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永正老师执教《学习写人物的对话
学习写人物的对话
执教:于永正 执教班级:莘县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
2012-2-28 课前谈话
师:知道我叫什么吗? 生:于永正 师:还了解哪些? 生:您是教育家。
师:教育家,我问梅老师,教育家是谁说的,梅老师说是冯主任说的。冯主任说的不算的啊。
师:知道我叫什么了怎么称呼我? 生:于老师。
师:见到于老师是不是很难过?没想到今天上课的是…… 生:老爷爷。
师:把话说完整,没想到今天上课的是…… 生:没想到今天上课的是于爷爷。师:噢,把“老”去了,怕老师难过。师:你们是哪个班的同学? 生:三年级二班。
师:今天有没有不是咱们班的同学,比如老师的孩子,听于老师来了,也来听课。有没有“外宾”?
生:没有。
师:哦,有,我们也欢迎啊。准备好了吗?我们上课。
范文导学——读范文,看特点 生喊班级口号:……共同进步 师:好,共同进步,于老师能进步吗?
师:刚才我们聊了很多,能写下来吗?我已经写下来了,快不快?老师写得没这么快,电脑替我写的,看一看。
投影写好的对话,学生读。
师:写对话不仅要写说了什么,还要写怎么说的。这样的写法有个名称,知道是什么吗? 生:提示法。
师:不是这个名称的,叫提示语。写怎么说的。再来读这段对话。
再出示一段对话,让学生观察2、3自然段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生:提示语跑后面去了。师:第2自然段有什么变化? 生:提示语跑中间去了。
师:“于老师走进教室说”(这是一句提示语),看后面是什么号?—— 生:冒号。
师:提示语跑到后面用什么标点符号? 生:句号。
师:读书,不仅要读文字,还要读标点符号,要会读会用。师小声范读下水文,生再读文章。
师:读书一定要细,不仅要读文字,也要读标点。你看这个学生读得多认真,眼睛多亮,摄影师一定要给个特写。(摄影师上前)摄影师要扛着机器,灵活些。我现在是导演,还是导摄。
范文导学——抄对话,关注格式和标点
师:现在把本子拿出来,坐端正。我看这段话,我说一句,你写一句,要注意标点,每一个标点看清楚。
生写。师巡视。师:写仔细,谁的坐姿端正,摄影师把他拍下来,谁的字写得漂亮,摄影师给他录下来。看谁第一个抄完的,看一句抄一句。
生抄写,师巡视。
师:错了,错了,我分段你分段。师:空格,另起一行空两格。师:抄完的举手,哦,还没有。
师:写完的举手,我看看,抄得很认真,很正确,一点儿错误也没有。刚才看你很专注,一看就是学习好的小朋友。
生抄完,坐端正。
师:同桌的交换,互相检查一下。生互相检查。
师:发现毛病了,改完了吗?
师:好,学习完了,把作业还给对方,交换过来。师:好,如果你的同桌一点儿错误也没有,你替他站起来。师:全对的大概还不到一半,向这些同学表示祝贺。
(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台下听课的老师说:于老师担心的没错,你看抄都抄不对。老师们,小孩要实打实地教,细心细心再细心,耐心耐心再耐心。)
面向同学
师:写对话要注意,一要分段,二要写提示语,怎么说的。笑眯眯地,瞪大眼睛地……
师:下面听写一句话:
师:于老师亲切地说:“抄好了吗?写好了请坐端正。师:标点占一格,再写一句,加上你们。
师:于老师亲切地说:“你们抄好了吗?抄好了请坐端正。” 师:写错了没关系,划掉一格再往下写。师:不会写的字写拼音。师:写完了吗?校正一下,校正完我看一下。生校正。师检查。师:你叫什么? 生:张济配。
师:我很佩服你,以后会更佩服你。
师:于老师亲切地说——冒号,再加一个前引号,加问号,加句号、后引号。
师:你叫什么? 生:张济汉。
师:都有个“济”字,你是山东大汉。师:自己检查自己的。师说正确答案,生检查,师:全对了吗?错的改正。
趣味对话,表演朗读,丰富想象,展开写作 读对话
师:下面读一组很有趣的对话。投影出示:小猴子:妈妈,我想吃桃子。妈妈:一天吃3个?够不够?
小猴子:不够,不够,太少了,太少了。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指生读。师:小猴傻不傻? 生:傻。指两名同学读。师:咱班同学读书有个毛病,太慢。说话没这么慢,听我读。师范读,活灵活现。(全场掌声)再指生读,有进步。
师:注意小猴和妈妈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指生读,进步非常明显。(全场掌声)
(师面对台下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然不绝对,也总有那么几个教不好,但大体是这样的。)
师:谁胆儿大,读得好,推荐。生上前表演读。
师:猴子有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师示范。
师生表演。师:你演什么? 生:妈妈。
师:妈妈是长辈,请坐下。
师生表演,于老师“猴样百出”。(掌声雷动)
师生互换表演,学生记住了于老师的话——“太少了,太少了,不够塞牙缝儿。”
写对话
师:把刚才的表演写下来。要学会写对话,事儿在对话中进行,对话儿完了,事儿也完了。
师:现在给你的文章起个题目。生:小猴子要吃桃子。师:太长了——“小猴要桃” 生:小猴子要吃香蕉。师:没吃…… 生:傻小猴。1生:小猴不傻。
2生:3天9个,一天3个还是3个,傻不傻。师笑:嗯,你不傻。
第二课时 读题目,作文指导
师:题目写完了吗?题目写完了,不要急着往下去。把你的题目念一念。
生:小猴要桃。生:傻小猴。生:傻小猴。师:有没有不同的? 生:又傻又可爱的小猴。生:妈妈逗小猴。师:动脑筋想想,不是逗。生:傻猴子。
师:老重复别人的也傻了。生:傻小猴要桃。
师:一枝铅笔,一块橡皮,对接到一起就是创造。师:写一件事,先要写什么? 生:时间。
生:一天,小猴要桃。
师:还有小猴要桃的原因。好,开始写,只有两个要求:1.小猴和妈妈的话,每一段,要注意分段。2.要注意提示语的变化,可以在话前面,可以在话中间,也可以在后面。生开始写,师边巡视边指导。
师:猴妈妈怎么说的?说话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妈妈伸…… 生:妈妈伸出了3个手指头说。师:要分段,你看于老师写的。
讲评作文
师读一生作文(不理想),指该生到台前。师表演加动作和表情,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句子,改作文。
师:进步快不快?(快)妈妈伸出了根手指,笑眯眯地说、小猴蹦蹦跳跳地说。
师边演示边指导。师:会改了吗?
(面对台下:老师们,我们教的是小孩,不是大学生,也不是研究生,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老老实实的,仔仔细细的。)
师:写完了吗?我看看,拿草稿让老师们看,修改得很多,很挤。师:好,我们一起交流一下,看哪个地方好,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哪个地方不好,我们帮他改改。
师走一女生:平时你跟谁不好?谁得罪过你,你让他到前面读。女生:张晨亮。
张晨亮到台前,师:你恨她吗? 生:不恨。
师:我过低估计你了。师:你得罪过她吗? 生:没有。
问女生:他得罪过你。女生:没有才怪。
师:张晨亮,你平时喜欢作文吗? 生:不喜欢。师:今天喜欢吗? 生:喜欢。
师:喜欢,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读读你的吧 生读作文,师点评。
师:开头好,交待清楚明白加10分
“摇摇头”好词加10分 “妈妈……”好句 加10分
师:完全符合要求加100分 刚才得了多少分?25分,一共125分。师:得过125分的作文吗? 生:没有。
师:有没有话想对于老师说?
生:谢谢于老师教会我写作文。(生哽咽流泪了)(掌声雷动)师:有没有话对(刚才的女生)她说,是她让你学会了作文。生:谢谢。
师对女生:别无动于衷啊,你说点什么? 女生:不客气。
师:张晨亮,早晨来了,天就亮了,以后一定要多读书。师:刚才有两个同学的作文加了五角星,到前面来。生读作文加分。
双手递作文,加手势,师强调养成教育,素质在细节。递给作文,双手接。
一生回应于老师的话中:“Yes……哇噻……谢主龙恩。”于老师夸这个孩子会有出息。
师: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要读书,要多读书,一定要多读书。
第二篇:于永正《人物对话》作文公开课课堂实录
于永正《人物对话》作文公开课课堂实录
师:(板书——于永正。)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
师:对,我的名字叫于永正,家住在徐州,离这儿只有300多公里,坐高速,3小时就到了,所以我们离得很近,是吧?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师生互相问好)
师:请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展示)——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学生听得很认真)
师:这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碰壁”的故事。她的文章写得可好了。这个故事中写得最有特色的是什么?
生:是对话。
师:正确。对话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对话)
师:(小声地、神秘地)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能使文章字数够数的秘诀——字不够,对话凑。这个秘诀可千万别告诉其他班的学生哦。这当然是个笑话。好,我们来观察这段对话在描写时有什么特点?一个人说的话就——
生:(接)占一个自然段。
师:我们还有一个可以使文章变长的方法,这就是——分段。(板书:1.分段)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对话时分段可以使文章变长这个好处,那谁知道分段还有什么好处?这就是——使文章条理更清晰。人物对话时,离不开提示语,什么叫提示语?
生:提示语能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动作(经于老师用力甩胳膊而悟出)
师:(板书:2.提示语)同学们,提示语还有提示是谁在说话的作用。提示语在对话中有变化性。记住: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于老师要考大家了,害怕吗?
生:不害怕。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听写,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听写的内容是——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休息好了!”同学们齐声回答。现在请同位同学之间互相批改。(行间巡视)看,这位同学把“地”写对了,我在小学的时候,三个“de”我分不清,他竟然给用对了,真聪明!同学们都互相改好了吗?
生:改好了。
师:老师再来考考大家,听一段录音。(可电脑放不出声音)好,电脑罢工了,我来说吧。不过声音可能不太逼真哟。(于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起来)大家听过这样的一段对话了吗
生:好像在电视公益广告上听过。
师:看来你经常在家看电视哦!(生笑)这位同学说的对。这段对话就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公益广告。请看——(多媒体展示)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哪?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啦,你!
男:来劲啦,是吧?
老人:算啦,算啦!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生:(自由读这段对话内容)
师:这段对话多好啊,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把对话写得更具体,注意用好提示语,力争一气呵成,不会写的字可划一个圈,或者注上音。我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遇上不会写的字就划圈,这样写作思路就不会打断,速度也快多了。
生:(认真写作)
师:可以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来突出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语言就不要加了。周晔写的那一部分对话多生动、形象啊,使人觉得真像见到了鲁迅先生一样。
生:(继续写作)
师:大家写好了吗?还需要怎样啊?
生:修改!
师:是啊,老舍和鲁迅先生都说过文章写好之后,一定要“多念、多念、多念!”请同学们自由念出自己写的文章,只有多念才能把文章修改好
生:(认真修改)
师:(个别指导)“下雨了,下雨了,上车的人更多了。”想像力多好啊。
你的提示语怎么全在前面啊,找一个长的句子,把提示语放在中间。多聪明,我一说大家都知道了。再加上醒目的题目,让人一看就起兴趣。再放声念,好像左边的声音太小,听不见!右边的不错!继续念,好好改,好文章可是改出来的哟。
生:(继续修改)
师:改好了吗?
生:改好了。
师:请这位女生来推荐一位男同学上来读读他写的这个片段。谁平时爱找你喳儿的,就叫他上来。(众笑)
生:(有点紧张地走上讲台)
师:(关切地问)平时你得罪她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对她的推荐有意见吗?
生:有。
师:她让你上台来,你生气吗?
生:还好。
师:哦,那你喜欢作文吗?
生:还好。
师:我知道“还好”就是“一般般”的意思,对吧?(众笑)
生:差不多。
师:其实你应该感谢她给你这样登台展示自己作文水平的机会,读读你写的习作吧。
生:(从内容读起)
师:题目呢?
生:生活中的一件事
师:可以改为“一件小事”。
生:(较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在这篇文章里提示语变化性不大,其它地方还不错。请下去继续修改啊。再请两位女同学来读出自己的文章。(师针对作文中的一些问题及时补充、师:现在下课,休息10分钟,同学们需要那个的就到上面去。(示意在体育馆的后面)
(其间不少听课老师与于老师合影,请求签名,于老师非常随和友善,基本上一一答应。)
师:(和蔼可亲地)休息得怎么样了?
生:很好。
师:咱们接着上课。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了写对话的基本要领,并写出了精彩的对话,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节课我们将只见其人,而不闻其声。请同学们认真看,认真想像。我和一个同学来表演一出哑剧,大家可以给剧中的这位老师和同学来起名字。请这位同学到讲台前。(这位同学就是课前交流数十分钟的那个男生)
生:(上台站在讲台前的右侧)
师:(一老师推门入室,弯腰示意问好,提示这名学生走到讲台前)
生:(手中拿着一本作业簿交给老师检查)
师:(先微笑,后满意地直点头,再竖起了大拇指,继而同这位同学拥抱。同时学生面露得意之色,做出“V”的手势,与师一起微笑、点头、拥抱。可师转而手指这个同学,双眉竖起,把本子用力向学生身上摔去,生用袖擦拭眼泪,最后失意而回)
生:(在下面认真观看,有的边看边写,有的受到感染,放声而笑)
师:哑剧表演结束了,你们可以来写这篇作文了。不过我有三点提示,请大家记住。1.对话内容越多越好,越生动有趣越好;2.分段写对话部分;3.写好提示语。另外可以先拟好题目,也可以先写内容再拟定题目。争取一气呵成。想像一下,剧中的老师和学生分别姓什么,叫什么,检查作业时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对话?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体会,这样就好写多了。下面请大家开始写作吧。
生:(认真写作文)
师:(行间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16:30,学生基本完成作文草稿]
师:请大家大声念自己写的作文稿。
生:(用心地大声读稿)
师:全体同学坐好,眼睛向老师报到。嗯,大家表现很好,现在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先分别说出自己拟的作文题目。
生:《改作业》
生:《好与差》
生:《平平对话,声声道理》
生:《那次的作业》
生:《唐豆豆,水豆豆》
……
师:请这位同学上来交流,把作文稿给带上来。
生:(读出自己写的作文《平平对话,声声道理》,师相机予以评讲,指正,最后评为120分。最后他较自豪地走下讲台。)
师:请这位女同学上台来交流自己写的作文,大家一起来认真学习啊,也可以给她提点修改意见。
生:(读出自己的作文《唐豆豆,水豆豆》,师生相机进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最后评为115分,她也很骄傲地走下讲台。)
师:同学们,该是和于老师说再见的时候了。(友好地挥挥手,示意下课)
生:(全都坐立不动,似有意犹未尽而生发的恋恋不舍的感觉)
师:那就跟老师说点临别感言吧。
生:于老师,我们在您的这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作文方法。我希望您以后再来合肥,为我们小学生上更多的作文指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的作文水平很高,这跟你们的老师平时对你们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有机会我还会来合肥给大家上课的,再见!拜~~拜!
我的简评
1.体现人性化关怀
课前于老师与一位学生深入交流,既为课堂上哑剧的成功表演奠定基础,也给其他同学产生一种和蔼可亲的意识。在学生的眼里,老师的顺利教学离不开他们的密切配合。心理学告诉我们,要让被教育者时刻能够感受到他是被关注的对象,这样他会在课堂上表现得更为活跃,教学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在教学中,于老师不厌其烦地进行相关的作文指导,唯恐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对完成得较顺畅的同学及时进行鼓励,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在两堂课中间,于老师很幽默风趣地让学生去“那个”,饱含着殷殷关切之情。
2.体现大师级素质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于老师的粉笔字中规中距,且遒劲有力;朗读水平与表演才能堪称一流,在评讲学生习作时往往能够抓住要点,一语中的,点拔得法,激励有度,在三言二语之中使学生茅塞顿开,从而及时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放飞了自由想像的翅膀,从而使习作指导课能够非常顺利有效地进行。尤其在公开课上完之后,师生们意犹未尽之时,当主持人介绍于老师的京剧唱得特棒并请求他给大家现场表演一段的情况下,作为六十多岁的老教育家,老前辈,没有任何忸怩之态,欣然唱起了一段具有高难度的唱腔,且有板有眼,字正腔圆。
3.体现渐进式教学
在这节课里,于老师先由一个谈话类的故事入手,引入了“人物对话”这一教学主题,再让学生观察这段对话的特点,认识到了提示语在对话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然后由简单的师生两句对话、再到三个人物的一段简短对话为写作训练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最后以哑剧这种表演形式让学生把所看到的两个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加以综合理解,进一步去展开想像的翅膀,来完成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章。教学中处处体现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写起来流畅自然。
4.体现开放性视角
作文课上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才能渗透人文性导向?于老师在他的这节课里给我们作了多元的诠释:由“碰壁”的一语双关,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再到公交车上的一幕,最后是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检查。可以说,这些素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人物对话里有探讨、有问候、有争议、有表扬、有斥责,这些都会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另外,作为老教师,为了避免所谓的代沟而产生的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于老师用善意的微笑、灵活的动作、时髦的词汇、精彩的表演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予到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开放性、包容性、丰富性、艺术性是每个学生所深深喜爱的,这也是我们正应努力发展的方向之一。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三篇: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第四篇: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备课观点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于永正
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第五篇:怀念于永正老师
像您一样做一味性温、味甘的“甘草”
----沉痛缅怀于永正老师
周五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惊闻于永正老师病逝了,握方向盘的手竟然不由自主的抖了起来,内心一时波澜起伏不能自己,就像被豁开了一个大口子,嚯嚯的淌血揪揪的疼。仿佛如自己最亲近的亲人,最熟悉的朋友离开自己一样,我是个眼窝子浅的人,眼睛顿时挤满了冰凉凉的东西。
我是在和守莉姐聊天的时候才获知于永正老师生病的,当时心中就暗暗的为于老祈祷,希望时光在这位老人身上放慢步伐,温柔的保佑呵护这位谦虚和善,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的老人,感觉就是不能亲身聆听这位老人的教诲,只要他站在语文教学的背后,我们前行的路上就不会迷失方向,我不是他的嫡传弟子,他的课我也仅仅听过四次,但是这宝贵的四次聆听,足以让我一生如饮琼浆玉液,回味无穷。因为在他的课堂我看到了语文科最为真实的面容。
在他身上我学习到了语文就要简简单单、干干净净上课,老老实实上课,不要花里胡哨、突出自己,不要往自己身上抹金涂银,而是要突出学生,让学生有所得。
2011年我第一次聆听了于老的课堂展示课,对于我的教学冲击可谓是暴风骤雨般猛烈。当时我语文教学正处于瓶颈期,对于如何进行语文教学一筹莫展,感觉自己的教学老是在语文教学的外围打转转,兜圈圈,深入不下去,找不到突破口。语文课堂教学抓不住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用力不均,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效率低下满堂灌。学生语感训练不到位。有时课文上完了,学生还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时上课硬是把好好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讲解味同嚼蜡;感觉在讲台自己就是一副面目可憎的样子。讲的吐沫横飞,牵引学生去学去探究,学生的收获却如竹篮打水。学生成绩考的不理想,我就吹胡子瞪眼,拍桌子扔板凳,脸红脖子粗,把考的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或嗷嗷大训一顿,或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言相劝。好像他们考不好有多么的十恶不赦,现在想来是自己眼睛只盯住那个让自己一时欢愉和所谓维护面子的成绩上,把学生冷冰冰只当作一个盛装知识的器物来看待,唉,现在想来极其后悔。
幸好在最为迷茫的时候碰到了于老,于老的语文课堂十分扎实,十分朴实,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他语言和蔼,春风化雨,将自己的身子蹲下去,走入到学生的内心中。他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设计,始终把儿童放在中心的教学观念深深嵌入我的内心。于老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一次回归。我于是做了于老教学的追随者,潜下心来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怎样教语文》、《做最好的班主任》、《致教师》、,《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育》-----,认真研读课标,明白自己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探究语文到底该教给孩子什么,找准教育语文的方向。我也走到孩子中间去,和他们一起玩耍和学习共成长,发现孩子有时候要求很简单,简单到只需要你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于老说要注重经典诵读,为此我和学生展开经典诵读比赛,和一级一级的学生一起背诵经典诵读,背完小学的古诗,背初中古诗词,有的孩子甚至流利完整的背诵《春江花月夜》,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在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愈觉得自己年轻充满活力,正向于老说的那样,教了一辈子语文,终于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我也希望这样,等到自己退休时也保持一种老顽童般的孩气。在引导在备课中,我也真真正正的先读熟读透甚至背诵课文,我深知熟悉教材开展语文教学的第一步。结合生情,深入文本思考教学方法,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接受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教学环节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语言不需要华丽,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语言就是最美的教学语言。对于三维目标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教学设计也注重了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生一起去实践,去观察,去体验寻找最为新鲜的写作素材,写作课上和孩子一起写作,泛读我写的文章,虽水平一般,但孩子从中感受到了习作的示范引领--------。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我慢慢的悟道了语文该怎么教,语文教师身上的人文性是引领学生最好的教材。语文课堂一方面要关注人的教育。一方面要紧盯语文的双基功能,这才是最好的语文教学。
李镇西老师说过一句话,学习于永正,不做于永正,仅就渺小如蚁我要说学习于永正,我要做于永正。他的教学精髓我还远远没有学到,还要努力的学下去,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我教学的追求。
患病期间,于老对待癌症的态度是“不怕死,争取活,好好活”。他面对生死大限的考验所表现出来的淡定和豁达,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人生豁达、对待疾病平淡如水实让人佩服。
记得阿累在怀念鲁迅先生的《一面》中的一句话:““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也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说于永正老师是同我们永远在一起的。现在于老走了!作为一名语文人,我想只有我们继续立足课堂,探求课改,以生为本,打造我们心中的理想课堂。这才是最好的纪念。
由于个人写作能力有限,词拙语穷,写不尽对于老逝世的怀念和悲伤之情,谨以此文献给在天堂的于老,也想写给想好好做好语文的自己和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