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课程与教学论》网上作业1
1题:—、幼儿教育面临未来的挑战
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富尔报告《学会学习》中指出“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我们必须学会通过对未来的预测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的使命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时,环境的压力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刻苦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构成一副未来的蓝图”。如何高效地培养高素质的人,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加快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上,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启动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准确定位,拓宽视野,既要体现和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又要遵循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三、现代幼儿教育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的思考
教育的结构从根本上讲就是教育课程的结构,幼儿教育的改革的重心就是教育课程的改革。通过对《纲要》的基本理念的深入学习与贯彻,我们对当代幼儿教育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有了新的思考:
(一)强调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把幼儿看成一个人、尊重他,平等对待他,做他的伙伴与朋友。自我的主动构建成为现代幼教课程的基本精神之一。
尊重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纲要》这一理念旨在强调幼儿发展和学习过程当中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现代主体教育被称之为教育领域时代教育精神的精华,而人的主体性更被推为二十一世纪新人的最基本素质。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是幼儿教育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的许多行为存在着忽视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地方。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多年来我们单纯地强调儿童以年龄特征表现出来的共性,而忽视每个幼儿活生生的发展现实,更谈不上根据每个幼儿现实的发展水平对儿童施以个性化的教育。其次,多年来我们过分地强调从社会的价值取向看幼儿教育的目标,而忽视了儿童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这样一来,幼儿教育的实践就显得孤立而僵化了。
在实践中,幼儿自我的主动构建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活动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强调从个体一生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幼儿教育的作用,关心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对其一生发展的意义。因此,在幼儿自主性活动课程中,我们不仅关心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结果,更关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可以获得的使其一生受益的东西。
2、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发注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以幼儿的现实发展为本;强调教育应当与幼儿的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扩展幼儿现实的生活经验,让幼儿从生活实际的层面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幼儿的实践活动与其生活经验的结合。
3、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强调教师与幼儿多种角色的转变和互换,积极提供幼儿多种形式的自主性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有机会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幼儿是否有充分的机会进行自主性活动,也是实现上述各方面理念的前提条件。
(二)强调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自由的发展。体验是儿童中心课程的根本。
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创设有利于幼儿展示主动性、创造 性的适宜条件和机会,让孩子在实际做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二)强调在活动与游戏中学习,课程设计的中心是活动环境与游戏情境地的创设。游戏是课程活动的基本方式。在活动与游戏中学习的本质是幼儿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它要求老师尊重幼儿、解放幼儿,让幼儿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让幼儿的天性得到发展,重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鼓励幼儿通过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注重幼儿园课程的活动化和游戏化是全面贯彻《纲要》的需要。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意味着游戏不只是教学的手段,还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不只为教学服务,游戏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学也应为游戏服务。生活和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综合的重要途径。
(三)强调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动作的发展。生活化的真实体验是幼儿学习的重心。强调课程内容的现实意义,如环境何护意识的培养。
教育与生活应是互动的,教育应具有生活的意义,生活应具有教育的意义;教育要向生活回归,使生活成为课程源泉,让生活融入课堂教育之中。《纲要》指出,幼儿园课程的特质是经验性学习,而非概念性学习。从知识层面看,幼儿无法理解成人所传授的抽角概念,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中才有生命力。所以,幼儿园教育应回归幼儿的生活。从学科层面来看,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从儿童的生活中生发,并以加深、丰富幼儿对生活的理解为目的。从实践层面来看,并不是儿童所看到、听到的一切都可纳入幼和园课程,教育应对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选择、重组,即在儿童生活经验进入课程时,还必须经过课程价值的筛选,考虑到课程的平衡。
现代幼儿教育课程,必须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幼儿园必须向家庭开放,并与之建立和保持彼此信赖的关系,必须考虑与其它儿童教育机构的合作与协同工作。家庭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引导家长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总之,双方共同参与,才是实现家园优势互补、家园同步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风格和个性特点。
发展个性、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个性化发展是指个体按各自特定的方式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健康个性。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满足需要;二是发展兴趣;三是实现潜能。目前教师在实施个别化教育中,存有这些问题:
1、不能把握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个性化发展也要体现基础要求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潜能。
2、一味追求“专长”、“特长”。个性化发展,应提倡扬长补短,每个幼儿的兴趣或潜能应当充分发扬。应利用他的长处和优势,尽可能去弥补他的短处和不足,以达到全面发展。
(五)强调每个幼儿都具有可教育性,幼儿的发展是速度上的差异,没有优劣之分。教育要充分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并给予他充分的发展时间。幼儿发展不存在优劣的差异,而只存在速度上的差异。只要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关注和发展时间,每个幼儿均可以得到其应有的发展。
幼儿需要时间和个人的空间来成长,他们需要时间做自己。在《儿童权利公约》里,甚至把儿童视为行使自己权利的主体,这跟现代儿童教育观里强调的幼儿是发展的主体是非常吻和的,这也代表了当代儿童观的最高水平。幼儿教育课程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性课程。课程改革的理念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这一理念贯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勇敢地、响亮地提出这个口号:从儿童出发。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的课程才是真正的课程、良好的课程。
2题:网络化学习模式下需要的是强大的硬件和软件支持,这里的硬件包括网络设施。目前我园每两位教师一台微机,每个教学班也有一台微机,并且全部联网。软件部分包括两部分:一是教育软件,二是教学组织方案,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学工作者所要着重研究的正是这两部分。而传统的幼儿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幼师“教”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把教育过程变成了单纯的“知识继承”的加工过程,忽略了幼儿自主学习的主动精神。“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病。④基于网络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我认为,既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幼师指导作用的优点,又加强了幼儿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教学过程变成了师幼交往、互动的舞台及引导幼儿探究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顺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网络化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模式的建构,笔者也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1)构建互动型教育模式
传统的以幼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使得幼师的“教”和幼儿的“学”都很程式化,而应用网络化环境教学,能够让幼师从原来的“讲解者”角色,自然转换为幼儿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而幼儿由原来的单纯听讲的地位,转变为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这种新型师幼关系是教育观念发生改变的根本所在。我园正在试行网络环境教学,尤其是复习巩固的时侯,幼师把复习内容及课件复制到网络上,指导幼儿观看。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帮助时,幼师可通过监控系统来遥控幼儿的键盘、鼠标,以实现对幼儿手把手的帮助;幼师还将自己的讲解播放到网络上,这样既能让学习能力上有困难的部分幼儿,跟上教育进程,也能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及时的提高性指导,使其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幼儿可以获得更多、更自由的机会去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培养了幼儿独立获取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因此,运用网络化环境来辅助幼儿教育正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观念,使师幼关系更加和谐。而这一教育模式也必将在现代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构建探究型教育模式 在网络化环境下,幼师可将与教学相关的主题背景资料提供给幼儿,并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幼儿为解答幼师的提问,会积极地思考并主动在网络化的环境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比如我在小班教授儿歌《小蝴蝶》时,在幼儿充分朗读、理解这首儿歌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天上除了有小蝴蝶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小动物,天上还有个动物园呢。大家去找找看,看看自己能找到多少天上的小动物。”幼儿都很感兴趣,都想去看一看。于是,网络化的环境适时地为幼儿提供白云千变万化的画面,动态的天空中飞舞的小动物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吸引着幼儿在网络化的环境里积极探索知识。
所以,运用探究型教育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幼儿的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也均得到了培养。
(3)构建分层型教育模式
网络化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具有便利、快捷、形象的特点,幼师在备课时可按不同层面从互联网上收集大量的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应用于教学,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来开阔幼儿的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建立了我班的教学网络库,把从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收集到不同的文件夹中:一日活动、区域游戏、竞赛辅导、图片、教案等,有了这个分层型的网络库,在备课时,我就可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性差异,例如,我开公开课《小蜜蜂》时,我的网络库里有教案、蜜蜂小故事、录像、模拟动画、图片等,运用到课堂上,幼儿反响强烈,积极思维,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效果也非常好。所以网络化的环境既可以用于上课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又为幼儿拓展了知识。这样丰富的教育设置,深得幼儿的欢迎。
网络化环境有诸多优势,把网络化环境渗透进幼儿课堂教学,必须要注意调整
好幼师、幼儿、网络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网络化的优势,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及培养能力上多下工夫,精心设计,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拓展幼儿视野,培养幼儿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幼儿教学应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合理地应用网络化环境教学,能让幼儿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作为21世纪的幼儿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结合课程实际,将网络化环境渗透到幼儿教育中来,构建新型的幼儿教育模式。
3题: 《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公共事业管理类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有关的三个问题;课程问题;教学研究的问题。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2001年国务院批准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他们不再是教材被动的执行者、设计者,承担起开发研究课程的重任。以往,我们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没有开发课程的任务,这个矛盾不突出。现状情况不同了,21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那么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如何承担起开发课程,研究课程的重任?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改变过去课程论与教学论相融合的新兴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中小学课程正在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改变过去只强调按学科来设置课程的传统,而是提倡综合。现在大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小学以综合为主,初中是综合或者分科,由各地来选择,高中则以分科为主。三个层次有三种要求。总的趋势是强调综合,强调学生知识的综合。这样,究设立综合实践课,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性活动等内容怎么整合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这门学科的教师培训很重要,因为有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本课程紧密结合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时代要求。尤其对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置的课程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结合起来。及时地把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的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吸引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做到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确保了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在理论阐释与实践的组织上,有始终围绕小学教育的实际展开。通过本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基础,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的需要。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1、上网条件较好,白天上班晚上可以在家里上网学习。
2、学习资源多样化
(1)文字教材有马云鹏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2)网上资源:包括电子教案、视频点播、重难点分析、平时作业、形成式测评等。(3)课程与教学论VCD教学光盘2个。
3、学校为我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主要包括:面授辅导、视频点播、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电话答疑。
4、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进行学习。学习方式:
以文字教材为主,网路资源为辅自主学习。自学中注意运用多种媒体资源,特别是中央电大IP课件和省电大直播课堂,可根据面授辅导进度,及时预习和复习相关教学内容。学习计划:
1、个人学习
(1)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2)从个人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学习方式、学习媒体、学习时间和地点
(3)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进行自学,并参与小组学习和集中辅导(4)积极参加网上讨论、电话答疑等交互式教学活动
(5)遵守学习纪律,按时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形成性考核(6)填好个人学习日志,及时进行学习小结。
2、协作学习。
(1)就近原则组建学习小组,确定活动方式,制定小组学习计划
(2)按计划采取在线或非在线方式,实时或非实时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3)按时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4)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3、集中学习。集中学习主要解决带共同性的学习问题,方式有双向视频辅导、面授辅导、集中讨论。
第二篇:电大《课程与教学论》网上作业4
教学改革论文:
浅论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摘 要】:在当前素质教育大趋势背景下,中小学必须彻底改革传统教育方式,才能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本文探讨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等要点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中小学教育
引言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但现行教学改革时至今日,仍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学目标“知识化”、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保守化、教学形式单极化等等。
导致这种教学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来说,现行教学模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无奈选择,是教师两难选择的结果,家庭高期待值也为现行教学推波助澜,现行教学又是个人价值发展被动选择的唯一出路,是社会传统文化沉淀的产物。可见,现行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知情意活动和发展过程,忽视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几方面来探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确立并落实好教学目标
中小学生素质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传授学生知识,使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发展学生智力、能力;促使学生身体、体力发展和培养学生品德形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在素质教育的教学中落实能力目标和品德目标起着关键作用。
教学中落实能力发展目标方面,首先要创造思维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有记忆水平的教学、理解水平的教学和思维水平的教等三种水平的教学。记忆水平的教学主要表现在将精力集
中在如何使学生记住课本知识上,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一记住所教内容这一轴心转。思维水平的教学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最后要以非智力因素为基础来促进教学。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思想、气质、性格等等,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心身发展,尤其对于能力发展和品德培养,提供着基础和保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教学中要体现知(智)、情、意的统一,充分掌握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成分,使教学在和谐的轨道上运行。
在教学中落实品德培养目标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内容的丰富性,是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也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基础。学生的知识越多,智力生活越充实,兴趣越广泛,学习越主动自觉,就越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展开。反之,愚昧无知往往容易成为道德堕落的开始,而精神空虚是道德贫乏的根源。其次要恰当利用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如语文、历史、外语等等,要注意发挥其形象性优势,注意从个别概括为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对于那些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要注意发挥其精确性、严谨性、辩证运动性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还要防止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两张皮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提高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方向和终极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媒介。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而确定,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是教师设计具体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上,要从过分偏重文化知识内容转向知识内容与公民道德教育并重;从大一统的英才教育的内容模式转向重视内容的基础性教学模式;加强内容体系间的联系,推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从标准化的一般性教学内容模式转向与区域性乡土教材并重的新内容体系;课程设置形式从单一的学科课程转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的模式上。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法上,要减少必修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和一些
新的课程;加强课外活动;改善管理,建立协调高效的指挥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改善运行管理和质量管理;开发多样化的教育软件,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比如开发探索性软件、专家系统、过程性诊断软件、创造性软件、联网检索软件、个性化教学软件和电子课本等多种软件系统,势必给未来教育和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三、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方法应具备双边性、突出启发性、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注重情感化、技术化等特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借鉴的体验学习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个案研究法、紧急情况分析法和主题法等等国外教学方法,以促使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旧有经验,提供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回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恰当运用会有利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学机制的完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而这几个方面正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素质教育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充分发挥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首先要充分重视个体作用。其次要适当变革课堂形式。第三,不要过于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第四,必要时对传统的秧田式教室排列作适当调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减少班级学生人数;班级编制要多样化和科学化,采用能力分组、同质编班、采用双向选择的编班方式、设置快慢班等等多种形式进行班级编制;最后要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活学生思维。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中对教学进行改革。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调整,不断完善。通过素质教育的教学途径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得到发展,尤其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健康的、实质性的发展。
第三篇:电大《课程与教学论》网上作业5
答: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独特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灵活多变。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下面十种语文教学法,笔者以为其中蕴涵的创新因素甚多,或许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所启迪。
一、条理阅读法: 教例:《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熟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大声流利快速朗读课文。
(二)解读背诵:结合注释,口译—→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理清脉络,熟读成诵。
(三)梳理积累:
1、文学知识:时、地、名、评、作。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妻子”、“绝境”、“鲜美”、“交通”、“无论”、“不足”、“如此”。
4、一词多义:志、寻、得、舍、为、去、之。
5、一义多词:找出能解释为“都、顺着”的词语。
6、带“然”的词语及释义。
7、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
8、难句翻译。
评析:此种教学法注重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在熟读、理解、背诵等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整理积累的任务,学生会体验到一种创造性学习的快感,值得称道。
二、搜求阅读法: 教例:《提醒幸福》教学设计:
(一)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子,理解文意。
(二)搜求式阅读:
1、精美雅词。
2、精妙叠词: AB式
ABB式
ABAB式
AABB式
AAB式。
3、精巧句式:“也许……也许……也许……”(仿例造句,提示学生注意:先说出一种现象,然后作三方面的推测想象)
4、精辟警言。
5、精彩段落。
评析:在一定搜求目标的牵引下,学生定会绕有兴趣地根据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种教学方法较适合用在那些篇幅较长、可读性又较强的现代文自读课文的教学上,如此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一线串珠法: 教例:《皇帝的新装》设计:
可提炼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分析的主线:“一个的皇帝”,要求学生填上一个形容词或动词或短语,然后结合课文谈理由。(提示:可填“愚蠢、爱美、虚荣不可、救药昏庸、无知、不称职……”)
评析:常言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中,设计一个关乎全文内容和主旨的问题(或称“话题”),引发学生表明观点、阐述理由、展开讨论,其作用在于大大激活课堂气氛,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此种教学法要求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较适合带有情节性的课文的教学。四、一词经纬法: 教例:《口技》教学设计:-
(一)第一步:读课文→自由地大声地读;对读;听读;针对课文注释译读。
(二)第二步:说课文→
1、品读第一句,找出一个统领全文的“善”字。
2、师启发:请同学们用“善在……表现了……”的形式说一句话。示例:A、善在声音有大有小,完整表现了一家人由睡到醒的全过程。
B、善在声音有外有内,表现了声音的层次感。C、善在声音有疏有密,表现了声音的起伏感。(另:有分有合,立体感;有动有静,节奏感;有张有弛,逼真感)
评析:一篇精美的文章,往往有一个词或短语能起到提挈全篇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文眼”。除上例外,再如《核舟记》“明有奇巧人”一句中“奇巧”一词,《狼》文“狼亦黠亦”一句中“黠”一词等。教学中抓住这些词,组织实施教学,会起到深入浅出、重点突出、简化教学程序而学生又学有所获的教学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教例注重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这与近年来语文考查中颇受拟题人偏爱的说话题这种新题型是对路的。
五、还原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包括“画面还原法”、“声音还原法”、“活动还原法”等,下面以“画面还原法”为例。所谓“画面还原”,即将课文还原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教例:《惠崇〈春江晚景〉》一诗,可通过画面的一步步再现,让学生说出:
1、所绘之景的时令季节:早春。
2、所绘之景。
3、所绘之景既有动物,又有();既有岸边之景,又有()。
4、所绘之景既有实景,又有()。
5、诗人的感情是()。
6、由“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可领悟到()的哲理。
评析:教无定法。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讲,文学和绘画、音乐等是一脉相通的,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在一定程度上,画面和声音比纯粹的语言文字更直观、更能给人的感官烙下深刻的印迹,这也是此种教学法能够成功实施的原因。
六、概括归结法: 教例:《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领:提纲挈领,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二)内容概括:“五四三二一”即“五件好事”、“四写梨花”、“三个悬念”、“二次误会”“一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五件好事:(以小茅屋为线索概括)
2、四写梨花:实写--实写--虚写--实写。
3、三个悬念。
4、二个误会。
5、一行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评析:学生如能根据施教者的提示较准确地概括归结,即达到了教学要求。因为概括归结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课文内容、写作特色及文章主旨的深入把握过程。这种形式,也打破了教学常规,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七、板块碰撞法: 教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景物→绘声绘色、多姿多彩、生机勃勃。活动→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乐趣无穷。心态→乐而忘返、十分依恋。
(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块的线条:景物→单调、沉寂、窒息。活动→烦琐、枯燥、乏味、禁锢。心态→单调无聊。
(三)将两大板块对比整合,即板块碰撞:画面不同、活动不同、情致不同、心态不同——两相比照、主旨尽显。
评析:地质板块的碰撞,或地震海啸,或高山隆起;知识板块的“撞击”,会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和常见的比较阅读有区别的是,比较阅读法是不同文章的对比阅读,而此教学法要求施教者善于发掘同一文章内的可比点,两者实质大同小异。
八、选点突破法: 教例:《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熟悉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朗读。
2、学生自读。
3、边读边疏通。
(二)选点突破:
1、选择一个精彩片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
2、提要求:①找中心句 ②划分层次 ③指出写景顺序 ④体会动词美 ⑤体会色彩美 ⑥体会化静为动之美
⑦体会情感美。
3、学生完成。
4、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订正。
评析: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知识点相对来说也较多。施教者如唯恐遗漏一点,而面面俱到,不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比较省事而又有效的方法,即抓住其中最典型的一段或几段,精心设计,强化指导,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九、凸现文体特点法: 教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一)熟读课文。
(二)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内容表达出来:
1、用一句话说出这新闻的内容。
2、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三)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订正:一句话→即标题。
一段话→即第一段。
几段话→即正文。
(四)师讲析:新闻要有标题、导语、主体三要素,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概括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来具体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
(五)组织讨论:
1、“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真实性。
2、这则新闻写完后不发表,待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再发表,行不行?——及时性。
评析:语文教学,最忌教读任何文体的文章都千篇一律。现阶段的语文考查,特别是作文,虽然很多人提倡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淡化文体,但这并不等于说不要文体。我们必须承认,不同文体的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是不同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分辨不同的文体特点,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考虑的。
十、层递答问法: 教例:《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一)第一步:读准字词。
(二)第二步:读顺句子。
(三)第三步:读美诗句。
(四)第四步:品读诗的意境→教师提问:
1、透过诗,你们看见了什么?(山、地、溪水、菊花、稻场、菜地)
2、透过诗,你们听见了什么?(鸡鸣、鸭叫、举杯畅饮)
3、透过诗,你们闻见了什么?(稻花香、菊花香、泥土香、大自然的清香)
4、透过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朋友的热情、纯真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心情)
评析:实际上,前面的“三读”是为后面的对诗的品析打基础。有了前面对诗的内容的基本感悟,后面的品析就会水到渠成。教学者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让学生全方位感知诗的内容,进而理解诗的意境,这不失为教读古诗词的好方法。
纵观以上十种语文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艺术性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它们无一例外地做到了在教学中既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注意了语文知识的落实,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揣摩和借鉴。
第四篇:电大《课程与教学论》网上作业4
1.概述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 矛盾: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动力特征表现:
(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
答: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最底下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
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级别越高的领导机关,他们不可能抓到过程,所以只有侧重于结果,即“我要的是葫芦”;但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
而且,在龚湾的时候,每次考核、检查结果下来,我们总是在最后一位,尽管,客观地说,我们也有努力了的地方,我们也在某些方面有了改进,但是,相对于全乡中优秀的学校,我们的确还差的很远,于是乎,所有人都开始泄气:干也是倒数第一,不干也是倒数第一,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永远抬不起头来。
其实,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那么,要激励这些薄弱学校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旅游景点、考试资料、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行业论文、出国留学以及结合基层教学经历等内容。
3.教学体会:
经过几个月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并结合用于实际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
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
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
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一、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在教学新课程“二年级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在理解“儿歌,”的含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我觉得,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第五篇:电大网上作业《课程与教学论》 任务01
《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公共事业管理类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有关的三个问题;课程问题;教学研究的问题。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001年国务院批准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不再是教材被动的执行者。广大教师将成为课程的参与者、设计者,承担起开发、研制课程的重任。以往,我们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没有开发课程的任务,这个矛盾不突出.现在情况不同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那么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如何承担承担起了开发课程,研制课程的重任?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改变过去课程论与教学论分家的局面,形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相融合的新兴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中小学课程正在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改变过去只强调按学科来设置课程的传统,而是提倡综合。现在大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小学以综合为主,初中是综合或者分科,由各地来选择,高中则以分科为主。三个层次有三种要求。总的趋势是强调综合,强调学生知识的综合。这样,就设立综合实践课,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怎么整合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要求。课时数怎么分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这门学科的教师培训很重要,因为有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本课程紧密结合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时代要求。尤其对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置的课程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结合起来。及时地把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的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做到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确保了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在理论阐释与实践的组织上,又始终围绕小学教育的实际展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具备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础,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的需要。
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1、上网条件较好,家里和学校都可以上网学习。
2、学习资源多样化(1)文字教材有马云鹏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2)网上资源:包括电子教案、视频点播、重难点分析、平时作业、形成式测评等.(3)课程与教学论vcd教学光盘2个。
3、德清电大为我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主要包括:面授辅导、视频点播、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电话答疑。
4、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进行学习。
学习方式:
以文字教材为主,网络资源为辅自主学习.自学中注意运用多种媒体资源,特别是中央电大IP课件和省电大直播课堂,可根据面授辅导进度,通过视听IP课件和直播课堂,及时预习和复习相关教学内容。
学习计划:
1、个人学习(1)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2)从个人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学习方式、学习媒体、学习时间和地点;(3)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进行自学,并参与小组学习和集中辅导;(4)积极参加网上讨论、电话答疑等交互式教学活动;5)遵守学习纪律,按时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形成性考核;(6)填好个人学习日志,及时进行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