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19-05-13 00:3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究开题报告[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第一篇: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1、是现实社会的需要。现实复杂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时代的社会,多元时代的社会就需要多能型的实用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思想,新技术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固守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利用其它文化思想,并不断发展和创新。

进入新世纪后,知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和各种文化思想在中外之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系,很难有一种不受外来文化思想影响的独立文化的存在。文化的交流,已成为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基础。特别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强调终生学习,而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所以,每个人必须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学会学习,讲求实效。否则,就会被淘汰。

2、是职高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职高学生的现状是:语文基础差,底子薄,知识范围窄,对语文教师的传统教学毫无兴趣。课题组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教师只有把他们从狭小的圈子中引出来,从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认识更广阔的知识,才能应对复杂的社会,解决社会中所遇到的难题。

3、是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需要。

有的语文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只放在仅有的4本语文教材上,从《教材》到《教参》,照本宣科,且还不到位。“宣教”时,不分文体,也不分文言文和现代文,一律按《教参》分层,划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的教学模式。若离开《教参》,就束手无策。课题组认为:要给学生广博的知识,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渗透“多元文化思想”,这对拓宽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促进语文教师的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把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地思考,做到“联系”与“思考”的紧密结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语言交际工具,适应社会,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无先例可循的问题。

2、促进语文教师的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要求语文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素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又要对“多元文化思想”进行恰如其分地渗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充分展示学生的优势智能,开发他们的弱势智能。

在课题研究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原则,把研究的对象放到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的学生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说写和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课题界定。本课题研究的是: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古今中外的多元文化思想。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使语文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多元文化思想,就是指多民族、多群体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礼仪等多方面思想的综合体现。“渗透”,就是一种事物逐渐进入到其它方面。而本课题的渗透,即指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把青川民俗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国礼仪文化,中国人文思想,西方人文思想渗入到职高的语文教学之中,让它逐渐浸润学生的心灵。本课题只涉及在职高语文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把这六种文化思想恰如其分的在相关的课文中得到相应的体现,以弥补教材的空间。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上,言行上逐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他们去探索,去思考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目标、内容、措施、方法、步骤与预期效果。[一]、目标。

1、学生目标。

拓宽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注重跨学科的吸收、渗透。使职高学生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认知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2、教师目标。

拓宽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促使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科研目标。

形成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古诗词文化、礼仪文化、人文思想的比较系统。采用比较法、测试法、统计分析法等教学手段,将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成果编纂成册,以此指导青川职高的语文教学。

[二]、内容。

1、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青川民俗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青川锣鼓草文化,青川民歌文化,青川酒文化,青川婚姻文化。

2、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历史文化。

(1)、授先秦文学时,渗透各国变法,秦国统一的历史。(2)、授两汉文学时,渗透秦国灭亡和休养生息的历史。

(3)、授唐代文学时,渗透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和大兴土木的历史。(4)、授宋代文学时,渗透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的历史。

(5)、授元代文学时,渗透官府黑暗,冤案成风的历史。(6)、授清代文学时,渗透闭关自守和鸦片战争的历史。

(7)、授现当代文学时,渗透军阀混战,蒋家王朝的独裁统治和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

3、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人文思想。(1)、中国著名作家思想的多元性;(2)、中国著名作家、作品的多元性;

(3)、中国著名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多元性。

4、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西方人文思想。(1)、渗透荣誉至上的思想;

(2)、渗透主张个人奋斗与命运抗争的思想;(3)、渗透注重理性思考的思想。

5、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古诗词文化。(1)、渗透情感教育与情感体验的思想;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3)、渗透救治天下的责任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坦荡磊落的胸怀和多姿多彩的审美情趣。

6、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礼仪文化。

(1)、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古今中外礼仪思想.(2)、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古今中外礼仪习俗.(3)、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古今中外礼仪行为。[三]、措施。

1、刘继贵老师负责组织研究在职高语文教学中“青川民俗文化”的渗透。以办“讲座”放影牒的形式,渗透“青川锣鼓草”非物质文化。

在讲《诗经》、《古诗十九首》和“唐诗”时,渗透青川的杂言体民歌和七言体民歌。以搜集法、比较法,针对教材内容,渗透青川的 “酒文化”。

在授莫泊桑的《项链》时,以比较法、讲述法渗透中国的“包办买卖”和“门当户对”的婚姻文化,同时,渗透青川婚姻习俗的“六礼”。即:(1)、许话;(2)、插毛香;(3)、作辑;(4)、报期;(5)、过礼;(6)、娶亲。通过对中外婚姻习俗的比对,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西方“金钱婚姻”和中国“包办买卖婚姻”的罪恶。

2、刘继贵老师负责组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中国历史文化”的渗透。在讲授中国的古代作品和现当代作品时,以讲述法,讲座法,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渗透中国的历史文化。这对作品主题的把握,能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如:

在授《阿房宫赋》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杜牧为何要为二千年前已成焦土的“阿房宫”作赋。在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必须要先讲清“秦、赵”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授《殽之战》、《鸿门宴》、《过秦论》、《六国论》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授《将进酒》时,渗透青川的酒文化;在授《雨霖铃·寒蝉凄切》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个才华横溢的柳永为何落到以“青楼”为家的地步?在授《沁园春·长沙》时,要让学生了解此词诞生的历史背景;在授《荷塘月色》时,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若不分文体,不分文言文和现代文,始终按《教参》分层,划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的教法,势必导致学生思想禁锢。

3、姚光荣老师负责组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中国人文思想”的渗透。(1)、以“讲座”的形式,介绍中国人文思想的内涵及在职高语文课本中的具体体现。

(2)、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历史文选,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介绍作者所表现的人文思想及该种思想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如:《谏逐客疏》、《过秦论》、《六国论》中所表现的忠君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表现的爱民思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赤壁赋》寄情山水,逍遥天地之间的明达无羁的豪放思想;现当代文选《我的空中楼阁》等作品,热爱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热门话题在文中的体现;《我的母亲》诚信、宽容、勤劳的文化现象在老舍作品中的体现。采用收集整理法,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自制卡片;采用动手法,指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检验学生对中国人文思想的了解、认识情况。结合具体篇目,设计相关讲座,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通过研究,使中国人文思想和哲学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

4、陈碧贵老师负责组织研究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西方人文思想”的渗透。以讲座法,比较法,文献法,搜集整理法,讨论法,利用职高语文课本、图书和网络技术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人文思想”。指导学生阅读指定的西方文学作品,并指导学生整理资料,撰写心得体会。如:

(1)在授《项链》、《警察与赞美诗》时,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分析、讨论西方人文思想中的“荣誉至上”的思想,并让学生结合现实社会中的“不重个人荣誉”的现象,写出心得体会。

(2)在授《项链》、《警察与赞美诗》时,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西方人文思想中的个人奋斗与命运抗争的思想,让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体现这一思想的实例,然后制成卡片,随时备用。

(3)在授《威尼斯商人》时,围绕“一磅肉”与“一滴血”的较量,引导学生了解与认识西方人文思想中的“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和“注重理性思考”的思想。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搜集整理“理性思考”与“感性思考”的资料,然后制作比较一览表。

通过研究,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

5、程步学老师负责组织研究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文化”的渗透。采用讲座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与情感体验;以历史文献法和比较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搜集整理法,渗透救治天下的责任感。如:

(1)通过《关雎》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该诗达到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效果。让学生感悟到深刻细微而不失理性平和,感情热烈而不陷入难以自拔的情感体验。

(2)通过《兼葭》的教学,让学生明了思人,想人,忆人之情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受。

(3)通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宁苦以利人”的高尚情怀。进一步理解诗歌所体现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4)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让学生明了苏轼的旷达情怀。尽管失意,却并未失去信心,反映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坦荡磊落的胸怀。

通过研究,使中国古典文化进一步得到发展,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6、黄正军老师负责组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 “礼仪文化”的 渗透。

采用对比法、讲座法,通过语文课本案例的讲授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对比,使学生获得礼仪知识,逐步养成好的礼仪行为;采用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寻,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礼仪知识,拓展礼仪视野;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身边人的言行;采用调查法,让学生调查青川民间的礼仪习俗,使青川健康的礼仪文化得到进一步宏扬。如:

(1)称呼的礼仪习俗,行坐的礼仪习俗,餐桌上的礼仪习俗,室内坐次及座位的礼仪习俗。

(2)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良好礼仪行为产生的原因。

(3)中国良好的礼仪文化在职高语文教材中有哪些体现。(4)授《鸿门宴》时,渗透“坐次”文化;授《赤壁之战》时,通过周瑜和孙权的对话,渗透传统的礼仪思想;授李密的《陈情表》时,渗透“百事孝为先“的孝道思想;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渗透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礼仪行为。

通过研究,使学生在中国传统礼仪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使优良的礼仪习俗世代传承。

[四]、方法与步骤。

(一)、方法。

1、调查法。

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民风民俗,写出自己的体会。

2、搜集整理法。

(1)利用假期,搜集民间文化。

(2)通过网络查寻,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多元文化”的资料。

3、问卷法。

主讲老师要及时整理研究反馈的信息,改变教法。

4、测试法。

主讲老师在授完“子课题”后,要进行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5、动手法。

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自己设计作业,写体会,谈认识。

6、历史文献法。

以历史文献、影视资料为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7、比较法。

古今比较,中外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文化的异同,建立比较系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8、讲座法。

利用班团活动的时间,举办主题讲座。主要由学生结合课文和教师所传的“子课题”的理论谈认识。

9、反思法。

学生对“多元文化思想”的渗透,哪些地方已了解、认识,哪些地方还没有了解、认识,要进行反思。教师在渗透时,也要反思。哪些地方是成功的,哪些地方是失败的。通过反思,找出得失,以此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教师的教、研能力。

10、统计分析法。

这是对课题渗透的效果进行的评估和总结。

采用集体听课的方式把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成败,总结出来,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再实践,再总结,直至成功。

11、合作法。

本课题设五个研究小组,每组的成员,除各自负责的“子课题”外,还要参加每个“子课题”的研究和渗透。

(二)、步骤。第一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7月,准备阶段。宣传动员,建立机构。确定参研人员,培训参研人员。提交开题报告,选择“课题”,参加研究的人员各自确定“子课题”。每阶段的计划由王国兴老师撰写,总结由毛建勋老师撰写,《日志》、档案管理由李密老师负责。

第二阶段:2009年8月——2011年5月,为实施阶段。查寻、收集资料,提交实施方案。专家引领,分工合作,集体备课。

第三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为结题阶段。教师撰写论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提交结题报告,编纂文集,检查验收。

[五]、预期成果及呈现形式。

1、通过对“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课题研究,使职高学生初步了解多元文化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各方面的知识,养成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的习惯,激发他们广泛地学习兴趣。以提高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社会,认知社会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呈现形式:

(1)调查材料;(2)查寻资料;(3)知识卡片;(4)影视资料;(5)参加活动的图片;(6)名句、名段的摘录;(7)心得体会;(8)读书笔记。

2、通过对“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讨,促进职高语文教师加强学习,弥补知识空缺,提高教学和教研的能力。

呈现形式:

(1)计划;(2)查寻资料;(3)调查报告;(4)教案;(5)渗透方法一览表;(6)讲稿;(7)听课记录;(8)教学反思;(9)优质课证件;(10)读书笔记;(11)影视图片资料;(12)经验文章;(13)教学论文;(14)工作总结。

3、通过对“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究,促使职高的校园文化丰富性多彩和职高学生的成长发展。

呈现形式:

(1)活动计划;(2)图片资料;(3)学生活动获奖证书;(4)学生作品展示:摘抄;书法;获奖作品。

4、形成多元文化思想的比较系统。

比较系统一览表:民俗文化比较一览表;中国人文思想比较一览表;中国古诗词文化比较一览表;中国礼仪文化比较一览表;西方人文思想比较一览表。

5、提供研究性报告。

6、编纂《文集》。

四、组织机构。

1、顾问委员会: 主任:

王锡安

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特级教师。副主任:

王志新 青川县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委员:

马德安 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

张国强 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文科研究室主任,广元市语文学会秘书长。徐胜碧

青川县教研室语文研究员 唐琼华

青川县教研室语文研究员

2、行政领导组: 组长: 王文勋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副组长:

王厚德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成员:

文排章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王方云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刘德智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务处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刘继贵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本课题主研人。

程步学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办公室主任,中学一级语文教师。黄正军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招办主任,中学一级语文教师。刘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后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蒋正洪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政教处主任,中学一级教师。程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团委书记。

3、课题研究组: 组

长:

刘继贵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本课题主研人。副组长:

姚光荣

中学一级语文教师。成员:

陈碧贵

王国兴

赵明珍

唐映慧 何云科

马志荣

王长春

郭旭亮

毛建勋

执笔人:刘继贵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一日

第二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教学中德育渗透方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过于强调个人得失,给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经济上的短暂利益,“诈骗”欺人钱财让“信任”大打折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关系冷漠;家庭风雨飘摇,亲情剧减……由此产生很多与“责任”有关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表现意味着强化德育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为此每一名教育者都要充分认识与重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与形成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协调发展。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学科德育渗透是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教师有意识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使知识、技能、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的容为一体,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德育的实效性。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学科教材中都蕴含有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注重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必将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比如:在课堂教学的语言机能、学科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动手试验、文化意识中,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潜移默化、点滴浸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爱科学爱社会爱大自然、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科学爱科学爱探索创新的积极的求知欲望、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优良个人品质。

因此,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各学科都制定了德育目标,要求每位教育者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的这一课题,就试图通过研究,找到学科与德育教学的最佳渗透点,构建启发渗透式课堂德育模式,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师德,创新意识较浓”的新型教师群体,实施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整体素质提升的评价策略。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分析

1、课题涵义的分析

本课题中的“学科”指:我校根据教育部规定开设的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思想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本课题中的“德育”是指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对其进行熏陶、感染,被教育者通过模仿与仿效教育者和练习模仿、仿效的内容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原则(即道)有所理解和遵循(即自化)的活动。

本课题中的“渗透”是指在学科教学认知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要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心理状态和品德心理品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渗透德育的现状分析

⑴、“学科渗透德育”认识不正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自己的主业是搞好学科教学,德育应该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二是认为教材内容本身已经包含了德育的因素,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就是渗透德育,就能收到成效;三是认为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无法有机结合,即使采用一些方法进行德育也是牵强附会,搞形式主义。

⑵、“学科渗透德育”只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认识空泛化。不少教师教学只停留在学科教学的层面,不愿意、不认真或不善于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具有德育因素的背景、内涵、社会意义等进行挖掘,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除了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以外,增加了一些口号性的目标。以“力的合成”为例,有的教师把情感目标定为: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两条增加的目标,反映了教师对数学学科多元教育价值的意识开始觉醒,但是像这样口号性的目标,具有“普遍适用性”,它几乎可以作为任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正因如此,没有找到特性和载体的空泛目标,尽管在许多教案中都能看到,但在教学中都不会具体落实,所以它只能起到贴标签的作用。

⑶、“学科渗透德育”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观念”,各科教师各授一科,在德育内容上往往“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忽视整体性特点,抵销了力量。其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虽然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它所体现的应该是一种集体智慧。如果能把不同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观念集中起来加以整合,则不仅能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而且将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

⑷、“学科渗透德育”缺乏计划性,随意性和无准备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渗透效果。哪些内容跟道德品质的哪一方面联系较为密切,哪些章节能比较自然地结合某种思想教育,不少教师并没有认真研讨或作出计划安排。因此,当讲到某一部分内容时,常常无法做到自觉又自然地实现某项德育目标,也就无法使德育自然而然地融于教材之中从而真正落到实处。

3、渗透德育的资源分析

精心挖掘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每个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学科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从而促使他们身心的愉悦发展。本课题尝试研究以下方向:

⑴、关注学科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学科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和体验学科知识的创生和发展的过程,感受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感受科学的力量,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⑵、关注学科发展史和科学家风采:教学中对“学科发展史和科学家风采”进行深度的开发,实现书本知识与知识发明的人和历史的沟通,使学生在经历这些发明的“再创造”的过程中,感受智慧、实践智慧、体现智慧。

⑶、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尝试采用“学科问题+生活情境”来实现联系,突出书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意义,突出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科学模型的过程体验。

⑷、关注学科知识的内涵,如人文意识、文化经典。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以往的做法通常是只讲授公式、定理,只教学生如何解题如何答卷,其实在公式、定理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学科发展史,涉及到大量的科学家,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待人处事的品格,他们身后精彩的故事都是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值得教师的挖掘。

4、渗透德育的方式分析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要做到“润物无痕”,则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以突出德育教育的实效。

⑴、优化校园“学科渗透德育”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班会活动等载体,开展声势浩大的学习宣传活动,让“德育”的理论深扎师生的心中。

⑵、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举办专题讲座,把学习贯彻《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讲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强道德的实效性。

⑶、课堂巧用高超的教学机智进行德育渗透

①精妙的导语渗透德育: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作为校园、教室内环境布置的内容,教师可以请那些擅长绘画的学生在格言警句下配上充满童趣的卡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②有效的教学技巧渗透德育:用赏识的眼光期待着学生的点滴进步,注重教学语言的人文化,注重教态与手语的得体表达等。这些个人素质修养方面的影响将使学生极力模仿,急与参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渴望受尊重与享受成功的欲望等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养成或满足。

③丰富的教学手段渗透德育:“专题演讲”“科学史讲座”“互动——实验探究”“辩论”“多媒体辅助”等丰富的教学手段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明显提升了“学科渗透德育”的层次,使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道德意识,自觉身体力行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塑造“真、善、美”的新形象。

⑷、课后巧用作业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对作业的批改不可仅仅局限在判定正误上,而且要精心书写评语。因为,如果评语具有亲切性、针对性、艺术性、指导性和连续性,能以“情”激其心,以“理”沛其腑,就可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受到鼓舞,形成自我激励、不断进取的良性循环,并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深化德育渗透。同时,重视作业薄以外的“无形”作业。诸如观察事物、调查研究、课外阅读,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演讲、论辩等等,这类作业的育人功效也不是能简单衡量的。

三、对课题实施步骤设计和保障条件的论证

(一)课题实施步骤的设计

在教学中,决定渗透的因素有三:一是教材中含有的道德因素,二是指导渗透的教师,三是被渗透者学生。现代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生是渗透的主体,教师是渗透的主导,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渗透?接受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们的个性爱好和认知需要。如果学生对渗透的内容怀有喜爱和渴求的心理,那么就会产生“细雨滋润土壤”的功效。如果学生对渗透的内容怀

有生疏、无所谓或者厌恶的心态,则无疑是

“雨水跳金属”格格不入。而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因学生的好恶、意愿决定,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把握渗透内容,另一方面把学生的兴趣、爱

好、情意、需求调整到接受渗透的平台上,从而帮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作为教师尤其要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心理需求,区别对待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洞察他们对渗透内容的兴奋度和注意力,调整渗透实施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科渗透的功效。

这其实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1、第一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2月)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制定完善研究方案,各备课组制定各项研究制度,加强有关理论和文件精神的学习,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及德育《纲要》、国务院印发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爱国主义纲要实施细则》以及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面的文件精神,进而着力培养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意识,使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关注科知识,也要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如何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学会做实验外,也要注意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预期成果:完成研究实施方案的设计,完成初次调查报告等。

2、第二阶段:(2018年3月——2019年3月)实践研究阶段

主要任务:分学科研究每一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各学科教师认真研究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科学科技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总结归纳出该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找到学科与德育教学的最佳渗透点。同时,着手对我校各学科教师的德育渗透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初步形成德育渗透理念。

预期成果:形成各学科中教学德育渗透的论文、体会、总结。

3、第三阶段:(2019年4月——2019年12月)

主要任务:把前期的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思考研究,初步构建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德育渗透模式,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典型的个案材料全校性宣传,《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全校性学习,“渗透式课堂德育模式”全校性推广,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师德,创新意识较浓”的新型教师群体,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整体素质提升。

预期成果:《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各学科德育渗透”案例分析、论文、体会、总结、模式等

4、预期完成时间:2019年12月

(二)课题的保障条件

1、人力保障: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前几年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校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育教改研究》、省级课题《积累、质疑、想象》、省级重点课题《“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理综组承担的市级课题《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等研究,都已通过了专家组的评估验收,国家级《英语报刊阅读辅助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十一五”教育部规划子课题《师生互动提高高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和校本课题《铭选中学培养学生“明礼诚信”优良品德》正在开展中,这些经验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以课题组为核心,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与校内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还有一批富有教科研经验的一线教学骨干队伍,一些能从事一定理论研究,尤其是理论和实践沟通研究的教师,学科教科研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等等,都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

2、组织保障:本课题采取“整体规划、分层推进、重点突破、阶段总结”的管理思路,实行分级管理体制,以课题促科研,以科研促教育,教育渗德育。本课题研究活动以校长为领导,以学校教务处、教研室和政教处为基础,以各学科备课组开展的研究实践活动为载体,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团结协作,有步骤、有计划的有序进行。把该项课题研究纳入对备课组的工作考核,促使各学科备课组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全校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3、物力保障:学校为课题自筹经费,并提供必要的设施、信息资料、实验研究对象等,并将科研原始资料(实物、照片、论文、音像资料、档案材料等)分类存档备用。由于研究周期较长,预计所用资金10000元人民币,课题组将根据需要要求增加再向学校申请追加。

四、研究预期难点及创新点

特色1:加强时代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突出“整体育人”的教、研思想,有意识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使知识、技能、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的容为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德育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特色2、强调所有学科的整体协作,集中整合所有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观念

特色3、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反思,以实验的方式摸索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实践操作的方式方法,并尝试构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模式”等。这也是本课题的难点。

五、预期研究成果

1、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寻找并列举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结合点,整理汇编成《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是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

2、将各学科的研究心得汇编成论文集

3、构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模式”

4、全校性推广“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德育水平

第三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坪山实验学校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1.美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内容方面,从整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被尊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因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也是“个人主义”为第一的;英国和德国一样,学校德育或者说是宗教德育相当稳固,但没有专门的道德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在其他学科或活动中有些德育渗透;日本学校的德育渗透及培养方式和方法异常丰富,大量地引进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并融会于各学科中,形成崭新的个性教育。

2.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北京、等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上海市正在大力推进《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纲要》,要求中小学要将《两纲》内容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使之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教师在深刻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与品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内化德育渗透的意义,提高渗透意识。

3.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是置于首位的,必须突出德育的地位。发展和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能促进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学生的终生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科学地处理学科教学和德育的关系是关键,武装教师更多的德育知识和方式。但是,为顺应科技的发展,学生要掌握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势必占据学生更多时间,而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势在必行。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屈从于升学压力,教师在观念方面和理论与实践、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具体的落实。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用于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健全法制意识,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积累成功经验和案例,使之更广泛地普及提供借鉴。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支撑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科、德育和德育渗透,因此,首先我们对这三个概念给予界定。

1.什么是学科

由商务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学科的解释有三层含义。一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学科中的物理学、化学。二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文、数学。三是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显然第二种解释适用于我们的研究,我们所指的学科就是学校教学中的所有科目。

2.什么是德育

《中小学德育规程》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德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它的内容是由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服务。

我们之所以总称之为“德育”,原因有四:①与智育、体育、美育配套;②与《小学德育纲要》中使用的概念相一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③能够包容各学科不同提法并为各学科所接受;④避免学校教育成人化。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德育范畴的不同提法,反映的是本学科的侧重点,与“德育”概念并不相悖。3.什么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我们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具体地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我们通过分析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和现状,用发展的眼光和新课程的理念,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二)理论支撑、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意见》中还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相关学科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的指导意见。

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纲要》中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两办颁发的《纲要》和《意见》,为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我们必须思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德育,因此说当前开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确立的课程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为德育目标。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与《德育大纲》中提出的德育目标是一致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创新构想

(一)研究目标

1、学习国内外德育的先进理论,界定所研究课题的内涵结构,明确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模式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区别,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使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成为唤醒学生良知的有效手段,并充实教师的德育情怀。

2、以人本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为着手点,丰富学生的道德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终目的,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基础。

3、对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和改良,探索总结出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德育渗透理论与实践的实施细则和系列课例,并具有一定延续性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内容:

1.做好现状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为进一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提供依据。2.制订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3.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各科形成一系列课例集。

4.开展德育互动实践活动。5.编好德育论文集和校本教材。重点: 1.编制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2.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形成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课例系例,并形成文集。

3.侧重于一些学科,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形成文集。4.整理好成果,并形成校本教材。

(三)创新构想

1.德育研究的任务之一是为现实德育及有关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思想依据,而不是为现实德育及已经提出的方针政策寻找依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一套理论及实践研究文集,供专家评议和参考。

2.德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思想体系,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编制一套校本教材包括系列课例,为学校德育提供素材。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互动式合作教学在德育渗透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让德育教学更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生活与实践,旨归教育的本质,同时为缓解升学压力和德育工作的矛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总体思路

结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和现状,以发展和创新的意识,立足解决新课程理念下改革与传统的认知冲突,努力寻找传统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通过理论更新,教材研究、课堂教学、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法,特别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德育渗透,实现教学相长,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设计

1.设计申报、开题论证阶段(2014.2—2014.10)

组建课题组,设计、拟定课题实施方案,有关文献及调查研究,完成开题论证。

2.实施研究第一阶段(2014.10—2016.9)

(1)对本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明确分工,一起学习讨论开题报告。(2)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3)实施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方法研究,邀请专家进行过程指导,联合学校有关处室,就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学科与德育渗透的课例评比活动。(4)抓好课题过程管理,适时召开中期推动会、阶段成果展示会,引领、推动课题研究。

(5)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反思、调整方案。3.实施研究第二阶段(2016.9——2018.7)

(1)根据中期研究报告形成的反思和调整方案,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实践检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2)进一步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题中,发挥其能动作用。(3)总结,编撰校本德育教材。4.结题阶段(2018.7——2018.12)

整理收集相关论文、案例、音像资料等,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展示课题成果,形成坪山实验学校最终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检索、网络搜索进行本课题支持性论证研究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师生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认知冲突,分析其成因及对策,3、互动研究法:以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互动为研究主体,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完善教与学的行为。

4、个案研究法:以典型的课题研究模式为依托,以创新的理念,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学科案例的收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验证课题研究假设,总结提炼规律性的东西。5.教育叙事研究法

5、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德育渗透的技巧与行动研究。

五、预期成果

阶段成果名称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研究报告

开题报告

2015.10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成果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研究报告

阶段性计划集》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研究报告

阶段性总结集》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文集

研究课例集》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研究论文集》

文集

2018.09

2016.10

2016.02

2018.10

最终成果 研究成果集 校本教材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文集 文集

2018.11 2018.11

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

1、课题组顾问:陈光浩

2、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实施操作模式的研究成员 组

长:王朝君

2018.12

成员:赖婉茹、陈 蓉、刘 岸、施春梅、孙美静、张金花、熊李丽、杨雅琴

杨 瑜、万 梅、胡美华、陈首红

七、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3、《走进新课程》;

4、《中小学德育大纲》;

5、《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指南》

6、其他。

第四篇: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 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清明、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法定假日,因此,提高人们重视我国传统节日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各种思想的传入,不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冷待,很多学生青睐于西方节日文化。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学生了解、接受传统节日文化中意义重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大对这些节日资源的利用,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首先,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其次,使语文教育资源多样化,丰富语文教育内容;再者,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

针,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

站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本课题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展开中华传统节日渗透进行研究,争取使传统节日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地开发和运用。

1、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语文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文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动的表现形态,它们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示,也是国家历史积淀与文明性格的具体象征。”如今多元文化在世界的潮流中相互击撞,外来节日蜂拥至中国,面对“洋”节日文化的冲击民众精神信仰的缺失,语文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宣扬传统节日文化,背负好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

2、践行国家教育纲要的要求

从 2005 年《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意见》到 2014 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再到 2017 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这些内容无不体现出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同样作为新课改纲领性文件之一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频繁出现“文化”的字眼,不难看出新课改将文化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传统节日文化

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文化教育中自然不可或缺。

3、为当下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当前的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工作还存在种种不足。因此对当前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渗透展开研究,从传统节日众多资源着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合理优化、利用这些资源,达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的,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力度,为当下的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参考。通过本课题的初步探究,我们希冀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能不断地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其进行提升、完善。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中华传统节日概说

乌丙安教授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对节日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它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从这个定义来看,节日内容覆盖的范围很大。以时间划分,就有众多纪念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以种族划分,不同民族有不同节日,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布依族、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傣族、阿昌族等族的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以宗教节日划分,有天诞、地藏会、塔尔寺灯节、蟠桃会等;以岁时来划分,有立春、惊蛰、夏至、白露、霜降等岁时节令。由此可见,中华传统节日种类众多,形式多样,不同划分依据有不同节日,而不同节日又有其不同

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2006 年 5 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六个传统节日位列其中,对此国务院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六个节日不管从发展演变、节日内涵以及教育意义来看都比较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将为以上六大中华传统节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学生目标: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自觉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教师目标:学习了解中华的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文化修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普及传统文化,为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做贡献。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0月—2017年11月)

1、宣传动员,成立团队,组织人力。

2、课题组成员培训。

3、收集准备资料,分派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5月)

1、根据学生特点,编制关于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统计问卷结果。针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结合学生特点,形成分析意见,提出与之适应的学习方案。

2、对课题方案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制定操作策略,并付诸实施。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使之便于操作,最大限度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4、利用课堂实施、验证、总结,及时地进行阶段性研究材料的积累,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同时撰写研究的相关论文和案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6月-2018年7月)

1、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编汇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由组长负责,课题组成员参与讨论、调查、研究、整理资料、收集图片等相关工作并撰写相关研究成果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传统节日的活动,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

2、调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我校学生家长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现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为后期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3、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材料加以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师进行文献学习,对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法人了解,以便更好的教授给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

4、行动研究法。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和课下的学习实践中,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研究和学习。

5.个案研究法

⑴语文课堂要增强文化意识,丰富文化知识

在语文课上,教师应该增强传统节日文化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传统节日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认同感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丰富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⑵开展读书交流

积累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促进传统节日文化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我国的传统文化,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学生把自己再阅读中积累下来的知识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报告时可以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将它展开,把这个传统节日的各个方面都阐述。

⑶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专题讲座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不断积累才能参透其中的精髓,而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成为我们必须掌握的宝贵知识。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专题讲座,以一个传统节日为主题,例如学生们印象不深刻的“清明节专题”、“重阳节专题”等,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寓语文学习于讲座当中,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⑷举办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竞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举办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竞赛是不错的选择,考察的知识包括传统节日日期、传说人物有哪些、传统节日食品、传统节日的起源、传统节日里的习俗、节日纪念的历史人物是谁等相关方面,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竞赛也可以作为一个小的分支,隶属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系列。举办这样的活动,依靠集体的智慧,不但能学到知识,还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⑸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重视传统节日文化,不能把宝贵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浪费,但是根据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这样创设传统节日文化的专题活动就十分必要了,专题活动在课下完成,不与课堂教学相冲突,活动时间根据活动的规模而定,恰逢某个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寒暑假就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规模较大的课外活动,而且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5、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注意经验的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研究结束后,撰写总结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可以写出以“小学中段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了解的调查报告等阶段性报告”和“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渗透的实践研究的总结性报告”为主的书面报告和相关论文。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小学中段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好奇,而课本的选文中也有“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民族自豪感。传统节日到来时,学校德育处也会有相应的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因此也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八、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刻制课堂教学实录光碟。

2、撰写课题研究心得,并形成研究论文。

3、整理编排研究期间的教学课件、调查访谈录音及问卷调查等相关资料

4、学生相关作品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语文老师)组长:

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

1、“高中语文新课程”。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弘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弘扬民族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3、“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三、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本校高二17班的全体学生。

2、研究内容:

(一)流利朗读并基本能用现代汉语解释所指定文言文。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归纳分类文言文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体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精神风貌,人文素养。

(三)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展开。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写作教学中展开。

(四)民族传统文化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积极影响。在美文诵读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

(五)朗读诗歌,通过吟哦讽诵等手段感受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美。研读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民俗民风、道德教养、历史人物等等。尝试古体诗的创作,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进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深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生视野,制订诵读计划,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编排经典系列,使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间安排:每二周一节课、假期不放松。

2、按照诵读系列安排专题讲练,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3、举行各种活动比赛。如,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知识比赛、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

4、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写作小论文“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5、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6、搜集大量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美文,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并让学生学会赏析,进行文学创作。

7、学习古体诗的创作,在韵律和传统文化方面进一步加深理解。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一)、文言文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第一阶段:在平常课堂教学中致力于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的教学,搜集一些优秀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美文,加强诵读和领会。

第二阶段;整理归纳所学文言文和现代美文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第三阶段:写作小论文“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古诗歌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第一阶段(准备):搜集大量的符合反映传统文化要求的古代诗歌,印制成册。

第二阶段(热身):通过吟诵、歌唱等多种形式,学会吟哦讽诵,切实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第三阶段(实施):扩大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面,通过对诗歌的研读,广泛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第四阶段(结题):学习古体诗的创作,在韵律和传统文化方面进一步加深.本课题最终完成时间:2010年5月

最终成果形式: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生活动优秀作品集》 《课题研究论文集》

下载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究开题报告[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究开题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德育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

    《小学语文“1+x多元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5篇]

    《 小学语文“x 1+x ” 多元阅读” 》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阅读的要求以及课外阅读量,并给出了“新......

    美术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最终五篇)

    美术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肇庆市第七小学美术组 一、 研究背景和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 新课程背景:《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研训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

    (宋小虎)《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2013年度勉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微型课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课 题 名 称: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课 题 编 号:2013—3—206 负 责 人:宋 小......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一):研究背景1、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贯穿学生......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