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的特点。将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能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结构,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农村英语课堂效率。小学农村英语教师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环境下,要引导教师利用、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模拟现实语境辅助教学,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习英语;农村英语教师要用心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制作微课帮助学生自学、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利用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教学情境,突出教学重点
在当前的农村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颇受欢迎,即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来创设认知的情境,从而构建教学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在情境的创设上,语言往往显得苍白。而信息技术却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能生动而又形象地再现生活的原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传输,创设了较为真实的交际情境,避免了纯文字的讲解和凭空的三维想象,教学变得形象化、生活化、立体化。
2、扩展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到饮食、问候、行为,大到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无不渗透在语言中。接触和了解异国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信息技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展示英语文化背景提供方便,为了解英语文化架起一座桥梁。例如,五年级每个单元结束都有一个Fun facts,如果仅靠课本,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讨论都很难开展,因为学生对外国的文化背景了解很少,当然不知道从何谈起。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文字、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然后,将它们整合成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充满异域风情的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这样,不仅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们的视野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世界意识显著增强。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常用手段,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学生获得形象记忆和感性认识,如实物,模型、挂图等。受条件的制约,有时无法进行直观教学。但信息技术能突破种种限制,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动静共存的学习材料,有效地进行直观教学。例如,课本中有些食物农村孩子没有见过,如salad、pizza、hamburger;还有一些动物,如dolphin、koala、giraffe、lion等,不少学生也没有亲眼见过。对于这些单词,学生们只能对照课本上不太形象的图片凭空想象,学起来枯燥,难以记住。所以,课前我搜集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利用信息技术加以处理制成课件,并在显示单词的同时还配上发音和例句,让学生边看边读,效果非常明显。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4、信息技术为广大农村英语教师的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源 现在计算机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为我们农村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教学软件,如光盘、多媒体电子白板、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有利于农村英语教师开展各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课堂导入时,可以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导入方式:播放动画歌曲,情趣导入。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配上色彩鲜艳的动画效果,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学趣。新教材为我们提供大量孩子们爱唱、乐唱的英文歌曲,如学习三年级下册Head, shoulders , knees, and toes英文歌曲,我播放大屏,出来的音乐配上电子动画,一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一看就明白歌曲内容。二则为本课的教学定下基调,做好铺垫。
5、运用微课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微课是一种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方式。它主要包括:微课堂(视频)、微设计、微反思、微练习、微资源和微简介。其中以微课堂为核心内容,基于问题解决,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展开教与学,灵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重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资源整合,每个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 这符合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年龄特点。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Fun story ,Christmas的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把圣诞节的相关文化及礼物用文字或图像以解说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并录制成微课堂,课前提供给学生学习、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带着对圣诞节的浓浓兴趣参与课堂学习。
6、信息技术条件下造就了农村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主动学习新知识,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迎难而上,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村小学英语课堂, 信息技术条件下必然造就了新型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校讯通或微信群给学生布置作业或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让家长督促、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习,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这种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良性循环,很好地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新型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更和谐、更融洽。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开辟了教改的新天地,推动着教学不断地前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我们的认识存在误区,有时不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削弱了它的教学辅助功能,甚至适得其反。通过亲身实践和深刻反思,我认为要想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现在很多人认为英语课堂上不用信息技术就意味着落后,不少老师课前搜集了大量的素材,课堂上频繁使用多媒体,一会儿用PowerPoint展现这个内容,一会儿用flash来呈现那个片段,切换不断,忙得不亦乐乎。多媒体占据大半时间,唱了主角,教学似乎是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思考和交流,主体地位无法体现。以前课堂上那种气氛热烈的对话和讨论难觅踪影,语言的训练更是严重缺乏。多媒体信息技术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它只能起辅助作用。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和展示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去思考、讨论和练习。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获取最佳效果。
2、精心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主要通过课件来完成的,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认为课件的制作宜精忌繁,(1)文字要精练,字号适中,字体变化不宜过多;(2)背景图案要淡雅,简洁明了,尽量减轻视觉的疲劳;(3)图片的数量、动画的成分和声音的刺激不宜过多。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一味追求信息的容量,盲目增加教学内容。总之,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实际,遵循“实用、适时、适度”的原则,精选课件的内容。切不可盲目追求艺术感,甚至把本来简明的知识搞得繁杂,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
3、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因多媒体的便利而忽视了师生之间语言对话和情感的交流,多媒体的频繁运用使教学变成冷冰冰的人机交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虽然明显,但它不是全能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和实践性,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如问候、讨论、回答等,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充满着爱,体现和谐之美。这是多媒体无法比拟的。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手段,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我们坚信只要合理正确地使用这一技术,就能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
姓 名:高秀辉
单 位:焦山寺中心小学
电 话:22559094
第二篇: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英语课堂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英语课堂教学
摘要: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这一进程,也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声画并茂、形象直观, 能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变为动态,以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语言教学情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将教学导向深入。它还便于师生交流、及时反馈,因而倍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正以其灵活、安全、方便的优势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善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利用共享的网络教育资源,给英语教学提供更加广阔的延伸空间,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个外语教师都必须十分重视的全新课题。近年来,我在教学中注重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有益经验和感悟,在此做一具体阐述。
一、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同样,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课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教育信息。
例如:课前三分钟播放英语影视资料,其动人的画面及纯正的英语吸引学生,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开心一刻”。由于影视资料学生爱看爱学,极易在课间自然模仿画中人物语气进行对话,从而在玩耍中锻炼了语言能力。在教学的热身过程中设置歌曲、游戏、韵律操等让学生唱一唱、跳一跳、乐一乐。这样不但消除了疲惫之感,而且又激起学生兴奋点,保持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自主地学。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交际。交际可以是书面的,亦可以是口头的,而且主要是口头的。作为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日常用语、词汇、语法等)进行精心的设计。课堂交际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提高表达能力。优质高效的课堂交际活动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有机会练习整体表达能力,有利于学习者自然习得语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注意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离开情景谈交际是不现实的。课堂交际活动将课堂变成了一个“小社会”,这样的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我们有很多办法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无疑是十分重手段。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语言的学习只能在运用中才能体系出价值。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可创设出集声音,图像,动画,交际一体的真实交际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英语氛围中,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教颜色时,为了让学生学习单词white,black,red,green,gray,brown,yellow,blue,purple等,并结合what colour is it? 来作答,可准备各种国旗的网上音频视频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颜色的新单词。自学之后,让他们汇报自学结果what colour is the flag? It is ….这样一来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到各国国旗的样子和颜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多媒体具有超文本的功能,所谓的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其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其优越性在于:首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能够把教学的知识信息等汇成一个生动的、有机的整体。它能够图文并茂,使课堂效果更加明显,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其次,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每个章节都有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比如说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牛津英语》,课本每个单元都包括课文、习题、阅读技能、写作实践、翻译实践、听与说等内容,将这些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教学的实用性、教学的针对性及教材的科学性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来,对于课堂教学、课外预习、复习等无疑都是大有好处的。而传统的教学在这方面尚有欠缺。最后,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看,研究表明,人类认识事物、从外界获得信息的80%要通过人的视觉从图像中得到。人们对于这种图像的观察、理解、甚至记忆的能力远远大于单调的对于文字的观察、理解、记忆能力。利用多媒体超文本思维,可以更快、更好的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记忆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全面提高水平和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图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感觉“有滋有味”,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在教学《牛津英语》8BA,Unit1乘坐交通工具去某地时,我认识到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直观思维为主,所以教学前我将录好的有关交通工具的声音和制作好的投影片通过录音机和投影仪放出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句型Let’s go to „by bus(coach, double-decker, light rail, plane, train, underground „)语境真实自然,听看结合,学生很快接受,印象深刻。在巩固时采用了“猜一猜、说一说”(让学生蒙着眼睛用手抚摸一种交通玩具后用所学的句型说出来)的游戏进行,使学生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获取信息,效果颇佳。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图可循,有景可入,并且他们的劳动成果在媒体上也可以及时、充分地得以体现,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五、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英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进行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整合时,就是创造性的利用他们之间的结合点来完成课程整合的,即在通过完成“英语学科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这个特殊的“载体”驱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不断地使学生获得持久的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竞争和合作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开拓创新的能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被激活,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把信息技术同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优化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条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一种特殊活动,它实质上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过程及其方式。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通过“教”,将课本中的知识以适当而有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学”,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进一步形成能处理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科学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呢?结合《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谈以下几点:
1、做好开讲前的组织教学工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前让学生做好上课准备是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抓好的环节。上课前,必须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如这节课是讲角的认识,学生预习时自己亲自动手做的各种各样的角都可以放在桌面。同时检查预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疑问,看一看本节课的学习用品备齐没有。这样一想、—查、一看,学生就能很快地安下心来,等待上课。同时抓好开课这一环节,上课老师以饱满的精神,自然的神情进行上课,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会跟着老师进入课堂。
2、讲课过程中,教师的注意要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 讲课时,教师的集中注意不单在于教材内容的讲述,同时也要兼顾全班所有学生的身上。观察他们听课时的表现和神态,看看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声调、手势等手段给以暗示。尤其是低年级,因为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是不能集中保持40分钟的,适当的提醒示意,对教学正常顺利进行有一定的保障。
3、适当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
语言在教学中,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最直接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能随着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的需要,做到轻重缓急有序,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富有明显的节奏感,那么会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板单调,学生将很快就没有兴趣,听得晕晕沉沉,没有集中注意力,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语言的表述性、启发性、表演性方面下一番功夫。
4、注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和课堂总结的艺术性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节课很多都是在教师的问中开展。问题提得好,提得精,能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会高;提问要提得恰到好处,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做到“跳一跳”,学生就能摘到的程度;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的总结不能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而是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组织可以说是一项连贯统一的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良好的课堂监控能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能够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每节课中能够学有所成.
第四篇:利用信息技术__开展英语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 开展英语教研
---英语教研与信息技术整合计划
兴庆区第四小学
卢若宇 利用信息技术 开展英语教学
摘要:英语教学不但要以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为指导,还要采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争取最佳的教育效果。使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得以有力整合,从而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和创造性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Electronic 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教学思想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教学思想,有着鲜明的信息时代的特色。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已对传统的教学的模式提出了挑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大发展趋势。在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英语学科的学习中。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时代。教育必须适应国际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要适应这样的大变化,必须培养出一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公民必备的生活、工作条件之一。在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面临重大改革。发展“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呼唤新的教育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合理整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喜欢学习到情感上愿意学习,发展到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一、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
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使语言自然的融入视听背景之中,为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英语,了解讲英语国家的人的表达方式和举止行为,创造条件,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这是一种真实、自然地感知语言的手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系统,使其多听、多看。通过图象、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使其如临其境,丰富视、听内容和强化视、听训练。可视的语境不仅有助于口头信息的采集、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开口讲话的欲望,帮助学生进行表达,为语言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客观情境的反映,没有情境就没有语言的意义,语言的交流活动离不开语言情境。所谓语言情境即情景和语境。是指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时相互交流信息的社会环境。任何有意义的,任何形式的语言交流,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交际是学习语言的目的,而情境是交际活动的基础。由于情境还决定语言表述的内容和意义,所以说创造良好的语言情境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又是语言学习的途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真实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了解英语与母语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使用英语时才能掌握。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精心备课,找好切入点,使学生饶有兴趣的不知不觉随教师进入文章所设计到的话题。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与自由发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之畅所欲言,就某一话题各抒己见,这样可以提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操练,同时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成为语言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英语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在语言课堂中,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环境,积极构建知识意义,进行语言运用练习。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集声、光、色彩、图片、动画和影像等于一体的影音效果,使学生接受多种途径的感性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而通过网络所获得的有益教学的信息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将所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学习,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这样,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建构者。与当前中学英语课本及其相关练习和阅读材料相比,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所提供的资源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课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为课本,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选取。这是信息技术与教材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整合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上。通过信息技术学习英语是一条全新而有效的途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学习中,对学习策略的指导犹为必要,一方面是对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另一方面则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来辅助学习。通过计算机技术作成电子作品,丰富课堂学习内容,使英语学习饶有兴味。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英语学习和教研的过程中,师生能够教学相长。许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运用中相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方面向学生学习技术和应用。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英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对事物能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富于想像,敢于挑战传统习惯,不怕冒险,具有创造动机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是融合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的,是体现在每个教学步骤和每项活动中的,教师应刻意去做的是将凝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掘出来,展现开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个性。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训学习策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英语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的“分层指导下的任务型”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也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探究式的相互合作学习,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我们进行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整合时,就是创造性的利用他们之间的结合点来完成课程整合的,即在通过完成“英语学科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这个特殊的“载体”驱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不断使学生地获得持久的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竞争和合作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开拓创新的能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被激活,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通过每次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拥有不断的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使学生持久产生对英语的兴趣,使外语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同时使学生积极的情感发展促进外语学习。任务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
总之,把信息技术同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优化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条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在积极的导入还是在创设教学氛围、激情朗读的环节,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既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以将此为实现大语文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信息量。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进行语文课改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不仅以读懂内容为目标,而应以同化语言为目标。”同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指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外化是指运用、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必然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次,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帮助落实“大语文”的教学观。再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
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的催化剂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以本人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新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的添加剂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2003年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非典”灾难,学生却是知之甚少。不认识到当时事态的严重,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增强对“非典”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我决定从叶欣的追悼会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绝的哀乐声中,当叶欣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飞如雨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震惊了: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她的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望着孩子们惊异的目光,我为他们介绍了“非典”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并让他们浏览了叶欣的生平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有声有色,激情朗读的强化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五彩池》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
(三)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个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的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区分起来很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展现落实学生亲身体验“看云识天气”的趣味。
(四)突破时空限制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改变微观、宏观的约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学生一会儿观赏海滩和海岛的美景,使他们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贝壳,还有庞大有趣的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一会儿仿佛又潜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游来游去,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好像还听到了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
由此可见,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秦兵马俑》一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马俑。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语文知识信息量
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那么,如何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在于如何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总量剧增,背诵课文增多,阅读速度加快,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为以上几个方面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以此证明人必须调动多种感官才能达到较好信息摄取。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一句话,也只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才能较好地保持记忆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因此,我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语文课带领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阅读,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我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建立了“词语宝库”“精彩摘录”等文件,养成了“不动键盘不读书”的习惯。通过长期的网上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它威力无穷,充满生机;它给了语文教学以新的“奶酪”,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常汝吉
《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裴娣娜
《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发展性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3、陈至立
《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10月
4、沈凤佳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巧用》《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4年第4期
5、皮连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4第1版
6、于庆江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人教网信息技术栏
7、颜兰、冯娟《试论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昆明大学学报
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