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
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层次:教育目的(aims)、教育目标(goals)、课程与教学目标(objectives)。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
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②行为目标取向
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特点是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③生成性目标取向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根本特点是过程性。④表现性目标取向
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扫产生的个性化表现。最求学生的多元性。
3.目标模式
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基本原理: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即“泰勒原理”。内容是:①确定教学目标。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教育目标来源于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②选择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泰勒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一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③组织学习经验。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一种是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另一种是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是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第二个是序列性,强调使每一后续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对有关问题进行更广泛、更深入探讨的重要性。第三个是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④评价教育计划。泰勒看来,评价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泰勒给出评价程序的步骤是界说教育目标,确认评价情境,编制评价工具。
4.过程模式
(1)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提出教师是研究者。(2)为什么斯腾豪斯看重过程模式?过程模式带来的果实是什么?
原因:斯腾豪斯认为,目标模式普遍应用于开发存在着两个基本障碍:一是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二是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知识形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人们可以用它进行思维。所以,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订目标的尝试。关于第二种误解,斯腾豪斯认为,目标模式的方法基本上是一种通过使目标明晰化而改善实践的尝试。因而,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发展他们在课堂实践中的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这便是斯腾豪斯过程模式努力的宗旨。斯腾豪斯认为,像目标模式那样列出一张行为目标一览表,并不能帮助我们获得达成这些目标的手段,只有分析有价值的活动标准以及分析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活动的结构,才能更为清楚地趋近教学中的“过程原则”。
果实:
5.实践性课程(施瓦布)
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基本理论。
6.批判模式是一种理解范式,而目标模式和开发模式是开发范式。
7.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三大类: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2)美国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结构课程)
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行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发现学习的特征: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②注重直觉思维 ③注重内部动机 ④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8.学科结构改革
学科结构运动的中心内容是“学科结构观”重建课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目的是培养学术精英。
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①学术性 ②专门性 ③结构性 学术中心课程即结构课程。
9.奥苏贝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提倡有意义的讲授式教学。旨在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及认知结构的发展。为此,奥苏贝尔提出两条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先行组织者: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有利于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10.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1)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然后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面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即使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2)按照什么程序?
①直线式程序。在这一流程里,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一步一个项目,内容很少。系列的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②衍枝式程序。这一模式同样把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但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要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掌握一个逻辑单元之后,要进行测验。测验用多重选择反应进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学习。③莫菲尔德程序。
10.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氛围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在我、实现自我。
11.赞科夫(了解)p138
二、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取向:(填空或选择)①忠实取向 ②相互适应取向 ③课程创生取向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
(2)学区的特征。包括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包括校长的角色;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4)外部环境的特征。包括政府机构的力量和社区的支持。
3.
第二篇:课程论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课程论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课程的含义古德莱德的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来界定课程是知识(学科)课程是经验 ;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2.一般认为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F.Bobbitt)出版的《课程》(curriculum)一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该书的问世使课程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的课程理论:他认为教育本质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课程目标指向完美成人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学校应着眼于由学校才能获得的经验;开发课程的方法称为活动分析法——人类经验分析、具体活动或工作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与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简评:忽视儿童的存在价值,把学校比如加工厂,导致课程开发过程中“见物不见人”,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课程开发就成了课程工程,它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这是泰罗主义管理模式在教育中的运用,教师就是教育工程师。3.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奠定了现代课程研究领域的理论构架,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大教学论观:将课程视为教学内容, 把课程理论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大课程论观:把教学看作课程的一部分,把教学理论归入课程理论的范围之内。
5.课程目标含义: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得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的来源:基本思路:A、根据社会需求确定课程目标B、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C、从课程内容或其他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D、对课程目标各类需要进行整合。课程目标的分类:
6.课程内容的含义: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总和。
7.课程内容选择依据:(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的需要(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8.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2)内容贴近社会生活(3)与学生和学校的教育特点相适应(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9.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逻辑顺序,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校领域中选择一定内容加以组织形成不同偶那个学科的课程活动课程(杜威)优点:(1)学习活动的自主性(2)内容的广泛性(3)个体的创造性(4)过程的实践性。缺点:不易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优点:(1)有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和教师教学。(2)有利于学生简洁有效的获取系统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缺点:(1)导致学科数量无限膨胀。(2)割裂知识间的联系,限制学生视野,束缚学生思维。(3)忽视学生兴趣和爱好。
2、综合课程(整合课程)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征:(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准量化性
(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特点是强制性,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10.课程结构:就是指课程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一是指课程中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是广义的或总体的课程结构。二是指单独的课程领域如学科或活动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即我们经常谈论的学科结构和活动结构等。课程机构的体系:体系结构和科目结构 11课程标准:是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包括:(1)前言:含基本理念和思(2)课程目标,含总体目标,教学手段(3)内容标准(4)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12.课程实施:将预期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13.课程实施取向:(1)、忠实取向(计划的课程)(2)、相互调试取向(修改的课程)(3)、课程创生取向(创生的课程)
1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
(二)实施主体(1)校长在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3)学生。
(三)文化背景。实施策略:(1)自上而下策略:主张课程改革由国家或地方一级教育机构发起,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这种策略以国家和地方为中心,要求学校中的其他因素要与课程改革相一致。(2)自下而上策略:主张课程改革由教师为主发起,通过教师探索学校中的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改革,尽管这种改革是由教师发起的,但实际上也包含着课程专家帮助教师识别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工作,同时变革本身也涉及到学校和其他机构。因此,这种策略被认为是整合发展的策略。15.课程开发的含义: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继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16.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编订各种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7.校本课程:是指以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承担教师职责的人。开发程序:(1)需要评估、(2)确定目标、(3)组织实施、(4)评价。
教学论
1.教学的含义: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发展的活动。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1)教育学的逻辑关系(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4.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
(二)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1.学生的智能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2.学生的品德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3.学生的体质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4.学生的发展不能脱离开知识传授的过程,知识传授必然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1.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
(四)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1.教学要素的和谐优化。2.教学结构的和谐优化。3.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4.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
3.教学的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1)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关系,从内部看。学生和教学内容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学生是认识教学内容的主题,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客体。即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认识的对象,不仅制约着学生认识的方式,而且具有建构主题的作用,也就是说,他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又称师生关系,包括业务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分工合作关系,即教师教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知道下学习的互动关系。是最基本的教学关系,是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应该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题的原则,努力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题力量,有效形成教学合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题作用的发挥,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多样合理的组合方式。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师生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遵守着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者一定的伦理责任,就是师生间的伦理关系。尊重爱护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这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基本的职能要求。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由此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
4.教学的八大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意义: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遵循教学原则,则“师逸而功倍”反之,则“师勤而功半”。确立依据:(1)依据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2)教学原则的提出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约。(3)教学原则产生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2)教学原则的确立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5)教学原则的确立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以致用)运用要求:(1)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2)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3)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5)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二)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运用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三)直观性原则: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直接感知具体事物和现象,或者代表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教具,从而使学生获得表象和概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奠定基础。运用要求:(1)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和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运用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简。
(五)巩固和创新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记忆,同时以巩固为基础,获取更多的知识。运用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知道记忆(3)鼓励和培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六)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运用要求:(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七)可接受性原则:也叫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八)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设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规划课堂教学全过程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合理组合,确定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学习方式、编写教学方案、评价与修改教学方案。(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是什么”(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
6.教学目标: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编写步骤:(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2)确定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4)列出综合性目标(5)陈述目标的行为目标。分类:P:157。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P:167
7.教学内容设计:就是教师认真钻研教科书、选择组织讲授内容的过程。设计策略:(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是什么”(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
8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时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特点:相对性、针对性、综合性、多样性。分类:根据主体因素分: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三者分别表现为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也分为三种:以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自我把握学习进程为特征的自主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师生合作以及生生合作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探究学习。)
(三)教与学并重的教学方法也分为三种:以感受体验形式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以参与互动形式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以质疑问难形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三者分别表现为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和问题教学法。我国的选择:(1)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2)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4)根据学校的环境、设备条件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根据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班级授课制: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大致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班级,又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进行。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发展:理论教学、混合课、实践教学、劳动教学、劳动综合技术实习课。班级授课有班、课、时三个特点:第一、以班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班级是按照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的,且人数和成员固定。第二、教学内容按学校和学年分成许多既有系统又相对独立和均衡的许多部分,每部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第三、每一课都限定在统一且固定的单位内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教学评价的原则:导向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以学为本原则 ;多元化原则 ;教育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类型: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以评价方法为依据的分类: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的分类:自我评价、外部评价
教学评价的过程:明确教学评价的问题、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确立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反馈信息、调整与改进。
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教学评价的功能从重视鉴定质量、区别优劣、选拔淘汰转向重视诊断、反馈、激励、改进;教学评价的着眼点,从教师教的怎么样转向学生学的怎么样、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从注重纸笔测验的传统评价走向真实性评价、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教学评价的功能:教育性功能:教学评价所具有的促进教育教学目的实现的作用。管理性功能:教学评价所具有的鉴别质量、区分优劣、选拔安置的作用。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以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课堂管理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教师的因素(2).学生的身心因素(3).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1).暗示控制:(2).提问同桌(3).运用幽默:(4).创设情境(5).正面教育:
有效教学的内涵:指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它的核心是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它的表现形式是教的有效与学的积极。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2016
第一章 概论
【简答】传统教学论有哪些基本特征? 1.2.3.4.5.6.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习惯和科学性 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形成了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出现了一大批对教学论有深入研究的教育家
科学主义教学论与人文主义教学论争论焦点?
科学主义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
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股执行、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刚好相反:
它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 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
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
【名词解释】课程标准 在我国,当前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第二章
【名词解释】隐形课程
隐形课程又叫潜课程或潜在课程,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简答】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外部因素:1.社会
2.儿童
3.知识 内部因素:1.学制
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辨证否定之规律
第三章
【名词解释】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简答】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学科的发展
【简答】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 2.贴近社会生活 3.尊重学生经验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第四章
【名词解释】课程开发
主要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论述】泰勒目标模式
1.关于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说
“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纵向和横向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学习经验的组织还要确定组织的要素及其组织策略
学习经验的组织还需要确定组织结构,即课程的呈现方式 4.课程评价
步骤:1.解说目标
2.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情境
3.编制评价手段
4.解释和使用评价结果
第五章
【名词解释】教学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机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答】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 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 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 第六章
【名词解释】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哦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简答】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标准功能
第七章:
【名词解释】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论述】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由单一到多样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第八章
【名词解释】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名词解释】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结构课程论中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
发现学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并通过这一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资料、材料自行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验证假设,以此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第九章
【简答】教学手段的分类
1.根据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
1.视觉手段:印刷材料、图片、实物、模型、幻灯及投影 2.听觉手段:扩音机、收音机、录音机、语音实验室 3.视听手段:电影、电视、录像 4.综合操作教学手段:计算机
2.根据教学手段的载体性质分类:
1.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 2.以物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
【名词解释】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1.技术的现代化 2.教学理论的现代化
总的来说,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教学手段不断地朝着更能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论述】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利弊)利:1.扩大教学规模
2.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学效率 弊:1.文化霸权
2.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色情网站进入学生视野
第十章
【名词解释】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名词解释】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如何改革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2.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十一章
【名词解释】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论述】教学评价存在什么缺点,如何改进 1.重视发展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强调性质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 4.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十二章
【名词解释】课堂教学管理
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简答】制定规则要素(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1.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 2.社会及家长的期望
3.学生对课堂规则的认识规律和态度 4.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熟水平5.学科特点
十三章
【名词解释】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名词解释】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论述】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选择题】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学校的工作中心是教学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
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
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
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
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25、特普朗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吧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
26、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27、研究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一些原则
1、制定课程计划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2、小学课程内容选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3、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
4、泰勒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5、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6、简述课程内容组织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被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7、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8、泰勒提出的选择和建立学习经验的原则(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又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是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相同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9、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10、教学手段选择的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健康和安全的原则 特征特点
教学论学科形成阶段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赫尔巴特和乌申斯基,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是教育心理学运动
2、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3、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4、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思想
5、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6、出现了一大批教学论有深入研究的教育家 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
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今日了现代课程并取得了合法地位
2、在内容进程的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许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
3、从课程性质,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
4、课程实施,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课堂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的活动,教科书的标准编写越来越科学合理 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
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
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
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3、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古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2、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3、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4、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教学目标的特征
1、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授目标又是学习目标。最终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的预期变化
2、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的一种期望,说明教学是一种受自觉目的支配的活动
3、教学目标是可以测度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 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特点
1、教学目标上,主张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教学程序上,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3、教学策略上,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与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杜威的教学模式特点
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培养有道德的人
2、教学程序上,教学的形式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教学策略上,强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使学生具有主动性和要使教学具有教育性等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特点
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智慧即是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2、教学程序上,设置疑难情境,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
3、教学策略上。提倡从做中学,注重儿童的兴趣,采用发现式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的统一
4、分科教学 复式教学的特征
三多两少:三多包括:在统一课堂内年纪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两少: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少 原因或因素分析
1、现代课程在17-18C形成的原因
(1)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工业革命促进课程现代化。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和阶段性受到挑战。
(2)时代状况,科学知识的大发展时期
(3)现代学制的建立
(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为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外部因素:
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2)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3)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
(4)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直接影响着课程,决定着课程的基本方面 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1)儿童观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直接决定着课程组织的逻辑 知识对课程的影响
(1)知识对课程的影响救援、直接而深刻。课程内容的质和量都直接取决于人类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
(2)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重要的推动力(3)在各种各样的知识观的指导下,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观。(4)人类对知识的探索方式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3、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
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风格、教师自身的优势、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4、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
教学任务和目标、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经济因素、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
5、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
客观因素:社会的变迁、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师生的特点
主观因素: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者的已有的经验和教育视野
6、研究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选择好研究课题(2)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自主研究活动(3)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索过程的指导。意义和影响
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理论意义:
(1)发展了学校能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2)从理论上确定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5)是广大中小学成为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观的“实验田” 现实意义
(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开发民主化
(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3)对学生而言,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
(4)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是的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3、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
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4、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1)遵循教学规律: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系统化的内在机制(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优化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力量的来源 基本环节或可能遇到的问题
1、简述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2、如何确定基本目标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2)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学习者的需要: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的基本依据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校的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
学科的发展:学科是知识的最基本载体,正是通过学科的发展,人类知识得到了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明确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是课程的终极目的。是特定价值观的体现,它制约着课程目标的提出 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特定价值观的基本化,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关键
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这一个环节需要在普通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做出选择
运用“需要评估模式”:通过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及其课程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确定个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
3、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2)讲课时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3)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
4、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
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1)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有3部分组相互对质和冲突时期、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发展时期(2)有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演绎并举(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4)由刻板到灵活(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如何认识“教学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说”
教学的认识活动具有特殊性,它是教师和学生主要学习现成认识世界和发展自身活动
(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个体认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学生认识形式丰富,具有综合性
(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教学认识有教师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三体结构。具有间接性,高效性和系统性
(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现和探索有间接性。教师传授也有间接性
(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并促进个体发展的突出功能。这是教学认识区别于其他认识活动的重要特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1)不需要通过课堂的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2)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固定,视需要可长可短(3)对学生的要求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4)不一定面向全班,可分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的形式进行。班级授课制的发展
完善和发展: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和冈布里治制、圣巴巴拉制、生活学校、否定与抛弃:文纳特卡制、设计学校、开放教学、组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特朗普制、协同教学(教师结构优化组合,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采用大班、小班、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适量。、强调合作,但不排斥竞争的个体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
复式教学的优点
便于儿童就进入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等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复式教学适用于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第五篇:华师网院期末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1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注意区分:影响
课程的因素。
课程实施。
2在范例教学论中,克拉夫基认为教师对教学内容要作的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1)基本原理分析;(2)智力作用分析;(3)未来意义分析;(4)内容结构分析;(5)内容特点分析。3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答案:(1)确定教育宗旨;(2)组建开发行动队伍;(3)确立主题;(4)营造民主开放的环境;(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4简述表意目标表述方法的内涵。
注意区分:目标分类、表意目标的功能、表意目标的表述
答案:(1)其理论根源包括四种不同的过程,即训练、教学、启蒙、导引;(2)表意目标的特性,不是指学习活动后获得的行为改变,而是描写学生教育上的经历——其工作情景、要处理的问题、要从事的工作;(3)其表述在于确立学生所经历的情景(尤其是工作的项目或问题);(4)注重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的结合(教育真正的目标不是具体行为的变化,而是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包括理解、欣赏、热爱、尊重等,这是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的;(5)将目标表述系统化(如确定的单元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教学对象特点、教学条件等。
5你认为一堂真正的好课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你认为有效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从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方法变化得当且影响力强、学生专心学习并且集体学习成效好、课堂生态环境良好、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和气氛活跃、信息传递清晰无误且生动有趣、等几方面谈都可以,能涉及到其中五个方面得5分。……(P516-517)6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中,赞科夫主张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1)“工具理性还原”的人性主张;(2)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3)整体心灵的培育;(4)课程与教学开放性的建构;(5)整合课程形态的孕育。
7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为什么?(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学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8简述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3)人本主义的平行课程和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学习。9试述学生中心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1)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2)其理论基础包括“生长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本体价值取向、发展的儿童观、社会改造的教育功能观和机能主义心理学;(3)其基本观点包括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学生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整合。
1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题目,2个,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
√(1)阐述21世纪前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意义及其核心理念。进行这场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何价值? 思路:教师角色变化—教师素养结构变化
(2)试运用课程研制的理论对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评价p156.162-。
课程研制理论?——标准—— 评价——我国课程改革的课程研制
课程研制过程包括了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阶段。由这三个阶段组成一个闭合周期,这样的闭合周期一个又一个地循环往复,不断发展,从而实现着课程变迁和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整整十年了,在这里,在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的评价三个方面,运用课程研制的理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分析评价。
一、课程的规划
对课程在结构、内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的整合(如艺术、科学课的设置)等等,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具体的、单个学校及其教师通过校本课程研制,促进学校及学生获得真正发展,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也改变课程在内容上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能使学生得到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指导→学会学习→提升质量→终身学习”的学习认识过程。
二、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的实质是把计划变为行动。当在课程规划阶段,确定了呈现学习经验的媒体之后,或者计划好了学习活动及其实现条件之后,课程实施便把课程设计按照特定的模式投入教学活动之中运行。在我国近几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改变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程模式。重视过程教学中课程活动贯穿始终的教育宗旨,要求教师在课程研制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思,澄清隐含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境和问题,发展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判断力。同时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能力,通过讨论与交流的方式来促进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三、课程的评价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对学生的评价除了 “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性,不再确定预期目标是否实现,而在于向教师反馈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向学生反馈其学习状况和结果的各种信息 3论述怎样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现代教师素养的优秀教师。380-388 思路: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结构---教师成长路径 √4什么是教学模式?选择一个教学模式,谈谈你对该模式的基本认识。
5请结合你学习的理论原理或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349-361 思路:校本课程的实质---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要求
6选择一种你认为最能有效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方法,阐述其科学的特点和具体的方法。P6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