好清洁,指导中大班值日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调节光线,摆放桌椅,确保活动场地的安全卫生,帮助老师准备并摆放好所需的教具和材料,配合教师准备好活动所需要的器械,并检查器械是否安全卫生,如有其他教师或外来人员听课,应把他们安置在幼儿的背后,应及时、适时、周到、适当地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保育员要协助教师稳定幼儿的注意力维持教学活动的秩序,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注意指导方式,不随意进出活动室,保持安静。需要时协助教师组织好教育活动,及时处理活动中发生的特殊情况,以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育员还应在教学练习时指导、督促、检察幼儿的等学习情况,帮助幼儿解决操作中的困难和纠纷,以便使幼儿完成教学活动任务。还要加强活动中的卫生保健,例如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学习姿势,严防操作物品时发生意外事故等。配合教师做好教学活动结束的整理工作帮助教师收拾整理活动中使用的玩教具和材料,根据需要将桌椅归位,并摆放整齐,必要时要进行擦洗。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幼儿及时盥洗、人厕、饮水。

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保育员应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材料,配合教师为幼儿配备安全卫生、数量充足的玩具。并鼓励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使用自制玩具。应经常检查玩具,如有破损,应及时整修。保持玩具清洁、无灰尘、无沾附物。玩具应1~2周消毒一次,户外游戏活动器械上有积水时,保育员应及时擦扫干净,以确保活动安全。玩具应放置在适合幼儿高度的玩具柜、玩具架、玩具箱中,以便于幼儿自由取放和使用。保育员应配合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实际需要、活动特点及活动场地的条件等设置好游戏活动区。对于活动场地的准备,室内游戏场地应保持地面清洁卫生、无杂物,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以及适宜的光照。户外游戏场地应根据天气状况,选择适宜的游戏场所,夏季尽量在荫凉处,冬季最好在向阳背风处;保育员还应检查地面上有无碎石子、树枝、碎玻璃等危险物品,并及时清理,场地若有积水应及时擦扫干净;保育员还应根据需要画好游戏场地,摆放好游戏器材和活动用品。游戏活动前,保育员应检查幼儿的衣着,以幼儿方便进行游戏活动为宜。保育员可以指导幼儿相互检查衣着。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被新异的人与物所吸引,因此,为了保证幼儿游戏的质量,保教人员在游戏活动之前应尽量排除与幼儿游戏无关的人与物。加强安全保护。根据各类游戏的特点,协助教师做好组织工作协助教师维护游戏活动时的秩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配合教师,注意掌握时机,尽量采用游戏的方式,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以保持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应协助教师收拾整理游戏场地和游戏材料,户外游戏结束后,保育员还应协助教师清点人数,整队回班,然后组织幼儿洗手、入厕、饮水,必要时还应组织幼儿洗脸。注意根据幼儿身体状况,帮助或提醒幼儿增减。

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保育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幼儿安全,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如果在室内进行体育活动,应保持场地清洁卫生、无杂物,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以及适宜的光照。大部分体育活动是在户外进行的,保育员应根据天气状况,选择适宜的活动场所。保育员还应根据教师的安排和活动需要画好场地,摆放好体育活动器材。体育活动前,保育员一定要检查幼儿的衣着,以幼儿方便进行活动为宜。保育员可以指导幼儿相互检查衣着,如查看鞋带是否系好,裤腿是否过长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育员在检查衣着时应注意检查幼儿是否携带有不安全物品,尤其是金属小刀、针等,结合问题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协助教师维护活动时的秩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注意观察幼儿活动的进展情况,对幼儿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做好活动中的安全保护。活动前,要组织幼儿做好准备活动,以使机体逐步适应较大的运动量;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生理反应,提醒教师调整运动量,不能使幼儿过度劳累;要求幼儿饭前饭后不做剧烈运动等。根据幼儿活动量及气温的变化,及时帮助或提醒幼儿擦汗和增减衣服。照顾体弱幼儿,减少其运动量,对于心肌炎患儿等特殊幼儿,要根据病情给予特殊照顾和护理。在活动后要让幼儿做整理活动,不要马上停止下来。保育员要在幼儿活动结束后进一步清点、整理器械,并摆放整齐。发现有损坏时,及时与教师联系,进行简单的修理。户外体育活动结束后,保育员应协助教师清点人数,整队回班。然后组织幼儿洗手、入厕、饮水,必要时还应组织幼儿洗脸。注意根据幼儿身体状况,帮助或提醒幼儿增减衣服。

以上就是我在幼儿园这两周以来的心得体会。我相信在以后的实习、工作中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 2008年第4期

2、育星幼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结合

幼儿园保育与教育工作的结合

摘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是: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其中幼儿为本是在幼儿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一直保持贯彻到。尊重幼儿的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学活动、保育员、保教结合

一、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幼儿的双边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样形式的教育过程。”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单单是单纯的灌输知识和技能训练,而是由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共同构成。幼儿园一切教育活动及其评价,都应、以教育目标为导向,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来确定教育内容、方法和过程。

1、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学活动应有基础性和生活性

我去幼儿园的第一天,是星期一,老师让一个小朋友上去讲自己在上周星期五提前走的,原因是周末的时候跟家人一起去喝喜酒,还带了一包喜糖和请帖来幼儿园,跟大家讲去喝喜酒的场景,然后老师就根据这个生活中的实际发生的事情,展开了学习,如果是去生日宴会,邀请卡应该怎么做,如果是邀请别人来家,邀请卡又应该怎么做。就用这个发生在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展开一次邀请卡的制作,让小朋友们画出发出邀请的人、被邀请的人、地点等等。

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就是取材于生活,根据小朋友的实际生活来引入课程,这样不会感到很生硬,也能够引起小朋友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在其中,我觉得老师在教小朋友制作邀请卡的时候,可以请他们自己来思考如果自己来制作一张邀请卡邀请别人,上面需要提到哪些内容,这样他们也会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在。

2、更新教育观念, 注入创新思想。调整更新课堂内容结构,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在我去幼儿园的一个星期里,他们进行了两次音乐教学活动,第一次是学习《小白帆》,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看了一张图片,里面有海水、海鸥、小船······老师就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就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然后老师就引出了“小白帆”这个主题,就让他们闭上眼睛,弹了一次《小白帆》,让他们体会一下这样的感觉。然后就开始唱歌。在过去的幼儿园音乐活动中,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会几首幼儿歌曲、教会跳几个幼儿舞蹈就行了,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我们时常看到老师枯燥地一遍一遍地教唱歌曲, 幼儿机械地一遍一遍地跟着学唱, 直至学会。这样的方式很难引起小朋友的兴趣,所以我看都有好几个小朋友都有些不耐烦了。因此幼儿教师本身要更新旧的教育观念, 把知识传授型教学改变成智能开发型教学。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陶行知曾说: “ 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填人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所以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但我觉得可能也跟这首歌曲的选材有关。因为,在第二次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他们是唱的《小蜜蜂》,这次就与上次不同。

创造良好的鼓励创造的环境是激活创造思维的前提。陶行知曾指出: “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并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 相信幼儿, 让他们没有恐惧和不安, 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 并在活动中迸发出更多的创造性。他们就在这次的学习中根据歌词来加上动作表演出来的,这一次,我就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表演,很多都举手让老师请自己到前面去表演。两个人当小蜜蜂,两个人当花姐姐,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在整个活动中兴趣高涨, 思维活跃, 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偷快地跟随音乐做出各种动作, 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允许幼儿创新, 积极鼓励幼儿创新, 肯定他们的创新态度, 对于激发幼儿内部的创新动机十分重要。

保教结合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幼儿园一贯坚持的原则。随着人类对自身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研究的日益加深,遵循保教结合原则显得更为重要,其内涵也更加广泛、深刻。保教结合是一个整体概念,“保”和”教”是教育整体的不同方面,同时对幼儿产生影响。

二、保育老师的工作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首先讲的就是“健康”,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需要承认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而幼儿在幼儿园的健康主要要靠保育老师进行维护。这些幼儿的心理发展和个性特征还远未成熟,他们身体各个系统、器官和肌体组织的发育正在开始。因此, 当他们离开父母的呵护进入幼儿园后, 尤其需要保育员的关心、保护和养育。

1、关注儿童日常生活

我在幼儿园的一个星期,主要是帮助保育老师进行保育工作。在这期间,我看到我们班的保育老师在平时除了去端饭、打扫卫生之外还得照顾好小朋友的身体健康。在玩大型游戏的时候注意小朋友的身体,如果有感冒的就随时询问,如果看到热的就帮助他脱衣服。

2、密切配合老师教学活动

我觉得我们班的保育老师比较其他班的保育老师还是算好的了,她不会在课堂上大声吼叫来维持纪律,因为如果大声对孩子说:“你要听讲!”“你快做好别说话了!”这些做法并非对教师教学活动的适宜配合,而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不当干预,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权益与人格尊严 幼儿和保育员都是社会的基本成员,其互相关系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虽然幼儿年幼弱小,但这并不影响这一平等关系的存在。这种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是幼儿园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幼儿和保育员相互关系的基础。如果仅把幼儿视为“受教育对象”,看不到他首先是一个“人”,显然是错误的;或因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各方面都很薄弱,就认为他们低人一等,可以专职的对待他们,更是不对的。在幼儿园就有看到保育员老师在小朋友们吃饭的时候很严厉的要求他们快点吃饭,不准发出声音,有些吃得慢的还采用喂饭的形式,每个孩子吃多少吃得快不快都应该由他们的的身体情况和他们的饭量大小来决定。

三、保教结合

1、适应儿童特点, 寓保教结合原则于日常生活中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形成一些基本素质。幼儿教育只有面向每一名幼儿,,使每名幼儿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而没有其它的选择及甄别的理由。这并非漠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更不是忽视因材施教,,而是缘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争取幼儿真正的平等受教育。由于学前期的幼儿在保护生命安全的能力、身体活动能力、自我照料和独立生活能力, 以及识别危险物品和防御能力等方面都较差, 他们缺乏生活经验, 有时不仅难以避免所面临的危险,甚至会不知不觉地制造危险, 这就需要成人的精心照料和保护, 既要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 又要逐步地对其进行必要的基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例如,在手工制作的时候,虽然用的剪刀没有很尖锐的会伤害到儿童的,但也得注意幼儿的使用;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就应该避免幼儿因为争吵打闹而受到伤害。

2、促进素质提高, 寓保教结合原则于教学活动中

在老师上课前,和老师互相交流一下,看上课时需要什么,提前给孩子们准备好。如:教具、用具。每天都提前做完份内工作后,再积极主动去帮助老师。老师上课时,会随时注意孩子的听课情况,看看有哪些孩子在走神或做小动作,就去悄悄给他们提醒一下。一方面照顾孩子帮助孩子们纠正坐姿,维持课堂纪律,另一方面认真熟悉老师的教学的内容,或帮老师示范,或给能力稍弱的孩子以个别辅导,并把自己也投入到课堂中。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学》,牟映雪,南海出版公司,2010 [2]《保育员》,周梅林,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3]《谈幼儿园保教结合》,董玉珍,学周刊,2011第12期

[4]《如何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潘文涛,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第12期

[5]《谈幼儿教育中如何落实“保教结合”》,陈光花,山东科研教育,2002第9期

第三篇:幼儿园保教结合问题浅谈

文章标题:幼儿园保教结合问题浅谈

保教结合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幼儿园一贯坚持的原则。随着人类对自身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研究的日益加深,遵循保教结合原则显得更为重要,其内涵也更加广泛、深刻.保教结合是一个整体概念,“保”和“教”是教育整体的不同方面,同时对幼儿产生影响.“保”就是

保护幼儿的健康。健康的内涵十分广泛,有身体方面的,有心理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的。身体方面包括预防疾病,加强营养和锻炼,使幼儿有健康的体魄;心理方面是指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注重其健康、积极的情感培育;社会方面是指培养幼儿探索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幼儿不仅有与他人交往的勇气,又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以前我们更多的是重视幼儿身体上的健康,而忽视了幼儿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致使一些幼儿情绪不高、波动大,封闭、孤僻,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这是不能称之为健康的。

“教”即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这是按照体、智、德、美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如合理幼儿的饮食、睡眠,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传授知识经验,发展智力、语言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园教育具有不同于中小学的特殊性,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的能力需要出发,加以组织安排。面临世纪之交,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人认为,幼儿园时期还谈不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从小学开始。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很聪明,生活自理能力却很差;有的孩子记忆力强,却缺乏创造力。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将什么样的幼儿教育带入21世纪已开始引起人们的深思。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教”相结合的原则,对

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如何落实“保教结

合”原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应积极探

索的重大课题

一、适应儿童特点,寓保教结合原

则于日常生活中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形成一些基本

素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降

生于世时只是一个充满发展潜能的生

物体,除了遗传及先天素质的差别,尚

无发展的、等级式的巨大差异。因此,幼儿教育只有面向每一名幼儿,使每名

幼儿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而没有其

它的选择及甄别的理由。这并非漠视

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更不是忽视因材

施教,而是缘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

争取幼儿真正的平等受教育。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包括来园、盥

洗、进餐、睡觉等。这些活动虽然很平

常,天天如此,但是从这些琐事中能培

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规定幼儿

来园时间,一定要在八点半钟以前,并

请家长配合做这个工作,从而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作息制度习惯;

吃饭时,要求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粗粮细粮都要吃;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讲话,不浪费粮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培养幼儿午睡习惯和正确

睡眠姿势,不伏睡,不把头蒙在被子里

睡,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由于学前期的幼儿在保护生命安

全的能力、身体活动能力、自我照料和

独立生活能力,以及识别危险物品和防

御能力等方面都较差,他们缺乏生活经

验,有时不仅难以避免所面临的危险,甚至会不知不觉地制造危险,这就需要

成人的精心照料和保护,既要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又要逐步地对其进行必要的基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

二、促进素质提高,寓保教结合原

则于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幼

儿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对平时不太讲话的幼儿,教师注意与他们多接触交谈,并创造条

件多给他们说话的机会,请他到老师处

去取东西,请他在娃娃家里当主角,有

意识地给他做打电话接电话的游戏,请

他讲故事当小小播音员等,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自尊心较强的幼

儿,如果他们有不当之处不当众批评,而是个别交谈和帮助,保护他们的自尊

心。对于一些没有听清老师要求而做

错了题或回答错了问题的幼儿,老师总

是这样说:“你是一个很聪明能干的孩

子,但是你这次有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

求,所以你回答错了,请你下次注意

听,我相信你一定会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的。”由于老师对他们用鼓励的方法。

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安全感,情绪上

稳定,心情比较愉快,因此,他们就有信

心学好、做好每件事,这样就有利于培

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三、顺应儿童天性,寓保教结合原

则于游戏之中

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

是幼儿最喜

欢的形式。我们通过开展各种游戏活

动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相互之间的协

调性。使幼儿与同伴之间能友好地交

往,能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做好某件事

情。我们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

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到工厂、农村、学

校、部队、商店、医院等,让幼儿模仿社

会中成人的活动。还组织引导幼儿玩

在商店、医院、工厂、剧院、邮局等游戏

活动,把大社会的活动内容搬进幼儿园

来,由幼儿自由地仿效大社会中的活

动,教师为他们创设活动环境和条件,让幼儿扮演各种角色,引导幼儿饶有兴

精论集锦

趣地参与各种活动,通过活动来培养他

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处

事能力、协作能力等。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

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做到保教结合,是幼教工作者对孩子、对社会、对未来的庄严承诺,也是学前期素质教育最基

本的原则。■

《幼儿园保教结合问题浅谈》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幼儿园保教结合问题浅谈。

第四篇:幼儿园保教结合问题浅谈

保教结合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幼儿园一贯坚持的原则。随着人类对自身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研究的日益加深,遵循保教结合原则显得更为重要,其内涵也更加广泛、深刻.保教结合是一个整体概念,“保”和“教”是教育整体的不同方面,同时对幼儿产生影响.“保”就是保护幼儿的健康。健康的内涵十分广泛,有身体方面的,有心理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的。身体方面包括预防疾病,加强营养和锻炼,使幼儿有健康的体魄;心理方面是指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注重其健康、积极的情感培育;社会方面是指培养幼儿探索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幼儿不仅有与他人交往的勇气,又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以前我们更多的是重视幼儿身体上的健康,而忽视了幼儿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致使一些幼儿情绪不高、波动大,封闭、孤僻,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这是不能称之为健康的。“教”即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这是按照体、智、德、美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如合理幼儿的饮食、睡眠,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传授知识经验,发展智力、语言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园教育具有不同于中小学的特殊性,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的能力需要出发,加以组织安排。面临世纪之交,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人认为,幼儿园时期还谈不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从小学开始。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很聪明,生活自理能力却很差;有的孩子记忆力强,却缺乏创造力。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将什么样的幼儿教育带入21世纪已开始引起人们的深思。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教”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如何落实“保教结合”原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应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适应儿童特点,寓保教结合原则于日常生活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形成一些基本素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降生于世时只是一个充满发展潜能的生物体,除了遗传及先天素质的差别,尚无发展的、等级式的巨大差异。因此,幼儿教育只有面向每一名幼儿,使每名幼儿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而没有其它的选择及甄别的理由。这并非漠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更不是忽视因材施教,而是缘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争取幼儿真正的平等受教育。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包括来园、盥洗、进餐、睡觉等。这些活动虽然很平常,天天如此,但是从这些琐事中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规定幼儿来园时间,一定要在八点半钟以前,并请家长配合做这个工作,从而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作息制度习惯;吃饭时,要求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粗粮细粮都要吃;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讲话,不浪费粮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培养幼儿午睡习惯和正确睡眠姿势,不伏睡,不把头蒙在被子里睡,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由于学前期的幼儿在保护生命安全的能力、身体活动能力、自我照料和独立生活能力,以及识别危险物品和防御能力等方面都较差,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有时不仅难以避免所面临的危险,甚至会不知不觉地制造危险,这就需要成人的精心照料和保护,既要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又要逐步地对其进行必要的基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

二、促进素质提高,寓保教结合原则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对平时不太讲话的幼儿,教师注意与他们多接触交谈,并创造条件多给他们说话的机会,请他到老师处去取东西,请他在娃娃家里当主角,有意识地给他做打电话接电话的游戏,请他讲故事当小小播音员等,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自尊心较强的幼儿,如果他们有不当之处不当众批评,而是个别交谈和帮助,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第五篇:医教结合材料

含义

1、最初, 医教结合作为一种较固定的提法, 是医学手段与教育手段相结合(注: 在特殊教育、康复医学领域)或临床医疗与教学相结合(注: 在医学人才培养领域)等通常含义的简称,并非仅用于特教。在知网上按年排序搜“医教结合”可发现05年以前大部分都说的是医学人才培养。

2、后来,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指 在教育教学中, 有机地融入和运用现代医学康复的理念、内容和手段, 力求科学、有效地对残疾孩子进行教育和干预, 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并称之为医教结合。

3、也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指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有机结合。康复包括医学康复(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的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教育康复(指通过教育与训练的手段,提高功能障碍者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智力、日常生活的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等方面。)、职业康复(残疾人不可能一直呆在教育系统中,义务教育或者高等教育结束之后,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入社会。又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隔阂,残疾学生毕业后经常被很多岗位拒之门外。职业康复是负责帮助这些学生通过就业实现他们未来的成功。职业康复促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获得自我效能感。)、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以农村乡镇或城市街道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任务是依靠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属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心理康复等。如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昭鸣(言语病理和听力学)认为,“医教结合”是指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是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 聋生的医学康复如听觉康复、言语矫治;教育康复如对聋生实施强化的口语教育。

4、还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不仅仅是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结合。他们认为其中的“医”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

特殊学校中主要涉及的康复教育内容也应包括七大板块,即听觉功能、言语功能、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习策略、情绪行为和运动能力评估训练.,在实施时都应包括以下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评估诊断,其主要手段是主观评价、客观测量以及两者的结合;第二层级是实施训练,其主要过程是制订计划、实施训练和动态监控;第三层级是绩效评价,其主要形式是动态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

特教学校现状

目前,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聋校的规模和听障学生人数正在萎缩,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改变具体表现为: 障碍程度严重;障碍类型多样化, 包括: 中重度智障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等;多重残疾儿童增多

历史特殊教育领域的“医教结合”既非中国人发明,也非近几年才提出。从特殊教育的历史看,特殊教育最早的探索者不少是医生。如被称为聋教育理论奠基人的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Cardano Girolamo,1501- 1576)在1550 年出版的《论精神》一书中分析了耳聋的病因,并对其进行了较科学的分类,区分了程度。他还指出,哑人通过读可以听到,通过书写可以说话。

对 莱佩(法国人,18世纪创立了第一所公立聋校)手语教学体系和海尼克口语教学体系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荷兰人阿曼也是学医出身[4]。

还有开创对因环境剥夺(?本应该得到的环境却被剥夺了)和疾病导致的智力残疾者感觉训练教育的伊塔得(Jean Marc Itard,1775 - 1838)、塞甘(Eduoard Seguin,1812 - 1880)、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 - 1952)均是医生。他(她)们之所以关注并投身于特殊教育的实践,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寻找通过教育训练改变残疾者的行为,使之回到正常发展轨道的方法。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在尝试“医教结合”。如伊塔得将基于听觉治疗效果的教育方法迁移到对“阿维龙野孩”(他从小被抛弃在森林中,企图置他于死地的人以为他已经丧命,殊不知他竟被大自然救活了。他赤身裸体,孤单地在荒野中幸存11年,直到被猎人抓住,才开始进入巴黎的文明生活。他身上的累累伤痕,说明了他曾和野兽搏斗、跌落悬崖的悲惨遭遇。野孩已经成了哑巴,从不说话。看到暴风雨突临,或云层中的太阳突现光芒照耀大地,他就会大笑不止,欣喜若狂。这个野孩子不懂得文明生活中走路的步态,只知道跑。据精神科的皮奈尔医生(伊塔德的老师)诊断,他的智力如同白痴,而且几乎永远不能再接受智力教育了。伊塔德是名聋哑医生,它采用已部分适用于治疗听力缺陷的方法对这个孩子着手进行教育,用了8年时间照料他,《阿维龙野孩的初步发育》其著名的教育论文)其它感觉的训练长达八年之久。蒙台梭利称他“是首先把医生在医院观察病人,特别是神经系统病人的方法用于观察学生的教育家。[5]”伊塔德的学生塞甘(在教育所谓的白痴儿童方面非常有名)是“一如既往,用手牵着孩子,领着他们训练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其教育方法的基础是生理学和心理学[6]。意大利首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在最初接触关在精神病院的白痴儿童时也把注意力转到对儿童疾病的研究,同时学习和向其他医生推介伊塔得、塞甘发明的教育治疗的经验。她说: “在治疗过程中教育学必须和医学相结合这样一种事实,便是当时思想的一种实践结论。由于这种趋向,使以体育治疗疾病的方法变得普及了。然而有一点我和我的同事们是不同的,就是我觉得心理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后来,蒙台梭利在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工作了两年,培训教师用特殊教育和观察方法教育智残儿童,而且从早到晚不间断地和智力残疾孩子在一起,或直接教他们。世纪,德国、匈牙利等国特殊教育界出现“治疗教育学”(又称“医疗教育学”)的名称,是“医教结合”的最早概念。西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从医学单一学科范式的治疗与干预发展到以医学为主加入其他学科成分, 进而逐步走向以教育为主融合其他学科成分的过程。1817 年, 加劳德特在哈特福特(Hartford)建立了美国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 克那克提克特聋哑人士教育与训练收容所,1839 年, 豪(Howe)建立了帕金斯与马萨诸塞盲人养育院,这一时期,对于残疾的研究以心理-医学为特点, 关注残疾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的方法, 并在隔离性质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对他们进行教育。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著名学者Winzer文策尔 指出: 这一阶段医疗干预与慈善、养护是主要目标, 教育只是副产品而已, 特殊教育是一个医疗化的过程(Medicaliz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医生而非教师扮演了特殊教育的主要角色。

随着20 世纪的来临, 西方多数的寄宿制特殊教育养护机构转变为公立的特殊教育日校(亦称走读学校);隔离的、自足式的特殊教育班越来越成为教育者们愿意接受的残疾儿童教育服务模式, 并于20 世纪50-60 年代达到顶峰。公立的特殊教育走读学校与特殊班的迅速发展首先是因为人们对于隔离的、寄宿制的特殊教育机构及其慈善、养护的模式产生了不满。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义务教育观念已经深得人心, 残疾儿童应该与正常儿童一样享受教育的权利为公众所接受。许多特殊教育机构纷纷将养护机构(Asylum或者Institution)更名为学校(School), 以适应公立性质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 隔离的特殊班随之出现, 它们被冠以不同的名称, 如: 不分等级教室(Ungraded class)、机会教室(Opportunity class)、辅助教室(Auxiliaryclass)等。以慈善、医疗模式为基础的传统特殊教育机构逐渐向教育模式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班)体系转变, 显示人们对于以环境限制、带有惩罚性质的看护与治疗为特点的隔离式特殊教育养护机构的摈弃。尽管如此, 医疗模式的影响并未减弱, 特殊教育仍然有着强烈的医学色彩, 换言之, 医教结合似乎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欧洲出现的医疗教育学(Therapeutic pedagogy)就是对医学治疗与教育训练结合的系统化。在美国也出现了remedial education一词, 表明对特殊教育中运用医疗补偿的重视。一直到今天,美国仍然保留着以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为名的特殊教育核心学术期刊,但也仅仅是名字而已,其内容早已摆脱了医教结合的桎梏。

二战后, 随着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建构主义逐渐取代实证主义成为揭示社会现象、人类经验和客观事实的主要范式。建构主义者认为, 残疾的产生与境遇受到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特点的影响, 残疾源于社会分化与分层, 是社会不公平现象在特定社会群体身上的复制。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从传统的心理-医学转向社会学模式;从重视学生的缺陷鉴定与干预转向重视社会与文化环境的改变, 注重通过宏观社会政治、经济等的改革减少不公平现象, 主张特殊儿童从特殊教育学校(班)逐渐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美国六十年代以来著名的民权运动希望消除种族歧视, 倡导残疾人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的努力正是这一模式的体现。这一阶段出现的回归主流以及后来的全纳教育理论就是要打破教育中存在的等级, 消除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隔离的二元体制, 通过学校改革与资源重组, 建立公平的学校体制。正是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孕育了融合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 而组织学、管理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为残疾儿童的社会融合与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学科视野。医教结合的方式开始服务于全纳教育模式下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提医教结合的人很少,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纳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特殊教育领域的“医教结合”主要发生在聋教育界。1954 年《健康报》报道沈阳铁西区针灸门诊部医生吴之升、张知学采用针灸治疗200 余例聋哑人,其中70%以上的病例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可以讲话。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湖北天门县医院杨辅之针刺患者哑门穴治疗聋哑的事情。其中有的患者是在校聋生。“文化大革命”时期,“医教结合”的首次高潮在聋校掀起。起因是1968 年《人民日报》报道解放军某部卫生员赵普羽用针灸刺哑门穴使辽源市聋哑学校学生王雅琴听到声音和会说话的事情。之后,解放军医疗队纷纷进驻各地聋校。一时间,针灸以及一些其他中医疗法在聋校广泛开展。针灸治聋的效果也被夸大,最典型的是1971 年《人民画报》宣传北京某聋校针灸治聋效果为百分之百,聋生不仅能听见、说话和唱歌,有的还参了军。同时,聋校教师对聋生进行大量的发音、说话强化训练。但最终这次高潮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悄然退去。针灸耳聋几次起伏的根本原因是其疗效在其他临床实验中得不到相同的验证,特别是针灸不可能治愈内耳永久性损害。自上世纪90 年代重起,目前渐成气候的“医教结 合”可以说是第二次浪潮。在改革开放初期, 上海的聋校已开始探索,利用中医针灸技术提高听力训练效果。1993 年上海低视力学校还编写出版了我国的第一套《低视力康复训练图谱》。

200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设立言语听觉科学专业(本科),该专业的办学宗旨为“医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文理结合”[2]。华东师大实验基地——宝华门诊(?一所在康复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国家重点实验基地)

2009年,在《上海市特殊教 育 三 年 行 动 计 划(2009—2011年)》 中,“医教结合” 正式提出,从此关于这一观念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

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布了相关文件: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若干所特殊教育学校,作为首批实验学校,承担“医教结合”的实验研究项目。

为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现象,国家提出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满足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双重需要。2013 年3 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是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华东师范大学成功申报了我国第一个教育康复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 具体说, 本科学生必须修满156+ 60个学分的课程, 前156 个学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承担, 后60 个学分(包括临床康复实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 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教育康复专业)的学位证书, 也可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证书(相当于二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 实施7 年一贯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 如前三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课程, 后四年在教育康复学专业学习心理与特殊教育类课程, 硕士论文可由两校教师分别或联合指导。在教育康复学学科下逐步分设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特殊儿童物理治疗(是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针对性改善躯体、生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治疗方法包括各种主动的躯体活动训练,以及被动的治疗性躯体活动。)、特殊儿童作业治疗(?)、特殊儿童心理干预、教育康复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

。以期培养既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训练任务的“双师型”人才。

争论:⑴必经之路;⑵ 炒冷饭, 是历史的倒退(通过争论来更好的了解医教结合)

海派与学院派

海派

沈晓明(?)从特殊教育对象是病童、生理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以及医学康复在特殊学校的必要性三个方面论述其对医教结合理论基础的认识。首先他说,特殊教育“特殊”在哪里?在我看来,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其教育的对象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各种各样的残疾儿童或者说是病童。谁对这些病童最了解?当然是医生。遗憾的是,目前的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门类独立存在,体系相对封闭,医生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参与其中,其教育效果也自然尚有提升的空间。

然后又探讨不同疾病、同一疾病不同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医教结合的必要性

认为特殊教育的特殊在于其教学设计;特殊儿童不等于病童;学习能力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要明确教育康复与医学康复的关系。在特殊教育中,如果说教育康复,以及职业康复与特殊儿童之间是一个合唱的关系,那么医学康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则是伴奏的工作,更多 的是在幕后起作用。而沈晓明教授所提的康复,更多指代的是医学康复,其提供的服务主要指代对疾病或生理缺陷的治疗,明显更关注医学康复的成分,将其他康复的位置弱化了。(傅王倩 肖非针对沈晓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育对象;应正视残疾的病理学根源,关注遗传对学习潜力的影响;医教结合的抓手是基于学校需求实施的教育康复(医教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杜志强针对傅王倩 肖非,替沈晓明讲话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医教结合却不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唯一策略。我们可以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鼓励多样化综合发展的特殊教育模式。国家从政策法规的角度, 应该更加提倡尊重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进行学校变革与整体提升, 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如若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主导策略, 由此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会相当多,甚至会阻碍特殊教育的发展。医教结合违背了特殊教育的多学科交叉的规律、医教结合是对心理医学模式-社会教育模式的规律的违背(倒退)、医教结合是对从隔离到融合教育的规律的违背(医学、慈善模式到教育模式的发展变化正是体现了人们对看护与治疗为特点的隔离式特殊教育的摒弃。)

陆 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医教结合不是医学模式的单纯再现:虽然医教结合有医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医学模式。医教结合与医学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对特殊教育领域医学的重要性的强调。毫无疑问, 在特殊教育中,医学是避不过去的。它在对儿童差异的积极支持, 满足个别需要和实施干预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医教结合承认导致残疾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医学角度关注致残的生理因素并采用药物、手术等医疗康复方案以改善其功能,同时也强调语言康复、作业康复、心理咨询等服务, 远远超出了医疗康复的范畴;同时从教育角度关注到儿童的发展。

2、医教结合不是对全纳的违背而是促进:要促进全纳的发展, 需要尽可能提供相关的、有效的服务使特殊儿童能融入普通教育, 发展其潜能。通过医教结合能够更有效、更便捷地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治疗、干预和康复等, 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全纳环境, 而不会因其生理病理因素被转移到有更多限制的环境中(如特殊教育学校), 这恰恰是实施全纳教育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之一。

3、医教结合必须作为一项政策提出(傅王倩 肖非针对陆 莎)

张伟锋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针对陆 莎的观点提出了医教结合的优点

1、转变特殊教育观念, 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 ①教师以往所采用的传统、单纯的教育手段在特殊教育中所能起的作用很有限。比如有的教师以往在面对不会开口说话或口齿含混不清的听障学生时, 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对聋童发不出或发不清楚的音往往束手无策, 常常只能用传统的教育手段一味地让聋童反复模仿, 效果往往很差。通过医教结合实践,教师可以学习康复技能, 会知道说话困难可以从呼吸、口唇舌运动、发声和构音等方面去找原因, 并实施针对性的言语训练方法, 从而具备一些疗育结合的新思路和办法。医教结合实践可以使教师在特殊教育观念上逐渐走出那种教育是万能的、是无所不起作用的认识误区, 加深对现代康复医学的认识, 提高对残疾儿童康复过程、康复需求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那种先医后教、医教分离的认识和做法, 逐渐采用当医则医, 当教则教;医中有教, 教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医辅;医教结合, 科学发展的务实做法。②医教结合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认识到, 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 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 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 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2、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PPT中插入仪器图片)

训练器具、假肢、矫形器、助听器、人工耳蜗、辅助沟通系统、电子导盲杖等现代科技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残疾儿童身上及学习生活场所中。这些新技术新科技的运用, 给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如何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辅助设备的作用, 帮助残障学生改善生存和生活状况? 如何教会残障学生或家长使用这些辅助设备? 如何利用这些设备更好地为残障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成了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们面临的新问题。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 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 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 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器械, 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 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与医生配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 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目前, 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 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 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 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3、推动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 提升特殊儿童教育水平

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是基于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等领域所积累的科研成果、前人探索的成功经验而展开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践探索证明了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发展的有效作用, 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比如, 有人将目前国内常用于医疗康复机构的引导式教育引入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康复中, 并进行1 年的随访评估, 得出引导式教育有助于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儿童上肢、下肢和躯体、及平衡功能的改善, 并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有实践者指出, 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既促进了孤独症学生的身心康复进程, 又能满足他们接受教育的需求。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是促进孤独症儿童心身健康发展、全面康复的一种趋势和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而自2001 年起开展医教结合试验, 探索一种更科学、对残疾孩子的发展成长效果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哈尔滨燎原学校(?), 更是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肯定: 哈尔滨燎原学校以能生存、会生活为办学目标, 通过医教结合等创新模式培养智障学生, 使他们树立信心, 融入社会,事迹感人。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证明: 多年来, 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医教结合探索, 对残疾学生进行综合康复、多重干预、潜能开发,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将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 推动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省情和各校校情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的提出, 推动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 进一步提升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水平。

顾定倩 刘颖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认为:

1、“医教结合”多源于医生或其他非教育专业的人士对狭义特殊教育对象的实践,但“医教结合”实践的结局重在采用教育训练。当现实证明特殊学生的器质性损伤尚不能根治,改变特殊学生命运的主要途径不是医学,而是教育.美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柯克说出“医学的终结就是教育的开始。许多学者已经指出“医教结合”是一个过时的名词。特殊教育需要医学的参与,但它绝对不是唯一的。特殊教育学科早已是一个交叉学科,特殊教育的实践早已朝多学科结合的方向发展。所以,沿用“医教结合”的名称来阐述当今特殊教育学科和特殊教育工作的特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势必容易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误解和误导,倒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概念更为准确。

2、不能将特殊学生一概论为“医教结合”的实验对象。“医教结合”并非贯穿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一是阶段性特征,当某种功能缺陷对特殊学生活动与参与产生障碍的时候,需要进行功能矫正训练。如有的脑瘫学生控制膝关节的肌群力弱(?),特别是膝屈肌肌力不足,导致膝反张,即在行走或站立时患侧下肢在支撑期出现膝关节过度伸展。二是个别性特征,每个特殊学生可能达到的康复程度因人而异,不宜泛化要求。共性的问题可以集体训练,个性的问题就需个别训练。例如,对聋生的听觉和发音说话训练,最终康复的程度千差万别,有的聋生终身发不清音。如果将康复的目标定在让所有的聋生都能清楚地说话,势必要占用大量教学时间。

邓 猛、卢 茜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历史仿佛总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过程中前行, 特殊教育发展中曾经冷却的话题再度以不同的形式与内容重现并升温, 成为我国当今特殊教育的热话题。沉寂多年的话题在中国突然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热话题, 固然有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 但是, 理性的思考与批判尤为需要。

1、特殊教育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来自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奠定了特殊教育学科的最核心理论基础, 其外围则是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养分,近代的脑科学研究和电子计算机学的研究也被特殊教育所利用。特殊教育学接纳并包容来自包括医学在内的不同学科领域实践与理论范式, 但其核心逻辑仍然是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 如果要强调医教结合的话, 是否也同时需要强调心理学-特教结合或者社会学-特教结合? 显然, 脱离特殊教育多学科的特征过分强调医教结合容易使我们偏离特殊教育是一门教育学科的本质。许多其他社会科学, 例如, 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同样会吸收医学、哲学、遗传学等其他不同学科的营养成分, 但并不意味着非要刻意去强调或提倡它们与医学或者其他某个学科的结合。其原因是这些不同的学科的成分被有机地融合进这些学科领域中去了, 它们共同构成某特定学科的学科基础与平台, 但并非这一学科的最主要属性。它们是无名英雄, 并不喧宾夺主。

2、事实上, 在各类确定无疑的残疾类型中, 能够明确找到医疗原因并通过医学的手段进行干预的日趋减少;少数的严重或者综合残疾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 他们可能需要到医院接受各种医疗服务或者医疗人员到特殊教育学校来进行服务。其实这也没有改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本质, 因为特殊教师应该做的是法律赋予他们作为教师的本质工作, 即教学。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包括少量不脱离教育性质的康复训练应有机包含在教育的范畴与日常教学的框架之中。医疗性质的康复或者治疗是医生的本质工作与职业专长, 特殊教师不能非法进行。即使医院并不在乎教师抢夺他们的饭碗, 但遗憾的是特殊教师并不具备从事医疗康复的资质与训练。

3、特殊教育教师既从事医疗干预, 又能进行教学服务其实是一种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且不切实际的奢望。特殊教育需要多学科、跨专业人员与资源的支持, 这是特殊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所要求的。但是, 特殊教育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并非意味着自己去做各方面的 事情。特殊教育需要医学, 并不意味着特殊教育教师自己要从事医学工作;需要社会学, 并不意味着特殊教师自己要成为社会工作者。这正是术业有专攻的需求, 也是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反映。同样地, 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来自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资源与人员的支持。但这并非意味着特殊教育学校要成为医疗性质的机构, 甚至于对残疾学生进行具有资质的医院才能从事的医学治疗或者康复工作。

黄昭鸣认为,在残障学生康复教育中贯彻“医教结合”理念,可以充分发挥医疗与教育各自的优势,帮劣残障学生融入社会。把聋儿康复作为翘动对象,将聋儿的听力补偿与听力重建作为杠杆,以教育康复为动力,支撑物就是医学康复

黄昭鸣 教授 华东;研究方向 言语病理和听力学

理性对待: 三种倾向

(一)盲目追捧,以医代教

在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医”的作用,把学生 部分功能的康复作为首要目标,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加大“医”的比重,而忽视了基本知识的输入。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对“医教结合”理念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广这一办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们在把新理念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过 程中出现了盲从心态。

(二)消极回避,教而不医

固守原有观念,认为学校的功能在于教书育人,而医疗康复则是医院应该做的事,对“医教结合”理念不以为然。甚至还有部分听障教师,认为学生的听力障碍是不可逆的,所以在听障课堂上坚持只进行知识的传授,对“医教结合”理念持回避态度。

(三)机械复制,形而上学

机械照搬其他学校已经成型的经验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着意模仿,忽略学校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种现象在特殊教育课堂上也不在少数。这实际上是广大教师们在践行“医教结合”理念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少走弯路而进行的探索尝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每一所学校、甚至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无法复制,过度地依赖 已有经验,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社会和家长由于视角问题,难免对 “医教结合” 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过分神化 “医” 的功能,教师也去受医疗训练, 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医学的治疗与干预。例如, 有的学校让教师学针灸、按摩。教师首先与专业医生的学历训练不符, 另外, 也不符合医学规律。虽然让教师学习些 医学康复知识是有益的, 但是让教师拿起针、穿上白大褂、教室成病房是何其可怕!

目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实践包括了: 低龄段在校特殊学生的康复训练;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与综合干预的服务机制建设;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改革;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指导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人才、大幅度增加特殊教育专业中医学课程比例、通过继续教育对在职特教教师进行医学课程的培训, 培养双学位硕士和博士生, 为医教结合提供人才等方面展开。建立医教结合的工作制度, 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 主要包括建立教育、卫生等部门的网络化运行机制、信息共享、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整合等。

出现的难题

1、教学目标和康复目标的整合成为难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教师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确定重、难点。在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残疾程度的不同,往往需要把学生分几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教学目标。“医教结合”理念引入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制定学生的康复目标,而康复目标和教学目标又不能各行其道,要彼此融合,这就使得在教学设计的初始阶段,教学目标和康复目标的制定成为考验每个教师的难题。

2、“医”与“教”的关系不好确定 “医教结合”中的“医”是手段,“教”是目的,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手段和目的往往调换了角色。很多学校为了突出自己在“医教结合”实验过程中的成果,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放大了“医”的比重,而忽略了“教”的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像是康复训练,知识的传承显得苍白无力。关于这一点,有学者认为,特教教师应该做的是法律赋予他们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即教学。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少量不脱离教育性质的康复训练应有机包含在教育的范畴与日常教学的框架之中。医疗性质的康复或者治疗是医生的工作与职业专长,特殊教师不能进行。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二者的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们。

3、医教结合实施中忽视教学设备与材料的配备,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昂贵的医学康复设备, 在实际中有很多是用不上或者教师不会用的医学康复设备, 这耗费紧缺的国家财力和物力, 也耽误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发展。

给老师带来的冲击。

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产生迷茫。特殊教育教师的来源可划分为普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特殊教育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教师都具备基本的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知识,特殊教育专科毕业的教师还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锻炼,基本上都能了解残疾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一般问题,能够胜任正常的教学任务。“医教结合” 理念的产生,使得教师们在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崭新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 “双师型”。

四、“医教结合”理念下课堂教 学的原则

对“医教结合”的理解,不要神化,不要漠视,不要望文生义,要尊重,要学习,要适度开发,简单概括,四个字———过犹不及。在用这一理念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一)适当原则

康复手段的介入要符合科学性,利于学生个体发展。“医教结合”倡导现代医疗手段和方法的整合,通过改善学生在运动、感知、言语和语言等方面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医学康复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方式是经过医学验证有效的。尽管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完全治愈残障的可能不大,但是只要通过“医教结合”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就会使他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因此,康复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医教结合”理念得以贯彻的保障。

(二)适合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所采取的康复措施要契合学生身体发展的实际,有效促进个体的缺陷补偿。每个残疾孩子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与他们的残疾成因和生理基础相关,由于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机制不一,残障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特殊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这些残疾及其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三)适度原则

这是指在“医教结合”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与时间的长度。“医教结合”理念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对康复和教育选择顾此失彼的矛盾,而这恰恰又会产生另一个矛盾,即家长的大力支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这样的暗示,那就是康复方式和手段的介入应该多多益善。这就要求教师们把握好“医教结合”的度,在康复方式的选择上,要把握好强度,避免造成学生的劳累,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也要把握好时间的长度,以免达不到“教”的目标,造成学校教学的本末倒置。

下载论幼儿园工作中的保教结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幼儿园工作中的保教结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合实例论人生价值

    结合实例论人生价值 【摘要】: 人生的价值,因所处的平台不同,定位也就不同,人生的价值自然也截然不同。但一个人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奉献了什么,而不是在于他取得......

    结合实例论人生价值

    结合实例论人生价值 人生,即人的一生,它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从我们来,到我们去,不离不弃。一个人,他的一生,可能百年,也可能只有短短数十载。若探究一个人存在与否,即要看他的人生价......

    0224;幼儿园管理中保教工作检查的组织与策略;2500

    幼儿园管理中保教工作检查的组织与策略 摘要:检查是根据预先制定的计划对管理活动中的整个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找到问题,肯定成效,纠正计划和现实的偏差。在幼儿园管理过程中,检......

    县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

    县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县特别教化医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为加快推动我县特别教化事业发展,全面实行《x省特别教化其次期提升安排实施方案》,大力提升特别教化服务......

    幼儿园保教工作

    幼儿园保教工作总结 保教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生命线,优质的保教质量是幼儿园赖以生存的前提。本学期在园委会成员的部署、组织下,在全体保教人员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的努力下,各......

    图文结合教语文

    “图”“文”结合教语文 第四小学 ——杨瑞丽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好动爱玩、富于......

    产教结合总结

    新乐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机电部产教结合工作总结 孙志勇 产教结合办学方向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产教结......

    产教结合总结

    产教结合工作总结 随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及劳动就业制度、招生分配制度的改变,加之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普高热”在各地不断升温,中等职业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