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效果图创新型教学实践研究

时间:2019-05-13 00:1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时装效果图创新型教学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时装效果图创新型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篇:时装效果图创新型教学实践研究

时装效果图创新型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时装效果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创意思维和审美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接收创意思维的启发、引导,把握理念、实训、技巧的高度协调统一。使学生养成一种有秩序、全方位、多维度、多角度、循环式、渐进式、立体式的思维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时装;效果图;创意思维;审美表达

时装效果图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教学继承了中国人物绘画的基本方法,但又不能等同于人物绘画。中国人物画传统中有着强烈的重形式轻写实的表现方式,追求程式化、风格化的“笔墨”和“意境”,这与时装效果图以表现各种风格的“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时装设计的实用性、艺术性和创意性,决定了时装效果图教学不能完全走程式化的“笔墨趣味”道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创意思维和审美表达能力。

创意思维和审美表达能力是设计师综合设计素质中的主要表现方面。创意思维是多向的,是设计的前奏,审美表达是在创意思维维系下的设计过程,它包括多维度的界定内容,有平面度、立体度、空间度等。时装效果图解决的是二维平面性的问题,传达平面度内容;时装成衣或局部构件为立体度内容(上装、裙、口袋、袖子);受用者的衣着状况(时间、地点、目的)为空间度内容。

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破旧立新的循环,是打破常规的哲学,如空城计、木马计、田忌赛马。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们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意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1]创意思维学认为:创意思维一般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这和时装的创作过程有点相似。

创意思维的特征包括:目标的专一性、方向的灵活性、方式的求异性、进程的突发性和偶然性、成果的原创性、新颖性和突破性。创意思维并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人人都有创意思维,如何了解、认识、发现、培养、挖掘、延续、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是所有艺术设计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1949-)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与创造力有关的智力维、方式维、人格特质),尤其是他的智力维中的“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元成分、执行成分、获得成分。给我们提供了创意思维训练的理论指导。[2]该“三元理论”如同色彩学中的“三原色”使我们的设计构思变得客观、整体、纯粹、具有创造力和方向性。给我们想象力的“色彩世界”提供了无限可能。

“元成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计划、监控和评价作用。时装设计表达是一个系统、开放、循环的过程。计划-调研-收集资料-设计(时装效果图)-样衣制作-成衣生产-销售-市场反馈-总结。

“执行成分”由元成分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包括编码、推论、图示、应用、比较、判断、反应等步骤。时装设计表达过程中构思为中心推论环节,根据原始的设计素材,灵感进行发散联想、比较判断设计思路和设计构想的可行性。对所有的设计元素进行组织、界定,也包括对穿着者的心理分析、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穿着时间、地点和目的考察等方案性研究。

“获得成分”这是创造性思维中顿悟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又包含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结合和选择性匹配等三个要素。

时装效果图作为“设计前的设计”从一开始就要对学生从创意思维角度进行系统的启发和引导,安排有主题性的有目的训练,通过自主性、能动性、双边性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达到最佳的“感受状态”。用绘画性语言传递方法,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艺术创造力。时装效果图的概念、意义、内容及设计内涵

时装效果图是设计师表达自己设计思路的最直观、便捷的方式。是以时装为主体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也就是如何运用绘画的技术手段解决完善思维的逻辑性问题。设计的基本过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时装绘画,绘画是最为快捷有效的表达手段,是时装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设计速写、时尚插画、应用时装画、广告时装画等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学习、掌握的范畴。

时装效果图专门为服装的设计、制版、生产、销售、广告等环节提供图示,这也是时装效果图的功能性要求。设计师通过时装效果图表现更多的内容是款式的流行性、色彩的相关性、面料的可行性、结构的合理性、工艺的独特性等等。当然画面生动、构图新颖、造型优美、色彩丰富、技法娴熟的时装效果图也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另外,时装的时效性和作品的创意性,使得时装效果图在快速记录流行信息素材的同时,必须时刻表达设计师的创新思维,使作品具备独特的设计感。透过画面的造型、材料、肌理、明暗、线条、色彩、图案、配饰等物质的存在,让我们看到的是隐藏在画面后面设计师的灵感、理念、风格、冲动、激情、感受等创作精神,有内容、激情、有创意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让人产生审美愉悦。设计师约翰?加里亚诺曾描述他的创作感受:“最初它只是一颗令人兴奋的火花,我将它变成一种语言,经过长久的摸索和构思,就形成了这一时装系列。”[3]法国时装设计师让?夏尔?德卡斯泰尔巴雅克(Jean-CharlesdeCastelbajac)对时装效果图的理解是“对我而言,绘画是灵感和表达的魔幻结合。”[4]

时装设计师要有较强的创意构思能力和表现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设计素质。一是创意能力来自发现、理解、吸收美的形成法则及设计规律,并善于从姊妹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电影、音乐、舞蹈、文学等)、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古今中外的民族民俗服饰中汲取营养,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二是时装设计是门视觉艺术,仅靠语言或者思维,没有具体的视觉形象是不可能完成构思的。设计的语言以视觉形象展示为主,灵感收集、表达构思、作品展示等都离不开效果图示,只有绘画技巧的熟练才能更好地表达创作构思。三是设计师的审美眼光和美学修养,取决于他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的高低。并且,设计师的审美感觉、审美意识的生、形成需经过长期的训练引导才能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最后进入“自由阶段”。效果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这三方面的设计内涵,使学生养成一种有秩序、全方位、多维度、多角度、循环式、渐进式、立体式的思维习惯。

3.4 作品分析,观摩练习

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找出自己熟悉的绘画语言。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收集4至5个时装大师的作品,结合大师生平进行作品分析讲解。也可从古今中外人物绘画中借鉴服饰纹样的表现方法。让学生通过PPT形式把各自的理念表达出来。内容可涉及大师生平、代表作品、绘画风格、表现技法、符号元素、各类纹样表现特征等。

让学生进行优秀时装效果图作品和时装图片的临摹借鉴学习很有必要。南齐谢赫“六法”中提出“传移模写”,强调艺术创作中临摹优秀作品的必要性。北齐刘昼《新论?贵言》:“人目短於自见,故借镜以观形。”后因以“借鉴”或“借镜”比喻把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借来对照学习或吸取。[5]“借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3.5 主题策划,系列创意训练

拓展学生绘画语言,以草图速写的形式进行快速训练,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充分利用每个可绘画元素,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有内容的全方位的创意实训。达到教学的深度、广度、维度的立体教学模式为今后进行专业设计学习打好基础。

系列作品的连贯性、协调性、呼应性是时装绘画主要表现的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绘画的方式把每个主题性理念风格表达出来。

具体方法是先设定一个“主题”。根据这个主题的“关键词”或“图片”,汲取其精神、气息、内涵、意义、原始素材等,通过材料、机理、质感、造型、色彩等用最基本的动态元素和元素集合进行创意性表现。作品的系列感可以是型、色、质、纹样等同类系列表现,也可以用统一的符号语言作为系列化的表达方式。结语

时装效果图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创意”过程,作品具有“创意性”才有生命力,要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不断地用“创意思维”进行“创意性”的思考、分析、判断素材的“未知然”,归纳、整理,不断地探寻“所以然”,才能达到时装画技巧的“知其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方法和实践三方面达到综合性的提高,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雨霞.创意思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罗伯特?斯滕伯格(美).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 王群山.服装设计元素[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16+25.[4] 约翰?霍普金斯(英).时装画[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11,49,121.[5] [DB/OL]http://wenda.haosou.com/q/***62351.作者简介:刘刚,艺术硕士,江苏省首届十佳服装设计师,研究方向:时装画服饰美学。

第二篇: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型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陈国庆,吉逸,曹玖新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江苏 南京,210096)

摘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下,如何进行专业创新型学习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无论是从教学模式还是课程形式,都已经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合软件工程“项目实训”课程,探索创新型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创新型学习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以及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字:创新型学习,教学改革,研究生教学,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talents is essential to the foundation of a highly innovative nation and its future.Such a mission could only be possible through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n this context, one major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tion reform is to investigate effective way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nd how to instill creative thinking into our students, regardless of teaching model and course structure.Targeting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master's student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this paper explore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ology for creative learning in conjunction with project based a

“capstone design project”.This manuscript further reports effec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results in developing curriculum innovation, instructional methods, as well as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rics.一、引言

创新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型学习的教学”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推崇的教学改革模式。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了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尝试,如大学生研究计划和创新活动等。创新型学习的教学在本科生中开展得较多,但在研究生层次开展得较少。研究生作为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坚力量和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高等院校的知识创新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必须把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怀疑和质疑精神,不善于发现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结合软件工程项目实训课程,进行了创新型学习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型学习的教学目标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行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的,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需要在研究生阶段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根据软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开设了工程项目实训课程,以工程应用前沿为项目对象,以“研究和创新”作为目标,进行一种工程科学研究与创新性方案能力以及企业化项目管理并重的创新型学习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创新型学习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就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接触应用科技前沿,拓展探索未知的视野。

2、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个发现世界、探索

世界的宽松环境,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科学研究素养与工程训练并重,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

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科技前沿、学习创新方法,关心一个方向、探讨一些案例,选择一个课题、实现一个系统(或算法),撰写一篇论文、(可能的情况下)申请一次专利。通过学习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工程科学研究与创新性能力的创新人才。

三、创新型学习的课程设计

创新型学习的课程是一种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成份和前沿成果,将教学内容以待研究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事先设想一些可扩展的、有一定深度的项目课题,并预先设计各个课题的创新思路与具体的技术路线,做到心中有数。如人脸特征识别的图像识别的选题,预先设定好以圆差异算子确定眼睛纵坐标再以混合投影函数确定两眼横坐标,因为传统的投影函数容易受到光照干扰的影响,所以再加之图像到HSV色彩空间上的投影,分解后可得到V分量上的图像,对得到的图像进行邻域处理中的中值滤波处理,再对得到的图像进行形态学上的腐蚀与膨胀,就可以有效地增强眼睛鼻子等主要器官的显示效果。

创新型学习的课程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实质,通过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认知方法,得到结论和获取真知,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具体到项目课题的技术方案以及算法等问题上,要引导学生在俯瞰研究领域的进展,了解领域研究热点,明确研究现状与常用方法的同时,通过对于现状中的问题以及常用方法的优缺点的分析、比较、论证的过程中,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问题发现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以及转换思维方式能力是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科前沿的基础上,更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寻找恰当的契合点,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与继续学习的能力。

四、创新型学习的教学方法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研一阶段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研究工作,尽早进入研究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接触科技前沿,形成探索未知视野,使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自觉自发地融合到创新的全过程中。

进行创新性学习,既需要学生们能够自发、努力地参与,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营造出一个激励学生们主动参与的氛围,鼓励学生们成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创新型学习的教学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对象,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条件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以达到了启发学生的梦想与激情,激起学生创新的动力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结合项目实训的课程特点,采用的方法如下:

1、开设多个讲座,如成功学、创新理论、系统工程师、六顶思考帽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唤起学生的激情与梦想,了解创新的理论与方法。

2、采用自学、辅导式的在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辅导、点拨等方法,解决学生在项目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教学的过程中辅之以学生演讲加批判性讨论,营造一个怀疑与评论的氛围,鼓励学生们进行非常规性的假设,培养思维,锻炼能力。

3、采用范例研讨,对于一些原理性和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教师提出和当前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范例作为切入点,采用合作学习或讨论研究等方法,互相学习,提高能力。

4、以模拟公司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实训项目进行管理。聘请学生总经理,赋予学生总

经理绩效考核,活动召集与管理等权利。结合项目中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点评,使同学们在模拟的项目环境中,真实再现公司项目管理的所有环节,体验企业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把学习过的内容运用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团队能力。

五、创新型学习的教学过程

结合软件工程项目实训课程的特点,创新型学习的教学过程分为自主调研、项目选题、开题、开发、结题等几个阶段。

1、阅读、思考、讨论,开拓学生视野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确定研究课题,在进行创新型学习之初,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个领域,并进行调研,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进展等内容,写一篇调研后的认识总结,然后根据调研总结后进行分组,有些学生在调研后改变了自己的兴趣目标。教师按照各组不同方向分别给出大量的技术资料让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主动进行相关学习,要求在阅读、研讨的基础上进行选题。

通过介绍涉及领域以及选题研究的前沿、讲解一些研究热点以及应用状况、应用前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研究前沿,从而造成一种微妙、温馨、令人产生创新冲动的氛围,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想象、推测、讨论,并且课后去跟踪查阅新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对于选题产生创新的冲动。

坚持强化“发现学习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本领域的热点、前沿的研究现状等等。在认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自己学习,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组织学生选题,以发现学习法展开认知活动。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的选题必须进行大量的信息、知识、智慧的积淀,能够明确地说明选题以及具体思路与方法;在发现、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思路,以批判性研讨以及怀疑性思维作为引发条件,激活创新的思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活动;

在选题确定并准备开题时,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由教师以及同学们共同进行质疑,促进学生将储备的知识、探索的过程、思考的结果、创新的思路等优化地匹配起来,促使学生们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并确立明确的创新思路。

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阅读、思考、讨论等过程,确定了自己的课题,达到了开拓学生视野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预定目标。

2、强化开题训练,在开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欣喜与骄傲

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在确立了选题、明确了研究思路后,就进入了“开题”阶段。开题的过程就是发现、选择和确定自己研究内容以及技术方案的过程。开题的质量,决定了研究的目标、方向和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途径。

在学生对于研究领域有所了解,解决方案比较明确时,则进一步要求学生重点分析一些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的优劣之处,尝试是否找出其他能够弥补不足之处的方法;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方案与思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协助一起寻找创新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开设了TRIZ理论、专利与创新、系统与系统工程师等专题讲座,让学生们知道小的改进也是一种贡献与进步。以前述人脸特征识别的选题为例,经过了几次方案讨论:

① 第一次进行整体方案的梳理;确立了积分投影进行人脸识别的方案。

② 第二次在批判地讨论第一次方案的基础上,找出可能存在问题,将方案修改为以圆

差异算子确定眼睛纵坐标再以混合投影函数确定两眼横坐标。

③ 第三次讨论针对第二次方案,进一步找出可能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将方案修改为

以圆差异算子确定眼睛纵坐标再以混合投影函数确定两眼横坐标,并再辅之以肤色识别,以有效的增强眼睛鼻子等主要器官的显示效果。

④ 第四次在前三次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比较与验证(如算法的时空

复杂度等),进一步优化解决方案,最终确立自己的技术创新方案,并提交最终版的开题报告。

开题的过程前后经过三个月,穿插学生们的开题交流、质疑讨论、思路整理、创新思路确定等数次反复,要求学生反复寻找自己研究思路中的优点与不足,寻找自己方案中存在问题的弥补方法,最终达到否定自我、技术创新的结果。

3、通过项目开发,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体会企业化氛围。

创新型学习的教学结合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课程的目标设定是研究与工程训练并重,管理按照企业化要求进行;从研究的角度要求学生提交开题、中期、结题报告,最终成果物为小论文与开发文档(可能的情况下提交专利申请书);在管理上基本上按照企业化要求进行管理,亦即按照模拟公司的模式进行。

项目开发要求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步骤进行。每个学生都需要提交每周工作进展报告;项目组内的学生轮流负责召集、主持每周项目组内工作会议,并要求提交会议记录等规范性文档。通过每周的工作报告、会议主持与记录,让学生体会企业化氛围。

美国MIT的办学理念之一就是Learning by Doing。“做”实际上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可以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到与人交流、沟通以及团结协作能力;通过项目开发,验证自己的方案,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以及继续学习的技能和动机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4、每周的学习研讨与项目进展会议,提高学生思辨、表达、团队等综合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思路

创新型学习课程按照教学计划,每周都组织全班规模的开放性Seminar、专题研讨会、项目组内部交流等,最少安排一个学生进行主题讲演。报告人以ppt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学习结果,既总结了自己的学习收获、锻炼总结概括和表达能力,又可以交流学习心得、扩展大家的知识面。讨论不仅成为帮助学生吸收和深化知识的重要形式,而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体现创新型课程教学特点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是作为引导者,其作用主要是启发、诱导学生一起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研讨时发现学生的交流发言中概念性以及思路上的问题时进行具体讲解,也会有意识地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广泛讨论。尽可能结合各领域的选题实例来开阔学生的思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营造出学术上自由讨论的氛围,激发创新思想的火花进发,促进选题解决的新方案不断涌现。

当学生得出“错误结论”或者方案有问题时,教师要用积极的评价态度,鼓励和保护他们敢于思考的热情,在肯定结论中合理可取部分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结论形成的原因,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反思。同时,鼓励学生要坚持自己的结论,不能轻易放弃没有证伪的结论。

创新型学习的教学注重团队协调。采用小组项目讨论会议、工作报告的形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如何共享经验和教训等等,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5、开题、中期、结题报告以及撰写校庆研究生报告会论文,撰写技术文档,让学生学会总结与整理研究成果,理解工程科学研究与创新性方案能力的全过程。

六、创新型学习的课程考核

创新型学习的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科学研究与创新性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传统的一张考卷式的评价方法和纯粹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显然无法适应。创新型学习的教学应该采用更加开放式的评价、考核方法,主要表现为形式的丰富性、过程的实践性和结果的创新性。评价的标准不再单纯地依赖成绩,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考核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型学习的教学除了考核对知识的掌握,还应该考核学生思维、方法、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方面的素质等;关注的内容除了正确的结论外,还需要关注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方法的运用、过程的参与合作和沟通、资源与社会问题的考虑程度等等方面。对于一些问题,甚至可以本身没有正确或固定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学习过程,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工程科学研究与创新性方案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创新型学习的教学采用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考核方式。创新型学习的课程包括了很多教学要素.每一教学要素在学时数量安排及成绩评定中,要占有相应的合理的比重;并对每一教学要素的内涵有一定的要求。着重抓住开题、项目开发、结题报告、学术论文、技术交底书以及每周工作报告与会议记录、讲演、活动出勤与平时表现等主要环节。课程各教学要素的考核见表一。

表一创新型学习的课程考核

七、结束语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创新型学习的课程教学实践,基本达到了课程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参加创新型学习的29位同学在企业的实习招聘中,普遍获得了企业的好评;在校庆研究生报告会的论文投稿的比例达到100%;在课程结束(实训项目结题)时,共申报发明专利22项,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已经受理20项。

创新型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互相促进,不断探索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并最终通过学生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学校的办学的整体水平以及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元元.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87-89.[2] 刘晓瑞.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

[3] 汪劲松等.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4] 于歆杰,陆文娟,王树民。专业基础课中的研究型教学。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2003 年第4 期

[6] 赵准。利用因特网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及研究型教学方法初探。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1):144-147

[7] Jacob NL,Reinmuth LE,and Hamada1RS.Final Report of the AACSB Task Force on Research.AACSB manuscript St.Louis.1987

[8] Crawley,E.F.,Malmqvist,J.,Ostlund,S.,etc.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 [M].Berlin:Springer,2007

第三篇:创新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南通大学

[摘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高等院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不仅要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还要不断拓展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这就促使高校必须加强创新教育的理论,不断完善教育理论体系,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影响因素;对策;展望

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头等大事,高校人才培养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市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不仅需要大量理论创新型人才,更需要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新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中国现代化的大局为背景,尊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上投入足够的实践和精力。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扩招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每年均能向市场提供比高校毕业生多出几倍的就业岗位的客观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在思考和实践新的思想和举措,不同程度地解决了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但仍存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如教育经费、教学设备、图书等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有脱节,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和互动还不能令人满意,教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不少高校出于提高科研水平,加快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工作的良好愿望,从指导思想上把科研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有关奖励、晋升、分配等制度上大幅度向科研倾斜,偏离了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根本宗旨。过多的科研投入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严重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为了满足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对科研和研究论文的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申报、论文的发表、专著的出版以及各种奖项的获得上,而在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不愿意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此外,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术前沿内容在课堂上反映不出来[2],再加上课时比较紧,老师与学生的接触仅限于课堂,课后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研究。因此应该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迫在眉睫。职称评定、教学成果奖励制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以及人才的引进制度等等都应该以这些制度、这些活动及其成果是否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用的人才有促进作用为标准[3,4]。例如老师是否称职或优秀主要根据他对人才培养所起作用的大小来评定。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高低, 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质量的优劣, 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素。

高校扩招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压力,但是随之带来的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问题凸显。尽管各高校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竭尽全力保障扩招,但总体上还远远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发展,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严重入不敷出,办学条件趋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自主化运营改革的深入,财政拨款占高校收入比例的下降,迫使各校不得不大规模进行借款筹资进行软件、硬件建设。高校筹集的资金也主要用于扩大办学规模,投入到大型固定资产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上,比如兴建教学楼、宿舍等,而直接用于人才培养的并不多,这与高校办学的出发点是相违背的。高校办学效益主要的衡量标准应该在于所培养学生素质的高低,以及他们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

二、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人的创造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当前考试体制的改革

针对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大多数人都意识到现有考试制度的诸多弊端,我们要大力推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革除现行的考试制度,改变考试内容和方式,禁止政府教育部门给学校下达指标,消除改变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观念。不少人建议由各省市把高中阶段各门功课在学期末的考试改为统考,使高中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有更准确的可比性。2.传统观念的影响

创新与传统是相对的。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都秉持着书本理论知识的灌输,以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主,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就目前形势来看,大多父母或者老师都是只在意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5]。3.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外部因素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主要的外界条件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第一个核心之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孩子需要有创新能力的父母。然而大多数父母自身创新意识都不强,他们只关心孩子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成绩。

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聚集地,不仅要求学生自觉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且还通过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来不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在这方面都做的不够好,教育内容陈旧及教学方法老套是学校的普遍憋端,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

社会方面,一种鼓励创新,追求自我的学术氛围并没有形成。大多体现在支持创新的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多余行动,对于创新的认识缺乏真正的理解。当然这些都源于我们对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到位形成的[6]。

三、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如我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拥有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2013年7月1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南通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人性化、个性化教育,营造使学生充分发挥、自由发挥的环境,培养其创新精神,为社会全面进步培养高质量人才;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结构,坚持高校发展的规律、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热门学科与冷门学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的关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教学改革向前深发展。

1、改善当前的教育体制

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就得完善当前的教育体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当前高校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针对这种教育方式,我们应大力提倡师生互动,在研讨中教学,在互动中学习。共同营造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理论或实践问题[7]。通过对传统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互动式课堂等不同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以不同的运作方式开展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运作方式进行教学,以优化教学模式。当然我们要因人制宜,不能一慨而论,通过自身不同教学模式不同专业的教学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医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8];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不同专业教师队伍进行调研比较,正确判断学校师资力量,找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从而对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教学模式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国家,提倡尊老爱幼、尊师重道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与应用尊师重道。尊敬师长与寻求真题是两回事,尊敬师长并不是毫无怀疑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我们应该探索和怀疑的精神去学习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在真理面前,每个人都是学生,只是“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我们不能在与教师产生分歧之时,一味地认为老师是对的,或者认为与老师争辩是对老师的不礼貌。其实,走出尊师重道这个误区,正确理解尊师重道的真正含义,我们才能取得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6]。

3、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怎么样都得在实践中才能检测出来。因此高校就必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平台,创设工作项目。在这同时,高校要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创新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高校在开展相关的创新项目时,要善于在环境中引导学生的创新意

[5]识的培养,让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9]。就当前形势看,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对较低。虽然当代大学生都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基本具有了主动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行动倾向,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贯彻实施不尽人意[10]。所以政府、高校应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工作才能改善和转变这一社会憋病,同时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专栏,实现产业与教学,产业与产业相结合的新型高校。参考文献

[1] 王志华.浅谈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30(8):16-17 [2]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电力教育, 2009(135):3-4 [3] 高玉泉,刘辛田,唐赟.关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点思考.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20-122 [4] 陈素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师资培训的新要求.继续教育研究, 2003(6):33-35 [5] 朱君强.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214):2-3 [6] 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3 [7] 李亚娜,王东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济南大学,2009(12):1-2 [8] 高福安,王晖,葛娜.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传媒教育, 2009(2):104-106 [9] 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40 [10] 曹海良.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1-4

第四篇:《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大纲

《研究与创新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研究与创新实验 课程代码:04165517 适用专业: 化学、应化、材料 实验类别: 专业基础 总课时数: 36 学 分:1

适合层次: 本科课程 开课学期: 第七学期

一、实验教学目的

研究创新性实验是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或导师选定的研究方向,针对某一或某些选定研究目标所进行的具有研究、探索性质的实验,是学生早期参加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一门高层次的化学实验课程,是为全校化学类、应用化学类等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实验,除了培养学生掌握高水平的实验技能外,还具有实验内容新颖、实用、多学科性、前沿性等特点,把《研究创新型实验》课程开设成“开放式、设计性”这一教学模式,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很好地构架从实验到科研的桥梁。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应当体现实验内容的自主性、实验结果的未知性、实验方法和手段的探索性。选题突出当前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前沿课题。

1.在综合所学过的化学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定实验题目,或者由老师提供实验项目。

2.学生针对选定的题目,先查阅相关资料10篇以上,设计实验路线,并写出文献综述。根据文献资料确定实验研究的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同意后开题。

3.提交实验方案及实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由实验人员准备。

4.针对所选定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性实验(包括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

5.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适时调整实验方案和方法。

6.课题研究完成后,写出实验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答辩完成后由答辩组成员给出相应成绩,结题。

7.学生进实验室要签到,要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安全。

8.对所选实验注重掌握实验过程,记录要完整,实验允许失败,直至成功。

三、选题范围

1.利用所学过的制备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操作,自行设计实验题目。

2.讨论化学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对如何做好某个实验以及实验条件进行探索等。3.化学实验中废液或废弃物的回收、处理。4.对新的实验技术和新开设的实验进行教学实践。5.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6.教师的科研项目。

四、选题参考

1.槐米中黄酮类成分的超声提取及RP-HPLC色谱分析 2.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黑果小檗中原花青素的研究 3.分光光度法测定天然产物中还原糖含量 4.蜂蜜中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5.天然植物材料作为吸附剂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染料 6.荧光粉的合成与发光性能检测

7.可充电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8.催化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检测 9.吸附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检测

10.三丁酸甘油酯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11.酸性氧化电位水的制备工艺及杀菌效果研究 12.环保型铁系磷化液的研究

13.钙离子对α-淀粉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14.从提钒废渣中浸取银的研究 15.废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

16.酸性体系Zn-Fe合金电镀工艺的研究 17.微波法合成蛋氨酸锌的研究

18.超声波法提取啤酒废酵母中葡聚多糖的研究 19.啤酒废酵母中甘露聚糖的提取及改性研究

五、教学说明

(1)提前安排一次文献查阅指导课。首先让学生明确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意义、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学生分别到图书馆学习查阅文献的方法。

(2)研究创新型实验安排36学时,对学生实行“开放实验室”制度。

(3)实验室对学生开出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审核后,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六、考核办法

根据学生所做的实验结果、研究报告或撰写论文质量,采取答辩考评,综合评定成绩,合格者记1.0学分。

第五篇: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研究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研究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各地竞相开展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201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十家创新型试点县(市)之一。按照省创新型县市试点方案要求,自2011年起,**将通过五年的实践与努力,率先跻身全省创新型城市之列。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在县级市范围内无先例可循,诸多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深入研究。本文拟从**一年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对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构建要素、建设路径等作粗浅探究。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构建要素及发展规律

创新型城市是指基于新的城市发展观,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并以此支撑创新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资源实现高绩效创新的复杂创新系统。从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成功实践看,创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主创新成为城市总体战略,贯穿到全市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1、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整体建设中,将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到城市主导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整合城市创新文化、创新体系、管理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要素,通过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最终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城市。

2、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由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可知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管理与制度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前提要素。管理与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实施与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管理与制度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二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动力要素。科技创新不仅包括知识创新,还包括技术创新,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为产业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三是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指在一定产业环境下,产业由一个层次向更高层次的跃升,产业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要素。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之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这就要求城市必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兴产业。产业创新包括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培育与成长、夕阳产业的淘汰及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是体系创新。创新体系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基础要素。创新体系是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于一体,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创新意志和目标的系统。创新体系的功能在于:建设与完善创新环境;形成产业集群现象,实现产业创新;创造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和质量;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经济竟争力。

五是文化创新。创新文化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内在要素。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众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创新文化能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必需的创新精神、基本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创新氛围。

3、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形态区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演变形态是指从初级创新型城市形态到成熟的创新型城市形态、再到更高级的持续创新型城市形态的过程。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经济发展演变以及工业化、知识化的一般规律,创新型城市主要分为工业化的创新型城市发展形态、知识化的创新型城市发展形态和可持续的高级创新型城市发展形态。从目前**发展实际看,**尚处于工业化创新型城市的初级阶段。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

2011年是**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启动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创新的举措和开放的思路,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加强创新人才载体和环境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投入取得新的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专利等知识创新产出大幅度增加,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不断改善。

1、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工作机制。2011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工业经济、科技工作会议暨建设创新型城市动员会,全面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健全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机制,由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等相关部门建立会商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制定重大科技政策的决策机制、开展重大科技活动的组织机制,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与活力。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宣传报道,发挥新闻传媒和科技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2、加快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2011年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138项,获国家、省资助资金2860万元。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实施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4项,企业博士集聚计划2项。2012年上半年已经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00项。2011年,全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3项。完成专利申请276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43件;专利授权量10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7件。新增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先进单位3家,市科技局被表彰为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

3、发展高新技术,布局新兴产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2011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家。新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3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8.8亿元,增长40.3%,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40.8%,列泰州市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推动新材料等领域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环保节能、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雏形,新兴产业规模总量达150亿元。2012年上半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0.21亿元,同比增长37.1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7.43%。

4、推进科技合作,构建创新联盟。组织企业参加省“三洽会”、泰州市“八洽会”,以及**“双洽会”、“百名海外博士江苏”**洽谈会等活动,促进各类企业与省内外院校所达成科技合作。与院校所签订各类政产学研合作项目100多项,“334”企业都与各类高校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市政府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科技镇长团工作有效开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高校院所与地方政府、骨干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助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5、打造创新平台,强化科技服务。2011年建成省院士工作站2家,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泰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新建泰州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组织申报泰州市级外资研发机构2家。江苏省**清洁生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被列为省高新产业支撑与科技资源服务平台项目;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完成江苏省科技情报所**分中心及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工作站建设,建成**科技创新网。

6、推进科技兴农,建设惠民工程。2011年引进、试验、示范应用新技术10项,引进、繁育各类新品种(系)6个。良种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得到大面积普及,生猪、肉牛、肉鸡等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98%以上。建成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便利店)3家、泰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泰州市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认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农林生物质材料的能源利用技术及产业化示范团队获《“十一五”国家星火计划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作为盟主单位组建并成立江苏省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是我们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工作的结果,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长较快,但龙头企业偏少;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总体规模相对偏小;专利申请增速较快,但发明专利数量相对偏少;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但成果转化相对缓慢等等。具体表现在:

1、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认知程度和支持力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各级各部门对创建的目的、意义、目标和措施尚不够清晰。对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落实不到位。有些行业、单位、部门和有关领导还存在着对科技自主创新的信心不足,缺乏对科技自主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

2、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发挥不足。对照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考核指标,试点城市每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应达3%以上,目前,**财政支出远未达到上述水平。另一方面,社会创新投入相对较低。据统计,至2011年底全市研究开发经费支出额为9.2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9%,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步伐慢。由于受研究专业、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大型实验检测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和协调,还难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户之间对信息交换、更新、共享和维护的需要。

4、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够突出。**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涉及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但产品相近企业之间的错位研发缺乏协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科技资源要素集聚度不高,集成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前伸后延开发脱节,产品链上下游衔接不够;企业之间、产品之间互补性不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整合能力较差。

5、自主创新的能力偏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低端区域,即以生产、加工、制造等中间环节为主,在研发设计、品牌经营和服务等“价值链”高端区域非常薄弱,使得产业利润空间狭小。至2011年底,每亿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为2.3件和1件,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1.9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既无高教资源,又无科研院所,原创性创新资源较为匮乏。人才分布不尽合理,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较为集中,而生产研发方面相对欠缺,尤其是各个专业的高层次领军型创新人才、创新团队较为稀缺。

当然,在充分认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效与不足的同时,**建设工作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首先,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重要国策,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面临外部经济金融环境日益趋紧,将对依赖于出口的增长模式形成挑战;新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创新要素的跨国、跨区域流动和整合,高端创新资源成为全球争夺的焦点,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决定城市国际分工格局的关键。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江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奋斗目标。具备良好经济发展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市,理应走在苏中的前列,努力探索一条中等(县级)城市自主创新的新路子。

其次,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省直管县改革的试点,为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可能。**作为泰州唯一的县级市被批准为首批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省委、省政府将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结于倾斜,这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揭开**城市发展的新篇章。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将**列为全省3家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对象之一,为**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创新政策、机制体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和努力突破各种瓶颈制约提供了实现可能,我们应努力创造经验,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之路。

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国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成功经验启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方位体系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需要一个清晰的目标定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采取一系列多层次的政策措施和对策。

1、**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结合**实际,**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将**打造成为苏中乃至全省的科技创新核心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科学发展示范区。通过4-5年的努力,将**建成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市民文明素质高的美好家园。全面建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中介服务完备、创新资源配置合理、创新文化环境良好、政府创新管理体系运作高效、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的现代化中等滨江工贸城市。

2、**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应达到以下目标:人均GDP达到全国人均GDP

1.5倍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3%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每亿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达到6件和2件以上;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煤)完成省、泰州市下达的节能约束性指标;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00人以上;继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荣誉。

3、**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应当努力在以下方面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1)大力培育先进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能为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浓厚氛围和深厚土壤。发展创新文化,培养深厚的思想力、活泼的想象力、奔放的创意能力,可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丰富的营养、高昂的激情与不息的生命活力。一是培育城市创新观念,大力弘扬“厚德开泰、奋发图兴”的新时期**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促进全民创新意识的提高,把创新的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领域。二是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宣传创新典型,推广创新经验。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为创新者提供更适宜施展才华的社会平台。三是提升市民素质,丰富城市精神内涵。大力提倡学习之风,积极普及科普知识,不断提升市民科技素养。

(2)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档次,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首先,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围绕**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开展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集中财政科技资金给予支持,形成一批重大专利技术成果,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0%以上,规模总量达400亿元。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医药原料药科技产业园、新兴产业园、环保科技产业园、中药科技产业园、汽摩配科技产业园等六个特色产业园,规模总量达500亿元。其次,积极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推进传统产业特色化、差别化、集聚化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协作配套完善、产品关联度高、龙头拉动作用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构建减速机、医药及药包材、油脂加工,船舶制造及配件、电子电气、汽摩配件、乐器、牛仔布织造及服装加工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到2015年规模总量达1300亿元。

(3)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对产业具有扩散带动效应的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建立高层次的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型小企业在原始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加大对科技型民营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使其成为技术创新中最富有活力的生力军。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集中力量扶持和发展一批新的知名品牌,以品牌引领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搞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宣传和推广试点企业的成功经验,带动更多企业创造出自己的知名品牌。

(4)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科技创新投入上,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可或缺。一是加大政府对研发经费的投入总量,保证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通过直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使财政科技经费逐步由生产领域转移到研究开发领域。二是发展多元化的创业投资业,制定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实施办法及其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鼓励机构、个人设立创业投资主体。进一步改善创业投资业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创业投资机构来**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三是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股权转让、收购兼并或在证券市场上再筹资等方式,集聚技术、资产、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大力构筑创新平台。加强对技术创新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一是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国际科技城项目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综合创新体,聚集一批专业化的金融、商务、技术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以科研、设计、检测为主的创新载体及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探索组建工程技术中心,提高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引导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向企业集聚,研究开发产业核心技术。到2015年,力争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院士工作站6家、工程技术中心2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3个。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在有条件的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建立若干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及科技担保、工业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咨询、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质量技术检测、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鼓励工业企业将产品研发、工业设计、市场营销、物流、会计、咨询等非制造产业链外包给专业的服务业企业,大力培育和开拓服务外包市场。建立服务功能齐全、交易有序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参与技术交流、咨询、评估、代理、外包、培训等活动。

(6)大力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坚持把开发创新人才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来抓,研究聚才之方,探索用才之道,努力把**建设成人才汇集的高地和创新创业的乐土。首先,大力进行制度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梳理现有的人才政策,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不断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加大培养造就人才的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授予荣誉并给予重奖。其次,大力培育和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一个创新型领军人才可以引领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产业特色和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大力引进海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为创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下载时装效果图创新型教学实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时装效果图创新型教学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宁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长宁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长宁县政府副县长 赵 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技术创新和知......

    创新型国家专题

    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50份1、请你举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神八”的发射理论创新:建设有中国......

    创新型国家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

    创新型国家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

    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作者:自动化84班 第三组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

    创新型国家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2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

    创新型社会

    我们现在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用外国的技术,每生产一件产品,要支付外国专利费。销售量越大,我们支付给外国的钱越多。我们干活,外国人赚钱。现在要求用自己的技术和专利,就必须自己......

    创新型经济材料

    创新型经济 创新型经济是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的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作为标志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