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德育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工作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是必然性的。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广大教师在深刻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与品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内化德育渗透的意义,提高渗透意识。语文学科具有母语教育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屈从于教学压力,教师在观念方面和理论与实践、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具体的落实。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和研究,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国内外学科课程德育存在着不平衡性,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科德育的研究,尤其是英、美两国,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中包括对德育专门课程与非专门课程的讨论。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学科德育的研究,《教育新理念》中谈到了课堂教学的革命,学科教育的新视野,素质教育全面育人观,社会主义理想主义的教育观,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教育研究重心向教育政策研究、教师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等方面转移。文中指出:课程是连接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纽带,是确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新课程中的教学技能》中谈到了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活动的影响,教师人际活动的技能,新课程中的学习指导,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中的学习评价,新课程中的课堂管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新课程中传统教学技能的运用与更新等。书中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结构。
《论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文艺理论》2011年第三期)等相关论文中对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策略、原则作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但是对如何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结合初中生心理思想特点进行德育渗透,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我们主要研究的方向在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所以采用多种手段去研究、实践。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条具体可行的路子。
1.扎实利用教材,深入分析教材,逐册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丰富,挖掘教材的德育渗透点,形成德育教育的无痕化
2.德育渗透课题研究注重分课型进行研究,总结的方法更贴近教学,也能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更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3.德育渗透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课型分高中低学年段。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
4.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课题方案,在具体操作上,主要采取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研究,自我教育的形式,以达到最佳实践效果。5.开展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紧紧该课题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旨在从德育理论到德育实践有所突破,构建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中学德育新模式,促使学生主体认识的内化,增强其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自我做人能力,完善学生品德,升华学生人格。通过研究,力争做到
(一)所有语文教师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
(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知晓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能熟知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找准数学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农村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什么是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农村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具体地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农村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农村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力求找到适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示范性方法,找到德育这门课失落的价值所在,重新确立其应有地位。更好的完成“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农村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的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厚实的底蕴,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和做人的道理,也体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也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2.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这样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从生活的小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3.通过作业练习完成德育渗透目标
只要题目设计巧妙,学生无论在课前预习,课后练习之时,都可以受到思想教育。
4.通过课外阅读完成德育渗透目标
创办班级图书角,开设课外阅读课,阅读课外美文、杂志期刊、报纸,说感受,写读书笔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杂志,推荐优秀的电视节目,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真情、真爱,学会明辨是非,得失取舍,培养人格健全的中学生。5.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调查研究、组织有意义的活动等等渠道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阵地决不仅限于教室,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处处都是课堂,只有抓住教育的精髓,认真落实,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对象以我校的全体语文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40各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36位语文教师。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广泛搜集国内外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育的研究资料和实践经验,积累实践和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理论水平。(2).个案研究法 我们选择了部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跟踪研究,建立学生个人德育成长档案。3.实践研究法
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有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来积累归纳有效实施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4)
成立课题小组,准备确立研究目的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
全面按研究计划投入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总结经验;每学期至少选6篇课文作为相关课题案例实施;每个学期开展至少2次相关课题的写作指导课;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活动,记录学生成长的可喜变化; 完成相关教案、课件制作,撰写《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成理论成果;
3.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2月)
整合理论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预期成果
教师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学生自我评价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活动记录。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主持人: 主要成员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2年1月)确立研究目的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2.实施阶段(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
全面按研究计划投入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总结经验;每学期至少选6篇课文作为相关课题案例实施;每个学期开展至少2次相关课题的写作指导课;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活动,记录学生成长的可喜变化; 完成相关教案、课件制作,撰写《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成理论成果; 3.总结阶段(2013年2月)
整合理论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预期成果
教师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学生自我评价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活动记录。
十、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课题组成员中有市级学科带头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一名,区级骨干教师四名,青年教师三名。年龄结构合理,人员分布层次合理,既有起引领作用的老师,又有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
2.课题组成员均是我校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这个工作室已经成立两年多,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区进修校的大力支持,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网络合作体。期间每学期有自己的研究计划,有自己的研究课。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工作室会议,成员团结友爱,有共同的目标,都对数学学科充满热爱之情,并愿意努力去做研究
3.学校重视科研工作,重视我们数学工作室。给我们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提供很多指导和帮助。
4.作为班主任教师,更能深入体会德育教学在学科中的应用的益处。
参考文献
第二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坪山实验学校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1.美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内容方面,从整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被尊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因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也是“个人主义”为第一的;英国和德国一样,学校德育或者说是宗教德育相当稳固,但没有专门的道德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在其他学科或活动中有些德育渗透;日本学校的德育渗透及培养方式和方法异常丰富,大量地引进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并融会于各学科中,形成崭新的个性教育。
2.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北京、等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上海市正在大力推进《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纲要》,要求中小学要将《两纲》内容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使之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教师在深刻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与品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内化德育渗透的意义,提高渗透意识。
3.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是置于首位的,必须突出德育的地位。发展和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能促进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学生的终生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科学地处理学科教学和德育的关系是关键,武装教师更多的德育知识和方式。但是,为顺应科技的发展,学生要掌握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势必占据学生更多时间,而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势在必行。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屈从于升学压力,教师在观念方面和理论与实践、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具体的落实。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用于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健全法制意识,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积累成功经验和案例,使之更广泛地普及提供借鉴。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支撑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科、德育和德育渗透,因此,首先我们对这三个概念给予界定。
1.什么是学科
由商务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学科的解释有三层含义。一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学科中的物理学、化学。二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文、数学。三是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显然第二种解释适用于我们的研究,我们所指的学科就是学校教学中的所有科目。
2.什么是德育
《中小学德育规程》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德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它的内容是由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服务。
我们之所以总称之为“德育”,原因有四:①与智育、体育、美育配套;②与《小学德育纲要》中使用的概念相一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③能够包容各学科不同提法并为各学科所接受;④避免学校教育成人化。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德育范畴的不同提法,反映的是本学科的侧重点,与“德育”概念并不相悖。3.什么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我们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具体地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我们通过分析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和现状,用发展的眼光和新课程的理念,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二)理论支撑、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意见》中还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相关学科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的指导意见。
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纲要》中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两办颁发的《纲要》和《意见》,为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我们必须思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德育,因此说当前开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确立的课程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为德育目标。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与《德育大纲》中提出的德育目标是一致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创新构想
(一)研究目标
1、学习国内外德育的先进理论,界定所研究课题的内涵结构,明确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模式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区别,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使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成为唤醒学生良知的有效手段,并充实教师的德育情怀。
2、以人本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为着手点,丰富学生的道德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终目的,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基础。
3、对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和改良,探索总结出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德育渗透理论与实践的实施细则和系列课例,并具有一定延续性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内容:
1.做好现状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为进一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提供依据。2.制订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3.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各科形成一系列课例集。
4.开展德育互动实践活动。5.编好德育论文集和校本教材。重点: 1.编制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2.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形成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课例系例,并形成文集。
3.侧重于一些学科,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形成文集。4.整理好成果,并形成校本教材。
(三)创新构想
1.德育研究的任务之一是为现实德育及有关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思想依据,而不是为现实德育及已经提出的方针政策寻找依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一套理论及实践研究文集,供专家评议和参考。
2.德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思想体系,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编制一套校本教材包括系列课例,为学校德育提供素材。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互动式合作教学在德育渗透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让德育教学更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生活与实践,旨归教育的本质,同时为缓解升学压力和德育工作的矛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总体思路
结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和现状,以发展和创新的意识,立足解决新课程理念下改革与传统的认知冲突,努力寻找传统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通过理论更新,教材研究、课堂教学、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法,特别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德育渗透,实现教学相长,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设计
1.设计申报、开题论证阶段(2014.2—2014.10)
组建课题组,设计、拟定课题实施方案,有关文献及调查研究,完成开题论证。
2.实施研究第一阶段(2014.10—2016.9)
(1)对本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明确分工,一起学习讨论开题报告。(2)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3)实施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方法研究,邀请专家进行过程指导,联合学校有关处室,就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学科与德育渗透的课例评比活动。(4)抓好课题过程管理,适时召开中期推动会、阶段成果展示会,引领、推动课题研究。
(5)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反思、调整方案。3.实施研究第二阶段(2016.9——2018.7)
(1)根据中期研究报告形成的反思和调整方案,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实践检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2)进一步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题中,发挥其能动作用。(3)总结,编撰校本德育教材。4.结题阶段(2018.7——2018.12)
整理收集相关论文、案例、音像资料等,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展示课题成果,形成坪山实验学校最终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检索、网络搜索进行本课题支持性论证研究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师生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认知冲突,分析其成因及对策,3、互动研究法:以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互动为研究主体,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完善教与学的行为。
4、个案研究法:以典型的课题研究模式为依托,以创新的理念,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学科案例的收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验证课题研究假设,总结提炼规律性的东西。5.教育叙事研究法
5、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德育渗透的技巧与行动研究。
五、预期成果
阶段成果名称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研究报告
开题报告
2015.10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成果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研究报告
阶段性计划集》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研究报告
阶段性总结集》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文集
研究课例集》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研究论文集》
文集
2018.09
2016.10
2016.02
2018.10
最终成果 研究成果集 校本教材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文集 文集
2018.11 2018.11
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
1、课题组顾问:陈光浩
2、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实施操作模式的研究成员 组
长:王朝君
2018.12
成员:赖婉茹、陈 蓉、刘 岸、施春梅、孙美静、张金花、熊李丽、杨雅琴
杨 瑜、万 梅、胡美华、陈首红
七、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3、《走进新课程》;
4、《中小学德育大纲》;
5、《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指南》
6、其他。
第三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教学中德育渗透方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过于强调个人得失,给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经济上的短暂利益,“诈骗”欺人钱财让“信任”大打折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关系冷漠;家庭风雨飘摇,亲情剧减……由此产生很多与“责任”有关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表现意味着强化德育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为此每一名教育者都要充分认识与重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与形成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协调发展。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学科德育渗透是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教师有意识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使知识、技能、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的容为一体,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德育的实效性。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学科教材中都蕴含有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注重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必将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比如:在课堂教学的语言机能、学科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动手试验、文化意识中,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潜移默化、点滴浸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爱科学爱社会爱大自然、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科学爱科学爱探索创新的积极的求知欲望、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优良个人品质。
因此,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各学科都制定了德育目标,要求每位教育者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的这一课题,就试图通过研究,找到学科与德育教学的最佳渗透点,构建启发渗透式课堂德育模式,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师德,创新意识较浓”的新型教师群体,实施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整体素质提升的评价策略。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分析
1、课题涵义的分析
本课题中的“学科”指:我校根据教育部规定开设的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思想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本课题中的“德育”是指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对其进行熏陶、感染,被教育者通过模仿与仿效教育者和练习模仿、仿效的内容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原则(即道)有所理解和遵循(即自化)的活动。
本课题中的“渗透”是指在学科教学认知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要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心理状态和品德心理品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渗透德育的现状分析
⑴、“学科渗透德育”认识不正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自己的主业是搞好学科教学,德育应该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二是认为教材内容本身已经包含了德育的因素,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就是渗透德育,就能收到成效;三是认为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无法有机结合,即使采用一些方法进行德育也是牵强附会,搞形式主义。
⑵、“学科渗透德育”只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认识空泛化。不少教师教学只停留在学科教学的层面,不愿意、不认真或不善于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具有德育因素的背景、内涵、社会意义等进行挖掘,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除了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以外,增加了一些口号性的目标。以“力的合成”为例,有的教师把情感目标定为: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两条增加的目标,反映了教师对数学学科多元教育价值的意识开始觉醒,但是像这样口号性的目标,具有“普遍适用性”,它几乎可以作为任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正因如此,没有找到特性和载体的空泛目标,尽管在许多教案中都能看到,但在教学中都不会具体落实,所以它只能起到贴标签的作用。
⑶、“学科渗透德育”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观念”,各科教师各授一科,在德育内容上往往“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忽视整体性特点,抵销了力量。其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虽然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它所体现的应该是一种集体智慧。如果能把不同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观念集中起来加以整合,则不仅能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而且将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
⑷、“学科渗透德育”缺乏计划性,随意性和无准备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渗透效果。哪些内容跟道德品质的哪一方面联系较为密切,哪些章节能比较自然地结合某种思想教育,不少教师并没有认真研讨或作出计划安排。因此,当讲到某一部分内容时,常常无法做到自觉又自然地实现某项德育目标,也就无法使德育自然而然地融于教材之中从而真正落到实处。
3、渗透德育的资源分析
精心挖掘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每个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学科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从而促使他们身心的愉悦发展。本课题尝试研究以下方向:
⑴、关注学科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学科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和体验学科知识的创生和发展的过程,感受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感受科学的力量,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⑵、关注学科发展史和科学家风采:教学中对“学科发展史和科学家风采”进行深度的开发,实现书本知识与知识发明的人和历史的沟通,使学生在经历这些发明的“再创造”的过程中,感受智慧、实践智慧、体现智慧。
⑶、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尝试采用“学科问题+生活情境”来实现联系,突出书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意义,突出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科学模型的过程体验。
⑷、关注学科知识的内涵,如人文意识、文化经典。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以往的做法通常是只讲授公式、定理,只教学生如何解题如何答卷,其实在公式、定理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学科发展史,涉及到大量的科学家,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待人处事的品格,他们身后精彩的故事都是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值得教师的挖掘。
4、渗透德育的方式分析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要做到“润物无痕”,则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以突出德育教育的实效。
⑴、优化校园“学科渗透德育”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班会活动等载体,开展声势浩大的学习宣传活动,让“德育”的理论深扎师生的心中。
⑵、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举办专题讲座,把学习贯彻《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讲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强道德的实效性。
⑶、课堂巧用高超的教学机智进行德育渗透
①精妙的导语渗透德育: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作为校园、教室内环境布置的内容,教师可以请那些擅长绘画的学生在格言警句下配上充满童趣的卡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②有效的教学技巧渗透德育:用赏识的眼光期待着学生的点滴进步,注重教学语言的人文化,注重教态与手语的得体表达等。这些个人素质修养方面的影响将使学生极力模仿,急与参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渴望受尊重与享受成功的欲望等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养成或满足。
③丰富的教学手段渗透德育:“专题演讲”“科学史讲座”“互动——实验探究”“辩论”“多媒体辅助”等丰富的教学手段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明显提升了“学科渗透德育”的层次,使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道德意识,自觉身体力行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塑造“真、善、美”的新形象。
⑷、课后巧用作业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对作业的批改不可仅仅局限在判定正误上,而且要精心书写评语。因为,如果评语具有亲切性、针对性、艺术性、指导性和连续性,能以“情”激其心,以“理”沛其腑,就可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受到鼓舞,形成自我激励、不断进取的良性循环,并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深化德育渗透。同时,重视作业薄以外的“无形”作业。诸如观察事物、调查研究、课外阅读,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演讲、论辩等等,这类作业的育人功效也不是能简单衡量的。
三、对课题实施步骤设计和保障条件的论证
(一)课题实施步骤的设计
在教学中,决定渗透的因素有三:一是教材中含有的道德因素,二是指导渗透的教师,三是被渗透者学生。现代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生是渗透的主体,教师是渗透的主导,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渗透?接受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们的个性爱好和认知需要。如果学生对渗透的内容怀有喜爱和渴求的心理,那么就会产生“细雨滋润土壤”的功效。如果学生对渗透的内容怀
有生疏、无所谓或者厌恶的心态,则无疑是
“雨水跳金属”格格不入。而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因学生的好恶、意愿决定,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把握渗透内容,另一方面把学生的兴趣、爱
好、情意、需求调整到接受渗透的平台上,从而帮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作为教师尤其要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心理需求,区别对待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洞察他们对渗透内容的兴奋度和注意力,调整渗透实施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科渗透的功效。
这其实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1、第一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2月)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制定完善研究方案,各备课组制定各项研究制度,加强有关理论和文件精神的学习,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及德育《纲要》、国务院印发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爱国主义纲要实施细则》以及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面的文件精神,进而着力培养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意识,使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关注科知识,也要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如何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学会做实验外,也要注意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预期成果:完成研究实施方案的设计,完成初次调查报告等。
2、第二阶段:(2018年3月——2019年3月)实践研究阶段
主要任务:分学科研究每一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各学科教师认真研究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科学科技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总结归纳出该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找到学科与德育教学的最佳渗透点。同时,着手对我校各学科教师的德育渗透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初步形成德育渗透理念。
预期成果:形成各学科中教学德育渗透的论文、体会、总结。
3、第三阶段:(2019年4月——2019年12月)
主要任务:把前期的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思考研究,初步构建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德育渗透模式,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典型的个案材料全校性宣传,《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全校性学习,“渗透式课堂德育模式”全校性推广,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师德,创新意识较浓”的新型教师群体,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整体素质提升。
预期成果:《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各学科德育渗透”案例分析、论文、体会、总结、模式等
4、预期完成时间:2019年12月
(二)课题的保障条件
1、人力保障: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前几年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校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育教改研究》、省级课题《积累、质疑、想象》、省级重点课题《“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理综组承担的市级课题《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等研究,都已通过了专家组的评估验收,国家级《英语报刊阅读辅助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十一五”教育部规划子课题《师生互动提高高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和校本课题《铭选中学培养学生“明礼诚信”优良品德》正在开展中,这些经验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以课题组为核心,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与校内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还有一批富有教科研经验的一线教学骨干队伍,一些能从事一定理论研究,尤其是理论和实践沟通研究的教师,学科教科研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等等,都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
2、组织保障:本课题采取“整体规划、分层推进、重点突破、阶段总结”的管理思路,实行分级管理体制,以课题促科研,以科研促教育,教育渗德育。本课题研究活动以校长为领导,以学校教务处、教研室和政教处为基础,以各学科备课组开展的研究实践活动为载体,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团结协作,有步骤、有计划的有序进行。把该项课题研究纳入对备课组的工作考核,促使各学科备课组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全校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3、物力保障:学校为课题自筹经费,并提供必要的设施、信息资料、实验研究对象等,并将科研原始资料(实物、照片、论文、音像资料、档案材料等)分类存档备用。由于研究周期较长,预计所用资金10000元人民币,课题组将根据需要要求增加再向学校申请追加。
四、研究预期难点及创新点
特色1:加强时代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突出“整体育人”的教、研思想,有意识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使知识、技能、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的容为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德育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特色2、强调所有学科的整体协作,集中整合所有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观念
特色3、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反思,以实验的方式摸索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实践操作的方式方法,并尝试构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模式”等。这也是本课题的难点。
五、预期研究成果
1、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寻找并列举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结合点,整理汇编成《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是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
2、将各学科的研究心得汇编成论文集
3、构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模式”
4、全校性推广“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德育水平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新河中学 陈 静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弘扬祖国文化以及吸收人类进步文明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寓德于教,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寓德于教。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词句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要始终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因为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一定要选准角度,认真钻研课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寻找与语言文字的最佳联结点,对揭示文章思想内容的重点词语、某些限制性成分或是一些警策性的句子进行点拨推敲,因文悟道。在教学《我的信念》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就采取听读、朗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斟酌课文词句,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从而培养他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发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文明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
2.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德育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思想品质教育的优秀的素材。例如:课文《七根火柴》,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伟画卷以及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难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使学生的内心感到震撼,心灵受到洗礼;课文《谈骨气》,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出了一个人应具有的品质,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做人的真谛,深度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现实„„这些课文充满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以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优势,在学生的心里树起一座座丰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另外,数千年来,无数的爱国英雄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孕育而生,如代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木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们应该通过课堂语文教学在心理上、思想上使学生产生共鸣,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敬慕和仰慕,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渠道外,课外,我们还可以将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目录,要求学生必
须多看、多读课外书,然后写读后感,通过阅读优秀书籍使学生接受健康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百部影片”“综艺大观”“神州风采”等电影、电视节目,让学生看新闻,谈体会,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关心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能让学生接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德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语文教材作为思想启蒙的载体,又一次分担了思考的任务。目前,我们推广的语文教材和大纲,加强了人文性,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品德、个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在这种情形下,语文教育和德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课题,这对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一系列崭新的、建设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将成为众多探索者追求的目标。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自己“灵魂工程师”的身份和使命,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业务进修,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台湾的著名教育家忠信学校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没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没有德育,劳育就是社会**的根源。““有才,别人才会需要你,有德,别人才会喜欢你。„„”——《忠信教育法及其评要》丁广举 由此可见,教书育人首先是教给学生作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而单纯的说教又使学生难于接受,我认为: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刻的体会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也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课本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依据。但现状却往往是老师一篇篇课文地详细分析,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左耳进右耳出,没有收到德育的实效。其重要原因是老师未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未能将课本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未能做到真正的“渗透”。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只有那些为学生的感觉和情感所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的东西。要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描述的生活、思想、情感,从而对这一切产生爱憎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也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 “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为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正是我国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9.18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实现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从同学们的表情,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在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他们的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的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郎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得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我们的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我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到:“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升,我真想大声高呼,中国万岁!我要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
语文教学中,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学生们真切的感受这种爱国思想就会水到渠成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倍受呵护,所以把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家长经常慨叹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呢?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初一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传统篇目,但是每次讲授都让我潸然泪下。文章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让学生抓住文中对父亲过铁道时艰难情景的描绘,配着乐曲,看着画面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只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的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读到此处,我深情的讲到,父亲奔丧回家,一身的重孝,又失业了,送儿子远行读书,这时的悲伤之情可想而知,但父亲忍住心中的悲痛,一心想的都是儿子,文中的“蹒跚”“攀”“缩”身子“向左微倾”,把父亲为儿子买回橘子时的艰难形象的描述出来。
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跃然纸上,本已伤感的儿子怎能不落泪呢? 听到这里,同学们不由得被文中的父子间的骨肉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又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也可以想想,你们的父母每天上班那么辛苦,他和你们抱怨过么?父母带病送你上学、给你准备一日三餐,他和你们诉说过辛苦么?今天我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同学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在记事本上,每天写一个让你感谢的人,让你感动的事。学会感恩,你就会有责任心,就会懂得去回报别人。上完这节课,学生发生了变化:过去我经常会在学生的记事本上看到学生们对家长爱唠叨的反感,现在变成了“今天,我要感谢妈妈,她提醒我带语文作业。”“我要感谢爸爸,他今天提醒我要认真听讲”“我要感谢老师今天中午给我答疑。”“我要感谢同学,今天借给我美术用具!”„„ 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的人多了,相互帮助的人多了,能体谅家长和老师的人多了,孩子们的思想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总之,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
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