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安职业中专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西安职业中专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2007年在上级教育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论证,报上级教育职能部门审批,增设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并于当年秋季开始招生,招生人数突破100人,达110余人。迄今为止开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5年余,学校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指导,服务西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完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计划、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充实师资力量,赢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同,物流专业招生规模连续5年保持在100人以上,学校紧密结合西安市“十二五规划”期间物流专业发展,以及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商业连锁物流与城市配送成为西安地区物流的专业方向,物流业人才需求旺盛,致使学校连续三年物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就业供不应求。据此,学校拟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西安市中职学校示范专业,并提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工作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建设目标。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以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构建符合物流人才需要的知识技能体系。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规划
1)建设目标: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2)建设对策:通过校企合作,全力创建“三段式”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将三年培养期分为三个递进阶段进行实施。
将三年培养期划分为基本素质教育、岗位技能模拟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照要求安排文化知识、计算机应用等基本能力培养、专业基
础理论学习和专业认知训练,使学生形成对物流工作岗位及其流程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专项技能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按照物流业务流程进行基本业务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一边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一边学习职业素养课程,分批、分阶段安排学生直接参与公司的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定期轮换;
第三阶段按照就业需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综合实践,完成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针对不同培养阶段的内容,可分别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模式组织教学。
2.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1)建设目标:以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2)建设过程:
①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所面对的灵活多变的工作模式,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发展提高创造条件,围绕职业能力建设应从两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针对西安地区区域经济、行业特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可以定位为以下3个专业方向:仓储配送方向、运输业务方向、物流信息处理方向。
(1)仓储配送方向主要向企业、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输送从事装卸、检验、保管、拣取和流通加工的一线操作人员,使学生了解仓储与配送的基本流程,掌握仓储与配送所使用各种工具的相关知识,能够作出适当的计划并掌握一定的作业能力。
(2)运输业务方向主要面向专业物流企业、西安国际港务区、运输企业输送掌握运输企业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组织运输作业的能力,能确定运输路线和审核运价,了解运输保险和理赔的程序,具有安排、监督和执行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具有填制、识读、制作修改运输单证的能力,能正确进行货物代理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3)物流信息处理方向主要向制造企业、物流企业输送从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等相关工作的一线操作人员,使学生具有仓储、配送、运输、货代、订货等物流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具有计算机维护与操作能力,能够进行数据采集和
熟练操作相关的网络软件等。
针对对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过程分解,在明确岗位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课程并优化教学方案,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其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这三种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调整、整合部分课程,建立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基础、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争取本专业以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模块式”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教、学、做”合一
②课程建设。根据物流企业实际岗位技能要求,与企业共同完成《现代物流基础》、《配送作业实务》、《仓储作业实务》、《运输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开发;并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完成《现代物流基础》、《配送作业实务》、《仓储作业实务》、《运输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案、教学视频与课件、考试题库等内容的建设,及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
开发物流校本教材,由本校专业教师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针对本地区和本校学生的情况,编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教材;在编写结构上,可根据任务驱动要求,按照实际操作过程的前后顺序和内容来安排,既保证学生对各项基本原理的掌握,又保证学生对实际操作活动过程有一个清晰思路,从而提高本校的物流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
3.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专业复合、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队伍。
(2)建设规划:
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考取所教学科相对应或相接近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要求教师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到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同时,创造各种机会,安排教师到高校进行专业知识的深
造,鼓励教师在校内外进行教学观摩与竞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以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融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把培养人才教学观念贯穿到教学各个环节。
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企业实践一线选聘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物流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加以培养,特别是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掌握授课方法与技巧,使其成为稳定的、优秀的校外兼职教师。要把兼职教师中教学效果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吸收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③推进校企合作,建设教师队伍。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在开辟渠道和实现人员双向交流的基础上,为教师到企业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提供平台,也为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来学校兼课任课、当好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监控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提供条件。
4.实训条件建设
(1)建设目标: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训条件,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
(2)建设对策:
①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增加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反复训练。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关系密切、技术先进、数量足够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学生接触真实物流企业运营过程的重要渠道,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其中还必须包括有一定数量的能集教师调研、学生 “工学交替”、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职业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深度合作型实习基地。
②校内建立情境教学实训基地。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训可分为物流软件仿真实训和物流现场模拟实训。物流信息化管理是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应开设相关物流信息技术的课程,购置相关的物流操作模拟软件,设立专门的实训室,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建立物流现场模拟实训室,列入学校专业建设规划项目。学校除了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之外,目前建有仓储与配送业务实训室、模拟超市实训室等。
③实训教学制度建设。制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
校内实训管理制度及校外实训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实训实习档案,规范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5.职业培训建设
(1)建设目标:切实贯彻“双证制”,推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2)建设对策:“双证”是指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在手,将增添就业机遇,提高工作待遇。学校在动员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时,应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在社会、企业中具有权威性的证书。那么可以组织仓储配送方向、运输业务方向、物流信息处理方向的学生考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物流员证,或者是中国采购与联合会颁发的助理物流师证;另外也可以组织仓储配送方向、运输业务方向的学生考取技能性较强的证书,如由安检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操作证(叉车、起重机证),目前考取该证书的学生比较受企业欢迎。而国际物流方向学生则可考取由中国国际贸易协会颁发的外贸业务员证,或者是报检员证、报关员证。同时也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考取本专业方向的职业证书之外,考取另外一个专业方向的职业证书或者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证书,如会计从业员证、计算机操作等级证等,以提高学生的技能
6.创新、改善教学模式
(1)建设目标:创新、改善教学模式,积极采取、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切实提高专业教学效果与培养质量。
(2)建设对策:
①加强实践教学。物流专业学生培养主要强调的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尤其要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校内模拟实验系统和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结合来实现。可通过校内模拟实验系统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进行物流的整个操作,从而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实践的动手能力;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专业课的某些内容可以直接在实习基地或实训室进行教学,边讲边做。现场教学和参观实践要求教师带学生到货代公司、物流公司上课和参观,可由教师亲自讲授,也可请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例如,在学习《仓储管理实务》这门课程时,就可安排学生到企业的仓库或者专门的营运仓库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现场仓库管理员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仓库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②采用新型的理论教学方法。A.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教学,使得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地通过思考、试行、协作、整理的环节来参与完成整个“任务”。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协作的力量,增强他们面对问题的自信。B.直观教学法。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在教学中可以应用直观教学原则,对于抽象的概念与原理,尽量利用图片、图表为学生讲解,如配送与采购的基本流程。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如手推车、托盘等,要尽可能地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的图片与影片,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知。
7.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建设目标: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基地和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与物流行业的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内物流企业的发展,参加地方经济建设,提升专业影响力。
(2)建设对策:①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可通过专题报告、学生社会实践、技术培训等形式为区域物流企业提供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②举办行业技术培训。要依托专业实训基地,为企业举办运输业务、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物流企业一线职工的整体素质。③建成引领西安地区物流教育快速发展的示范性专业,更好地为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服务。
西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2年5月28日
第二篇: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三年建设规划
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三年建设规划
人文学部公共管理系
一、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分析
1、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区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快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已成为满足居民服务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又是其中一个重要任务。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第一个社会工作系直到1993年才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之后,全国陆续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这一专业。
据统计,国外每千人中就有2至2.5名社会工作者。按此标准,我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300万人。但是,目前我国每年仅有1万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人数上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且我国现在100万左右的在职在岗的社工,绝大多数都未接受过专业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就广州市而言,目前有城乡低保对象13.24万人、优抚对象7.2万人,还有1443个城市社区和1146个农村社区,他们都需要得到社会服务。而截止至2006年底,全市民政社会服务领域共有社会服务机构3989个,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和相关社会工作专业学历的只有1718人。据广州市民政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广州市的社工还有1万人的缺口,2020年社工缺口将达到1.5万个。
广东省社工岗位设置的现状也不观,存在诸多问题,除了深圳等少数地方、少数部门和机构有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设置专业的社会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本专业是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的专业。
2、就业岗位
(1)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秘书、行政助理等工作。
(2)在社区担任城管助理、民政助理、计生助理、司法助理、综合治理助理等工作。
(二)师资队伍状况
我院是由四所成人院校合并转制的高职学院,与广东各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积累了多年管理建设的经验,而且已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相近的专业相对成熟。
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目前现有师资力量较薄弱,缺少知名专业带头人,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专职教师2名,其中副高职称1名,中级1名。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偏低,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差距大,缺乏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三)课程、实验室及教研等情况
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尚无院级精品建设课程。同时,又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专业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与社会需要相脱节。此外,教材建设力度不够,水平不高;校外实习基地稳固性不高,实习基地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真正能给学生们提供系统实习的社工岗位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也影响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够用、实用、会用并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为标准,以学院已经具备的和潜在的办 1
学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把本专业办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在广东省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声誉的专业。
(二)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行政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公关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社区从事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发展目标
结合学院总体发展水平和相关专业的建设情况,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10年使本专业初步形成专业基础雄厚、职业特色鲜明、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办学特色,进入学院先进专业行列。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规模:从08年开始,每届招生一个班。到2010年,该专业在校生人数为120人。
2、专业质量:(1)课程建设。通过3年建设,使90%的专业课程达到合格课程;2年内将《行政管理学》建设为院级精品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程。(2)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研究。针对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按着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的条件,专任教师的师生比例为1:17。按2010年在校生120人计算,本专业教师总数应为7-8人。要有步骤地引进一些专任教师,初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技能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双师”比例保持在80%以上。
4、教学团队建设:有步骤地选择《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导论》等主干课程组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校内外专兼教师3—5人组成,团队成员中除学院专职教师外,广泛邀请知名学者、政界人土、社区管理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参加,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学缘结构和学术背景互补的团队队伍。每学期开展1-2次教学观摩课、教学方法培训、“传、帮、带”等活动,提高课程的水平。
5、实训室建设:争取建成电子政务(可与其它专业公用)、现代办公技术、社会工作等3个实训室。
6、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原有两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5个校外实习基地。
7、教研和教材建设:力争公开发表教研教改文章10篇,院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个,争取编写教材1-2本。
8、学生就业率:力争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
三、具体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
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教学督导与课程评估领导小组、专业与课程评估专家组等学术组织,制定《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科研管理制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行为规范》等各项制度。制定工作任务、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并经常性进行检查,使本专业的各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进修提高。努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鼓励教师从事与专业教学有密切联系的顶岗实践或兼职,提高实践课教学能力。
(2)积极做好引进工作。考虑编制问题,今后三年每年引进教师1-2名,形成较为合理的梯队。(3)精心招聘兼职教师,努力建立起一支整体结构优化、稳定的兼师队伍。(4)加强与城镇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工学结合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教学管理和改革
严格执行学院有关规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实验实训课程管理,建立专业教学督导制度,保证
教学质量。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摸索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加大课程安排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合理化和科学化。今后三年内,拟以《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两门课为试点,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模式,推动专业的教学改革。
(四)加大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力度
在原有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对其结构、组成进行动态调整,加大实际工作一线人员的比例,并进行实质性运行。定期举行会议,为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献计献策,把关定向。
(五)加强教材建设
选用教材时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选用近3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或使用反映教学改革要求、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积极鼓励系内教师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争取三年内出版《行政管理学》高职高专教材1-2本。
(六)加强实践教学
在优化校内实训室的同时,录取尽快立项,加紧建设电子政务等其他实训室。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景泰街办事处、赤岗街办事处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向外开拓,与城镇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联系,再建立5个教学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争取实现与企业、政府部门联合培养、共同互利的双赢局面。
(七)搞好学生就业工作
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多种渠道加强与城镇街道社区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通过工学结合、个性化教学、个案式就业指导等方式,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力争就业率达95%,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优良率在80%以上。
第三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典型案例(最新)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典
型
案
例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二〇一五年三月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典型案例
——“全方位、多层次”教学资源库建设
【实施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直接体现。
2013年4月,成都市工程技术学校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的指导下,依据国家和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需求,选择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学校创新型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予以启动。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有助于建立一支符合新世纪要求、熟悉网络环境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促进物流服务与管理教学资源共享和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教学资源库建设是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任务,示范校在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形成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这一系列示范校建设成果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库的途径进行推广应用,发挥示范效应,服务社会。【主要目标】
教学资源库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代表物流职业教育与培训行业水平、体现物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最新成果和特色、开放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使之成为本专业最全面、最实用、最优质的教学与培训资源。
1.以数据库为支撑,建成开放共享的网络资源平台。
通过此平台,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通过Web方式,浏览、查询、下载、使用和上传资源,并自主组织学习效果的测试与评价。
2.以物流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立普适性多媒体教学资源成为当前区域内最优质的物流技术专业及课程建设成果。完善专业教学文件与标准,开发6门专业课程资源,形成能为师生服务的普适性资源。
3.以持续更新的方式,建立拓展性多媒体教学资源。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采取自建和共建相结合的办法,不断丰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资源,形成满足不同教师和学生个性需求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质多媒体教学资源。
【实施过程】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充分利用现有物流专业建设成果,围绕物流行业岗位需求和技术应用,遵循“设计--制作--集成--应用”的技术路线,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基础,以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为切入点,以专业和课程普适性资源建设为重点,搭建学校专业网络平台为目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持续更新。
以校企为建设主体,以师生为服务对象,紧密结合相关需求,建设专业课程、资源系列、校企对接、社会服务等五大模块内容,实现诸如专业资源检索利用、教学指导、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网络资源平台。教学资源库设计如下图所示:
未来资源库发展方向企业学校社会未来资源库发展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校企对接模块物流企业技术资料素材物流企业案例物流企业作业场景物流企业技术专家咨询第三方物电子商务物流基础仓储实务叉车实训流软件实配送实务实训训社会服务模块资源检索利用学习培训咨询图片库教学设计教学标准视频库案例库试题库职业岗位培训资源系列课程和资专业动态行业动态源中心技能鉴定训练标准库微博互动物流企业网站链接法规库就业信息沟通教学素材提供教师指导、培训学生自主学习、训练电子教学资源一体化平台图1 教学资源库整体设计图
(二)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全方位、多层次”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平台:网络资源平台;五大资源:课程库和资源中心、专业动态、行业动态、法规库以及标准库;三个层级:专业层面、课程层面、素材层面。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1.课程库和资源中心
开发课程库学习的平台,实现网络课程远程访问、在线学习与控制、在线考核评价、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与调用组合等功能。使学生能灵活学习,老师能够灵活使用资源。同时,建设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理实一体化”物流教学视频课程。利用学校先进实训室,拍摄具有学校特色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视频课程。
2.专业动态
专业动态模块整合国内物流专业职业教育动态,物流教育最新学术论文、教学理念、最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相关院校专业建设、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优势比较,教育部、人社部教育教学改革文件。使师生了解这些动态走向,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和重点。
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收录物流业内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通过学习和浏览该板块,可以获悉国内外物流发展动态,其内容主要包括:
(1)物流业市场供求情况。(2)物流企业的动态。
(3)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对物流行业或企业的影响。(4)国际市场、国际环境等对国内物流业的影响。(5)对物流行业动态分析。4.法规库
法律库要收录国内外最新物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案例、新闻解释某项法律的某项条款。此模块具体应包括物流法规、合同范本、经典案例、保险理赔、合同纠纷处理等模块。
5.标准库
收录该与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企业、行业、教学与教学管理标准(规范、法规),形成权威性强的专业标准,具体内容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标准研究。【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
建立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导小组,负责拟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监控实施建设过程,总结建设成果。联合物流协会、企业以及全国物流中职院校的专家、优秀教师,研讨开发方案和开发资源。
(二)制度保障
项目领导小组制定相关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人和课程组两级责任体系,指导小组为项目管理责任人;课程组为项目承建责任人。建立阶段检查与分期验收制度,定期对建设过程进行检查、考核,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验收。
(三)资金保障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共计39.2万元,主要用于论证调研、专家咨询、企业案例、课程开发、素材制作、推广应用六大部分。
【主要成果】
(一)资源库建设成果
图2 教学资源库首页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共分为5个主要子项目资源,具体建设成果如下:
1.课程库和资源中心(1)课程库
课程库模块包含仓储实务、配送实务、叉车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第三方软件实训和物流基础六门课程,其中仓储实务课程和叉车实训是优质核心课程资源。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3 课程库1
图4 课程库2(2)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对课程库起到支撑作用。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5 资源中心
(3)物流实训录像
图6 物流实训录像目录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7 实训课程录像样例
利用教学资源库资源,学校专门建设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未来课堂,该课堂建设面积80m2,拥有教学电脑1台,平板电脑30个,教学系统1套。未来课堂能够实现课本知识数字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师可以进行无纸化教学,课外知识点任意拓展,重视师生互动,学习方式从被动式改为互动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用无线设备智能平板等小组教学,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教学。建成的未来课堂如下图所示:
图8 未来课堂
2.专业动态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专业动态收录物流教育最新动态、物流教育最新学术论文及教学理念,展示最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应用效果和相关院校专业建设、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和优势比较。
图9 专业动态
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收录物流企业行业最新动态新闻、物流业内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0 行业动态
4.法规库
法律库收录国内外最新物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案例、新闻解释某项法律的某项条款。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1 物流法规库
5.标准库
标准库收录与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企业、行业、教学与教学管理标准(规范、法规)。
图12 物流标准库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6.特色趣味模块
特色趣味模块包括:微博互动和益智天地。通过发布微博与回复微博的形式互相学习;通过休闲游戏进行学习。
图13 部分益智资源图
(二)素材资源建设成果 1.案例库
每门课程完成至少18个企业真实事故案例及案例分析,使学习者能够进行相关物流行业企业问题的分析与预防。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4 部分课程案例库
2.图片库
包含企业现场、课程涉及设备、工具、流程等图片,并附有文字描述和说明。
图15 部分课程图片库
3.视频动画库
包括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的2D、3D动画。2D、3D动画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设备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的了解。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6 3D动画资源
4.试题库
每门课程配套相应试题,搭建网上测试平台。
图17 部分课程试题库
5.趣味游戏库
搜集制作5个与课程有关的趣味游戏,通过游戏参与,加深对物流相关内容的认识。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图18 趣味专业设备游戏资源
【影响与评价】
(一)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教学资源库可实现开放管理、远程共享,做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可进入平台学习和共享,极大地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而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二)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支持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远程学习,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体会及思考】
虽然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伴随着信息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我校需要持续加强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
1.完善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库内容的持续更新。在今后三年内新增资源数量每年保持在10%以上。
2.建立定期用户调查评价机制,依据用户调查评价结果,不断完善资源库建设,提高不同用户的使用效果和满意度。
/ 17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资料
3.建立资源库应用与运行机制,制定鼓励同行教师和企业人员上传教学资源的奖励政策,保证教学资源来源的多样化。
/ 17
第四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规划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规划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院08年新开专业,当年实现招生68名,可谓形势喜人。但在这“开门红”的背后我们却感到非常大压力,主要的问题是我们专业教学团队还很不健全,校内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因为新增专业带来物流运输管理实务、物流仓储管理实务、第三方物流经营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财务会计、供应链管理等十几门的新增课程。按照我系物流管理专业规划到2013建成三个专业班至少120学生计,我们至少需要增加专业教师9人。
为了做好本专业建设,推进该专业正常运转,不断提高办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2010~2013三年建设规划。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高层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
1、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目标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能力本位”的科学教育理念,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体魄、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和合作精神,能够联系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具备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科学手段和教育信息技术。
2、教师梯队结构目标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形成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学队伍。2013年物流管理专业专任教师达到12人,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校内专职教师至少包括高级讲师、副教授4人,讲师(实训师)5人,课程教学队伍中45岁以下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比例达到50%以上,有1名以上院级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50%。
3、教学与科研目标 在教学改革研究上有院级教学成果;有两个以上的自编教材;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强化理论、实践加技能的一体两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教学和科研水平上达到同类团队区内水平。该教学团队要形成有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做出有影响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三、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1、在教学团队中扩大“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到2013年争取“双师型”教师要达到80%以上。
2、每年选派1至2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3、形成物流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物流教学改革3个稳定的科研方向,每年争取有1-2篇科研论文在省部级以上期刊上发表。
4、自2010年8月起,每年投入相应的资金,到2013年争取建成院级、区级精品课程两门。
5、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1-2项州级、省级科研项目或教研项目的研究。
6、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贡献率要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7、加强课程建设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8、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提高几方面协调发展。
四、教学团队建设途径
依据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队伍的现状,建设一个保障有力、高专研、高素质、高技能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有:
1、内转
主要是把一些讲授一般专业基础课的老师转到紧缺的物流管理专业上来。目前,可能转到物流管理专业来的经济管理类教师有:李琳玉、章晓菲、马新荣、蒋荣等四位。需要从会计专业转来的教师至少需要1-2人,主要讲授物流财务会计、物流财务管理两门课。需要从计算机系信息管理专业转来教师1人,主要教授物流管理核心技术课物流信息技术。也需要机电专业教师转来1人,专门讲授物流设备与设施管理。
内转的方式,可以通过送外出培训、下企业锻炼、考取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等途径。
2、外聘
主要是做好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2010-2013,我们计划聘请企业兼职教师7人,其中,2010年聘请1名,2010、2011、2012三年每年聘请企业兼职教师3人,争取企业兼职教师占专业课人数的50%。
3、新进
为把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拳头专业,以及将来的重点专业,建议学院从2010年起用三年时间为物流专业每年引进青年骨干教师1人,最好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物流管理专业也是一个新的专业。作为一个专业,物流管理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技能体系,同时,物流管理又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要让一个老师从其熟知的领域转到一个陌生的行业上来,又能成为该行业的行家能手显然有一定的困难,自然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为满足该专业新开课需要,建议学院尽快出台一下相关政策:(1)设立新开课奖励基金。以鼓励相关教师转到物流管理专业上来。(2)设立新开专业扶持基金。主要用于教师培训、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购买专业课程教学参考资料、新增专业教研科研奖励等。物流管理专业的新增课程有十几门,要让一个教师尽快的掌握一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仅凭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应在提前准备教师的同时就应该提前把教材及相应的参考书发给教材,以便教师自学、备课。
(3)设立跨专业、跨系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就物流管理专业一些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思路和办法。
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
建设小组 2010年9月28日
第五篇: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效(范文)
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取得的成效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并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业基础课程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职业素质拓展学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循环”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分两个层面,一是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基本做法是,在第3学期的8-10月份,安排一个月时间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角色体验”,感悟职业氛围,培养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第4学期的6-8月份,再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轮岗实训”,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加以运用,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打下基础;在第五、第六学期安排6个月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
第二个层面是在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按照企业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盘点、补货等业务流程,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轮岗实训,将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
(二)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1.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近几年,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与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多次论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2016年,随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省建设点的特色专业,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
2017年,进一步落实了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按照学生的职业趣向和企业用人需求,将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核心技能分为“运输管理方向”和“仓储与配送方向”两个专门化方向。学生可以依据个人职业趣向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使专业课程设置更有岗位针对性,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2.根据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教学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如在配送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课程教学中,吸纳了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内容,同时通过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吸收了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通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的转换。3.以项目导向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对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课,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工作流程划分项目(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用几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汇在项目中。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分析、项目所需知识、项目所需技能、项目小结、知识与技能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编排。在所需知识、技能讲解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法、示范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角色体验学习项目,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职业场景,让学生动手操作、轮岗实训,亲身体验学习的内容,产生直接的、直观的感受,同时通过企业骨干的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进行了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组织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目前《物流基础》和《》两门课程被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融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共32门,并以课程标准指导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确保教学质量。
(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实训条件及教材建设 1.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保持先进性,突出实用性,软硬件配套、仿真与企业实战环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政策保障、优先投资的方式,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校内建4个专业实训室,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积极与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能满足学生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要求的8个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1)新建和改善校内实训环境,保障实验实训及综合性实践教学 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目前建有物流综合实训室、仓储实训室、ERP信息化实训室等3个校内仿真实训室,使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环境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物流企业用人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训项目。(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了校外实习基地开发和建设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展了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使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得以持续稳定并良性运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与苏宁易购、申通快递、京东商城等8个企业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聘请了企业技术骨干为专业的技能型指导老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轮岗实习及顶岗实训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教师顶岗实践培训、横向课题及专业技能研发、教学案例收集的需要,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构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2.教材建设
本着“突出职业应用能力”原则,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其中,82。6%为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60%为体现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职高专教材编写,主编公开出版《现代物流基础》、《物流信息技术》、《》等高职高专教材3本。
(四)构建了专兼结合的 “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名,兼职教师5名。专任教师有多名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达46.3%。兼职教师中中级职称2人,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3人。专业教学团队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多名教师参加学院、集团课程教学竞赛获教学质量二、三等奖。近三年,专业教学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学术研究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
(五)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
通过建设,教学管理实现了全程监控,原始记录完整,教学保障体系制度健全,运行良好;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每年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研讨专业建设的重大问题;能按学院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社会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加强教学督导与检查,规范日常教学管理
系分别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开展日常教学督导和检查工作。在课程安排、教材征订、教学计划实施、成绩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师调停课和教学原始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严格按照院系二级管理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要求开展工作;同时,系部督导组定期定人进行教学督导工作,并对督导工作情况进行记录。通过督导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问题、教师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常态下的教学质量。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建设计划、进度、质量和分工负责等方面的要求,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定期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2.严格与细化管理措施
一是健全教学保障制度。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执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关键,为此,学院为维护教学计划严肃性,实现教学环节规范化,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改进考试办法,先后出台了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教学计划制订与管理规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研室工作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物流管理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制定了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管理制度,如《工商管理系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工商管理系学生顶岗实训手册》等。这些规定的制定与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是人才需求调研制度化。通过制度化的社会调研,保证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以提高教学质量。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岗位变化、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等情况,并经常性地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了解物流行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和改造现有专业或专业培养方向,从而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形成动态反应机制,与社会需求同步或超前。
三是毕业生质量跟踪与反馈制度化。通过经常性的企业调研,采用调查表、座谈会等形式,直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感受以及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相关要求;通过直接与就业单位的负责人、一线管理人员进行交谈,了解对就业学生在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征求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建议。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建立了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适应教学改革需要,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了综合性全程考核的新模式。通过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在考核内容上注重对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在考试形式上采用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实际操作、小组答辩、调查、综合考察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在成绩评定上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3.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和指导
在物流专业开办初期,就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制订了《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每年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物流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不定期举行研讨会,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组建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学研相结合;为本专业教师和学生举行有关行业新动态、新技术讲座,开阔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使本专业的建设工作始终健康、有效地进行。
(六)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打造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管理,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根据《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总体评价称职率达99%,优良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适应快、效率高,专业技能表现较好,在职业道德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工作中具有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好,深受同事和领导的好评。
三.专项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立项建设以来,根据专业建设规划,近三年省财政厅投入100万元,集团投入100万元,累计投入了近200万元,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其中为加快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了近万元,主要用于物流综合实训室、仓储实训室、ERP信息化实训室和电子商务实训室建设,添置、更新了物流仿真技术软件、办公设施等教学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投入 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产学研能力,以及外聘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和提高。建设期内,引进研究生2名,培养骨干教师3名。1名专业带头人和1名骨干教师分别参加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训;投入 万元用于课程及教材建设,积极开展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及各类教改项目的研究。五.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在三年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校企合作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为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专业建设的整体实力,将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继续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路子,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完善“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运行机制;积极跟踪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认真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构建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主线,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积极培植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考试方法改革;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3.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逐年增加教师培养专项经费投入,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的特色专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