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是有尊严的,是要坚持原则和规律的
教育是有尊严的,是要坚持原则和规律的
(2013-08-03 22:13:50)转载▼
标签: 分类: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转载
原文地址:教育是有尊严的,是要坚持原则和规律的作者:郑委老师
教育是有尊严的,是要坚持原则和规律的
——读十年前陈青校长“家长会讲话稿”有感
文:郑委
陈青校长是珠海容闳学校的校长,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很佩服和尊重她的教育理念,我总在回味和她交往的点点滴滴,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是在教育第一线的一名校长,她是值得敬佩的。今天早上我收到我的学员发给我的一篇十年前陈青校长在家长会上的讲话稿,我连续读了三遍,有几次想流泪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大家都很难理解,我现在坐在书桌旁在静思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动:
第一,陈青校长十年前的讲话稿和十年后和我说的所有的话理念都是一致的,那么说明她懂教育,她坚持做真教育,而且她十年坚持,表里如一,值得敬佩,十年她让一所新学校变成了当地最好的学校之一,这不是一个偶然,这是一个必然;第二,我和陈青校长说过“教育是有尊严的,我们绝不能趋炎附势的对待教育职能部门和对待家长,作为一个有尊严的教育工作者我宁可不要利益我也要捍卫教育的尊严”,这种话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个,今天看陈校长的讲话稿我发现这十年她一直在捍卫教育的尊严,一切都以教育的原则和规律出发,那太难能可贵了。第三,这十年来,作为校长,陈青女士承担着多少的不解、埋怨、误解甚至攻击呢?这其中的困难和辛酸有几个人能够理解,记得我第一次见到陈青校长的时候和她说:“女人到你这个年龄还有你这个状态就活明白了,你的状态可以用缓慢优雅来形容,同时你又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我相信你的过去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你经历的事情和经历的人太多了!”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来帮助我们或者伤害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菩萨,他们每个人都在帮助我们进行自我修行,我还记得陈青校长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我就是不怕别人的议论,我坚持做我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了!”。她能说出这样的话,同时能够这样去做,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和积极的信念呢?但这样的心态和信念一定不是与生俱来的,我相信一定是在不断磨练和痛苦当中升华出来的,只有有相同经历的人才会体会和感动。第四,如果中国有更多陈青校长这样的教育工作者该有多好了,目前来说,这是奢望,因为我们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很多问题不是几个人能够在短时间解决的。也因为是在这样的转型期,才有这样的奢望,因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和背景下,陈青校长所做得事情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我今天推荐的陈青校长的讲话稿,我觉得对所有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次观念上的碰撞和教育理念的反思,我刚才打电话给陈青校长,想告诉她我要把她十年前的讲话稿发布在我的博客上,听她的意见,可惜她关机了。我又给发给我的学员打电话,问她怎么会有陈校长十年前的讲话稿,她说这篇讲话稿是公开在容闳学校的网站上的,网站上还有很多,哈哈,原来是公开的,那我就不征求陈校长的同意,发布到我的博客上了。
我现在所期待的是,2013年9月陈青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讲话稿!
陈青校长在2003年家长会上的讲话
各位家长:
你们好!今天站在这里开家长会,我有一点愧疚的心理。各位在社会上都是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繁忙的工作,我本没有资格让你们坐在下面,听我的“指手划脚”。可是,因为孩子的原因,我们需要经常的沟通。在克隆技术尚不普遍的情况下,我也做不到单独和每一位家长交流,所以只好请大家辛苦地在这里排排坐了。
今天我占用大家三十分钟的时间谈三个问题。
这一次摸底考试,我们主要考的是上学期的内容,但成绩远远不如孩子们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为什么呢?因为三个月没有进行系统地复习巩固。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孩子们能考多少,那就是他们实际掌握了多少。这次考试给了我们两个启示:一是让我们知道了孩子们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二是让我们知道应试教育并不难,只要及时复习、反复复习,就可以考高分。但是我们也知道那样的高分在目前是没多大用的,只不过三个月就可以忘记许多,那若干年后呢?
因此,在这里,我向各位推销我的第一个教育思想:
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关注考试成绩。
很多家长送孩子上学,目标太明确,考高分、上大学是唯一的目标。因此,他评价学校只看学校的升学率,评价孩子只看成绩单。至于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不关注。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会做人比会读书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有些家长,孩子一次考试不好就生气。可是,对于孩子存在严重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问题却无所谓。大家记得开学典礼上我问孩子们,能上这么漂亮的学校要感谢谁?当时没有一个孩子回答说感谢父母。不懂感恩,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请问各位重视这个问题了吗?
对孩子来说,读书,不仅仅是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只要肯花时间,任何老师都能教给学生。但一个优秀的教师是通过教学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研究的方法、表达的方法,这些是对他一辈子有用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我们强调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因为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就在过程之中。当然,我们并不是不关注结果,但我们关注的是大结果,而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的结果。(郑委老师:我们关注的是“大结果”!家长们,何为“大结果”?)
比如,我们现在要求全体学生背诵大量的诗文,阅读大量的中外名著,这对于一次考试也许没有多大帮助。如果本学期珠海市搞小学语文统考,可能容闳的学生平均考90分,而某个学校的学生平均考99分。那没什么奇怪的,如果那个学校的孩子一个学期只读一本书,就是语文书,翻来覆去地读,当然可能考99分。而容闳的学生只用了60%的时间去读那本语文书,另外的40%的时间读了三十本其它的书,而你只考这本语文书,容闳的孩子当然考不过别人。可是,等到做高考语文试卷的时候,那个当年考99分的孩子只有从小学到高中一共24本语文书的基础,而容闳的孩子,肚子里有500首唐宋诗,读过上百本中外名著,试想,谁会考得更好呢?(郑委老师:不仅仅是高考受益吧!可能一生都会因为广泛的阅读而受益!)
一个真正好的老师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一个真正好的学校,培养的孩子决不仅仅会考试。我们要教会他的是应付社会这个大考场,比如,我们开礼仪课,教孩子做绅士淑女;我们教孩子们琴棋书画;我们把教学楼走道变成图书馆,让孩子博览群书;我们花大量经费请很多的清洁工,把学校做得干净再干净、漂亮再漂亮。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孩子们读书人的气质。气质这个东西,中考高考都不考,可是,社会考场要考。无论我在哪个学校,我都强调“教孩子六年,为他六十年着想”。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一次两次考试、不仅仅是中考高考成绩,我们更要面对他的将来。举一个最小的例子来说:在多数学校,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见了教师要敬队礼。而在我们学校,不敬队礼,改为鞠躬。为什么?因为我认为,养成孩子会敬队礼这个习惯到将来没什么用。可是鞠躬这个礼节,一辈子都用得上。(郑委老师:肃然起敬,不是因为教育理念,是因为陈校长在带领团队这么做!教育理念说起来容易,讨论起来更容易,敢真正不怕困难和错误去做,去坚持做,反思后坚持做的到底有几人?)
今天我要给各位家长的第二个建议,也是推销我们的第二个教育思想:
尊重孩子,尊重人性
大家都看过我在报纸上的一段话:“茫茫人海,你见过两片相同的树叶吗?每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身心发展过程。真正成功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他有独立的人格,有个性,有他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
可是,多少家长不承认这一点,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克隆人。自己今生不能实现的理想,要让孩子去实现;自己今生成功的地方,孩子一定也要成功。比如很多家长说过:“你怎么会学不好数学,当年你爸爸数学在班上是第一名。”“我们全家都是本科毕业,他怎么成绩这么差?”“我们当年因为什么什么没考上大学,现在我们全家的希望都在他的身上。” 这种话我们听得太多了,每当此时,我都为这个孩子担忧。说这种话的家长其实从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请各位家长静心想一想,孩子虽然是我们生的,但他是另一个人。他不一定和你一样聪明能干,他也没义务去替你实现你过去的理想。想一想我们自己小时候,父母对我们有多少期望?我们有几个人完成了父母的心愿?可是我们今天不是都活得很好吗,有几个人觉得自己活得不如父母呢?如果我们作家长的想不透这一点,很容易对孩子苛求多、失望多,也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我最怕听到家长这样训孩子:你给我好好读书!你要是下次再考不到90分,我就要怎样怎样!这种语言暗示孩子读书是为了父母。各位,我们想想如果一个人每天做的事情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讨别人高兴,那该有多累、有多烦!那就难怪孩子把学业当作负担。
今天我之所以谈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发现:容闳学校的家长个人素质普遍较高,学历高、经验广,大多是社会成功人士。这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家教环境,但不妙的是,因为我们自己太成功了,太优秀了,我们容易瞧不起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要求太多,让孩子背着父母的压力太多。(郑委老师:可能不仅仅瞧不起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孩子才读一年级,就已经在谈将来出国留学的事情、谈考大学的事情。有时孩子做错几道题,或是发现孩子某个问题没学懂,马上焦急万分,好像明天就要高考一样。其实孩子的成长就像一颗树一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都是有可能的、是正常的。孩子正是在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我们要做的是为他提供能解决各种问题的条件,而不是像警察看犯人一样,一切防犯都做在前面。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一切都做得完美。大家听说过前十名现象吧?为什么第一名的孩子成人后反不如第十名的孩子了呢?我想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因为这个第一名是在父母老师的高压下用尽了全部力气苦读出来的,耗尽了元气,也无法以读书为乐,一旦没有了压力后,就不再那么苦读了;二是他把全部的时间精力都用在死读上了,没时间发展其它素质,长大后反而没了后劲。
最后给大家推销一个思想:
尊重老师,尊重教育规律。
有一些学校,特别是那些颇有名气的公办学校,存在老师不尊重家长的现象。比如,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跟着挨批评。老师一生气就对孩子说:“打电话,叫你妈来。” 然后当着孩子的面,连大带小的一起训;或者对家长说:“你带他走,我教不了他。” 我对容闳学校的老师说:“教师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和权利。你是孩子的老师,不是家长的老师,你没资格教育家长。家长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只能协商、合作,在尊重的基础上可以提要求,但是不能被强迫。” 所以,在容闳学校,如果出现老师不尊重家长的事情,请大家第一时间打电话投诉给我,我会严加处理。
但是,也有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民办学校,存在家长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最近我就听说有个别家长在接送校车的时候当着孩子们的面训斥老师,个别家长对老师用一种近似威胁的口气说话。我听了很不高兴,其实这位家长也没明白自己的身份和权利。无论你本人是什么身份,在社会上有什么地位,在老师面前,你就是一个家长,你和老师是教育伙伴的关系。虽然我们学校给大家提供的是教育服务,但是家长和教师之间却不是消费者和服务员之间的关系。
我要求各位尊重老师,是和各位最切实的利益关联的,是请各位帮助老师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形象。家长不尊重教师,势必影响孩子;孩子不崇敬老师,就不会好好学习,特别在小学,往往是喜欢那个老师就能学好那门功课;孩子不尊重老师,就无法学习。
最近一年级转来一个孩子,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天天哭闹不上课,一定要家长陪着才肯听课。家长陪了两天不耐烦了,对老师说:“明天我不来了,你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吧。” 这时,班主任对孩子说:“明天你好好进课堂听课啊。” 听后,她竟然大声说:“你算老几,我凭什么听你的!” 主任找她,她说:“你又不是我的亲爸爸。” 最后我来批评她,她还是说:“你算老几?我不听你的。” 其实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父母就在旁边,竟然无动于衷。最后我们终于下了一张劝退通知书,我们告诉家长,这样的孩子我们教育不了。
还有一个尊重教育规律的问题。人的成长是有时间过程的,教育是有规律的。一个孩子如果习惯不好,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也非一日之功。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之心太切,什么都恨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孩子在一年级成绩不好,就联想到考大学一定不行。老师一节课没讲好,就下结论说这人水平太差。有一位家长在第一周就对我说:“你们这样不行啊。” 我问:“怎么啦?” 他说:“孩子回家没作业,你们这是放羊呢!” 另一位家长又说:“怎么每天要我们帮你们报听写啊,老师都干什么去了?这样不行啊!” 有的老师来问我:“校长,怎么办啊?这个家长是这样的意见,那个家长是那样的意见,我每天都觉得很惶恐,不知道怎样做才会让家长满意。” 我说:“你是老师,不是服务员,请你按学校的教学要求做,按教育的规律去做。家长可以给学校提各种建议和希望,但是不能左右学校的教学过程。” 在这一点上,我要坦白地告诉诸位,我是一个职业校长,不是搞经营的企业家。我是按教育规律办学,不会因为他人的个别需要改变我的观点。有些学校为了迎合社会舆论,为了讨好家长,见了家长就说孩子的好话,评语好得上了天,考试给假成绩或者考那些做了无数遍的题。凡是家长的要求都顺从。那我说句不客气的话,那些人是不配做教育的,在容闳学校,我决不允许教师哄家长开心。
上周,一位家长给我提要求,说孩子学习负担太重,晚上十点都睡不了,要求早一个小时放学。我很奇怪一年级的小朋友怎么会有这么多作业。一了解,原来每天晚上他要花两个小时把孩子白天学过的东西重过一遍。如果老师要求孩子读五遍书,他的孩子就得读十遍,所有学的东西都得背下来。我告诉他这就是他的问题了,不是我们给他的孩子增加负担,是他给我们的学生增加负担。他很生气地说:“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不从小抓严怎么行?” 我说:“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完全不同,我不同意你这样做。你如果一定要这么做,你的孩子承担负担,你承担后果。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做法,但你可以改变你的选择。”
我之所以在这里谈这个问题,不是批评各位,大多数家长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我们虽然刚刚接触了一个月,我已经感受到容闳学校家长的高素质,但也确实存在个别家长以消费者身份自居的现象,提太多的个人要求,比如要求学校食堂按自己家的习惯给孩子吃半生的鸡蛋;有个家长因为自己要七点半之前上班,就要求校车在七点半前到他的家门口;有几个家长要我承诺绝对保障孩子的安全,包括如果小朋友之间推推拉拉摔了一交,也要老师负责任;还有的家长当着老师的面问:“我们交这么多学费,你的工资一定比原来单位高吧。” 开学第一天,有一个家长错过了校车,竟要求校车返回去再接他。我们的老师说:“校车都快到学校了,要不请你打个的士,我们给你报销。” 他说不行。我们的老师又说:“要不我打个的士去接你?” 他说:“你们必须遵守承诺。我要坐的是大校车,校车必须返回来接我。否则我就退学。” 我知道了这件事,一句挽留的话都没说,马上签字退费。并且,我告诉那位老师:“你的第一个提议是对的,请他打的,如果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出钱。可你的第二个提议,说你下车打的去接他,那是不对的。因为教育是一个学校和家长合作才能做好的工作,如果完全没有合作意识,而是把自己作一个消费者,对孩子是无益的。”
我这样说,请各位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们真诚地欢迎家长就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出意见,只要是建设性的意见,我们都会接受。比如宿舍热水问题、夜宵问题、窗帘问题、蚊子问题、校车问题等,最近我们都一一解决了。
很多家长都对我说:“我就是冲着你来这个学校的,我希望你把容闳学校办好。” 我想对家长说:“那更是我的希望。容闳学校办不好,对您来说,是一个孩子学业受到影响。而对我来说,是我个人和这么多的老师的声誉和饭碗的问题,我们怎么会不努力呢?只是,一个新学校,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很多的东西尚在建设之中,很多的项目尚在准备之中。” 请大家给我们一点时间,请各位家长给老师多一些鼓励。
最后我提出一个口号,希望得到大家的响应:精诚合作,共育新人!
我今天的讲话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珠海容闳学校 校长 陈青 2003.9.30
第二篇:教学相长是教育的规律
教学相长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教育真理。笔者理解,这里的“学”,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学习。一个停止学习、停止读书的教师,一个任凭教育改革如何轰轰烈烈仍然“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教师,难以想象在教学方面会有什么长进,在学生当中能树立什么令人信服的威望。已逝教育学者商友敬老先生曾说过:“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中。”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材料之外,其他的书基本不读,这是反常的现象”。读书方能立己,方能成就一个追求精神独立的思考者、探索者、创新者;读书方能在别人的思想之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并可能尝试着用思想点燃智慧的课堂。也唯有如此,教师要变枯燥乏味的职业现状为活色生香、多姿多彩的职业生涯,才有可能。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何去何从并无绝对,重要的是心态。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为生命奠基》一文中这样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获得更加美好生活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是的,没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现实中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最满意的是高升学率,于是我们不得不在很多功利的限制和牵引下艰难寻求那条“中庸之道”。这不是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所以,教师既不必过分自责,也不必总是怨天尤人,消极处世。
周敏老师有段话可以引起许多同行的共鸣:“在当老师的**子里,我们常常不够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需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它让你专注于你的兴趣或者信仰,从而可以不受羁绊地迈向坚实而开阔的生活。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就算不把教育看作一种信仰、一种兴趣,也不必把从事教育看作是无穷尽的失落与折磨。”是啊,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魄力和决心去告别教育,却还要不时地自我暗示对职业的倦怠来跟自己过不去,那你的职业生涯可算是苦海无边了。直接痛快的解决之道我想很难找到,惟一能做的,就是真诚皈依自己的职业,心无旁骛地致力于自己的事业,把自我从无尽的愤懑、满腹的牢骚中解脱出来,努力寻求心灵力量的支撑,然后尝试着以从容之心面对一切教育对象和现象,心平气和、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教育征途上徐徐前行,发现并收藏工作中所有快乐的火花,让它累积的光明照亮我们的教育探索之路,进而点燃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教育是什么?我经常这样叩问自己。想来想去,教育是教人智慧、德性的职业,教育更应该是人对人生命的呼唤,那是天底下真的最圣明的职业,不是用口号来呐喊的职业。人如果你走进教育的殿堂,那真的是你的幸运和福分,你即使没有体会到教师的快乐,可是你也不能怀疑你职业的神圣,这可不是在唱赞歌,如果你不以为然,只能说明你暂时还没有享受到你职业的快乐,或者说你还没有走出人庸俗的窄谷,你还是站在低层向上看。毕竟我们不需要什么高呼,教育优先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必然,更是我们教师职业的象征。我们教师虽然有很多苦衷,但是那都不是教育的本我,相信真正的教育真的是为社会所认可的。即使有天大不满足,以积极的心态去做教育,都是我们的真正的快乐与责任。
教师如何实现身心和谐,获得幸福感呢?有人如是说:
一、教师必须有淡薄名利的心境。教师本身就是个奉献的职业,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嫁衣”。如果你老是拿自己和其他高薪职业做比较,肯定会觉得很累、很苦,久之就会产生倦怠感。教师要多想想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想想受到他人的尊重,想想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渐渐地你的心境便会豁然开朗了。
二、教师要通过读书写作充实自己生活。以前的我只满足教好课本上的知识,很少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探究,后来通过读书越来越感觉知识的贫乏,于是就不断地读书、反思、写作,渐渐地自己视野开阔了,知识面也广了,教学也变得游刃有余了,课得到学生的欢迎,自己也喜欢上了上课。
于丹在讲《<论语>心得》时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联系到这个话题,我很有同感。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创造不出可观的利润和什么物质产品,不能从有形的数据中得出自己的价值,不会象工人或农民们似的点着厚实的钞票脸上露着开心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很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来自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心,爱有多深,情就会有多深,当教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成长,就一定能够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因为,学生在未成年之前,还有许多道理不能明白,许多现象不能看透,许多问题不能解决,还有许多困难不能突破,教师在恰当的时候拉他们一把,送他们一程,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和顾虑,帮助学生获得成功,那怕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一句并不闪光的话,一次善意的微笑,你的学生就一定会惦记着你,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报答你。
但是,大部分教师还看不到这一点。比如一位退休老师曾有点伤感地告诉我,他做了三十多年的教师,当了多年的班主任,没有一次在教师节里收到学生的贺片,可后来有个实习老师只呆了一个月,却轻易赢得众同学的心,又是鲜花又是礼物,离开时还十八里相送,个个哭得泪人似的,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对此很是感慨,我看到他眼里有一些无奈的泪光。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就象有人说的“阳光无香”,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太在意别人的给予。这似乎是人类共同的弱点,但作为教师也存在这样的弱点就太不应该了。还有一位老师,平时工作努力,成绩优秀,奖金也很丰厚,但学生并不买帐,他也只感到工作劳累,作业多,学生笨,学校管理严,为了得到这点荣誉和奖金太辛苦了,与谁谁谁比起来感觉差远了,根本找不到一点幸福的感觉。这是典型的为了获得而过分透支生命的范例,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荣誉和奖金,作为教师他看不到教育的希望,看不到教育的重任,看不到教育的危机,看不到学生的需要,看不到教师的价值,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幸福感缺失的根源。
培养有幸福感的教师,共同传递幸福,营造幸福校园,应是学校发展教师的追求。因为,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只有教师充分感到幸福了,才能培养更多的有幸福感的学生。因此,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应想方设法将教师人性光泽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激发出来,释放出来,让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绽放光彩,收获幸福。教师这一职业具有极大的幸福价值。幸福就在日常的教学中,在于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的自我超越,实现自身发展而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我在看似枯燥的教学中能自得其乐,窃以为获得幸福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忘教育科研,不忘自我发展。我
不断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我为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大量阅读书籍、文献、期刊等,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和眼界。问题的解决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提高了自身素质。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可以说,教育科研,让我过上了幸福的教育生活。
寻找老师幸福的“出口”,眼下有几点是可以做到的。
这些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应该说教师的待遇,包括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师福利都有明显的改善。最近有消息说,教育部将陆续推出一些利好政策,比如制定教师基本工资标准,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等。对教师们来说,这将是一件备受鼓舞的好事。当然,我们还应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从各方面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
教师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也不无联系。时下,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媒体讨论比较多,事实上,包括教师在内的成年人也面临这个问题。据说,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将出版一套教师心理学专著,目的是让更多的教师补上心理健康这一课。
教师作为一个非常非凡的职业,幸福感很多时候来自于专业素养。提高专业素养是一个大课题,除了专业知识的汲取,还有许多功课要做。比如,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处理问题的细节,都能给学生留下深远的影响,让学生永远记住你。而一名永远让学生铭记的老师,肯定是幸福的。
课堂是教师的前线,更是教师的生命线,因此,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当教师以课堂主人的身份“驾驭”课堂时,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就产生了,学生的心思与聪明的“漫游”也就开始了。
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深。
在目前“一人为师,众人为徒”的情况下,学生心思与聪明参与课堂的前提,就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程度,要能跟得上教师对学生知识把握程度的“基本预设”;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与教师的教学思维保持一致。
教师对学生知识把握程度的基本预设,取材于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对知识的排列,因此教师在教后位的知识时,也就必须预设学生已经把握所有前位的知识。二是教师对学生整体的评估,为了照顾更多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教师往往选择中等成绩的学生作为预设的取材但值得留意的是中等成绩的学生也是一个变动的指标。
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还必须确保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思维保持一致。专业教师发达的学科思维往往会致使更多的学生学习能力无法与教师同步前进。
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上欠缺使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少部分的优秀的学生,不过是课堂的“群众演员”,而且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他们还面临着不断分化的威胁。
第三篇:八个坚持和八个反对是
八个坚持和八个反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两个务必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四篇: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规律在我看来,就是环境能够影响人的成才。也有人会问:“环境有顺逆之分,哪种环境出人才的呢?”我说,是环境就影响人,逆境也好,顺境也罢,都可以出人才。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乳娘,祸患则为豪杰的乳汁。”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也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校。”是啊,古往今来,大凡取得成就的人,无不饱尝艰辛。“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的话一语中的,而他本人又何尝不是逆境成才呢?试想,如果没有他身受宫刑仍能执著一念,著书不辍,怎么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传世呢?至于3而孤的范仲淹、屡试不第的蒲松龄以及当代的苏阿芒、张海迪等人,哪一个不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呢?这绝非偶然,因为只有在逆境中经受过磨炼的人,才能知道人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才能战胜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进而成为人才。困苦环境的确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从而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人才也可以处于顺境。我们知道人才的形成需要经过学习和实践,而这一点又必须依赖于社会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人们才更容易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成为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开创了空前优越的条件,于是企业家、教育家、种粮大王、科技英雄等各行各业的“状元”大量涌现出来。他们生逢其时,旱苗得雨,完全得益于大好的环境。相反,那曾志在“大济苍生”,又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却因境遇的原因,虽然在文学上写下了一些流传后世的诗篇,在政治上却始终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最终发出了如同左思一样的“何世无奇才,遗之灾草泽”的感叹。南宋的辛弃疾也是,他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经天纬地、定国安邦之奇才,但朝廷昏庸、*臣当道,他也只能被弃置乡间借酒浇愁或登亭悲歌,抒发那“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愤懑。这正反的事例,不都在说明顺境与人才的关系吗?环境影响人的成才,这是不争的事实。顺境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假如陶醉其中,不思进取就会使顺境虚度、一无所成;逆境给人以艰难困苦,但如果变压力为动力,勇敢地同困难斗争,就能做出常人做不出的奇迹。因此,顺境中要头脑清醒,化不利为有利,坚定地向理想的国度进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总之,环境影响人的成长,这就是成才的规律。
第五篇:《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识记规律的含义,规律的两个特征
辨析实例,说明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教学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如何掌握并运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四、时安排1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
出示: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问题: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师:很好,这说明世间万物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是有规律的》
多媒体打出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讲授新:
师: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一下判断。
打出:
判断:哪些属于规律?
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规律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讨论回答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赋予不是上帝创造判断:下面哪些是规律?
E、四季更替
F、昼夜循环
G、价值规律
H、苹果落地
生:讨论回答
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出示漫画: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问题:这幅漫画给你什么启示?
判断哪些是规律?
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守株待兔
L、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探讨回答
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必然如此,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 出示漫画图: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判断哪些是规律?
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守株待兔
L、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探讨回答
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必然如此,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 判断哪些是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
N、元素周期变化
、汽车靠右行使
P、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生:探讨回答
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稳定联系,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师:从以上判断所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概括出什么是规律?
打出:
规律的科学内涵:就是事物运动过程者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规律,那么规律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进一步来学习。
出示:春夏秋冬图,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图,遗忘曲线图
学生探讨:规律存在于哪些领域中?(学生回答: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
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普遍性与客观性)
师(小结):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出示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出示故事:《揠苗助长》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探讨回答
师:规律是客观的,就像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打出:
规律的客观性: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a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b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
B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即它是不可违抗的。
师:我们学习到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那么人们在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吗?
出示材料: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1714年,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
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大胆的设想所吸引。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问题:“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生:探讨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这个事例说明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规律,造福人类。现实生活中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的事例很多,同学们能不能列举出一些呢?
生:略
师:大家列举的不错,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球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船为人类服务(如:卫星上天);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变害为利(如:三峡大坝);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在能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晶体胰岛素)等。规律是客观的,我们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遵循规律办事我们可以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违背规律,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堂小结
师:好,今天的新内容就结束了,哪位同学能够就我们所学做一下小结。
生:小结
师:刚才那位同学概括的不错。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就是(打出知识结构,老师表述,学生观看)
堂巩固练习:
青藏铁路建设者始终把科学精神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突出要求遵循科学,依靠科技,把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规律作为设计、施工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力求用遵循规律的严格态度,获取工程的高质量、高水平。
(1)上述做法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我们怎样才能把握和遵循事物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