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古诗文诵读备课材料
三年级古诗文诵读备课材料 2011-06-15 15:51:15
赠汪伦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教学重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山行》。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因为也是唐朝诗人写的上诗,他可是一位了不得的诗人,人称“诗圣”,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那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啊,———(景物)真———啊,你看————————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飞碟舞,说到现在的花,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五、作业:
1、把诗歌改成小散文。
2、背诵诗歌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二、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三、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
乐游原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2)指导朗读一、二句。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3)指导读第三句。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背诵默写本诗。
2.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教学过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第二篇:三年级古诗文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三年级古诗文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上学期
国学经典:
《三字经》(地所生——宜调协)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古诗经典:
1、《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王 王 李 罗唐 维 唐 维 唐 贺 唐 隐
5、《十二月十五夜》 清 袁 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6、《绝 句》 唐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7、《绝 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8、《遗爱寺》 弄日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9、《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0、《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2、《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唐 杜 甫 唐 白居易
宋 王安石 明 于 谦 唐 杜 牧 汉乐府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3、《七步诗》 魏 曹 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4、《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5、《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现代诗经典: 《乡下孩子》 割一蓝青草,撑圆了小羊的肚皮。拾一把稻穗,喂饱了可爱的小鸡。采一束野花,能编织美丽的花环。
唐 李商隐唐 卢 纶 捉几只蚂蚱,能看哪只蚂蚱强大。拔一筐萝卜,喂饱了小兔的肚子。
三年级古诗文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下学期
国学经典:
《三字经》(高曾祖——能知原)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古诗经典:
16、《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7、《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8、《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9、《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范成大 翁 卷
宋之问 刘禹锡宋
宋
唐 唐
20、《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 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3、《书湖阳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4、《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5、《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26、《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宋 苏 轼 唐 李 白 宋 王安石宋 朱 熹 清 王士祯唐 白居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7、《蚕妇》 宋 张愈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8、《回乡偶书
(一)》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9、《回乡偶书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30、《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现代诗经典: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里阳光,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我想把脚丫
唐 贺知章 唐 王翰 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帐篷。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变小草,绿的生辉,变小花,开的漂亮。成为柳絮和蒲公英,更是我最大的愿望。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第三篇:三年级古诗文诵读
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男:风华少年,阳光灿烂,少年时光我们亲近诵读经典。女:风华少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
合:下面请听妙登小学三年级班给大家带来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一、男:今天,我们的书香校园,再谱阅读新篇。
女:今天,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做二十一世纪中华少年
1: 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2: 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
齐: 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1: 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2: 莽(mǎng)莽昆仑(lún)使我学会立地顶天,3:教我纯洁的是北国的雪花,4:教我热烈的是南疆的红棉。
齐:龙的故土,民族的摇篮,锦绣山川,我们的家园。
3: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女娲(wā)、大禹(yǔ)的故事萦(yíng)绕耳畔;
4: 在爷爷的臂弯下蹒(pán)跚(shān)学步,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
齐: 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
4: 我们铭(míng)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黄河纤(qiàn)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hàn)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
齐 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cuǐ)璨(càn)的诗篇!
1、五十六朵鲜花竞(jìng)相开放,装点祖国万里大花园。
2、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
齐 啊!这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男:春天是一年中最具有诗情画意的季节。如同一首歌,如同一幅画。春天是冰雪消融时的潺潺流水,是柳树枝头的团团鹅黄,是姹紫嫣红的满庭芳,是烟雨蒙蒙的如梦令。
女:是啊,这是生机盎然的季节,让我们在琅琅的诵读声中,感受这春日的美好吧。
齐:春日(朱熹)
女: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齐: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男:少年是灿烂的朝阳,少年是祖国的明天。一百多年前,志士文人梁启超振臂疾呼,写作了《少年中国说》。
齐:《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齐: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男: 少年中国者, 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齐: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三、女: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我们学校开学之初就学习了《弟子规》
合:〈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合: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合: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男、女:三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三年级古诗文诵读串词
三年级古诗文诵读串词
1.在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中,古诗文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
2.那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享受,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让我们在吟诵中斗志昂扬!
自励诗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一首首爱国主义诗文,犹如声声春雷,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第一部分爱国边塞篇
《塞下曲》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凉州词》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春望》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诗里有绿树、青山,有村舍、场圃,有一幅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2、诗中有清新的泥土味,有强烈的生活感受,有一张张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
第二部分田园山水篇
《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华山》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望洞庭》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竹里馆》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
人 间 四 月 芳 菲 尽,山 寺 桃 花 始 盛 开。
长 恨 春 归 无 觅 处,不 知 转 入 此 中 来。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游山西村》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渔歌子》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从古至尽,多少诗人望月抒怀,借月咏怀之作,世代不绝。
2.千百年来,人们吟咏着它,在花前月下与亲朋相聚;在异地它乡思念故乡亲人。
齐:月有情,月伴影。那一轮皎洁如往昔的明月,让人感怀,让我们学会关怀,懂得珍重!
第三部分思乡、友情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别董大》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齐:千古佳句,千古吟诵,余音绕梁,我心悠悠。
第五篇:古诗文诵读
古诗文诵读,传承传统文化
杨秀英
每当清晨,阵阵清脆悦耳的诗文诵读声传出教室。这就是我们五年级呈现的早读风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江泽民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进一步落实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教育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诵读活动也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1)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2)纵向比较:我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古诗文的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多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诗文的普及和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据此,我教研室自身以子课题的形式特申报并组织《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以使广大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得以切实的增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经典诗文”的“经典”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意思;这里“诗文” 的“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贤文。“诵读经典诗文”的“诗文”主要是就中华诗文而言,但也不排斥遴选国外的精品诗文进行诵读。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诵读经典诗文”有时简说为“诵读经典”,甚至进一步简说为“读经”,在这种情况下都是特指“诵读经典诗文”的意思。
(2)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经典诗文”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粹,极富情趣,诵读之后,既利于自己修身养性,又能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流畅练达。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就与“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有了十分紧密的联系,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和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是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的,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
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诵读经典诗文,提高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的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不够。概言之,对青少年的教育危机乃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到哪里去寻找拯救的出路?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1999年春节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亦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首。据此,我们拟以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课题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具体地说,此课题研究之意义主要是:
(1)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对于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而古典诗歌兼跨德育、智育和美育范畴。读一首诗就好比结识一位朋友,欣赏古代优秀诗文就如同与一批历史上最杰出的中国人对话,无形中在气质上、人格上都受到感染。古诗文可以使我们以一种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体味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和哲理。古代诗文中的人生意境可以成为一个人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
(3)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当年,以“兼容并包”著称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拒绝聘用一位才华出众的留学生,只因为那位留学生不肯用中文交谈。翻译家傅雷身处逆境时,仍然要求远赴英国的儿子傅聪用中文通信,并对他在信中引述《论语》中的一段话感到欣慰。蔡元培和傅雷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都把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视为立身之本。他们胸中激荡的爱国主义情思令人感奋。古典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古诗中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激励着学生为保卫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山河的壮丽。在反反复复的吟诵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4)吟诵经典诗文合乎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说,中国古典诗文之美,光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出声吟诵,历史上甚至出现过许多吟诵流派。中国古典诗文讲究音律美,只有吟诵才能对其气势、情感和韵味有一番真切的领悟。他早年曾师从国学大师、交通大学首任校长唐文治,对这位桐城派传人辅导学生吟诵诗词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深感受益匪浅。古诗文中有些诗词很难懂,让学生背这些难懂的东西有必要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古诗词中确有许多难懂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难懂就不让学生背诵。我们必须像牛吃草一样,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15岁以前)把这些虽然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但对学生未来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诗句“吃”下去,然后用学生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切实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情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我们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全面推进、深入开展诵读活动。学校作为活动的生力军,应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经典诵读成为持久、长远的大范围活动。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和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亲子共读同样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且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单靠在校时间,诵读得不到保证,而让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背诵,让父母帮助、督促学生背诵,就能弥补在校背诵不能及时检查反馈的不足,使诵读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而且,用学生的诵读带动家长诵读,能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建设学习型家庭的需要。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利在百代,功在千秋。(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①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城区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②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③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④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经典诵读”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2.研究的主要过程(1)研究人员的组成
课题负责人赵凤玲是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她倾情致力于课题的研究,长期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己任,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她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多年来在学生中播撒经典诗词的种子,并已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是一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厚实理论功底的教研员,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2)研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①确立课题方案,明确诵读研究的方向 ②厚实文化底蕴,推进诵读研究的展开 ③搭建展示舞台,初显诵读研究成果
三、研究的成果
1.理论成果 从申报课题起,我们的语文评优课就围绕该课题去研究和开展,坚持每个学年都开展 “经典诗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将诵读、研读经典诗文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去,这要求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探索,现将研究的经典诗文教学模式归纳如下:
(1)自主阅读课
传统的古诗文阅读逐字逐词逐句繁琐分析理解的教法,造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现状。“自主阅读”模式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阅读为主要特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①读正确。学生接触课文,首先要扫清语音、句读障碍。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明诗意。学生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自读自悟,了解诗文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③悟诗情。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赏析、感悟人文内涵。抓住那些画龙点睛的字词,即“诗眼”,反复品味推敲,以此举一反三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通过对关键字和重要语句的理解、品味和品读,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真切地体会和感悟诗人的情怀,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④读出味。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文,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最后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读的形
式是多样的:创设情境读、配乐朗读、男女生轮读、师生合作读、个别读、齐读、小组读、竞赛读、想象读、排比式“逻辑引读”„„(2)诵读课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词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诵读课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正是因为诗词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最适宜诵读,因此诵读就成了破解古诗词的首要任务。教师诵读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
①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③注意节奏。如教学生按表音节奏划分或按表意节奏划来朗读。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④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读出结构齐整,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在诵读训练时,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在教学中可采用“三段诵读法”。即第一阶段: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在“知诗人”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中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这一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后,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语势。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吟诵,使学生熟悉了作品;通过语音、语流、语气的朗读指导和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使他们能够读准诗词的节奏、读出诗词语气和语势。这样,学生就在朗读中理解了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了古诗词的的感情和气势,初步把握住了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3)鉴赏课
①题目的鉴赏。读诗必读题,读诗先读题,是品诗的必由之路。对古诗词题目的鉴赏并不是指一般的题意的解读,而是特指一些构思独特、耐人寻味的诗题。这些诗题或是画龙点睛,或是题文照应,或是隐藏意境,或是统领全诗,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诗题慢慢品味,把诗题教学渗透在整个品读过程中,启发学生把这样的诗题作为钥匙,来开启诗词艺术殿堂的鉴赏之门。
②语言的鉴赏。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首诗词中值得品味推敲的词语很多,是否需要字字求解呢?当然不必。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发现和选择那些画龙点睛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些字词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诗眼”。抓住了“诗眼”,就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如果古诗词教学只停留在对字词表层意思的讲解,那就显得苍白、肤浅了。
③意境的鉴赏。读诗如果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叶圣陶说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对名句的鉴赏能力,教学时把自己的鉴赏心得引发为学生的学习所得。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把孩子们引入诗境的金钥匙。
④表达方法的鉴赏。小学生诵读的古诗词许多是写景抒情诗。诗人充分运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如古诗中有不少写花、写鸟的诗句。但诗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感受。景物所抒发的情感就不尽相同。如杜甫《春望》笔下写的花、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出自“国破山河在”的触目惊心的感叹。同样是杜甫写的《绝句》,写的花、鸟却是“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笔下是明净绚丽的春景,画面充满勃勃生机,反映了诗人当时经历了许多奔波流离之后,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4)拓展课
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找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找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找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等等。这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古诗词教学,如何将课上得有厚度,拓展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对文本的一种超越。一篇带多篇,几乎是教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教学时以诗比诗,以诗带诗,诗中有诗,在比较中加深感悟诗句的内涵和美感。有的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为加大经典诗词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扩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可以收到相互引证,相得益彰的效果。以张宁老师的课为例,以《认识李白》为主题,筛选了两首较能体现李白诗仙的风范,又适合小学生诵
读的《独坐敬亭山》《月下独酌》进行了组合教学,抓住李白两首诗《独坐敬亭山》《月下独酌》的题眼“独”,启发学生把这样的诗题作钥匙,开启诗词艺术殿堂的鉴赏之门。对于同一主题的古诗(如送别诗、思乡诗等),我们还可以采用“以点带面,横向比较” “主题延伸,深入人心”,先扶后放,增加学生古诗的内在积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水平(如《游子吟》、《赠汪伦》等)。对经典诗文教学模式的探讨会使我们更好地找到学习和吸收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实践成果
经过了近几年的研究实践,大家感觉到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丰厚,各方面得到了发展,教师的素质得以提升。
①校园散发淡雅诗香
我们极力创设浓郁的人文校园环境,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服务。各校的校园装点得诗意融融,韵味浓浓。橱窗里,每周有精心绘制的诗配画;草坪上,精美的诗文牌随处可见;长廊边,两排供师生施展才华、交流诗文知识的诗文碑廊吸引着不少目光;墙壁上,各校师生合作的“诗声琴韵”、“诗海扬帆”、“诗文之路”等墙报令人应接不暇。各校尽一切可能让校园内每一块板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益智,让每一个空间出彩,使校园在诗文化的浸润中日益散发出淡雅的诗香,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栖息徜徉。
②师生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古诗文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通过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活动,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铸炼民族精魂,从而使学生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中不至于茫然失措迷失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了学生,“活”了教师,也活了“学校”,教师提高了人文素养,增加了人文底蕴,学校也形成了“人文见长”的特色。
③学生素养得以浸润
学生们在经典诗文的浸染下,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开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课堂上,学生背诵起诗文可谓滔滔不绝,“好诗佳句”常常是脱口而出„„而家长们对这项课题活动的展开,起初比较多地着重于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后来家长发现参加活动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出口成章。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们在经典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培养了气质,大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这跟我们的预期目的完全是一致的。
④教师素质得以提升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古诗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认识到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研究,不是追求一种时尚,而是在教育者心中根植一种理念;不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种策略;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投资。
⑤素质教育得以深化
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因此,我们努力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们依托古诗文诵读研究,实现古诗文诵读与德育、与音乐、美术等各学科、与家庭教育、与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结合,力求把学生的精神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人文空间,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经典诗文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其原创力。同时,借助经典诗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有待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经典诵读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积累民族文化、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年代久远、经典文章难于理解、古今用词差异、诵读时间局限等方面的原因,经典诵读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诵读模式大同小异,诵读特色不够明显。在调查中发现,各校诵读活动存在着诵读形式呆板、形式划一的缺点。这样的诵读方式对于天性烂漫、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桎梏。
2.诵读和理解存在矛盾。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过程中,诵读与理解之间的矛盾问题总是被不断地提出来。如果学生问“这句话、这段话怎么理解”,家长或辅导员该如何做?我们从实践中感知,认为当学生不提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不作解释,但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该解释。我们是不要求他们现在就懂,他们以后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悟,去理解,但是当他们现在就有想懂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应该满足儿童进一步求知的正常而且是值得鼓励的要求。
3.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繁重负担。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学生作业量、作业时间有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未能彻底改观,评价仍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因此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减轻。经典诵读工程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年多的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 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我们深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在诵读经典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厚实了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