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恩施市白杨坪初级中学何本凤
作者简介:长期从教于初中语文,参加学校近年的语文教学研究,有优质课、教研论文分获省州市奖。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最佳教学情景 优化教学手段 优化认知过程 实现主体渐变 加大教学容量
内容提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最佳教学情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生主体渐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二十一世纪人类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这对传统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活环境的挑战,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在有的地方却是死水微澜: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处于“一本教材一支笔,一根教鞭一张嘴”的传统现状,课堂教法陈旧,以“满堂灌”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知识面狭窄,无法满足学生在信息时代对语文知识的渴求;学生学习语文只能面对一本教材,在课堂上听着老师滔滔的讲解,学生不知所云,或是顾左右而言他,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无法表现出来。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现状使本来鲜活生动的语文课堂失去原有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变得沉闷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造成语文课堂效率的低下,更谈不上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基于上述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和我们学校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我谈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电化教学体会。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最佳教学情景: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众所周知,多媒体可集声音、图像和动态画面于一体,达到创设情景,使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效果,更有利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在创设教学情景上,一可以用在课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设出与教材相适应的情景气氛,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激发起求知欲望。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二是运用在课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国度的不同等等原因,教师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在很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甚至再现当年的情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尽快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突破课文教学的难点。三是可用在课终,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一篇好的文章讲“凤头豹尾”,同样一节好课,老师也要善于在课堂结束时,把结尾推向高潮。在课堂的结尾处,运用自制的电脑课件,或欣赏优美的画面,或一首催人奋进的歌曲,或朗诵一首声情并茂的诗歌等,用到好处,都可以收到曲终奏雅,回味幽长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教《回延安》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技术介绍了贺敬之是如何在延安由一位小战士成长为大诗人的,接着放映了延安人民抗日的生动场面和充满人情味的延河。借助多媒体手段的烘托和渲染,激发了学生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之情,也唤起学生对课文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和学习兴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一旦和教师的指导珠联壁合,信息技术手段所展示的生动,具体的信息资料一旦与
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认识相契合,便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感悟其中的美。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学手段的单调和呆板,仅凭过去用惯了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极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淡化甚至厌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制作一些精美的动画,把它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优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因为它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法转化成图、形、像、音、影、文字相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形式和立体式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教育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传播信息的多样化和传播过程的自动化。在课件辅助教学中,鲜艳生动的图形,声像一体、动静结合的画面、界面可亲的学习屏幕,都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唤起其高涨的学习情绪,诱导学生在情感和行为上积极参于教师的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教朱自清的《春》首先放上一曲《春之声》让教室里一开始就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然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艳阳高照,绿草如茵,花红柳绿,蝶飞蜂舞,鸟语花香,牧童弄笛,人们欢笑的的画面,然后播放配乐朗诵,在优美的钢琴曲中教师朗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中,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课文充满激情,意蕴深刻的美。此时此刻,文学语言无可比拟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以及给人形象逼真的美感,一下子被学生感受到了,学生也自然体味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具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在传统的教学中,较少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被看成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符合初中生的认知需要,由于这种辅助课件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换方式,抓住认知时机,运用适时、适度,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讲授科技性说明文,如果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事物特点,从结构到功能、用途等,展示得更直观、更逼真,使复杂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对学生来说,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就会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如教《桃花源记》一文时,我用多媒体手段绘制了村中人“咸来问讯”的画面。画上围着渔问话的有壮汉、孩子等,我引导学生想象这些人围着渔人问了些什么话.有一话学生这样描述:有一位花白胡子的老人走到渔人面前问道:“如今外面世道如何?人们过得好不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握着渔人的手问:“你们那儿的壮汉除了种田还干些什么?”,简短的一句“咸来问讯”,借助画面,通过想象,不仅丰富了原文内容,而且使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办、创造力也得以锻炼和提高。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生主体渐变: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教授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要求我们为之服务,提供有效帮助、鼓励与支持,使两个主体在转化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最后达到由依赖教师到自己独立学习,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主体的变化,就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做语文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制的教学课件,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这正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
用的体现。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情景,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种教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越得多,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中的主动化。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受着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教师一面讲课,一面板书,很难最大容量地把要讲的知识在四十五分钟内充分表现出来。只有一块黑板,而黑板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顾去讲,不去板书,对初中生,特别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广取博览,博采众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大容量的接触知识,经过自己的分析取舍,最后形成语文知识的积淀。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学好语文,打好语文基础,要建立在广取博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国际互联网接入课堂,可以打破上课时间的限制,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远古的神话拉进课堂欣赏;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尽览世界奇丽风光;可以同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也可以同李白一道去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大量占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实现的,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45分钟利用效率,让学生在45分钟内获得最大量的知识。如教《故乡》一文时,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闰土这一形象的变化,把握作品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我设计复合投影片.先演示少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其形象特点,又演示中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其形象物点,看前后都有什么变化,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并很快概括出人物变化的原因.这样用直观画面突破抽象文字下包含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给语文教学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这种手段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一系列条件的配合。为此,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能力。
第二篇:利用教育信息化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利用教育信息化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催发了新一轮的教育变革,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信息化为课堂教学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在我国,已经有80%以上的学校有了互联网的连接,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尝试,重视资源开发,一系的举措都表明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坚信,面对挑战,面对大波浪的信息技术来潮,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一定更加稳健和踏实。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的新思路新突破,教育信息化在对继续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素质教育等各方面起到促进与支持的作用,意义重大。
事实上,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在某方面,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在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下,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
二、教育信息化对推动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过程突破传统,出现新的特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由教师备――教――批――辅导――改环节构成,教学过程死板无新意。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以多手段,多内容的方式进行,教与学不再是简单的主从关系,而是平等开放,互动交流关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模式变成了师生双生主体的现代化模式。在技术手段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师生共同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进行的教学模式正在开成。
2.教育信息化使教材载体、教学资源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已经不局限于书本教材,或者是纸质介质为载体的基础,目前教材载体与教学资源发展到了磁介质、光介质甚至是更为广阔的领域,这为教育现代化理念、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与空间,教育信息化以教学为大纲,以纸介质为蓝本,利用信息技术的迅捷与大容量的特点,融入网络长处和教材的优点,使有限的教材得到更远更强的延展。
3.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与学的形式,形成了新的跨越
教育信息化促使教学与授课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口传言教发展成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授课,形式更多样化,内容更加生动,通过直观的演示把教学内容形象地表述出来,使教与学的互动加强,更利对学生对课件的领会与理解。不但如此,教育信息化还使得学习场所从课堂中走出来,学习方式越来越灵活,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实效,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教育信息化,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1.利用教育信息化,充分备课
网络资源的全球化,使得有关课堂内容丰富而多样,传统的备课只在教材与课案中辅以教师的经验形成的一般备课内容,其中很大一部分带着教师的主观认识。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师的对授课内容通过丰富的资源共享进行广泛的涉猎,从各个方面加深对所受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
2.利用教育信息化,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教育的信息化突破了传统教学对人与地域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入数据库,借鉴采用优秀教案,根据所攫取的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合本校学生独特个性的整合与重组,以此来达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丰富,知识量强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在这样的整合对比当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之更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3.利用教育信息化,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
利用教育信息化,使得新型课堂突破了传统的地域和场地的约束,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运用资源信息自主选择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及信息采集,利用个性化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收集到利于自己学习或者特长、易于接受的内容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在这样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下,有利于学生各展其才,各施其用,以开放包容的态势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4.利用教育信息化,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体性,面对泛泛的信息海洋,教师、学生都能够在其中自由游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已经从绝对的教学家长式的角色渐渐回归到师生合作,互相交流的平等教与学的结构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地去学会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达到自我提高。
在教育信息化环下,传统的基础教育教学课堂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洪流,利用教育信息化,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发展现代教育的核心与新热点正被广泛关注。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强化观念创新,重视资源开发,在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方面做到质量和发展效益并重,顺利完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全方位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罗茂芳.以教育信息化为依托,打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35
[2]吴迪.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45
第三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物理教学的促进
摘要:在新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物理教学过程也相应的有了改变,由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本书,一支粉笔,发展至今——较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语音实验室、电子计算机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将先进的、宏观的、微观的和课外的信息以电教教材为载体传递给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了大量、具体、典型的教学信息,创造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其声、光、电的技术的采用,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更多地剌激了学生的感官,能产生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课堂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途径,其双边活动的交流工具就是教学媒体。在新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现代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物理感知情境设计等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电教媒体的采用,加剧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因而,现代化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起重要作用。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有促进作用
物理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科技的百事通,生活在当今科学时代的中学生,他们想象丰富、眼界开阔、兴趣广泛,其所见所闻往往会超越教师的专业领域,如果物理教师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闻所末闻,不仅会使学生失望,影响他们的发展,也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中学物理涉及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非常广泛的基础自然科学,理论知识跟生活、生产实践联系密切,教材中还介绍了一些现代科学知识,因此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就不能照科宣科,不能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别人的经验。在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物理教师必须要有选择地摄取新知识、新成果,不断地充实自己,并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树立现代的教学观。
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研究分析各知识点,深挖其内涵、联想外延,以物理现象直观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理论问题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为目标,以物理时空拓宽、动态分析、静态强化、物理图象展示、物理立体模型、物理现象细微观察为素材,制成形象、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物理知识素材。将大量的静态教学内容和平面教学方式转化成图、音、像、文字等相结合的动态和立体型教学,由此也折射出教师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促进物理教学向深层次发展,即对教师的教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现代化教学对学生的学有促进作用
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既是工具也是教具,如投影仪本身就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个知识点,计算机的操作和运用也是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因此一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本身就具有教学意义,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催化剂。
现代化教学较传统教学对学生更具诱惑力。现代化教学的变革和控制被研究 的对象,把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加以排除,发挥声、光、电、色、形、动的优势,以求最大强度地刺激学生感官,使被研究的物理感知对象的本来面目更明显地突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从中得到多方面、多层次、逐级加深的信息刺激,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结构,在动态学习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现代化教学给学生的最初印象是直观、有趣、新颖,给学生认知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产生种种愿望,成为意志冲动的出发点,容易引起参与感,使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进行,有一定的系统和顺序,从而使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显得和谐、均衡,现代化教学所塑造的典型形象,大多是具体形象的形式出现,使物理表象融合在内在的学习动机中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而目的的实现又将产生新的学习要求,从而不断推动学习活动。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末来的物理教学应该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学的能力,学生应该学会怎样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大相径庭了。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转变观念、改革教法,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同时我们应该明确,现在的“三机一幕”只是现代化教学的雏形,而未来的教学手段应该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联系,积极地将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用于教育之上,真正做到教育现代化,为教书育人增添一份有生力量。
第四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永昌六中
刘燕燕
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教育正以其灵活、安全、方便的优势在教育领域掀起一股热潮,学习的环境和手段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英语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和学习,缺少双向的沟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虚拟课堂使网络教育资源最充分共享和更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习环境有效模拟现实,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延伸空间,实现师生双向交互和学习者协作学习,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使教学在网络的媒介下,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探究性学习潜能得以自主发挥,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已有多年,它的优势显而易见,英语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但同时它也对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要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更有效的整合,就必须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扬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之长,避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之短,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扬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之长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进行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活化教材内容,交互性强。能产生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眼、耳、嘴、手的积极性。人的大脑右半球控制形象思维,左半球控制抽象思维,将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具体的形象动作结合起来,左右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巩固记忆,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耳闻其声,目睹其人、其事,其景,实现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相辅相成,学生不仅可以听到纯语言,还可以“察言观色”加强情感和心态理解,以促进对语言由表及里的深刻体会。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合理运用恰恰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在上课时,给画面配以不同的动作、加入不同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下,抽象的事物和句子变具体了、形象了,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保证了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学习效率。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参与个性化学习
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应用Powerpoint课件等媒体方法,新课内容可随时调整,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提供多角度,多通道的图文和和声像,并能较好地支持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活动,可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宰,学生才是一切。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后,在教学有关“课本剧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待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知识后为学生提供几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场景,让他们用英语进行描述。面对栩栩如生的画面,学生会在各类角色中犹如身临其境,表演的有声有色。这些尝试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整个过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对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在培养交际能力的时候,又强化了记忆。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反馈的有效性
多媒体计算机能把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等所具有的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产生出图文并茂的、生动形象人机交互形式。而这一显著特点对英语课堂习题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变苦学为乐学。更重要的是新型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机交互在此意义上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强以及文字、声音、图像一体化的特殊功能。教师可根据各次不同的习题目的和内容安排引人入胜的多媒体激趣活动,例如听听力时,答对的学生放出鼓掌的声音;词汇练习时,从网上调出拼词等有关英文游戏;听一篇关于英国文化的短文时,播放爱耳兰音乐或者自己组合知识背景介绍画面;听对话时,播放动画片片段、文字等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从各方面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根据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结果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者加起来有94%。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强得多。
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习题中应用时,给学生一个广阔视觉的空间,刺激学生敏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观察细节,对所提供的教学材料的理解力增强,有助课堂习题的教学展开。教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漏洞,及时纠正。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英语学习离不开文化背景,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西方社会观点,西方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等。教师应努力优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课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利用我们的校园网、网络资源,使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许多英语报刊上都附有网址,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网上资源,学生通过这一途径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经济动向等。
比如,教师在教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内容时,预先可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查阅有关这些国家的情况,了解一下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出色的完成了收集的任务,在课堂上如数家珍,积极交流,大家在集体的讨论中放眼世界,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新鲜知识,开阔了视野,也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
二、避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之短 1.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体现了人机交互。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中,恰当的使用图形、图像和声音,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小学生对新事物普遍存在着好奇心,他们的兴趣往往跟着好奇走,自控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追求多种媒体的引入,追求表现上的新颖、动感等效果,无论什么图形、图像、动画、影像等一股脑儿的展现出来,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反而分散注意力,让学生学习时眼花缭乱,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2.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 在课堂教学中,一位好的老师善于驾驭学生的思维,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速度,以照顾学生的思维进程,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电脑无法感知学生的思维进程,同时,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注意力偏离学生的思维,有些处理虽然精妙,但大多归老师包办,加上学生受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常常导致多媒体的播放进程与学生的思维进程不一致,学生的思维远远跟不上电脑设计的思维,造成学生茫然失措。例如,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在教学plus and minus时,学生刚刚才学会读,要他们向纯英语进行练习时,思维进程就要慢一些,而我们的老师如果不注意,只知往下点击,弹出一道道例题。这样的进程使学生应接不暇,效果反而不佳。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进程,合理控制节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3.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
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但却难从丰富的语言中体会情感,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丰富多变的身体语言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如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常常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随着老师一起去体验情感,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多媒体所使用的只是冷冰冰的机器,虽然有关教学内容和信息都提前输入到了电脑中,但人的情感是无法输入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及时地分析学生的情感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情感活动情况,以弥补计算机的不足。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从空间上拉近了学生与外界的距离,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思维空间,有效地延伸了英语课堂,只要我们教师扬长避短,就能使其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第五篇:201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电教论文
多媒体与音乐教学
——谈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作
者: 黄
宁
工作单位:长沙县黄龙学校
联系号码:***
【摘要】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学生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力,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多媒体就有着强大的音响与图画功能,有了它,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上音乐课了
【关键词】 学习主动性
教学意境
音乐分析能力
观察能力
解决重难点 【正
文】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它具有“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特点,扩展了音乐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一段委婉动听的旋律,一首奔放激昂的乐章,一组欢快跳跃的音符„„这些,对具有一定音乐阅历的人去鉴赏不成问题,然而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音乐修养不高,审美经验不足,因而对于一些音乐作品,特别是中外名曲、器乐曲的欣赏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久而久之,他们就觉得欣赏课呆板、枯躁,进而敬而远之,以至造成终生缺憾。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民族素质是不利的。如果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利用电教手段,学生就会带着新颖和好奇的心情主动积极地去欣赏音乐。
如欣赏器乐曲《金蛇狂舞》,在首先出示投影片的同时放录音,这样会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融图画与音乐为一体。投影片上相同的图形或色彩即表示乐段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欣赏时,边听音乐边看投影,这样,作品的主题、调式和基本乐段的变奏、往复、发展及表现手法、乐曲结构、音乐形象便一目了然,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接着引导学生捕捉每一个跳动的音符,按照旋律
电教论文
流动的美,辅以形象动作来表现乐曲。比如随着乐曲的进行让学生用自如的摆摇身体、踏步、拍手等动作配合情感的表达和其节奏的进行,使学生不但了解音乐的旋律,还体验到音乐所表现的欢腾情绪,进而领悟音乐作品的主题。
由于运用了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欣赏音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即使平时不喜爱音乐的学生,此时也会被欢腾、热烈的气氛所包围和感染。这样,他们逐渐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的魅力诱导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而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意境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因为年龄的特点,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力,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欣赏一段乐曲,在老师将作曲家、作品创作背景等相关因素讲解之后,初听时学生的理解会很粗浅,很浅薄。但一幅图片,一段文字可以使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加以重点的提示,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形象,创设音乐情境,收效甚佳。如:二年级的欣赏曲目——《在钟表店里》,初听时学生能通过优美的旋律感受到各种钟表的音乐形象。但乐曲具体是描绘什么情景呢?学生们并不是特别理解。所以,复听时,将钟表店里的各种不同的钟表做成幻灯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欣赏这段音乐时能想到钟表走动的画面,仿佛耳边还在响着各种钟声。而另一段音乐出现时,出示钟表店里修钟工人休息的画面,学生仿佛联想到劳累了一天的工人在休息,连钟表也不忍心打扰他们的情景。同时让学生边体会边模仿来做动作,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音乐形象,感受了音乐内涵。而高年级的教学初听时让他们去自由地联想、体会,说出感受。复听时,将作曲家所表现的意境或教师自己体会的情境展示给学生。两者进行比较与借鉴。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领悟力和创造力。
如在歌曲《摇篮曲》的欣赏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歌曲的故事梗概,创设静谧月夜慈母手扶摇篮的动画情景,配以女歌唱家轻柔如催眠的优美声音,让学生体会如婴儿般躺在摇篮边深沉地、香甜地睡着了得感觉。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着,深情地投入了其中„„当我问到:“小宝宝睡得那么甜,妈妈是那么温柔,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都说体会到了妈妈队孩子无限深情的爱。趁此让学生展开讨论,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队妈妈的爱。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课堂创设了情境,是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用心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感,真正达到“耳电教论文
醉其音,心醉其情”的境界。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儿童吸收知识营养的首要渠道,是学生全部智力赖以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小学时期,可以说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时期。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缺少日常神经活动刺激因而感觉、知觉作用机会很少的环境中生活的儿童,智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压抑。因此,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看”的因素,在边看投影边听录音的教学欣赏中,以使学生加深记忆、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欣赏交响乐《彼得和狼》时,由于作品中角色很多,一下子让学生记住各种乐器名称和所代表的角色是比较困难的。故在讲解作品内容、表演形式时,将整个故事中涉及到的角色及相应的乐器,制成分解的投影片逐个介绍:①彼德和弦乐器重奏;②小鸟和长笛;③小鸭和双簧管;④猫和单簧管;⑤老爷爷和大管;③狼和圆号;①猎人和木管、小号;③猎枪和定音鼓、大鼓。依次分别投映这些分解投影片,让学生边看投影边听录音,以加深记忆。学生从中很清楚地明白了什么乐器演奏什么角色的主题音调。当学生对每个分解的投影片都理解了,那么,整个交响乐的故事情节也就结合为一体了。通过投影片的分解与组合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交响音乐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音乐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是学好新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脱离了音乐知识的传授,无论怎样创新都会像水上的浮萍一样无法深入下去,只有将音乐知识的落实和音乐表现得情绪表达两者相统一,才能使音乐实践更完美。例如:在学唱《春天举行音乐会》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播放春天的美丽景色及春雨、春雷等自然现象的录像片段,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春天的魅力、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活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再请学生通过模仿小雨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弱)和春雷的声音“轰隆隆、轰隆隆”(强),来学习强、弱节拍等乐理知识,这样就使原本深奥的乐理知识变得轻松易懂。
在有关“速度”这一音乐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同样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信息,为音乐建构创设逼真的情境,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看中想、从想中悟、从悟中学,达到轻松教、快乐学的目的。例如:三年级音乐欣赏教学中,在讨论速度这个音乐要素在作品中德作用时,教师可以电教论文
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展示两个场景:
1、随着战马的一声嘶鸣,群马飞奔的欢腾情景展现眼前;伴随着这一场景,二胡独奏《赛马》营造出扣人心弦的气氛。
2、金色的太阳使翠绿的草地沐浴着灿烂霞光,雪白的羊群像珍珠一样撒在大草原上,在优美的小提琴独奏曲《牧歌》的衬托下,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朗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动静结合,试听相辅,诗歌与画面的完美结合、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们深刻而又直观地理解了速度在音乐中的作用——速度的变化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网络信息技术在这里对音乐的演绎自然而贴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音乐的美是思维丰富的源泉。”对此,我也有同感。在音乐中灵活、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思维、发展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教师》
《中国现代信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