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红梅教学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苦中作乐,乐中有得,得中有悟
——“课内比教学”心得体会
沔城回民中学 唐红梅 金秋十月,一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举措“课内比教学”活动在沔城回中悄然拉开了序幕。上课、研课、听课、评课,老师们忙得不亦乐乎!但我们苦中作乐,乐中有得,得中有悟。
在活动中,我用心的聆听了各年级语文老师的课。置身于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她们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她们或浅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作为其中一员的我深深感到这次赛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
教学比武活动虽已结束,但那一张张纯真可爱的脸,课堂上灵动的智慧火花,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一次又一次把我的心把我的思绪拉回到课内比教学活动现场。每每回想,细细品味,便觉着那是给我送上了一份豪华丰盛的视听盛宴,犹如醍醐灌顶、唇齿留香的满足,让我回味无穷„„
一、教师的语言是艺术魅力的升华
语文教师也是一个艺术家,优美的语言能感化每个幼小的心灵,引领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感悟人生的美好。他们可以在美的语境里陶冶情操,体会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例如:马杰老师执教的《说屏》,马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学生的大胆想象,精彩的回答都是源于魏老师优美的语言。
当我听到马老师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孩子们的妙语连珠的表达,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听马老师上课那就是在细细品味着一杯淡淡的,散发着清香,又令人回味的一道茶。我明白了:原来,语文教学的艺术是那样的清新淡定。而我,缺乏的正
式这样的魅力。看来,要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语文老师,能在教学中有信手拈来的好词佳句,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还非一日之功啊!
二、艺术的魅力是扎实基本功的体现
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特别是老教师们,个个也不甘落后,纷纷奔赴“战场”,通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尤其是课件的制作等,更是体现出了老师们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
这次活动,令我感动的是执教二十多年的老教师雷云桃老师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课前她没有通知学生预习,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凭着雷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课。从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到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线索,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再回归到文本,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最后到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雷老师为了上好这一课,在课后,是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花了大量的时间的。所以,我和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才会品尝到语文的美与甘甜,才会感受到整堂课真正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雷老师的敬业、渊博的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并非她的一日之功。我被她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明白了:作为老师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同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要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定会探索出适合新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的最好教法。由此可见,“课内比教学”活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需要。
三、思维活跃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舞台
走进八年级的课堂,随处可见孩子们多了一份沉稳,但这份沉稳背后所隐藏的,也是语文课堂上所不应该有的那样一种沉闷。我们时常在办公室探讨如何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老师,谁都希望自己的努力付出能够真正在这代孩子们的人生中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在观摩赵静老师和胡俊老师的语文课时,我发现老师们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到学生的。以赵老师的授课《台阶》为例,在赵老师亲切的感染力、清晰的教学思路和语言表达中,我真切的感受到父辈们那深沉的精神世界。赵老师有效地抓住了文本的情感线索,抓住了文章细节描写去感
受那事那人,引领学生们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力地将父亲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了学生们眼前,听罢令人深思,久久回味。又如胡老师的授课《背影》,抓住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和揣摩,并巧妙地设计问题,向学生们提问诸如“你们的父亲为你们做过哪些令你感动的事”,从而深层地挖掘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融入其中,并且在末尾设计了课外延伸,让学生们写一篇给父亲或母亲的练笔,这些做法都很好的提升了语文课的趣味性,并且充分地利用了语言表达的效果,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此可见,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们中间是何等重要。因而提升课堂效率,激发学生们去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必然还要从我自己着手去努力。
四、师生角色的转变,自主合作的方式是学习的关键
师生角色的转变,自主合作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以朱老师执教的《诗海泛舟 放飞心灵》一课为例。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程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课堂上,同学们自觉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不亦乐乎!就连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也很投入,他们或查资料,或冥思,或交流,人人参与,个个互动。在成果展示时,许多环节精彩纷呈。如:“盒子军团组”的“主题赏析”:泛舟诗海,我们和东晋英雄曹操一起,临碣石,观沧海,不仅欣赏到了雄浑浩瀚的大海,更体会到了诗人比海还宽广博大的胸襟;泛舟诗海,我们和唐代诗人王湾一起,走山路,过水路,不仅欣赏到风和水顺的河川,更体会到了诗人如归雁般思乡的情感„再如,“以书为友”自己谱曲创造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曲调和谐婉转,打动人心。还有如马雨薇同学为《天净沙 秋思》配的画,王颖同学自创的诗,周烁同学的手抄报等等,都非常优秀。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看着这些活泼好学的孩子,我由衷地感悟:如果把课堂比作海洋,那是因为有了这些碰撞的水滴,否则,课堂也只是一潭毫无生气的死水;如果把课堂比作花园,那是因为有了这些馨香的花朵,否则,课堂也只是一束毫无灵气的假花。
“诗海泛舟,放飞心灵”这节课虽暂告一段落,但朱老师的课在我面前展示出了一个碧波荡漾的诗歌海洋。让我看到了再语文的海洋里遨游的一群学子,尽情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无穷魅力。
“课内比教学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凸显合作互助精神,实现教育相对的均衡发展。这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路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变,带来的是一种活力,一种精神,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它将促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共同在苦中作乐、乐中有得、得中有悟中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唐红梅+浅谈批评的艺术
浅 谈 批 评 的 艺 术
姓名:唐红梅
浅谈批评的艺术
【摘要】:学生在犯错后,老师应该避免不问缘由、不注重方式的对学生进行批评。
在整个批评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用爱心、耐心来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关键词】: 批评 方式 艺术
学生,顾名思义,是一个处在学习状态的群体。他们在学习中成长,这条成长的路不会是笔直的,偶尔他们会犯错误,这时进行批评教育的方式就尤为重要,方法正确了就犹如拉回一匹脱缰的野马;如若方式不恰当,就适得其反。批评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这是一门艺术。下面就浅要的解析一下,作为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保护学生自尊心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在他们进入学校后,进入社会前,都处在一个备受呵护的状态,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在家有家人的宠爱,在学校有老师的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可以说是在“大棚”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学生的自尊心是较强的且是容易被伤害的。老师在批评教育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较强的自尊心,采取一种委婉而有力的方式,而不是选择直接的刺激的方式。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也很不错,十分的聪明,但是他上课有时会走神,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我的眼神一瞟他,他就低下头。当我问及他为什么不积极回答问题时,他讲出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个事情。一次他忘记做作业,语文老师把他直接“请上”讲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教棒一下一下的戳他的头部,并恶狠狠的数落。在这个例子中,那位老师也许只是想让学生明白不做作业是不对的,但是老师选择的方式过激,“人非草木,孰能无过”,这种偶然的小错误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大可轻语一句“明天把作业交给老师,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好吗?”较之拿教棒直指学生,这样的做法既不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这次原谅我,并
不代表忘记写作业不是错误。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一名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很大一部分是与老师在一起的,老师的言行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批评学生时不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上的伤害是会伴随学生终身的,就如同我的那位同学,因为老师一不小心的伤害,就此失去了上课勇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勇气。
二、平等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让学生在老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儿的关切”。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相当于融入了一个同龄人的世界,此时较之于家长和长辈沟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探讨一些话题,他们有自己的小秘密不愿意对至亲的人说,却愿意告诉同龄人,这是他们童年期内心“只对朋友”开启的特性。然而,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老师有可能是居高临下的姿态,“你这么做是不对的,那么做是不对的”。这种对话是毫无意义的。为了平等的对话的展开,老师应该主动转换自己的身份,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他认识和分析错误。再者,话语权上应该也是平等的,学会去倾听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老师可以从他们犯错的思路中找寻根源,也许老师会发现学生犯错是有特殊原因的,也许是老师误解,平等的对话就可以避免老师误解“一棒子打死”学生的现象。这学期在教学《井底之蛙》时就出现过这样的一件事:当我问及“你们学了《井底之蛙》有什么感受”时,有一个学生回答:“我觉得蛙有蛙的快乐,鳖有鳖的快乐。蛙即使到了大海上,也享受不了鳖的快乐;鳖到了井底,也不会像蛙一样跃、攀、躲、跳。是否感觉快乐,要看什么样的环境适合自己。”当这个学生回答完,班上其他学生哄然大笑。这时,如果我不及时制止这种行为,也是一味的嘲笑,没有去分析这位学生从另一个方面解读了《井底之蛙》,想当然的认为此学生的品质有问题,那么就会造成很大的误解,有可能这个学生会感到委屈、难过,但他不敢说出口,只能接受同学们的批评,那么可以说我们的老师就此抹杀了一个聪明的天才。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是有超强的创造力的,他们也许会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常规的想法,老师不能居高临下劈头盖脸的就批评,要给予学
生话语权,让他们能够有机会阐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这之后,如果老师觉得学生的看法有错再进行批评教育。
三、直陈利害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不代表,老师在学生犯错误时要保持沉默。在得知学生犯错的原因后,老师如果对于学生采取放任态度只会让他们走入歧途。就这一点而言,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老师应该直接提出再继续犯错的后果,但在掌握处理分寸的同时要注意到,不能揪住错误结果不放,无休止的对学生提出无谓的批评。老师这种直接陈述厉害的方式,没有过分的停留在错误本身,而是把重点放在你以后千万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样既安抚了学生犯错后的恐慌心理,又单刀直入的提出了警告“你以后不能这样做!再这样下去„„”用严厉的言辞让学生意识到继续犯错会产生不堪设想的结果,在学生意识到危害后,老师应该实时的给予学生以安慰“只要你不这样做了,你还是一名很好的学生”等等,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不过分受到惊吓又使他们明白了严重性。
四、循循“善诱”
这是一种隐形的批评方式。有时学生在做错事情后可以很快的意识到这种做法不正确,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学生却不能意识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某种错误的价值观误导了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直接提出批评,即使再委婉也会引起学生反感和抵触情绪。此时需要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的存在,从而自觉地改正错误。这一点明显的表现在小学生身上,他们的情感、意志都处在不成熟阶段,易受环境的影响,“习得”成为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喜欢打乒乓球,但是有个别打得好的同学,就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一起打乒乓球,别的同学想跟他们一起打,他们也会直说“你们打得不好,我不愿意”,不久后这些受了打击的学生就不再愿意去尝试打乒乓球。在他们的思维里,不和那些乒乓球打得不好打得不好的学生一起玩是正常的,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种错误,反而觉得自己做法很正确。这时,老师可以不批评任何一个人,只是选择另外一种有趣的课外活动,比如羽毛球、跳绳„让打得好的同学和打得不好的同学角色互换,让嫌弃别人的学生体会到被其他同学嫌弃的感觉,让他自觉的认识自身的错误,而后老师再给予适当的批评,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不用老师直指学生错在哪,仅是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春雨滋润大地的方式是“无声”的,低调的,教育学生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表里不一,真正的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潜移默化的除去他们内心不健康的价值观。
五、就事论事
当学生第二次或者多次犯错,老师进行批评时不能翻旧账。《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对于学生,老师也应该秉承这种理念,如果学生这次犯错,千万不要将以前的错误也拿出来摆在学生的面前,甚至有些老师会恶语相加“你就时一颗歪苗子”,这会让学生觉得只要犯过错就不能被原谅,从而产生对于老师的不信任感和厌恶感,这对以后的教学和心理辅导工作都是不利的,更有甚者,会对整个社会进行仇视和报复。在面对再次犯错误的学生,老师只能就事论事,询问清楚他为什么会犯错,就这次的错误展开分析和纠正。
六、寄予希望
邢奕竹曾说过:“生活中需要希望,没有希望,生活将无法继续;学习中需要希望,没有希望,学习将毫无乐趣”,对学生,老师要永远充满着希望。他们都还只是孩子,会犯错会改正,他们的人生也是在这样的拉锯战中慢慢展开的,如果他们犯错,老师要批评要教育,但在这之后老师不能认为犯错的学生“没救了”,应该告诉自己要相信我的学生是好的,他们会改正,同时老师也需要向学生表示自己对于他们的信心:“虽然这次你犯错了,但是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不会这么做的,你是一个好学生„„”。学生对于老师的评价是很在乎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的评价几乎是他们定位自己的一个最重要标志。所以,老师在批评了学生后,一定不能再“雪上加霜”上的再次打击学生的信心,给予一定的鼓励,说一句:“我看好你”,这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励。再者,本就犯错的学生内心是充满恐惧和无措感的,如果老师适时地送给学生一句安慰的话语,让他在认识到自身错误的同时也能鼓起勇气改正错误,也能使他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学生”,使他意识到只要改正错误就可以大踏步的朝好的方向走去。
老师,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更高的学府陪伴学生十几年,在学生的整个人生中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罗素说:
“要用爱来唤醒,用知识来引导。”对学生,老师们应该总是怀着一颗爱的心。及时批评学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用好的方式去批评教育他们,使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①刘芳.批评的艺术[M].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9年06月第1版
②翟启明.语文教师心理学[M]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1
③现代心理学新论.冯海英[M]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唐红梅《赠汪伦》教学设计
《赠汪伦》教学设计
江津区四牌坊小学
唐红梅
教学目标:
1、学会“赠、伦”两个生字。
2、根据注释自学,基本读懂诗句意思,通过联系背景和关注写法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4、搜集李白运用夸张的诗句,对古诗产生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联系背景和关注写法来体会诗情。教学准备:课件《赠汪伦》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
1、课前小游戏:孩子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吧?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一场诗歌竞赛。老师说上句,看哪个孩子能对出下句来,好吗? 小时不识月,()。
朝辞白帝彩云间,()。故人西辞黄鹤楼,()。举头望明月,()。不敢高声语,()。
飞流直下三千尺,()。
2、孩子们真不错,你知道这些诗句是谁写的吗?(生自由说)
3、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老师补充:李白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像他人一样,豪放洒脱大气)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齐读诗题--《赠汪伦》。
二、解题
1、看老师写课题。强调:赠。板书:赠汪伦,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书空。
师:“伦”,本义是指辈分、类别的。天伦,古代指父子、兄弟关系,后泛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我们就说“天伦之乐”;人伦,即封建礼教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长幼、尊卑、主仆等关系。如果违反了这种规定的关系,既不是这类,也不是那类,就是不伦不类了;话说得乱七八糟,没有条理,就是“语无伦次”; 太完美了,没有人与之相比就叫无与伦比;精巧美妙到了极点是“精妙绝伦”。题目中的汪伦则是一个人的名字了。
齐读(刚才的词语,两遍)留时间让生积累词语在书上。
2、一起再读读课题,齐——读准平舌、后鼻音。
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谁赠送什么给谁?)板书:李白、汪伦
4、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5、孩子们,真挚的友情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那么李白会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给汪伦呢?读——(在教师引导下齐读诗句。)
三、学习古诗。
1.师:谁来说说,以前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那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请看:(出示课件:小组合作完成)(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交流汇报: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孩子认真听,看字音是否读准,会倾听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抽两名读,评。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2)了解诗意: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其他孩子纠正或补充。3.品读古诗。
师:疑问,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一解开。通过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朋友之间告别场面的诗,我想问问大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的别?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师: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可汪伦对李白却与众不同,他们是什么方式送别?一齐说(板书:踏歌)。什么是踏歌?出示踏歌的相关图片资料。由此可见,踏着节拍唱歌是怎样的心情?(欢快的)师:联系这是在送别,你有什么疑惑吗?(既然是送别朋友,照理说应该很难过忧伤的。为何汪伦要选择踏歌相送呢?)师:谈到这里,不知孩子们有没有想起,老师叫你们阅读的本单元的“自主阅读园地”《妙语结深情》。结合这个故事,再想想诗人李白的性格豪放,你是否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师:正因为汪伦深深了解李白,知道李白是个豪放之人,不会喜欢忧伤地分别,所以选择快乐相送。这才是真正的知己啊!所以联系背景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感情。板书:联系背景
李白又是如何听见踏歌声的?(忽然听见)从哪儿知道?(忽闻)从“忽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生可能会说:体会到了李白意料之外的惊喜。汪伦为何之前不送行呢?(可能有事,可能不愿面对离别,可能就是为了给李白一个惊喜。)让学生带着惊喜的语气读一二句。
师:是啊,这惊喜,这深情,让一代文豪的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点评。指导朗读。“深”“不及”读重,“送我情”应轻慢。
师:“不及”当“比不上”讲,“情”是“情谊、感情”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就是——
(生答: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师:这么深的情谊就算是千尺深的桃花潭也比不上。孩子们,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引导生从身边的事物比较感受,如:如果一层楼高4米的话,比83层楼还高。)师: 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你觉得在解释这两句诗的时候,用上哪些关联词语能恰当地表达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呢?(课件出示。生添加“哪怕„„也” “即使„„也”,“就算„„也” “纵使„„也”等关联词翻译。)师:用上这些关联词语能让我们从无字处也读出字来,意思也能表达得更清楚。其实不同的句式也同样可以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不信,你把这句诗的意思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形式再体会体会? 课件出示
(生:用感叹句: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用反问句:桃花潭水有千尺深,难道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用设问句: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不管是添加关联词语还是变换句式,都是我们理解句子意思的好方法,今后你们要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说话、写作、阅读中去。桃花潭水既然没有千尺深,诗人这么写,其实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这样就能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很深。
师:孩子们,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就是李白。李白的诗,表达情感毫不掩饰,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所以,才会有——出示课件。师引:《夜宿山寺》中的——生齐读: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师引:才会有《望庐山瀑布》中的——(生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引:也才会有这流传千古的——(生齐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再读这句——“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板书:情深。关注写法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中的情感。板书:关注写法
师: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在乐曲下伴奏朗读)
齐读——师: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愁,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李白忽闻踏歌而来送别的汪伦,情不自禁地让吟诵——(生再齐读)师过渡:孩子们,现在对这首诗还有疑问吗?(回应前面的自学提示)
四、扩展延伸,读背感悟
1、师: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师:不论是怎样的送别方式,李白从来都是豪放不羁的,虽然未流露出执手相看泪眼的伤感多情,但心底流淌的都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生背诵)
3、师:孩子们,如果还想更深入了解李白的豪放,你们可以下去收集有关李白的诗句,尤其是运用了夸张的诗句。
板书:(连成一颗心)
赠汪伦
联系背景
李白
汪伦 关注写法
踏
歌
情
深
第四篇:高中语文唐红梅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思考
四川省万源市第三中学 唐红梅
中文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从实际出发,滥用、误用多媒体的现象,本文浅谈了对多媒体的认识,试着从语文学科特点、教学主体(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实际找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的一些误区。着重从实际(学生的自身特点、多媒体的特点)出发,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由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使之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矛盾;对策
“多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加以数字化, 并进行组合、处理和控制, 通过人机交互式操作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计算机集成环境”。[1]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诚然,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片、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教学的直观性等特点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然而,各种信息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皮亚杰说“事实上,教育学里面令人感到最痛心的困难就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最困难的方法。”[2]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 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 不是盲目且无原则的, 而应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当, 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反之, 则可能是画蛇添足。
本文就运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做些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趋利避害, 促进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果, 但也存在着:“盲目崇拜多媒体, 忽视语文学科特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3]如果不能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规律, 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那么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误区和矛盾。
(一)多媒体的特点与语文学科特点的矛盾
语言文字所包蕴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给读者多样的个性化的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 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主要依赖于学生自身对文本的阅读,通过联想和想象, 实现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从而达到对文本内涵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优美的音乐和逼真的画面,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提高认知能力。如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以把粉妆玉砌的济南冬景放映出来;教《木兰诗》分析木兰的性格时,可以把动画片《花木兰》放映出来。然而, 这个优势也暗含
了很大的劣势, 图像把人和景直观化固定化,抑制了学生通过抽象的文字进行想象的能力,也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优美形象的语言所包涵的丰富多彩的意蕴绝不是简单的画面所能体现的,如果过分强调画面的逼真, 过分强调形象直观化的教育,而忽视学生自身对教材、对文本本身的阅读和品味,一方面就等同于把答案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用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自身的理解,学生根本用不着阅读和思考就直接获得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样学生就失去了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依据自身的经验展开联想想象去体会文本内涵的机会,从而影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 多媒体提供的画面和音乐其实只是老师自身对文本的一种理解, 即使没有偏颇也只是“一家之言”,如果教师不注意在提供画面和音乐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引导,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联想和想象, 就有可能把学生的理解“定格”在那些画面和音乐上,“定格”在老师的理解上, 使原本极有可能发生的生动活泼、对文本充满个性的多样化的解读变成只有一种观点, 一种声音,变成千人一面, 很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二)多媒体的应用与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矛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通过合作、对话, 主动地发现,探究,建构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起主导的作用”。[4]
多媒体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自主发现、探究。但是课堂教学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信息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实需要来提供,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主体内在需要而展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通过与文本、老师、同学的对话,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去领略文本的语言美、形象美,提高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丰富美好情感,健全人格,提升语文素养。如果一味强调多媒体的应用,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死死按照原先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进行,要是学生的反应偏离预设的模式,学生的回答与课件中的答案不同,就一步一步地纠正,引导到多媒体课件原先设计的轨道上来,多媒体俨然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的位置。这几乎就是在多媒体漂亮外衣下上演传统“满堂灌”教学的翻版,由原先“人灌”变成“机灌”[5],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完全抹杀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学生能力水平、经验背景等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手段,设计组织语文教学,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内涵。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不是结合课件的展示, 及时点拨和引导,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层到深层,不断深入,不断求异;而是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和内容全都纳入课件中,甚至是本应由教师对学生课堂活动、学习状态的反应、评价也由电脑代劳了,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移动鼠标, 操纵课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大大削弱了,变成简单的电脑
操作员。这样的教学只能告诉学生最终结论,而不能传授学习的方法;只能灌输知识,就不能捕捉到创新的灵感。
下面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几点建议,希望多媒体能够很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改进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经过实践,适时、适当、合理、灵活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6]与传统教学媒体手段相比,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集成性、多样性、交互性、高效性以及易操作等优越特点,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扩展了教学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用才能使其优越性充分展现呢?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会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且要“善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结合实际,找准教材切入点
尽管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从某些角度看它并不是十分完美的教学手段。网络的高技术容量易使中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或单一崇拜。当代中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个性强,自控能力差,要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以发挥,就必须重视心态的培养,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平等相待,使他们在学习中有一种轻松感和愉悦感。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沉迷于图像化,平面的、标准式的网络文化,而导致思考能力不足。一些学生计算机操作技术非常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等。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尽量做到: “适时”、“适当”。
1.“ 适时” 就是要求媒体的运用时机要选择最有利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 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佳的时机时出现。多媒体在什么时机使用,绝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该出手时就出手。
2.“ 适当”就是多媒体要用在“精彩” 之处,用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之处。选用的多媒体要与所要呈现的语文课程内容、阅读教学内容非常贴切。
总之,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度”,要用得准、巧、活,而不让人感到教师这节课就是为了应用多媒体。另外,在课件制作、课堂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实效,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归纳与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包含了师生精神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沟通,而这种交流、碰撞与沟通的前提必然是师生的双边对话,要使得多媒体能更好为语文教学服务,应着重从学生说、听、读、写四个方面入手,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
1.创设学生的“说”
“说”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另一种称法,在信息技术下的口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流的虚拟情境。大部分的口语教学活动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创设逼真的说话情境,都是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这样的锻炼对口语的表达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说的方面同时结合视觉的条件,比如,教师在展开正式教学前,组学生展示各种图像及动画,学生观察图画后互相进行交流,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指导纠正学生说话中不完整、不规范的地方,真正的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表达,如何正确的用语,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
2.创设学生的“听”
语文教学中,“听”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种教学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出现了多媒体网络化。人们在学习时,不光需要视觉的冲击,而且还要有声音的刺激,这样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新的知识进行获取和记忆。不管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都离不开听。现代教育教学媒体可以进行虚拟教学,让人身临其境。
3.创设学生的“读”
“读”,即阅读能力的另一种称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取得的教学成效也最显著。“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默读与朗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师生共同总结”[7]的阅读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扩大了阅读量。
4.创设学生的“写”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写作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传统写作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写是借助于黑板,写作信息的范围很有局限性。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写作教学的质量有着突飞猛进的提高。同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写作教学模式,每一种模式较传统写作模式而言,对于学生而言都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他们可以利用电脑进行写作训练,这样相对以前来说可以大大缩短他们的宝贵时间。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教学方法,也必然走向信息技术化。只有这样才会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使语文教学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十分必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出过这样的论断:“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但是物极必反,多媒体使用不能过多、过滥,因为语文教学毕竟不是美术教学,也不是音乐教学,语文是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美。因而我[8]
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应有辩证的认识,本着辅助教学的原则,不断深入研究和改进设计,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为语文教学现代化服务,为人类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敬涛.教育信息化[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怡.语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与注意事项[J]. 河南教育 , 2005.
[4] 李建国 张小真. 计算机辅助教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5] 胡平.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 2006.
[6] 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6.
[7] 邵战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8] 张琴珠.计算机辅助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五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黄集镇一中
宗俊波
教学设计时我想起了两个周恩来外交的小故事:国共两党在南京谈判时,有一次,国民党代表在谈判桌上大发谬论。共产党首席代表周恩来义正词严,一一反驳。
国民党的代表非常恼火,竟然说同共产党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听罢微微一笑,立即接过话茬,还了一句“对,牛谈琴!”在场的人听罢,无不佩服周恩来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周恩来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笔。
他以讥讽的口吻问道:“总理先生,您说您是战无不胜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那为什么您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朗声笑道:“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是他的抗美战利品。我无功不受禄,就想谢绝。谁知那位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支贵国生产的钢笔。”那位美国记者听了,顿时窘得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导入这个环节,我使用了周恩来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就对如何得体、巧妙的说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为周恩来机智的回答叫绝时,我顺势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连带着介绍了课文背得。我这开头的一个高潮,让学生顿时想知道作品中的人物用怎样的语言进行外交的,也不惧怕文言文了。
打铁要趁热,接下来,我让学生认真听课文录音,给自己不懂的字注音,并要求学生在听完录音后,说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有了导语的铺垫,学生在听课文录音时就格外认真,这可是以前从未有的,就这样,学生以空前的热情走进了唐雎的世界。
由于课文主要是用对话的形式来表现人物的,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第一遍读的时候,虽然整齐,但是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的非常不好,我没有失望,而是抓住刚才学生读书时对人物语气处理的方式进行人物分析,有学生提出意见,说老师在讲两个针锋相对的人物时,语气处理的太不好了。我要的就是这个结果,我赶紧问学生:“应该怎样处理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学生自己在翻译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的展开了讨论,最后,我特意请班上朗读最好的杨翔和郑旭一个扮演唐雎,一个扮演秦王,分角色进行了朗读,出神入化的朗读,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一个老师不光要自己会教,还要学生会学,否则再优秀的老师也教不出好的效果。我想那堂课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两个学生的精彩朗读了。因为人物的语气处理的恰当,说明我的学生是真正学懂了这篇文章。
下课了,我依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反思一下成功的原因,我认为莫过于以下几点:
1、成功的上好一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妙用导语是至关重要因素。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
2、教师应确立“我的课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精彩”的理念,把心中这一“念”自觉地偏到学生这边。教师从备课、上课到课外辅导,时时处处都应该胸中有学生,心系其发展。就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存在发展
3、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和鼓励学生自觉的去思考、去探索。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平台,学生才能真正的自觉学习,而不是老师强灌。
当然,即使做好了这些,课堂上还可能会滋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心中这一“念”时时能从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我想一切问题的结果都会向最好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