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建议
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建议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目前教学实践中的重点。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要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通过视频学习藤鹏老师精心设计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不得不佩服藤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更让我佩服的是那些能力超强的孩子,他们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如此熟练。而对于我们这儿来说或者对于好多地方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方法根本是实现不了的,就目前而言。因为我们班现有36名学生,家里有电脑能上网的只有3名,家长能辅导孩子学习的也不足10人。又何谈利用信息技术提前预习、进行自学啊?孩子能自己利用网络进行自学吗?家长和孩子会使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吗?孩子的学习以及展示能做到有效吗?就连我都是刚刚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不足1个月。(我校本学期刚刚安装投入使用)考虑到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特征,我个人觉得,要想达到可操作,学生有效参
与,教师可以提前印一些“导学案”或是“预习提纲” 等等发给学生。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
第二篇: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作文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作文教学
历口中心学校
吴艳
一提起写作文,不少的学生就会产生畏惧感,写作文时皱眉头,咬笔头,半天都无从下笔。尽管教师反复举例、引导,学生还是不知怎么写。究其原因:农村孩子生活面狭窄,看到的、听到的都有局限性;而教师一味地讲解,也十分枯燥,教学形式单一,讲评泛泛。导致“作文”成为了学生与教师心中的顽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作文教学中,我一改往日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运用多媒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学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由于受阅历、年龄的限制,总感觉没有东西可写,没内容可写,如果再没有写作的兴趣,就会对作文感觉头痛,甚至厌恶。因此,让学生始终要对学习活动保持着一种兴奋的状态,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时,我根据作文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写作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教学动物描写的作文,我在课前先拍摄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动物的生活录像,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顽皮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吃食、玩耍、休息等真实情景。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被进入情境,感受这些动物的可爱,从而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继而想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情景教学就把“要我写”变成了“我想写”、“我要写”。
二、巧用信息技术,丰富写作素材
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生活体验,要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各种局限性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很难真正做到的。而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向学生提供声像并荗、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去弥补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的不足。
例如在习作《令我感动的人或事》教学中,学生们每次所写的感动的事情无非就是下雨天妈妈为他们送伞,生病时背他们去医院等等。他们没有更多的素材来使自己感动。于是我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们呈现了我县一位来自大山的扁担老师叶兴旺,他几十年来如一日,独自一人坚守在大山里,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让学生从他的默默奉献中去领悟他的平凡而又伟大。这样,引导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从细微处去感受,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物可写,作文就不空洞不套话了。
三、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评改效率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的作文批改都是在课后,即使是面批,也只是一对一进行交流,不能使全班学生受益。而利用信息技术,当场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评议,既节省了时间,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作文评改课上,将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讨论修改。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看,不仅能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而且能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以及如何规范使用修改符号。通过教师讲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让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机会接受别人的评议,并从中取长补短。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赏,能从中得到启发;写得差一点的文章,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师生共同完成修改任务。这样的作文讲评,既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又使全体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四、巧用信息技术,尽显学生风采
传统学生作文一般由教师在作文本上评改打分后就完事了,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不能及时得到公众的认可,学生的表现欲受到压抑。而在多媒体时代下,学生作文可实现了新的突破。我们老师可创建班级博客,定期上传学生作文,每一次作文完毕,就将其中的佳作及时上传。为了鼓励大多数学生,也关注那些作文弱势的孩子,让他们也有发表的机会,有时即便是一小段,只要是有创新,有精彩之处,都予以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写作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了。
总之,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弥补了传统作文教学的许多不足,大大改进了作文教学,为作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而使学生文思泉涌,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
第三篇: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改进课堂教学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改进课堂教学
青县清州学区刘缺屯小学徐俊婷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将越来越广泛。但在运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目前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偏离正确轨道的现象。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网络,就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就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因此出现了许多教师备课不深入钻研教材,而是挖空心思找网络素材,上课不着力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语言,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而是一味地展示课件等不可思议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没有充分发挥出网络资源的作用又没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处理网络资源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网络资源做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于语文的教学中犹如一柄双刃剑在我们获取大量的信息同时,势必淡化了我们对语言的亲近和品味。因此,我们在利用网络资源的时候要切合实际,不要为用而用。黄厚江老师曾经打了这样一个比喻:网络资源之于语文课,就像化妆品之于女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化妆品可以是女人更漂亮——假如运用的恰到好处。但假如女人本来就不漂亮,单凭化妆品却无法使其美丽起来。也就是说,女人漂亮与否,主要在于自身的资质。而且化妆品要运用得恰到好处也并非易事。所以说,语文课的优略,决定因素在于语文教学本身,而不在于网络资源。
一位教师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采用了一套精美的课件,从秦始皇的图片导入,通过动态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西安秦兵马俑。接着屏幕上出现了多组图片,并配以教师充满激情的演讲。通过画面的阅读,学生也能感受到秦兵马俑的壮观,
第四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
江苏省泗阳双语实验学校皮芒青
【内容摘要】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质的飞跃。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目前教学实践中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目前教学实践中研究重点。下面本人通过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应用计算机课件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就可以用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动物旅游公司派来了三辆公共汽车来接动物们去旅游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小动物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
时颠簸不已; 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
二、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发挥动静结合优势,增进理解记忆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增、删、变、调。显示动像和静像时,还应因材施教。低年级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主要显示动像;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有意记忆的能力较强,已不满足于仅提供形象直观的动态材料,而要适当增多一些起诱导作用且有抽象色彩的图像,这样才能促使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变“授鱼”为“授渔”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
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其掌握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可利用课件良好的过程演示性能将所涉及到的过程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表述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
在圆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上,很多老师都避之不讲,因为这个内容较为抽象,以前有些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常是手持一端系着小球的细线,甩动,让小球旋转一圈,叫学生观察小球走过的轨迹。这一做法有一定的优点,但是这样做学生不容易看清,因为小球走过的轨迹实在太快,一掠而过,留在学生脑中的印象是很模糊的,达不到最佳的效果。我把这一过程用课件来演示:先在电脑上出示系着小球的一根绳子,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然后让学生观察小球甩动一周后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球在屏幕上走过一圈,留下了一条红颜色的轨迹,然后再放慢速度重新演示一遍。这样学生对圆的形成就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并且为圆各部分的名称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感性铺垫。
在教学画圆的步骤和过程时,如果利用传统的方法在黑板上画,让学生在下面看,部分学生容易走神,不注意看;而且教师示范时不可避免的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如果这一环节利用课件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先确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半径),用圆规在尺子上确定所要求的距离;再确定画圆的地方(定圆心),用圆规的针脚固定在纸上;最后,把圆规稍倾斜一些,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由于利用电脑来画,学生感觉新颖,注意力明显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这时再让学生独立练习,效果定会更好。
五、即时反馈,巩固学习成果
遗忘规律要求人们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跟踪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复习巩固情况。学生的课外复习有时又因为家长不恰当的“压迫”而流于形式。计算机学习软件特有的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所谓“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输出信息的结果“返回传入”以影响信息再输出所起的调节控制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
动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教学中,计算机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例如,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 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 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 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有30多种拼法,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汽车、有的像路标„„。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某种改进,更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革命,因为它始终调动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最终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
3.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
第五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而且很好地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确实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后,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必须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往往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这种讲解常常会使学生乏味。信息技术具有画面清晰、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收到极好的效果。
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介绍“仙桃石”的样子时说,“就像一个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抓住一个“飞”字向学生提问:把“飞”字换成“掉”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动态效果,出示奇石飞落山顶的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成一块石头。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比“掉”好。学生眼前豁然开朗,难点解决,比喻句的教学也水到渠成。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 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激发学生乐于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结合图片介绍感动着中国的好妈妈,观看影片中的部分片断,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情,写作欲望被激发,纷纷拿起笔,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
二、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一)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在语文课中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
(二)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现代认知心理表明: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从而产生说话的欲望。口语训练时,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课堂上播放一段少儿文艺节目或影片,引导学生口述观看的节目精彩片段或观看后的感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第七册课文《黄继光》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影视片段:黄继光为了让战斗取得胜利,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光荣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学生看了,感动不已,同时也感慨万千,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感想,不仅使阅读教学达到高潮,口语训练也水到渠成。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演示“人字形”线路时,我及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除了“人字形”线路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可能讲“之字形”及“螺旋形”线路。用这些办法会怎么样呢?于是我把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放给学生看,其运行结果因车身过长而在岔口处失败。这样在对比中,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更深入,理解更贴切,运用更灵活。
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 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通往学习的大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时代,课堂教学需要多媒体。多媒体出现于课堂,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多媒体教学以其本身的生动性、直观性、高效性,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多媒体如一把双刃剑,用得合理恰当,则能改变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则会削弱学生注意力,替代学生思维和想象,也会降低教师个人魅力,使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第三者。”教师只有通过扬长避短,合理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先进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盲目追求美感,华而不实。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教师所用的课件从图片的处理、文字的选择到播放的艺术效果,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追求细节的完美固然是好,但是也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语文课堂常有复习词语的这样环节,有的课件在显示词语时,在同一张画面上显示了三、四种不同的字体,或是选用一些毫不相干的图片做背景,还不时跳出几个动画的卡通小人物。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到,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会自然地将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到热闹的场景上,从而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2、过分依赖多媒体,削弱了老师的魅力。现在的课堂,示范朗读有音频资料,指导写字有一笔一笔的动画过程。教师反倒显得毫不相干,无所事事。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语文老师的一笔好字,会使很多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教师儒雅的气质,饱满的激情,个性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会激发很多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的魅力将对学生作用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做到的。
3、出示大量文字图片,完全取代了文本。笔者听过好几节语文课,从头到尾,学生连书本碰都没碰,或者是碰的很少。课文的文字一个个打在课件上,插图也费劲心思用扫描仪扫出来展示。文章的重点语句,需要反复揣摩品味的,可以打出,方便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交流。全部内容都用电脑出示有什么意义?实在是不必要的麻烦。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孩子看着书上的插图肯定比看着大屏幕上的图片更加细致,孩子手捧书朗读肯定比仰着脖子看大屏幕读感觉更清楚、更惬意、更入情。再者,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令人感动、产生共鸣的情节上或旁边及时注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会帮助其加深对这一内容的印象。从这一点,取代了文本的多媒体,完全是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了。
4、再现情境,忽略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众所周知,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 学作品大多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叶圣陶《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以语言或它的书面符号„„文字为物质手段,构成一种表象和想象的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的”(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这一“思维外壳”,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感知形象,体会情味,领悟理趣。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学生从画面展示的内容中很快找到了小壁虎向老牛、小鱼、燕子借尾巴。学生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想象,所有的东西课件都演示出来了,实在显得喧宾夺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何以得到锻炼?
5、为“用”而用,盲目“拿来”。在很多的教学评比活动中,课件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众多的教师为了评比、上公开课、观摩课等做了课件,有些实在是为“用”而用,追求一种形式,图个时髦而以。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一个精美的课件,需要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MTV、MP3、WAV等背景音乐,需要耗费一名制作老师的大量时间。而且有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解决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
谈到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应该知道何谓“多媒体”。“多媒体”即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信息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如教师的板书属于文字媒体、教师的语言属于声音媒体、幻灯片为图像媒体、录相片为视频媒体等等。多媒体电脑属于其中一种,它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所有的媒体均能在电脑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而“辅助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个别交互”的辅助学。其二是微观上辅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集体交互”的辅助教。“辅助”决定了它的一切设计应为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起“烘托”,“渲染”作用,而不能代替教学。
2、坚持适度、有效性原则
首先课件数量上要适度。再新奇的事物经常出现学生也会感觉厌烦,而且会增加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其次课件的趣味性要适度。趣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过分。当一个选择题做错时,来一个哭丧的卡通脸加一声夸张的警告,是非常不合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听手段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刺激,使之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但这样的刺激一定要精选,要有实效性,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 标,要解决一定的问题,尽量是一节课中至关重要的信息、重点难点。无关紧要的内容尽量不在课件里出现。不要追求课件形式上的完美,表面上的热闹,这样只会造成信息堵塞,以形式害内容。
3、将多媒体的优势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巧妙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从这一点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主要表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两个方面。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在教学中播放傣族人民过节时的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去感受课文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去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教学《黄果树瀑布》、《鼎湖山听泉》等一类写景文章时,尽管文词优美,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将那些优美景物与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对孩子们美的熏陶与感染了。课堂上运用课件播放了优美的风景图片,并配以优美的乐曲,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转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兴趣盎然。新教材也选编了很多古诗词和现、当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凝炼,表达含蓄,意境深远。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想象力的贫乏(尤其是来自贫穷地区阅读量很小的学生)一般都很难想象出诗歌描绘的画面,品味出诗歌的意境。如果利用多媒体,再现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描摹富有特征的形象画面,无疑会把学生带入久远的历史中,体会诗人的悲与喜,品读出诗文的意境。在讲杜甫的《绝句》时,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的画面随着朗诵进程陆续呈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到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同时,又显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整个过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烘托出我国古诗特有的意境美。
4、多媒体的运用要与语文课程有效整合
实施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如下问题: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改进教学手段,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如何处理好语文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如何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力工具,这也就是新课标要求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目前语文课上最常用的教学课件通常是演示型课件。这种课件比起传统的口授、板书更加直观、丰富、生动、形象,但如果将它作为语文课堂上唯一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恐怕还是会有相当的局限性。演示型课件通常用来提示、呈现相关教学内容,主要适于作为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在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练习交流等教学环节中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整合”则要求多媒体的使用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 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当然,要达到“与语文课程整合”——这一多媒体运用的最理想状态,并非一蹴而就的,所有的语文教师还要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从而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不是靠机械的识记和重复地刺激被动地连接而成,而是靠对事物意义的获得和理解,在特定的情境或知识背景中去主动地建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还能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
2、学习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帮助他们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协作学习,让学生去获取信息、分辨信息、运用信息,从而形成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为师生的这一双向交互活动提供最理想的条件,因而也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理想的操作平台。
3、教学论。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中已经能够初步实现学生自主式、合作化学习的教学操作样式。学生不再是受控于教师的被动学习者,而相对地成为主动、独立的准探究型“学者”。教师的传道授业已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如何创设有利的课堂教学情景,如何激发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引导学生从网络多媒体的环境中搜集有效的学科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所学和其它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集成知识体系。那么教学的样式也必将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的转换。
4、信息论。
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搜集本身是一种信息整理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的管理能力,对信息作定向控制,由此来打通信息通道,扩大信息容量,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删除信息、组合信息、运用信息。
浅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拓展,现象、过程再现等方面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放眼学校里大大小小的听评课活动,很容易发现一些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够恰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在有些课堂上出现了过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人眼花瞭乱,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情况。因此,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探索
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
1.当前的课堂教学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拓宽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容量,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过程,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全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近年来,在全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情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的情况还不容乐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地区间差别,一些地方存在软硬件发展欠缺、师资培训不到位等现象,导致不少的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太熟练。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有效的教学,仍然是一个值得去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新形势、新课程下的老问题。所以,在当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彻底替代传统的教师讲解、用粉笔板书教学过程。而且,在长期的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思考,记笔记,然后练习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很显然对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是既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去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短处,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只能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拓展,现象、过程再现等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2.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吸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好精美的课件,只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视频、声音、图片等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并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笔者认为,教师要注意备课及课堂教学中的以下环节,做好以下工作:
2.1利用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做好新课的引入 实践证明,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的导入做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班上大多数学生的这节课的学习兴趣,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些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如物理教学中的还原知识发生的背景,语文课中的创造氛围等。
2.2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饱满的热情,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践证明,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课堂教学提供帮助,但教师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小瞧的,毕竟现代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只是教师预设的信息,不会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使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件,学生容易产生疲倦,课堂教学的氛围必将沉闷,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要借助个人魅力,积极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件带来的课堂教学内容,把握、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处理课堂教学的插曲,努力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3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开课题,探索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引入、拓展,现象、过程再现等方面等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教学节奏比较缓慢。而这些束缚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解决,使得易于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探究发现等教学模式也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并且收到效果。当然,在这些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一定还会出现更多的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
2.4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课堂总结,对知识进行强化,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一般就是用简短的几句话对本堂课进行扼要的总结,这种总结是粗线条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不利于学生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总结方面很显然具有优势,用几张甚至是一张幻灯片,不仅可以较为具体的展示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清楚的展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总结,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遇到前所未有机遇,只要一线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中反复琢磨,多进行反思。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就一定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走上更高的台阶。
一节好课除了要有流畅的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这就离不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合理整合。
(一)图文并茂的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特征时减少了学生观察的困难。本节课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感性材料.(二)运用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功能,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从而达到及时巩固新知的目的。这些练习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效果肯定不如现在那么紧凑、有效,更何况我们每准备一节课,要考虑到整个年级的教学,当然是运用信息技术比较方便了。
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改变农村教育落后局面,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和人才类型深刻变革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大支柱之一,受到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