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鱼类教案
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建立鱼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演绎推理进行判断的能力。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片:
1.典型的鱼:金鱼、鲤鱼、鲫鱼、草鱼、黄鱼等。2.鱼的繁殖:2~3种鱼,出示产卵到孵化的过程。
3.几种水生动物:带鱼、金枪鱼、比目鱼、海鳗、黄鳝、乌贼、章鱼、鲸等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金鱼。2.提问:
(1)这是什么动物?(金鱼)
通过复习已有知识,为本课学习的新知识做准备。(2)金鱼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3)金鱼身体的表面是什么?
(4)金鱼怎样运动?(或问金鱼靠什么运动?)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观察一些其他的鱼。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鱼外形的共同特征(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几种典型的鱼。(2)谈话:你认识这些鱼吗?它们叫什么名字?(3)讲述:图中各种鱼的名字。(4)观察、讨论:
①这几种鱼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点?
②在这些相同点中,哪些是其它动物(哺乳动物、鸟、青蛙等)没有或少有的?(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躯干部有鳍。同时将这些内容板书。)
③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几种鱼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④在我们见到的鱼中,是不是都有鳞、鳃和鳍?(绝大多数都有,少数鱼的鳞变成其他形态。)
⑤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想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5)教师小结:由于我们见到的鱼大多都有鳞、鳃和鳍,而其他动物没有或少有,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想: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躯干部有鳍是所有鱼外形的共同特征。
此处是对鱼外形共同特征的归纳,是本课的第一次归纳。2.指导学生认识鱼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1)讨论:
①鱼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鱼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水中吗?(板书:终生生活在水里。)鱼离开水行吗?所有的鱼都是这样吗? ②鱼靠什么行动?所有的鱼都是这样吗? ③由此可以推想,鱼类还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小结:鱼终生生活在水里,靠鳍划水运动,这是鱼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3.指导学生认识鱼的繁殖特征(1)谈话:鱼是怎样繁殖后代的?(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鱼的繁殖。
(3)观察:图中的鱼在干什么?(学生可能会说“鱼在下子”,告诉学生鱼子叫鱼卵,“下子”叫产卵。)鱼把卵产在什么地方?(水里)小鱼是从哪里出来的?(4)讨论:
①所有的鱼都是用卵繁殖后代吗?
②由此可以认为,鱼类还有什么共同特征?
(5)教师小结:用卵繁殖后代(板书),也是鱼类的一个共同特征。此处是对鱼的繁殖特征进行归纳,是本课的第二次归纳。4.指导学生概括鱼的共同特征,建立鱼的概念(1)讨论:
①现在,你已经知道了鱼类有哪些共同特征?
②你能根据鱼的共同特征说一说,什么样的动物是鱼吗?(2)教师小结:
此处是对以上两次归纳结果的综合,以及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鱼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用卵繁殖后代。
根据鱼的共同特征就可以知道:凡是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用卵繁殖后代的动物,都是鱼;凡是不符合这些特征的动物,都不是鱼。(3)指导学生填写课本的填空。
(三)巩固、练习1.提问:
(1)鱼类有什么共同特征?(2)什么样的动物是鱼?(3)什么样的动物不是鱼?
2.讲解:我们知道了鱼的共同特征,就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某种动物是不是鱼。一般来说,在判断某种动物是不是鱼的时候,主要看它们身体的特征,即是不是有鳞、鳃和鳍。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水生动物。4.观察、讨论:
(1)图中是什么动物?(课本插图中画的是:金枪鱼、旗鱼、比目鱼、带鱼、乌贼(墨斗鱼)、章鱼、鲸。教学时按图的实际内容介绍。)当学生说明某种动物为什么是鱼或不是鱼时,应该要求他们按照三段式演绎推理的形式来说明。例如:“凡是鱼都有鳞和鳃,鲸没有鳞和鳃,所以不是鱼。”
(2)其中哪些是鱼?哪些不是鱼?为什么?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金枪鱼、旗鱼、比目鱼、带鱼都是鱼;乌贼(墨斗鱼)、章鱼、鲸不是鱼。
第二篇:鱼类 教案
鱼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鱼类的形态特点。2.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技能性目标:探究鲫鱼的呼吸过程,尝试用观察、实验来研究动物。情感性目标:
1.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关注我国的鱼类环境资源状况,形成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层次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先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再探究鱼鳍的作用,最后观察鲫鱼呼吸现象、鳃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的原理。在进行完鲫鱼结构和生理的教学后,再深层次了解更多的鱼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鱼比较多,如鲫鱼、鲤鱼和鲢鱼等,学生对鱼的外形和结构名称比较了解,所以在外形和结构名称上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把重点放在内部结构(如鳃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四、重难点
重点:鲫鱼适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难点:
1、侧线的描述和说明。
2、对鲫鱼呼吸器官——鳃的气体交换功能的描述。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展示一些鱼的图片,引出新课。【实验:观察鲫鱼】
学生分组观察鲫鱼的形态特征和鳍的摆动,讨论,交流,找出书上探究竟问题的答案。【讲授】
根据实验的问题来分步讲授鲫鱼的形态特征:(并说明这些形态结构有哪些适于生活在水中的特殊之处)(可以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提问:作用?;学生思考回答:不容易被水上和水下的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
2、体形:身体呈梭形(减小阻力)
3、体表:体表有一层鳞片,鳞片外有黏液。(减小阻力)
身体分部:头、胸、腹(学生观察得出:鳃盖后缘以前是头部,臀鳍前面往后是尾部,头部和尾部之间是躯干部。)
4、侧线:感觉器官(让学生仔细观察侧线,并说明侧线的作用)
5、鳍: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
提问:鲫鱼长有鳍,可用来游泳,鲫鱼在水中游泳时,这些鳍具体起到什么作用呢?
学生:胸鳍和腹鳍可划水、控制运动方向或保持身体平衡等,尾和尾鳍可控制运动方向、推动前进或保持身体平衡等。
6、鳃——呼吸器官
以上我们探究了鲫鱼鳍的作用,我们在探究时都看到了鲫鱼的嘴在不停地一张一合,鲫鱼是在干什么呢?鲫鱼怎么呼吸呢?学生回答。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鲫鱼在呼吸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变化情况。当鲫鱼在水中相对缓缓游动的时候,用吸管在它的口前方滴一滴红墨水,观察鲫鱼吞入的水从哪里流出来?推测鲫鱼吞水的生理意义?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张开口吞水——闭口——鳃盖活动,鳃孔张开——水流出。鱼类利用鳃来进行呼吸。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不断地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里;同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排到水里。总结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7、变温动物(讲解其含义)
8、鲫鱼生活在淡水中,属于淡水鱼类,我们常见的淡水鱼还有哪些?PPT出示淡水鱼类图让学生观察。此外我国还有许多海洋鱼类,谁来说几种?PPT出示海洋鱼类图让学生观察。进行简要的讲解。
9、或让学生阅读“开眼界”:混合放养。并提倡学生要保护水环境。【练习】当堂练 【作业】同步练习册
第三篇:《海洋鱼类》教案[范文]
《海洋鱼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的海洋鱼类,了解海洋鱼类保护的措施和意义,了解我国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
2.通过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海洋鱼类保护措施及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学生只有了解了鱼类资源的保护措施和意义,了解了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才能知道怎样做可以更好地保护海洋鱼类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生态学观点,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作为重点。
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易混淆,或把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所以养殖和增殖的概念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本题参考时:1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
先复习讨论上节留的两道思考题。学生回答后,简要小结,并强调淡水鱼的种类在我国是较多的,而海洋中鱼的种类也是较多的。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海洋鱼类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引本节题。
(二)新:
1.我国主要的海洋鱼类
先给学生介绍一下我国海洋鱼类生活、繁殖的优越地理环境,然后通过录像(也可以是投影片或挂图)给学生展示我国丰富多采的海洋资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鱼类已知的有1000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6,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0种以上,并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种类,如:带鱼、鳕鱼、马面鲀、鳓鱼、鲐鱼等。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虽然我国有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但现在和以前相比较,鱼类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可以请同学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若举不出来,教师可给学生举出例子说明。现在我国鱼类资源遭到这么大的破坏,我们必须要加强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从而引出下一个学习内容。
2.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
先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强对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学生经过讨论会回答出各种具体的措施,学生可能会答出:制定法律条文,禁止在禁渔区和禁渔期内捕鱼,控制鱼网网眼的大小等。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小结:我国已在1986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其中规定了“不得在禁渔区和禁渔期内进行捕捞,不得使用禁用渔具、捕捞方法和小于规定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这些措施可比较有效地保护产卵期间的亲鱼和肥育期间的幼苗,还规定了“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将渔业发展的重心从捕捞业转移到养殖业上。所以搞好渔业生产的养殖和增殖,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好渔类资源。
3.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
此部分内容最好通过放海洋鱼类养殖和增殖的有关录像使学生了解人工养殖和增殖的具体方法,从而了解养殖和增殖的概念。
首先让学生了解利用潮水涨落地区的内湾、滩涂、入海河流两旁的盐碱地,来挖沟、筑堤、蓄水、把鱼苗引入圈养的水体中,这是进行人工养殖。
然后让学生了解,通过建立人工鱼礁来诱集真鲷、鲻鱼、金枪鱼等多种鱼类的方法和通过人工方法使少数亲鱼产生出大量优良品种的幼鱼,大量投入海中,让其利用天然饵料自行成长即人工放流的方法都可以使鱼类得到增殖。所以进行人工放流与建造人工鱼礁都是积极增殖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
【板书设计】
第三节海洋鱼类
一、我国主要的海洋鱼类:
带鱼、马面鲀、鳓鱼等
二、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
养殖为主
三、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
(1)养殖:人工养殖
第四篇:《第四节 鱼类》 教案
《第四节 鱼类》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水中生活的动物类群有哪些,并能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2.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结构特点。3.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探究鱼类的外形和呼吸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和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引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2.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
教学重点
1.观察鱼类的运动和运动方式。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3.能够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鱼的外形、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教法及学法指导
谈话式、启发式、探索实验式。
教具学具准备
鱼的外部形态教学挂图或各种鱼外部形态的影像资料或图片以及水生动物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吃鱼吗?鱼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呢?展示鱼的骨骼图片:问:那些动物是有脊柱的?那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引入新课。了解多种多样的鱼。学生探究了解:
1、鱼的种群数量
2、鱼的生活环境、食性……
3、四大家鱼:列举淡水鱼
4、列举常见的海水鱼
四、认真观察课本图片,归纳一下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成果展示质疑深化]
一、鱼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
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
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体形像什么?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
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会发现什么?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 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
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
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
请两位学生配合,轻轻掀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方的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
提问:鱼靠什么运动?
请学生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如果剪去鱼鳍,鱼的游动会怎样,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 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探究总结:鱼的主要特征4个点
鱼的外形:大多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水的阻力。
鱼的体表:鱼的体表有鳞片和黏液;既能保护身体又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 鱼的运动:鱼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完成游泳运动 鱼的呼吸:鳃
二、探究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展示图片:蛋白质重要来源
2、明确《渔业法》相关规定:养殖、捕捞 拓展反思:
1、水如何进入鱼鳃,又从什么地方流出?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
2、哪些特点对水中的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有关鱼的外部特征,及通过探究实验得出鱼鳍的作用,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但又要指出不足,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本课的教学目标,逐渐让学生做事要先考虑周全,再去做的行为习惯。
第五篇:鱼类_生物教案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 鱼类
班级:八(8)班 时间:2013年9月25日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2.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三)情感目标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3.法律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2.教学难点 :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教学方法:
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鲫鱼实验,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过程(一)鱼的生活习性
1.设疑:同学们,你知道鱼喜欢吃什么吗?寒冷的冬天和赤日炎炎的夏天会对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经教师适当点拨,认识到不同鱼类具有不同食性,水温变化对鱼的活动会产生影响。
3.师生归纳:鱼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鱼是变温动物,通常通过改变生活的水层来适应温度的变化,而某些海洋鱼类通过洄游来适应水温变化。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二)鱼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三)鱼的运动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四)鱼的呼吸
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
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五)鱼的繁殖
教师讲述鱼在生殖季节的繁殖行为,学生归纳出鱼的生殖特点: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一至数年成熟。
针对雌鱼的产卵量大而成鱼数量少的问题,请学生分析原因。教师简单介绍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六)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七)布置作业:课时掌控
(八)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1.鱼的生活习性:终生生活在水中; 体温不恒定;食性多样化。
体形:梭形,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2.鱼的形态特征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 3.鱼的运动
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
鳔: 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4、鱼的呼吸:鳃
5、鱼的繁殖
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及发育为成鱼;产卵多,成活少。
6、鱼与人类的关系
(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
(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3)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鲫鱼的运动器官是,有保持鱼体平衡作用的是 和 ;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的是 ;鲫鱼的游泳主要是靠,各种鳍起着协调作用。
(2)写出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体形 ;体色 ;鳞片上有 ;侧线作用是 ;呼吸器官是。2.课后练习
(3)下列特征与鲫鱼适应水中生活无直接关系的是()(A)身体侧扁,呈梭形(B)体表有鳞片,鳞片表面有粘液
(C)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D)身体的背面呈深灰黑色,腹面呈白色(4)将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剪掉,会发生的现象是()(A)不能转弯(B)不能向前游动
(C)不能上浮(D)失去平衡而侧翻(5)鲫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鳔所起的作用是()(A)贮存气体(B)参与呼吸
(C)调节身体密度(D)减轻体重(6)鲫鱼的躯干部指的是()(A)头部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B)鳃盖之后,肛门之前的部分
(C)胸鳍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D)腹鳍之后,臀鳍之前的部分(7)每人做一条脊柱标本 3.参考答案
(1)鳍 胸鳍 腹鳍 尾鳍 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2)梭形 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 粘液 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3)(C)(4)(D)(5)(C)(6)(B)4.简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脊柱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探索生命的兴趣,每位学生做一条脊柱标本。材料来源容易,制作方便,一周后进行比较,看谁做得好,掌握得全。
鲫鱼体内的血管有三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与心室相通,把心室里的血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与心房连通,把身体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
七、参考资料 中华鲟
又名鳇鱼、鲟鱼。体长,呈梭状,背部上隆起,腹部平直。吻端尖细,基部宽。头部背面骨板光滑,体表也覆五纵行大骨板(硬鳞)。口下位,成一横裂,能向外伸缩自如;上下唇不发达,有细小突起。眼小,鳃孔大。尾鳍歪形,上叶发达。还有一行棘状骨板。头部和体背为青灰色或灰褐色,腹为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通常雄鱼11岁、雌鱼14岁成熟,每次怀卵量50-100万粒。鲟鱼肉可食,皮可制革,骨可配制高级涂料,卵为名贵食品。自然产量小,被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