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报告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报告
为满足首都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对高技能物流人才的需求,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经调研专业定位为:与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物流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仓储与快递业务相关技能,能按照物流作业流程进行仓库货物保管、货物配送、货物快运、物流设备操作等工作,并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及时处理业务信息、数据的现代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人才需求为方向,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为核心,以增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为重点,要通过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在完成岗位实际工作中,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尝试,探索出了一条既适应北京现代物流业发展特点,又满足物流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的发展思路。现代物流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专业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已成为企业第一用人标准。吃苦耐劳、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浓厚的职业热情,能长期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工作是企业人才需求的着眼点。
所以,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有待于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行业发展特点、人才培养适应性等方面探索正确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经过充分的调研,大胆的实践不仅形成了具备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实施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对实施人才教育的结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教学改革成果的具体内容与创新点
(一)校企合作共同建立了工学交替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通过行业调研与进一步深化企业合作,按照物流业态的多元发展的需要,以及物流人才培养规律,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分阶段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通过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操作的交替进行,满足符合递进规律的物流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一学年,结合专业基础知识到企业实践,初步认知产业、企业和专业,了解职业,树立职业意识;
第二学年,结合物流业务与工作流程的学习,到企业实践熟悉一般业务流程,提高专业认知,提升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第三学年,在全面掌握物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2-3个月的企业实践,结合核心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形成职业适应能力;
第四学年,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通过顶岗实习强化职业素养与职业综合能力,养成职业人基本素质;
职业能力递进图
我们以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企业“生产性实训”为实现手段使到企业工作与学校教学交替进行,形成基于物流服务的“工学交替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下内容略)
第二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一、前言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教育部16号文件)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推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部署,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和新趋势,深入分析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更进一步发展也就势在必行。
该方案的制动过程中,我们通过现场调研,深入访谈以及收集整理二手资料等方法,在充分参考了社会用人单位对我们人才培养的意见和要求,吸纳和分析了我校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就业去向和岗位分布等数据的基础上整理完成的。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目标
1.人才需求的特点。有关学者和相关部门、媒体对市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市场对人才的选择,简要地归纳起来是“五项基本能力”和“三种基本素质”,这较全面地反映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五项基本能力”包括:一是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以求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用;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求和谐发展;三是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四是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面对复杂变化的环境,能从宏观和微观进行系统地分析;五是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即掌握与职业相关的基本专业技术,以满足岗位的需求。“三种基本素质”包括:一是基本技能;二是思维能力;三是个人品质。当然,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竞争尤为激烈,其显著特点是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经济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及管理理念不断地创新。因此,物流管理类人才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能够用创造性思维去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社会上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需要的是适应性、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接受挑战性工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素质都较强的人才。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涌入市场,同时,在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和“求职就业难”与“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的呼声同时响遍市场。其本质是人才结构的失调,其根源之一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存在脱节,有待于重新审视与改进。针对新的经济市场对物流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特点,齐凯琴院长院长提出了“两基一技能”,两基一能”即把教学分成基本理论、基本功和基本技能三个层次来安排,围绕这三个层次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对于物流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选择“培养具有基础宽厚、实用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自2005年开设以来,坚持立足于广东,服务于广东的培养宗旨,已经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500余位物流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为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同类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地区经济外向型发展的特点以及我系自身实际情况,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改革、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建设、师资力量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改革。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和顶岗实习为一体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或实训课程的教学比重,先后开设了第三方物流软件、ERP实训软件、国际物流软件等实训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学院的统一安排,开设了一些通识课程和跨专业选修课程,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案例分析,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拓展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2、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建设。物流管理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室活动,如公开说课活动、互相听课,专业知识讨论等,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实时跟踪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构建老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QQ群、电话、E-mail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企业仿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与竞赛、视频演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方法,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师资力量建设。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近几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富力强的教学团队。团队内有专业带头人1名,校骨干教师2名,双师型教师3名。定期选派相关老师,参加物流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相关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如封智勇老师和何金梅老师,就参加了广东省物流协会举办的暑期交流会。同时,我校还聘请了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管理者和企业业务骨干担任物流管理专业的兼职或兼课教师,增添了物流教研室的教学活力和提升了教学水平。
4、校内外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了满足高职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结合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特点,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建成了一批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建设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先后建成了第三方物流软件、ERP实训软件、国际物流软件等课程的专门实训场所,可以同时满足50人以上的实训教学。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2008年,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广东物流协会会员,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对外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还定期组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参观和学习相关物流企业,提供学生接触物流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定期邀请物流企业的一线业务骨干和知名院校的物流专家来我校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同时,成立专门的顶岗实习领导机构,设立校企合作专员,全面协调顶岗事宜;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专门的校内指导老师,全程跟踪和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
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思路与措施
(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要培养适应21世纪国际激烈竞争的专业人才,改善我国物流管理的落后水平,其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跨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尽快适应岗位,并发挥才干。但是,现阶段我国大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由于物流管理属于一个新兴学科,其知识和理论体系还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其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一味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地位,教学方法主要还是沿用教师教、学生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对现场实际了解甚少,严重欠缺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难以尽快胜任现场工作。
2.教与学矛盾突出。由于经费少、实习时间短,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空对空”的问题。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说教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方法的单一与教学观念的陈旧客观上导致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效果不佳,从而导致难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果。
3.重专业,轻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社科知识的教育,导致了 “高学历,低素质”的存在,导致市场中出现了数量上“供大于求”、结构上“供小于求”之现象。
4、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矛盾突出。现有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重点在教授学生基本的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培养一定物流操作技能,主要是面向国内物流企业,从事国内物流工作,如工业企业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等工作。但是,广东省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其经济活动的很大一部分比例都是与国际贸易活动有关,与之相对应的国际物流活动,如国际货代,海运业务、国际航空业务等高技术含量,良好就业前景的要求具备一定外语水平的工作,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对选择物流管理作为专业学习的女性同学,由于自身生理条件和国内物流工作的特点,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大部门学生都选择放弃物流管理本专业工作,进行跨专业就业。
(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改进思路和措施
在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后,应以教育部16号文件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精神为指南,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院校及专业自身的特点,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与实践,并形成一定的特色。主要措施如下:
1.专业设置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按市场需求与就业状况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以适应新经济的人才需要。细化物流管理的专业方向,研究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物流管理(企业物流方向)、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方向)、物流管理(国际物流方向)的可行性,增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建立健全实训(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实训(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对现有的实训(实践)课程进行系统化。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总结和分析现有实训课程的经验和教训,充实和完善课程的教法和学法。选择ERP实训软件作为实训课程教改的试点,制定教改计划,建立保障课程改革的领导协调小组,明确责任人,做好工作分工和监督工作。其次是对现有课程进行课程优化,编制实训指导大纲和实训课程标准,编制实训课程的实习报告,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规范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最后是根据学院和系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尽快推进相关课程教学讲义和教材的编写工作以及其他实训课程教学资料的完善工作。
3.扩大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将实训活动常态化,具体化。适当提高活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影响力。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历与证书教育并重,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资格考试,形成“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模式。对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可在院系设立培训部,组织学生参与行业资格认证考试,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主要类型有助理物流师、高级物流员、单证员、国际货运代理从业员、报关员等国家级职(从)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试,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使毕业生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能有一技防身,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许多院校的实践证明,持“双证”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于普通毕业生,这一模式的推行,深受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5.注重对学生外语综合能力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一,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按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外语和计算机相关课程与实践,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如规定专科生毕业时,外语、计算机必须取得省二级证书,超过者予以相应的奖励;第二,课外开展相关培训、讲座及活动,如口语培训班、外语演讲比赛、计算机平面设计大赛等形式多样的辅助教学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目的。
6.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第一,广泛组织高学历、高职称及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教师或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学术讲座,以追踪学术前沿动态,增进文理渗透与交融;第二,有计划地举办如“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以达到学以致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第三,开展辅修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教育,鼓励学生实现文理学科的交叉,经考试合格,发放不同的专业证书。
7.教学与社会挂钩,全程跟踪学生。从学生入校开始,对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可实行“导师制”,选择一些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优秀老师,负责学生的后期学习和实践及实习与毕业实习报告写作。同时,不定期地举办供需见面洽谈会,开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逐步建立就业基地,开设就业指导网站,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社会和服务社会。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专业教育教学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8.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9.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10.加强教学管理。主要是重视教研活动,提倡教学竞赛;重视多媒体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重视课堂氛围,探索师生互动模式。如:积极提倡和引用案例教学,辅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搜集案例,再由老师组织讨论、分析,并予以点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
第三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总结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总结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有近八年的发展历史,自始至终重视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我们专业为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强化课程实训与专业综合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结构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训体系。结合人才需求实际、行业特点,针对岗位和岗位群的具体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为重点,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分阶段的强化核心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在上岗前就具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核心能力和从事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主要技能。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成: 我们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训分为四类: ⑴ 课内实训(包括专项实训课程和骨干课的实训部分);⑵ 课外校内实训(学生社团组织的各项实训活动);⑶ 校外实训(包括认知实训和顶岗实习);⑷ 综合实训(在实习前或实习后毕业前进行的针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训)。
创新与总结的实训方式主要有: 案例模式、情景模式、项目(任务)模式、交流模式、调研模式、实战模式。
各种实训形式融合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各阶段的实训类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核心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
㈠ 课内实训(包括专项实训课程和骨干课的实训部分): 课程实训是指在各门课程内,按照业务活动的特点建设的教学大纲要求,对设置的实训环节具体训练模式方案。他贯穿于两个学年,是专项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的基础。课程实训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训的主体部分之一。其内容必须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进程及课程实训指导大纲中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学期进程与时数以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期与时数为准,并在课程总数内单独排课;每两个学时为一个单元;根据实训内容的需要和班型的特点分组组织实施。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课内实训阶段采取“阶段实践+综合实践”的模式。根据管理类课程的一般特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各核心课按照旅游业务活动的特点,与旅游业务流程对应设计实训单元,学生以活动小组形式,按照业务环节进行相应实践,再将业务环节进行组合,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进行一次多环节结合的模拟实践或实战实践安排,以消化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再开始下一个阶段。待所有阶段进行完毕,安排整个课程的整体实践,无论模拟环境还是真实情景下,实现对全部流程的综合实践。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确定的八门核心课程和三门专项实训课,均有独 5 立的实训大纲,同时建设有详细的实训方案,且保证实现大纲、方案和教学日历实训内容的一体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时数比例在课程总计划学时的40%以上。在两年的实训文件建设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各核心课建立了规范的实训文件,具体文件包括实训指导性大纲、实训方案和实训报告单。在实践中,安排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或为主讲教师配备助教,加强实训的指导,完善实训成绩的考核规则与方法。并对实训计划进行单独排课,充分保证实训的学时与实训质量。
㈡ 课外校内实训(学生社团组织的各项实训活动): 学生社团是课外校内实训的载体,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阳光社团”、“阳光旅游服务公司”是学生自发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性组织,每年定期举办导游大赛、读书报告会、调酒大赛、饭店专业技能大赛、社团周年晚会等活动。学生对此有极高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以锻炼学生各项能力为目的且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阳光社团”是我校三大优秀社团之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学生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创建多种“实战”或“准实战”实训模式。已达到充分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的目的。
课外校内实训是实现课程环节实训综合与单一技能综合的最佳途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一直营造学生在真实情景下,用旅游企业的实际活动内容训练学生阶段性实践能力,达到会做某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一两件事。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完成企业的正式项目。
㈢ 校外实训(包括认知实训和顶岗实习): 校外实训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飞跃。因此加强校外实训教学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1.认知实训: 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永乐宫、芮城大酒店、丽都大酒店、黄河大酒店等企事业单位参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浅层次上了解了各种企业运营和管理的状况,提高了旅游业的认知度。
2.顶岗实习: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把市场的短周期性与人 8 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结合起来。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与长效互惠机制、中介机构介绍实习的市场机制、顶岗实习与预就业等机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多条渠道与途径组织实训与实习,并注重实效。
⑴ 将实习环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学院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严格考核,并制定了各项实习管理规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为期 10 个月或一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不合格者不能取得毕业资格。
⑵ 建立一套服务于实习实训的组织机构。
成立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习就业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各种相关方案、制度及政策,校领导高度重视,亲自组织安排工作,协调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定期到各实践基地实地指导,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及时上报学院有关部门。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经营实践。在进行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担任酒店前厅主管,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应用到自身的教学管理中来。
⑶制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使实习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加强实习过程中的信息控制,对集中实习的实践基地,由学校派驻实习指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实践基地,实施学生负责人定期汇报制度,学校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单位走访、调研。
为加强对实习的考核与评估,实行“实习任务书--实习日志--教师巡回指导--实习报告--实习总结与成绩评定”的“五环节管理法”。
⑷ 实习环节的组织方式
① 按组织形式划分:分为学校组织集中实习和学生自行联系分散实习。
集中实习。我校本着“开放、协作、互利”的原则,实行学校组织集中实习与学生自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并在积极探索与落实预就业、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等新的方式。把课堂放在企业,做到理论讲授和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从 2005 年7 月到现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专业班级为单位集中组织实习,即整建制实习,并派驻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跟班指导。
分散实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其主动性,减少其依赖性,学院允许某些专业的学生进行“开放式、个性化”实习,即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到相应的岗位实习。
② 按实习性质划分:分为顶岗实习、预就业实习和创业实习。由学校集中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的方式,一般为顶岗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由企业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最终决定毕业生的去留问题;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在实习结束后,单位可视其表现决定其是否被留用的实习方式,通常为预就业实习;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习。
⑸ 通过建立校企之间深层次长效合作机制来促进校外实训的顺利实施
学校采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减少实验经费投入,降低办学成本,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解决学生就业困难。企业职工定期由学校提供在职培训,学校所需的实践性教师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来承担,真正达到校、企、生三赢的局面。
①校企双方共同组成专业教学改革委员会。我校聘请永乐宫、芮城大酒店、丽都大酒店、黄河大酒店、建设大厦、眉州餐饮集团负责人来校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与建设。
②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在与永乐宫、芮城大酒店、丽都大酒店、黄河大酒店、建设大厦、眉州餐饮集团等单位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与其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选派专业教师李英辉、张春霞等到企业参加经营实践。在进行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担任酒店部门主管,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应用到自身的教学管理中来。
(四)综合实训(在实习前或实习后毕业前进行的针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训)旅游服务与管理的综合实训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安排学学生实习前,一部分安排在实习结束后。训练内容不仅要考虑不受旅游行业和岗位限制的通用能力(也称核心能力)的训练,还要考虑旅游行业与岗位的专用能力的训练。
在实习前,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具备的公共技能(外语、计算机等)、专业技能(饭店服务、管理技巧等)、知识储备(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核心能力(心理素质、创新与应变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进行再次强化,由专门的训练小组组织实施训练计划。实习结束的综合实训可分两种情况,凡是在原实习单位表现优秀留在原实习单位并与实习单位签订正式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而达到就业目的的同学,可以免此阶段的综合实训,凡是实习结束后没有留在原实习单位而返回学校的,必须参加此阶段的综合实训,以保证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的综合实训包括: ① 专业外语口语强化;② 计算机操作能力强化;③ 饭店服务技能强化;④ 导游技能强化;⑤ 管理技巧强化;⑥ 表达与沟通能力 12 强化;⑦ 团队合作能力强化;⑧ 面试训练;⑨ 创业能力培养等模块等。
对已经具备某种能力的学生可以直接参加考核,考核合格者课免修某模块,未合格者必修接受再培训。专业综合训练设独立学分。
二、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分为三类: ① 综合类实训室(形体训练室、旅游英语多媒体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② 专业类实训室(前厅客房实训室、餐饮服务实训室、中西餐操作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调酒实验室、茶艺实验室);③ 合作共用类实训基地(永乐宫、芮城大酒店、丽都大酒店、黄河大酒店、建设大厦、眉州餐饮集团)。
⑴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经过建设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具备如下功能:成为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创造了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成为旅游类应用课题的研究基地;还变成了供其它兄弟院校共同使用的实训基地。
⑵ 大力开发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对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尤为重要,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软硬设施、设备的更新极其迅速。校内基地建的再好,更新再快,也赶不上行业和企业的更新速度。因此,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大力开发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① 确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标准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我们遵循的原则是:组织的规模性、管理的先进性、就业的链接性与地理的就近性。
②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在确定实训基地的地域和数量以及质量上,我们充分考虑专业设置、就业需求和毕业生流向等问题,整体上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以满足教学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其途径为: ◆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通过在北京、深圳预就业的学生,收集各行业相关企业资料反馈学校,由学校出面联系,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实训基地。
◆引入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掌握大量的企业信息,学校通过他们的推荐在优秀的企业建立实训基地。
◆与各地行业组织建立联系,加大学校宣传力度,向他们传递学校发展的相关信息,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他们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方便。
◆利用社会资源。主动出击与企业接触,介绍学校的发展状况,宣传校企合作的优势等。
目前,我校与永乐宫、芮城大酒店、丽都大酒店、黄河大酒店、建设大厦、眉州餐饮集团等签订深度合作协议,使这些企业成为我院的实训教学场所。
三、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实践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采取饭店实践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职业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饭店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校和饭店双向介入人才培养,将在校的课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职业能力培养与在饭店的实务教学、实践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为饭店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中级技能型人才。
第四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典型案例(最新)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典
型
案
例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二〇一五年三月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典型案例
——“全方位、多层次”教学资源库建设
【实施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直接体现。
2013年4月,成都市工程技术学校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的指导下,依据国家和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需求,选择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学校创新型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予以启动。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有助于建立一支符合新世纪要求、熟悉网络环境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促进物流服务与管理教学资源共享和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教学资源库建设是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任务,示范校在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形成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这一系列示范校建设成果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库的途径进行推广应用,发挥示范效应,服务社会。【主要目标】
教学资源库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代表物流职业教育与培训行业水平、体现物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最新成果和特色、开放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使之成为本专业最全面、最实用、最优质的教学与培训资源。
1.以数据库为支撑,建成开放共享的网络资源平台。
通过此平台,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通过Web方式,浏览、查询、下载、使用和上传资源,并自主组织学习效果的测试与评价。
2.以物流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立普适性多媒体教学资源成为当前区域内最优质的物流技术专业及课程建设成果。完善专业教学文件与标准,开发6门专业课程资源,形成能为师生服务的普适性资源。
3.以持续更新的方式,建立拓展性多媒体教学资源。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采取自建和共建相结合的办法,不断丰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资源,形成满足不同教师和学生个性需求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质多媒体教学资源。
【实施过程】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充分利用现有物流专业建设成果,围绕物流行业岗位需求和技术应用,遵循“设计--制作--集成--应用”的技术路线,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基础,以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为切入点,以专业和课程普适性资源建设为重点,搭建学校专业网络平台为目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持续更新。
以校企为建设主体,以师生为服务对象,紧密结合相关需求,建设专业课程、资源系列、校企对接、社会服务等五大模块内容,实现诸如专业资源检索利用、教学指导、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网络资源平台。教学资源库设计如下图所示:
未来资源库发展方向企业学校社会未来资源库发展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校企对接模块物流企业技术资料素材物流企业案例物流企业作业场景物流企业技术专家咨询第三方物电子商务物流基础仓储实务叉车实训流软件实配送实务实训训社会服务模块资源检索利用学习培训咨询图片库教学设计教学标准视频库案例库试题库职业岗位培训资源系列课程和资专业动态行业动态源中心技能鉴定训练标准库微博互动物流企业网站链接法规库就业信息沟通教学素材提供教师指导、培训学生自主学习、训练电子教学资源一体化平台图1 教学资源库整体设计图
(二)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全方位、多层次”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平台:网络资源平台;五大资源:课程库和资源中心、专业动态、行业动态、法规库以及标准库;三个层级:专业层面、课程层面、素材层面。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1.课程库和资源中心
开发课程库学习的平台,实现网络课程远程访问、在线学习与控制、在线考核评价、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与调用组合等功能。使学生能灵活学习,老师能够灵活使用资源。同时,建设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理实一体化”物流教学视频课程。利用学校先进实训室,拍摄具有学校特色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视频课程。
2.专业动态
专业动态模块整合国内物流专业职业教育动态,物流教育最新学术论文、教学理念、最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相关院校专业建设、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优势比较,教育部、人社部教育教学改革文件。使师生了解这些动态走向,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和重点。
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收录物流业内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通过学习和浏览该板块,可以获悉国内外物流发展动态,其内容主要包括:
(1)物流业市场供求情况。(2)物流企业的动态。
(3)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对物流行业或企业的影响。(4)国际市场、国际环境等对国内物流业的影响。(5)对物流行业动态分析。4.法规库
法律库要收录国内外最新物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案例、新闻解释某项法律的某项条款。此模块具体应包括物流法规、合同范本、经典案例、保险理赔、合同纠纷处理等模块。
5.标准库
收录该与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企业、行业、教学与教学管理标准(规范、法规),形成权威性强的专业标准,具体内容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标准研究。【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
建立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导小组,负责拟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监控实施建设过程,总结建设成果。联合物流协会、企业以及全国物流中职院校的专家、优秀教师,研讨开发方案和开发资源。
(二)制度保障
项目领导小组制定相关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人和课程组两级责任体系,指导小组为项目管理责任人;课程组为项目承建责任人。建立阶段检查与分期验收制度,定期对建设过程进行检查、考核,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验收。
(三)资金保障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共计39.2万元,主要用于论证调研、专家咨询、企业案例、课程开发、素材制作、推广应用六大部分。
【主要成果】
(一)资源库建设成果
图2 教学资源库首页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共分为5个主要子项目资源,具体建设成果如下:
1.课程库和资源中心(1)课程库
课程库模块包含仓储实务、配送实务、叉车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第三方软件实训和物流基础六门课程,其中仓储实务课程和叉车实训是优质核心课程资源。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3 课程库1
图4 课程库2(2)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对课程库起到支撑作用。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5 资源中心
(3)物流实训录像
图6 物流实训录像目录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7 实训课程录像样例
利用教学资源库资源,学校专门建设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未来课堂,该课堂建设面积80m2,拥有教学电脑1台,平板电脑30个,教学系统1套。未来课堂能够实现课本知识数字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师可以进行无纸化教学,课外知识点任意拓展,重视师生互动,学习方式从被动式改为互动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用无线设备智能平板等小组教学,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教学。建成的未来课堂如下图所示:
图8 未来课堂
2.专业动态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专业动态收录物流教育最新动态、物流教育最新学术论文及教学理念,展示最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应用效果和相关院校专业建设、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和优势比较。
图9 专业动态
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收录物流企业行业最新动态新闻、物流业内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0 行业动态
4.法规库
法律库收录国内外最新物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案例、新闻解释某项法律的某项条款。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1 物流法规库
5.标准库
标准库收录与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企业、行业、教学与教学管理标准(规范、法规)。
图12 物流标准库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6.特色趣味模块
特色趣味模块包括:微博互动和益智天地。通过发布微博与回复微博的形式互相学习;通过休闲游戏进行学习。
图13 部分益智资源图
(二)素材资源建设成果 1.案例库
每门课程完成至少18个企业真实事故案例及案例分析,使学习者能够进行相关物流行业企业问题的分析与预防。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4 部分课程案例库
2.图片库
包含企业现场、课程涉及设备、工具、流程等图片,并附有文字描述和说明。
图15 部分课程图片库
3.视频动画库
包括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的2D、3D动画。2D、3D动画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设备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的了解。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6 3D动画资源
4.试题库
每门课程配套相应试题,搭建网上测试平台。
图17 部分课程试题库
5.趣味游戏库
搜集制作5个与课程有关的趣味游戏,通过游戏参与,加深对物流相关内容的认识。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8 趣味专业设备游戏资源
【影响与评价】
(一)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教学资源库可实现开放管理、远程共享,做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可进入平台学习和共享,极大地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而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二)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支持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远程学习,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体会及思考】
虽然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伴随着信息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我校需要持续加强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
1.完善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库内容的持续更新。在今后三年内新增资源数量每年保持在10%以上。
2.建立定期用户调查评价机制,依据用户调查评价结果,不断完善资源库建设,提高不同用户的使用效果和满意度。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3.建立资源库应用与运行机制,制定鼓励同行教师和企业人员上传教学资源的奖励政策,保证教学资源来源的多样化。
/ 17
第五篇: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论文摘要:随着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特殊产品”也将进入物流发展的第一线。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应用成了我们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专业,物流专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加之物流教学的模式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成功的典范可以借鉴,很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笔者从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着手,旨在为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发展之路。论文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物流;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钟晶灵(1982-),男,湖南益阳人,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企业管理系专职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教学与研究。
许军莉(1984-),女,陕西咸阳人,广州达内软件职业培训学校讲师、本科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务管理与教育技术学。
通信地址:广州市增城荔城街华商路一号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511300E-mail:zhongjingling123@126.com(钟晶灵)
一、高职物流专业教学的现实性要求
随着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特殊产品”也将进入物流发展的第一线。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应用成了我们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物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从本校06专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用人单位对高职物流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并不满意,他们希望高职学生毕业后能立即上岗,但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往往无所适从,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但当这些毕业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后,他们又会另谋高就,这样就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人力成本,造成企业更愿意招有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因此,我们高职物流教学必须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加强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尽可能降低企业的重复培训成本。
(二)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物流是一门系统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新的、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从物流运作的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内部物流、行业物流和社会物流三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的采购、晕顺、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存管理、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对于行业物流,有各种运输手段利用、建设共同仓库、实现共同配送、简历共同流通中心、技术中心处理等;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发布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物流服务器管理等,这些都带有明显的实践性。
二、目前高职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06年开始设置物流专业,虽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寻找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思路,但受教学经验的限制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双师型”教师稀缺
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批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教师队伍,然而物流也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全面型教师太少。本人所在的系,不少从事物流
教学的老师是半路出家,由交通运输或者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转过来,也有几个是物流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一出校门就从事物流教学。他们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有机会亲自从事物流的操作和管理,对物流行业的理解比较平面化,对学生讲解起来往往就“空对空”,没有实践经验,对于物流的相关业务流程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往往讲授的知识与企业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仅占l0%,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比如《物流项目管理》,大多教师要么懂工程项目管理,要么懂物流管理,而既懂项目管理又精通物流管理的教师却几乎没有。
(二)教学载体——专业教材选择不当
目前国内物流行业本身就没有形成很系统化的理论,不同出版社的物流类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就是同一系列的物流教材也会有系统性不强、内容重叠冲突、相互抄袭严重的问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目前的教材规范性也不强,大多数高职物流教材只是采用市面上已有的教材改编,存在理论性强、实用性不强、无法吸引高职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比如《供应链管理》,系统性水平极其高,却要求物流高职学生去掌握这种理念,接受能力肯定很差。同时,有关物流技术方面的教材跟不上实际的需要,缺乏先进软件技术支持,比如在我们重点放在讲授条码技术上时,国外已经兴起了RFID及EPC的研究热潮了。
(三)教学过程——理论教学多而实践少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上仍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时间都由老师口头讲解,有的时候会在学期期末安排一到两周的实习时间。而且就是在实习中也缺乏针对性和合理安排,管理松散,敷衍了事,使实习沦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象征性的点缀。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和专业要求严重脱节,造成了物流专业建设的严重落后,很多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物流行业后都要从头开始学习,这也进一步制约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水准的提高。受限于教师自身的经验、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国内高质量的配套实验软件、以及国内该领域的系统性教材等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课课时占了绝大部分,实践课的课时却相当少,与该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不符,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安排不当
首先,很多的课程重复性内容太多,而不同的授课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重复讲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冗余的教学体系。比如,在《物流技术与装备》中,有信息技术的内容,而在《物流信息系统》中有同样的一章。其次,课程的设置不是非常科学。核心与非核心课程的分类,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的层次性等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有些专业基础课到大二第二学期都没有安排,导致学生在理论运用上缺乏连贯性。
(五)教学手段——无法提高学生兴趣
虽然引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采取电子教案和案例讨论的形式,而且不少教师误以为有了课件课就上的生动了,穿插了案例就说明内容讲清楚了,所以往往采用大量的案例,结果把案例变成了象教材内容一样枯燥无味了。高职学生本身学习主动性不强,并且物流专业本身的课程自带趣味性不足,若缺乏教师的引导性讲授与多样性教学方式运用,在课堂上基本提不起兴趣,导致逃课,迟到,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等现象普遍。
三、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专业,物流专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加之物流教学的模式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成功的典范可以借鉴,很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笔者从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着手,旨在为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发展之路。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教材系统完善
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供
各类学校参考执行;制定教师向“双师型”努力的激励机制,在教师编制、任职条件、职称评审、工资待遇、聘任政策以及教师引进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高职教育应该一方面鼓励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不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学习,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另一方面也积极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学校和教学系部应严格挑选专业教材,统筹规划,先确定好专业的课程体系,再组织教师确定好每门课程的教材。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课程间的知识空白及重复讲授。有能力的院校可以尝试组织自己的专业教师从事教材编写,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方法。
(二)课堂理论教学中的改革思路
1.思想先行,引导学生学习观念
大多学生对物流概念仅仅停留在仓储与运输上,总认为,物流专业学的就是管理仓库和运输管理,以后就业不外乎仓库保管员或货代业务员。这样狭义的理解物流专业,使得在学习中仅仅学习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就认为学好了物流的课程。同时,这样的目标定位使得学生很难有内在的驱动力来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拓展物流概念的深度和广度,着重让学生了解物流除了仓储和运输,还有一个很多重要的领域,诸如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战略规划、物流营销、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物流等,让学生了解走进物流学习的大千世界。
2.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长,对于喜欢营销的学生,将物流与营销服务相结合,让学生思考,作为现代典型的服务行业,物流企业的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注重的方面以及物流企业的营销框架体系;对于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对物流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物流技术软件系统和模式。在课堂上尝试“团队学习”和“项目参与”方法,让学生转变被动接受角色,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掌握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考核也不宜单纯以卷面考试来决定,应逐渐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如学生平时的参与度、作业情况、模拟操作等,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心态。
3.循序渐进,开展层次性教学
从现代物流学基本概念到仓储、运输、配送、包装和货代管理等一些基本操作与管理,进一步讲授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并在学生已学课程基础上,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着重讲解与物流组织有关内容,如,精益物流、有效顾客反应、快速响应、JIT采购、六西格玛物流等。然后利用供应链管理的讲解将之串联起来,同时让学生课后学习企业ERP以及APS等与物流管理和生产运作管理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同时适当鼓励高职学生,要将目光放长远,要成长为一名物流行业的专家。
4.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直观认知
考虑到物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许多事物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观感知。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图片、图表为学生讲解,如配送与采购的基本流程,让他们感受到物流领域里面的万千世界;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如手推车、托盘、集装箱、叉车等,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视频,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视觉上的感知,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参观和实习中非常容易地将实物与概念相关联,进而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现场管理。
5.迁移教学,利于学生活学活用
在物流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信息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对EXCEL的熟悉掌握,采用基于EXCEL的信息管理软件,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熟悉的行业,设计一个针对小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
这样,既打破了学生对软件设计的神秘感,又熟悉了企业生产与物流的流程,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企业的高级计划排程;在讲解自动化电子货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一个身边的可以利用EPC的系统,设计出一个利用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有总线控制式的,也有利用FRID技术的。这样,加强学生对各关联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能够活学活用。
(三)实践教学中的改革思路
物流人力市场需求的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对于以物流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更应该把实践教学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1.利用网络信息,培养模拟实践能力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多参与物流论坛的活动建设,就论坛上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参与讨论。对一些知名网站的物流信息也要求学生多去了解,既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又能了解物流管理的实际中的情况,有利于以后真正参与物流管理工作中对问题的解决。
2.完善物流实验室,熟悉业务环节操作
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投入适量资金,建设物流实验室,并且购买相关的物流软件,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货物出入库管理、货物搬运管理、货物日常养护及盘点管理、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代理、报关业务处理、集装箱堆场管理、订单处理、分拣补货、配货送货、流通加工、包装、信息系统管理等训练,以此了解掌握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包装管理、装卸搬运管理、流通加工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物流设备的操作使用,掌握企业物流、连锁物流、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的主要业务流程和重点管理内容。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根据物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实习过程中要保证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要规范化。
3.实地考察,加强亲身体验认知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安排以下实践教学内容:认识车站、机场、港口、码头、货场、仓库、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认识叉车、集装箱、堆垛车、货架、托盘、吊车等物流设备;认识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另外,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物流方面专题性的市场调查,如了解物流企业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了解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物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等。
4.校企合作,具备一线实操技能
校外企业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物流包装、订单处理、配送、仓储、运输等诸方面的业务。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物流实务工作,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也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校外生产实习应该说是教学环节最好的一种方法,需要校企合作,一方面学生能力得到锻炼,为就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长期的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和企业都是双赢的,应该得到校企双方更高的重视。
5.毕业论文,深化专业知识体系
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问卷调查、撰写论文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撰写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论文的答辩,可以锻炼和考核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我校高职学生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并答辩合格才准许毕业。
综上所述,面对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从师资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
物流人才,促进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楼前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9.11.2 高和鸿,郝建彤.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现和趋势[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2.3 白世贞,陈化飞.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4,5.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6,2.嵇成舒.电子商务物流应用[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陈兴威,李瑞东.高职物流教学的几点思考[J].维普资讯 http:// 7 蒋伟,孙红菊.合理组织高职物流教学[J] 物流教育论坛,2008,9。王晓蜀.物流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企业文化 2008,5。汪长飚.物流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J] 现代企业教育,2007,8.赵习频.“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