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情画意》品味国画意境
《诗情画意》品味国画意境
白雀学校
涂文斌
作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已经备受冲击,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亦是如此,国画我也已经上了多年,从一个初步模糊的概念慢慢清晰,期间感慨颇多,回顾每一个过程,就像自己精心培育的支树,成长中不断修剪。曾听老师说:备课就是不断的做“+”法,上课就是不断做“-”法。中国画的“意境美”涉及到的是一个庞大而深层的理念,我在选题时似乎并没有发现,但上下来后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未达到能把课上下来的程度。为了更多的了解中国画的“意境美”,我翻阅了很多书籍,开始做“+”法。
“景少意长”是中国绘画“意境”美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它强调画面实景的单纯性,要求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选取生活中最动人最有意义的部分,“以少许胜多许”。就像现代艺术巨匠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以数点游戏于山泉石隙间的蝌蚪引导观者很自然地联想到十里以外不停吟唱的青蛙,不可视的声音随着溪间的涓涓细流,送入观者耳中。又如王维《山居秋瞑》,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让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在这里的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又说“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山水诗和山水画异曲同工。
案例1:师:很好,很多同学说到诗与画是相辅相成的,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古诗——《江雪》。(由诗入画)
(出示课件,背景音乐,缓缓出现全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告诉我,你的眼前现在浮现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生:„„(孤独、寂静、寒冷、凄凉„„)(出示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师:符合你们心目中的画面吗?
生:符合!不符合!(学生在这里会出现争论,主要集中在画面中没有诗中的提到的“山、雪、鸟等”)
师:刚很多同学说到画面中没有诗中提到的景色,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这种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艺术手法,中国画家称之为“计白当黑”,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
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我从备课开始就觉得:小学阶段到初中,学生就开始接触过国画。从一般技法表现讲,难以体现中国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精髓。诗、书、画溶为一体,这才是中国画的真谛。是“国粹”“国学”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外国人叹为观止的,因此我认为学生到初二,理应对我们祖国的伟大传统文化艺术有所领略。故我在这节课中多加了些课时,力求使学生了解“诗情画意”,并初步能运用所掌握的绘画语言来依诗作画。
案例2:(重点欣赏作品,出示《溪山行旅图》,配上《溪山行旅》MP3音乐)
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幅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经典之作《溪山行旅图》。(学生先自行欣赏,作品自小而大,由远及近,从下到上等多角度全方位移动,学生观察画面)你会读画吗?画面?构图?景物?意境? 学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出示图片《溪山行旅图》,局部放大,边放大边讲解)
师: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绢本,水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山势高大,气韵生动。全图构图饱满,主峰巍峨浩大,逼近画幅顶端,造成外张之力的感觉。下部以三堆巨石作底乘,承受主峰的重量形成上下部位的紧张感觉。但画家巧妙地用水平线上的白色云烟和“S”形的溪水,缓解了紧张感,这一张一弛,使画面具有了空间感。一行山间行旅人把观者的视线引向画外,丛树背面隐约显现楼阁,有意安排在极右的一侧,构成人物向左行进的开阔视野,使画下方形成节奏感。内蕴张力,把我们引向画外,仿佛听到了从画面上传出“流水声和清脆的马蹄声”。在意境创作中,画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引导、控制其笔下表现的对象,也正是我们常说的“因心造境”。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作为本课重点欣赏课程,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这幅画给人以山势逼人、外张力强的感觉,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构图,主峰巍峨浩大,面积占画面的三分之二,而逼近画幅顶端,造成外张之力的感觉。下部以三堆巨石作底乘,承受主峰的重量形成上下部位的紧张感觉。但画家巧妙地用水平线上的白色云烟和“S”形的溪水,缓解了紧张感,这一张一弛,使画面具有了空间感。一行山间行旅人把观者的视线引向画外,丛树背面隐约显现楼阁,有意安排在极右的一侧,构成人物向左行进的开阔视野,使画下方形成节奏感。再者,这幅画却还有一股力量——内蕴张力,把我们引向画外,仿佛听到了从画面上传出“流水声和清脆的马蹄声”。这“画外之画”是画家以有限的题材,抒写不尽的情思,从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在意境创作中,画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引导、控制其笔下表现的对象,也正是我们常说的“因心造境”。
这一课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化艺术之精粹──“诗情画意”。围绕着“诗情画意”就必须从诗与画两方面去带领(引导)学生领略先人的丹青、墨宝,玩味着古曲、寻觅着佳句;追寻着古人“渐入佳境”的“意思”,探究着今日的“诗情画意”。这样“全方位的” 品味与摹学,才能体味成就“诗情画意”的畅快之情。
第二篇: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
——中国水墨动画风格赏析
电子工程学院09211065 肖傲
这学期,老师在课堂重点剖析了剪纸动画、偶形动画、三维动画、水墨动画等,其中我唯独钟爱水墨动画,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学过国画的原因吧,再加上古代诗词的陶冶,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常常令我着迷。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界的珍宝,它突破了传统动画片线条结构惯用的单线平涂,运用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方式,使动画的各种造型具有水墨特色,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开拓了动画界新的审美领域,同时使水墨绘画艺术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和其他形式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是没有边线的,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也是一首流水潺潺的抒情诗。水墨的晕染特征有表达意境之美的优势,它营造出中国画深远的意境,创造了“梦幻仙境般”的艺术美学。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小蝌蚪找妈妈》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1961年7月美影摄制完成、1960出品。
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山水情》,相较之的作品已趋于完美,因为它将山水的意境表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影片主要描述的是摘要:—位神秘出现,又神秘离去的老琴师,他不幸晕倒在渡口,幸遇小渔童相救,悉心照料,老琴师无以回报,见渔童弹琴似乎颇有天分,就教之以琴。接下来展开的画面是漂亮的山水,闲暇之中,看老鹰飞过,浪花卷起,似乎隐藏着不安。江对面若隐若现的山河,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渔童,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渔童为老琴师弹琴相送。全片重在山水的表现,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这部动画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是深邃、悠远的韵味美和登峰造极的意境美,加上古琴的浑厚音色,让人心旷神怡,从而演绎了一个旷世知音的动画。
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一、意境的解读
意境是什么?以通常的说法摘要:意境就是情景的结合,或叫“情景交融”。尽管某些人在口头上,把“意境”作为广泛地解释,而从欣赏的实际经验或创作实践方面来看,“意境”确有其非凡性能和非凡概念。一般来说,艺术是作者主观意识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表现,但由于所表现的内容、题材、体裁、形式等等的不同,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性能效果。有的重抒情、有的重“境阔”、有的惊心动魄、有的丝丝扣入人心、有的以空间的景物来感人、有的有意境、有的没有意境。因此,意境有它自己的性能和特征,意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表现,也就是艺术具有一个空间的境象。这个空间境象,有的虽然不是直接的表现出来,也能间接的引人对它的联想。所以当人们感受到一幅画或一首诗有意境时,便会在眼前呈现出一片清新的,或宁静的,或开朗的,或壮丽宏伟的等等空间感觉,仿佛自己亲临于大自然之中一样。可以说,意境的特征,主要是依据空间境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二、水墨动画创造意境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
画和诗都追求意境,意境和诗画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摘要:诗产生意,画产生境。诗和意是主观情感,画和境是客观的景象。主客观契合,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有意。如诗句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描写,将对美景短暂的留恋和珍惜表现的淋漓尽致,黄昏下暖和的斜阳映照着一种凄婉、忧伤、悲凉的情景,诗人的瞬间感受留在了心底笔尖,这种色彩烘托的视觉图像已形成了画面的意境。
以传统水墨画的形式演绎的动画片《山水情》布满了中国式的美丽前味,将中国文人长久以来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中国的方式表现。客观上展现了文化的传承精神,更是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整部作品将笔墨情趣和美丽的诗境融进了每一画面里,通过绘画性的水墨,表现了江水烟雾蒙蒙,山峦云起缭绕和人物的音容情感,让人完全沉醉在水墨制成的山水之间。
三、水墨动画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水墨动画将水墨技法和电影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个“活”的流动的画面,《山水情》中揉合了各种现代动画手法,充分发挥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创作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具体来说它体现在三个方面摘要: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唐代刘禹锡说的“境生象外”,指出了意境所具有“象”(实)和“境”(虚)的两个层面。虚和实,是中国绘画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包括隐现、藏露、浓淡、黑白的对立统一。它显示山川万物的阴阳变化及创作主体的独特感受,虚实相生,意味无穷。虚,指笔线不到的空白处;实,指有笔墨有物象的实部。水墨画往往简单勾绘甚至干脆省略背景,留下大片空白,以虚衬实,凸现主体,拓展画面意境,增强表现效果。《山水情》中用“半边”构图和空处留自展现烟云水气的甜润灵秀,清新飘逸;用“梅花点瓣”式的笔触浓浓的刻画出苍茫山色,水的“白润”和墨的“黑韵”交融在流动的画面中,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民族音乐的朦胧美
在音乐中,我们经常会心得到一种朦胧美,因为音乐的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当音乐响起时,音乐之声到底描写的是山还是水,是青松还是翠竹,欣赏者不可能有具体的形象感受,正是在一片朦胧之中,在说不清楚美在何处的沉醉之中,才感受到了意境美的存在。
中国水墨动画的一大特色就是民族音乐的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内心体验,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于人对大自然的感悟。《乐记》中记载摘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古人认为摘要:“音乐达天地之和而和人之气相接”。《山水情》中笛声、风声、水声、雁声、鹰声、等天籁之音和悠扬琴音遥相呼应而形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久久不绝于耳,尤其是琴艺的升华为影片创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心灵和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山水情》中老琴师和小渔童惜别,倾吐对人生的赞美和祝福,老琴师便消失在茫茫山野。然而,老鹰、孤雁、江流这一意象的出现,将观者引向了更为广阔的、丰富的间接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的深远,正是直接意象中所引发的间接意象,构成了画面的意境,并在意境中产生了一种韵味,离别的痛苦、友谊的深厚,一切都在这韵味之中。意境就是如此简单而真实,其中的韵味却是抽象、妙不可言的。
四、结语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水墨动画无疑是中国动画电影里一朵璀璨的奇葩,《山水情》是我国动画片当之无愧的精品,它是中国艺术家在“西洋卡通”领域里追求自己民族化道路上攀登的一个高峰。曾有国际评论家这样评论说摘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之所以中国动画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和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原因是中国水墨动画呈现出了东方美学精神及以特有的哲学思想,使动画本身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中国气息。
水墨动画的非凡性以及创作本意,决定了意境的创造成了,整部影片最吸引人的亮点。故事情节已不再是主旋律,好在看似简单的水墨动画除了承担电影的一般元素外,还隐藏着一些中华民族性的艺术语言,平衡了画面的矛盾。尽管如此,面对“西洋卡通”铺天盖地的冲击,水墨动画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境地。最终因为过于追求艺术境界而静静失去了它的辉煌,它留给观众和创作者深远的思索,我们共同期待经典艺术的回归。
感谢唐老师这学期带领我欣赏了这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作品,您的深入讲解都让我体会到动画并不仅仅只是我们童年的回忆,其实它一样可以有深刻的内涵,就像宫崎骏作品中那种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还有《埃及王子》中那种对沉重历史的诠释,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的,而老师您教会我从另一个高度去欣赏一部作品,谢谢唐老师,也希望今后还能在您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三篇:研究性课教案---品味诗的意境
研究性课教案---品味诗的意境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水平。2.过程与方法:
①先理解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②重点把握古诗中的“意境”。
③结合“意境”说,具体鉴赏一些代表性古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鉴赏古典诗歌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审美情趣和能力。教学重点:弄清“意境”的含义,具体把握鉴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鉴赏古诗的途径、方法:1.首先理解诗意;2.结合方法,特别是“意境”说,深层次欣赏。
教学步骤:1.导语。
2.师生探究什么是“意境”。
3.结合具体诗歌师生探究、讨论,教师点评总结。
一、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浩如烟海,要读懂一首诗,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鉴赏的角度很多,有技巧、语言、情感、议论、意境、风格等等。这一节课探究重点放在“诗的意境”。
二、探究诗的“意境”
1.师生互动:什么叫诗的意境?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是人的思想情感;“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助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
㈠情境交融,虚实相生
诗人的主观情感为“虚”,客观的物象为“实”,物象依靠感情获得生命,感情借物象得以表现。诗人在创造意境时,把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交融在一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这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⑴触景生情,因物缘情
诗人看到某种富有特征的物象,受到感染,油然而引发某种悲喜、爱憎之情,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让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景物统一起来。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感情触发过程,是创设意境的一个重要的手法。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山高林密,晴初霜旦,高猿长啸,空谷传响,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上句写山景,下句写江景,山上江中,往复交织,1 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在极其萧瑟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浩奔放的气势。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満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在深秋与午夜,不仅看到了日落,听到了乌啼,感到了寒霜满天,还看到渔火映照江枫。诗人将这些物象与午夜钟声连在一起,塑造了完美的意境,真是身在客船,愁情难解,达到了情与境的和谐统一,感人致深,精美超拔。
⑵寄情于景,物我合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寄情于景,物我合一”的境界。寄情于景,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感情推移过程,诗人选择最能表现主观感情的景物,把情感寄于其中,求其似我。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该诗写梅花在恶劣的环境中独自开放,借以寄托诗人报国无门,屡受排挤和打击的不平心境,表明了诗人的心迹,不为沽名钓誉,只为拯救国家,是一种坚贞的自信,做到了情寄于物,物因情见,物我同化。
再如《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到人间。
该诗表面上写石灰的制作过程,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寄不怕千难万苦,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及以身报国的高尚情操于其中,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熔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
⑶以情观物,缘情绘景
诗人用某种情感去看待某一景物时,诗人笔下的景物,就染上了诗人的某种情感色彩,这就使景物有了人的情感。
杜甫的《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在成都无凭无依,流落飘零,夜愁不寐,孤寂苦痛,诗人顺江而下,除细草微风,危樯夜舟,什么都感受不到,夜孤寂得令人难以忍受,正是诗人以情观物,移情入物,使得空间中的一切存在都变成自身情绪的对象物,塑造了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
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该诗写了日常的农家生活场景,主要的内容都是意境的描绘,表面上看是作者无意的描摹,但内里却寄有作者的情感,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⑷情景并列,实则融合
在诗词中,描绘景色的内容和抒情的内容分界清楚,表面上看,二者平行并列,实则情景融合在一起,前文的景是为了后文的抒情。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的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景象。气势雄伟,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的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象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该诗抒情与眼前的景物巧妙地结合起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起,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日高楼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的上片将景色描写的阔远而绮丽,毫无衰飒情味,与下片抒发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之情融合起来,一方面显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悲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苏轼的五绝《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汾河。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诗人用情景相生、情景“互藏其宅”的方法创造意境,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意。首句从景写起,次句由景到叙事,三句由叙事写到心情,最后以景语作结。前两句侧重写景,皆写那些能够表达感情的景物,后两句以情为主,又不空泛抒情。前后各有侧重,但又“互藏其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尤其收句,以景结情,更显含蓄有深味。此诗寒意之景与烦愁之情水乳交融的意境,浑然纸上,如画彰目。
㈡情景矛盾,互为映衬
诗中的情与景本来是谐调一致的,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可有时为了创造新的意境,却把相反的互相矛盾的情与景放在一起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彼此相成交相辉映,造成一种别开生面,出人意料的情趣。该造景法,具有隐曲性、深藏性,以此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该诗后三句写往日热闹繁华的生活,象征着他生活中的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景之浓丽,情之浓烈,从表面看,所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着重表达的倒是另一方面——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开头的“多少恨”,通过这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浓重,真是以乐境写哀情,对往昔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
杜甫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登楼》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定而吐蕃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之时。全诗借临 3 以抒情,融山水景象、历史遗迹、国家灾难、个人忧思为一体,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首联,“花近高楼”与“万方多难”形成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尤哀。颔联,写“登临”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境界阔大,情思悠远,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民族历史的追怀,也流露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颈联,写登楼所想,议论天下形势。所思所感中,有希望也有焦虑和担忧。尾联怀古讽今,寄托个人抱负。末两句,承前写景:由忧山川自然景观而写古迹人文景观;承前抒情:由抒爱山川社稷之情而抒发济世无奈之叹。全诗即景抒情,语壮景阔,寄慨遥深,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语壮境阔,寄慨遥深,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表现了诗人沉重忧伤的感情。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㈢删繁就简,含蓄不露
姜夔说“语贵含蓄”,杨载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解。删繁就简,句绝而意不绝。”诗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形象,而构成意境的感情则含而不露,巧妙地溶入形象的描绘之中,这就是达到艺术上的含蓄,把丰富的情感浓缩到“以一当十”的艺术形象里,使意境深远。
苏轼的五绝《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汾河。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该诗的前两句侧重写景,皆写能够表达感情的景物,后两句则以情为主,又不是空泛的抒情,前后各有侧重,但又“互藏其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尤其收句,以景结情,更显含蓄有深味。此诗寒意之景和烦愁之情水乳交融的意境,浑然纸上。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本诗写景,用寻常的话语点缀,不雕琢,不尚工巧,风味独特。未句“花落知多少”情致横溢,美好的春天该珍惜呀!诗小含量大,意境深远。全诗看似纯粹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感叹!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该诗前三句尽管都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化,但其中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诗人给我们展示子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脱下战袍,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另一幅是宫女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在宫殿中恣情的欢乐。这表明勾践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最末一句,写诗人的眼前的凄凉景象,引发人的沉思,其中含有无限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诗歌而言更是如此,而借景抒情是诗歌的主要抒情方式,由外而内地透过景、物去把握作者的情感便成为阅读诗歌的基本途径。
第四篇:赏析冰心作品 品味冰心意境 蓓蕾读书教案
六年级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赏析冰心作品 品味冰心意境
——读书汇报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汇报课前阅读冰心文章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活动。
2、学生自制有关冰心作品的书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老师创设情境。用班德瑞的优美音乐作背景,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三、回顾学习方法“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回顾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挖掘已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欣赏、品味作品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
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荐。展示朗读的形式不限,展示的作品多篇。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五、推荐名句段
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
老师推荐名段。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总结,留有余味,学生回味,细听。
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味冰心作品。
附: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一 只 小 鸟
─—偶记前天在庭树下看见的一件事
有一只小鸟,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还未曾
丰满,不能远飞;每日只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它探出头 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 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 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 —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 这小鸟天天出来歌唱,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最后他们 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来了!它正要发声,忽然嗤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 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下去。
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它 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来。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着它,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O年8月28日。)宇 宙 的 爱
四年前的今晨,也清早起来在这池旁坐地。
依旧是这青绿的叶,碧澄的水。依旧是水里穿着树影来去 的白云。依旧是四年前的我。
这些青绿的叶,可是四年前的那些青绿的叶?水可是四年 前的水?云可是四年前的云?─—我可是四年前的我? 它们依旧是叶儿,水儿,云儿,也依旧只是四年前的叶儿,水儿,云儿。─—然而它们却经过了几番宇宙的爱化,从新的 生命里欣欣的长着,活活的流着,自由的停留着。
它们依旧是四年前的,只是渗透了宇宙的爱,化出了新的 生命。─—但我可是四年前的我?
四年前的它们,只觉得憨嬉活泼,现在为何换成一片的微 妙庄严?─—但我可是四年前的我?
抬头望月,何如水中看月!一样的天光云影,还添上树枝 儿荡漾,圆月儿飘浮,和一个独俯清流的我。
白线般的长墙,横拖在青绿的山上。在这浩浩的太空里,阻不了阳光照临,也阻不了风儿来去,─—只有自然的爱是无 限的,何用劳苦工夫,来区分这和爱的世界?
坐对着起伏的山,起立的塔,无边的村落平原,只抱着膝 儿凝想。朝阳照到发上了,─—想着东边隐隐的城围里,有几 个没来的孩子,初回家的冰仲,抱病的冰叔,和昨天独自睡在 树下的小弟弟,怎得他们也在这儿„„ 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在西山。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1年6月23日。)
《繁星》节选
一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话? 沉默中
微光里
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五 黑暗
怎么的描写呢? 心灵的深深处
宇宙的深深处
灿烂光中的休息处。八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的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一一
无限的神秘 何处寻它?
微笑之后 言语之前
便是无限的神秘了。一六
青年人呵!
为了后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一九 我的心
孤舟似的
穿过起伏不定的时间的海。二零
幸福的花枝
在命运的神手里
寻觅着要付与完全的人。二六
高峻的山颠
深阔的海上—— 是冰冷的心 是热烈的泪
可怜微小的人呵!
三零
光阴难道就这般的过去么? 除却缥缈的思想之外 一事无成!
四二
云彩在天空中 人在地面上——
思想被事实禁锢住 便是一切苦痛的根源。四八
弱小的草呵!骄傲些罢
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四九
零星的诗句
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 然而它们是光明闪烁的 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里。五一
常人的批评和断定,好象一群瞎子,在云外推测着月明。五三
我的心呵!觉醒着 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
五四
我的朋友!起来罢 晨光来了
要洗你的隔夜的灵魂。六三
指点我罢 我的朋友!
我是横海的燕子 要寻觅隔水的窝巢。六九
春天的早晨
怎样的可爱呢? 融冶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七七
小磐石呵 坚固些罢
准备着前后相催的波浪。八四
寂寞呵!
多少心灵的舟
在你的软光中浮泛。九零 坐久了
推窗看海罢!将无边的感慨
都付与天际微波。九七
是真的么?
人的心只是一个琴匣
不住的唱着反复的音调!
九八
青年人!
信你自己罢!
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你自己。一零三 时间!现在的我
太对不住你了么?
然而我所抛撇的是暂时的 我所寻求的是永远的。一零七
我的朋友!珍重些罢
不要把心灵中的珠儿 抛在难起波澜的大海里。一零八 心是冷的
泪是热的:
心——凝固了世界 泪——温柔了世界。一零九
漫天的思想 收合起来罢!你的中心点 你的结晶
要作我的南针。一一四 “家”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但烦闷——忧愁 都在此中融化消灭。一三一 大海呵,那一颗星没有光? 那一朵花没有香? 那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一三七
聪明人
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罢!她只是虚无缥缈的 反分却你眼底春光。一四五 心弦呵!
弹起来来罢—— 让记忆的女神
合着你调儿跳舞。
小桔灯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 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
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 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 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第五篇:诗情画意反思
《诗情画意》教学反思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本节课内容体现了艺术之间的关联。教学中,我先给学生讲老舍先生请齐白石为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配画的故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他们发现了古诗的不同的分类:每首诗所描写的内容是各种不相同的,有写人,写景,状物,还有叙事的等等,画写人状物的古诗,把诗中所表现的人物或状物作为画面的主体,重点描绘,画写景的古诗,可以先确定近景用深色表现,中景画大且具体刻画,远景可以画的稍微简略一些,画叙事的古诗,可以是单幅的,选择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场面,也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学生大师们的作品欣赏;展示出《悯农》这首诗,让学生配画,问:你打算怎么组织画面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我请学生充分畅谈后给予归纳;在教学最后的作业布置,让学生自己自主选择所要表现的诗句,可说是丰富多彩,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的自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展现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在上课过程中,我语言精简不够,互动环节不够,板书的不够及时,还应该在上课前,展示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在绘画中,我作业要求不明确,在作品评价的时候,没有根据学生的构图给予实施的评价,如主体是否突出,能否画出古诗的意境,主体是否能着重刻画等。课后通过学生的作品,我发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研究,教师为主导,及时引领,适时评价的教学方式,对学习较难的创作作业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