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试题总结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的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实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的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如何有效的提高知识的直观效果: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促进迁移教学: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训内容,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处理好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依次进行教学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什么是创造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四头脑风暴训练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宽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高创造者具有哪些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简述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他具有: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疑维持和调整活动 什么是迁移,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因素: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行,并导致迁移的产生。2原有认知结构,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经验的概括水平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对迁移的双重性,具体分析学习情境 操作几等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复述策略的方法: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的方法:
精细加工策略师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练习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练习实际 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那几个阶段: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分为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和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简历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联系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良好态度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什么是态度,态度和品德形成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过程: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想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1、怎么样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12、教学技能训练方法:
(1)书面作业(2)模仿(3)对镜练习(4)录音练习(5)模拟(6)介入教学(7)微格教学 13.什么叫微格教学?其特点有哪些?
微格教学是一种运用现代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技能的方法.其特点:(1)训练单元小(2)反馈及时准确(3)训练程序合理.14、什么是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 问题解决的过程有(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15、试述教育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习迁移也称为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一节好课的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7、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18、试述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 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种特殊性使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的上具有特殊性。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休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9、你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资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一名教师就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0、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21、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原理”四个步骤是 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2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3、怎样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己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要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作业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24、中小学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个性发展
25、班级管理有哪几种主要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6、合作学习及其特征 ?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历程
第二篇:2013河南省教师资格证内部资料
教育学
单项选择题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活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4、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5、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第一次实施于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6、西周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在西方,要追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0、从独立的教育学角度所,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1、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2、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3、校风是学校中的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时间形成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15、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16、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7、美国寻理学家格赛尔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
1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这样说:给他已达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19、成熟是指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未人。其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之主的自我意识。
20、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1、个体主观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2、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2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4、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25、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27、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
28、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同的综合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质某一门学科。29、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0、国家课程:是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及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
31、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行政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32、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要素。
33、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成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4、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5、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地基本准则。
36、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7、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38、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材料,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39、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40、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41、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
42、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触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43、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44、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45、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型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堂。
46、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47、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多项选择题
1、六艺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在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3、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史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4、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三个不同层次:○1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2个体的心理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6、在认知方面,高中生可能出现的两个极端:○1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 ○2心理失衡
在价值观赏,青年存在的两种极端:○1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 ○2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7、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地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8、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0、对中小学生身份定位的三个层面:○1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2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 ○3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11、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2、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任务分:课程
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分:课程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37、对中小学生身份定位的三个层面:○1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2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分:课程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公民 ○3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程;从组织核心分:课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38、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3、课程的不同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9、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14、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40、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5、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41、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
1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42、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
17、教学计划的构成:○1教学计划设计的知道思想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4课时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安排 ○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及考查制度 ○7实施要求。
43、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要素。
18、教学大纲的构成:○1说明部分 ○2本文部分
44、地方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19、教材包括○1教科书 ○2讲义 ○3讲授提纲 ○4参考书 ○5活动指导书 ○6各种视听材料
45、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是师生在学科2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评价模式
46、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47、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
22、讲述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术
发展个性的过程。
23、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348、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
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最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
49、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学生应及时天界自己
24、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讨论小结
5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地基本准则。
25、演示法的基本要求:○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3通
5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
52、讨论法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
26、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联系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
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53、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织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27、实验法的基本要求:○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 ○2重视语言指导 ○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54、讲授新教材是最核心的内容。
28、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5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9、课的类型:从教学任务分:传授新知识(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56、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从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灯片、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57、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30、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58、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31、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
59、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
顿制。
60、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触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3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6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3、我国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6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34、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63、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时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35、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
64、认知模式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有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36、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65、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任工作。
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7、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66、目标管理的理论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
38、德育的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呗管理者的积极性。
39、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4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简答题
外各种教育力量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判断题
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
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活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 答:○1阶段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答:○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3、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
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化
5、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5、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6、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
7、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6、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考过)
9、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史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
10、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可以促进民主
是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在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是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绝对作用
1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2、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雨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8、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3、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
14、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5、从独立的教育学角度所,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
9、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
16、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10、简述传统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的区别
17、传统教育的特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答:○1传统的学校教育史“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18、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长。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志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19、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20、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21、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龄段教育”;
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史跨时空的教育。
22、信息技术史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11、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2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答:○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
2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的变有互补性
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1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25、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答:○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根源。
1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6、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
27、成熟是指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8、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14、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29、个体主观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3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的影响。作用:○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体性的阶段特征。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3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个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
15、简述遗传的意义
32、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答:○1遗传素质是认得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3、在认知方面,高中生可能出现的两个极端:○1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 ○2心理失衡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认得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价值观赏,青年存在的两种极端:○1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3遗传在认得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奉献 ○2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16、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4、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36、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7、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 1
答:○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8、简述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9、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学生不单要掌握知识,还要培养道德个性的完整性 ○4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20、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答:○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21、简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答:○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2、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答:○1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3、简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时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
24、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5、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6、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7、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潜力的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得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2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
答:○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史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0、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答:○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31、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答:○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32、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答:○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33、简述如何做好作业检查与批改
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34、简述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答:○1测验与目标 ○2试题类型 ○3提高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别分度 ○4做好评价工作
3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答: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1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难易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不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性
36、简述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答:○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 ○4综合型策略
37、简述德育教育的意义
答:○1德育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8、简述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
答:○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39、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答:○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0、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答:○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41、简述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2、简述贯彻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基本要求
答:○1要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43、简述说服法的要求
答:○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44、简述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45、简述运用奖励与处分应注意的要求
答:○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重宣传与教育
46、简述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是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陈伟教育的力量○2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3要实施对班级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47、简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8、简述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得氛围
49、简述如何培养和组织班集体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⑴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⑵了解学社个的群体关系 ⑶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了解学生的方法:⑴通过阅读学身份的档案材料来了解学生 ⑵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 ⑶在自然条件下观察
51、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论述题
1、论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2、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注重各阶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自信心和意志品质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好因材施教
3、论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⑴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⑵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⑶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⑷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⑴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论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⑴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⑵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⑶对学生知道、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时民主平等的关系:⑴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⑵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⑴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6、论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答:原则: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运用:○1直观性原则的运用:⑴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⑶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的运用: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⑶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的运用: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⑵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⑶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的运用:⑴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⑵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⑴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⑵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运用:⑴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⑷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试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关系
答:○1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2⑴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和做好其他环节的先决条件
⑵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关节,既对各课质量的检查,又对后续环节有重要影响⑶作业检查与批改和课外辅导既能检查学生听课质量,又能弥补和改进上课的不足
⑷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时对前四个环节和整个教学工作的检阅,并能促进下一个阶段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
8、论知、情、意、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知、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2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是中介,“意”是保障
○3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答:○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⑴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⑵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⑶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认真执行
10、论当前高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答:○1存在问题:⑴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⑵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2改革思路:⑴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⑵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⑶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教育学人物及事件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31、陈述性知识也叫做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27.循序渐进--《学记》
32、程序性知识也叫做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在的知识。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3、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5、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6、概括指主题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34.《教育漫话》--洛克
37、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35.《爱弥尔》--卢梭(法国)
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8、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9、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联系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时间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 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4、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5、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想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48.“在做中学”--杜威 观念的、内潜的形式的过程。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46、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策略。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47、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4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53.外铄论--荀子、华生
49、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0、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
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到的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3、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54、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55、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61.“学而时习之”--孔子
56、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情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62.“温故而知新”--孔子
5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63.“不陵节而施”--《学记》
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58、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来源:考试大网
59、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写使用结构化得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0、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1、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学方法。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62、掌握学习是由布鲁姆等人提出的。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63、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了。
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64、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65、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多项选择题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2、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社会文化差异等。○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教育心理学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单项选择题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2、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4差异性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6、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4形式运算阶段
5、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
7、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 ○2自我体验 ○3自我监控
6、少年期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8、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7、青年初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
9、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证思维。
○4性格的意志特征
8、学生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0、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的学习三类。
9、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
311、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1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10、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
1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是两个近邻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4、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 ○2学习观 ○3学生观
11、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15、动机的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强化功能
个体个体对自己的感情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16、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12、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17、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1力求成功的动机 ○2避免失败的动机
13、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8、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14、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
19、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来的核心力量。
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20、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16、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
21、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再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
22、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只是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物做出判断。
23、直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4、操作技能的特点:○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
1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观性 ○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时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3就动作的结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18、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5、心智操作的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 ○2执行具有内潜性 ○3结构具有减缩性
19、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6、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20、美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
27、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氛围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28、可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21、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9、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1直接检验 ○2间接检验
22、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30、发散思维的特征:○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23、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
31、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协调控能力 ○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4、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32、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该考虑:○1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
25、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对外良好的适应 ○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4心
26、在所有动机划分中,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27、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级的需要。
33、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628、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自我控制法
2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
3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1发现教学 ○2情境教学 ○3合作学习
碍。
35、合作学习的特征:○1分工合作 ○2密切配合 ○3各自尽力 ○4社会互动 ○5团体历程 237、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39、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性以及外形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40、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1、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判断题
1、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
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4、教学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不仅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有直接的作用。
5、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7、少年期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8、青年初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9、学生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0、心理发展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总之,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11、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12、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3、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4、大量的研究证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15、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
16、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17、智力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18、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19、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邪恶系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超逸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20、广义的学习之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1、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22、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23、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4、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反应。
25、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
26、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是否完全吻合。
27、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8、美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氛围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29、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0、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31、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32、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3、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4、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35、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
36、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37、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
38、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39、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级的需要。
40、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41、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42、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3、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44、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45、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地方面均是有利的。
46、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47、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48、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49、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50、知识掌握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心智技能形成。
51、概括指主题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52、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53、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54、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55、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56、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57、心智动作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
58、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9、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60、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61、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62、创造性与治理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63、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64、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65、态度结构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66、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部分。67、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68、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69、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70、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他律道德。71、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部在标准,称自律道德。7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73、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
74、实质上,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都可归于心理健康的范畴。
75、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的适应。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76、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77、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78、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79、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写使用结构化得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80、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了。
8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82、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84、优秀学生有时也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
85、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86、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一是教师富裕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87、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88、经验+反思=成长
简答题
1、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发展过程
答:○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的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答:○1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赴欧东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它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具有激活功能,二是具有指向功能,三是具有强化功能。
3、什么是迁移及其作用是什么?
答:○1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2迁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什么是迁移,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2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5、知识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答: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简述遗忘的进程
答: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
7、如何合理的进行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8、什么是操作技能及其操作技能的阶段是什么?
答:○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行程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9、什么是操作技能及其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是什么?
答:○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培训要求:⑴标准的师范与讲解 ⑵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⑶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⑷建立稳定清晰地动觉
10、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特点: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⑵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⑶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⑷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1、简述学习策略学习的原则
答:○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 ○6个人自我效能感
12、什么是问题解决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呢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2特点:⑴目的性 ⑵认知性 ⑶序列性
13、什么是问题解决及其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呢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2主要因素:⑴问题的特征 ⑵已有的只是经验 ⑶定势与功能固着
14、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基本特征:⑴流畅性 ⑵变通性 ⑶独创性
15、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答:○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因素:⑴环境 ⑵智力 ⑶个性
16、简述个性的基本特征 答:○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17、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8、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1外部条件:⑴家庭教养方式 ⑵社会风气 ⑶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⑴认知失调 ⑵态度定势 ⑶道德认知
18、简述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答:○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19、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答:○1发现教学 ○2情境教学 ○3合作学习2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是什么?
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论述题
1、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答:○1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是一门学
1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的一种起码要求,是教师所必备的道德品质。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14、教师作为学生关注和模仿的对象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15、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
16、道德范畴是反映人们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通的道德关系的概念。
次序是非常重要的。
17、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反映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并成为教师内心信念而对○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教师行为发生影响。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8、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道德的根本要求,必须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9、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以自己的人格去陶冶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灵魂去
4、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塑造学生的灵魂。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0、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5、作为教师应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其职责的道德责任感以及对iji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答:○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室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统一。
6、谈谈教师如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
21、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执教时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正合理的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⑴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生。
概括 ⑶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2、教师荣誉即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行为价值所做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教师对自己行为的价值○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式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的自我意识。
性教学
2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3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
2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师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
2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说到底就是培养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
价与反思
26、教师道德修养实际就是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意志、培养习惯的过程。
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7、师德认识是指教师对师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28、师德情感是指教师心理上对师德规范所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等情感体验。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9、教师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和创30、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要履行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3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教师道德情操、磨练教师道德意志、养成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训练
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的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
8、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32、提高教师道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必要前提。
答:○1有效地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
33、陶冶教师道德情感和磨练教师道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障。罚
34、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结果。
教师职业道德
3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是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单项选择题
1、道德的内涵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简答题
2、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1、简述教师注重礼仪的要求
3、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答:○1努力学习礼仪知识和理论
4、热爱学生是我国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本要求。○2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礼仪原则
5、热爱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3科学认识和掌握礼仪规律
6、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2、简述教师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
7、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答:○1有利于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8、提高教师道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必要前提。
○2有利于增进学校整体的教育智慧
9、陶冶教师道德情感和磨练教师道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障。○3有利于营造优良的与人氛围
10、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结果。
○4有利于增进教师人生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1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
3、简述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 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的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答:○1明确教书的内容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2把握育人的方向
○3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 多项选择题
4、简述教书育人的途径
1、道德的调节手段:依靠人民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答:○1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
2、职业道德的特征:○1稳定性 ○2具体性 ○3适用性
○2要有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
3、教师职业道德构成因素:○1教师职业理想 ○2教师职业责任 ○3教师职业态度 ○4教师职业○3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纪律 ○5教师职业技能 ○6教师职业良心 ○7教师职业作风 ○8教师职业荣誉
○4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教学之中
4、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继承性 ○2强烈的责任性 ○3独特的示范性 ○4严格的标准
5、简述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 性
答:○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5、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1教育价值 ○2文化价值 ○3伦理价值
○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6、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1同行相尊,取长补短 ○2主动交往,相互勉励 ○3友好合作,公○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平竞争
○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
7、教师热爱学生的意义:○1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2热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
6、简述严谨治学的途径
感情基础 ○3热爱学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了契机 ○4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答:○1教师要落实学科专业知识提高 ○5热爱学生有利于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教师要丰富科学文化知识
8、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道德特征:○1严而有理 ○2严而有度 ○3严而有恒 ○4严而有方 ○5严○3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而有情
7、简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教师有哪些要求?
9、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1明确教书的内容 ○2把握育人的方向 ○3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答:○1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感情
○2拥有健全的人格
10、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1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辨 ○2网络社会中善恶难辨 ○3网络社会中美丑○3要身体力行
难识
8、简述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11、环境道德具体包括:○1与自然协调发展 ○2合理使用物质资源 ○3坚持可持续发展 答:○1教师要有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和健康的情绪
12、道德范畴包括义务、良心、公正和荣誉。
○2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
13、教师良心的特点:○1公正性 ○2综合性 ○3稳定性 ○4内隐性 ○5广泛性 ○3教师要有高雅的生活品味
14、教师公正的内容:○1坚持真理 ○2秉公办事 ○3奖罚分明
9、简述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1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答:○1教师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对教师道德要求和教师个体独特个性表现的结合
16、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 ○2陶冶教师道德情感 ○3磨练教师道德意○2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个人一直的凝结
志 ○4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3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17、教师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4教师道德品质具有动态的稳定性
18、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1指挥定向功能 ○2教育发展功能 ○3分等鉴定功能 ○4督促激
10、为什么说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励功能 ○5问题诊断功能答:○1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持续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19、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2创新是受教育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5民主性原则 ○3创新是教师职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20、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1自我评价法 ○2学生评价法 ○3社会评价法 ○4加减评分法 ○
11、实践教育创新的师德规范有哪些? 5模糊综合评判法 答:○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要具备独立获取、出来新信息的能力 判断题
○3教师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1、道德的内涵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12、简述如何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答:○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2教师要敢想敢做、不断探索
3、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3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件
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13、简述教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答:○1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4、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2加强对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
5、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进行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等道德实践中○3扩大环保教育内容
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14、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应具备哪些条件?
6、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答:○1必须是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通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
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2必须体现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显示教师人事与掌握职业道德现
8、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象的一定阶段
9、热爱学生是我国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本要求。○3必须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教师的内心,并能时时指挥和影响行为
10、热爱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
1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答:○1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 3
○3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16、简述教师义务的主要内容
答:○1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2尽职尽责,教师育人
○3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17、简述教师义务的作用 答:○1教师认真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减少和协调教师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推进
○2教师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在教育工作中自觉遵循教师道德要求,选择最佳教育行为○3教师积极履行教师义务有益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18、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 答:○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2陶冶教师道德情感○3磨练教师道德意志○4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19、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
答:○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20、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
答:○1指挥定向功能○2教育发展功能
○3分等鉴定功能○4督促激励功能○5问题诊断功能
2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要求
答:○1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相结合,以肯定评价为主 ○2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以动态评价为主 ○3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6动机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以动机评价为主 ○7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以他人评价为主
教学方法导论
1.教学方式是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个别操作活动。
2.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已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3.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也就是说,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时代要求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直接因素。
4.为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愉快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是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首先倡导的。它是借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它要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情景教学提出的根据是情感和认识活动相互作用、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互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情意活动)相互统一等原理。
(三)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由江苏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它的特点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尝试练习,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
(四)成功教学法 成功教学法的内涵:(1)成功的下限是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成功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3)成功的本质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4)成功总是相对于原有的基础而言的,时无止境的,是没有终极意义的(5)成功的最高境界和目的是主体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5.外国教学方法已经被我们用到的包括:
(一)发现法 发现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计划,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展过程,制定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发现进行的顺利,关键在于恰当的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
(二)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为范例,是指教材中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造的。范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等三个基本特性。范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教学与德育相统一、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知识学习相统一、基础知识学习与智能培养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三)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目标教学法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它包括“定标”、“实施”及“评价”三个环节。展示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控制教学过程的主要技巧是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配合互相转换的规律,形成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布鲁姆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掌握学习”。
(四)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B·F·斯金纳倡导的。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通过操作性的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
(五)“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 “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创造的。
(六)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或启示法,是教师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其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教育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中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教学法坚持的原则有: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
(七)非指导性教学法所谓非指导性(促进)教学法,就是创造一种学生学习的气氛,教室(促进者)充分地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力,朝向自我实现。可以说,人际关系是非指导性教学法的核心与关键。罗杰斯的非指导性(促进)教学法是建立在他的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
6.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一)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主要是五只设备的现代化
(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三)教学方法的系统化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方法最优化理论
(四)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7.所谓教学设计,简单的说,就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得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8.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指导性
(二)系统性
(三)操作性
(四)预演性
(五)突显性
(六)易控性 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强化教学设计控制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七)创造性。9.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据现代教学理论
(二)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三)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四)依据学生的特点 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
(五)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10.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
(一)系统分析模式
(二)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它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里提出的。他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目的。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由九点,呈直线型。
(三)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由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肯普提出的。这一模式与目标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的。11.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七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设计等。
1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设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1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2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标准功能
13.教学目标的分类 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影响较大的是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1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候应该注意的几点基本要求: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
15.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是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
16.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教学内容分析和处理的方法:
(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
(二)通览教材,鸟瞰全局
(三)疏通教材,清除障碍
(四)熟悉教材,重点记忆
(五)分析材料,把握三点
(六)精心设计,妥善安排
(七)阅读资料,吸取营养。
17.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4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18.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19.讲授法的主要特点:教师以口头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体,向学生单向输入信息,学生经过思维把知识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
20.讲授法的优点在于: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多的间接知识:有助于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1.讲授法的缺点是以教师活动为主,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讲授往往面向全体学生,不宜于因材施教:教学单向输入信息,运用不当,容易造成“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的结果” 22.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老师的语言要做到:准、精、美、活。
23.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倡导并运用过这种教学方法。《学记》中就要求教师教学要做到“善问”、“善待问”。谈话法的特点是师生对话。
24.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做充分准备,对谈话的内容,问题的顺序,应得出的结论,事先都要周密考虑。问题设计可分为五步:(1)搜集疑点(2)整理疑点(3)确定重点(4)设计母题(5)安排子题2所提问题的表述要简练明确,求答范围清晰。3要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问题设计时应注意:(1)应该把问题设计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易后难,逐一解答问题(2)对于难度不同的问题,应该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使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必须“跳起来摘桃子”,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3)提问设计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25.讨论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26.讨论法的引导具体的技巧如下:1灵巧的利用提问2创造良好的讨论气氛3及时纠正离题现象4讨论的评价。
27.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方法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29.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知认识,以促使其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是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在各课教学中广泛采用。他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常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进行。3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三种。
31.实验法是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32.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33,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增强练习的自觉性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3练习安排要有计划性,方式要多样化,时间分配要合理。3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
3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特点在于,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
36.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
37.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总体把握原则2师生共明原则3“双效”统一原则 既是力求使效果与效率达到完善的统一。
38.教学方法的运用:1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显示出它应有的功效,关键在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3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教必有法”,即教学一定要讲究方法。“教定无法”,即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
39.教学组织的方法是要研究教学活动的形式及相应的结构。
40.教学组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特殊的师生互动2特殊的时空安排3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教学目标、内容、媒体、方法手段等因素在教学中各具独特的作用)
41.贝尔—兰喀斯特制 贝尔—兰喀斯特制也称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因由牧师贝尔和教师喀斯特所创建,故命名为贝尔喀斯特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在班级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授给一部分导生,再由导生转授给其他学生。这是英国“双轨制”教育体制的具体体现。广大劳动者子女只能在师资匮乏,设备简陋的初等学校学习,其教学质量很难保障。42.道尔顿制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43.分组教学 为解决班级授课制不宜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等弊端而产生的。44.教学组织的历史发展:1个别教学2群体教学3班级授课4贝尔—蓝喀斯特制5道尔顿制6文纳特卡制7分组教学8特朗普制9开放课堂。
45.教学组织形势发展的特点:1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3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4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46.课堂教学的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47.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1课外教学2现场教学3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老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学材料,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要尽可能减少各年级的相互干扰。)48.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49.从教学时间流程看,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50.单一课是指,一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综合课则是指,一堂课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教学任务的课。
51.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
52.单一课的结构,大多也有组织教学、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但要突出各自的主要任务。例如一堂45分钟的讲授课可按下列顺序进行:1组织教学(2分钟)2提出上课目的目标(3分钟)3系统讲授新教材(22分钟)4进行总结与巩固(4分钟)5回答学生提问(10分钟)6布置作业(4分钟)。53.教学媒体的个性:1表现力2重现力3接触面4参与性5控制性。
54.现代教学媒体开发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技术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55.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势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为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
56.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阶段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3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57.教学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58.教学评价的功能:1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2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3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4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5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 59.教学评判的分类:
(一)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教学评价哦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感情等状况进行的测定与预测。2形成性评价是现在倡导的一种过程的评价。3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指某
1、教育法规的作用:○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60.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2、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分为三种:条例、规定、方法。
61.档案袋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个目的所收集的相关材料
3、教育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的有组织呈现,通过这些资料或材料,可以展示事情的进展过程或者个人的成长经历。
4、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题、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组成。62.美国心理学家德纳(H.Gardner)认为,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持续的、自然的评价形式,可以鼓励学
5、法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生成为一个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发展的主动学习者。
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63.档案袋评价的特点:1学生成长档案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
6、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一般包括物、行为以及与人身相联系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他成果)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2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基本成分使学生作品,但也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等。
述和记录,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作品的评价3学生应是选定自己的成长档案袋内容
7、教育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家长的教育权利、国家的教育权利、学校的教育权利的一个决策者4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和教师的教育权利。
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8、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国家的教育义务、社会的教育义务、学校的教育义务、教师的教育义务、学生自我反省的能力。的教育义务。
64.教学研究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学现象的解释、预测和
9、教学政策制定的程序分为认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控制,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10、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机关有党的机关、国家权利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65.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观
11、教育政策实施的主要渠道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
12、国家教育政策分为纲领性教育政策、基本教育政策和具体教育政策三个层次。66.观察法的特点:1适用范围较广,研究课题较小2直接、客观,由表面性3有目的、有计划,不
13、立法机关一般分为:;○1法律议案的提出 ○2法律草案的审议 ○3法律的表决和通过 ○4法能控制条件。
律的公布
67.运用观察法的要求:1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2目的明确3严密的组织计划4保持观察情境的自然
14、具有向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的机关和人员有:各级人大代表、各级国家权利机关性5克服观察中的主观倾向6正确记录,科学解释。的主席团、常设机关和各种委员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
68.访谈法 是调查者通过对象面对面、有目的地谈话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15、教育执法的原则:○1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原则 ○2总的教育法规优先于单项教69.访谈法的特点:优点1灵活性2范围广3真实有效 缺点是费时费力。育法规的原则 ○3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 ○4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70.个案分析法 是通常所说的“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对单一人或事进行个别深入研的原则
究的方法。它通常是以一个典型的人物或事例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了解此人某事发展变化的某些
16、教育法实施的途径:○1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3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线索和特点。
督 ○4社会力量的监督 71.个案分析的特点:1研究对象容易确定,简便易行2个案分析容易得到个案对象和有关人员的支
17、《教育法》17条规定:“国家施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持3研究的时空范围较大,研究的持续过程较长。
18、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1办学自主性 ○2财产独立性 ○3机构公益性
72.行动研究方法 是指实际工作着(如教师)给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19、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成员共同合作,讲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工的合法权益 ○4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73.应用行动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1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运用行动研究法的前提条件法接受监督
2认真制订严密、科学的行动方案是行动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3行动研究过程是一个多种运用的20、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结构:○1制度系统 ○2制度观念系统 ○3制度执行系统 ○4制度教育系过程4研究结果不能轻易推广。
统
教育法规概论
21、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单项选择题
22、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权 ○5民主管
1、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体现。
23、教师聘任制度的形式:○1招聘 ○2续聘 ○3辞聘 ○4解聘
2、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两种倾向。
24、教师考核的内容:○1政治思想 ○2业务水平○3工作态度 ○4工作成绩
3、教育法规愿渊源含义有的理解为产生法律内容的原因或依据,有的理解为法律资料的来源,有的25、教师考核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 ○2公正 ○3准确 ○4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理解为解决法律部的原动力,有的理解制定法律的机关,有的理解为法律部演进的源流。生的意见。
4、宪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
2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有免试入学权、就近入学权、不交学费权。
5、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7、特定学生的特定义务包括:○1学业水平义务 ○2思想道德水平的义务 ○3缴纳学费及有关费
6、义务教育在一些国家又称“强迫教育”。由于通常是免费的,因此又称免费教育。用的义务 ○4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义务
7、义务教育法是将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主张和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
28、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1以纠纷存在为基础 ○2以受损为前提 ○3以补救伤害者的合法权益
8、义务教育法是近代教育立法以来最早出现的教育部门法,19世纪末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出现和为根本目的。
实施。
29、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有:诉讼渠道、行政渠道、其他渠道。
9、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30、教育行政复议程序基本上分为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和执行几个步骤。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并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和实施,确定了我国施行
31、教育行政诉讼作为教育行政法律救济手段的特点:○1主管恒定 ○2诉讼专属 ○3被告举证 ○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保证了我国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正确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制建设进入4不得调解
了一个新的阶段。
32、我国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包括:○1实施侵害的行政机关 ○2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权的组织 ○310、1996年5月15 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委托的行政机关 ○4行政复议机关 ○5上述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后的赔偿义务机关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8年8月29日通过了高
33、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结构:○1制度系统 ○2制度观念系统 ○3制度执行系统 ○4制度教育系等教育法,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统
12、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为教师制定的教育法律,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判断题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13、法定条件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
体现。
14、行为准则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规则的基本要求。
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之间的关系: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基础、灵魂,而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15、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体现,是政府实施教育政策的有力保证。
16、义务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
3、教育法规的作用:○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样。
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17、授权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有„„的自由”等术
4、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两种倾向。
语。
5、教育法规愿渊源含义有的理解为产生法律内容的原因或依据,有的理解为法律资料的来源,有的18、中小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最基本的教育权利。理解为解决法律部的原动力,有的理解制定法律的机关,有的理解为法律部演进的源流。
19、教育法律事实表现为行为和事件两种形式。
6、宪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20、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通常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1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 ○2推
7、教育法律是教育发的最主要的渊源。
出一整套旨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措施。
8、教育基本法律主要指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方面的母法。
21、教育政策控制功能具有的特点是强制性和惩罚性。
9、教育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也可称为教育单项法律,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如:
22、教育政策制度是判定教育政策问题和对政策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3、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10、《职业教育法》以我国《教育法》和《劳动法》为基本依据,标志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进去了法
24、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总共九年义务教育。
治化的新阶段,必将为促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25、教育教学是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两个根本转变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动。
11、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6、公办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包括校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2、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27、民办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包括校长负责制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并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和实施,确定了我国施行
28、各级各类学校应把本校工作重点、难点、教职工群众和社会关心的热 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保证了我国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正确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制建设进入点问题,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
了一个新的阶段。
2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
13、教育法律是通过教育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4、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30、国家施行教师职务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为教师制定的教育法律,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
3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置一定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15、法定条件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
32、教师考核机构主体是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16、行为准则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规则的基本要求。
33、受教育者是指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人。
17、义务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
34、受教育权是现代宪法确立的一项最重要的公民基本权利。
样。
35、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18、授权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有„„的自由”等术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语。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从教育法规自身的特点来说,这样发的奖罚性规范应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从现状来看,这样的3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有免试入学权、就近入学权、不交学费权。规范却不多。
37、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义务有就近入学义务和完成义务教育的义务。20、中小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最基本的教育权利。
38、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21、教育政策制度是判定教育政策问题和对政策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
39、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
22、党的基层组织负责宣传和执行上级组织的政策,无权制定政策。
了其合法利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处理制度。
23、着力增强执行者的政策意识,把政策偏差和政策失真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40、学生申诉分为两种:一是校内学生申诉简称校内申诉,二是教育行政申诉。
24、纲领性教育政策、基本教育政策、具体教育政策是一个整体。
41、被请求的赔偿义务机关在收到请求权人的申请后,通常以两种方式拒绝赔偿:一是认为本机关
25、纲领性教育政策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政策。无赔偿义务,二是收到申请后,置之不理,超过两个月的法定期限不予赔偿。
26、教育政策处于教育政策体系的最低层次。
27、教育法规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
多项选择题
28、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429、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30、《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贯彻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典范,也为我国教育立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1、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32、教育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必须具备法定的是指要件和程序要件。
33、学校具备法人的条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
34、独立设置的学校一般具有法人资格。
35、教育教学是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
3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37、《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党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3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9、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任命制、聘任制等形式。40、《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41、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42、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43、国家施行教师职务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44、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5、教师考核机构主体是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46、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47、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有免试入学权、就近入学权、不交学费权。
48、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49、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1以纠纷存在为基础 ○2以受损为前提 ○3以补救伤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50、请求人不论遇到何种方式的拒绝,均可爱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通过司法程序求得损害赔偿。
简答题
1、简述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
答:○1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2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3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2、简述教育政策的特点
答:○1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2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3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用性○4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3、简述教育政策的功能
答:○1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2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3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
4、简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1着力增强执行者的政策意识,把政策偏差和政策失真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2创造性地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
○3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统筹协调○4加强对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督导检查
○5加强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和跟踪研究
5、简述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
答:○1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2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3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
○4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6、简述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
答:○1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2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不同○3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不同
○4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5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7、简述教育立法的原则
答:○1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2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3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4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5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8、简述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
答:○1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稳定性和联系性
○2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鉴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3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法律的规范性
9、简述教育守法的条件
答:○1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2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效性
○3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10、简述教育行政主体法治化
答:○1教师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必须具备法定的实质要件和程序要件○2教育行政主体资格的内容必须予以明确规定
11、简述行政行为法治化
答:○1教育行政立法法治化○2教育行政措施法治化○3教育行政处罚法治化○4教育行政强制执行法治化
12、简述行政监督法治化
答:○1教育督导法治化○2教育行政监察法治化○3教育审计法治化
13、简述教育行政救济法治化
答:○1教育中的申诉活动法治化○2教育行政复议法治化
13、简述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条件
答:○1组织机构和章程○2教师○3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4办学资金和经费来源
14、简述《教育法》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行使的权利的规定
答:○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5、简述学校规章制度的意义
答:○1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学校落实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实现依法治校的前提 ○2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一环
○3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基础工程 ○4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保持发展特色,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
16、简述教师的特定要求
答:○1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2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3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身体健康状况等
17、简述管理学生权的内容
答:○1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2学生品行评定权○3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权
18、简述获取报酬权的内容
答:○1按时获取工资报酬权○2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权○3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权
19、简述教师的基本义务
答:○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20、简述教师资格的分类
答:○1幼儿园教师资格○2小学教师资格
○3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4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5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6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7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21、简述教师资格的条件
答:○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热爱教育事业○3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4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5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22、简述受教育者要成为学生应符合的条件
答:○1学生接受教育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是依法设立的○2学生是经学校录取注册并取得学籍的○3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23、简述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
答:○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适用教育资源的权利○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4享有申诉权○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4、简述《教育法》规定的学生的义务
答:○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5、简述对待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
答:○1对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3对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保护○4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述
第一章学生管理与团队管理
1.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学校的各种组织和方式,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学生管理既是一个计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2.学生管理的三个基本因素: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
3.学生管理的特点:①学生管理的复杂性、②学生管理的全面性、③学生管理的教育性、④学生管理的周期性、⑤学生管理的沟通性。
4.学生管理的内容:学生学籍的管理、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的德育管理、学生学习的管理。5.学籍管理是学校维护教学秩序、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
6.常规管理是学生入校后接受的正常的、规范的基本管理工作,是提高学生教育质量的保证。7.学生的德育管理(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德育管理)?1加强组织领导;2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3提高管理者的素质;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5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6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
8.对学生进行学习管理的基本要求?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对学生学习做出积极的评价。
9.学生管理的方法:班级管理法、自我管理法、思想教育法、行政管理法、制度管理法。
10.班级管理方法的分类: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活动教育法、情境陶冶法、实践锻炼法。11.自我管理法是指学生自己组织起来,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
12.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校民主建设,促进学生自我管理;2搞好学生组织建设,强化学生自我管理;3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完善学生自我管理。
13.运用思想教育法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学生;2正确引导学生。14.行政管理方法有以下特点:权威性、强制性。
15.规定规章制度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教育性、科学性、政策性、透明性。
16.学生管理的目的:1学生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活动;2学生管理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7.中小学管理目标是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育的总体目标而确立的,换而言之,学生管理目标是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集中反映。
18.学生管理的原则是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学生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19.学生管理的原则: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激励性原则;4民主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6规范性原则;7程序性原则;8社会协调性原则;9有效性原则。20.学生管理的任务?1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2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3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21.学生管理的作用:稳定性作用、导向性作用。
22.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
23.团队管理的特点?1团队以完成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2团队以成员的相互依存为重要保障;3沟通协调是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4团队成员共同担负团队的责任。24.团队的核心要素:目标、人员、团队的定位、职权、计划。
25.团队的组织形式: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虚拟型团队。26.团队的构建: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标、合理配置成员、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 27.拥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是团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8.共同目标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
29.团队文化是指导团队及其成员的一种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体现在每个成员的意识上,最终成为指导成员行为的一种思想。
30.高效团队的打造与管理?1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2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3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第二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31.班级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学任务和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的、有计划地执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智能的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
32.班级不仅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33.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公元前一世纪上半期的尼录时代,昆体良的老师 帕利门使用了班级授课制;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并著有《大教学论》;
3、1862年 清政府的京师同文馆 产生了班级授课制的最早雏形。1901年的“废科举、兴学堂”开启了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教育。
34.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按照一定的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为了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和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35.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班级活动环境、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班级规范。36.班级管理的特点:目的的教育性、内容的广泛性、对象的不成熟性。
37.班级管理的意义与作用?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2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3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4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38.班级管理目标是用来表达班级管理者希望学生最终所达到的境界及规格要求。它是一切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最后考核和评价班级管理效果的衡量标准。
39.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1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依据:①基本依据 ②理论依据 ③实践依据2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①客观因素 ②主观因素3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步骤与方法。文化、前喻文化。
40.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步骤与方法:分析现状、研究信息、把握理论、体察民心、确立目标。94.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1.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2.“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41.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德育管理、班级学习管理、班级文体活动管理、班级常规工作管理。3.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
42.班级德育管理的方法:组织法、激励法、规章制度法。
95.)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它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43.班级学习管理:1营造学习环境;2制定学习计划;3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
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44.常规工作是班级管理的经常性工作,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的相关工96.“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 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作
具体人物。
45.班级管理的过程:(制定计划、落实目标、检查和总结工作。)
1、班级管理计划的制定;
2、班级97.学生的重要他人分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因受到学生管理计划的实施;
3、班级管理的总结。特别喜爱、崇拜或尊重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46.班级管理计划即班级工作计划,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始,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总的行动指导方案。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47.班级管理计划的实施过程:分解目标、组织实施、协调工作、激励学生。
98.网络环境下的同辈群体是指青少年在虚拟网络中通过各种方式认识的年龄相近、兴趣相投,并48.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班级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驱动力、同以情感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网络频繁互动的群体。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群体的网络化,二是化力和感染力。
1、营造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重视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树立典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同辈群体。
型化的人格榜样;
3、构建和谐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99.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
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
2、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
3、群体交往的49.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要素。狭义的班级文化匿名性。
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硬文化也就是 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软文化是隐性100.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积极影响:
1、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
2、有利于青少年交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往范围的扩展;
3、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
4、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50.班级文化的特点: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
同。消极影响:
1、信息混乱;
2、网络成瘾;
3、群体极化。群体极化就是团体成员一开始51.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1 班级物质文化;2 班级行为文化;3 班级制度文化;4 班级精神文化。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52.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管理?
1、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
2、建立健全101.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1、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
2、利用“参照群体”,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
3、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班级精神文化。
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
3、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53.班主任的职责?1(判)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2(判)促进学生的102.“参照群体”是一个群体心理学常用概念,指个体在实现其社会行为时,将某一或某些群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3(判)协调校内外各种力量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规范、定向和目标作为他个人的行为动机。责任;4(判)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日常工作。
54.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须做到以下几点?1 选拨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
伍;2 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3 制定班规并认真的贯彻执行;4 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55.班主任的素质?1.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2.班主任的知识和能力素质;3.班主任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56.班主任的知识素质: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
3、广博的文化知识。57.班主任的教学管理能力? 1 设计教学环境的能力;2 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的能力;3 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4 深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5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6 应变能力;7 广泛的交往协调能力;8 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58.班主任培养的途径:开展全员培训、实施岗前培训、进行专项培训。
59.新任班主任岗前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资深教师指导模式、集中训练模式、校本培训模式。60.班主任的评价是对班主任的素质、工作业绩等各方面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它是对班主任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61.班主任评价的作用:目标导向作用、反馈调节作用、监督促进作用、保证作用。
62.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主要依据:1 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2 班主任的素质;3 优秀班主任的特点和条件;4 学生、家长、任科教师的反馈。第四章共产主义青年团
6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64.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原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1922年5月诞生。
65.共青团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其基本组织原则是:1.团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2.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各级团的领导机关是同级团的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团的委员会。团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3.团的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4.团的各级领导机关应当经常听取并认真处理下级组织和团圆的意见;5.团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66.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党的后备军、国家政权的支柱、联系群众的纽带。
67.入团与离团: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
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团费,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担任团内职务,应该办理离团手续。团员加入共产党员以后仍保留团籍,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在团内担任职务,不再保留团籍。68.团的标志:团徽、团章、团旗、团歌。
69.中学(中专)学校团的组织系统一般分为三级:一级团组织为校团委,二级团组织为年级团总支,三级团组织为团支部。
70.学校团组织的队伍建设?
1、重视团组织建设;
2、充分发挥基层团委作用;
3、规范团员队伍建设;
4、加强团干部的管理;
5、做好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71.团干部的作用:先锋作用、核心作用。
72.团干部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的培养、协作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培养。73.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活动就是团的生命。
74.共青团活动的重要作用?
1、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
2、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
3、通过活动教育广大团员;
4、通过活动使团干部和团员受到锻炼。75.共青团活动的要求:内容决定形式、从实际出发、适合青少年特点。
76.共青团活动的内容:教育类活动、生产类活动、科技类活动、公益类活动、组织类活动、文娱类活动、体育类活动。
77.共青团活动的形式:团日活动、具有特色的活动、各种文体活动。第五章学生会组织
78.学生会的职责?
1、组织开展学生各项活动;
2、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
3、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4、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
79.学生会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谋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群众团体。学生会的作用:桥梁纽带作用、榜样示范作用。
80.学生会的工作思路:
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
2、建立引导型的工作方式;
3、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
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81.学生会的工作机制:沟通机制、监督机制、自身建设。
82.学生会的工作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
2、弹性结构原则;
3、责权统一原则;
4、民主监督原则。
83.学生会的工作要求:
1、健全学生会组织;
2、确立学生会基本任务;
3、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84.学生会的制度建设:
1、建立汇报工作制度;
2、建立会议制度;
3、建立检查考核制度;
4、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85.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1.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2.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3.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第六章同辈群体的认识与管理
86.班集体、少先队、青年团、和学生会都是由学生组成的。这些群体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均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学校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也是学校开展各种活动的集体组织。
87.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体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松散的群体关系。同辈群体是非正式群体中的一种。
88.同辈群体又称同伎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指年龄层次相同,地位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一般具有大体相近的价值观念、经历爱好和行为方式,是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基于不同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自发形成的个人属性层面的关系。89.同辈群体强调的关键词应该有两个,一是“同辈”,二是“意愿”。
90.美国学者克拉克给同辈群体的分类:娱乐型群体、学习型群体、违规型群体。
91.同辈群体的特征:交往的自愿性、关系的平等性、群体的凝聚性、价值的趋同性。
92.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1、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
2、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
3、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同辈群体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
5、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93.美国的 玛格丽特·米德在她的《未来与文化》一书中呈现了“三喻文化”即:后喻文化、同喻
第三篇: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试题
幼儿文学试题:
第四章
幼儿童话
第一阶:概念与事实
1、幼儿童话是指以幼儿为阅读对象、带有浓厚()色彩的虚构故事。A.幻想 B.理想 C.虚拟 D.荒诞 答案:A
2.童话的发展经历了民间童话和()两个历史阶段。A.口头童话 B.创作童话 C.寓言 D.文学童话 答案:B
3.童话起源于民间的口头创作,最初与()有着共同的特征。A.寓言 B.神话传说 C.小说 D.儿歌 答案:B
4.民间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大众性、()、变异性、传承性。A.易变性 B.理想化 C.幽默性 D.口头性 答案:D
5.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童话故事集是古印度的()。
A.《天方夜谭》 B.《伊索寓言》 C.《五卷书》 D.《列那狐的故事》 答案:C
6.欧洲最早出现的一部童话集是()。
A.《鹅妈妈的故事》 B.《小红帽》 C.《列那狐的故事》 D.《一千零一夜》 答案:A
7.19世纪,()是文学童话的奠基人,他的童话标志着文学童话的诞生。A.格林 B.安徒生 C.罗大理 D.贝洛 B.答案:B
8、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创作的()是一部奇幻冒险童话故事集。
A.《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B.《假话国冒险记》 C.《木偶奇遇记》 D.《绿野仙踪》 答案:D 9、1952年,美国作家E.B.怀特创作了童话书(),描写了一只小猪和一只蜘蛛之间的友谊,赞美了舍己为人的友情和单纯可爱的动物世界。
A.《小猪快跑》 B.《精灵鼠小弟》 C.《夏洛的网》 D.《小意达的花儿》 B.答案:C 10、20世纪初,()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儿童读物《童话》丛刊。A.周作人 B.郑振铎 C.叶圣陶 D.孙毓修 答案:D 11、1909年,中国第一部白话童话()诞生,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次确定了“童话”这个名称。
A.《稻草人》 B.《无猫国》 C.《小白船》 D.《爱丽丝漫游中国》 答案:B
12、欧洲各国童话创作的高潮是在()。
A.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 B.20世纪中叶 C.19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 答案:A
13、英国作家卡尔·刘易斯在1865年创作的童话()享誉世界。
A.《绿野仙踪》 B.《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C.《灰姑娘》 D.《海的女儿》 答案:B 14、1835年,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标志着()的诞生。A.文学童话 B.世界童话 C.欧洲童话 D.民间童话 答案:A 15、20世纪30年代初,()发表的()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童话,它标志着现代文学童话的成熟。A.叶圣陶;《稻草人》 B.郑振铎;《海燕》 C.张天翼;《大林和小林》 D.茅盾;《寻快乐》 答案:C
16、童话按其表现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拟人体、常人体三种童话形象类型。A.智能体 B.超人体 C.动物体 D.成人体 答案:B
17、()是童话的基本特征。A.幻想 B.拟人 C.幽默 D.冒险 答案:A
18、从童话的()看,可以分为童话故事、()、童话剧和童话影视。题材;儿歌 B.体裁;图画书 C.题材;童话诗 D.体裁;童话诗 答案:D
19、寓言在世界上有三大发祥地,分别是()、希腊、中国。A.印度 B.巴西 C.法国 D.阿拉伯 答案:A
20、世界四大寓言分别是()、《拉封丹寓言》、《莱辛寓言》、《克雷洛夫寓言》。A.《五卷书》 B.《庄子》 C.《吕氏春秋》 D.《伊索寓言》 答案:D
21、幼儿童话采用的常见的叙事结构方式有()、循环式、对照式。A.三段式 B.总分总 C.前后照应 D.插叙式 答案:A
22、幼儿童话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拟人、夸张、()等。A.排比 B.抒情 C.象征 D.虚构 答案:C
23、()时期是我国寓言最发达的时期。A.三国 B.汉代 C.清末 D.春秋战国 答案:D
24、《庖丁解牛》、()都是《庄子》中写到的寓言故事。
A.《刻舟求剑》 B.《涸辙之鱼》 C.《龟兔赛跑》 D.《愚公移山》 答案:B
25、从()划分,可以分为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
A.童话的形成 B.童话的发展 C.童话的形成过程和作者 D.童话的流传方式 B.答案:C
26、中国古代寓言作品集中在()作品中。A.诸子散文 B.小说 C.传奇故事 D.经史文学 答案:A
27、寓言和童话相比,前者的()更强,后者的()更强。
A.哲理性;理性 B.哲理性;幻想性 C.幻想性;讽刺性 D.幻想性;理性 答案:B
28、在《孟子》中有不少可称为“哲理寓言”的作品,比如()和()。A.“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 B.“乌鸦喝水”;“涸辙之鱼” C.“画蛇添足”;“杯弓蛇影” D.“揠苗助长”;“庖丁解牛” 答案:A
29、将寓言改编成童话时,首先应该注意()寓意。A.强化 B.去除 C.淡化 D.添加 答案:C
30、从童话的篇幅长短来看,童话可以分为()、短篇童话、中篇童话、长篇童话和()。A.小型童话;大型童话 B.微型童话;大型童话 C.微型童话;系列童话 D.小型童话;系列童话 答案:C
31、下列不属于民间童话的特点是()A.类型化
B.口语化
C.夸张化
D.定型化 答案:C
32、下面哪个不属于童话发展经历的历史阶段()
A.民间童话
B.创作童话
C.历史童话
D.文学童话 答案:C
33、《木偶奇遇记》的作者是()
A.英国斯威夫特
B.意大利罗大里
C.丹麦安徒生
D.意大利科罗迪 答案:D
34、《神笔马良》的作者是()
A安徒生
B张天翼
C洪讯涛
D孙幼军 答案:C
35、标志着我国现代童话趋于成熟的作品是()
A《小白船》
B《一粒种子》
C《稻草人》
D《大林和小林》 答案:D
36、常用的幼儿童化结构是()
A对照式
B连环式
C层递式
D串联式 答案:A
37、幼儿童话的改编应该遵循幼儿文学创作哪些要求?()
A主题明确
B脉络清晰
C语言生动
D以上皆是 答案:D
38、奠定我国文学童话基础的作家是()
A郑振铎
B郑春华
C陈伯吹
D叶圣陶 答案:D
39、分析寓言与童话的异同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A.幻想性
B.篇幅长短
C.题材
D.以上都是 答案:D
40、下列不属于幼儿童话作用的是()
A.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B.增长儿童知识
C.激发儿童想象
D.教训儿童 答案:D
第二阶:理解与运用
1、童话是指以儿童为对象,贴近儿童心理,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理想故事。A.正确
B.错误 答案:A
2、在世界语言宝库中,德国莱辛的《莱辛寓言》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A.正确
B.错误 答案:B
3、童话中的“春姑娘、时间老人、风伯伯”等是运用了一种超人体童话形象。A.正确
B.错误 答案:B
4、格林兄弟是文学童话的奠基人,被称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A.正确
B.错误 答案:B
5、文学童话最早不是作为口头文学形式出现的。A.正确
B.错误 答案:A
8、夸张是幼儿童话中使用最多的表现手法。A.正确
B.错误 答案:B
9、童话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0、童话只有超人体,拟人体两种童话形象类型。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1、《木偶奇遇记》写匹诺曹的鼻子说谎会变长,这是一种()的艺术表现手法。A.夸张 B.拟人 C.比喻 D.假设 答案:A
12、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童话里最典型的悲剧童话,但这不影响它的悲剧美,因为它有唯美高尚的();凄惨浪漫的();细致优美的语言。
A.画面;形象 B.手法;环境 C.形象;情节 D.色彩;幻想 答案:C
13、优秀的童话往往拥有深入人心的(),比如《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她虽遭遇不幸却为人善良、品德高尚,终于成为摆脱厄运的人。A.形象 B.色彩 C.画面 D.艺术手法 答案:A
14、《丑小鸭》是安徒生的一部()童话,他用丑小鸭()那些拥有伟大志向、不畏嘲笑的人。
A.寓言体;比喻 B.自传体;比喻 C.自传体;象征 D.寓言体;象征 答案:C
15、《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虽然是一篇长篇童话,但它仍然受孩子的喜爱,有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叙事没有固定模式,就像孩子的梦一样自由。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6、叶圣陶的童话《稻草人》虽然描写了一个动物说话的世界,但因为它的()色彩远远被()色彩盖过,减了不少童趣。
A.幻想;想象 B.想象;夸张 C.幻想;现实 D.想象;荒诞 答案:C
17、夸张在童话中有独具的作用,它往往分成多种类别。比如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中,宝葫芦能说人话,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是()的夸张;安徒生《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这是()的夸张。
A.拟人;象征 B.怪诞;滑稽 C.比喻;象征 D.拟人;滑稽 答案:A
18、汤素兰的笨狼系列童话中,常常被视作邪恶化身的狼竟变成了一只憨厚善良的笨狼,这是一种有意识地违反既定的现实逻辑关系的表现手法。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9、寓言和童话相比,训诫性更强,所以《乌鸦喝水》可以通过扩充情节、淡化寓意、增加形象、语言口语化等方式改编成更受儿童喜欢的童话故事。A.正确 B.错误 答案:A
20、幼儿故事作为一种幼儿文学题材,必然带有某种教育性,能使孩子们间接地获得社会经验或者科学知识,《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一例。A.正确 B.错误 答案:A
第三阶:拓展与创新
1、下面哪个童话作品,是从我国的民间故事中获取材料的?
A.《灰姑娘》 B.《皇帝的新装》 C.《小红帽》 D.《白雪公主》 答案:B
2、安徒生的创作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幻想、乐观的精神,代表作有《拇指姑娘》、《丑小鸭》和()。
A.《柳树下的梦》 B.《卖火柴的小女孩》 C.《小意达的花》 D.《影子》 答案:C
3、《乌鸦受骗》是()寓言家()的一个作品,后来被改编为《狐狸和乌鸦的故事》。A.法国;莱辛 B.德国;拉·封丹 C.俄罗斯;克雷洛夫 D.法国;拉·封丹 答案:D
4、根据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个故事是安徒生的自传体童话,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丑小鸭》是作者在人生受挫的情况下写的 B.丑小鸭代表的是寻求虚荣的穷人
C.丑小鸭被作者赋予了坚韧不拔的理想人格 D.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是一种极大的夸张 答案:B(2)你认为以下哪个不是《丑小鸭》的主题?
A.坚强不屈 B.志怀高远 C.出生决定命运 D.奋斗改变命运 答案:C(3)童话总是浪漫的,它能让最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现实,比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A.正确 B.错误 答案:A
5、根据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回答以下问题:
(1)除了()这一项,其他几项都使这篇童话充满了优美的诗情。A.富有形象感和色彩感的词语,比如“珍珠色的鲜花”、“枝上低垂着累累的银果” B.人物行为的浪漫,“小孩伸出他的两只胳膊,抱住巨人的颈项,跟他亲吻” C.悲剧的故事结局,巨人最终死了,满身盖着白花
D.诗化的语言,比如巨人说“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孩子们是最美丽的花。” 答案:C(2)下面哪个不属于王尔德童话的常见主题()A.友爱 B.宗教 C.奉献 D.利己 答案:D(3)王尔德是()著名的诗人、(),是()的代表。A.英国;戏剧家;现实主义 B.美国;诗人;唯美主义 C.英国;戏剧家;唯美主义 D.法国;诗人;浪漫主义 答案:C
6、下面那个说法不正确()
A.民间童话是每一个国家的童话创作宝库,中国有蛇郎故事、姐妹故事、虎媪故事等等 B.叶圣陶的《稻草人》中有一部分童话现实性盖过了幻想性,因此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童话 C.童话发展到19世纪,出现了系列童话,往往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D.童话的创作虽然有一个大致的模式,但如果全然照搬,就会减少童话的惊喜 答案:C
7、根据新美南吉作品《去年的树》,回答以下问题:(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该篇讲述了一个简短的故事,主题是忠诚的友谊,适合孩子阅读 B.作者虽然写的是鸟和树,实际上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人 C.故事的结局不是“大团圆”,所以不适合儿童阅读
D.整个作品的结构是重复的,这样不仅使作品更清晰,儿童也更容易理解 答案:C(2)故事的主题有多种解读,但最贴近儿童生活和儿童心理的,是纯洁而忠诚的友谊。A.正确 B.错误 答案:A(3)根据童话的氛围,可以把童话分为热闹派和抒情派,这一篇属于()A.热闹派 B.抒情派 答案:B
8、根据伊索寓言《老鼠开会》,回答下面问题:(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这则寓言非常简单,不能形象的反映生活
B.这则寓言的哲理性在于,事情不能光说不做,纸上谈兵 C.这则寓言的语言过于简单,不能给儿童以知识的启迪 D.这则寓言缺少生动的形象,情节过于简单,艺术价值不高 答案:B(2)这则寓言的哲理不包括()
A.讽刺人性弱点 B.做事情要说到做到 C.思考问题要切合实际 D.成事的关键在于合作 答案:D
第四篇: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
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
(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A.改变现实、追踪效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
2.儿童个体发展
3.教育目的 4.德育
5.讲授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4.简述美育的任务。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1)教育法(2)部门教育法(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
6.ABCE 7.ACE 8.BDE 9.BDE 10.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总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方法归纳:
1、优美图片【写景,如、故都的秋 感官刺激 引人入胜】
朗诵的范读音频【现代诗歌、散文
感受其韵律美 内容】
演讲视频【演讲稿 如、我有一个梦想 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情景再现【写景 叙事 如、漓江山水 包身工
】
3、提问方式【是否去过如没有 可以在课文中感受到 写景 长江三峡 趵突泉】
4、引用法【引用学过的相关诗句 如济南的冬天 】
5、诗句接龙【互动性强 但难掌控场面 如由木兰诗导出 孔雀东南飞】
6、后人评价【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 一字千金】
(二)、释题
1、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生活年代,可请学生谈一谈对作者的了解。由标题明文体 文体特点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个方面 课程重难点:重点明确【基础】,难点恰当【升华】
(三)初步感知1、2、文章结构【】 脉络清晰
3、语言特点【】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A结合课文及课外知识谈一谈你对主人公或某事的看法【写人或叙事】
B谈一谈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一段话
2、小组研讨
3、小辩论赛
(五)、主题归纳
1、分析人物形象
2、总结全文 分析文章内涵:思想内容和情感取向
【诗眼、文眼】
(六)、拓展引申
1、根据所学句式,仿写句子
(七)、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某段
2、把古诗改为现代诗歌或小说【
1、2针对于古诗文】
3、根据所学戏剧,分小组扮演角色并表演 【戏剧】
4、课外组织诗歌朗诵大赛【诗歌】
5、写一篇短文【你想对某人说的话】,文体,字数不限【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6、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
【结语】感谢各位老师专家耐心聆听我的说课,作为青年教师,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精选素材、首尾突出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 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 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1说教材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①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②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③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②探究法。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③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三。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④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了解行刺的缘由,认识荆轲“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了解行刺的准备特别是易水诀别的场面,感受慷慨悲歌的氛围,认识荆轲刚烈勇武的性格。了解廷刺秦王的高潮,抓住“顾”“笑”“前”,认识荆轲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了解荆轲被斩,认识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理解人物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⑤朗读并背诵易水诀别一段,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探讨景物描写与音乐描写的渲染悲壮气氛的作用。
⑥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体会人物的性格。
⑦课堂小结。多角度的描写,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本文通过环境描写、音乐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荆轲这一勇武、侠义、果敢、忠义的人物形象。⑧作业,搜集课文中的特殊句式,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正确评价荆轲的行刺。5板书设计
行刺的缘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行刺的准备:白衣冠——荆轲刚烈勇武
行刺的过程: “顾”“笑”“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行刺的结果: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滕王阁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第四册文言文单元中的古代散文单元。通过高一和高二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本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领略文言作品在抒情、叙事中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一是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二是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语言之美;三是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我把本课的重点设定为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难点是学会赏析景物描写,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三、说教学方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必须以诵读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诵读和讨论这两种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在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后,我对我的课堂作以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以《新唐书》中记载的故事导入: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新唐书》)
这样导入新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程序的展开。
(二)理清作者思路 先由学生齐读课文,并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成的?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思考。
通过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本文先写洪州之美。接着介绍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滕王阁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富庶祥和的生活场景。并由此写到宴会的盛况,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即仕途坎坷却依然积极乐观的情怀,最后述说身世,谢主引宾。
三、赏析2—3段
首先是学生自由诵读课文2---3段,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美。然后让学生写出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在班上朗读。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段景物描写的妙处,并提出赏析的一些技巧。亦即可先从绘画的角度,即从上下,远近,色彩,虚实等方面思考;然后再从语言的角度,即修辞,意境,表达效果等方面思考。
四、分析4—6段
在本部分,我们主要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首先,提出问题:
1、本部分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
2、我们从中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
接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地讨论,并联系自身实际,确立自己近期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归园田居》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1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准确生动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的盛事。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巧妙地从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见的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画面,具有极佳的艺术感染力。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了解香港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③教学难点:欣赏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以香港回归的史实导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习的热情。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全中国人民骄傲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刻,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一次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②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以新闻特写的特点,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形式,认识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③阅读课文,围绕标题、导语、主体来理解本文。引导学生认识标题的含义,其一是交待英国皇家游轮离开香港,一是象征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表达了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导语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主体部分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这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④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文中写三次降旗的意义,引导学生把握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拉开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⑤探究港督府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场景的自然过渡与以总督府的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的日益强大。
⑥结合课后练习三,揣摩新闻的语言,“日落仪式”的背景及“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品味文中蕴含的末任总督离港的黯然神伤和失落感以及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的豪情。
⑦课堂小结。本文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同时,穿插史料的写法增添了文章厚重感。
⑧作业。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互相交流,试写一篇短新闻。5板书设计
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英国统治的结束(黯然神伤、失落)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自豪感)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祝福》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祝福》,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六个小说单元:第四册三个,第五册两个;第六册一个。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鲁迅,走进《祝福》。
(二)检查预习(落实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说涉及的人物、环境、情节,)
(三)表演擂台(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精彩片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四)自由论坛(每两组负责一个问题)
1、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根据教学重点与目标2,我设计了问题1,意在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而认识到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比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命运的异同?
根据教学难点,我设计了问题2,意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都遇到了人生的险滩:前者丧夫失子,后者下岗;也同样为改变命运作了抗争。祥林嫂的抗争是”逃_撞_捐_问”, 但她的这种抗争是带有封建和迷信色彩的,在当时,像她这样的女人是注定要被封建伦理制度排挤甚至吞噬的。如今下岗女工想再上岗就容易多了,只要积极参加再就业学习、培训就有机会找到工作,登上展示个人价值的舞台。更何况社会也会向她伸出友爱之手。这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五)影片点点评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六)课外阅读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八、说板书
谁杀害了祥林嫂?
内因: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个性
悲剧根源
外因: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
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
(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
(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
(3)诗歌分几个层次?
(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
(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
(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③选材剪材;
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设问、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三、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四、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比喻 拟人 设置悬念 点面结合 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 开篇点题 比拟 借代
五、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