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有感
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有感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以来,如何上好计算机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的目光,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通过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一课后,对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说说我的学习感受: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信息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信息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第二篇: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有感
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有感
通过学习特级教师李冬梅的讲座,受益非浅,深深体会到:想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兴趣激发、培养和维护十分重要,这也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这一要点有了更深的理解。本人就此谈几点不成熟的感想:
1、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如何将一个枯燥的知识点变成具有吸引力的东西展现出来,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所在。故充分的备课极其重要,既要备教材(根据实际,因地制宜),还要备学生(学情分析)。考虑每个模块应以什么方式呈现,什么方法展现都要设计到位,还要考虑到教学中的各种“突变”(学生闪光思维),应如何应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尤其是不善发言、欠积极的学生),不惜时机的加以表扬或予以肯定。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出发散性(多解性)的思考题,留足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良性教育规律。
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Word软件》时,我先给学生演示历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作品《爱护眼睛(朱尘非)》、《班级园地(衢柯二小:项胜》,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等看完后,学生还意犹未尽之时马上提问:⑴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两个作品叫什么?(答案不限,但最后可引向:电子报刊)⑵ 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而且比他们做得还漂亮呢?学生们立刻跃跃欲试地回答:“想!”于是我紧接着就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能做出如此漂亮报刊的软件——Word,这样学生们就怀着蠢蠢欲试的心情投入到课堂互动中来,哪能不学好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
2、将任务层次化、细化,让每位同学都有体验尝试与成功的机会,以此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愿不愿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学习?除了选好切入点外,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同,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多年的教学摸索得出结论:过于严肃、缺少表扬与肯定的教学模式,虽然有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收效甚微。课堂上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们想回答,但又害怕答错了遭到批评或同学们的耻笑,渐渐地干脆就不举手了。我通过向前辈的请教、优质课的观摩、查找优秀教育书籍以及网络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一个过高要求的任务,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困难完成,通过逐步的细化,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最后再来完成“大”任务,更能使人掌握和理解。最近听过李冬梅老师的讲座后更是受益颇丰,使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它与教师亲和力的产生相辅相成。为什么有的老师学生就非常喜欢,他的课也学得非常好,原因就在这里,“爱屋及乌”吗。老师一次“似乎”不经意的表扬或肯定(哪怕是他一小点成功或做对),有时都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甚至影响着他今后的发展。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只有不断认可的鼓励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学习也如此。特别是在讲评作业或作品时也可关注一些较长时间没得到表扬的同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超乎想象的操作技能(或“高明”技巧)时,要不惜时机的加以赞赏(也可让其当堂向全体同学操作演示),如此一来它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我的言行改变使我的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也开始向敢于和乐于回答方向发展,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渐渐形成,课堂效率也在不断的提高。
第三篇: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一课有感
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一课有感
李冬梅老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专题中讲到,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兴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从课堂的气氛中感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收获,听完了专家讲座,又回顾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觉得受益匪浅,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课堂的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的调整、施用教学策略。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少,而在校学习课时少,所以遗忘很快,基本上上个周学的内容到下个周就忘得差不多了。为了能很快进入新的教学内容,我一般都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导入。
二、关于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与兴趣有一种直接的、本原的关系。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让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
学生的兴趣中。教师课前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采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熟悉的主题为背景,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进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内容。
但是,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比如李老师所讲的课堂动态生成问题,“课堂的组织与引导不仅要按课前的预设进行,更重要的是解决课堂动态生成。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应该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由于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都是由其他教师兼职,课程本身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教学得过且过,学生学习马马虎虎,基本上都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再讲,学生再练的模式,哪有什么课前预设,更何况动态生成?另外,农村教学设备简陋陈旧,教师本身专业知识欠缺,操作水平较低,也使得教学中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上课基本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没有丝毫的拓展。作为教师,在学习了专家讲座后,我觉得自己首先要解决的是提高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只有自己能应用自如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随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让课堂的组织与引导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而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不要让它名存实亡,使农村孩子真正享受到信息技术的好处!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心得体会
临洮县第二实验小学
焦平
在了解学案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我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产生了一些感想。我以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除了要运用基本的教学模式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允许学生在犯错误中学习信息技术课,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教材内容应从学生特点出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操作,因为上机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满足了人本性所特有的表现欲、为其创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另外,有时上机操作经常出现错误,这种操作中的错误带给学生的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图形、动画、漂亮的界面等),而往往学生们就是想知道这意想不到的结果到底意味着什么,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养成了良好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也是教材中应增加的内容,即让学生在不断犯错误中学会如何正确操作计算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
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方法和规律。多次实验证明,后者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处,后者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改革教材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关系
由于在教育理论界当中“学科中心论”在较长时间里占据着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严格按分科进行教学,主要以学科自身的体系为中心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较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接受能力。“学案导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注意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注意打消学生这种对计算机的莫名的恐惧心理,消除计算机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让计算机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朋友和伙伴。要使学生敢于动手、敢于猜测、敢于尝试、敢于失败。要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当然,要让学生养成爱护机器设备的好习惯,但这种爱护应近似于人际交往中朋友间的爱护,而不是传统观念中下对上的敬畏,更不能以学生减少学生接触机器的机会为代价来换取对机器的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的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要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持,适当变换问题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他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中还可适当安排学生间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继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适合于高年级操作类知识、技能的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和探讨的问题。首先要把握住任务设计的原则,要体现科学性、教育性、层次性和真实性、开放性。其次要注重任务的阐述要简单明了,任务解决方案的分析要细致,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评价要及时,任务完成后要有总结归纳及引申与拓展。
教师角色由教学的中心转变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充分活动空间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有足够的自主发挥的余地,除非必要,教师不做过多的限制,学生有选择实现任务途径的权力。这样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上好操作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不动手是学不会的。学生通过手、眼、心、脑并用的上机操作而形成强烈的专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并将知识高度化,同时,不断的实践成功,能刺激学生的成就感,在这样激昂的情绪氛围中,容易培养与塑造学生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创新素质。所以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在让学生自己的联想、想象的思维,通过上机验证得以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兴趣,既动手又动脑,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将来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自学能力对于计算机学习尤为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发展奇快,掌握了自学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
(1)指导学生使用帮助
学习方法是进行自学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中的帮助信息的使用对学生的自学很有益。为能让他们习惯使用“帮助”功能,在他们学习“纸牌”游戏时,教师可以教他们如何使用帮助,然后并不教他们纸牌如何玩,而只告诉他们“帮助”信息中有纸牌游戏的规则,学生因为想玩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去使用“帮助”,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帮助”的使用。计算机中的许多软件都有“帮助”功能,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帮助”,使用“帮助”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2)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Windows中,许多软件的窗口的结构类似,操作相近,如Windows中的文件的复制和移动与Word中的字符的复制与移动相类似,Word中的文件存盘与退出与其它软件的文件存盘与退出操作一样,学生在学习一个新软件操作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与以前学习过的操作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加以总结,这样即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鼓励讨论
讨论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讨论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思想和看法,起到取长补短的功效。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是有所不同的,后者学生是少说多听,而前者却是多想多说。在小组争论问题时,每个学生都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当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求助老师或书本,甚至动手实际验证自己的正确性。老师有意识地制造一个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最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而几乎每一次他们都会发生意见冲突,进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遇到看不懂的会来问,最后又通过实践证明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通过学习、争论,再学习,从而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
(4)注重网络信息学习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权威正在逐步丧失。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多样化,知识、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学生非常方便地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现今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面对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在网络中查找资料、整合资料,网络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方便,如何把外部的信息变成内在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加工,而加工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会学生以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教会学生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加工各种信息。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从某种意义上看,“网络就是计算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书本之外的很多知识。
7、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质量评估
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组织形式,我们采用过程评价、模块考核和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课程目的入手,处理好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尝试使用行进的教学法等。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
高阳中学
汪伟
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它由教室环境、教学设备、学生和教师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如果缺少了恰当的组织和引导,即使课前再详细的分析和设计,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二个关键环节即为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
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就是让学生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兴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得到全面发展。这需要从课堂的切入点、学习动机和课堂气氛、课堂的动态生成、个体差异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投入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实现这一点,教师除了在课前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应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地调整和施用教学策略。课例一:高一信息技术起始课
【教学设计】本课教学重点是信息及其特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教师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再现信息的抽象过程,带领学生深入理解信息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信息的各种特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片段】上课铃响后,教师站在讲台上准备讲课。不少学生低头做着其他学科的作业。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门课叫什么? 生(看教材后回答):信息技术。师: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有软件、计算机、程序、信息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统一认识到是信息。这时,还有学生继续做着其他学科作业。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信息及其特征”(投影幕上呈现课题)。首先探讨的是信息的概念。那么,信息从哪里来?请一位同学说说。
教师启动了事先用VB编写的“随机点名器”,点出了第一位学生的名字。全班哄堂大笑,放下了手中的作业,都想听听这位“幸运儿”怎么回答问题。生1:从网上、电视里、报纸中。
师:网上、电视里、报纸中的信息从哪里来?(用随机点名器点出第二位学生。)生2:从生活中。
师:从生活的哪些地方来?(点出第三位学生。)„„
这时,所有学生或互相讨论或翻看信息技术教材,积极探究信息究竟从哪里来。【学生反馈】老师好,我叫×××。今天首次接触信息技术课,大惊。第一,惊于课堂点名方式——全部数字化。第二,惊于您阐述信息技术的方式,“十万个为什么”的方法让我们不得不抛开课本,动用大脑思考。第三,惊于信息的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经过一整节课“为什么”的狂轰滥炸,目前本人对信息技术有如下理解„„
【教学反思】在普通教室上信息技术起始课,对教师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找准切入点,在第一时间把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非常关键。
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再现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需要教师对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并将抽象过程设计在恰当的问题中。本课的第一个关键切入点是“信息从哪里来”问题的提出。沿着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信息的一系列深层次思考,要比“什么是信息”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
本课的第二个关键切入点是随机点名器。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由于它的随机性实现了点名的公平性,课堂上每位学生都心甘情愿地、大脑高度集中地思考着每一个问题。
信息技术课大多在计算机教室上。在这种环境下,要想调动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必定要让学生尽早亲自动手去主动探究。这是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大原则,不仅教学设计时应遵循,课堂教学中也要时刻铭记于心。因此,教师课上必须精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精讲对教学的切入点要求更高,既要起到引入的作用,又要节约时间。显然,单纯的铺垫是不合时宜的,哗众取宠的热闹场面更应杜绝。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以下两点对课堂教学的引入是重要的。第一,点评作业。这是我经常使用的方法。由于留给学生较大的自创空间,学生作业中常常会出现令人振奋、技术超前的闪光点,其中不少正是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把新课引入与作业点评结合起来,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第二,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引入”效果。长期以来,我将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范例、教学资源、作业评价等放在教学网站上。教学进行几周后,学生习惯了在课前上网查看作业情况、浏览教学内容,当听到学生说“老师,您今天只要讲讲××点就可以了”时,我就知道,新课的引入完成了。
二、激发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学生到底愿不愿意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学习,除了选好切入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同,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取决于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1.教师要具有亲和力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平和的、宽容的,是善于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学生只有拥有放松的情绪、愉悦的心情,才有勇气去迎接学习的挑战。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教师要以平等友好的心态、温和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理解每位学生的价值观和感受,保证学生课堂情绪的安全感。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充满激情的。这种激情来自于对职业的热爱、对专业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无私奉献,来自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这种激情感染、激励着学生,唤起学生的热情,营造着课堂活跃的气氛。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善于鼓励学生的。课堂上教师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轻抚的动作都是对学生的信任和激励,能够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力量。长久持续的鼓励会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机智的。教师的机智源于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功底。他能够及时捕捉学生情绪的变化、发现学生的困难、感知学生的潜力,能够及时采用恰当的语言和行为稳定学生的情绪、化解学生的困难、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亲和力的教师还是公正的、谦虚的、耐心的,是善于倾听、观察学生的,是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的。2.对学生的兴趣感兴趣
什么是兴趣?兴趣不是教师说“拿出点兴趣来”,学生就能产生的。一个人专注、热忱地投身于某事或某物,这就是兴趣。在课堂上,伴随兴趣而来的是专心致志、勤奋努力、遵守纪律、创意无限和学有所获。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让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兴趣中。
学生的兴趣是什么?可能有教师马上会说游戏。诚然,游戏对学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但绝不是学生兴趣的全部。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兴趣是变幻无穷的。教师课前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采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熟悉的主题为背景,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进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内容。课堂上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加以引导和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同一个主题,可能一些学生感兴趣,另一些学生并不一定感兴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主题一定要宽泛,内容上给学生留下广阔的自主创意、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在形式上,除了必须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外,不给学生太多的约束。
只要下了足够的工夫,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就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下面是一例有代表性的学生感言。
【学生感言】一个学期的计算机课很快就过去了。它不像我原来想得那样乏味,反而越来越有趣了:有自制旅游计划、课外拍照、搞笑PS、校园故事、Flash动画„„每节课都十分自由、有趣。我的兴趣也一点点提高了。我想,这才是信息的真正魅力吧!
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成功的课堂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演,也不是学生疲于应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活动,而是学生在宽松自主的课堂气氛中,集中精力地思考、平心静气地实践。教师要实现这一点,一是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二是在课上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三是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反复切屏和喋喋不休的讲解,把安静的空间还给学生。此时,教师要集中精力去发现学生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观察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课例二:我的常规课堂模式 【课时】2课时
【地点】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环节一】学生收点名邮件,上教学网站查看上周作业情况,浏览上榜作品及本周教学内容。(课前及课上前5分钟)
【教学环节二】师生共同探究本周教学内容(通常切屏)。(25~30分钟)【教学环节三】学生上机实践,完成本周实践内容(作业),教师随时提供指导与帮助。(55~60分钟)
【教学环节四】学生提交作业。(下课前)
【学生反馈】我觉得比较好的是老师的讲解重点在于原理,而不是具体细节操作,可以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自己探索开发细节。作业的形式留给我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教学反思】根据教学需要,我每周的两节信息技术课是连堂的。由于学校为每位学生分配了电子邮箱,因而教学环节一除点名外,意在使学生熟悉邮件软件,并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上网查看作业情况、浏览上榜作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教学环节二是教学内容的精讲,重点讲解概念、原理、技术与典型范例,具体的操作细节则放在网上,供学生查阅。教学环节三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刻。这时,学生或冥思苦想(想自己的主题创意)或探讨研究(与同学或教师研究碰到的问题)或舞鼠弄键(在计算机上应用所学实现自己的想法),忙得不亦乐乎,忙得心甘情愿。4.时刻激励学生
激励学生的重要性在前面已作说明,这里重点谈如何激励。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师、同学和自身。
来自教师的激励: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敏感地接收着。有时肢体动作的激励作用比语言更有效。教师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都会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此外,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挑战难题并以身作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激励;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和热情也会感染学生;教师耐心的辅导、主动的关心、委以重任的信任、真切的期望对学生都是默默的激励。
来自同学的激励:当学生从他所尊重的同伴身上看到期望的行为时,他们会自觉地学习这种行为。这种学习动机就是替代动机。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就是一种激发学生替代动机的好做法。它无论是对作为榜样的被展示者,还是对受同伴鼓舞、跃跃欲试的其他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此外,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相互接触和了解。这时,同伴的榜样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替代动机,也满足了学生的归属感和同伴认同感。每个学期我所教的学生都有两次愉快的小组合作经历。这种合作不是课堂上短暂的讨论,而是就一个主题作业的合作,短则需要4课时,长则需要10课时。
来自自身的激励:所有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就有冒险和表现的欲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当中,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
下期,我们将继续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课堂的动态生成”和“学生个体差异”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