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相长是教育的规律
教学相长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教育真理。笔者理解,这里的“学”,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学习。一个停止学习、停止读书的教师,一个任凭教育改革如何轰轰烈烈仍然“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教师,难以想象在教学方面会有什么长进,在学生当中能树立什么令人信服的威望。已逝教育学者商友敬老先生曾说过:“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中。”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材料之外,其他的书基本不读,这是反常的现象”。读书方能立己,方能成就一个追求精神独立的思考者、探索者、创新者;读书方能在别人的思想之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并可能尝试着用思想点燃智慧的课堂。也唯有如此,教师要变枯燥乏味的职业现状为活色生香、多姿多彩的职业生涯,才有可能。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何去何从并无绝对,重要的是心态。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为生命奠基》一文中这样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获得更加美好生活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是的,没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现实中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最满意的是高升学率,于是我们不得不在很多功利的限制和牵引下艰难寻求那条“中庸之道”。这不是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所以,教师既不必过分自责,也不必总是怨天尤人,消极处世。
周敏老师有段话可以引起许多同行的共鸣:“在当老师的**子里,我们常常不够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需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它让你专注于你的兴趣或者信仰,从而可以不受羁绊地迈向坚实而开阔的生活。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就算不把教育看作一种信仰、一种兴趣,也不必把从事教育看作是无穷尽的失落与折磨。”是啊,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魄力和决心去告别教育,却还要不时地自我暗示对职业的倦怠来跟自己过不去,那你的职业生涯可算是苦海无边了。直接痛快的解决之道我想很难找到,惟一能做的,就是真诚皈依自己的职业,心无旁骛地致力于自己的事业,把自我从无尽的愤懑、满腹的牢骚中解脱出来,努力寻求心灵力量的支撑,然后尝试着以从容之心面对一切教育对象和现象,心平气和、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教育征途上徐徐前行,发现并收藏工作中所有快乐的火花,让它累积的光明照亮我们的教育探索之路,进而点燃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教育是什么?我经常这样叩问自己。想来想去,教育是教人智慧、德性的职业,教育更应该是人对人生命的呼唤,那是天底下真的最圣明的职业,不是用口号来呐喊的职业。人如果你走进教育的殿堂,那真的是你的幸运和福分,你即使没有体会到教师的快乐,可是你也不能怀疑你职业的神圣,这可不是在唱赞歌,如果你不以为然,只能说明你暂时还没有享受到你职业的快乐,或者说你还没有走出人庸俗的窄谷,你还是站在低层向上看。毕竟我们不需要什么高呼,教育优先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必然,更是我们教师职业的象征。我们教师虽然有很多苦衷,但是那都不是教育的本我,相信真正的教育真的是为社会所认可的。即使有天大不满足,以积极的心态去做教育,都是我们的真正的快乐与责任。
教师如何实现身心和谐,获得幸福感呢?有人如是说:
一、教师必须有淡薄名利的心境。教师本身就是个奉献的职业,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嫁衣”。如果你老是拿自己和其他高薪职业做比较,肯定会觉得很累、很苦,久之就会产生倦怠感。教师要多想想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想想受到他人的尊重,想想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渐渐地你的心境便会豁然开朗了。
二、教师要通过读书写作充实自己生活。以前的我只满足教好课本上的知识,很少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探究,后来通过读书越来越感觉知识的贫乏,于是就不断地读书、反思、写作,渐渐地自己视野开阔了,知识面也广了,教学也变得游刃有余了,课得到学生的欢迎,自己也喜欢上了上课。
于丹在讲《<论语>心得》时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联系到这个话题,我很有同感。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创造不出可观的利润和什么物质产品,不能从有形的数据中得出自己的价值,不会象工人或农民们似的点着厚实的钞票脸上露着开心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很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来自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心,爱有多深,情就会有多深,当教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成长,就一定能够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因为,学生在未成年之前,还有许多道理不能明白,许多现象不能看透,许多问题不能解决,还有许多困难不能突破,教师在恰当的时候拉他们一把,送他们一程,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和顾虑,帮助学生获得成功,那怕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一句并不闪光的话,一次善意的微笑,你的学生就一定会惦记着你,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报答你。
但是,大部分教师还看不到这一点。比如一位退休老师曾有点伤感地告诉我,他做了三十多年的教师,当了多年的班主任,没有一次在教师节里收到学生的贺片,可后来有个实习老师只呆了一个月,却轻易赢得众同学的心,又是鲜花又是礼物,离开时还十八里相送,个个哭得泪人似的,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对此很是感慨,我看到他眼里有一些无奈的泪光。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就象有人说的“阳光无香”,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太在意别人的给予。这似乎是人类共同的弱点,但作为教师也存在这样的弱点就太不应该了。还有一位老师,平时工作努力,成绩优秀,奖金也很丰厚,但学生并不买帐,他也只感到工作劳累,作业多,学生笨,学校管理严,为了得到这点荣誉和奖金太辛苦了,与谁谁谁比起来感觉差远了,根本找不到一点幸福的感觉。这是典型的为了获得而过分透支生命的范例,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荣誉和奖金,作为教师他看不到教育的希望,看不到教育的重任,看不到教育的危机,看不到学生的需要,看不到教师的价值,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幸福感缺失的根源。
培养有幸福感的教师,共同传递幸福,营造幸福校园,应是学校发展教师的追求。因为,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只有教师充分感到幸福了,才能培养更多的有幸福感的学生。因此,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应想方设法将教师人性光泽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激发出来,释放出来,让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绽放光彩,收获幸福。教师这一职业具有极大的幸福价值。幸福就在日常的教学中,在于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的自我超越,实现自身发展而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我在看似枯燥的教学中能自得其乐,窃以为获得幸福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忘教育科研,不忘自我发展。我
不断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我为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大量阅读书籍、文献、期刊等,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和眼界。问题的解决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提高了自身素质。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可以说,教育科研,让我过上了幸福的教育生活。
寻找老师幸福的“出口”,眼下有几点是可以做到的。
这些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应该说教师的待遇,包括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师福利都有明显的改善。最近有消息说,教育部将陆续推出一些利好政策,比如制定教师基本工资标准,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等。对教师们来说,这将是一件备受鼓舞的好事。当然,我们还应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从各方面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
教师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也不无联系。时下,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媒体讨论比较多,事实上,包括教师在内的成年人也面临这个问题。据说,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将出版一套教师心理学专著,目的是让更多的教师补上心理健康这一课。
教师作为一个非常非凡的职业,幸福感很多时候来自于专业素养。提高专业素养是一个大课题,除了专业知识的汲取,还有许多功课要做。比如,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处理问题的细节,都能给学生留下深远的影响,让学生永远记住你。而一名永远让学生铭记的老师,肯定是幸福的。
课堂是教师的前线,更是教师的生命线,因此,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当教师以课堂主人的身份“驾驭”课堂时,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就产生了,学生的心思与聪明的“漫游”也就开始了。
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深。
在目前“一人为师,众人为徒”的情况下,学生心思与聪明参与课堂的前提,就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程度,要能跟得上教师对学生知识把握程度的“基本预设”;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与教师的教学思维保持一致。
教师对学生知识把握程度的基本预设,取材于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对知识的排列,因此教师在教后位的知识时,也就必须预设学生已经把握所有前位的知识。二是教师对学生整体的评估,为了照顾更多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教师往往选择中等成绩的学生作为预设的取材但值得留意的是中等成绩的学生也是一个变动的指标。
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还必须确保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思维保持一致。专业教师发达的学科思维往往会致使更多的学生学习能力无法与教师同步前进。
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上欠缺使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少部分的优秀的学生,不过是课堂的“群众演员”,而且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他们还面临着不断分化的威胁。
第二篇: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
姓名
毛永春
学号 0930908007
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钱学森留下遗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钱学森之问。欲想解决钱学森之问,必须实施教学相长。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不断进取的路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矣之所学也,说明了教师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必须启发式地教学,填压式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学生在聆听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培养自己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向老师发问,独立地思考问题,妥善地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王老师传授的唯物辩证法专题,是教学相长的范例。
王老师在唯物辩证法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共六个问题八次课讲完。第一次王老师讲,二、三、四、八次两个同学一组分别讲一个问题,五、六、七次六个同学分三次讲一个问题。每一次学生讲完后,王老师再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引精举典进行综述,然后是师生同学展开讨论,教学相长。使我记忆尤新的是曹天航班长(和周荣)讲完哲学的反思作用后的那场讨论:对西南大旱原因的反思。同学们各述己见,什么人为的因素,什么自然的原因,什么天灾的缘故„„什么都有。通过讨论,开发了智力,提高了创新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各大高校若能将王老师的授教模式发扬光大,那么,钱学森之问便不是问题了。
第三篇: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理解句子的含义。
3、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2.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入手
1.教师板书标题,请一个同学读一下标题:教学相长 2.明确读音:jīào xué xiāng zhǎng “教”指教学。“学”指学习。“相”互相的意思。“长”是促进的意思。
3.“教学相长”指的就是老师通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不但使学生得到进步,并使自身也得到长进。
4.学生齐读两遍标题
二.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西汉戴圣所编。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是“四书五经”的五经之一。“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
三.朗读(读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
清楚╱1.请一位同学来读,疏通读音
╲ 2.请同学来评价,再让他读一遍 好听---3.听老师范读,划分节奏,做好标记 有味---4.全班齐读
四.重点实词
1.古今异义词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2,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 意义:甘美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 意义:好,好处
五.翻译
ن
1、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翻译全文。
2、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注意重点字词。明确: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其实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督促自己努力。)
⑤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都能增长自己的学问)五.分析课文
1.思考“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吗?”
(明确:同意。教学相长)2,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呢?
(明确: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3,文章从“嘉肴”————“至道”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引入?(明确:类比引入/推理
4.由上面的类比推理,引入下面教与学的关系,让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又是怎么写的呢?(明确: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在学习中发现自己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能自我反省。教授别人知识,知道自己知识浅薄,然后能不断钻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层层推进,逐层论证 5.最后得到什么结论/启示呢?(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
六.总结归纳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引入的手法。先从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她的味美。再从即使有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其中的好处。然后逐层论证,得出:教学相长的道理。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学法大视野
八.板书设计
教学相长
《礼记》
教╱类比引入↗①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学 ②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教学能相长 相╲逐层论证↘①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实践出真知
长 ②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第四篇:教学相长
论教学相长
作者:石油工程学院 张卫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11-24 16:50:26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困惑。学者知不足后而自省,教者知难后而自强。因此,教与学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学生在向老师学习中得到提高。学生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甚少到知识渊博,老师就像蜡烛,把光和亮、知识与力量无私地传给学生,学生拥有了知识便拥有了搏击翱翔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尤为重要———究竟是为学分而学还是为追求真知而学。为学分而学者,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为追求真知而学者惟恐漏掉老师的半句话,仔细理解讲过的每一个知识点,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
老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做人之道,传授专业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品德高尚方能为人师表,教师业务精通才能授业,教师责任心强才能满腔热情地解答问题。因为教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以正确的方法来取得好的效果。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思维、科学方法,倾听他们的心声等。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难点而尽力化解难点。
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提高。教学包括教和学两方面,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填鸭式的课堂是不管学生听不听都要满堂灌,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动去学。为此,有条件的课堂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笔者在讲授“石油工业概论”时针对学生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开设了“石油论坛”,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做课件,然后选出优秀作品让学生上台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也从学生搜集的资料中丰富了讲课内容。
教学相长的理念一旦确立,将改变教师只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将成为获取知识的受益者;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探索精神不断提高,对未来充满了向往。总之,在教学相长的氛围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第五篇:浅谈教学相长
浅谈“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出自于《礼记·学记》,其中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学习之后方会知道知识不足,教学之后才会知道知识困乏;然后能自我上进,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对于“教学相长”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也是教师,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另一种是,“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得到提高。总之,教学相长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孔子教学相长的教育理论提出已有两千多年,但在现下仍然有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应如何去实践教学相长的理论呢,我想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霸主”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教师的一言堂现象,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接受能力差,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教学相长启示我们,应该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达到互动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三个问题:提高兴趣,让学生爱学;着眼未来,让学生会学;知情合一,让学生乐学。通过明确目标、提出问题、疑难剖析,师生共同参与,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实现教学相长。
二、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促专业化成长。教师有无教学经验不在于他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他是否在不断的理解与思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去追求更加完美的教学艺术。教师的专业化道路不能止步于做一个会教书的老师,还应该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甚至是研究型的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著书立说,而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善于发现和思考的教师才能构建富有创造力的课堂,才能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通过教学、反思、研究、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