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音乐教学融合了地方乡土文化

时间:2019-05-14 02:0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音乐教学融合了地方乡土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音乐教学融合了地方乡土文化》。

第一篇:农村音乐教学融合了地方乡土文化

农村音乐教学融合了地方乡土文化,更为农村音乐教学增添了本土特色。以本乡本土的音乐素材为载体,开发农村音乐自然资源,使音乐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纯朴的乡土文化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以乡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欣赏特色的乡土音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深入研究开发农村音乐校本课程,延伸教学,更新自我,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风格,也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另外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与农村学生音乐水平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加上农村中小学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其他教师兼任,他们由于专业水平低,理论水平欠缺,操作能力弱导致农村中小学的音乐课成为了唱歌课、模仿课,这就造成了农村学生音乐素养低、理论知识欠缺的现实。故此,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和本土文化,开发、挖掘和拓展音乐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展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有利于农村音乐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极大的挖掘和开发了本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地大物博,音乐形式也多种多样,高亢嘹亮的信天游来自我们黄土高坡的民众;绵转委婉的天籁之音来自我们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爆发力极强的震颈红被我们山区人民用来抒发生活情感,演唱者或是听众都会被那酣畅淋漓的唱腔感染,陶醉其中。既然我国有着真么多音乐形式种类,开拓群众的音乐欣赏范围,提高群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让更多的人喜欢乡土音乐,才能更好的保护乡土音乐,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能了解民间音乐,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材从小学到初中就开始系统介绍民歌,使同学对祖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等有了粗略的认识。对家乡音乐的了解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这样水平上。这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的最易熟悉的乡土音乐引进课堂。当地的、乡土的民谣,或民间的故事、寓言作为音乐的素材进入课堂,用于音乐教学。我们美丽的家乡湖南,最有名的就是地方花鼓戏,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刘大娘笑呵呵》、《张先生讨学钱》等。

例如教学《黄河的故事》一课,我通过四首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母亲河—黄河。而教材中的歌曲学生不太熟悉,学生体会不到黄河的魅力所在和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情感。为此,我专门安排了音乐会,确立了以“黄河”为主题的歌唱比赛。宁夏地处黄河流域,这里的人们创造了很多与黄河有关的民歌。在歌唱比赛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本土民间有关黄河的音乐,课堂上我让学生一一展示,很多学生都会吟唱。学生演唱了宁夏花儿《尕妹门前浪三浪》、《黄河船歌》、《黄河在这转了个弯》等很多优秀的本土民歌。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实践了乡土校本课程,更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搜集,他们了解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花儿王”之称的马生林等宁夏回族民歌手,以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最盛行“花儿”的地方是六盘山一带,人们用这种文艺形式抒发情怀,传递感情

乡土音乐如一股清泉流入了学生们心扉之中,从绚丽多姿的家乡音乐中,领略到了独特的乡土风格和浓郁的民间气息,从他们那新奇、亲切的眼光中,从朗朗的吴语朗读声中,从柔和甜美的歌声中,感觉到他们是那样的爱家乡的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油然而生。《乡土音乐进课堂》,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了解我们本乡本土的民间音乐艺术,使学生贴切地去感受身边的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扩大视野。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优秀的乡土音乐作品,学生会产生亲切的喜悦感,这对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有莫大的效益。

第二篇:挖掘乡土音乐文化

挖掘乡土音乐文化展现民间音乐风采

记《走进台州》音乐研讨会暨台州市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

由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办、路桥教育局承办的“《走进台州》音乐研讨会暨台州市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于12月6日至7日在路桥实验小学举行。来自台州9个县市的音乐教坛精英汇聚一堂,本着对台州乡土音乐的热爱之情,共同探讨交流本土民间音乐之精髓。此次音乐教学研讨推陈出新,每一位参赛的选手必须以台州本土的民间音乐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本次的教学研讨将我市的民间音乐文化走进学生音乐课堂,为我市的文化传承作好铺垫。

十堂具有乡音乡韵的音乐课,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芬芳,饱含了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有悠扬平和的国庆寺佛教音乐、甜滋滋的临海白酒酿调、脆生生的仙居山歌、温馨怡人的民间童谣等,同时还展现了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乱弹、民间歌舞——道情、莲花落、黄沙狮子、大奏鼓、鱼灯舞等,使得本次音乐教研犹如一次百花盛会,争其斗艳美不胜收。

本次音乐大赛,从各地的选手对民间音乐取材上来分以下几大类:

(一)乡音乡韵叙乡情

临海作为老台州的府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了能通过音乐展现临海的历史人文气息,临海巾山小学的徐灵芳老师设计了一节《临海民间音乐欣赏课》。通过教唱具有浓郁的方言色彩的临海民歌《哄小囡》,让学生领略民间童谣的风采;欣赏以高难度的杂技名扬四方的上桌狮子,使得学生为之咋舌;倾诉临海道琴和上盘花鼓,述说出旧社会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表演临海特色风味小吃白酒酿调,将市井文化演绎淋漓尽致。

仙居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便受世人的关注。自宋真宗见此地“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遂诏改永安为仙居,意谓“仙人居住之地”。来自仙居横溪中心小学的陈艳老师以一曲《仙居是个好地方》唱出了对家乡的热恋之情。歌中唱道;仙居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赛苏杭,清清泉水清又甜,烂漫山花四季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艳老师饱含深情,用浓郁的乡音为学生教唱,再现了仙居山歌的优美旋律、悠扬的节奏,淳朴甜美的歌声。在多媒体的展示下,顿时让人感受到仙居的山美、水美、景美、歌美、人美,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二)天籁之音佛乐飘

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佛音

收集》中曾对佛教音乐作如下阐述:“佛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动,使人意念净化,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生真谛。其特有的韵味很吻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如何将深奥的禅学音乐应用于小学的音乐课堂呢?天台实验小学的陈安妮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佛乐飘飘的天籁之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受、吟唱、欣赏、体验使同学们感受到佛乐的博大精深,在分段欣赏中a乐段以平静舒缓的节奏伴随着僧侣的步伐去朝拜;b乐段音乐表现香客的来访,佛堂顿时热闹非凡;c乐段以和尚念经为作法事主题,各种乐器的加入使得配器顿时丰满,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三)乡音土调唱乱弹

台州乱弹原称黄岩乱弹。明万历以后,台州一带流行昆腔和高腔;清康熙、雍正之际北方的梆子秧腔和梆子乱弹腔传入台州,约于乾隆年间(1736-1795)形成了昆腔、高腔、乱弹腔三腔兼唱的戏班。由于昆腔、高腔的唱词古奥晦涩,三腔兼唱的戏班逐渐以唱乱弹腔为主,当地人称之“乱弹班”。由于长期受当地语言、民俗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唱腔丰富多彩、道白通俗本地化、表演文武兼备的地域特色,遂被称呼为“黄岩乱弹”。

在本次教研中黄岩西城街道中心小学的王丹娜和路桥小学的徐文群老师分别以乱弹作为教学内容。在分析完乱弹的人物行当和四功后,王丹娜老师以乱弹的石榴花调《逛花园》为教唱目标,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唱道:“手挽手啊进花园,猛抬头四下观,大家一起来游玩。石榴花开红似火,芍药花开赛牡丹,菖蒲花开寻不见。”委婉的曲调,细腻的行腔使学生感受到乱弹的独特韵味。

路桥小学的徐文群老师以教唱乱弹创作剧目《拾儿记》中的《磨豆腐》唱段让学生体会抑扬顿挫、激昂粗犷、音韵纯正的唱腔,从通俗易懂的念白中让学生感受有浓厚淳朴的民风,男女声的对唱加上磨豆腐的做功,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通过这两位老师的授课,我们可以从台州乱弹这块戏曲的活化石中中窥见,台州的民俗、音乐、语言和生活。

(四)鼓乐喧天话海疆

台州海岸线漫长港湾优良,历来是对外交往海上门户。台州也是海洋大市,海洋面积广阔。浅海面积居浙江首位。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来自温岭、三门、玉环的老师充分挖掘各自的本土音乐文化,将海疆渔业文化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

温岭——醉舞《大奏鼓》执教:温岭锦园小学的梁小佩

大奏鼓是石塘渔村的传统舞蹈,据说是从福建民间传入的,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起

舞时,那些“女人们”手执木鱼、扁鼓、唢呐、锣、钹、磬等乐器,随着那男人调动大奏鼓的节奏,时而碎步轻移、柔美婉约、如醉如痴,时而腾挪跳跃、粗犷激越、欢快有力;

在整节课教学设计中,始终围绕着大奏鼓的特征展开,(一)福建闽南方言进行了节奏性的念白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奏鼓历史渊源。

(二)对大奏鼓演奏时的节奏进行分析,加入大鼓、锣、钹的打击乐器教学。

(三)为了突出吹奏乐器唢呐的旋律的特点加入填词演唱

(四)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大奏鼓的演奏之后进行了一番装扮,真实地再现了大奏鼓这种民间歌舞乐表演艺术。

三门——《跳马灯》执教:王芳老师

跳马灯流传于三门县浬浦镇,离县城有55公里。跳马灯以马为首,有狮子、麒麟、犀牛、白象五种怪兽组成。有一个高照,据说是神仙统领五兽之法宝。寓意:五兽属上天下凡,有造福民众、平安吉庆之祥瑞。来自三门小学的xxxx老师,通过小堂鼓 钹等打击乐器的节奏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了一番三门的民间艺术。

玉环------《舞鱼灯》执教:林谨老师

玉环是浙江东海之滨的海岛县,舞鱼灯是当地渔民在节庆灯会中保留的娱乐节目。每当新春佳节,玉环各地鼓乐喧天,各种灯舞五彩纷呈。舞鱼灯表演则因切合渔民耕海牧渔的实际而特别受到欢迎。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手举鱼灯,按照鱼灯舞中的成员进行分类,有鳌龙、黄鱼、马鲛、绵鱼、乌贼、海豚等,并以FLASH动画生动形象再现了以鳌龙为首的阵式,例如“十字交叉” “走四角”,使学生在情境律动教学中感受鱼灯舞的特点畅游海洋世界。

(五)莲花处处齐争艳

莲花,又名莲花落、莲花乐口源于唐代的佛曲“落花”,五代时亦称“散花乐”,最早是僧侣募捐化缘时所唱的警世歌曲。至南宋传入民间,成为贫人乞食的歌唱。至迟在明中叶,成为说唱故事情节的曲艺形式。我市各地都存在着这种在台州各地由于地域的不同对莲花的称谓也有所不同:玉环呼“大莲花”,仙居名“铜锢鞭”,天台唤“莲子行”,黄岩曰“打连厢”,温岭称“流徒传”。

在本次教研会上,椒江第二实验小学的王秀丽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绚丽多姿的《路桥莲花》,温岭大溪小学的汤聘婷老师展示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殿下莲花》。王老师侧重

于莲花的表演,通过演唱《哪个不说路桥好》加上乐器的伴奏和舞蹈性的律动组合生动,再现了路桥莲花特有的风格。

汤聘婷老师对大溪莲花的介绍分四个部分:

一、“莲花”初绽——乐器探索与演奏

二、“莲花”盛放——介绍大溪莲花历史介绍及教唱

三、“莲花”畅想——基本步伐与表演

四、课堂延伸——创编莲花词,这四个教学步骤环环相扣,充分说明殿下莲花由于受本土文化的影响所散发出的泥土芬芳。

第三篇: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

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普遍内容空泛,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材料贫乏,是学生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是源于他们没有贴近生活,缺少厚重的文化积淀,不善于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所致。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突破点。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及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乡土文化是长期积淀延续下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地方文明的总和,包括本地区的地域风貌、文物古迹、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等。乡土文化是独具优势的课程资源,也是作文教学的优质的源泉。新一轮课改强调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文化博大久远,丰富多彩,学生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乡土文化更容易亲近和接受。乡土文化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注重乡土文化的浸润,能让学生走向更深广的文化空间,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南通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这里江风海韵,风物潇洒,南通是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具有“包容汇通,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拓宽学生选择作文素材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其作文的文化性和审美性;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南通的情感和创新精神。

二、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本土,让学生写熟悉的生活,才能走出困境。依托乡土文化资源,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使二者达到有效融合,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1.广泛阅读乡土文学作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感悟人生、积累作文材料、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乡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元素,是用带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写作手法,反应一定地域的民间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理想载体。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名家的乡土土文学作品,并以写为抓手,以读促写,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读写活动。教师可推荐作品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行今昔比较,追溯通州从五代移民开始的历史沿革、社会变迁,积累写作素材,写出有思想深度的读后感和书评等。再比如《千年流光》就是一部特殊形式的南通文学作品集,包括王安石的《收盐》、崔润的《捍海堰》、梅兰芳的《回忆南通》、张明的《元宵灯节忆故乡》等作品,是南通千年来文化的具象体现。阅读这部作品,学生能增添文化意趣,培养创新思维,积累写作素材。

2.以乡土文化资源为写作对象

(1)描绘自然风光

一方山水自有一方风情,山的秀朗,海的湛蓝,花的鲜艳,树的繁茂……家乡处处充满着自然美。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近自然,用耳朵去聆听第一声婉转的燕语,用眼睛去观察第一片飘落的秋叶,从而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揣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寻找大自然的个性特征,挖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借助艺术手法,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

(2)状写名胜古迹

南通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不少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熟悉家乡的名胜古迹,有利于学生乡土文化的积淀。南通有曲溪茂林环抱的全国八小佛教名山狼山,有“春红夏绿波青镜,晓月夜灯弄曲池”的古护城河濠河,有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墓园啬园,还有古色古香的唐闸民居大院……教师平时可选择一些有关本地名胜古迹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假期里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家乡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

(3)叙写风俗习惯

南通传统的风俗习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南通有正月十五放烧火的习俗,清朝南通籍诗人李琦写道:“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中反映了古人丰富的农业知识,以及对传统习俗的爱好。又如南通人崇尚茶文化,喝茶有讲究,敬茶有寓意。旧时南通还有“施茶”的习俗。每当酷暑来临,居民商家门口摆上一只大茶缸,里面放上佩兰、淡竹叶、茶叶,泡上一缸茶水,供过往的行人饮用,以之为善举。这些风俗习惯都是写作的典型素材,教师要结合材料布置相关作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收集、整理民俗习惯,集成选刊,供同学们传阅,以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记录当今人事

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生活,记录当今的人和事,获得第一手写作资料。首先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开掘美。例如,南通有位看车老人,他几年如一日,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坚持从清洁工人打扫不到的缝隙里捡拾烟头,他俨然构成了街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又如南通市有一支自发组成的自行车队,在反恐斗争中积极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些平凡的人以奉献为荣,不求回报。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加以认真思考,写出带有自己独特思考的作文。其次应关注南通的热点话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学生写作也必须跟上家乡前进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研,让学生融入社会,关注民生,感悟家乡的巨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乡土文化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应将二者有效地融合起来。只有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构建张扬个性、充满创新活力的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小海中学。

第四篇:农村小学乡土作文教学

“农村小学乡土作文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难以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了解家乡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的活动中,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成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一代新人。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由于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的现象。但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我们农村作文教学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他们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绿水青山、村落炊烟、花草树木┉┉这些都能带给他们美的熏陶、并为他们描写优美的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其次、古朴的民风、纯真的乡情,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另外,他们父辈的艰辛及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子女成才的强烈愿望,在孩子心中激起了浓烈的情感,和他们所表现出的韧劲,是城里的学生所不及的。

二、课题的界定

1、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

2、乡土教学:利用人们生活相关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展开教学,使人们对乡土的环境有充分的理解,以作为培养乡土感情的基础及建设乡土的基本知识。培养人们对乡土有爱并具有责任感,乡土观念才能形成,显示乡土教育具有情意的教育功能。缺乏情意的教育功能,便失去乡土教育的意义。透过对乡土艺能的学习,对乡土的认知将更为深刻,也可使乡土艺术获得传承。

3、乡土作文教学:以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作为写作的素材,通过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来赞美家乡,从而培养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研究的策略

本课题是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乡土作文的创作来实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终实现要我写为我要写的目的。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力求在乡土作文教学中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写作教学指导策略。

1、体验农村生活活动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星期天、假期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引导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作文就具有生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的范围。(1)活动体验,获得真实感受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走出家门,参与农村劳动,玩一玩大人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等,进行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改变活动的组织形式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并获得参与活动的真实感受。(2)课堂交流,再现生活

根据自己、伙伴间开展的活动进行课堂交流,将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最受的细节描述下来,在教师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质量时,以学生的交流质量作为一个方面,使学生不断完善语言组织,(3)梳理材料,聚集焦点

对于学生所交流的活动由于事先教师没有进行统一安排与组织,出现活动内容五花八门,学生的兴趣往往集中在自己没有参与过的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发言交流的材料,选取自己也感兴趣的活动,最后确定我们最喜欢(想参与)的活动,并再请中选学生进行活动全过程的说明与交流,使整个活动更加完善,同时对于抽到交流的学生来说又一次获得语言训练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写作点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落实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在作文中等写作技巧。(4)当堂作文,再现活动

根据学生的活动复述以及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自己参与的活动写具体40分钟内完成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写作。(5)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学生完成活动经过的写作后,进行当堂作文交流,在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议,修改;同桌互改作文;完成全文的写作,评选出若干活动奖项。

2、收集乡土性文学的教学策略(1)收集乡土语言、民间故事、传说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其日常口语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语文,学生在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并在作文中加于运用,农村学生在用具有乡土特色的语言来作文,不仅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还能激发作文的兴趣。(2)收集民间的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作为乡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它又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时代农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同时这些民间故事还能激励人们热爱生活、颂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

(3)收集农村中发生的新奇事。

农村中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奇的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身边新奇的事。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随笔撰写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新鲜事的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学习随笔的撰写,为写好作文提供相应的素材。

3、观察农村变化纪实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学会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前提,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观察能力偏弱一直以来是困扰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的选材。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给予观察方法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景、物等通过作文的形式展现出来。(1)观察农村自然风光

农村的风光其实是一片最好的观察实验田,引导学生进行自然风光的观察,将目光定格在农村积极向上的风景之中(2)观察农村变化

近一段时间来,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农村中每月都有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如果不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学生可能会对此熟视无睹。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导学生(3)观察农村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 写作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通过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展示家乡,从中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4、描绘未来农村想像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中要求在小学高年级段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怎样引导学生写想像性的作文,而非学生胡思乱想,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以现实为基础,旧的事物之上发展新的事物。(1)想像未来农村

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引导学生观察农村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让学生记下农村中不和谐的一面,以此为情景,引发学生议论,提出改进的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想像——《20年后的新农村》、《未来的农村学校》等想像性作文的写作。(2)新编民间故事、传说

农村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常常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低,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与外界很少接触,较缺乏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编写、创作民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2011.9

第五篇: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数量锐减的现状,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哪里?城乡一体化战略给农村学校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农村学校只要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开发凸显农村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农村教育就会迎来勃勃生机的春天。

之所以选择“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课题,是依据我校实际现状而提出的。和龙市八家子上南小学是一所有50余年历史的朝汉民族联校,原为林业子弟小学,2008年归地方管理。独特学校历史文化,为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朝鲜族文化、林区特色、阳光体育、“弯弯腰”的养成教育等属于自己办学特色的办学路子,对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具有可行性。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只有根植于浓厚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才有生机活力,营造“家庭氛围”,把童年还给孩子、营造乡村特色的生态教育环境,就能办出真正属于农村孩子的教育。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为教师的发展铺路、为学生的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营造学校特有的乡土文化课程,将学校办成“教师幸福工作的家园,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使乡土校本课程成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乐土。

2、发展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资源,不断发展创新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3、开放性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要求,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乡土课程,把学生是否进步和是否发展作为评价指标。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探寻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使用、完善、拓展的有效途径,寻求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对策,为学校师生营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学习乐园。希望通过实践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开发出完整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具有可持续性、可操作性。

2、遵循教育规律,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教师敢于教、学生乐于学。

3、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共识。

4、找出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的规律,营造乡村特色的生态教育环境。

(二)主要研究内容:

1、乡土文化校本课的发掘和利用的研究。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乡土文化进行适当的改编、补充或拓展,形成校本课程。既: 美丽圣洁的民族—朝鲜族 走进家乡—爱我多彩林区 活动育人—多元化阳光体育

弯弯腰工程—学生养成教育(拾起身边的垃圾)

2、乡土文化校本课评价与展示的研究。利用乡土文化校本课实践活动的评价和展示方式的研究,期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互动性和多样性。

3、探索农村学校立足乡土文化开发校课程的最佳途径,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交融,实现课时与文本的整合。

本课题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其中乡土文化校本课的发掘和利用的研究是课题的支撑点,探索农村学校立足乡土文化开发校课程的最佳途径是热点、难点。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和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有关体现乡土文化课程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构建乡土文化与学科教学、学校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课程改革的校本课程开发新途径。

4、案例分析法。在乡土文化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10月29日至2012年11月10日)①制定研究计划,确立研究对象,形成实施方案。

②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③对“乡土文化校本课”的做出界定,对其进行分析,制定出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2012年11月11日至2012年12月20日)

①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②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③建立课题研究资料库,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3、结题阶段:(2012年12月21日至2012年12月30日)

全面整理资料,总结相关经验,找出研究过程中的规律,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六、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的提出是在分析我校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下提出的。前期的调查充分缜密,制定的方案清晰可行,研究的方法朴实灵活,研究的时间合理充分。

2、课题组成员系学校科研主要领导和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3、建立了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能够有条不紊地把握研究过程,做好各阶段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修改跟进、交流推广等工作。

4、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支持,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七、研究成果形式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结题题报告》

下载农村音乐教学融合了地方乡土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音乐教学融合了地方乡土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融合(精选5篇)

    本土文化经济资源与语文校本课程融合初探 ——以连云港文化资源为例 学校教育因其所处的环境而具有浓重的地域性特点,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根源性的血脉......

    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融合

    《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融合》 一,教学内容 《告别》 《美丽的小天使》 《小伙伴》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这几首拉丁美洲民间歌曲和舞曲,引导学生感受体......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自选课题(《牧歌》欣赏)案例自评 新建县第六中学 余江红 课型:综合课 年级:初二年级 教学目标:能够感受音乐的意境,以及根据音乐即兴创编表演。......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 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发展,处处体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相融境界。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融入音乐,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

    音乐教学与音乐相关文化

    音乐教学与音乐相关文化 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者,不能把音乐教学单单的看成是教书,不仅要去研究这个知识的领域,还要挖掘其他领域中可以相溶的元素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使其更加丰富多......

    农村小学乡土 拼贴画教学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我们提出了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的研究课题。拼贴画材料和工具的多样性,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初探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初探 荫田衡头学校雷琼 摘要: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现代化......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音乐教学五篇范文

    浅谈如何让农村初中音乐教学充满活力 【摘 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加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质量,是每个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