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与军事(范文模版)
【英文标题】sports and military affairs
hu xiao-m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作 者】胡小明 【作者简介】胡小明(1952-),男,土家族,湖北武汉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内容提要】体育与军事,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保持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在现代已经形成了一个既是体育组成部分,又可纳入军事领域的相对独立的军事体育系统,并在体育及军事活动中,发挥独特的、双重的作用。【摘 要 题】体育研究
【关 键 词】体育/军事/历史及现实作用
sports/military affairs/history and reality function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00(2002)02-0001-04
人类的蒙昧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为温饱而耗去全部精力,不能产生脱离谋生活动的行为。形形色色的身体活动,都紧密围绕着以生存为目标。
这时,人类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勇于征服的攻击性本能,通过自己所创造的竞技游戏表现出来。综合性体力劳动对体育的需求,使竞技的萌芽表现于战斗、游戏、择偶等活动以宣泄人类的原始欲求,也使一些貌似体育的东西时隐时现。但最早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竞技游戏,特别是人与人的身体对抗性竞技,几乎同时显现出体育与军事的萌芽状态。
军事对体育的历史性促进
按照某些体育史学家(如德国的费特)的观点,体育的起源可以上溯至原始公社时期部落间的战斗。原始的军事训练早已与体育的萌芽融为一体。中外体育发展道路上,都曾留下军事的强大推力所刻下的印记。古代各国在为应付战争而进行的军事训练中,创造出若干流传至今的丰富的体育内容。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埃及,出现了培养军官的专门学校,未来的军官在这里接受严格的训练,练习器械对打、赛跑、划船、游泳和摔跤;古文明的另一发源地两河流域,因无天然屏障常遭入侵,所以极为重视军事训练。人们练习使用弓箭、短棍、斧、矛、飞镖、剑、匕首等武器,学习掌握驾车、骑马等技能。亚述时期,国王常率众手持弓箭和利斧在专门的场地中与猛兽格斗。赫梯遗址的一段铭文说明,人们常分为两队进行战斗游戏,获胜者向神祭献战俘。古希伯莱人也重视发展体力和军事技术,具体的内容有练习弓箭、刀剑、投枪、掷石和游泳。《旧约》提到,拜尼米部落的一个人从阿菲克跑到希洛赫去通报菲立斯丁人战胜以色列人的消息,其距离不亚于马拉松跑,表现了极强的奔跑能力。古代印度的军事贵族刹帝利阶层,不仅要学习徒步和骑术、指挥战车和象队作战,还保留着练习射箭、击剑、抱腰式摔跤和马上游戏的特权。
中世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强盛时期全体男丁都是战士,采用全民皆兵的体制广泛开展军事训练。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为开展军事体育活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骑士们既要保卫自己的小庄园,又要替领主征战,因此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较全面的格斗技能。骑士教育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游戏(奕棋及球戏等)和吟诗,用许多时间练习技艺。中世纪后期出现了骑士学校,许多军事体育的内容后来改造成为18世纪学校体育课的内容。
在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田猎等军事训练制度,还有为适应阵战而练习队列阵形的武舞。学校的课程内容中,射、御等基本的作战技能是必修的。两晋南北朝,由于战乱的影响,军事训练倍受重视,兵械技术训练程式化,并产生了配以图谱的《马射谱》、《马槊谱》以及《骑马都格》等专著。唐代创立了武举制,按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举重七项进行考察,把对军官的选拔纳入科举的轨道。宋代创立了武学,学生须经严格的身体考核和技术考核方能入校;武选制度由中央选派武艺高强者到各路军中充任教头,在募兵与训练上做出了详细规定。为抵御北方的民族入侵,宋王朝还支持民间的“弓箭社”、“踏弩社”、“英略社”等习武自卫的乡社,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民结合军事体育系统。明清时期,一部分武艺从军事活动中分化出来,在民间发展为风格各异而种类繁多的拳械套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体系;一些练兵的手段,如射戏、角抵、冰嬉、水戏等也成为娱乐性运动项目,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古代体育文化。
军事对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的莫过于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了。近代体育最早进来的是军事体育,是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服务的。一百多年前,清朝的洋务派筹建近代军事工业,依照西方的办法编练新军,开办军事学堂,近代西方体育的某些内容也以兵操的形式引进了中国。洋务派从增强军事力量的目的出发,在新军中聘外国军人传授队列、刺杀、单杠、双杠、木马等训练内容,称为“兵操”。在北洋水师学堂等新式学堂中开设有击剑、拳击、哑铃、跳高、跳远、足球、游泳等项目的军事体育课程,这在客观上对推动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03年,清朝颁发《奏定学堂章程》之后,大批军人涌入各级各类学校任体操教习;与此同时军中也广泛推行新式陆军制度,西方近代体操和其他近代体育项目得以大规模地在军队和学校中推广开来。当时,军国主义思想的风行,也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了中国人的体育观念长达百年之久。
简言之,军事对体育的影响可归结为3个方面:
第一、影响体育的内容和手段,推动体育的发展。从古至今,武器和作战方式的演变不断对士兵的体质及军事技能提出新的需要,影响到体育的内容和手段。如从弓箭、车战、骑战、步兵阵战、散兵野战到现代化的战争,训练的方式也有射、御、战车赛、马球、队形队列、奔跑、格斗、越障碍、投掷、射击等变化。许多为军事所淘汰的训练项目,却在民间保存下来并广泛开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容与手段。
第二,影响体育的规模,客观上锻炼了人的体魄。从古斯巴达到近代的德国,许多国家面临战争的威胁时,都采取“全民皆兵”体制,对所有能作战的人进行身体及军事技能的训练,实际上是强制性地扩大了体育的规模,虽然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但客观上起到了增强整个民族体质的作用。此外,大规模军事训练的组织管理方面的某些经验,如设置层层机构、制订锻炼标准、体质调查等,为体育制度化提供了借鉴。
第三,给体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军事活动与体育活动虽然同属社会活动,但二者的目的绝不相同,军事的需要和体育的要求也有区别的。军事活动往往干扰体育的发展,频繁的战争破坏了体育发展所需要的安定环境。比如,在世界大战中,奥林匹克运动会便无法举行。还有,战争中死伤累累,战后还要遗下大批伤残者,这是与体育为增进人类健康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体育对军事活动的作用
战争,需要身体强健、性格彪悍、勇猛顽强、技艺不凡而又能吃苦耐劳的战士。千百年来,由于身体训练能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提高技能,因此体育活动成了满足军事需要的重要手段。
最典型的例子当首推古希腊。居住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斯巴达人,一方面要经常对付人数众多的希洛人的反抗,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掠夺新奴隶,所以频繁发动战争,以维持其生存状态。斯巴达妇女结婚前要和男子——未来的父亲一起接受严格的身体训练,准备做体格健壮的母亲,怀孕后还要加大运动量;生下的孩儿用酒擦洗,只有生命力顽强的婴孩才能免于一死。男孩长到7岁,进入少年团队接受极为严酷的集体军事训练,年满20岁,进入军营,直到60岁方可免于征战。而在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雅典,较先进的教育制度使公民们既是战士,又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男孩经系统的体育训练后,18岁入伍,两年后如无战争,则可离开军队。不少人终身从事锻炼,追求健美而匀称的体形。在每次古奥运会即将来临的时候,各城邦纷纷按约定的协定休战,并让已经集训了十个月的竞技选手们前往宙斯的祭坛前。当奥林匹克的圣火熊熊燃起之时,战争的乌云被驱散,使人们有修身养息的间隙。
近代欧洲,无论德国体操体系、瑞典体操体系的形成,还是体育从少数学校的小圈子向社会大规模扩展,都有深刻的军事背景。鉴于体育活动在加强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近代体育在军队中大受欢迎。各国还相继成立了一些军事体育学校,如丹麦王家陆军剑术体操学校,德国陆军中央体操学校等等。近代体育的内容渗入军队和军事体育专业教育,反映出近代战争方式的改变对人的军事技能提出的更高需求。
在中国,战争自古以来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卒体质的强弱和武艺的高低,因而很重视依据作战方式来变换体育手段,以选拔和训练士卒。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军队中就规定了各兵种的选材的身体条件,兵书《六韬》主张将“有大勇力者”、能“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能负重致远者”等不同素质特长的士兵分别编队。根据作战的不同需要,士兵要进行负重跑、举重、角力、跳跃、游水、投掷等训练,魏之武卒,齐之勇兵,在当时以善战著称。秦汉以后,蹴鞠成为练兵手段。唐宋时期特别盛行的击鞠,也是练兵的重要方式。明清时期一些民间传统技艺传入军中,如明代嘉靖年间少林寺武僧参加江南抗倭之战;清代军中设有专门延揽摔跤好手的“善扑营”。西方近代体育大量传入中国,对提高当时军队素质起到明显作用。清末著名的大通学堂、中国体操学校、重庆体操学堂等体育学校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军事体育的开展,使体育直接成为推翻封建王朝的利器。
第二篇:军事与管理
摘要文章通过中外大学生军训模式的比较,并且对中国大学生军训工作展开调研,查摆主要问题,进而创新性地提出构建大学生军训工作的七大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军事技能练习近平台、军事理论教育平台、对口专业战术平台、深化拓展素质平台、辅助教育平台、养成教育平台。最后指出大学生军训工作创新研究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校,军事练习,创新大学生军训工作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教育的一种非凡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和《振兴教育行动实施纲要》等法律文件都明确规定,大学生接受军事练习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每个大学生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高校的军事练习,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而且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普及军事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纪律性,促进成才等诸多方面都起到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的大学生军训工作存在政策欠缺、内容单调、衔接不足、方式简单等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改进完善大学生军训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参训积极性,正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对高校军训工作的创新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利于高校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开展军训工作。
一、中外大学生军训模式的比较世界各国均对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军事练习,在练习中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培养适合国际复杂局势和高科技战争要求的后备力量,从而使本国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外大学生军训模式自从200年前的拿破仑在巴黎理工学校开创军事练习以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相继在高校开展了以军事科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练习。目前,突出的国家有美、英、俄、法、德、印度、越南、波兰、叙利亚、以色列等国。其基本的教育模式是由军队负责的平时课程教学加集训的专门“军事团体”,但由于高校学生军训受各自国家政策、目标要求、经济实力等诸因素的影响,在其具体实施上仍有一定的区别。如:美国采用的是由军队军事学部负责的贯穿一至四年级的校内两时段教学加基地集训的“军官练习团”的模式;英国采用的是分陆海空三军在高校中组建专门的预备军官练习团模式;俄国采用的是国防部负责的分散练习加野营集训的合同制模式;印度采用的是军种对口施教的每周六节课教学加两次野营的“学兵团”的教育模式。也有个别国家如以色列、叙利亚等国,采用由国防部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学校实施的国防教育的模式。
(二)我国大学生军训模式我国的大学生军训试点是从1985年开始的。经军、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军训试点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军训路子。中国高校军训模式是:一是设立学生军训基地,由部队承训。学生真正能体验到部队生活,“军味”浓。二是部队到地方高校进行军训,属部队承训。是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所采取的形式,利用高校资源,在部队教官帮助下,对学生进行军训。三是高校自训,就是利用经过练习的高年级学生或学校复转军人组成学生军事教官队伍。少数高校采取这种形式,经济上较为节约,但“军味”较差。四是在高校内进行军学共训,这是一种以部队优秀教官为主,学生教员为辅的军训形式。主要是由高年级经过军训,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暑假期间由部队教官在校内进行集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可作为新生军训教员。当然还是以部队教员为主,学生教员为辅。从中外军训模式看,中国模式多样,不统一。要想高质量地发展下去,培养高质量的国防后备人才,还必须统一军训模式。国外军训历史悠久,模式统一,值得我们借鉴。
二、大学生军训目前存在的问题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组对学院2004级学生进行了军训追踪调研(04级学生于2004年9月至10月军训15天)。学生工作组向206名学生分发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军训期间内容的安排、军训强度、军训是否要改进等。本次调查,共发了206份问卷,回收189份,回收率达到91。75%。经过统计,38。1%的学生对军训期间的内容不满足,44。97%的学生认为一般;在军训的形式是否要改进上有71。96%的学生认为需要,仅有19。0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但在是否愿意参加军训的问题上,仅有34。92%的学生认为不愿意,剩下的均表示愿意参加,同时对军训的强度有53。97%的学生认为应该再高些。由此分析可见,军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但也反映出同学们对军训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经过调研分析,目前大学生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我国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军训工作的法规是:《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另外,在高校开展军训工作是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2。大学生参加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形式重于内容,军训作为素质教育有走过场之嫌;军训作为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但目前进行的普及型军训使得大学生的兵役义务并未完全履行;军训作为培养国防后备力量的举措,但大学生军训并未被列入国家和军队的预备役练习治理体系。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影响军训目标的实现。3.高校学生连年扩招,我国每年参训的学生近100万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必须用法规制度来规范,才能使军训在高校中健康地发展下去。4.军训具体内容各高校不统一。参训学生一律是普及型的军事常识课,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以国防建设为基点,有的着重于实用性的军人素质练习。因此,围绕军训的主要目标调整和统一学生军训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5.高校与中学的军训内容缺乏纵深的延续。目前高校军训内容陈旧,是对中学军训内容的重复,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形势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的知识甚至要比军训课堂讲授的内容还要丰富。因此,军训对大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6.军训教学方式单一。室内课堂讲授仍然采取灌输教育方式,缺乏多媒体技术参与,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室外练习缺乏互动,学生体力上付出不少,精神上也感觉疲惫,难以提高学生的军训爱好,军训效果不好。7.军训教育成果难以巩固。通过军训,学生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生活作风上有一定的进步,但若在军训后得不到巩固,其作用会逐渐淡化。有些高校尝试分时段军训,甚至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以此巩固军训的成果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鉴于以上问题,高校的主管部门以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训工作的同志们应当认真思考,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努力开创高校大学生军训的新局面,针对军训工作不断进行创新。
三、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创新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知识、新事物、新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求知欲。因此,组织大学生军事练习,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结合军训大纲赋予的新任务,不断创新练习手段,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成长。根据近二十年军训的工作实践,并且结合当前的形势,我们构建了七大平台,谋求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军训工作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注重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培养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团队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和增强国防观念。让学生了解军队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任务。对学生进行军队建设、历史回顾与现状评析,让学生理解在21世纪的国际形势下,在中国特色国情中,中国军队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激发爱国、爱军热情。
(二)军事技能练习近平台高校的军事技能练习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练习、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练习。使大学生初步把握士兵必备的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战术技能。了解基本战斗类型和基本战斗样式,把握我军先进战术思想和基本战术原则,研究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紧跟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立足世界新军事变革前沿,增加现代信息作战样式等内容,如电子战、网络战、黑客战、指挥控制战、精确打击战、计算机空间战等等,力求把大学生最关注的世界热点问题和最新军事知识信息,及时融入到练习当中。针对技能练习的特点,组织大学生到驻地部队、军队院校观摩分队战术练习,增强感性熟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部队每年组织的紧急动员演练、防汛抢险演练、应付突发事件演练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综合性实战演习,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锻炼。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军训站点,为大学生发表军事言论、研究军事思想、探索军事领域构建平台。
(三)军事理论教育平台高校军训中的军事理论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为提高教学效果,应当采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教学。为此要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一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资料;二是军事图片和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内容要系统、技术含量要高、信息量要大、配以解说词和背景音乐,运用视频动画技术,插播影像资料,提高教学软件的动感和流畅性、互动性,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在军事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设网上课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该课程的学术研究动态,以便接近理论前沿。
(四)对口专业战术平台要充分发挥院校自身优势,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口专业战术练习。
(五)深化拓展素质平台高等学校的教育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差别不同的教育方案。
(六)辅助教育平台针对军训师资严重不足的现实,要充分发挥高年级国防生的补充辅助作用。近几年来,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这些国防生通过进行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的学习练习,军政素质比较好,能够进行军事练习的辅助教学。同时,让高年级国防生参与学生军训工作,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养成教育平台大学生军事练习所产生的教育成果,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应当保持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期间,处处体现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饱满的爱国激情、良好的军容风纪、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极大的集体荣誉感。要让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军人的角色,在思想政治、军事技能、组织纪律等方面体会到做一个新时期军人的感觉,熟悉到军人的使命和任务,学习到军人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领悟到军人的光彩和荣耀。
四、大学生军训工作创新研究的意义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创新研究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方法和江泽民新时期国防教育思想的指导,创造性地提出多媒体教学、对口专业战术练习、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军事技能练习、深化拓展素质、辅助与养成教育等七大平台。从政策上提供宽松的环境,组织上保证军训质量,制度上完善军训成果的巩固;建设性地强调行为练习与理论教学并重,集中练习与课余活动(包括网上教学)相结合的设想,不仅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贯彻军事课教学大纲,能够保证军训效果军训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的七大平台,强调内容和形式并重、集中和分散教学结合,即:提高处世能力与增强思想意识并重,集中教学练习与分散学习活动结合,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军训大纲和军训质量的落实。这种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军事教官、学生辅导员、国防生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高校学生军训更加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增加学生军训的吸引力,提高其效果。
(二)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高校贯彻《国防教育法》,普及和长期坚持国防教育目前,大学生的军训工作离不开部队的大力支持,这是军训质量的基本保证。然而,全国所有高校都由部队参与主训,这无疑给部队增加了巨大压力。军训创新研究设计了坚持学生军训由部队支持,国防生辅助的模式,减少承训官兵的比例,不仅可有效地减轻部队的压力,也可保证学生军训的质量,有利于贯彻《国防教育法》,使学生军训工作普及和长期坚持。
(三)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巩固军训成果,深化拓展素质军训创新提出让高年级国防生经过培养后承担军训的施教任务,这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有指导地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军训,不仅为军训培养了师资骨干力量,也为军训成果巩固在组织上做了充分的预备。同时从深化拓展素质的角度提出训管衔接、教养一致,不仅从工作上而且从规章制度上对军训成果巩固进行了完善,从而使军训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四)军训创新研究符合实际,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军训创新研究是针对高校扩招后对部队承训教官需求量大和所有高校都将开展学生军训但尚未形成规范的军训模式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它不仅符合实际情况,对于减轻军训对主训部队的压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又可在部队承训官兵的指导下让高年级国防生施训,保证和提高军训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大学生军训不仅是在学生思想作风和身心素质方面的练习与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校园内形成积极、健康和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军训工作还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精心策划,科学运作,在总结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军训工作的创新思考与研究,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致力于军训工作创新研究的同志们应当不懈努力,深入研究探讨军训工作内在规律,大胆提出军训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全国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献计献策。参考文献[1]任宏权,雷金火。高校军训“2+1+1”模式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5).[2]胡斌。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战术练习[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7-26(7).[3]裘静芳。对高校军训工作引入体育教学内容的初步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91(3).[4]熊静。大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5]宋海峰,叶全利。对大学生军训的调查与思考[N]。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05(4).[6]朱信号,龚衍丽。大陆与台湾地区普通高校军训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
第三篇:政治与军事
政治军事论文
学号:120120301131姓名:窦辛2014年6月9日
军事是政治的一部分,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是一国或者集团用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方式,而目标和目的往往与利益有关。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空洞、拗口。举个简单的例子,游牧民族为了得到一块好的草场,常常和别的族群发生冲突,甚至演变为局部的暴力行为。谁能在战斗中获胜,谁就能得到好的草场,养更多更肥的牛羊,得到更多的利益。这正是放牧人为了达到获得更多牛羊(放牧人的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暴力手段(放牧人的军事行为)。
说到军事,不能不提到战争。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生于90年代的我们,早已远离了战争的年代。但是,在新闻联播里仍能看到其他地方时有发生的局部战争。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在中东地区经常发生的一些流血冲突。不经意间开始留意这方面的新闻和相关的信息。
20多天短暂的伊拉克战争,是目前战争史上运用高新科技含量最高,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一次。而高技术战争的基础是高技术,发展高技术仅仅用有限的国防经费是不够的,需要有国防经济整个系统来支撑。而且光有钱还不是唯一的条件,国防技术人才和国防技术设施要与高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为了发展高技术,需要动员整个国家的尖端技术力量,而不单纯是军事技术力量。经费和技术,是发展高技术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我们应该看到伊拉克国防意志和传统的作战模式与现代化装备齐全的美英联军的国防意图和现代化作战模式的利与弊。新时期对国防的影响和世界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向。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加强我军信息化和机械化建设,积极做好新时
期军事斗争准备,推动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势不可待。这就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做坚实的后盾,为其提供物质上的支持。然而国防建设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是由科技和工业实力所保证的,合理的国防建设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盘活个企业间的联系,可以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科技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国防建设有了,军事力量强大了,我们才能更安心的发展经济。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化军事变革中的国防信息化是依托国家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作为其发展动力的,并植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基础之中。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雄厚的自主创新和生产能力,这为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军民一体化的加速实施,中国的国防实力将更上一层楼。
从现在世界发展的趋势看,许多国家通过增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特别注重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增强经济实力,提高民族凝聚力等,实现富国强兵。二十一世纪国家之间的较量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以经济实力为先导。没有实力就没有外交地位。在世界史上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个国家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却拥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国际地位不是天生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在唐朝时期,中国国力在国际上是最强的,当时几乎每一个欧洲大国都与大唐有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不仅因为大唐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而且那时大唐的军事力量也到了相当强大的地步。到了明朝时期,中国在海上武装力量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实力。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国防力量的有
机组成部分。换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全身心地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构成战争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装备及人与武器的组合方式,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高技术战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较量与对抗。作为战争主体的人,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其科学有效地运用于战场上,谁就可以获得战场上的主动与优势。因此我国更要加强对公民个人国防教育的培训。我们是祖国国防建设的后备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纵观国际形势,我们需要培养一种世界的眼光,军事理论课就是培养我们基本的国防知识和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和为国效力的精神。现代战争告诉我们战争就是人民的战争,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必须依靠于人民的力量,我们就是未来战争而需要的复合型人。祖国的重任肩负于我们身上,祖国仍需加强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增强民族意识学成报效祖国,祖国明天辉煌关系我们,祖国明天会更美好。
第四篇:国防与军事科学论文
军事技术的演变
与
战争方式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食物、需求、领土等原因爆发了无以计数的战争。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其科技及军事技术的发展程度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各个时代的战争方式的差异。武器的先进程度,决定战争的方式。
人类历史上共发生了三次大的军事变革。第一次是从冷兵器发展到热兵器的军事变革;第二次是从热兵器发展到机械化兵器的军事变革;第三次即目前进行的由机械化兵器向信息化兵器发展的军事变革,也即新军事变革。
1. 冷兵器时代
(主导兵器是金属武器装备)
在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制造使用石刀、石斧等简单的生产狩猎工具,这也作为了早期战争时使用的武器。冶金技术的出现,使兵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金属的刀、箭、矛、盔甲等,逐渐代替了石器武器。马匹、以马为动力的战车、风帆为动力的战船也在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当时的兵器是靠人的体力操作,这就决定了其作战方式只能是集团布阵,短兵相接,以火把、击鼓等为信号。双方战争的优势只能在作战勇猛程度,后勤补给快慢,人数多少上得以体现。军事技术含量较低。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军事技术的发展也较慢。
2. 火器时代
(主导兵器是以化学能为基础的火枪火炮)
火药的发明,标志着军事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如,燃烧性、爆炸性、管形火器,有人控制的火炮和枪等具有较大杀伤力的武器,应用于实战中,大大提高了战斗效能。以火药为基础制作的武器杀伤力较大,在战争中使用火器多的一方,处于战争优势。
但由于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基本处于封建社会,生产停留在手工业方式,科学技术发展较慢,因而军事技术发展也较慢。在火器出现后的700年间,冷兵器在战争中仍占重要地位。直到17世纪中叶发明刺刀后,其他冷兵器才被逐渐淘汰。
3.机械化兵器时代
(主导兵器是飞机、坦克、军舰等机械化武器装备)
二战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蒸汽机的发明,冶金、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的发展,为近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使它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半机械化半人工方式的兵器,如,自动装弹的枪炮,坦克,飞机,航空母舰,潜水艇、水雷、深水炸弹、声纳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大量装备了各型飞机,协同地面部队或舰队进行大规模作战,对敌方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目标进行轰炸,取得了巨大效果。采用较为先进的观测、瞄准和指挥器材,特别是使用了雷达组成的防空武器系统和采用了无线电近炸引信后,防空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新型武器---核武器的出现,迫使二战的结束,以美国为盟友,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为战胜国。因核武器极具毁灭性,因此有核国家之间相互制约。
当时的战争拥有较强大的科技基础,科技技术高的国家,便处于战争的优势。
4. 信息化兵器时代
(主导兵器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武器装备)
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的呼声不断高涨,需要一种对物资和能源的破坏消耗较小、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小、而对本国经济政治有利的局部战争,即所谓四两拨千斤的战争。而信息化战争恰好符合霸权主义的政治和军事需求。
物资、能源和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信息化战争以前的战争中,物资、能源的地位更为突出,是主要的战略资源。但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资源处于首要的位置,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何种形态的战争需要何种性质的军队于之相匹配;反之,军队的特性也影响战争形态的演变。在信息化战争中驰骋疆场的主力只能是信息化军队。
在信息化战争中,对作战手段、作战思想和战争进程发生主导作用的军事技术是信息技术。战场的指挥依赖于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指挥控制系统;侦察、监视、战场评估需要各种先进的电子、光学传感设备;突击兵器更离不开各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确导引技术。信息化战争上的几乎所有兵器都是信息化兵器。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成为战场攻击武器的主角。二战时飞机投掷炸弹的误差近千米,而在伊拉克战争中这种误差已缩小到几米。
现代的战略有着周密的策略,如精密的军事指挥系统,先进的侦察技术与信息获取,强大的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核防护技术,反导弹反卫星反潜艇技术、战略预警系统,使得战争有着高超的技术含量。
如,1999年发生的科索沃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可以称作信息化战争的战争。作为战略进攻方的北约部队,大量使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化武器装备,运行已经构建的信息化战争系统,打了一场与其政治、军事战略相匹配的信息化局部战争。北约部队使用的占其总弹药量35%的精确制导弹药摧毁了战场74%的攻击目标。双方广泛开展了信息战和信息反击战,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电子战、斩首战得到运用。信息主导体现于战争的全过程。信息化战争的发展使战争体系的效能不断提高,人类的战争能力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
纵观历史,可见,科技的先进程度,注定战争的优势方。有相同的军事技术,作战只能对抗,而科技先进的一方,则会处于优势。
未来军事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军事需要,在当前世界面临新的技术革命,超级大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情况下,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用于军事领域,这不仅将使现有的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性能加大改进,还会促使新型高科技武器的产生。
经济实力主要是科技信息实力的支撑。因此,想要发展建设强大的国防体系,必须极大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只有强大了,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实力。
第五篇:物理与军事论文
物理军事与论文
现在的战争大片,吸引我们眼球的不仅是宏大的战斗场面,还有其崭新的战争理念,这些综合集成、一体化作战模式让本对军事感兴趣的我很是耳目一新啊。而这些作战模式跟我之前了解到的战争模式不一样,全都是物理信息化战争。
在18世纪,老式滑膛炮发射的球状实心弹丸,可轻松打烂纯木质的风帆战舰; 而19世纪,工业革命侧重的铁甲战舰令炮弹的杀伤效能遭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而从此以后,甲与弹的对抗陷入了一场矛盾螺旋的激烈竞赛,尽管新兴线膛炮发射的锥形弹体具有更强的破坏力,但钢板表面感化技术的出现却使防御力再一次走到了前面。金属材料,特别是钢铁,之所以自古至今一直被人类所重用,坚韧并存的宏观品质是其胜出的核心,而此特性的微观来源便是自由电子组成的金属键--当金属原子之间受外部应力、产生相对位移之时,自由电子依然可以将大家粘在一起,这便是韧性的微观来源。而“结合强度”更高的共价键,由于原子间相互锁死,受宏观外力时往往不能均匀分担,从而造成局部应力过大而断裂,这便是玻璃硬而脆的宏观特性来源。自然界硬度最高的金刚石便是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忝的晶体结构,将碳原子共价键的高硬度与铁原子金属键的高韧性,取长补短、有机结合,便是铁碳合金--钢的本质。含碳量越高,钢就越“玻璃”化(硬而脆),表面渗碳则是仅对钢板表面硬度的进一步强化,同时保留了内部的韧性,其实此种工艺古代刀剑便已有之。近代海军装甲钢则是更大规模、更高尝试的工业化表面渗碳,这使得早期装甲舰时代,方略战舰在敌人炮火下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存力,介于此时代火焰穿甲技术的无力,日俄对马海战中便大规模使用爆破燃烧进行攻击。
而二战后“陶瓷装甲”的使坦克防御终于走出了纯钢路线--真正地微观“共价键”晶体结构,突破了金属的硬度极限,当然“硬”和“韧”不可兼得,不同材质扬长补短的复合装甲才是实用之物,事实上随着每一代复合装甲的发展,其内部结构都会有各种复杂的演进,第一种复合装甲出现在苏联T-64坦克上,氧化铝陶瓷被做成球状嵌入主装甲中,其后的T-72必胜更廉价的玻璃纤维,即二氧化硅。而美国后来制造了当代复合巅峰之作 --贫铀装甲,M1A2。现代复合装甲之所以对破甲射流具有额外的高防护力,除了硬质夹心外,实际上的大厚度,对射流的偏转、扩散起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武器装备“攻”压倒“防”之势日趋明显,战争中的牺牲总是不可避免,但命更硬的炮灰右以牵制更多敌军资源,为己方胜利增添上更生的砝码,甲与弹对抗的矛盾螺旋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