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平面镜成像》,我的有效教学方法
对《平面镜成像》,我的有效教学方法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是: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入手: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视频引入新课
在动画片《熊出没》中截取一段两只狗熊在光头强家发现平面镜时的故事情节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
第二个环节 实验探究 引导发现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对于物理探究的了解还属于启蒙阶段,若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我在这里设计是:先是教师确定研究的问题——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再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给出猜想,这也是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我让学生根据我预设的问题先阅读教材中的“设计和进行实验”。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实验时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替代法)为什么准备两支完全一样的物体?(等效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这个实验,降低实验的难度;同时介绍本节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明确了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让学生实验,探究像与物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探究。实验后收集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也可表述为: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介绍对称性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作准备)
至此,完成了本节重点内容的教学。对于难点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相结合,突破“虚像”这一知识难点。
先将平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进行对比,通过两种成像光路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同时呈的是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交点。
接着,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发现纸上并没有像,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增加学生对虚像的感性认识。
第三个环节 应用实践 拓展延伸
在完成本节重点和难点学习后,介绍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对“科学世界”的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学。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习结束。第四个环节 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学习的知识,增强教学效果,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
题目设计:
1、在距离平面镜8 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镜面_____cm。(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特点中的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2、身高1.6m的学生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像的高度是_____m,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m,当他后退0.5m后,人和像的距离是____m,像的大小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同时纠正学生的“物近像大,物远像小”主观错误。)
3、作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五个环节 课堂小结
最后,我将用简洁的语言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同时以配套练习作为学生课后作业来加强知识巩固。
第二篇:平面镜成像实验
(11·陕西)30.(1)如图所示,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
答案:虚
(11·长春)19.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过了一段时间,蜡烛A变短则A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
答案:无关变短
(11·威海)20.(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沿ON向拥不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
明。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2)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的实验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下一步你将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得出结论:。
答案:(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
逆的(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用刻度尺量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
看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11·宿迁)25.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1)该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是为了能确定__;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为了__.
(2)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__玻璃板.
答案:(1)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2)远离
(11·连云港)2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
光屏⑤两只相同的蜡烛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___(填序号)。
(2)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____________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
在光屏上_____________,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答案:(1)①(2)重合(3)不能接收到像(看不到像)
(11·山西)37.小豪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请你帮他完成下列
问题: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环境申进行(填 “较明亮”或 “较黑暗”);
(2)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_______造成的;
(3)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_________。
答案:(1)较黑暗(2)玻璃板较厚(3)不变
(11·莆田)24.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
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将A和B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观察。
(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当时,B的位置
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实验加,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两段蜡烛相同是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填“能”或“不能”)进行,因
为。
答案:(1)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2)到玻璃板距离大小
(3)不能不能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
(11·大连)28.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
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盒。
(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2)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
(3)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都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下图所示。
则正确的是。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4)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亮”或“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答案:(1)刻度尺(2)垂直
(3)C(4)暗C
(11·鞍山)28.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
点。
(1)选用平板玻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11·烟台)25.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
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
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多次实验后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实验室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玻璃板与纸面没有垂直
(2)利用刻度尺,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分别测量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比较所得数据(或将纸面、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两点是
否重合)
(11·宜昌)31.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选用了两只同样的蜡烛,玻璃板等器材。
(1)实验时,取一支点燃的蜡烛A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支蜡烛B的作用是______;某
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____(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2)请在图中画出一条眼睛能看到蜡烛S点的像S′的光路图.
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不能
(2)评分说明:第(1)问每空1分;第(2)问全对2分,光线没有箭头无分;虚实线不分无分。
第三篇:平面镜成像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B、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C、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找到镜中像的位置。D、常识性了解生活中的球面镜。2)过程与方法
A、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B、通过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C、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A、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对称美,并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B、在用多种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拓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诱导
教师手拿一平面镜,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平面镜?”
学生讨论后回答:舞蹈演员的练功房和大商场内安装镜子,人梳妆时要照镜子等。
师问:
1、你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什么位置?能用光屏接收吗?
2、像的大小与你自己一样吗?
3、你在镜子前移动时,镜中的像如何移动?
4、你在镜中看到的一切是否在镜中真实存在?
5、像与物的上下左右关系如何? 教师用小黑板展示上述的问题。
以上所有问题我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亲自实验探究,得出结果。下面是提供给同学们的器材,先同学们用玻璃作实验,后用平面镜作实验。比较一下,为何我们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
学生操作,老师边辅导,边巡逻提问辅导。
最后抽一组同学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总结实验:
1、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
即: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与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物像左右颠倒。也就是说:物像与平面镜对称。
课堂作业
课后P71的1、2、3。
课后完成试卷本节相应练习。
第四篇:平面镜成像教案
第3节平面镜成像 栗家庄中学 王心普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打火机、刻度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演示“偶镜”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引导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1)你的像在平面镜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的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改变你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做出猜想 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小小提示:(思考题)如何找到像的位置?
(让学生通过比较知道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让学生了解选择两个大小相同物体的原因)如何测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哪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测量方法)怎样让实验结果更可靠?
(多次做实验,选择不同的物体做,注意观察比较)进行实验:
学生自选器材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观察 分析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连接像与物,观察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归纳得出结论: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交流评价:
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成功之处让我们共享,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让我们共同进步。
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进行交流 小游戏:数字找像
画出不同方向的平面镜并出示几个数字,让同学们找出对应的像并贴到相应的位置。
巩固归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2、平面镜成虚像
1)活动:拿白纸在平面镜后,观察纸上是否能看到物体所成的像 2)引导学生作图理解(多媒体出示)给出发光点S:
发光点可以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哪些光线会射到平面镜上? 选出两条入射光线,并画出与之对应的反射光线; 提问: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
边讲边出示S点的像点S’的形成,并说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像点。
归纳:在屏上不能承接,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把它叫做虚像。由此也知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3、平面镜的应用:
提问:平面镜的使用历史悠久,你们所知道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呢? 学生畅所欲言
多媒体出示潜望镜、牙医内窥镜、塔式太阳能电站等图片平面镜对我们有没有负面影响呢? 出示光污染图片
归纳: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揭示“偶镜”的原理:光的多次反射造成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知识点,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并引导学生完成 结束寄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对称)原理:光的反射
应用:潜望镜、塔式太阳能电站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了解凸面镜与凹面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第五篇: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成安二中 姜 波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领悟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初步了解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1.2过程与方法
4.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经历小魔术和小游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6.通过对平面镜成虚像原理的分析,初步掌握利用光路图分析光学问题的方法。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探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以及虚像的特点。2.2 教学难点
理解平面镜成像时“物远像不小”,探究实验中确定像的位置。
6.1 情境创设
【师演示】魔术“浇不灭的蜡烛”(镀膜玻璃板替代普通玻璃)
【师问】为什么水中的蜡烛浇不灭呢? 【生答】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烧杯中的蜡烛而是镜前的蜡烛在镜中所成的像。【师问】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 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目的】实验现象很奇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新知介绍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活动一】 A.一个学生贴在镜子上 B.两个同学拉手贴在镜子上
【作出猜想】
l 猜想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在平面镜两侧。
l 猜想2:物体离镜越远,像越小吗?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实验设计 1)【师问】
问题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问题2:应该选择什么器材进行探究?问题3: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生答】
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透过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避免二次成像的干扰。用另一根未点燃的蜡烛来替代点燃的蜡烛像的位置。
【实验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分析论证】
结论1:像与物大小相等。(体会近大远小的错觉)结论2: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结论3: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被镜面垂直平分。
【师归纳】平面镜成像规律可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师问】平面镜成的像跟小孔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思考】将一张白纸放在烧杯的位置,能承接到平面镜中所成的蜡烛的像吗? 【师演示】平面镜所成的像用白纸承接不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小孔所成的像是实像。
3、平面镜成虚像 1)
【师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图中,光源S向四处发光,一些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引起视觉。由于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会感觉这些光好像是从进入人眼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 '处发出的。S '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
2)【师讲解】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 ',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 来自S ',所以把S '叫做虚像
课堂练习
1.小丽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当她靠近平面镜时,则镜中她的像的大小会(B)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确定
2.(2014年广元中考题)把一个高0.8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向平面镜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A.高度为0.8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B.高度变大,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C.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D.高度变大,以4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课堂小结
一、像与物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点与物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二、平面镜成虚像
三、平面镜的应用
板书设计
一、像与物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点与物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成虚像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