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乡土作文教学

时间:2019-05-13 00:0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乡土作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乡土作文教学》。

第一篇:农村小学乡土作文教学

“农村小学乡土作文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难以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了解家乡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的活动中,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成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一代新人。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由于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的现象。但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我们农村作文教学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他们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绿水青山、村落炊烟、花草树木┉┉这些都能带给他们美的熏陶、并为他们描写优美的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其次、古朴的民风、纯真的乡情,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另外,他们父辈的艰辛及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子女成才的强烈愿望,在孩子心中激起了浓烈的情感,和他们所表现出的韧劲,是城里的学生所不及的。

二、课题的界定

1、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

2、乡土教学:利用人们生活相关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展开教学,使人们对乡土的环境有充分的理解,以作为培养乡土感情的基础及建设乡土的基本知识。培养人们对乡土有爱并具有责任感,乡土观念才能形成,显示乡土教育具有情意的教育功能。缺乏情意的教育功能,便失去乡土教育的意义。透过对乡土艺能的学习,对乡土的认知将更为深刻,也可使乡土艺术获得传承。

3、乡土作文教学:以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作为写作的素材,通过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来赞美家乡,从而培养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研究的策略

本课题是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乡土作文的创作来实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终实现要我写为我要写的目的。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力求在乡土作文教学中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写作教学指导策略。

1、体验农村生活活动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星期天、假期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引导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作文就具有生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的范围。(1)活动体验,获得真实感受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走出家门,参与农村劳动,玩一玩大人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等,进行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改变活动的组织形式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并获得参与活动的真实感受。(2)课堂交流,再现生活

根据自己、伙伴间开展的活动进行课堂交流,将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最受的细节描述下来,在教师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质量时,以学生的交流质量作为一个方面,使学生不断完善语言组织,(3)梳理材料,聚集焦点

对于学生所交流的活动由于事先教师没有进行统一安排与组织,出现活动内容五花八门,学生的兴趣往往集中在自己没有参与过的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发言交流的材料,选取自己也感兴趣的活动,最后确定我们最喜欢(想参与)的活动,并再请中选学生进行活动全过程的说明与交流,使整个活动更加完善,同时对于抽到交流的学生来说又一次获得语言训练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写作点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落实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在作文中等写作技巧。(4)当堂作文,再现活动

根据学生的活动复述以及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自己参与的活动写具体40分钟内完成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写作。(5)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学生完成活动经过的写作后,进行当堂作文交流,在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议,修改;同桌互改作文;完成全文的写作,评选出若干活动奖项。

2、收集乡土性文学的教学策略(1)收集乡土语言、民间故事、传说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其日常口语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语文,学生在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并在作文中加于运用,农村学生在用具有乡土特色的语言来作文,不仅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还能激发作文的兴趣。(2)收集民间的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作为乡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它又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时代农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同时这些民间故事还能激励人们热爱生活、颂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

(3)收集农村中发生的新奇事。

农村中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奇的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身边新奇的事。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随笔撰写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新鲜事的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学习随笔的撰写,为写好作文提供相应的素材。

3、观察农村变化纪实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学会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前提,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观察能力偏弱一直以来是困扰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的选材。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给予观察方法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景、物等通过作文的形式展现出来。(1)观察农村自然风光

农村的风光其实是一片最好的观察实验田,引导学生进行自然风光的观察,将目光定格在农村积极向上的风景之中(2)观察农村变化

近一段时间来,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农村中每月都有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如果不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学生可能会对此熟视无睹。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导学生(3)观察农村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 写作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通过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展示家乡,从中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4、描绘未来农村想像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中要求在小学高年级段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怎样引导学生写想像性的作文,而非学生胡思乱想,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以现实为基础,旧的事物之上发展新的事物。(1)想像未来农村

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引导学生观察农村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让学生记下农村中不和谐的一面,以此为情景,引发学生议论,提出改进的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想像——《20年后的新农村》、《未来的农村学校》等想像性作文的写作。(2)新编民间故事、传说

农村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常常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低,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与外界很少接触,较缺乏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编写、创作民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2011.9

第二篇:农村小学乡土 拼贴画教学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我们提出了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的研究课题。拼贴画材料和工具的多样性,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拼贴画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亲自动手,熟悉各种材料的特性,掌握拼贴画制作的方法,增强材料和工具的运用能力,体验经过脑和手把普通材料变为一种艺术品的自豪和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成以下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拼贴画学习制作,训练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进行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材料的不同造型,拓宽思维,制作出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品。

(2)、情感、态度、价值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拼贴画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通过研究,探索出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A)、感知积累,储存表象

1、通过多种途径欣赏拼贴画,储存丰富的表象

2、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B)、借助多种技能,为制作拼贴画打基础(C)、学习拼贴画制作的基本方法。(D)、指导学生进行创作(E)、改革评价机制。

三、具体措施

(一)、感知积累,储存表象

1、通过多种途径欣赏拼贴画,储存丰富的表象让学生自己通过电视、网络、书籍、商店等渠道寻找不同的拼贴画,丰富形象储存;教师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参观、录像、范画(名画、教师、高年级学生及同龄人的作品)等引导学生增强直观形象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一幅拼贴画,并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通过比较、讨论,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2、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1)教师要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美丽的风景,如腾飞的石马、水乡乌镇、田野菊海、古老的京杭大运河……

(2)鼓励学生寻找身边人物的美。如自己的奶奶。奶奶老了,有白发、有皱纹了,她还美吗?让学生用自己爱的眼光发现奶奶身上更深层次的美:奶奶的沧桑是美,奶奶的勤劳更是美。

(3)积极发动学生从身边的角角落落、废旧物甚至是垃圾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材料。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先在教室的垃圾桶里找一找可以利用的拼贴画材料,象废纸、丢弃的塑料瓶盖等,学生一定很好奇,非常想看看老师会做些什么。这时教师通过染色,粘贴等方法做成一幅漂亮的画,紧紧吸引学生的目光,原来那些零乱的、不起眼的、甚至是被我们丢弃的东西也能变成美丽的画。从而启发学生发现身边平时忽略的美和美的体验。

(4)指导学生在储存丰富表象和形象素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感受和情趣,截取生活片段和场景,经过巧妙的构思,确立比较完整的图象。开展活动时,我们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了解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并争取家长的支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借助多种技能,为制作拼贴画打基础

1、明确观察任务,教给观察的方法。美术课上的观察对象,主要涉及对写生对象(人物、景象、物象)、社会生活、范画、实物、作业的观察。观察的内容有:对物象、形象特征的观察,包括物体的结构、透视、色彩、质地等,对人物的观察,包括神态、表情、性格、动态、服饰、品质等,对景物的观察,能感受景物的意境、气氛等,但由于学生年龄和兴趣的差别,可能会注意观察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首先,我们向学生提出了观察的两个要点:

(1)、捕捉形象的主要特征;

(2)观察事物的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其次,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1)、学会整体观察。即整体——局部——整体,全局——个体——全局,宏观——微观——宏观的观察。

(2)、比较地观察。如比较事物的大小、比例、位置、相互关系以及色相、明度、冷暖等。

(3)、更应该让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质地,同时可用手去触摸,去感觉。

2、借助写生训练。虽然拼贴画是一种材料制作画,但也可适当的穿插一些写生训练课。在写生教学中,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景物等充分地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交流,从而理解、感悟、表现、创造。如组织学生外出写生(主要是课外辅导),画一画家乡的桥、家乡的民居、家乡的人、家乡的桥等。通过写生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印象,弄清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如对花的印象,学生开始往往只会表现完全开放的花。观察了花之后知道了花有不同的朝向,但不能很好的表现花瓣及花蕊的关系。只有通过写生,学生才能更清楚的观察不同朝向的花的形态,加深对花的印象

3、通过说的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不但要让学生看,而且要让学生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看了以后的感觉如何?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几种物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等等。在平时观察积累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深的景物或自身经历的事物,诱发动情点;启发儿童用心、用自己的意愿去寻觅那令人魂牵梦萦的物象,并让其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说出来,不但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三)学习拼贴画制作的基本方法。

1、“拆”中找法。我们不应急于教给学生拼贴画制作的技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师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上一张拼贴画(只是摆好了但还没有粘起来),让学生自己拆开来看一看,这幅画是由什么做成的,是怎么做的?

2、“试”中增技。拼贴画的材料很丰富,所以需要的工具比较多。如胶水,用我们平时用的普通胶水行吗?是不是用粘性很强的502胶水呢?现在商店里有哪些品种的胶水呢?哪些材料适合哪种胶水呢?“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自己通过尝试,了解不同的材料,用的胶水是不一样的。其他也一样,什么材料适合做什么?自己去试一试,自己去比较,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且更容易记住。

3、“仿”中长知。对于有创新意识,而无创新能力,也就是当学生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模仿。诱发他们创新的欲望,这是创作的前奏,是从“生活中创新事物”到“唤醒自身创造力量”的过渡,是一种对照参照物进行形象、发散、类比、联想的再创造,在富有智慧的扬弃中激发创新欲望。学生就能将别的东西稍加变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利用现成的作品进行模仿,帮助学生熟悉材料和工具,进而掌握与工具相适应的拼贴画制作的基本技能,了解拼贴画制作的基本步骤:

(1)、收集材料;(2)、构思、构图,设计草稿;(3)、分片取材,成型;(4)、修改、调整;(5)、粘贴;(6)、有条件还可进行装框。我们所说的“仿”还包括创造性的模仿,也就是根据范画或图片资料,做基本形(体)的变化、替换而形成自己的新作品。例如在教学《树叶贴画》时,在自主操作阶段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制订两个层次的目标:①在教师提供的树叶贴画中找一幅你喜欢的,并加以变化。②可以独立设计或者找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合作设计幅树叶贴画。

(四)、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1、命题的开放。首先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出题。如教师出了以《开心一刻》为题做一幅画。学生根据自己各自的生活体验拟题。潘晓芳、张熠同学做了《蝶儿飞飞》如图一,陈佳丽同学做了《捉迷藏》如图二,周佳燕同学做了《放飞春天》如图三,闻菊丽、姚同学做了《雪趣》如图四……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其次把命题的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出题。尤其高年级的学生,完全能拟出新颖的、合适的题目来。用学生喜爱的,能运用的绘画语言作传达的内容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表现空间。再次让学生先创作再拟题。学生创作的过程完全是开放的,使学生脱离题目的束缚,思维在完全自由的空间驰骋变化。利用自己所带的各种材料自由表现心中的情感和体验。

2、题材形式的开放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一一去学习每一种材料的制作,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某一种单一材料拼贴画或综合材料的拼贴画。同时为了减轻学生拼贴画创作的压力,让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倾吐所见所闻所感,题材的界限可模糊些。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同,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不同角度构思每一个画面的内容,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事物。同样是一幅《瓶花》。学生可以用种子贴,也可用布或刨花贴,也可用综合材料贴。同样是种子贴画,我可用油菜籽,你可用大豆等。同样是油菜籽,你可这样贴,我可那样贴。在“乡土”拼贴画教学中积极倡导“一题多画”,“一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如《水乡》一题,同学们创作了以下几幅作品:

3、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引导学生从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等进行想象。如一片银杏叶,教师通过投影放大叶子,让学生更清楚的看清它的形状,然后进行想象。同时教师可适当的变换叶的位置和数量:叶柄朝下,象亭子、蘑菇、伞……叶柄朝上,象船、扫帚、裙子……两片叶子左右相交象蝴蝶,上下相交象松树等等。当然想象不是随意唤醒,它受到学生自身水平,实践经验和社会活动条件的制约,因而有的想象尽管丰富、有趣,但教师还要注意引导,使之更加合理,可行。如《蛋壳拼贴》这一课,教师采用“欣赏感悟—讨论、创造—合作表现—交流展评—扩散延伸”的结构进行教学,使学生深刻感悟到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可以“变废为宝”,表现成美的艺术品。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如来佛,学生是孙悟空,把你放得开,也收得拢。

(五)、改革评价机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改革评价的机制。评价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鉴定和甄别,而是为了肯定和发展,明确弱点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建立学生学习“快乐成果袋”。我们让每位学生自制了自己喜欢的“欢乐成果袋”(也就是档案袋),档案袋评价在国外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迄今已有十多年历史了,档案袋作为的一种新评价工具,是学生学习的记录,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反省。这些材料由学生与教师一起来收集,集中反映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档案袋记录儿童成长的“故事”,是评价其最终发展水平、努力、反省和进步的理想方式。相对于纸笔测试和其它快照式评价而言,它能向教是、家长和学生本人提供丰富的内容,反映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最重要的是它向教师提供了其它评价手段无法提供的很多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我们在进行档案袋评价的时候,主要让学生收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自己认为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自己在课外创作的好的作品、每一堂课的成长日志、美术课的学习感受。以及观察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相关的美术信息(文字或图片资料等)、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在“快乐成果袋”基本形成后,我们经常利用其进行学生间的交流。采用的方法有:(1)、个案展示。将建立的比较好的成果袋在美术趣小组或班级中进行展示,将比较好的想法和做法进行推广。(2)、小组交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组,大家围成一个圈,让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帮助性评价,并作好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记录。(3)自我推荐。每隔一段时间请几名同学从个人的成果袋中推荐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个作品的有关资料。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有关这幅作品的全部问题和意见。(4)、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个有心人。在自己的成果袋中收集一些有使用价值的材料,在创作时相互交换使用,减少寻找材料的时间。(5)、总结交流。在学期结束时利用成果袋进行一次正式的、总结性的评价。只要体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评价。

2、评价学习过程。既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对学生拼贴画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评价采用学生个人、小组等方式,有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时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的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评价中应采取五条原则:(1)、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2)、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3)、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为自发的学生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5)、给实践或学习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总之,任何评价手段都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目的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把各种评价手段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最佳的评价效果。

四、效果与成果

课题研究的成效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尽管本课题研究只有一年时间,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了小学美术“乡土”拼贴画的“目标”、“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的基本模式,使“乡土”拼贴画教学扎实有序地开展起来。虽然尚未形成比较完整而严密的目标体系和操作模式,但已较好地显示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优势和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美术教学的“乡土”特色。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而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是校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而我们以往的教育因为过多地强调统一,这个目标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校本课程开发则主要关注差异性,并通过校本课程来达成学校特色。我们通过“乡土”拼贴画教学的研究,较好地开发了农村的课程资源。从拼贴画的取材、感性材料的积累、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方面,都能关注学生个性成长的目标,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美术拼贴画教学的“乡土”特色。

2、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创造的潜力。通过课题实验证明学生具有创造的潜能,而且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通过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的研究,唤醒了学生创造的潜能,,激发和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启发和引导了学生对艺术渴望和追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通过“乡土”拼贴画的制作,加强了学习指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由维持型学习逐步转变为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善于学习,呈现出强烈的表现力,能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在制作方法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开放性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制作拼贴画兴趣爱好,而且涌现了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在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组织的星火杯书画大赛中,我校84名同学的贴画作品荣获金奖、银奖、铜奖。学校荣获国家级一等奖。每位班主任指导教师都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师指导奖。东港电视台、东港通讯、东港广播电台还对我的校本贴画活动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

菩萨庙镇小岛小学 2012年6月15日

第三篇:农村小学乡土作文素材的挖掘

平凡的乡村 朴实的美 ——农村小学乡土作文素材的挖掘

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是我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思考和关注的要点。我在自己发表的论文《农村小学生作文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中,已作了详细地探讨和论述。我认为,对农村乡土作文素材挖掘不深,是当前农村小学作文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对农村作文素材挖掘不深的原因。

归纳起来,忽视乡土作文素材挖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现行各科教材所出现的城市化倾向。在小学现行教材中,不论是语文、英语、品德、社会等,或多或少存在着城市化倾向。就拿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来说,真正的乡土题材的课文只有一课,那就是《故乡的芦苇》。当然,教材在作文训练题目的设置上,兼顾了农村和城市两种环境。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正是这种兼顾,使作文训练缺乏了应有的针对性。由于教材在这方面存在的欠缺,必然反映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其次是小学语文教师中,重写作指导,而轻视观察指导。对观察的忽视,必然导致小学农村语文教师忽视了对农村乡土作文素材的发掘与利用。

平凡、朴实的农村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乡土作文素材。一、四时交替,蕴含季节变换之美。

农村生活之美首先表现在季节的变换上。我们河南省,地处温带,四季分明。但城市处在钢筋森林的包围之中,绿化植物也多选来自南方的常绿外地树植物。所以,真正体现四季变化之美是还是农村。

春天之美,令人怦然心动。你看,春来了,地里是一望无际的绿得惹眼的麦苗,但这绿色却绿得决不单调。因为麦地中还分布着一块块金灿灿的油菜花。绿得光亮,金得耀眼,再加上在麦田油菜地里上下翻飞的白色的蝴蝶,此情此景,会让我们的孩子怦然心动,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之里。

夏天之美,热烈奔放。夏天的田野,是玉米的海洋。只要雨水充足,玉米长得黑绿黑绿的,中午时分,甚至能听到玉米咯吱咯吱生长的响声。小路边的野草这时也长疯了。狗汪汪(也叫狗尾草)、茅草、蛤蟆草,几天不见,它们长得往往能吓你一大跳。知了不害怕天气的炎热,趴在树枝上起劲得叫着。孩子们只要用心地观察体会,他们一定能体会夏天里万物旺盛的生命力。

秋天之美,美得实在、踏实。农家院子里,地上堆着刚收获的,未剥的玉米穗,墙上挂满了玉米吊子,还有在地上插一根木头,木头四周挂玉米,这叫玉米人,颜色金黄金黄的,味道清香清香的。除了玉米,地里颗粒饱满的花生,滚圆的黄豆,农村人看着这些粮食,心里踏实。

冬天之美,美得安详、宁静。过了农忙,地里不见了忙碌的人们,村里的劳力出门打工去了,村里的人一下子少了许多,村子一下子静了下来,整个村子安详地躺在冬日里暖和的阳光下,仿佛在眯着眼睛在打盹。一场大雪过后,远处的山啦,村后的麦地啦,整个村子啦,都变成了一个白雪皑皑的世界。乡村的“野孩子”们的欢笑声会打破这种宁静。

二、做柳笛、捏泥人,捉蟋蟀、逮知了,蕴含野趣之美。城里孩子的玩具诸如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霹雳赛车等离乡村的孩子很遥远,但认真想想乡村孩子所玩得则更有野趣,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成为很好的作文材料。

春天可以让学生做柳笛,农历二月中,正是做柳笛的最佳时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柳笛。首先选择粗如筷子的柳树枝条,一只手紧握枝条,另一只手用力扭动,使柳树的表皮同木质部分离,再用小刀在表皮上围着枝条切一圈,然后小心地把柳条木质部分抽出,再把柳枝表皮切长五至十厘米,最后在一头用指甲把树皮上最外边的部分掐去,露出黄色的生长层,一支柳笛就做好了。含在嘴里有点苦味,带着春天树木特有的香气,轻轻一吹会发出哇哇的声音。而且声音会随着柳笛的粗细和长短有所变化,想一想,春风里,一群孩子在“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下,玩着、做着、吹着,当他们拿起笔时,春风、“绿丝绦”似的柳枝,散发着树枝清香的柳笛,呜哇呜哇作响的春天的声音,都会从他们的笔尖下流淌出来。

春末夏初,天气已经非常暖和,可以让学生捏泥人。其实每个农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都玩泥,当过家家„„在上泥塑课以前,让学生做好两个准备,一是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合适的泥。最理想的泥塑用泥应该黄色或者红色的,不含沙,而且粘度要大,让学生找到这样的泥土后,在家里面和得软硬适中,用塑料袋把和好的泥包起来,准备上课时使用,因为泥外面有塑料袋,所以可以保持泥的水分不蒸发。最好,再让学生准备一些干土,最好用砖头把里面的小泥块完全砸碎,像面粉一样,用瓶子装起来,用来做泥塑时,一旦泥过软,撒一些这样的干土可以调节泥的软硬度。学生要做的第二个准备是要想好自己想要在课堂上“捏”的对象。由于学生第一次做泥塑,所以这个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学生这个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关系到泥塑课是否成功,也关系到学生能否写好课后的作文。学生能捏的对象可以是自己家里养的猪、马、牛、羊、狗、猫等,捏这些东西,要提醒学生在上泥塑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些动物进行观察,否则,即使很熟悉,学生也是捏不好的。也可以捏人,捏房子,捏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帆船、军舰等,但由于这些实物,学生大多没有见过,学生在下边一定要收集一些资料,最好是图片等。泥塑课包括课后的作文安排三节,二节泥塑,一节作文。泥塑课前可作下列指导:一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泥塑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做的过程中不顺利时,一定要有克服因难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要认真体会、观察自己做的过程和其它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泥塑课完成后,首先对全班同学的作品让同学们互相欣赏交流,老师可作一下点评,无论学生的作品怎样,都倾注孩子们的心血,因此点评要以鼓励为主。然后安排学生作文,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制作过程,自己的动作,提醒他们自己在泥塑过程中的动作如:揉、搓、捏、刻„„也要写出自己的心理过程,如当看到别人做得很好或者别人已经完成而自己做得很不顺利时,自己的心理活动。

三、野草、野花、野路、野坡蕴含“野”趣之美。深秋时节,当麦苗露出尖尖的小芽的时候,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吧!想想看,瓦蓝瓦蓝的天空,太阳恶狠狠地发了一个夏天的脾气,到这时候,脾气柔和多了,阳光晒在人身上,像一个老奶奶的手抚摸着你,真舒服,几十里外的玉皇山,显得那样近,它正在昏昏沉沉地地打着瞌睡„„

城市的路真平坦,但就像一个规规矩矩的大人,比较一下,田间的小路不正像一个调皮、任性的野孩子?这个“野孩子”在田间走了一会儿,就累了,不想往前走了,你看他东拐拐,西拐拐,弯弯曲曲,绕来绕去,就是不往前去,好不容易往前走了,可放着平坦的地方不去,偏偏要从一个大坑边过,好悬!这个“野孩子”差一点掉进了大坑。“野孩子”本来就不安分,更要命的是它的“野草表弟”和“野花表妹”不停地“惹”他,城里的草坪美吧,但也就那么几种,这里的“野草表弟”可太多了,狗尾草、雪草、黄蒿„„更多的根本就叫不上名字,这些调皮的家伙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挨挨,在秋风中摇头晃脑,有的地方,甚至爬在野孩子的身上,再加上那些爱臭美的“野菊花表妹”,“野孩子”更疯了。“‘野小子’站住,你跑那么快干什么?”原来,“野孩子”看见了“野坡大表哥”,只见它一路小跑,一下扑到了“野坡大表哥”身上„„

乡下的学生们,对这样的景色也许早已习以为常了,作为老师现在最需要的是借孩子一双慧眼,让他们发现这种平凡的美。

四、喂鸡、养鸭、锄草、收获,蕴含劳动之美。现在的农村孩子,几乎很少做农活,一是由于现在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孩子们的功课还较重;二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的爱。但孩子们不参加劳动一方面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体会不到父母之爱使学生缺乏家庭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就是剥夺了他们接触生活、接触自然,发出劳动之美的机会。因此,我针对农村实际,布置学生参加家务和田间劳动。

让学生帮助家里喂养家禽、家畜。几乎每个农村的家庭,都要喂养鸡、鸭、鹅、猪、马、牛、羊等家禽与家畜。我布置学生每天放学回家,让学生帮爸爸妈妈喂养这些家畜与家禽。而且我出观察要求。让学生做这些家务时观察这些家畜与家禽的外形特点,他们的动作特点,以猪为例,当猪饥饿时有什么表现?当你提着猪食走向猪圈时猪又有什么表现(叫声、动作)?当两三头猪在一起吃食时又会发生什么?我还让学生及时记好观察记录。当作文课上写这方面的作文时,学生是胸有成竹,在学生笔下,猪饥饿时在圈里不停地哼哼地边叫边转圈,当听到人来喂食的脚步声时,马上奔向食槽,有的猪甚至前腿扒在猪圈上,哼哼地叫着。几头猪吃食时一点也不文明,不仅发出声音,而且互相拱、啃、咬,抢占地盘,这些生动的村料,不是学生坐在教室里能够想象出的,只有参加劳动,实际观察才能得到。

玉米成熟时,让学生帮助家里掰玉米。干这种活,我一般先不指导,只是让学生帮家里掰玉米,当作一个作业来布置。学生通过劳动,自己会有许多收获。上作文课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劳动来一个回顾。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感受。有的学生说在玉米地里一丝风也没有,闷热得很。有的说,把玉子棒子从玉米秆上掰下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一只手紧握玉米棒子和玉米秆的结合处,另一只手猛得用力向下掰玉米,才能掰下来。碰到有的玉米还很顽固,就是掰不下来,只好两只手握着玉米转圈,直到把玉米拧下来为止。有的学生说,当把装玉米的袋子扛在肩膀上向玉米地外背时,身子摇摇晃晃,并且玉米子把肩膀硌得生疼。有的学生说,在玉米地里走来走去,玉米叶子的边缘锋利得像锯齿,拉在脸上,再出一点汗,火辣辣的疼。有的说,玉米花粉掉在头上,身上,再出一点汗,就痒得难受„„学生的这些只有自己亲身干了,才会有切身的体会,这也不是坐在教室里能凭空想象出来的。

这些对学生来说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减轻父母亲的家务负担,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写作文的材料。

挖掘乡土作文素材应注意的事项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挖掘乡土作文素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下列几点:

一、要注意学生的安全。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积累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如带学生放风筝一定要远离高压线。春天带学生到田野里看油菜花、桃花等,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农田间的机井等设施,要提醒学生注意,防止危险发生,进生这些活动前,教师最好事先到活动地占进行实地勘察,有备则无患。

二、要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要组织好学生。学生走出课堂,如果组织不好,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乱跑,教师顾此失彼,出安全问题;二是由于走出课堂的兴奋,学生忘记目的,忘记了观察,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收获不大。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一切行动听从指挥。要组织好学生,在什么集合,什么地方分开活动,在有预先的计划。分开活动最好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定组长,使各个小组的活动在组长的管理下进行。

三、观察、作文前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挖掘乡土作文素材,学生进行作文前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例如春天带领学生到野外放风筝,出发前就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你们在路上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学生就会说有麦田、小草、油菜花、白色的蝴蝶等。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启发,“麦田的绿色有变化吗?春天的小草到底怎么样?这样的引导和启发能激发学生观察的愿望。再比如上泥塑课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既要注意体会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动作,自己的内心活动,也要观察其它同学的动作、表情、语言,认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总之,平凡的乡村蕴含着无穷无尽的乡土作文素材,只有借孩子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才能挖掘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作文素材,当这些孩子们熟悉但常常被忽视的平凡之美能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并在孩子们的作文本上弹奏出美妙的乐曲时,孩子们会突然明白——写作文也是一种享受。

平凡的乡村 朴实的美 ——农村小学乡土作文素材的挖掘

河南省汝州市庙下乡姚庄小学2009年5月3日

张建强

第四篇:如何培养农村乡土实用人才

如何培养农村乡土实用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自身的经济是现在政府的重要任务,人才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其中培养乡村人才是促进基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一股强大的生力军。政府应该从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等方面入手,认真落实,因地制宜,积极选拔培养基层的人才。

一、健全选拔机制,为人才选拔提供有力的保障 “科学是第一发展力”,那人才就是“发动机”,可见人才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建立规章制度,行为政策,是选择人才的一切行动的保障。一是建立人才政策体系。根据当地的经济实际需求,及本土乡村人才特点,制定相关选拔的方法和落实有关待遇政策,为人才的选拔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根据目前翁源大力发展工业,发展有特色的农业的这一特征,就要求选拔的人才应该充分了解翁源经济的结构特征及发展方向,对农业、工业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妥善处理好群众间的矛盾,还要制定合理的待遇政策,做到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发展。二是促进政策的推行落实。确定选拔的范围和对象,根据当地基层经济的发展特点主要在农业方面,从种植、养殖、销售等相关行业的人员中选拔。选拔人才要实行考核制度,确保公平公正,优胜劣汰,积极在人才中营造比贡献、比成绩的良好气氛。三是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各镇场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选拔培养人才的工作,并对此进行记录跟踪,建立农村乡土人才发展的档案,对选拔培养基层人才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及时记录下选拔培养基层人才中的值得借鉴的经验,实行常态化工作。

二、健全培养制度,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

“人有高低,路有不同”,每一个人接受的教育和知识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应当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特色发展来进行培养。一是理论结合实际。定期组织相关专业老师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人士讲授自己发展成长经历经验。二是加强示范交流。定期组织去一些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学习他们如何服务基层,更好地让基层人才促进基层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技巧,借鉴并推广成功的经验,提高大家服务基层水平,鼓励他们为基层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三是鼓励自学成才。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自我学习,各种技术竞评职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出台一些奖效政策,提高积极性。四是发挥引导作用。由政府牵头,与一些企业公司搭建发展、合作、交流平台。组织乡镇人才前去参观学习,学习相关知识与经验,培养一批农村经济发展的能人,并发挥他们的带动效应,带领大家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三、健全引导激励机制,为乡村人才提供舞台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奖励效应是人才发展的一大助力,让乡村人才时刻保持高度的积极性。一是推动乡土人才“双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当地一些思想素质好,能力强的人对当地的影响,可以选拔一些政治素质好的业主和他方面的能手进驻村“两委”干部,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从经济和政治上实行“双轨制”并行。二是支持乡村人才创业,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我们大胆起用一些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在搞企业等方面有专长的人,鼓励帮助他们开创一些新领域,新型行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政策,做大做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比如开设农场、果园、山塘水库,使之发展成既可以旅游休闲的度假景点,又能创造其它的收入。三是引导乡土人才做好“传帮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们要求各行业人才通过结对子,以一带

一、以点带片、科技齐头并进等方式进行传帮带,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等传授给周围群众,让更多的农民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乡土实用人才便是那举足轻重的“领头雁”,引领着千千万万农民铿锵前行,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强农兴农,让翁源的农民朋友们都过上好日子,实现广大农民朋友们所企盼已久的“三农”中国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五篇: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更是难中之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许多。然而,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也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为何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呈现如此局面?我们又该如何走出困境?路子又在哪里?作为长期从事农村语文教学的我,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培养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大凡好的作品,皆来源于生活。“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改变作文写作的“苦”与“烦”。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我告诉学生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比如,指导学生认真体验农村生活,并诉诸笔端。农村生活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熟悉而亲切,可挖掘的素材有很多。如:野外劳动生活,农家孩子从小就与土地打交道,是闻着田野的清新和泥土的芬芳长大的,劳动会给他们带来丰收的喜悦,也为他们提供了流汗流泪的切身体验;农村的节日习俗,比如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春节耍香火龙等,再加上各种红白喜事,这些农村习俗具有独特性,极富生活色彩;赣南客家文化,如“采茶戏”“迎神”等富有生活情趣。所以我鼓励学生写真实的事情,记录身边的真人真事,关注班级、学校、社会动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触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记得我教学三年级有关传统节日的作文,有个学生写道:“年二十八那天是龙布圩,我和大人们去采办年货,我们一路有

说有笑的走着。隔壁的赖阿姨说:„今年要买红瓜子,日子过得红火。‟邻村的廖大婶就说:„我要买条鱼——年年有余。‟你看中国的风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呀”这样一来,学生逐步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更宽、更广、更有新意,并不再为没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时,我趁机要求学生养成写好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二、强调口手如一,指导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

⒈坚持普通话交谈,使语言规范化

为了帮助农村孩子克服方言的影响,使语言规范化,“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这“口”其实就是普通话,要求学生当好“翻译官”,变“土”为“洋”,使方言变为规范化语言。课堂上,我用普通话讲,学生也用普通话说;课间,师生也用普通话交谈。我还要求学生把普通话带回家里、带到社会,时时处处坚持说普通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普通话变得流利了,作文中的语句也通顺多了。

⒉先说后写,边读边改,读后再抄

《课标》在关于写作总目标的陈述中特别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们知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因此,每次习作练习,我都强调学生先想好了再说说,说通后才写下来,写完了反复读几遍,并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改好后再读一读,读顺了才誉写。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步达到“心口如

一、口手如一”。

⒊多向评议,互相欣赏,共同提高

大家都知道,兴趣和自信是作文的最大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除来源于学生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外,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课标》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如何抓好习作讲评对于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习作的目的及要求灵活采用同桌互读互评、小组轮读推荐习作、集体交流评选佳作、优秀习作展评等评议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评议、学会欣赏、学会修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自己的习作水平。

三、适时指导练笔,促使学生变知识为技能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当学生有了写作材料,并学会了使用规范化语言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书本”与“乡土”紧密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指导学生写有“洋味的”的“乡土文”,逐步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作文能力不断提高。

我告诉学生,“课文就是作文”,如果我们能写得像课文那样,就是好作文。因而,我常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规范语言,通过经常性的仿说仿写,用规范的语言来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就说《爬天都峰》一课吧,作为山区的孩子上山下河是他们常做的事,而真要让学生写关于爬山的作文时,他们往往无从下手。在学习《爬天都峰》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浓厚,被描写天都峰山高路险这段文字所吸引,眼神里流露出求知的强烈欲望。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回忆平时爬永修当地名山---云山的亲身体验,然后以“游览云山”为题,写一篇有特色的作文。因为有《爬天都峰》作参考,又有亲身游览云山的切身体验,学生的作文都写得很有味,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学校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云山脚下,抬头一看,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难怪当地村民把这座石山命名为云山,石级像从天而降,让人感到心头发颤!”小作者描述得多形象呀,虽模仿了课文的某些写法,可也不乏自己的特色呀,让人一看,就想来云山一睹为快!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总之,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只要正确认识,积极主动的转变观念,改变固有方法,就会走出语文作文教学的樊篱,闯出一条高效,明朗的新路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家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下载农村小学乡土作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乡土作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黄平县重安镇皎沙小学 何芳 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也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西洒镇红石岩小学 彭永莉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制约,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阿岗中心学校海马完小 尹筱胜 内容提要: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厌写作文,写作能力不高,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应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

    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走向生活”的初步探索》 中 期 研 究 报 告 古冶区吕家坨第一小学赵月李晓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十多年的农村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作文教学......

    农村小学美术乡土资源教材的开发

    附表1:教学论文封面标题: 农村小学美术乡土资源教材的开发 姓 名:王冬凤 工作单位: _翁源县新江镇中心小学_ 职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科:____美术________________......

    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乡土人才在引导农民群众摆脱传统观念束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适......

    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195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市东**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市日光温室经济协会会长。***同志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奖励:获全国农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

    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

    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普遍内容空泛,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材料贫乏,是学生作文水平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