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人本关怀

时间:2019-05-13 00:0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渗透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人本关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渗透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人本关怀》。

第一篇:渗透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人本关怀

渗透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人本关怀--------南京小班化教学研修有感

今年暑期有幸到南京参加小班化共同体教学研修,聆听了南京的同仁们小班化教学研究成果的报告,感受了小班化教学的成长的历程,体验了小班化教学的模拟实践。对我来说是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让我对小班化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中体验最深的是渗透在小班化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的浓浓的人本关怀。

张言松校长的“小班化教学管理实践”,对比加拿大中学与中国中学教学,美国教育关与中国教育观,加拿大中学注重培养显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意识,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协调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注重强调批评性思维,学校为学生早日适应社会,提高各种能力提供条件,美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公民,美国人认为,从整体讲,学校培养不出天才,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对比中外教育,我听懂了什么叫“全纳”。

周波校长所在54中的办学理念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奇迹;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奇迹;每一个教师都能成就奇迹。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凡者不凡,优者更优”。教会学生向“文本学习、向同伴学习、向老师学习”。他们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校的环境到班级对学生的教育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他让我读懂了什么叫“奇迹”。

施璐嘉老师的“相遇儿童成长的美好”,坚信学校应该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地方,是家的延伸,而不是一个冰冷的禁地,让教室充满家的温馨。教育不仅仅是角色和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小班化教学中注重家校的联系,注重家长的参与,让教育落实到儿童生活的整个过程。

从“群体儿童”走向“个体儿童”;从“尊重儿童”走向“读懂儿童”;从“引领儿童”走向“发展儿童”。她的“六顶帽子思维发”教会每一位学生思维的方式,体会思维的过程,着眼于儿童后续的发展。她让我体味了“家校合作”。

严必友所长的“激活每一个迈向专业化的小班教学,指出从“小班”到“小班化”是一个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动态的、深度变革的过程。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介绍了南京小班化教学形成过程。“幸福每一个”为核心的基础理论建构了小班化教学的体制,研发出丰富的小班教学策略,让普通学校因为小班化教育而精彩。他让我理解了什么叫“小班化”。

如果说前面几位的发言让我在思想上对小班化教学有了一个新认识,那么邱激扬老师的“高效合作的行动研究”对我们进行小班化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的指导性。从如何分组、如何合坐、如何分工、如何和作,对整个小班化教学流程进行模拟,教师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气氛和谐融洽,他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归属感”。

小班化教学相对于常规教学更注意全体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的后续发展,更关注的是如何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让教育回归到人的教育的本位。这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打开了另一扇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相信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之路在每一位参加研修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第二篇: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

目录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洋溢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乐学”和“会学”的培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健全人格形成的引导.............................2

(四)良好审美情操的培养.............................2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必要性...............2

(一)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2

(二)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

(三)人文关怀渗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3

(四)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3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3

(一)前提—尊重个性差异、发展良好个性................4

(二)关键—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

(三)途径—鼓励真情实感,培养创新精神................3

四、语文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注意事项................4

(一)注意避免混同于思想品德课........................5

(二)注意避免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6 参考文献目录.........................................7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呼之欲出。人文关怀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表现出来?为什么要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应具备怎样的策略?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探讨了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以及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关怀渗透 实施必要性 实施策略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试图改革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关注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呼之欲出。在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含义该如何解读?为什么要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应具备怎样的策略?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的教学理念进行探讨。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

(一)洋溢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

在语文教材中,无处不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语文教材传达出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感受、体悟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文章所传达的精神产生共鸣,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高尔基曾不无道理把文学称之为“人学”,因为文学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中心,从具体的社会事件和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境遇与遭际、欲念、情感、意志、行为和理想出发,体现着人性的特质。因此,文学在人文关怀领域,不仅表现在具体性与生动性上,而且在内涵的丰富性与渗透力上,都是那些以抽象的方式认识和反映社会人生的其他精神创造物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语文学科不同于政治、历史、社会学科的原因。语文教材在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条件下,承载着传承本土优秀文化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任务。语文教材的任务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发展和思想素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人文关怀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等品质得到培养。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关怀不是矫情造作的,而是真诚的,具有渗透性、长期性和积淀性,它会像“春风化雨”般引起学

①生的内心共鸣,正如杜甫《春夜喜雨》诗中所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乐学”和“会学”的培养

引导“乐学”即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为此,很多教师往往在新课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贺拉斯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主张。第斯多惠对“乐学”提出了系统的看法。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乐学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乐学的教学原则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因为它关心学生的自由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会学”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

②起少年特有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叶圣陶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用教。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课程目标取代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指导。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 1 的语文课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体现人文关怀的渗透。因为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是让学生产生对真理追求的欲望和兴趣,更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让学生轻松、自由的发展。

(三)健全人格形成的引导

汪凤炎在《中国文化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面向21世纪,传承优秀文化、开创未来的中国

③人若要有所成就,就必须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应自觉地在学科的教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三不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把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健康人格的内容利用起来,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关怀渗透。

(四)良好的审美情操的培养

人文关怀是真善美的融合,三者缺乏其一,都将会影响人文关怀的渗透。真是认识的价值取向,善是道德的价值取向,而美是艺术的价值取向。美,不仅包括娴熟的教学艺术技巧,而且包括向学生传递美的教育内容,即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以及欣赏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巧妙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学生在正确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使语文教学获得真实效果。因此,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操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关怀渗透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必要性

(一)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关注人的生命意义、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课程。

在语文教材里,学生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的缤纷多彩,大千世界的丰富多样,人情的美好与冷漠。每一篇作品无一不渗透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改善着你的呼吸。语文课中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可能生活世界的建构,在与其进行对话的同时,进行自我观照和反思,从而达到自我人格境④界的提升。”课文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提炼出来,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结晶。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的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的表现手法以及静谧淡泊、超尘脱俗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郁达夫《故都的秋》通过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及眷恋家乡的情感。《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谦恭忍让、廉颇负荆请罪的美德懿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可见,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重要载体,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

(二)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的技能,而且应重视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

语文课程不仅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而且是培养人各方面素养的桥梁。在过去的语文课程教学中,由于工具性地位被空前提高,人文性地位一直被忽视。现在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人文关怀相吻合。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人文关怀渗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存在着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与传统的实用主义结合现象,使得“名与利”变得空前的重要,造成“人文关怀的失落”。有教育学者指出,要培养完整的人,要在完整的世界中培养人,作为教育领域的课程,应该而且也有必要面向人的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人文

⑤世界,使三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结合。如法国的库申在《论美》中讲到“除了真正的道德之外,道德美还包括任何精神的美。”真正的美是和高尚的、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美德的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润物细无声”般的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正确地区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依照美的规律”去生活,去工作。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人性美、《背影》的人情美、《谈骨气》的人格美、《岳阳楼记》的情怀美、《我的叔叔于勒》对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东西的揭露,则充分表现一种鞭挞邪恶的批判美,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帮助这些尚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是他们茁壮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针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四)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青少年从家庭独立的过程,西方的一些专家称之为心理性断乳。由于他们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心理出现多种矛盾,表现在情绪和情感上,主要是各式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而他们对这些需要的合理性的认识水平的主观状态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有矛盾。语文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注重在人文关怀中赞美人性,追求理性,弘扬个性。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 ;《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

(一)前提—尊重个性差异、发展良好个性

在当前,优秀人才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二是充分、自由发展的优良个性。当代社会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个体的独特性是人类社会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其生活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特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独特性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前提。

教育要培养人的个性,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确立自由、自律和自我负责的原则;其次要冲破大一统的局面,对教育的所有方面,包括课程、方法、制度等都重新加以认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获得发展的五个方面目标提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标新立异,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这些观点肯定了个性差异,有利于发展良好个性,体现人文关怀中对人性和自由的追求。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首先要把教师从“尊师重道”的高高讲坛和权威中解放出来。当然,这并不是从此否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主导作用,而是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学”为“乐学”。这将会促进师生之间关系更为融洽和谐的发展。其次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两点,一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关键—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鲁迅先生在抨击旧中国的教育方法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深刻的话:做父母的对于孩子“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患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⑦不会跳跃。”教师围绕教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按照教参的答案对文本进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学习心理疲软,课堂上倦于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所传达的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发展,无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和谐民主教学方式,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采取对话的教学模式是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对话是民主平等的,更多的是知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对话的教学模式比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更能令学生接受。对话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主体性品质的肯定,有利于唤起了中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同时对话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自己的观点,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三)途径—鼓励真情实感,培养创新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倡导教育的真谛。求真,做真人,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时,应该把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现实生活联系。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室可以看成社会的缩影。因此,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把社会现象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真情实感。人的潜能若能得到恰当的激发,就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人文关怀渗透的有效发挥,仅仅依靠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与交流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及时相应地组织各种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独创性,引导学生采用其特有方式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有效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的解读因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的不同,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观点和见解。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要求。

四、在语文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注意事项

尽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的最优化,但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这提醒我们在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意避免混同于思想品德课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无一不凝聚作者的心血,渗透作者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探索。于是,有人把语文学科看成充满了生命意义的学科。不少人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了“泛语文化”现象,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这样,语文课就变成了道德说教课,直接的后果是优美的文章、美好的情感也会让学生反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是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发现真善美,奉献真善美。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学应当体现人文精神,渗透道德教育。但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当立足于文本内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人文关怀渗透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情,根据教师的教情,恰当进行渗透。如果不顾课堂教学实际,不顾文本实际,不注重语言品味,胡乱解读人文精神,那就失之偏颇;如果不顾师生实际,不顾教学实际,不重视语文学习,硬性进

行道德教育,那肯定是本末倒置。

(二)注意避免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任何的教学理念只有符合客观教学原则,才能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具有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和充满诗意的人文情怀。这两者构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之上发挥和腾飞。这决定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决不能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是从客观科学理智的角度审视人文关怀渗透,从而避免了人文关怀的感性化,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以公式化的方法教授语文,强求死记硬背,再加以严格的课堂纪律,虽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无疑会压制学生个人的体会与见解,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新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除了学科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以外,我们还应要有给予学生情感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它既简单又极丰富,既具体又极空灵,既实际又极高雅。我们应该真正去把握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并以“大语文”的理念去适应新形势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注释:

①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篇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8.

②[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7. ③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8. ④黄佳楣.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2. ⑤张万兴,赵平俊.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90. ⑥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91. ⑦鲁迅.鲁迅选集(第5 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93.

参考文献

1、《浅谈语文教学人文关怀》,张桂玲,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29期

2、《基于人本思想谈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李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3、《人文关怀背景下的语文课程生命教育》,王天熙,辽宁师范大学,2014-03-01

4、《用语文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李珣、刘远清,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47期

5、《强化人文关怀,注重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人文教育》,刁品飞,课外语文(初中),2013年02期

第三篇: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内容提要: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中,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各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开创学校德育教育新局面。关键词: 德育现状 渗透点 渗透方法 渗透度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在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在当代,“以德治国”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之一。学校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先行者,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对塑造学生美好人格,培养优秀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我们要树立“实实在在,时时刻刻”不走形式、不作秀的德育教育理念。

一、认真研究德育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大量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身上具有很多优良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法 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兴趣爱好广泛等。但在重智轻德的人才观、文化产品审美错位,互联网繁杂信息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未成年人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缺少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缺乏进取精神,贪图享乐;沉迷于网络,生活虚幻„„

二、分析教材,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

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分析中。千万不能脱离教材,随意发挥,如果不能将德育内容和教材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就会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就会让学生觉得有强加的意味。我们的学生不但聪明,而且“反侦察能力”特别强,这样很可能会牵动他们的“逆反神经”,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充分驾驭教材,探寻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即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润物细无声”。

德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在找到合适的渗透点后,还要注意渗透的方法、形式和时机等,才能创造最佳的渗透范围,达到最佳的渗透效果。虽然我们时刻都要保持德育教育理念,但并不是每门学科每节课都必须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没有突破口,联系德育现状比较困难,不具备渗透时机的就不要牵强,只要与学生一起上好课,学好知识即可。我是一名电工专业的老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里,我觉得电工专业中的德育内容隐形的多,显性的少,因此就需 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形成一系列德育渗透要点,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其思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良好道德习惯等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需的从业能力,它应该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方法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协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学生学会”做人”比让他们学会“做事”更为重要,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我们就要适时地把德育培养目标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例如在《电工基本技能与训练》的授课中,通过章节内容的整合、实训技能的强化,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比如在照明线路安装中:让学生自由结合,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相 互配合,体验了分工协作的高效性,在布线阶段,让他们知道节约的重要性,在最后的试验阶段,则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所以德育内容要及时捕捉,及时融入教学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融入教学,掌握“渗透度”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切事物都是特定质和量的统一,都有自己的度。一旦超过这个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事与愿违也就不难理解了。从我个人亲身体验来看,在教学中有效地灌输德育教育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渗透度,俗话说:“世界上最难掌控的是人心,最难拿捏的是分寸”。要想把事情做得完美,就必须要在最难掌控的事物之上,做好最恰当的拿捏。所以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专业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给人自然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千万不能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喧宾夺主,这样就会显得矫揉造作而使学生厌恶。安全用电是电工专业中比较容易融入德育的一门课程,例如:在触电原因的讲述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讲述在生活中遇到的或了解的触电事故,并总结触电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安全用电的意识并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建立严格遵守制度杜绝事故发生的理念。但不能每次课都面面俱到,一定要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有机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与一体,真正寓德于教中。

四、及时总结,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而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网络遍及了人类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一定要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我们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只有掌握好计算机技能,熟悉了网络,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才能有效地管理学校、班级的网络设备,才能有条件去了解学生的网络意识和心理。才能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动态。

我们和学生交流的话题不仅仅是这个电路图怎么画,这个线路怎么连接,电路中出现了什么故障,我们还可以谈论最新的游戏,谈论谁的空间里感人的日志,谁的微博更新了什么新内容,要让学生看到我们不仅有严谨的作风、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更有渊博的学识,以及和他们沟通的能力,时刻彰显为人师表的力量。让他们想要和我们沟通,学会倾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未来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有了人生前行的方向。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经常浏 览德育教育网站,借鉴最新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地把德育的精髓贯彻教学始终。

有位优秀的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所以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

第四篇:小班化品德课堂中如何实施德育渗透

小班化品德课堂中如何实施德育渗透

梅建芳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在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环境下,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和交流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关键词】小班化

教学

德育渗透

随着农村孩子跟父母一起大量外出,以及教育布局的调整,农村小学的生源出现了自然的萎缩,很多学校形成了人数少于20人的小班。那么在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环境下,如何有效的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下面针对自己几年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探索,谈点体会。

一、在情境活动中渗透德育:

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内所平均占有的时间成倍增加。这样,在课堂上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情境活动教学。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这种教学途径很容易把德育渗透在教学中。

如在教二年级《长大真好》这个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展示会,让学生展示一学期来的学习成果,教育学生积极向上,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二、在模拟生活中渗透德育。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并在模拟活动中渗透德育。

例如,我们班级有一位肢体残疾的学生,他平常的坐立行走,让人看心酸落泪,但在学生眼里却成了非常滑稽的搞笑对象,我的心里留下极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学《我帮你,你帮我》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在课中游戏场一环节时,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一节课上,演盲人的小朋友连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而其他的学生也真实的感受到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晚放学时,有学生向我打小报告:“老师,××小朋友又笑话他呢!”那个被打报告的小朋友马上反驳:“老师,我马上就不笑了的,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

三、在动态讨论中渗透德育

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在班级人数较少的优势下,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动态讨论中,为了达到集体优胜的目的,每个成员都要动手动脑,积极参加讨论,贡献自己的智慧,为本组的成功尽最大的努力。这样既给了学困生机会和权利,也赋于了义务和责任,并能激发起学困生表达的欲望,产生内驱力;同时在合作竞争中,由于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这就能促进组员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也为德育的有机渗透创造了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渗透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如一年级《平安回家》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学习一些提防坏人、不要上当的方法。我在播放视频《防止上当》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假如你也遇到同视频上的小朋友相同的情况,你会怎么?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说要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有的说不贪小便宜……虽然这些想法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德育也就成功的渗透于讨论中。

四、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领学生在校园内外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课间捡垃圾”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由于小班化人数少的特点,更便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如教学第四册《美好的家园》时,我就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村里及校内的环境进行调查。了解环境的污染情况。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分工,1、2号同学负责寻找污染源;3号同学负责记录观察到的情况;4号同学负责拟订防止污染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合作,用许多办法了解到了小组所关心的问题,找到了美好的家园要有哪些条件。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德育效果。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这是教育认知名言,可见体验是多么重要。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依托活动,生动地开展活动,实现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就可以促成了有效的德育渗透。【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黄宏才;小班化教育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 2006年

3、黄向阳 《德育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努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渗透;教学策略;师生关系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构建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它充分体现了教育完全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一正确、科学的教育思想,确立了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是课标指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正确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基础的层面,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针和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依据,它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调控作用等多种功能。因此,教师能否制定一个恰当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我对《烟台的海》一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②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以及海与人的关系。③画出文中描述烟台的海特征的语句,能概括其特点。④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积累词汇并在课堂上通过口头表达,能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教学目标的正确确立。既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兼顾情意因素的培养,既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充分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摆正了教与学的主从关系。

二、选择恰当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步骤、途径以及所选择的手段、方法的总和。教育前辈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

(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语文教师应善于诱发学生的兴趣,根据教材特点,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运用各种方式,哪怕是几句简单中肯的课前导语,几笔简明有趣的板书,一幅引入入胜的挂图,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都能促使学生充满信心,情绪昂奋,兴趣勃勃地投入学习。我们必须全面审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动机等积极因素,相机激趣,努力使学生形成有意义、有自觉性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想学、爱学、主动学的心理需求。

(2)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课堂上敢于开诚布公地提问,自由流畅地发表见解,从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如果小珊迪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 “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小珊迪是一个()的人?”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将信用”、“不贪小利”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更应强调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拥有“点金之术”和“渔猎之技”,使其语文素养螺旋上升。如《天游峰的扫路人》可采用“紧扣文章题眼,统摄全文”法;《学会合作》可采用“把握中心句子,剖析全文”法;《烟台的海》可采用“抓准重点段落,举一反三”法……林语堂曾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情感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对于这些独生子女,谈及爱,他们表示出很难理解。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

(4)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作用。①必须把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含和情感内蕴,化教材中枯燥乏味的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形象的具体的东西,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积极主动去感知文字,理解课文,掌握知识。②必须处理好师生间的人际关系。要多给些信任和尊重,多给些理解和支持,多给些启发和鼓励,创设一种教师殷切期望,学生个体积极参与,群体努力齐进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氛围。这样学生特别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毫无顾虑地提出心中的想问的问题,争先恐后地解答自己懂得的问题,那怕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兴趣盎然地进行课堂阅读讨论。③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把知识教得活,让学生学得活,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以便让学生在宽松中主动积极地思维,在愉悦中获得真知,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如教《烟台的海》一文时,由于涉及到地理等科学知识,且学生未曾亲眼目睹,距离学生实际较遥远,若光凭抽象的说教讲解,学生学得乏味,认知亦肤浅。一旦借助录相或多媒体辅以教学,学生情绪即刻高昂起来。他们边看图像资料边听讲说明边讨论交流,多种感观同时活跃起来,很直观地了解了烟台海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语也理解得更透彻,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从心理想学、乐学、学得津津有味的状态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化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赏析课上,教师是“话题”的组织者,又是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共赏,教师必须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揣摩他们的内心,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阅读课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是内容的引领者,又是耐心的合作者,为学生独立的有个性思考,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语文活动课上,教师应该是整个活动的编导者,又是机智的开导者。语文活动课是整合学生综合知识的一种新课型,教师在活动开始时要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程序,导趣、导向、导路。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开导,这种开导主要在思维方法上的,应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促进学让他们得到个性的发展、知识的拓展、各种能力的提升。

下载渗透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人本关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渗透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人本关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数学课中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

    浅谈农村小学小班化数学教学 【摘要】农村小学教育的小班化已成为教育的一种共同趋势。由于农村学生数的减少,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老师的关爱,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

    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最终定稿)

    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 今年,我有幸担任了小班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识到,小班化教学体现了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识与情感意志......

    学校精细化管理之“人本关怀” - 副本

    学校精细化管理之“人本关怀” 学校精细化管理,是推进学校发展的管理,是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它涵盖了学校管理各个方面,今天我在这里......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 . 曾利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澧县码头铺镇中学陈云 摘要: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有......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茶文化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茶文化 【摘 要】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居我市著名的茶经营区域的五块石小学,将茶文化的学习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在“识茶、说茶、品茶、争......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渑池县城关镇xx学校xxx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