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勇及其童化作文简介
吴勇,南京市上元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晓庄学院外聘教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他执教的习作课《苹果历险记》获得“媒体看课”2012年中国小学作文教学擂台赛特等奖,此外,他的习作教学课还多次获得省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他是“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他主持的“童化作文”研究课题获得江苏省首届教育科学“精品课题奖”,其“童化作文实践研究”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近年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课程》等报刊先后深度报道了“童化作文”教学。他先后出版《儿童写作论》《吴勇教故事》《吴勇讲语用》《吴勇话知识》《吴勇用教材》等专著多部,其中《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推荐课程资源。
近年来他在全国一百多个地级市执教习作课和写作教学讲座。他对我国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探讨,对我国小学写作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是《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新作文》等杂志的封面人物。
写作教学主张
“童化作文”将“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文化,将“儿童”自身作为一份丰厚的写作资源,将“儿童交往”作为一种取之不竭的写作动力,将孕育“文心”作为习作教学的理想旨归。十年来,“童化作文”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共同成长,努力探寻适合儿童言语和精神发展的教学通道,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主张和运行方式,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话语。
一、文化观:契合“儿童哲学”的意义前提
童年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具有独特的行为活动和认知方式。“童化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教学要走进儿童世界,就得营造契合儿童精神的教学方式和生活。一是“童话生活”。童话是儿童世界的言语密码,童话是儿童理解世界的一种路径和方法。“童化作文”将“童话”哲学构筑在习作教学之中,就是走在儿童圆梦的路上,除了主动去回应梦想,还应该积极去帮助儿童实现梦想,因为,梦想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丰富童年的体验,更是为了引领儿童用言语“创造天堂”。二是“游戏生活”。游戏是儿童最适宜的存在方式,也是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童化作文”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一堂好的习作课应当与儿童的“游戏”一起发生,一堂好的习作课就是一场让儿童精神恣意的“游戏”。三是“活动生活”。因为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不发达或不成熟,相应地,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则是他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就是营造适合儿童的“活动本性”的教学生活,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通过活动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通过活动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活动生活”解放了儿童的肢体,“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童话生活”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这三种生活互融互渗,构成了“童化作文”教学的丰盈而温润的文化“母体”。
二、故事观:展现“童年历史”的内容取向
儿童就是天生有故事的人,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教师要有“故事意识”,为每一个童年故事拂去“原罪”,除去道德的审视,为每个儿童提供安全自在的讲述情境。只要教师“在意”,课堂、操场、走廊、食堂、厕所、宿舍,都是孕育故事的最佳所在;只要教师“有意”,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都是故事;只要教师“故意”,时时都有习作课,处处可上习作课。童化作文”教学针对每个儿童的“故事属性”,提出了“我就是故事”、“我的一切都在故事中”、“我的故事只是故事”、“把我的故事进行到底”等鲜明的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主张,让每个儿童自身成为一座五彩斑斓的写作资源库。同时构建出“童年的风景”、“童年的秘密”、“童年的传奇”、“童年的游戏”“童年的梦想、“童年的主张”等六大故事写作单元。“童化作文”认为:每个家庭、每间教室就是一座“故事城堡”,每位儿童都是一个极具开采价值的“故事富矿”,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当尊重儿童的故事属性,把握儿童的故事状态,打开儿童的故事资源库。
三、融合观:适合“童年生态”的教学策略
“童化作文”教学不是儿童与习作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意义层面的相互融渗,相得益彰,其基本策略就是一个“化”字,化习作于儿童的阅读,化习作于儿童的想象,化习作于儿童的体验,化习作于儿童的时尚、化习作于儿童的实践。而这一切的实现依靠的“主题性写作单元”实现的。譬如在“我们班的卡通节”主题单元中,笔者就将写作潜藏在卡通文化的纽带中,使儿童在以卡通为主题的活动中“无痕”地达成写作目标。教学分四个活动板块展开:之一,“亲亲卡通”——介绍最喜欢的一个卡通人物;之二,“画画卡通”——举行卡通设计大赛,让每个孩子为自己的卡通人物起名字,写解说词;之三,“联联卡通”——将自己设计的卡通和一些熟悉的卡通人物放在一起,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之四,“写写卡通”——以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为主角,创作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每一个系列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写作主题单元,不同的类型和文体的习作在一个主题的统整下,有机融合在系统之中,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四、知识观:铺垫“儿童言语”的成长基石
“童化作文”倡导以习作内容定位写作知识,根据表达需要渗透写作知识,利用例文鲜活呈现写作知识,通过对话理解应用写作知识,让习作教学成为儿童写作兴趣的“激发之教”、写作动力的“蓄积之教”、写作意识的“养成之教”。一是确定“知识类型”。“童化作文”结合课标修订稿中“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叙述,结合当下使用的习作教材,以“兴趣优先、按需择用、触类旁通”的原则,在小学阶段规划了十项写作知识:“观察”知识、“具体”知识、“条理”知识、“过渡”知识、“想象”知识、“抒情”知识、“分段”知识、“修改”知识、“标点”知识等,以弥补小学习作教学知识内容的空白。二是搭建“知识阶梯”。“童化作文”在每一次习作教学提出“教有起点、教有重点、教有终点”,“童化作文”当下一个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为各种文体类型的习作训练在各年级、各学期建立一个知识阶梯,让每一次知识教学拾级而上,让每一类知识教学前后贯通。三是创造“知识生命”。习作教学因为教写作知识和技能,因而充满“技术”;但是怎样来教知识,这可是一门“艺术”。经过长期探索,“童化作文”知识教学体现着“体现文体”、“针对内容”、“鲜活呈现”的原则,并形成了“原型启发式”、“互文对比式”、“启发迁移式”等有效地知识教学方式,使所教的写作知识成为“带着走”、“搬得动”的生命体。
五、功能观:实现“言语交往”的语用目标
儿童为何畏惧写作,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具体的功能目标:写作前,没有明确目的,儿童不知为何而“作”,没有鲜明读者,儿童不知为谁而“作”;写作时,没有言语情境,儿童不知选择怎样的语言形式;写作后,没有交流的机制,儿童无法体验到功能目标实现后的成就感。“童化作文”教学,就是引领儿童回归到“语用”原点——言语交往:一是“基于交往”。将写作融贯在儿童的交往需要中,让儿童写作有所为:有真实的写作任务,有真实的写作对象,有真实的写作环境,有真实的成果。二是“为了交往”。真正的写作从来就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为了应时应事,沟通交往。习作教学就是在儿童心灵和周围世界之间建立一个言语的应答机制,让儿童习作应时而生,应事而为,变得自然贴切。三是“在交往中”。“童化作文”认为,儿童习作完成后首先面对的是“读者”。一是向读者“诵读”,让儿童对着同伴、对着父母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诵读过程其实儿童对自己习作诊断和修改的过程;其次是及时“发表”,可以是儿童报刊上的刊登,但更多的是在班级、年级的板报上登出,在校园“BBS”上发布,在儿童的个人博客上粘贴;最后是互动“评点”,让班级的所有孩子动眼、动嘴、动脑、动笔,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让每个儿童在生动的语用实践中获得言语和精神的成长。
六、适宜观:活化“习作教材”的建设举措
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内容是一份重要的习作课程资源,“童化教学”提出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应当“用教材教”——从教材出发,以儿童的文化视角理解教材,以儿童的交往取向建设教材,以儿童的多彩生活丰盈教材,逐步构建以习作教材为支撑点的“童化作文”课程:一是“换位”。教材中看似容易写作的内容,一旦进入教学视野,往往会产生超乎寻常的艰难。这时“童化作文”提倡:如果我是编者,我会怎么编这样的习作题材;如果我是儿童,我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编写这样的内容,教学的“难题”就会变成教学的“话题”,教材就会延伸出更大的教学空间。二是“放大”。在教材中也有不少让儿童欲罢不能的习作内容,遇到这样的习作训练,“童化作文”常常放慢脚步,让适合儿童的优质的写作资源不断放大,不断生成,原本的单个的习作“训练点”被拓展成一条连贯习作“训练链”,将单篇的习作教材,被建构为一个完整的写作单元。三是“统整”。习作教学中,经常会遭遇到一些不速之客——“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学习例文,写一篇参观记”等,要进行这样的习作训练,需要举行相应的竞赛或参观活动。这时不妨“借船出海”,将“新闻报道”和“参观记”融入到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儿童参观了游览的机会,另一方面活动又为教学提供了新闻素材。利用同一“经度”的儿童活动将不同“纬度”的习作训练巧妙糅合在一起,不仅有效,而且事半功倍。“童化作文”认为:只要将儿童生活引入教材,就会获得一股不竭的源头活水;只要我们用儿童活动重构教材,就会生成一张快乐的写作地图。
纵观“童化作文”六大教学主张,我们发现,它倡导的是习作主体“强化”,让儿童自身成了一份取之不尽的、可再生的写作资源;它实现的是习作内容“融化”,让习作教材和儿童生活、童年梦想融会贯通;它改变的是习作方式“转化”,让写作成为儿童面向世界的一种交往方式,不断为儿童言语表达蓄积动力;它焕发的是习作情趣“催化”,让写作成为儿童的自觉意识,为每个儿童孕育一颗饱满的“文心”;它走出的是习作生活“优化”,让写作成为儿童的一种丰富而动感的生活,使教师、家长、同伴之间在习作平台上构筑起共同的话语世界。
第二篇:在儿童的江湖里布道——对吴勇老师“童化作文”教学的研究
四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610000)罗良建 [摘 要]“儿童的江湖”是儿童精神和文化世界的隐喻。“童化作文”本着对儿童立场的充分认知和尊重,为解放儿童言语生命的使命而来,为发展儿童的言语生命而教,让习作教学中的儿童变得主动,让习作教学的过程变得生动,让儿童的言语走向灵动。[关键词]儿童江湖 童化作文 布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10 何谓江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江湖旧时泛指四方各地,如走江湖、闯江湖。”看来,“江湖”的意思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世界”。然而,人们却喜欢以江湖称人,“人即江湖”,以文学和影视作品为甚。因为,“文学是人学”(高尔基语)。因此,江湖的味道,有浓浓的人情;江湖的印象,是满眼的人物。
一、对“儿童江湖”的认识
常言说: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江湖。我想有儿童存在的地方也会有儿童的江湖:儿童不同于成人,因此他们有自己的江湖。江湖有江湖的故事,儿童的江湖也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儿童江湖,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喜怒,也有哀乐„„
江湖是有规矩的,儿童的江湖也有规矩,却并非成人能完全读懂。儿童的江湖,是向儿童洞开的,成人未必能够进得去,因为成人是远离儿童江湖的“前辈”。
在儿童的江湖里,成人的角色也是重要的,可能是强者,但也可能是“魔头”。尊重儿童江湖的“前辈”德高望重,不尊重儿童江湖的成人在儿童那里可能就是“千年老妖”。江湖需要大侠,教师和家长是培养儿童江湖大侠的“师父”,是拥有传世秘籍的“掌门”。有的师父强调培根固本,给好料子,打好底子;有的师父“歪门邪道”,所带的徒弟一时在江湖横行,却后无潜力。当然,也不乏自私、虚伪如“岳不群”式的刁难师父,也不排除有强势、扭曲似“裘千尺”般的恶毒之母„„
常言道:戏上有,世上有。儿童的江湖,味道长!
二、“儿童江湖里布道”之教育心理学理解 布道,是一个有宗教色彩的词汇。“儿童江湖里布道”,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布道,但教育面对儿童、面向未来,那生命的神圣、心灵的纯洁,心与心的契合,郑重与虔诚,却是必须的!我国已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说:“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本身又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其作用。”(朱智贤《儿童心理学》)这段话道破了“儿童江湖里布道”的教育心理学阐释:一是承认教育的作用。教育是神圣的。我们今天的教育,似乎更多的时候是单方面的,是学校和教师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教育变成了一种要求或命令,进而变成一种“制造”,一种“计划”;或者,教育变成一种伺候,一种“混天过日”。这种教育,没有了神圣,远离了虔诚。教育,是针对心灵的,这一点正如宗教的布道!有教育家说:教育的别名叫做影响。因此,真正的教育是让儿童心向往之,让儿童在生活中,在情境中,在体验中,感受美好,充满郑重,濡染而成。命令,属于行政思维,教育本该鲜明地拒绝。教育,以所布之道充实童心,培养和生发心灵的主动和责任,激发儿童主动向学,而不是受制于上级和教师的“强迫”与“要挟”。教育失去神圣,儿童漠视责任,或许是今天我们教育最主要的“钙”流失,是教育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是要尊重儿童的立场。“教育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其作用”,对儿童立场的理解,就是对“儿童江湖”的尊重。“儿童江湖”需要教育用儿童视野去发现,用儿童心灵去体验。或许教育大师们就是这样发现儿童和融入儿童的。如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感触:“游戏是儿童的工作。”蒙氏一定知道好多儿童在好玩、好动里发生的那些“江湖故事”。苏霍姆林斯基感慨:“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翁肯定熟悉儿童在好奇、好胜中流传的“江湖正道”。概而言之,对“儿童江湖”的认识和尊重,本就是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认识和尊重。
三、“儿童江湖里布道”是“童化作文”的内码
近年来,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先生及其团队的“童化作文”研究,异军突起,成果显著。在《人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中,我经常读到吴勇老师的大作;在书店或网上书城中,吴勇先生的《儿童写作论》《吴勇教故事——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探索》《让写作浸润儿童心灵》《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著作,总能吸引我的目光;在不同的场合,这些年我聆听过吴勇老师的作文课也有十多堂吧„„因此我暗地里想,看来这吴勇是“读不完的”,吴勇的课也是听不完的!在持续的学习中,“童化作文”给我强烈冲击,最集中在两个词,一个是“儿童”(儿童心灵),一个是“写作”(作文)。虽然“童化作文”我读不完,甚至也听不完,但我却大胆地说,我找到了“童化作文”的内码,那就是“儿童江湖里布道”!现以我听了四遍的吴勇老师《我要„„》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为生命而来:行走于儿童的江湖 1.“童化作文”,儿童是主动的。
吴勇老师《我要„„》一课,学生围绕“说服”这个话题,发现了六种“说服”的方法。所有的方法,没有一个是教师生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主动发现的。学生的主动,在课堂中有不同的表现。一是主动猜别人。开课时,吴老师让孩子们猜四幅图,从图中小女孩丰富的表情猜想发生的事情。孩子们的回答几乎都有“我猜”“我想”等字眼,可以看出是儿童的“自我”,是他们自己在主动想象,主动学习。二是主动说自己。当吴老师说:“像这样用表情说服别人,满足自己意愿的事,在你们身上发生过吗?”有一个学生说:“我(曾经)向别人借一样东西,别人不肯的时候,就用一种非常可怜的眼神看着她。盯了很久了,最后她终于借给我了。”
也许,在“儿童的江湖”中,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而不是任务,儿童才会主动。儿童是主动的,这也才是“儿童江湖”的至道。2.“童化作文”,儿童是生动的。
生动的课堂来自生动的儿童。要生动就要有生机,有活力。在吴勇老师的课堂,孩子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这在课堂中俯拾皆是。师:(说服别人)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生:我想去游乐场,我妈妈是卖保险的,我就说:“妈妈,游乐场有很多小孩,你去游乐场可以卖很多小孩的保险。”妈妈一听就乐了,就带我去游乐场了。(众笑,鼓掌)师:这叫什么方法? 生:双赢法。
师:有创意。我玩到了,你也获利了,双赢法。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这叫什么法? 生:一针见血法。师:呵呵,不太贴切。生:换位思考法。(热烈的掌声)师:太棒了!(板书:换位思考法)
师:换位思考法是你发明的,也叫“×××(同学名)法”。
儿童活力焕发,生龙活虎。生动,这是“儿童江湖”的味道,因为老态龙钟不属于儿童,暮气沉沉更不属于儿童。儿童,上天赋予的,本就是充满生命的活力与朝气!3.“童化作文”,儿童是灵动的。
好玩、好奇、好胜甚至好吃是儿童的天性,但也是动物性的表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儿童是有灵性的。让儿童灵活机动,有思想和智慧的灵光,是教育应该的追求。
吴勇的课堂,有灵动的对话,不断深入的思考,儿童灵光的闪现。如,当一个男生发言,想说服妈妈给他生个弟弟,理由是“你不是经常说我是一个‘宅男’吗?(我)眼镜的度数都已经超过300了,如果你给我生个弟弟,我就没有时间当‘宅男’,而是照顾弟弟,和弟弟一起玩耍,一起去同学的家炫耀。如果还不同意,(你)就和爸爸离婚,就再生吧„„(众笑)”吴老师随机采访一个女孩:“如果你是他妈妈,你答应吗?”这个女生理性回答:“我应该不会答应。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另一个女生却完全不同:“我不同意。我会狠狠打他„„他纯粹是威胁。”第三个女生说:“我不同意。因为为了给他生个弟弟,连自己的工作也丢了,还要把婚给离了,凭什么呀?”吴老师没有批评,却道:“给她鼓掌。这位妈妈很有底气,‘我’工作丢了,你吃什么?你喝什么?”“孩子,你的愿望可以达成的关键点在哪里?假如你的爸爸妈妈都是独生子女,是可以生的。理由不怎么恰当,但这位同学没有发过言,一发言就一鸣惊人。掌声!”
儿童的灵动,需要教师对“儿童江湖”的深入理解,这个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男孩子这次表现就是证明。用“成人江湖”强势镇压,或以爱的名义“收编”,儿童何来灵动?儿童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表现为模仿,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因果方面的联系。正因为这样,儿童既像海绵,能很快地吸收学习,有时又像“少一根筋”似的语出惊人,甚至“出格”。我们要能容忍儿童,更要启发儿童,善于鼓励和引导,这样儿童的灵性和人性就会被点亮和培植。
(二)为使命而教:布道于写作的言语生命
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的江湖,这是童化作文教学的前提,但不是全部。作文教学,是一项技术活,“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一点也不能含糊。怎样回答作文这四个关键问题,“童化作文”在下面三方面布道。1.“童化作文”,布道于童心。孙绍振说:“我认为‘找到自我’是写作教学的目标,而且是最重要的目标,至于能不能找到是个漫长的过程。”要寻找自我,就要直抵心灵。吴勇老师在课堂上直指儿童心灵的。他说:“这些说服方法,不是从那本书上抄来的,也不是从网上搜来的,这些说服方法都是从孩子那里来的。”的确,我四次听吴老师现场上课,这些说服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说服方法,要找一个权威的说法,是不难的,但儿童未必喜欢,也未必这么分类。吴老师在课上总结的这些说服方法,是孩子们自己发现的、经常用的,更是孩子们喜欢的。关注童心,很多人只会说,但吴勇老师已经化成了血液:当孩子说出一种“说服法”,吴老师便会心地鼓掌,并用该学生的名字命名;当孩子多次没有说得恰当,不理解时,吴老师会边写边说:“我来总结一下,你们看对不对?不对可以擦去。” 2.“童化作文”,布道于生活。
尊重生活,在吴勇老师的课堂上,突出的两个字就是“唤醒”。儿童有生活,有故事,而吴老师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经历生活,也唤醒生活。“如果你是妈妈,你同意他买狗吗?”这是经历生活。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我吓一跳。原来,说服人的高手在我们班上。今天我们PK一下(经历)好不好?看谁是高手中的高手?行不行?”这是唤醒生活经历。
无论是让学生经历生活,还是唤醒生活的经历,我们都感到吴勇老师的课有些与众不同,特别注意“现场感”。“现场感”就是生活中那些鲜活的人、那些鲜活的事,呼之欲出。“现场感”是吴勇老师尊重儿童生活的“独门绝技”。3.“童化作文”,布道于规律。
规律,就是对本质的深刻认识。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语文有语文的规律,作文也有作文的规律。要提高质量,比苦教苦学更有力的武器,那就是按照规律办事。这节课,是吴勇老师“童化作文”系列教学主张和实践探索的一个影子。“童化作文”主张把“童心”和“文心”作为作文教学的两翼,并鲜明地提出“童化作文”为“指向知识的功能性写作”等。这些主张就是“童化作文”对儿童习作本质规律认识的反映,也是“在儿童江湖里布道”的“道”之所在。《我要„„》这节作文指导课,“道”体现在哪里呢?首先,吴老师在课堂中开发出的“如何说服”的功能目标;其次,结合生活情境,综合使用“具体”“条理”“想象”等写作本体性知识;第三,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提炼出六种说服方法,搭建了从观察表情到感受动作,再到运用语言说服的“写作支架”。这些“道”,通过四步而实现“布道”:第一步,在交流中发现、归纳语言说服方法;第二步,用“今天我们PK一下好不好?看谁是(说服)高手中的高手”,让学生运用说服方法进行练说;第三步,要求“用一个自己最擅长的说服方法,加入一些动作和表情”进行片段练写,评比“说服达人”;第四步,课后成篇,“把自己说服经历写下来,至少运用两种以上语言说服方法,写清说服成功与否”。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就是学生习作成长的“支架”;课后让学生综合运用表情、动作和两种以上说服方法,写一篇作文,就是孩子习作成长的“平台”。它既尊重了写作的规律,也尊重了生活的规律,因为生活中的说服是有情境的,往往也不止使用一种说服方法,更不是一次就能说服成功的。
综观吴勇老师“童化作文”研究和《我要„„》的习作课例,我们看到了儿童的主动、生动和灵动,这就是“儿童的江湖”;我们看到吴老师布道于童心、布道于生活、布道于规律,这就是“布道”。我们还看到,吴老师的布道,也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江湖”:布道于童心,课堂中的儿童才会是主动的;布道于生活,课堂中的儿童才会是生动的;布道于规律,课堂中的儿童才会是灵动的。既为生命尊重“儿童的江湖”,又为使命“布道”,这样使生命与使命相依,让“文心”与“童心”相契。
第三篇:讲话稿(吴勇)
在黄土坡街道“五城联创”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街道党工委书记:孙鹏(2012年8月3日)
街道相关部门、各社区、各位与会同志:
2012年7月30日,区委、区政府隆重召开了五城联创动员大会,为认真落实会议精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刚才,街道行政主任吴勇同志做了全面具体的动员报告,希望与会同志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五城联创”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开展“五城联创”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街道各部门、社区要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把“五城联创”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开展好“五进”活动,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各社区的环境卫生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积极动员和组织全街道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广泛开展“建设五个六盘水、开展五城联创、争做文明市民”主题活动。街道各部门、各社区要积极教育和发动辖区单位、居民,使创建工作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各行业、各领域,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五城联创”工作成为广大干部居民的自觉行为,营造出人人关心、关注、支持、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请各社区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把文明、卫生、园林、环保、双拥的理念渗透到街道的每一个角落,激发全社会了解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监督创建的热情。
三、加大联创力度,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基础设施改造等各项工作。街道各部门、各社区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大辖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建设,认真开展门前三包、占道经营、野广告整治等专项行动、辖区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违法建筑查处力度,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
建和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积极协助相关部门,认真开展辖区环境保护工作,以整五脏、治五乱为核心,重点加大对小街小巷、楼庭院落、小区、城中村及城郊结合部的监管督查力度。
四、要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密切配合,稳步推进。街道各部门、各社区落实创建包保责任,准确把握创建方向,充分统筹协调各方关系,密切配合上级相关部门做好创建工作,使创建目标稳步推进。
同志们,开展“五城联创”,事关街道、利及长远。大家务必站在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扎实推进“五城联创”各项工作任务,为加快街道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吴勇报告有感
一个人 一辈子 一件事
--------听吴勇老师报告有感
9月5日,有幸听了吴勇老师的精彩报告,受益匪浅,他幽默、诙谐、生动的语言;精彩纷呈、出神入化的“童化作文”教学观,给每一个在场的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也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作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吴老师先讲述了自己的追寻之路,从最初的“作文系列训练”,到其后的“生活作文研究”,再到如今的“童化作文”,吴老师忙碌而充实,坚守一个信念,走一辈子,令人感动。
让每个儿童幸福而有尊严的写作,是吴老师倡导的“童化作文”教学观,他先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说明梦想的重要,然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童话,周围的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了;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告诉我们,童话生活,游戏生活和活动生活是打开儿童言语之门的“钥匙”;这是搜索儿童精神的“频道”。
吴勇老师说,“活动生活”解放了儿童的肢体,“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童话生活”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这三种生活互融互渗、相辅相成,构成了“童化作文”教学的丰盈而温润的“母体”。将习作教学有机地融入儿童的课内和课外阅读中,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不仅对孩子的阅读过程进行了有效地引领,还加深了孩子对作品内涵的领悟,此时的习作成为联结孩子心灵与作品灵魂的桥梁,这是对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读写结合”教学规律进行再发展。
回顾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曾把游戏引入了课堂,如斗牛、吹气球等,但是我的选材却是传统的,简单的模仿,没有创新,我没有像吴勇老师那样动脑筋,选些时尚的,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比如:去吃肯德基,要先聊聊肯德基、再(吃)亲亲肯德基、最后夸夸肯德基。吴勇老师的作文课大多是一个系列的活动,有一系列的作文形式,以端午节为例: 主题一:阅读“端午” 作前活动: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分“端午的来历”、“端午的习俗”、“千奇百怪的粽子”、“端午诗文”等四个专题收集资料。主题二:欢乐“端午”
作前活动:采访老师和食堂的师傅,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班级准备粽叶、糯米等材料,举行包粽子、品尝粽子等活动。
主题三:品味 “端午”
作前活动:每人从家里带来一只最有特点的粽子;班级举行“五花八门的粽子”展示会;交换粽子,品尝粽子;评选班级“粽子王”。形式是新颖,内容充实,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有了生活体验,何愁没有内容可写,校园里有一群野猫,孩子们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吴老师就从孩子们喜欢的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入手,引导孩子们写这些猫。角度是什么呢?啊,原来是用童话来填补孩子们因猫敏感而无法更细致了解的缺憾,吴老师考虑到了孩子们对校猫的好奇和幻想,了解到了孩子们各种各样对于校猫的问题,自己也做了多种猜测。吴老师为孩子们的疑问和缺憾寻找到了一个美丽且自由的解决方案
这群猫是什么原因来到我们校园里的呢?
——来到了校园,“校猫”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当我们每天忙于学业时,这些猫们又在忙些什么呢? ——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个性,猫们或许也是这样,想一想这些 “校猫“们各有怎样的性情?
每一个问题,都能将孩子们想象引入到一个陌生化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孩子都成了一只只自由而神秘的“校猫”,它们尽情地用言语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童话”。一周后,一篇篇妙趣横生的故事在孩子们的笔下诞生了,有好学的《 猫博士》,有行侠仗义的《猫侠》;有向往人类生活的《“校猫”变形记》,有忠于职守的《猫管家》„„大多数习作都有近千字,尽管文字上还有些粗糙,尽管讲述故事时还缺乏写作技巧,但是每一篇文字背后都有闪烁着一双调皮可爱的眼睛,每一篇文字后面都长着一隐形的翅膀。最后,吴老师将孩子们的创作的童话故事装订成一本文集,取名为《“校猫”传奇》。吴老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生活,善于从孩子们的角度来看,一次下课,男孩子们在教室踢鸡毛键,关上门不让女孩子们进去,双方发生矛盾,由此吴老师设置了一个案例:《鸡毛键飞起来》,先上双方展开辩论,该不该在教室踢鸡毛键,随后又开展别开生面的鸡毛键对抗赛,结果竟出乎意料,平时看起来笨手笨脚的男生竟踢出许多花样,获得“键王”、“键侠”的称号,随后顺势引导孩子们写作。整个过程设计的完美无缺。
由“一地鸡毛”引发的话题 关于“鸡毛毽”命运的辩论 别开生面的“鸡毛毽”对抗赛 “鸡毛毽”飞上了习作本
真羡慕吴老师的学生是那么幸福,更惭愧自己的作文教学在吴老师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一个上午的学习,让我受到心灵的触动。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让学生爱写作文,会写作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追求,今后我会将所听、所感、所想与自己实践相结合,引领我的学生放飞自己的梦想!
第五篇:霍勇简介
霍勇简介
霍勇,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音乐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师从于黎信昌教授,曾获文化部声乐大赛一等奖,中国音协金钟奖声乐大赛金奖,“卡耶夫”国际声乐选拔赛中国区第一名,MTV《巴山之路》获全国金奖。
主要艺术作品:个人声乐专集《斗牛士》、《马车夫之歌》、《小夜曲》、《魔王》、《跳蚤之歌》等。多次深入部队、边疆、海防慰问演出,参加各种大型文艺晚会演出,曾出访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被称为“激情澎湃的男中音”。
经历
霍勇的艺术经历是丰富而精彩的。且不说他在总政复排“世纪经典”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北京军区传统保留曲目《长征组歌》等大型演出中担任独唱;仅凭他多次在国内各种专业比赛中获得的金奖、一等奖的骄人成绩,也足以证明他的演唱实力。
霍勇走上学声乐的道路是很偶然的。学生时代的他一直是个体育爱好者,初中、高中几乎都在校体育队中度过,那时的梦想就是当个球星什么的。只是后来因为偶尔学校的一次演出,上台唱了一曲《外婆的澎湖湾》,被老师看中,推荐报考了四川音乐学院。从此,他才踏上了学习音乐的道路。
虽然霍勇的音乐启蒙教育接受得比较晚,但他学习十分用功,教过他的声乐老师都觉得:霍勇有很好的音乐感觉,声音很干净、弹性好。1988年,霍勇以优异的成绩从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并考入成都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从此,他步入了军队大舞台的行列,这一成功转变自然与霍勇的艺术天赋、勤奋努力分不开,但成功者的人生之路即便是有了勤奋和天分,终究还是要经历不少坎坷艰辛,接受若干次的失败。霍勇也不例外,正在他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迎来了使他刻骨铭心的失败经历。
赛事
那是2000年霍勇参加“步步高”杯全国电视大奖赛时的事。初赛和复赛,他一路过关斩将,分数遥遥领先,可是由于赛事安排的时间较长,连日的疲劳再加上空调作祟,就在决赛的前一天,自信的霍勇不幸患了重感冒。这件事情的发生对于一个正在面临专业比赛的声乐选手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因为此时怎样勉强也会和平时的专业水平相差千里,可这样的比赛机会对歌唱演员来说一生又能有几次呢?霍勇为了心爱的事业坚持了,但那是他一直扶着场边的栏杆才迈上舞台的。结果不难想象,他虽然唱完了整首作品,但在最后一个高音处理时失败了。就这样霍勇含着泪走下了舞台,沮丧地接过了此次大赛的优秀奖证书。
成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霍勇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冷静分析了往比赛期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发声技巧方面的不足,拟定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训练计划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霍勇的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黎信昌教授就对他的这种不服输的钻研精神赞许有加,每次谈到自己的这位爱徒,黎教授就忍不住要把很多表扬的词儿,诸如谦虚、冷静、扎实、执著、有思想等一股脑儿都给了霍勇,他认为霍勇能够在声乐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除了有好的声音、气质等条件外,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他对演唱事业勇攀高峰的精神,唱歌时真挚情感的投入,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和对音乐风格准确的把握。
在2001年—— 2002年两年时间内,他获得了国家级声乐专业比赛两个第一名(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比赛第一名),一个第二名(中央电视台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专业美声组二等奖)的好成绩。
在艺术上,追求完美是霍勇对自己一直不变的要求。能够通过自己的演唱推广不太被普通百姓接受的美声唱法是霍勇的心愿。如果能让观众在听了他的演唱之后对美声歌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喜欢上这样的歌声,这将是他最大的快乐。他说:美声唱法要走“通俗化”的路子,要让大众听懂,对观众的欣赏口味,不是一味去迎合,而是要引导。这是霍勇对艺术追求的责任。
作品
2003年海政歌舞团筹备排演音乐剧《赤道雨》,团里决定霍勇扮演剧中“姚汉唐”这个角色。姚老先生是一位80多岁的海外华侨,要找准一个80多岁人的动作、体态、说话的神态,对于一个还是30多岁的霍勇来说的确有点难度。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霍勇每天早晚在海军大院里观察周边老人们的神态和动作,排练时主动寻求导演组的帮助,他经常在排练场、在家里背诵台词而喃喃自语,甚至连走路的姿态,说话的口气,已然是一位老者的感觉。同事们开玩笑地说霍勇现在真像是一个“老龄化”的青年歌唱家了。有人不解,像他这样已经有了资本的演员为什么还会“沉迷”一个配角?霍勇对此经常是笑答: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才不能让老人栽跟头。
我演的是音乐剧,力求给人以浑然一体的美的享受才是我最高目标。我不仅仅要在舞台上唱好歌,演好小角色,更主要的是在戏中不能让观众有对我演唱和表演脱离的感觉。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他还说:美声唱法有很多优点,比如穿透力强,音域宽厚,音色华贵,优美流畅等等。但有一个弱点就是在演唱中文时不容易唱清楚,特别是在音乐剧里面,词句的搭配,节奏特点的变化都比较大,要想演好音乐剧里的人物角色,不仅要把握好人物的灵魂,把人物的所思、所想、所感表现在舞台上,还必须要把歌词唱清楚,让观众听清楚他唱的是什么意思,只有把“吐字、腔体、情感”统一起来,在表演上“真看、真听、真感受”,做到了以上这一切,你的美声演唱方能征服观众。霍勇的努力成功了。
评价
歌剧《赤道雨》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国舞台艺术最高荣誉—— 国家舞台艺术工程的四届评选中,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霍勇也因此获得了第八届全军文艺会演戏剧表演一等奖。
在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作为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的歌唱家,霍勇受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邀请,参加了《长征组歌》剧组”重走长征路"的演出活动,在小半年的时间里,剧组的同志们长途跋涉两万多里,经历了9个省(直辖市),演出了四十多场,受到沿线群众热烈欢迎。霍勇担任《四渡赤水出奇兵》男中音领唱部分,他演唱时诙谐幽默、自信洒脱的神态、高超的声音技巧与火热的激情征服了所有观众,有位老红军听到他的歌声后激动地说,他唱出了红军战士英勇杀敌的豪迈气概、机智灵活的战斗作风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其他
在霍勇的演唱歌曲集里还有许多体现军人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的作品。有一次在南海部队演出后,一位部队领导激动地对霍勇说:你演唱《壮志飞扬》、《海空卫士之歌》时激昂的情绪感染了我们,使我们心中充满无限的力量。想想霍勇从最初梦想成为体坛明星,到今天的歌唱家,经历过无数个成功后的喜悦,失败后的挫折和磨炼,有欢笑也有泪水,这一切对艺术不懈追求的霍勇来说,也许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