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模式探微(小编推荐)
新课改下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模式探微
—— 陈爱强
如果语文是一个天使,那么“阅读”和“写作”就是天使的两个翅膀;只有这两个翅膀才会让这个美丽的天使飞得更高更远······
—— 田玉教授
不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还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以及正在提倡的“同课异构”,无非是想打造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俗话说:“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门。”不论采用哪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不论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也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一、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往往关注人在理性、认知、过程方面的发展;“人文性”往往关注人在非理性、情感、动机方面的发展。如果只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或者只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将会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使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过程与动机得到有机的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语文教学改革,还要明确语文教育之“魂”。
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教学,首先要把语文教学丢失的“魂”招回来。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魂”。?
这就不能不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中小学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
民族语不仅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而且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本身,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而这个任务在中小学的各门课程中毫无例外都由语文课承担。换言之,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教育,即母语教育。民族语教育正是语文教学“魂”之所系!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读和写(包括听和说),作为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民族语的主要实践方式,其中“读”又是基础,是根本。从语文课程内部的课时分配看,阅读教学占的分量最重;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也首先表现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上。道理很简单:阅读是学生学习民族语的主渠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范文的诵读、品味、赏析,生成语感,积累语料,学习民族语的丰富的表现力;与此同时,也受到范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操的熏染。民族语作为一种工具,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更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的工具。我想,一位语文教师,如果确实教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能读会写、能言善听,此外还有什么呢?
总之,语文教学认定了民族语教育这个目标,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少一点花里胡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和作文(包括听和说),语文教学是完全可以教好的,决不会“越教越不会教”。
三、实施语文教学改革,更必须明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1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证。
四、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狠抓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把握住了以上四点,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只有如此,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打造出简洁高效的语文课堂。
赵厚、宋春晓老师针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设计的“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打造出简洁高效的语文课堂提供了范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新闻。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学习写新闻。赵厚老师重在指导学生“写”,宋春晓老师重在指导学生“读”。先看赵老师的课堂教学:先写后教。结合生活实际,即针对正在举行的教职工篮球赛,让每一位学生写一则消息,并展示;然后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特点。了解消息的特点,赵老师做得很好。紧扣文本,很好的发挥了文本的“工具性”作用。比如:4月22日22时的发报时间很好的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特点;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共计“百万”的数字,“西起九江”后的“(不含)”,“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充分体现了新闻“准确”的特点。另外对本课标题、导语、主体的分析,概括出新闻撰写的实质:同一件事写三遍,一遍更比一遍详。之后让学生对照新闻的特点修改自己的作文,同时指出修改中的不足——“篮球比赛还未结束,怎能说A队已大获全胜呢?”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必须让事实说话,不能想当然啊。赵老师敢于放手,走出课堂,走向操场,拓宽了课程资源;写读结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展示互评老师点拨指导,有自主有合作有探究。化繁为简,通俗易懂,有条不紊,学以致用,简洁高效。
按说新闻题材属于客观如实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很难谈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即体现语文“人文性”的一面。但宋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扬长避短,巧设情景,模拟播音,以“我当小小播音员”为主线贯穿课堂,分组模拟播音朗读,并分组选代表展示,学生参与评价,老师模拟示范指导,学生无不感受到解放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的英勇气势,敌人丢盔弃甲抱头鼠窜的狼狈情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通过朗读指导,宋老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新闻的语言必须简明扼要的特点。“读”熏陶了情感,积累了语感,奠定了写作基础,可谓“一读多得”啊!
根据以上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教学,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第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不要盲从,更不能邯郸学步,要扬长避短,打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第二,这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这节课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教什么”是重难点问题,“怎么教”是教法问题,“怎么学”是学法问题,“学会什么”是课堂效果问题。课堂教学的成败是一看“知识与能力”(工具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文性)目标是否达成;二看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技巧等等。
第三,“懒婆娘养勤快孩子”,“懒人出智慧”。老师要学会“懒”,学生才会“勤”——多让学生动起来。
第四,老师一定不要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该学生自己做的事。
语文死了,可是语文老师还活着,活着便只有痛苦;不想痛苦,就不要再用我们的体力做教育(靠延长学习时间做大量的习题来提高成绩),而要靠脑力做教育,走科研之路——做温暖人心的语文教育。越老越值钱的是脑力劳动者,越老越不值钱的是体力劳动者,你属于什么者?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人的写作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
2
——
田玉教授
3
第二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受教研室卜老师的委托,我很荣幸地在这个大会上发言。奔五的人了,此时此刻,我还是和30多岁一样激动、紧张,不过我依然有信心,想努力发好这个言。
首先讲一个教学上的案例:教学庄子《逍遥游》后,一学生课后和我探讨:庄子的逍遥游境界简直是无稽之谈。我告诉他:你的想法很正常。庄子的文章,我们只能洗耳恭听,因为庄子的声音如同如来佛祖低、浑、厚的声音,来自高山空谷。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泯然众人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然而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庄子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学生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我们一中人在南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从2007年9月开始,到现在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从“盲人摸象”到“六步四疑五悟”到今天的“六元疑悟”的教学模式,从只有教案到有我们自己的学研案到有出版社出版的我们自己的学研指导案,我们走过了一条艰难的路。教高三还好点,教高一高二就有点艰难了。不必说那行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常态推门听课,也不必说教育局的一对一PK赛,更不必说市级市外级教学比武,单是应付这样那样的验评与外来参观活动,就搞得老师们头昏脑胀。
然而这正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语文教学课堂,是在整合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吸纳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崭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同如来佛的声音,来自高山空谷,我们只能洗耳恭听。下面我和同仁谈谈我们思想方面的成长。
1.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
2.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应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3.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充分发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说到这里,突然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卜老师不是要我汇报老师的思想成长,而是要求探讨新课改下存在的问题与对存在问题的思考。我又自圆其说,没有思想的成长,何谈新课改,我又何错之有呢?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孜孜追求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
问题1.美其名曰“质疑问难”,实质则是引向“预设环节”。
新课改理念下,课堂上学生积极思维、踊跃质疑的气氛越来越浓了,就其形式而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应该仅仅凭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来衡量其主体地位体现与否。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虽然鼓励学生从课题质疑,从教材的内容质疑,但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没有提供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没有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而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向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这样的质疑问难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如一老师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师介绍很多相关资料,引入课文。然后划分层次,概括主题按部就班地提
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标兵文章,支离破碎成毫无生机的标本文章。课文时标兵,不是标本。标兵是动态的,活生生的。
试想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象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是完全可取的,例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有关内容方面向课外延展探究。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困惑写在小纸条上,由课代表搜集整理出共性的问题,然后把问题分给各个自主探究学习小组,本组同学共同协作,发微析疑,之后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形成文字材料。这样既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应该把“质疑问难”当作晃子,而应当让其发挥作用。质疑问难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价值”不高,但作为老师要把学生提出的过“散”的问题进行“整合”,过“大”的问题进行“分解”,过“偏”的问题进行“引导”,注重教学的生成,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得到回归。
问题2.美其名曰“自主学习”,实质则是引向“意想答案”。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喜欢怎么学习就怎么学习。”这是在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认识进行“自主学习”。就其指导思想来说,是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个性,然而,有些教师抽查个别学生学习后,却说“谁来向他挑战?”“谁能比他说得更好?”教师的本意是鼓励学生相互竞争,勇于挑战对手,同时也能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当某个学生说的是教师意想中的答案时,教师就会要求全体学生学着他的样子去读,那些富有个性的学习就在“学着他的样子去学习”中消失了。这方面我就不举例了。不要打着“自主学习”的晃子,然后把学生引到整齐划一的轨道上来。应该避免一味正向思维的机械性,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把握一个原则:把每个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放在首位,教师先不作讲解指导,学生没有版本可照,就不会去追求像教师那样“学得像”的自主,他们结合自己的体会与生活体验,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感悟”融为一体,学习才会富有个性,学生才会学得有声有色。
问题3.美其名曰“合作学习”,实质则是引向“标准答案”。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探究方式,它可以超越文本的界限,集大家的智慧来深化对已知或未知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作为自己继续思考的起点和支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大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一老师教学《咬文嚼字》,有一环节让学生找文章中的观点性句子,让学生在课文上划记,这本不是什么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时候,教师就在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穿梭,努力地寻找自己意想中的答案,终于发现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与标准答案相近或相同,在学生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教师就先请该小组同学汇报,然后精心地点拨或彰显其成果。至于其他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则是“蜻蜓点水”,有时还不给其他小组汇报成果的机会。
关于“合作学习”,有的老师还以一个“正当”的理由来解释:由于时间关系,其他小组讨论的结果,大家下课后再相互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不应该是摆摆样子,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解决的认识上的重要问题。
审视我们课堂教学,我们应谨防种种“虚晃一枪”的假象,下面的场景要特别小心:语文课堂上经常呈现出这样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待小组讨论的口令一宣布,教室里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迅速地把脑袋凑在一起,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室里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开始汇报个人意见„„
努力创设真实的师生互动,让学生的主体真正回归,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互动,活
力勃发的理想课堂。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开放性问题是开放式教学的需要,是解决假象的较好办法,下面分三方面简明阐述。
思考1.课堂设置问题,内容宜开放。
设计语文课堂问题视野要开阔,知识面要广泛,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还可以涉及日常生活、时政热点、科技动态,还可以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将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设计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趣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应用。
思考2.课堂设置问题,条件宜开放。
开放性问题的条件一般有多个,条件也可不断变化,对同一知识点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设计成问题,不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任何框框,学生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多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非常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提出的问题条件单一,学生解题时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从而限制思维的发展。
思考3.课堂设置问题,解答宜开放。
开放性问题大多一题多解,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掌握多种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究性,它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而不是简单的答案。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教师也不提供权威性答案参考,它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验证、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附带思考:命置考试题目,问题答案宜开放。
我们在艰难的新课改,考试命题却依然是老一套。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和书本,禁锢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命一些开放性新课改题,答案不惟一或无固定答案,允许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解释或结论,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得出不同乃至于相反的结论和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高考或期中期末考试,命相当的开放试题,是完全应该且必要的,让我们的学生在考试中领略到课堂学习的乐趣,我们拭目以待!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肯定贻笑大方,欢迎方家批评指正!谢谢!
南县一中 钟凤罗
2013.10.15.
第三篇:“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下高中英语新课改探微
河池宜州市高级中学 苏钰梅
【摘 要】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参考要素的“三位一体”教学方式,其涵盖着学校软硬件的全新构建;教师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素养,积极参加教学培训和课程学习,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体学习,以此实现高中英语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关键词】高中英语 新课改 三位一体 主体学习【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B-0025-02 现阶段高中英语新课改正在广泛开展,为高中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思想,对英语教学的改革具有推进作用。英语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在具体操作和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量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关系,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方式,促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学校:制订完善措施,加强软硬件建设
(一)做好软件建设。学校提供的软件主要涵盖几个层面,分别是师资力量的配设、组织教师进行新课改培训、各个教师深入学习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对教师进行新课改理念以及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指导的宣传、明确规范学分的认定方法、有效规划高中课程计划表、制定选修课选课手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等。同时,应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与英语各项技能课程的有机整合,在大力推广训练学生各项英语能力的教学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切实贯彻国家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二)加强硬件投入。学校提供的硬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层面:建设多媒体教室、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制定新课改图书光盘以及分配教师的工作额度等。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实施的“校校通”工程,争取用几年时间,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实现学校能无缝隙上网,配备适合训练英语各项技能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从而使师生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达到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二、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效益
相比于原先的课程体系,新课程最突出的内容正是体现在教学理念中,依托于新课程的理论发展有效地贯彻新课程的内容。但是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即教材是新的,课程标准也是新的,而课堂教学方式依然是旧的。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还要走很漫长的道路。
(一)参加培训,师生互动,有效教学。对于参加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而言,这本身也是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挑战,更是完善教师知识素养和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如果想要开展好现阶段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相关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教育基础。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积极参加各项关于新课改的教师培训和学习交流,比如包括参与教育部课程专家实验挑战、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福建高中新课程网站以及教材回访等,在此基础上认真阅读《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法导读》等若干书籍,然后细心品读新课程标准等,通过上述的方式,能够显著地强化高中英语课程基本思想。
教学理念的掌握是教学实践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效果检验教学理念的正确性,二者体现出相辅相成的共同运作效果,也是教师开展新课程实验的必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分析和把握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将其视为以后工作的重点方向。教师要在不断的自身学习中深层次地提升理论认知,能够在其中感受到理论的特点和精髓,感悟理论所带来的直接指导效果,这也体现在读书、教书、学习、创新等环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发生的改变,有效反馈教学信息,强化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及时快速调整教学方法,选择优秀教学内容,让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有效衔接。此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成绩。
(二)熟悉教材编排,循序渐进,有的放矢。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是以一级到五级义务教学目标为前提,总共包括六级到九级的科目教学要求。这其中模块1到模块5属于必修课程,模块6到模块11属于选修课程,学生学习每个模块后通过考试将会获取两个学分。这也就说明教师要充分了解高中英语教学中11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从整体上对教材有着全面的把握和认识,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进行思考,以此安排高中阶段的三年英语课程教学,重视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通过循序渐进以及有的放矢的方式,培养优秀的高中外语人才。
(三)妥善处理必修、选修课程,发挥专长,提高自我。在考量高中英语课程安排时,需要同时关注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师务必要能够妥善处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选修课程系列II中所涵盖的内容。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开设更多元化的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也是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拥有更高的教学水平,客观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现在,宜州市高级中学已经创建“餐馆英语”、“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英文原版电影欣赏”等相关选修课程。除此之外,学校正在广泛开发校际选修课程合作,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也是强化英语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
(四)积极听课,同伴互助,反思教学。教师要多参与听课,采用备课、听课、继续备课、上课以及调整等教学方式,借助于听课的了解,获取更多的学习经验和教学方法,找寻教师在教学时自身存在着的问题,有效地提升个人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这也是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在参加“同上一节课”的活动时,要多元化地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特色以及教学行为;参加“教材回访”活动以及专家评课等活动,要不断反思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能够持续改进教学策略,逐渐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同时也是高效探讨教学目的、教学工具以及教学解决等事宜的重要途径。
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参加初中教师的授课过程,为中学教学中的课程衔接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多观看“优质课”等网络视频,不断地反思教师本人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同时也要参考是否能够有效贯彻新旧课程之间的衔接。初中新课改已经推行多年,有着很多成功的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成果值得借鉴,这也是提升高中新课改的有效环节,能够带来更加直观的间接教学效果。
三、学生:彰显主体学习,改善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师不是体现在教书的环节,而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起到辅助教学的指导效果。
(一)课堂参与,评价跟进,及时总结。现阶段进的高中教学新课改,更加关注过程的积累和评价的形成,需要在动态教学中形成及时的有效评价机制。笔者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时采用各种评价方式,这也会在客观层面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生模块修习成绩认定登记表》中明确细化“修习过程综合表现”;制定出《作业评价表》《学生成长记录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价活动观察记录表》等,明晰修习过程中各种表现的奖惩规定。
(三)利用学习资料,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学习策略。学生在高中英语课程新课改教学实践中,需要通过各种学习资料进行自学,这其中包括着预习、学习、复习、检测和探究等方式,选取的材料包括《英语周报》以及《英语高考必备》等,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化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
对于师生而言,现阶段推行的高中英语课程是全新的教学和学习实践,重视培养学习策略。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和每个模块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策略指导性。笔者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在听、说、读、写等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模块学习时,专门制定《学生学习策略调查表》,让学生回答其中的10个问题,然后分析学生的答卷,帮助学生制定更加适合的英语学习策略。
(四)改变成才观念,参与实践活动,实现个性发展。很多高中都会开设系列I选修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关注系列II选修课程。这也就需要教师转变学生原有学习观念,鼓励学生多去参加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除了上述的选修课程,笔者利用节假日让学生搜集本地社会发展和民俗风情等相关的英语资料,这也是后续英语选修课程开展的有效参考依据。学生也愿意参加相关选修课程的开发,显著提升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目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还有很多的内容需要进行后续的发掘和完善,还有很多的教学实践等待着我们获取和运用。但是,现在高中英语教学新课改是大势所趋,更是体现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动态。本文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为分析切入点,探讨现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现途径,希望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注入新的活力。【参考文献】
[1]刘卉.高中英语三位一体写作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8)[2]黄聚宝.高中英语深层阅读“三位一体”教学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4(22)[3]汤杰礼.运用“三位一体”复习模式构建高效高中英语复习教学——对一节校本教研的英语公开课的剖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作者简介】苏钰梅(1972-),女,河池宜州市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高中课改与高中英语教学。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同课异构
就同课异构,看新课改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
云阳县龙洞九年制学校 姜孝全
(通讯地址:重庆市云阳县龙洞九年制学校 联系电话:*** 邮编:404511)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本期我校开展了云奉两县“新课改下的同课异构——《三角形的认识》”专项教研活动。教师全员参与,大家思想上高度重视,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同一节课的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就这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看新课改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亮点赏析。
1.教师授课风采各异,形式多样,使人耳目一新。
“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的本身属性决定于授课教师风采形式的多样化。两位教师在备课时都秉着“立足教材,优化教材,超越教材”的理念,广泛搜集资料,深入钻研教材,整合资源,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
如奉节邓老师用了激趣引人——《做相反动作的游戏》,老师说“举左手”,学生就“举右手”;说“放下”,就“举起” „„孩子们个个欢天喜地,如饥似渴地等着老师的下一个知识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邓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课堂上,邓老师设计的画三角形比赛中,就有不同答案。有的画对了一个锐角三角形,又画第二个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有的就画好了一个三角形;也有的不是线段没画直,就是两条线段没有组成角;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兴趣也很高,都达到了再次成功。
本校刘老师用了音乐欣赏引人,孩子们都陶醉在勤学、守纪和互助的环境中,争着好学生。虽然风格各异,但是都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是学习的主
人。邓老师使得这节课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刘老师教风简洁、节奏紧凑,由音乐欣赏引人很自然。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刘老师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请学生认识一些图形,点明教学主题后自然过渡到授课内容,教学中注重学法渗透,“这是一些什么图形?”“这一个为什么叫三角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两位教师的授课构思不同,方法各异,各具风格。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了疑难点当堂解决。又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课堂上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一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去思考较难的题。
当然,在本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由二位老师登台展示,其实像这样的智慧火花和闪光的亮点,还有许多许多。如作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与四边形比较谁具有稳定性„„但由于时间关系,不再一一赘述。
2.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例如,邓老师在教“三角形的高”时,接触生活,“蚂蚁由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爬到对边,怎样爬最近?”由孩子们易于接受的、喜欢的小昆虫„„刘老师在教“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同桌的两个孩子,一个做三角形框架,一个做四边形框架,先自己拉拉,再交换拉拉,发现了什么?„„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3.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 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画三角形”、“画蚂蚁爬的路径”、“添一条线段,使图一变成两个三角形;添一条线段,使图二变成三个三角形” „„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两位老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揭示出了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了;在小结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数学中逐渐进行“数学美”的渗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4.各教研组对“同课异构”活动高度重视、组织有序,吸引来了许多赶场听课、学习的老师(其他学科)。
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两所学校高度重视,共同商定课题,制定活动计划。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出了两节具有个人风格、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为本教研组的老师、也为全校教师、两县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
老师们听课积极主动,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老师除参加听课外,还挤时间参加评课,边评课边思考,对比自己的课堂寻找着差距,使得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最后,两县领导(所长)又作了完美的点评,以前是改课,现在是课改,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了师生互动,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了共同的目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观点: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在所长的点评下,授课老师修
改了教学设计,撰写了教后反思;听课教师撰写了听课反思。及时反馈,有效的总结,使本次专项教研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
5.突出了常态化课堂的“实”。所谓“实”,表现在教师课堂上无花架子了,展示了各自朴实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学目标明确,训练的意识加强,注意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
6.合理、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次活动中,两位教师都使用了多媒体,由此看出教师们已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电脑、网络的发展对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并能熟练自制课件、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去学习、感受,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课件画面精美,还制作成动画,配乐优美动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达到了“教师轻松工作,学生愉快学习”的目的。
7.充分发挥每堂课的作用进行德育教育。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
邓老师用《做相反动作的游戏》,讲游戏规则时,对学生渗透了德育教育。刘老师用音乐欣赏《学习雷锋好榜样》,对学生渗透了德育教育。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邓老师和刘老师来说,他们不仅重视了学科知识的教育,而且也没有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问题探讨。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次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两位所长点评。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1.有的老师说西师版的教材,不像人教版的教材,没有固定的复习引入,例题后的练习较少;恰巧这正是西师版教材的目的之一吧!这才体现了老师备课要备教材,要备学生。我们的教材是相同的,而我们的学生是不同的;老师读透了教材,又了解了学生情况,那备出的课就恰如其分了;
2.有的老师在教学时间把握上不是很准,教学环节有些拖拉,出现了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现象;
3.有的教师板书随意性太大,没有很好的进行设计,起不到提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
4.有的教师没有很好解决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没有充分预设课堂,教学机智不够;
5.很多课,学生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也有的是学生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6.常规性的独立练习少,使考试时成绩较差;
7.应读透教学大纲,读懂教材,在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后,再拓展延伸。不然,会舍本求末。如:
(1)第一节课的“将学生自带的纸质三角形,过一个顶点,折对边的高,是难点未突破,没有达到目的”;
(2)第二节课的“三角形三种类型的引入”有点深或多余;
(3)“在钉子板上围三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的三角形各一个”,也是难点未突破,没有达到目的。
本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营造了云奉两县良好的教研氛围,强化了教师之间的互动和经验交流,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有力地促进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新课改的亮点更清楚地展现在每个教师的眼前,受益匪浅;同时,使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我们的目的明确了,目标更高了。“没有比较,没有鉴别;没有比较,没有提高;通过比较,力求都达到更高。”
第五篇:新课改“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
【篇一】
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更有意义。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要注重创设情境,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这样的要求同样应该用于我们的教研活动,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师们才真正愿意参加。本次活动在这点上应该说做到了。本次教研活动整整进行了一天,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不断,使得活动高潮迭起,并没有感到吃力和乏味。活动结束后,好多老师都说这次活动很有意义。
本次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积累经验。通过活动,客观、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语文教育的内涵,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自觉地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既提高了自己的科学教育素养,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本次教研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人文和科研氛围,促进师生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经过教研学习和讨论交流并且在专家引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语文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研究的质量、效益和针对性、实效性,实现研究成果的及时有效的共享;同时也加强了学科与学科、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能力。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是一次通透的洗礼。如何教好新教材,用好教材,推进新课改,是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教材的使用教师,我主要的做法有:
一、深入集体备课,注重教学反思
在教学观念上变以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我们准确把握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舒张学生个性。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集体备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充分反思过去备课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对备课进行了改革,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适合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学校规定全体教师每节课后必写教学心得,通过自我反省,以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形式进行内省式反思,通过理论学习或与理论对照进行学习式反思。通过与他人交流、过程观察、学生反馈、专家会诊等方式进行交流式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学校还定期对教师课后反思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定等次在全校公示。
二、改革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积累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读书、积累、提高的主题活动,运用各种措施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如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既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摘录自己欣赏的隽永小文。每节课训练一人,要求人人能讲,并能从中获益。经过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明显进步,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也相应提高。
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郭沫若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积累是语言材料的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积累,可以是生活中自由点滴积累,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安排积累,值日生每天在板报专栏上抄写一首诗、一句名言,一组优美的句子或其它内容,并向学生推荐《读者》、《意林》、《中学生阅读》等书目,定期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适时作时事点评。在课堂、学校的大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营造人文化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接受的个体性。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新课标下的教学每一步前进都需要探索总结。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明确。如新课程中双基的落实情况,教学评价的把握,我们的课程内容对于形成学生素质过程中的作用等等。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语文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爱上语文,因为它是一门神奇而美妙的学科,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快乐的语文。让生活走进语文,用语文来描述生活!【篇二】
xx月xx号到xxx参加五校同课异构活动,我收获颇丰,现将收获总结如下,以便今后翻阅,时刻督促自己前进。
五位老师的课一堂比一堂精彩,专家的讲评更是句句是金。充实快乐的一天下来,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尽量做到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且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二、知识传授尽量考虑与有用相结合教学中要尽量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入手,让知识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真实生活的感受中认识书本知识,在认识中理解书本知识,在理解中升华书本知识,从而达到会用书本知识。
三、课堂教学要把有为贯穿始终
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中介的价值活动,学生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而非简单的接受者。因此,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为,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四、有得是课堂教学永远的追求
一堂好课应该使学生有所得,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课堂是学生求知、成长的主阵地,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创造丰富、和谐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参与的喜悦、合作的乐趣、被同伴、被教师尊重的幸福,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享受。
五、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知识传授,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整理和存储。缺少这个内化过程,任何强制性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六、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毕竟是教学辅助,其应用为教学内容服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与理解知识。现代化媒体的使用贵在精、妙、当,应用时要把握好量与度。
任何教学,都是文本、思想、情感的综合体,能从学生可接受的角度取一瓢品尝,不失为教学一法。语文更不例外!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解读文本训练思维的课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谨以此与各位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