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少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鱼类)
第六节 鱼类
一、教学目标:
1.说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2.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3.能正确的判断出某动物是否是鱼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并用主要特征判断出哪些动物是鱼 类,哪些动物不是鱼类。
教学难点:理解鳃的结构及鳃的作用。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首先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鱼,并请同学们举例。
2、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两个问题: ①名称中有“鱼”的一定是鱼吗?
②名称中没有“鱼”的一定不是鱼吗?
最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判断某种动物是否是鱼类?
并让学生总结出来:判断某种动物是否是鱼类的依据不是根据名称中是否有“鱼”字,而是根据鱼类的主要特征来进行判断的,由此为下面内容的讲解打下基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意识到看问题是不能只是看表面现象,而应该进行思考。
(二)小组讨论 我们前面所提的这些鱼都是生活在水中的,接下来我们就以鲫鱼为例来了解鱼类有哪些主要特征,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相关知识和图片,找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有哪些方面,且每一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同学们四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2、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出他们组所找出的鱼类适应水生生活都有哪几个方面的特征,然后请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最后用多媒体展示一共包含哪些方面。
3、请同学们逐一将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补全,同时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特征对于鱼类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三)特别讲解
1、鱼鳍
请同学们通过鱼游泳的动态图片及课本相关知识找出鱼鳍的种类和各鱼鳍的作用。特别点出各鱼鳍的数量与它们作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形成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意识。
2、鱼游泳的动力
通过鲨鱼游泳的动态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出鱼游泳的动力不是尾鳍,而是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动态图片的展示会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的。)
3、鱼鳃
通过观察鱼鳃的位置、颜色、结构,给出一下三道思考题: ①鱼鳃为什么是红色的? ②鱼鳃的如何进行呼吸? ③水流经鳃的路线? 通过这三道思考题的解答找出鱼鳃是如何完成呼吸的。
(四)小小画家
通过“小小画家”这个小游戏,让学生们通过画鱼加深对鱼的结构的了解,以及各结构对鱼水生生活的影响。
(五)补充
展示鱼的骨架图,引出从鱼类开始动物体内出现了由脊椎骨所组成的脊柱,因此鱼类被称为脊椎动物。
(六)总结
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①终身生活在水中;②体表大多长有鳞片;③用鳃呼吸;④用鳍游泳; ⑤体温不恒定(变温动物);⑥有脊柱(脊椎动物)。
(七)检测
通过几道练习题来评价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 鱼类 代 表:鲫鱼 生活环境:水中
特 征:体表大多长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体温不恒定;有脊柱
第二篇:鱼类_生物教案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 鱼类
班级:八(8)班 时间:2013年9月25日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2.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三)情感目标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3.法律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2.教学难点 :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教学方法:
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鲫鱼实验,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过程(一)鱼的生活习性
1.设疑:同学们,你知道鱼喜欢吃什么吗?寒冷的冬天和赤日炎炎的夏天会对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经教师适当点拨,认识到不同鱼类具有不同食性,水温变化对鱼的活动会产生影响。
3.师生归纳:鱼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鱼是变温动物,通常通过改变生活的水层来适应温度的变化,而某些海洋鱼类通过洄游来适应水温变化。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二)鱼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三)鱼的运动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四)鱼的呼吸
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
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五)鱼的繁殖
教师讲述鱼在生殖季节的繁殖行为,学生归纳出鱼的生殖特点: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一至数年成熟。
针对雌鱼的产卵量大而成鱼数量少的问题,请学生分析原因。教师简单介绍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六)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七)布置作业:课时掌控
(八)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1.鱼的生活习性:终生生活在水中; 体温不恒定;食性多样化。
体形:梭形,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2.鱼的形态特征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 3.鱼的运动
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
鳔: 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4、鱼的呼吸:鳃
5、鱼的繁殖
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及发育为成鱼;产卵多,成活少。
6、鱼与人类的关系
(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
(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3)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鲫鱼的运动器官是,有保持鱼体平衡作用的是 和 ;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的是 ;鲫鱼的游泳主要是靠,各种鳍起着协调作用。
(2)写出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体形 ;体色 ;鳞片上有 ;侧线作用是 ;呼吸器官是。2.课后练习
(3)下列特征与鲫鱼适应水中生活无直接关系的是()(A)身体侧扁,呈梭形(B)体表有鳞片,鳞片表面有粘液
(C)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D)身体的背面呈深灰黑色,腹面呈白色(4)将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剪掉,会发生的现象是()(A)不能转弯(B)不能向前游动
(C)不能上浮(D)失去平衡而侧翻(5)鲫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鳔所起的作用是()(A)贮存气体(B)参与呼吸
(C)调节身体密度(D)减轻体重(6)鲫鱼的躯干部指的是()(A)头部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B)鳃盖之后,肛门之前的部分
(C)胸鳍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D)腹鳍之后,臀鳍之前的部分(7)每人做一条脊柱标本 3.参考答案
(1)鳍 胸鳍 腹鳍 尾鳍 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2)梭形 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 粘液 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3)(C)(4)(D)(5)(C)(6)(B)4.简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脊柱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探索生命的兴趣,每位学生做一条脊柱标本。材料来源容易,制作方便,一周后进行比较,看谁做得好,掌握得全。
鲫鱼体内的血管有三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与心室相通,把心室里的血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与心房连通,把身体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
七、参考资料 中华鲟
又名鳇鱼、鲟鱼。体长,呈梭状,背部上隆起,腹部平直。吻端尖细,基部宽。头部背面骨板光滑,体表也覆五纵行大骨板(硬鳞)。口下位,成一横裂,能向外伸缩自如;上下唇不发达,有细小突起。眼小,鳃孔大。尾鳍歪形,上叶发达。还有一行棘状骨板。头部和体背为青灰色或灰褐色,腹为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通常雄鱼11岁、雌鱼14岁成熟,每次怀卵量50-100万粒。鲟鱼肉可食,皮可制革,骨可配制高级涂料,卵为名贵食品。自然产量小,被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教学反思:
第三篇:七年级上生物实验教案
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教案
学校:长乐乡初级中学
姓名:
年级:
学科:
2016年 秋季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年级:
日期: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 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
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年级: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年级: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
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阅读课文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课后反思: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的方法步骤,总结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观察草履虫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
在你们印象中,哪些生物是最小的?
总结,有些生物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称单细胞生物。我们今天就用显微镜观察其中一种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看看它的结构如何?
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大家看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这与它的命名有什么关系?
介绍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如纤毛的作用:运动。
表膜:呼吸。食物泡:消化„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是蓝绿色的,椭圆形,因为被染色
三、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书本上找出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有利与有害总结。
有利:净化污水,吞食细菌,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有害:寄生虫,造成赤潮
四、复习观察显微镜的过程
显微镜的基本步骤是: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显微镜的目镜分为:5*,10*,16*
显微镜的物镜为分:10*,40*
观察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再转用高倍镜,注意观察转用高倍镜后,视野光了还是暗了?
五、自由观察
提出对实验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二、介绍种子植物
三、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
1、两粒种子有什么区别?
2、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棵植物?在种子中指出来。
3、胚在种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种子发芽时将如何变化?
4、种皮的作用?
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
四、1、介绍花生种子和菜豆种子的结构
花生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菜豆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乳。思考:胚乳的作用
2、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1、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2、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4、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二、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三、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四、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五、练习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六、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七、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八、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九、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观察叶片的结构
年级:
学科: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介绍叶片的结构
阅读课文中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叶片总的来说能分成几个部分?
1、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其中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2、叶肉是叶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叶绿体,还记得叶绿体是进行什么作用的场所吗?
3、叶脉里面含有导管和筛管,主要是起运输作用的组织。
蒸腾作用的主要“门户”是气孔
气孔是表皮里比较特别的结构,它们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壁厚薄不均匀。
1、气孔与水的关系:
当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
当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2、气孔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高,气孔打开,加快蒸腾作用
温度低,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与安放
2、对光
3、观察
使用显微镜时,物镜与目镜的选择:
先用10*的目镜和5*的物镜,为了找到物体的位置
复习显微镜的构造:
提问: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通光孔
观察叶片的结构和步骤
1、叶片放于木板上
2、两片刀片,迅速切割(找出最薄的一片,用毛笔粘上)
3、把最薄的一片做成临时装片。
(先在载玻片上滴水,再把叶放在水里,盖上盖玻片,如看不清楚,可用稀碘液染色)
4、找出叶脉,表皮,叶肉
5、收拾工具,清洁桌面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讲解实验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 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
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结论:
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公式:
第四篇:七年级上生物实验教案
生物七年级上册实验教案
卢氏县杜关中学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
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3、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以后要注意。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C.适应是绝对的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讲解书本课后练习。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随机叫学生,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给予鼓励性评价。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观察动物细胞教案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总结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精神。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教案
―――观察草履虫
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你们印象中,哪些生物是最小的?
总结,有些生物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称单细胞生物。我们今天就用显微镜观察其中一种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看看它的结构如何?
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大家看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这与它的命名有什么关系?
介绍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如纤毛的作用:运动。表膜:呼吸。食物泡:消化…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是蓝绿色的,椭圆形,因为被染色
三、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书本上找出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有利与有害总结。
有利:净化污水,吞食细菌,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有害:寄生虫,造成赤潮
四、复习观察显微镜的过程
显微镜的基本步骤是: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显微镜的目镜分为:5*,10*,16* 显微镜的物镜为分:10*,40* 观察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再转用高倍镜,注意观察转用高倍镜后,视野光了还是暗了?
五、自由观察
提出对实验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六、学生布置作业:报告册P20四,P22四 教学反思:
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除了是观察草履虫外,还是一节复习课,让学生更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在这节课上发现了有很多同学分辨不出哪个是高倍镜、低倍镜,所以观察时很容易出错。可能在介绍显微镜时没有强调好,发现了一个技巧,在讨论显微镜的物镜时最好让学生用黄色代表10*,蓝色代表40*,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应先用黄色,再从蓝色。还有草履虫的各部分的作用,我让学生全部都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但又怕以后的考试时学生不会写上书本上的完整答案。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让学生真正做上草履虫的实验,不是只是看装片,因为装片上并不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的运动纤毛。
种子植物教案
―――观察种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二、介绍种子植物
三、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
1、两粒种子有什么区别?
2、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棵植物?在种子中指出来。
3、胚在种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种子发芽时将如何变化?
4、种皮的作用?
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
四、1、介绍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玉米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乳。思考:胚乳的作用
2、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讲起来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种子植物的分类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们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好是让他们通过实物来作对比,从而概括出两种植物的不同。但是现在又不是植物结果的时间,很难找到。我又想能否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清楚呢,比如用橙子来作例子,让他们说出它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但这里又牵涉到果肉,这么多的内容怕学生一时消化不来,所以讲得比较吃力,学生也比较难理解。所以,最后把这些内容作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很重要,让学生理顺这节课的思路,也可以通过练习题来作为巩固。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1、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2、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4、根据情境作出怎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二、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三、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四、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五、练习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六、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七、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八、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九、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植株的生长教案
―――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
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萌发后形成幼苗,幼苗如何发育成为植物体的?(图示:种子萌发成植株)
种子的胚根长成根,根向下生长,而胚芽长成茎和叶,向上生长。幼根的生长
幼苗的根如何向下生长呢?回忆根尖的结构,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根冠:保护
分生区:分裂新细胞 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所以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哪些结构有关?
播放动画:根的生长,动态了解根的生长与分生区和伸长区有关
分生区使细胞增多,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主要是这两个区。
枝条是芽发育而成的
一棵植物向下生长的是根,向上生长的是茎和叶,茎和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看动画介绍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芽的各部分别发育成枝条的哪些部分?
芽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植物缺无机盐的症状:播放影片。植物中主要的无机盐包括:氮、磷、钾,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而植物的主要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巩固光合作用的概念。
介绍无土栽培
人们可以不用土壤,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栽培植物。这种方法就是无土栽培。同学小组讨论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的不同点,说出它们之间的优缺点。
有人觉得无土栽培好,省人力物力,而且较易管理,有人觉得无土栽培成本高,不易普及…
练习:
1.根尖由四个部分组成,从顶端向上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生区细胞__________,有很强的__________,能够不断地分裂出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组织。
3.移栽植物的时候,最容易把纤细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折断。这样会降低根的__________功能。移栽植物时,应该在__________期,并且要尽量带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沉闷,概念比较多,主要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抽象概念,学生很容易走神,所以这节课我把每个知识点都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也学到了知识,印象较深刻,这样课堂不觉沉闷,而且时间在看动画、影片中很容易渡过了。对于最后的科学技术社会介绍的无土栽培,这个知识点学生较感兴趣,因为他们对这个知识有点了解,但对于为什么无土也可以栽培不是很明白,对这个问题讲解完后可以就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让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比赛,使他们更注意身边科学的变化。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教学过程:
一、介绍叶片的结构
书本P115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叶片总的来说能分成几个部分? 表皮,叶肉,叶脉
1、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其中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2、叶肉是叶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叶绿体,还记得叶绿体是进行什么作用的场所吗?
光合作用。
3、叶脉里面含有导管和筛管,主要是起运输作用的组织。
二、蒸腾作用的主要“门户”是气孔
气孔是表皮里比较特别的结构,它们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壁厚薄不均匀。
1、气孔与水的关系:
当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 当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2、气孔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高,气孔打开,加快蒸腾作用 温度低,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
三、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与安放
2、对光
3、观察
使用显微镜时,物镜与目镜的选择:先用10*的目镜和5*的物镜,为了找到物体的位置 复习显微镜的构造:
提问: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通光孔
四、观察叶片的结构和步骤
1、叶片放于木板上
2、两片刀片,迅速切割(找出最薄的一片,用毛笔粘上)
3、把最薄的一片做成临时装片。
(先在载玻片上滴水,再把叶放在水里,盖上盖玻片,如看不清楚,可用稀碘液染色)
4、找出叶脉,表皮,叶肉
5、收拾工具,清洁桌面
五、布置作业
报告册P34,第四大题拓展练习。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气孔的作用并不是很明白,如果能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例子可能会更清楚,比如太阳照射时,气孔张开,进行蒸腾作用,当下雨时,周围的湿度比较大,气孔也就不需要进行蒸腾作用,所以这时植物的气孔关闭。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我觉得书本上第3个步骤可以省略,因为只要在切成的叶片中找出比较细小的就可以完成我们的实验了,而找出这个最细小的叶片并不一定在培养皿中才能找到,在木板上同样可以,找到后用毛笔取出就能观察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教学重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讲解实验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
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氧气和有机物; 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
书本P128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结论:
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公式:书本P130 二氧化碳+水 →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怎样提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把两节课合并为一节课,课时比较紧,而且这节课还要做实验,所以很担心课堂上的40分钟不够用。因为前面几个班的同学做过实验,效果并不显著,可能近来天气太冷,见阳光的时间较少,所以叶片没有形成足够的有机物,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先把理论知识说完,把实验原理说清楚,把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所以需要掌握的要点全部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的安排时间上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学生对于实验所应该得到的实验结果比较易估算到,对于失败的原因学生也能自己分析,所以比较过后,发现这样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第五篇:201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生物《鱼类》教案
201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生物《鱼类》教案
陈美玲 徐勇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与雷雨人类生活关系。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过程:
1、鱼类的运动方式——游泳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胸鳍、腹鳍和背鳍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思考: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的方法有哪些优缺点?
模拟实验的优点是:(1)可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方法解决的难题;(2)模拟实验是将模型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实验对象,以揭示有关的事实或规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大大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
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2、鱼类的呼吸方式
鱼在水中时,每个鳃片、鳃丝、鳃小片都完全张开,使鳃和水的接触面积扩大,增加摄取水中所溶解的氧的机会。在鳃小片中有微血管,这里的表皮很薄,当血液流过这里时就完成了气体交换:将带来的二氧化碳透过鳃小片的薄壁,送到水中;同时,吸取水中的氧,氧随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由于口部和鳃盖的交替开闭,可以使水不断地由口进入口腔,经咽到达鳃腔,与鳃丝接触,然后由鳃孔排到外面,鱼类的呼吸作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3、鱼类的主要特征
鱼类的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对水环境的适应表现在:
1、体形为流线形,可减少水的阻力。
2、体被鳞片和黏液,可减少水的摩擦力。
3、体两侧具有侧线,可感知水流和其他刺激,能靠鳃在水中呼吸。
4、能靠鳍游泳并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五、教学反思:
教学时,应结合当地渔业资源的实际情况,呈现具体数字、案例等材料,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保护鱼类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避免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