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对儿童国画教学革新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0:1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下对儿童国画教学革新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下对儿童国画教学革新的思考》。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对儿童国画教学革新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对儿童国画教学革新的思考

摘要:

新中国以来的儿童国画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儿童国画教育也越来越普及。但是传统的国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现代艺术教育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一代能够适应时代、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所以儿童国画教育必须进行大幅度的革新,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要把观察、表现、欣赏结合起,抛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儿童国画教学、思考、传承、革新。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很多美术教师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将其视作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绘画的情况下,对我们的美术教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国画教学中,受到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抛弃一些传统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中国画大多是文人抒情写意之作,讲求神韵,在表现形式上,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皆具有很强的程式性,一般国画作品中的形象都由画家经过高度凝练的,包括用笔、用墨。虽源于自然但是与自然保持很大一段距离。而学习国画的传统方法就是临摹,由于这种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至今大多数还是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教学方法,由临摹入门之后再求创新。目前的儿童国画教学中基本上就是采用上述方法,这在少年宫、文化馆等校外美术教育中非常普遍,就算相对开放一些的小学中的国画教育,也是先由教师示范画法,让学生按教师示范之法进行尝试绘画,再让学生按老师所教之笔法进行创作。如学画麻雀,老师先与学生一起说说麻雀的特点,接着就是教师示范画麻雀的方法,那几部分用没骨法点画,哪几部分用勾线法画,哪几部分以墨破色等等都通过示范交代清楚,再就是让学生按老师的方法临摹几只麻雀,然后要求学生用此法创作一幅作品。这样学生们创作出来的这幅作品,基本上是利用老师所教的笔墨技法来表现几只不同方向、不同疏密的麻雀,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干脆全盘临摹现成范本。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基本相同的一幅画,教师、学生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难怪有一位外国教育家说:“中国学生画虾都是齐白石的虾。”

这样的教育方法所教之学生在短时期中很能见效,往往跳不出教师所教的套路,学什么画什么,没学过的就不会画。但最终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过早地、人为地让孩子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索性与美术绝缘。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

现代艺术教育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一代能够适应时代、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只能学什么画什么的程度离我们的目标还是很远。要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提高观察、表现、创造、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明白同一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了解创造的多样性,乃至生活、世界的丰富性,真正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如果学生习惯用临摹的方法学习,势必以教师的要求作为评价的依据,当他面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就无法接受,这个道理很简单,很多学生不喜欢西方现代绘画、现代中国画,其实是看不懂,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是传统绘画,将传统绘画的要求当作评价一切绘画的标准。

传统国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不能局限于掌握传统国画的模式,要把观察、表现、欣赏结合起来。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觉得改革国画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念的转变。

艺术学习从某个角度讲就是观念的学习。不仅认识传统绘画,还要认识原始绘画、现代绘画所表现的观念。要学会欣赏不同流派风格的绘画作品,了解画家创作时的想法、感受,从而领悟出艺术就是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并以此来作为自己创作的依据。

这里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小学高段的学生喜欢临摹或模仿性创作,对自己凭直觉所画之作品抱有嘲笑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受到传统绘画观的影响,因为在我们的家庭、城市公共场所、宾馆、挂历、教材上所见的国画作品基本上是传统的,家长们也往往表现在对传统绘画的喜好,总希望孩子们画得逼真一些,一句话:我们所在的社会文化基础是传统的。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受到这个传统文化审美观念的影响。

要让我们的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必须真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在国画课上除了欣赏传统的国画作品,还要欣赏各种现代国画,明白绘画方法与形式没有现成的标准,这样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创作所具有的价值。知道只要以自我的方式将自己的观念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改变那种画虾就要学齐白石的套路,让艺术教学成为真正的艺术教学。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国画教学中,教师只是示范某个对象的绘画方法,包括用笔、用墨、顺序、构图等方面,学生由不会到会再到创新。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学生会说我会画什么,不会画什么。教什么会什么,不教就不会。上述情况是当前国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事实。而艺术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能够创造,能够适应我们生活中不断变化的情境。所以美术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国画所需媒介,并利用这些媒介来表现自己所要表现的对象:对学生的作品做出积极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作品中的优点,并根据该作品的形式、特点及该学生的个性、绘画风格提出更高一步的要求,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形成个性,完善人格。

三、教学形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牵牛花》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牵牛花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牵牛花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牵牛花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四、观察的作用。

过去学国画似乎不需要观察对象,只要临摹前辈的作品就可以了。这是因为中国画在几千年的继承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程式化非常强的形式,他由历代书画家经过高度的提炼、概括,与自然保持了很大一段距离。

我们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就需要培养一定的观察、表现、创作、欣赏等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运用各种媒介的技巧。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提供观赏的对象,如学画虾,尽可能提供各种虾的照片、录像、实物,让学生们看看、摸摸真实的虾,加深对虾的了解。孩子们观察时,有的对虾的大钳很感兴趣,有的很注意虾游泳时的动作,有的对胡须印象很深,有的专注于虾的脚······一只小小的虾也有许多人们不注意的细节,同时也有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这样他们经过观察、触摸而形成切身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往往是带有情感色彩的他们所画的虾可能是张着大钳十分威武的,或是正在追逐、逃跑的,或是在水底爬行的等等,艺术创作无需像科学挂图那样准确客观,也不是都要像齐白石所画的虾那样一个模式,需要的情感与创造。

五、教学内容选择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吼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六、创新意识培养多渠道的转变。

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1、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七、评价方法的转变。

我们的世界在不停地变化,时代在前进,人们的价值观伴随着今日世界哲学思潮的多元化而越来越复杂,同样在艺术领域,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能适用于当今世界的所有艺术创作。传统国画的要求与图案不同,但就是有人能创作出富有图案装饰味的国画。在不可能抱我各种绘画形式特质的儿童时代,我们表要儿童以传统国画的要求去画,将自己眼中所看到的和心中所想到的统统排除掉,要去深刻领悟古代文人对生活、绘画的看法,这等于让学生吃他们不能消化的食物。难怪我们的儿童没有创作性。许多人把国画与儿童画区别开来,认为学国画就要正儿八经地学画了,要学习传统的技巧,这才显示出国画与儿童画的区别来。这样学生的人格被分裂了,他在学国画时就要听话,努力领悟老师的意思,去掌握国画的要求,学儿童画时就要画出儿童的想象、夸张等天真趣味来。这样少数头脑灵活的学生,能够很快转变自己的角色,以适应不同要求的学习,而大多数的孩子还处于主观的发展时期,根本不能接受不符合他们心理的要求。真正的评价应该要把儿童的国画当作儿童画来看,引导他们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尊重学生道德个别差异,根据每位作者的不同个性、体验而评价。这要求教师要全面懂得艺术史,掌握儿童的心理,能读懂儿童的作品。那样就能对学生的作品作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通过学习评价,让学生的审美眼力真正得到全面的提高。

八、深入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乘凉晚会等等。

九、文化传承理念的转变。

有人会担心,让学生自己凭直觉去画,那么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画不需要向我们的下一代传授了吗?我想,肯定是要的。关键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传授。试想我们的小学生是否能接受连成人也难以掌握的笔墨技巧?就算能,他们将付出多少的精力。我们必须把教育看成一项长期的活动,教育中的短视是许多人易范的错误,总希望这些幼小的心灵能领悟到中国画的精髓,在上课时总是出现一些难懂的语言,如:“大气”、“遒劲”、“气韵”等术语,传统国画的精神可以通过欣赏来向学生传授,通过欣赏自己的,画家的作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画家及自己作品的面貌,懂得画家作品的创作方法,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相双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只有本着开放的教学理念,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灵活,更好地将学习应用于生活,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下一代人 中继承、发展,不至于让我们美术教育走进一条死胡同。

第二篇:对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求活

求实

求真

——对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邱克稳

新一轮的高中课改即将在天津市全面铺开,新课程中历史教材的改动无论从体例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重大突破,同时也提出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即“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主人”。应该讲这是历史教育的一个突破,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努力方向。就我的理解而言,是希望还给学生一个真正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为尽快适应新理念,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也曾多次去听新课改地区的实验课,这些实验课大多课堂活跃,教学手段多样,课件精美,但总有些东西让我对历史教育的方向产生了一些模糊,反复思考之后,有如下一些认识,可与同行商榷。

一、“活中求实”应是历史课堂中教学手段运用的出发点 在我听到的这些历史课中,所有的老师都在为课堂是否活跃大伤脑筋,为此,老师们几乎将能让课堂活跃的招数悉数用上,课堂提问、学生表演、课件演示、竞赛讨论、现场采访等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可以说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有的教师还力争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发言或展示的机会。然而,一节热热闹闹的课下来,学生体会如何呢?记得我曾在一次教学活动结束后,问到身旁的学生几个本课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学生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说不太清楚,我又问到这课教材你看了几遍,回答是大概一遍吧,再问你有没有不懂或要问的问题吗?答曰没有,我都懂了。(这可是在刚刚没有答出我的提问之后说的)。我想也许学生是怕让自己的老师没面子,抑或是我问到的学生恰巧学习不太认真。可是仔细思考后也不难理解,一课教材不读几遍怎么能对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又如何提出问题,然而如果连一些基本史实都不知道的话,历史思维能力如何发展,历史素养如何提高?

我认为课堂活跃不等于浮躁,特别是在高中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节课不一定有多少表演或提问,但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教材,并能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再或者围绕一个问题大家认真探究,深入思考,让学生的思想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也许有的学生对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好,一节课中没有发言,但课下他却为了能弄通一些问题而积极寻找资料,这能说这节课不活跃吗?记得曾听过一节课,由于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同学们认真听老师阐述观点,之后仔细思考,课堂中大约有25分钟以上都是在静寂中度过的,但当我看学生们的表情时发现,学生们时而皱眉、时而看书、时而点头,随手翻看一位学生的教材,上面画了许多记号和问题。可想而知这是在认真思考后的痕迹。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从表面上看并不活跃,甚至还有些死气沉沉,但学生的思维却被极大的激发出来。当然,我不是说历史课堂热闹就不对,课堂活跃是必然的,但问题是怎样的一种活跃,如果能就一个教师巧妙设计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运用的多媒体课件确实让学生深刻感悟进而产生思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即在活中求实,这才是我们设计教学手段的出发点。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能引起思考的问题:例如你怎样看拿破仑?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等等,或创设能让学生感悟的情景,如课前向学生收取纸张税来理解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等。这种在活中求实的问题,学生既要了解当时的基本史实背景,又可以产生一些思考,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方向。

二、“活中求真”应是指导学生探究思考的关键

还有一种课堂,教师给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学生也搜集了许多资料,在课堂中学生们确实在激烈的讨论或辩论,同时还不时闪现出不同的智慧火花或不同的观点。应该讲,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特别是倡导学生感悟体验的教学风格在逐步推广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它符合新课程理念中“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但问题是有的老师在课堂中过于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唯恐承担起“扼杀学生创造能力”这一恶名,因此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观点均冠以“你很有想法、你很有创造力、你的思维很独特”等等激励性语言。或者还有一种就是在整个课堂中几乎听不到教师的点评,任由学生高谈阔论。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尊重学生个性吗? 我们知道,中学生是学生的思维正在走向成熟期,也就是说他们还不能比较客观的看待历史。他们确实有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而且有的非常好,但他们形成这些观点的同时又有许多是不太完整的,甚至还有些错误或偏激的观点,那么,我们的老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或评价,例如对学生的观点或见解,老师要分析出“好”好在哪里,不科学又体现在哪里,在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也就是说,学生主体体现的同时必须要有教师的主导。尤其是历史学科。

历史学科本身是人文科学,我们所学到的史书本身有很强的科学道理,但并不是无懈可击,同时许多社会现象也容易混淆学生的观点,而许多历史实现现在也很难定论,是需要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的,我们历史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去努力探究历史中的真,探究并还原真的历史,那么老师就有责任去引导学生如何识别历史中的真,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怀疑态度去研究历史,所以点评非常重要。学生思考和教师点评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学生读书感悟,教师送氧助燃,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够在恰当的时机熊熊燃烧。

当然,要做到这点,教师自身要勤于学习,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说,教师的点评能否恰当,能否掌握好是否送氧的时机,就要倚仗教师的源头活水了。因此,我主张,在充分尊重学生活跃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引导,要引导学生学会去伪存真,这样的活中求真,才是我们所要发扬的创造性思维。

三、“真中求活、活中求实”会让我们历史学科恢复它应有的地位和功能。

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高中教材改了,但由于初中历史学科的不受重视,基本没什么历史基础,突然改成模块教学,师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听的几节课中,就有的老师抱怨,为了这一节课,已经给学生补了几节课。试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恐怕现在的课是谁也完不成任务,而为了完成任务,就势必又回到原来的满堂灌的局面。满堂灌的结果是学生再次成为历史史实的奴隶。何谈历史学科的地位和功能。

但在我校所任教的历史学科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学生上到高中,历史知识不仅没忘,还利用寒暑假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历史教师在真正还原历史课堂。例如,我们从让学生学会历史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我们开的选修课中有对历史书籍的指导、历史人我的分析,影视作品的指导。学生会学历史,而且觉得有意思时,就会将其变成自己的一项业余爱好。这种现象让我认真地思考过,中高考确实能让一些学生对考试科目倍加重视,这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事实,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学科都变成中高考的科目吧。因此还是要下功夫在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上。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做到“活、实、真”,充分调动学生历史学的主动性,这次课改,我们就能为历史学科创造出新的活力。总之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热闹、活跃,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去分析历史、去寻找历史中的“活、真、实”。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国画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国画教学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出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进去了”,成了“小大人” ;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索性与美术绝缘。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故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特别是在国画教学中,要努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与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一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少,缺少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金鱼》一课,是让学生观看金鱼在水中的姿态,在分析金鱼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金鱼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内容多样化,学生热情高。

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和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点,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

(三).引入故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齐百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深入生活,拓展学生表现画面。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并有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花瓶、田野的树等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如愉快的星期天、节日晚会等。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新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新思考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国家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教育观念也随之不断的更新,在落后的教育观念包围下的条件比较差的农村中学,后进生比较多,再加上数学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数学教学成绩难以提高。我认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方能搞好数学教学工作:

一、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面向全体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情趣、协调的教学气氛。这样做不但可以缩短师生的距离,还可以使学生“爱屋及乌”,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师生就可以平等地进行讲座式的观察,探究,在种种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2、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首先利用实例教育学生数学在各学科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被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运用数学服务于生活。其次,以身边实例,如没有文化知识的人打工和有文化知识的人打工的区别,说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第三,利用中外数学家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人内心萌发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3、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因为偏远农村的教育观念的落后与淡薄,很多家长又为了生计长年在外打工,使很多学生变成了留守儿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成为学习上、纪律上的后进生。所以,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转化后进生就显得极其重要。我认为,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第一、多与后进生接触。只有与后进生多接触,谈心,分担他们的痛苦与忧伤,分享他们的欢乐与幸福,才能了解他们差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第二、真诚的全力帮助后进生。了解了后进生差的原因,要真诚的全力帮助他们,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可亲、可近、可信,从而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主动配合老师上好课。第三、投其所好。后进生虽然学习较差。纪律较差,但他们有自己的特长爱好。如能投其所好,则容易与他们形成共鸣。使他们很快转化。比如,我当班主任时,我班有几个学生学习、纪律都较差,总爱与我对着干,纪律不遵守,卫生不认真打扫,经常迟到、旷课,我伤透脑筋,没找到合适的方法“治理”他们。我爱好吹竹笛,经常吹一些歌曲或曲子。一天下午,我听见教学里传出一阵阵笛声,虽吹得不很好,但很有节奏感,我就悄悄走到教室外,想看一看究竟是谁。只见那“一伙”围着他们中的一位在那儿使劲地吹,吹毕一起鼓掌说:“比黄老师吹得好。”我走进教室,他们急忙停止鼓掌。我赞扬了吹笛子的同学,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想吹得更好,我可以教他们。后来,他们跟我学吹竹笛,在此过程中,他们变了一个样,在学习上,纪律上都有很大进步。

二、注重数学的形象化、生活化

任何科学都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其他科学比较,数学的抽象性具有层次性,可以在前次抽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和逐级抽象,这就是数学的高度抽象性。此外在教学中大量使用了抽象的符号语言,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进一步抽象化,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数学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形象的,具体的材料,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就可使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特别是对知识面较窄的农村学生。

例如:在中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绝对值和二次根式的性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不易掌握,易犯错误。对此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场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二者联系起来,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方法是: 每一步:要求学生用“绝对值过渡”进行保护,即a2︳a︱

第二步:设置生活场景,把根号“”比喻成“屋子”,绝对值“||”比喻成“院子”,负号“-”比喻成“一条围巾”,非负数“a≥0”比喻成“身体好”负数“a<0”比喻为“身体差”。第三步:化简a2,先让a从“屋子里”(根号“”)走到“院子里”(绝对值“ ||”)。如何走出“院子”看a的身体如何(非负数或负数)“身体好”(a≥0)就直接从“院子里”走出来,“身体差”(a<0)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才能走出院子,否则“小心着凉”。于是得到:a2=︱a︱= {

在讲第三步的过程中,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幅农家小院冬季景观简笔画,讲述a从“屋子里”走到“院子里”再走出“院子”的过程,则更加形象,生动。实践证明,经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掌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不易忘却。

三、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体验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不能唤起情感活动的,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情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电影、电视艺术中往往创造一种感情“激调”用以增强艺术感染力。课堂教学与其有相似的艺术特点。课堂教学的事实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时,才能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正数和负数时,把正数比拟成身体好的,而负数比拟成身体差的,而强调“+”与“-”号是身体好与差的标志。这样在讲到去括号时,把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和括号前面的“+”号,说成是把身体好的“+”号的棉袄脱掉(括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不感冒,即不改变符号。而把身体差的“-”号的棉袄脱掉,则括号里各项都感冒了(即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这样一讲,学生觉得的确如此,又贴切生活,又诙谐风趣,在轻 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法则,同时也会应用了。又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中,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进入教室,你是怎样找到你的座位的?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先查第几组,再查第几桌。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在班上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班级座位图。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图上标出自己的座位,并用数字标明是第几组,第几桌。每一小组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标座位。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在这个图中,确定一个点需要几个数?(2个)。最后,教师把座位图中的“排”和“列”擦掉,每个点只剩下两个数字,并做总结:用两个数可以确定图中的一个点。以上情景中,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这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把教室的座位图画在纸上,并用数字表示自己的位置,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迈出了第一步。

总之,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实际,内容健康的教学情境,a(a0)a(a0)

可以大大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四、注重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巴奴姆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告后,信件纷至而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声称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一样的标准答案:“你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你;你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你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你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关键时刻你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这称为“巴奴姆效应”。“巴奴姆效应”告诉我们,不管每个学生过去表现多么差,其内心深处总会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教师的责任在点燃埋藏在学生心里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鼓励性的评价语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某后进生上黑板做练习时,只做对了一小点,如果老师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做,上课你在干什么。”那么这个学生以后将对学习失去信心,但是老师如果说:“这个同学虽然只做对了一小点,但是他有勇气上来做,我相信,通过他的努力,他会做得越来越好。”即便他做错了,老师也可以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虽然你做错了,但是你只要认真听了老师的点评,下一次你就不会弄错了。” 这样,学困生消除了内心的自卑和局促,在课堂中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

总之,在农村中学要使学生有兴趣学数学、学好数学,应该多学习新课程理论,打造有效课堂。

第五篇: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自2004年9月始,我们海南与宁夏、山东、广东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我校还与两所重点中学结成一个课改联合体,三校的高一教师几次在一起研讨交流。从平日听课、案例分析、三校研讨活动中,我感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普遍存在一些困惑。下面便是老师们存在的几点困惑,和我对这些困惑的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否与传统的截然不同?

在开学前的以高中新课改为主题的校本研训中,我们组织语文教师观摩省教育研训院提供的教学录像,看完后,有的老师说:“这就是新课改的课吗?似乎没有多少新的东西,我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嘛。”我校有一位高一老师上人教版高一第三单元时,先讲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和如何鉴赏这类散文,给学生以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并且质疑和指出自主鉴赏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归纳学生的问题,然后用两节课进行比较赏析和讨论交流,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课文,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评课时,这位老师同样说:“我的这堂课是课改课吗?我以前也常这样上课呀。”在几次听课活动中,不断听到类似的说法。看来,有部分教师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

下载新课程改革下对儿童国画教学革新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下对儿童国画教学革新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佚名 点击数: 243 更新时间:2006-9-7 15:25:30 一、提高对数学的认识,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1.如何认识数学 贯彻新课程的理念需要......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 在日常教学中,最让我们这些英语老师头疼的就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知识及能力水平与课标上的要求相差很大,而且这些差距随着课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5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通过深入思......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对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这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共识。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异彩纷呈,而课程的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我们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应怎样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作为新课程推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