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语文课堂文化构建研究结题报告 王能兵

时间:2019-05-13 00:3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班化教育语文课堂文化构建研究结题报告 王能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班化教育语文课堂文化构建研究结题报告 王能兵》。

第一篇:小班化教育语文课堂文化构建研究结题报告 王能兵

《小班化教育语文课堂文化构建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大丰市南阳镇第二中心小学 王能兵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文化是基于新的课程改革而提出的,它顺应的是新的课程改革,也将课堂文化的研究落到了实处。因此,构建课堂新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上,对新的课程改革的分析和研究,进行课堂文化的研究,成了当前学校研究的一个中心工作,我们课题组经过讨论和研究通过了确定了此项问题的研究策略的决议。

课堂文化的构建可以促进学校发展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的基本价值选择,也应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它视师生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只有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升华,学校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升华。

课堂文化的构建可以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发展。学校通过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建构形成了学校的特色,从而创造出学校高度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通过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的构建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通过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人文环境实现学校的全面育人功能;通过着眼于学校外延的发展,更着力于学校内涵的发展,对学校文化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各种文化之间的协调统一,互动相生。

课堂文化的构建可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它具有自我完善功能。良好的课堂新文化能够让组织保持学习、开放、反省的优良作风和氛围,从而使学校能够与时俱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课堂文化的构建可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学校通过培育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向,构成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优秀文化所特有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包容性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

立的精神,能够持续学习,不断反思,创造超越,形成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办学特色。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研究意义

(1)小学语文课堂文化构建的研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边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生系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语文课堂文化构建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小学语文课堂文化构建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

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2、研究价值(1)理论价值

通过文化构建的实践研究,将不断促进“文化构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实践价值

本研究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有效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2、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鲍里奇博士的《文化构建的教学方法》、《小班化文化构建的新技巧》、《课堂信度评估》;崔允漷教授的《人文建设:理念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育课程中心陈旭远教授的《新课程与人文性学习的思考》等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总结一套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形成学校有效教学特色。

2、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构建和运用语文教学的准备策略、语文课堂的管理策略、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五、研究内容及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 ①研究学生 ②钻研教材 ③设计教法

(2)小学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①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管理策略研究 ②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3)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评价策略。①课堂评价 ②学生发展评价

2、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答、个案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1)前期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方位、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

学策略;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高效的教学策略。

(3)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形成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准备阶段:(2011.2—2011.3)

A、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B、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C、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

2、实施阶段:(2011.3—2011.10)

A、请专家指导,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B、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C、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11.11—2011.12)

A、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在全校推广成功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总结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形成学校有效教学特色。

有效教学的探究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并根据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进行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在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案例等。

2、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3、我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及语文素养得到增强;参研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教科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研究方法仍需要继续学习,深刻理解操作的步骤,并能在实践中正确应用。

2、大力营造研究的氛围,让每位成员理解,教学即研究,课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不能为研究而研究,让研究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需要。

3、养成勤动笔的习惯,个别成员不能及时把研究的成功经验,课后反思,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总结,只是到某一阶段需要材料时才整理。

4、专家引领较少,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和他人的成果,也可能遇到暂时的困难,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超前性、有效性,需要专家适时引领。

九、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中。

2、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有效教学更加卓有成效。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新篇章。

第二篇:小班化结题报告doc

《利用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和谐课堂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伴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学龄儿童人数逐年减少,于是学校内出现了“自然小班”。这一现象在我县已成不争的事实,就拿我校来说,2006年全校1-6年级有教学班9个,而班额在30人以下的有8个班级。小班的出现相比大班来说,具有人数少,足够的室内活动空间,学生享有更多指导时间等优势,这些优势为实施小班化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12月,庆功台小学被县教育局批准为小班化教育实验校,自此,庆功台小学踏上了农村小班化教育的具体实践路程。实践中,我们开展校本培训学习相应理论知识;立足小班课堂,实践亲情式教学、等距离教学、个性化教学;力求从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借助小班化教育这一有效形式,将新课程理念体现于评价改革之中,实施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年多的实践中,班级环境、课桌摆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互动环节多了,师生单个交流时间充裕了,学生的对课堂上发生的变化不再觉得新奇、好玩,而是借助教师提供的机会努力的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实践中教师的“人本”教学意识逐渐增强,更加注重教学情境中多种要素的挖掘与利用。实践证明小班化教育为推进课程改革保,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发展良机。

2007年县教育局申报的“农村小学推行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课题被立项为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这对我校的小班化教育实践工作来说无非是一个莫大鼓舞,它为我校小班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坚定了我们走小班化教育实践之路。高兴之余,我们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即“如何能够结合本校实际,深入开展好小班化教育,将新课程理念更好的融入其中?”。反思小班化教育实践工作,“点”上的功夫下了不少,但欠缺系统性;课堂要素抓的不少,但重点跟进的不多;若想将小班化实践工作有重点的、系统性的开展,课题带动无非是一个有效的形式。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立足于“三维目标”,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根据这一理念,分析我校小班化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诸多因素中,师生关系、知识与能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无非成为了构建“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我们认为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共赢的基础,只有平等、融洽的关系,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互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平等、融洽的心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主导课堂,我们称之为“和谐”;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只重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是一种失衡的教育,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挥的重要环节。小班化教育的优势,为实现这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统一提供了可能,这与课改理念的“以人为本”教育是不谋而合的。为此在小班化教育中构建和谐课堂成为了我们进一步深化小班化教育实践工作中迫切需要。我们将积极利用好小班化这一有效载体,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情感丰富、积极进取、具有个性的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其内涵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师生关系、知

识与能力培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使其成为有机融合,相互协调,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全面、主动发展。通过课题研究逐步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强势的心理角色地位和课堂教学中不良的操作方式,促进教师形成和谐教学意识。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⑴、“小班化教育”: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论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一个动态过程,即在“小班”配置条件下,小班教育的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讲,“小班化教育”是实践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⑵、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⑶、知识与能力: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能力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外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⑷、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⑸和谐课堂:所谓“和谐”,就是师生、生生之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和谐课堂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在教学中,诸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

(三)、课题研究解决问题:

1、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沉闷,学习效率不高的状况。

2、消除学生课堂上的心理压力,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

3、消除课堂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心理及行为之间的不平等,打破教学组织形式。

4、摒弃大班教学思想上惯性,促进教学精细化、优质化、生动、灵活。

三、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现在小学生入学人数剧减,小学教育已从过去的数量扩张型转为质量提高型,打破过去教育形式的单一化。目前,小班课堂教学研究虽然提出了和谐课堂的口号,但在这方面还处于相互争辩、实验阶段,尤其在农村,小班化教育刚刚起步,小班化教育中建构和谐课堂的理论更是发展缓慢,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小班化教育中教师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经验性较强,学生对新的小班化教学还不熟悉,心理上还存在严肃课堂的阴影,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探索小班化教育理论,如果课堂氛围不改变,那么小班化教育就形同一句空话。

我校的课题正是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来具体研究小班内影响和谐课堂氛围的要素;和谐课堂氛围特点,及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公平原则是现代化教育界平等化民主化的产物,也是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公平地满足所有儿童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即“每个人都受到适当的(而不是完全一样的)教育,达到和谐的目的。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要适全个人的特点”。小班内和谐教育气氛的构建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能更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原则精神,使每个学生提高受教育的程度。

2、教学生命交往理论

“小班化教育”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在同一时空进行着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通过师生间生命主体的充分和谐互动,来提高教育的效益,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时空的重新组合,提高教学交往活动的频度和密度,从而提高教学的效度。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生命交往的整体性、均等性、主体性、个体性和时空性,使教学论中的各种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模式、教学方法中的各种手段以及课程论中的最基本的概念都将直接支持着“小班化教育”,并在“小班化教育”得到深化和改良。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一)研究的内容

1、小班化教育中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和谐。

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普及与提高的和谐问题,小班内学生人数少,教师的视野都能照顾到,所以小班化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课堂设计要统观全局,有梯度、有层次,在引入新知识、设问、巩固练习、作业指导等方面,都注意考虑到好、中、差,让尖子学生能吃饱,后进生能跟上,即:让尖子生学活,让后进生学会。

2、小班化教育中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和谐。

在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失调。教师注重的是以教材为本,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对知识的应用却很少注意,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往往被忽略了。这种知识与能力的失调,直接后果就是“高分低能”;从长远来看,则使学生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们在小班教学中有时间同时也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等。

3、小班化教育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和谐。

陈旧的教学方法集中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发展性教学论》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弊端是所培养的人才缺乏主体性,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理论上没有真正确立教育主体思想,我们必须把发展学生主体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我们强调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相互配合,产生教育教学的最佳效益。

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相互配合,产生教育教学的最佳效益。

(二)研究的方法

1、实验范围:1-6年级

2、实验方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

六、课题实践的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2007年3月-5月)搜集相关资料,申报课题。

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写出实施方案。第二阶段(2007年6月-2008年5月)

1、理论学习,掌握课题实践中的概念。

2、分析教学现状,消除学生课堂上的压抑的心理。

3、对研究内容进行分层次实践,初步达到三位一体,相互融合,构建和谐课堂

气氛。

4、校内展示课型。

第三阶段(2008年6月-2008年7月)

1、根据第二阶段的实践经验,纠正实施方案,进行深化研究。

2、基本上达到小班化教学中课堂气氛的和谐。

3、进行课题总结,撰写成果。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

《利用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和谐课堂的研究报告》

八、课题组人员分工及实验保障

校长张宝东任课题组组长,负责经费划拨、校内政策支持,实验人员安排。课题主持人秦克进,负责课题的具体实验工作。

组 员:刘继荣、赵天瑞、杨艳珍、巴文平、王宝芹等教师负责在自己学科和班级中实验,积累实验资料,定期总结交流。实验中,我们将克服一切困难,争取实验成功。

九、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有效的促进

课题的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理论水平、课堂教学能力、课题研究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首先,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新课程的要求有了较深入和明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在实践基础上撰写的论文和案例分析等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经过实践研究,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运用的方法和策略也比较有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再次,教师的研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从不懂科研为何物到初步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再到把科研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研究中。可见,课题的有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平等对话——一互动的课堂。在以前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使同学们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往往习惯于运用“讲授法’,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将知识硬塞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会不由分说地替学生安排各种练习,逼着学生去完成。新课改之后,我们追求自由、开放、有活力的课堂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对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3、知情合一 ——充实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这样的“统一”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供参考,从而使得一些老师很难把握统一的“度”,很容易顾此失彼,将极富情感的语文课上成枯燥的练习课;更有甚者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课。在现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语言优美的散文,精练和韵的诗歌以及蕴意深刻的小说等等。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可运用“讲读法”,通过让学生用各种形式的“读”来读出感情,训练语感。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不仅要让孩子学好语文知识,更应使我们的孩子悟出“情”,做到有“心”,有“情”,有“爱”。

4、整体把握一一完整的课堂。课堂中我们追求的是完整、和美的阅读课堂,其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一气呵成。和谐的课堂阅读教学,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教师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其中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通过自身的努力,尽量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提出自己想解决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老师则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等,筛选出有价值的、全班学生须掌握的问题,然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品读课文,在“读”中品味语言,增强语感,理解文章,感悟情理,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使得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达到我中有书,书中有我,书我合一的境界。

5、和而不同——个性的课堂。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框定在一个固定牢笼中,学生该说的,能说的只能是标准答案,否则换来的只能是“×”。然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兴趣爱好、能力水平都不一样,在面对同一文本的时候就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雪融化后是什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学生有棱有角,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框,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6、注重生成——发展的课堂。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认论文格式真深入地钻研透教材,尽可能全面地各好学生,但在明确教学目标,保证课堂的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教师应随时迎候学生的“一鸣惊人”,不光如此,教师还应努力提倡创新求异,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的多样化策略,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及时地为生成“变换着节奏”。过程中老师、学生的思想与所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地磨击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冒出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也不断地加深,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发问及时点拔。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课题的研究使学校在各方面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总结出了有效的经验,但反思我们的研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不足:

1、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还不够明晰,课题研究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

2、课题研究还欠缺科学规范,在初始研究中,由于不知从何入手,所以前期的分析和测定显得比较盲目,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因此对课题的成效验证还不够科学规范。

3、课题研究中很多的经验还未深入思考,总结提升,课题的成果层次还有待提高。

4、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虽有一定的提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本课题的研究,为创建小班化和谐课堂研究提供更多的经验。另外,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在课题的定位、课题的科学规范实施和课题的方案制定、实施落实方面做得更好。

第三篇:《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尽管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始终没有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紧箍”,仍存在着整齐划

一、千人一面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在新一轮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扬弃,既继承又创新。积极实施个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注重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及教育教学环境,从而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每个学生主动、和谐、健康地成长。为此我们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提出开展小班化教学的课题研究。

随着城镇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以及对孩子期望值较高的家长都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往城区小学就读,这样致使大量的本地学生外流,导致本校生源逐年减少。再加上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及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大班额学生知识水平差别大、管理困难、教师课业负担重等现象的产生,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普通教师都在思考甚至尝试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随着部分地区及学校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成功,使小班化教学成为现在的热门教育话题。我校小学语文组教师也呈现出积极研究并尝试小班化教学的热潮。

经我校王寿平同志申报,并于2013年3月起开始“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参与的老师共6人,研究对象共涉及6个年级(1—6年级),主要以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为主,逐步向其他学科过渡,到目前为止已进入了结题阶段。

二、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选择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小班化教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

2、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及教育评价的具体实施策略。

3、探索小班教育资源、环境配臵,使之更具育人功能。

(三)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目的

1、研究的价值

农村小学本来就是中国教育的“滩涂地”,不仅体现在外部设施设备上,还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改变和个体发展的形势等,农村家长要求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而现在国家也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并逐步有效的推行。以上种种都对农村小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机遇,同时更是挑战。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学校必须主动求变、主动求发展,走在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队伍的前列,那样才会推进学校发展,促使学生成功。

2、研究的目标(1)、通过实践研究,转变教师注重教而忽略学的教学理念,夯实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2)、通过比较研究,摸索出一系列适合本校小班化的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的策略,形成可以在农村小学推广的教育教学模式。

(3)、通过合作研究,打造高效课堂,整体上稳步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一些优秀甚至名教师,为本校的长期发展奠基。

(4)、通过小班化的实践研究,推行本校教育特色项目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本校的教育特色。

三、研究的周期

2013年3月——2013年12月

四、关于本课题的有关理论假设:

1、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化,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2、以往大班授课有着许多不足,小班化教学设计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小班化教学设计能更加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焕发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

4、同样的教学设计由不同的教师施教,教学效果是有差异的。

五、关于本课题的开题已经做的准备工作

1、课题的选定:本课题的名称为《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

2、选择本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小班化是我校顺应学生数的减少,教师和设施的相对富余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

②深化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③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育公平。

④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首要环节是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的最大的成功在于教学决策的科学。

⑤教学的质量的提升关键是教师,教师成长的关键靠科研。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了解、分析、整理、从而了解现状。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

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小班化教育发展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引导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组成研究共同体,使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在研究中都获得发展。

3、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和小班化教育的最新成果,力图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小班化教学工作经验与理论。

5、个案研究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实践中的事实进行研究,丰富理性认识的基础性材料。

七、课题实验的程序安排。

(一)课题设计,实验起草阶段(2013.3—2013.4)

1、制定实施方案。

2、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提出具体的研究。

3、做好各项资料的准备工作,组织学习有关资料。

(二)归纳总结、研究实施阶段(2013.5—2013.10)

1、对学生进行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了解、分析、整理、从而了解现状;

2、选定几个小班进行听课、评课,和相关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学习,并随时记录重要的信息;

3、查阅相关资料,书籍,和网上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汲取他们的精华;

4、科研教师做到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及时收集、积累教案、案例、论文;

5、做好中期的阶段性总结

(三)成果展示,总结验收阶段(2013.11——2013.12)

1、把实验材料撰写成论文。

2、在进行实验的同时,着力于实验的总结、将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一次综合性总结,形成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3、根据实验内容和我校实际,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将有以下几种形式:课题报告、课堂教学设计、个案分析集、优秀论文集。

4、进行终结性成果鉴定,推广实验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

1、对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2、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大了学生与老师的接触面,提升了课堂效率;

4、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多次在课堂教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通过将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历程,我认为在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学习,无论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途径、手段,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没有理论做指导,任何一种的研究都是盲目的,甚至是无从着手的,但是,我们在学校的课题研究中,往往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1、教师没有成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以致理论依据比较单薄,无法支撑课题。;

2、是即使有部分理论依据,理论也比较陈旧,比较浅层次;

(二)、研究过程中总结还不够及时。

我们的教师大多重视做而轻视写,开展了工作而忽视了成果积累,虽然目前课题组教师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但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及时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以致总结不够及时,好多资料保存不够完整。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今后的课题研究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种“问题”或感到某种困惑时,并想方设法加以克服,给合平时教学不断地去探讨、去解决,从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 ”的校本教研之路。

(一)、把“问题”当作“课题”

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仔细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搞教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教师要研究的课题俯拾即是。教师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不好?数学教材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层分类教

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如“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等。因此,有效的教科研所研究的“课题”的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困惑与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课题。

(二)、把“教学”当作“研究”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教学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科研的性质。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

(三)、把 “成长”当作 “成果”

在研究结束后,教师们将按计划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还要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那么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断地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策略,由此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为此,我们认为,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这也是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和目的。

2013年12月30日

第四篇:《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目标和内容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小班化教育可以充分保护、利用、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是上海未来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急切需求,也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正确合理的教师评价是提高教师工作实效有效保证之一。教育质量(本文来自斐斐课件园)的提升首先取决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实效性,这就依赖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正确评价,现今,小班化教育研究普遍受到关注,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也开始关注小班化环境下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可见,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研究顺应了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1.2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根据课题设计,并结合学校发展和课题实施状况,本课题研究确定了如下目标:

1、初步形成小班化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标准、体系、方法与工具,以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2、通过课题实施,探索推动教科研、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有效方式,培育有利于教师自主发展、合作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初步形成能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教学品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过程

2.1 课题研究的思路

2.1.1 课题研究的主要概念

本课题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包括:

(一)小班化教育的界定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指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形式。

(二)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界定:

1、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

2、教学工作评价: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为教学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3、小班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在小班化教育条件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效能。

2.1.2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在研究的起始阶段开展问卷调查,量化分析了解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现状及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看法。

在研究的结束阶段开展问卷调查,与起始阶段对比、量化分析了解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研究的效果。

2、文献查阅法:广泛收集评估手段、激励机制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案例、反思、体会等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3、比较研究法:应用个案实例进行比较研究,积累数据书面材料。包括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研究。

4、行动研究法:全面开展指标研究,评估行为研究和信息库建设。

5、实验总结法:采取阶段性总结(中期评估)与实验性总结(结题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推进课题实施。

2.2 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2005.9~2007.9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9~2005.10)

1、完成课题方案初稿,聘请专家论证,讨论审核,立项申报。

2、健全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科研组成员。

3、查找资料、开展实验调查、了解研究现状资料。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对课题的认识。确定课题实施计划节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5.11~2007.5)

1、广泛开展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探究。

2、建立实验档案,信息库,采集资料,搜集个案,进行分析。

每个教研组每月一轮行动研究课,注意自己积累有关资料,包括每人一篇教学设计、二篇案例、教学实录、或反思、体会、经验总结等。

3、请专家论证,实施中期评估、反馈,作出调整方案,广泛开展行动研究及二期评估实验

第三阶段:总结、呈现阶段(2006.6~2007.9)

1、搜集资料、数据,进行文本、数据的分析。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专家进行课题评估。

3、展示成果:

(1)《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研究》的总课题报告。

(2)几堂公开课的展示和经验的交流会。

3.主要研究结论和实践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了基于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原则;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标准;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方法;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学校管理、激励机制的整合实践探究,在这四个方面都得出了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研究结果。同时,通过课题的实施,在上述四个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果,具体表现为转变教师行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下面将研究结论和实践成果相结合,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3.1确立了“小班化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原则”

3.1.1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一般原则

主要有以下5条:

1、全员性原则:要求包括领导在内的所有教师都要接受评价。

2、人性化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个体的差异性。

3、科学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

4、信息反馈原则:教师评价一般向两个方向提供反馈信息。第一,通过评价者,向学校领导提供评价对象是否需要在职进修,学校应该提供哪些帮助等有关信息,第二,通过评价者,向评价对象提供有关其工作表现方面的信息,从而改善评价对象的工作表现。

5、导向性原则: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成才观、质量观。发展性教师评价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未来,不以奖惩为目的,而以发展为目的,其最终目标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1.2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以评价为手段,激励评价主体与客体的积极性,指出教育教学现状与规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指明努力的方向,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评价成为教师持续发展的诱因。

2、多元化原则: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二是自评、互评、多层互评相结合,建立立体的、多层面、多方位的评价方式;三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四是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使评价变成教师发展的动力。

3.2初步建立“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标准体系” 建立符合小班化教育要求的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机制的核心问题,是构建符合小班化教育要求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有了符合小班教育要求的评价教师的科学指标体系,并按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价,就能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地按照小班化教育的进行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当前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受到足够的重视,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不断深入,但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比较丰富,尚未形成贴近学校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完整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教师进行分类评价的指标构建。小班化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而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评价更应该关注教师的发展趋势,关注对教师教学工作系统的、精细化的、多元化的评价,目前,对于小班化环境下的教师评价体系,尚无系统的论述。

基于此,根据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思想和适宜于小班化教育教师评价的研究,我们拟定了具备可操作性的,符合小班化教育实际的,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由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构成:即教师分类素质评价指标(反映教师基本素质的指标);职责评价指标(反映教师工作状况的指标)和课堂教学绩效评价指标(反映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成效)。其中素质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职责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3.2.1基于教师分类培养的教师素质评价指标

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西方教育家专著主要有两本,一是由美国肯塔基大学古斯基(T.Guskey)教授撰写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另一部是由普林斯顿教育咨询员丹尼尔森(C.Danicelisn)和伊利诺大学的麦格里教授(T.McGreal)合作完成的《教师评价——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他们的两个共同的特点是:第一,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应该具有的层次性。第二,向教师提供这类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策略。特别是《教师评价——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一书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它的核心观念就是只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去评价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教师评价才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依据这样的理念,依据现阶段小学教育教师结构与专业发展水平结构,我们制定了小班化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分类培养目标,以此作为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评价的参照指标: 3.2.2基于教学流程管理的教师职责评价指标

基于教学流程管理的需要,我们对整个教学流程: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各个环节,建立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标准体系。

3.2.3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师课堂教学绩效评价指标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主阵地,理所当然也是教学评价的重点。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建立了校本的学校好课标准和评价量规,在实践中日趋完善,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3.2.3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运作 基于学校制定的三个维度的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逐步形成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操作流程与有效机制,建立起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反思、改进发展的功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的提升和发展。

1、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实施要点

(1)加强领导,成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领导小组,制定全面的评价方案,科学合理的安排操作过程,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2)依据教师分类培养的指标,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学校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阶段性评价及三年达标评价,提出改进建议,进行定性分析,同时作为校骨干教师评选的依据。

3、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在教师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在通过互评,使主客体双方意见得以沟通,逐步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评价的过程就是教师思考判断、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让教师学会自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信。而客观评价过程,又是教师深化认识,学会理解,学会认同,学会修正,学会恰当评价的学习过程、提高过程。

(2)常规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常规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我们在教学工作评价方面的做法是每月由教导处考查评价,发现典型及时给予表扬,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阶段性评价是一种总结性评价,我校在每学期期末进行。对教师学期或学年的教学工作进性考核评价,注重绩效与自我发展评价,同时进行教师师德修养、基本素质、教学成效、科研能力的考核。

3.3初步形成“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有效方法”

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教育评价日益受到重视,但传统的依靠学业成绩评价教师或是由领导、专家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替代系统、科学的评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与小班化教育也是背道而驰的。

研究表明,有多种途径可以用于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书面材料的收集与观察以及教学成果等等,而且以上教育评价的实践也广泛地开展起来,但是,还没有任何一种评价方法,被证实对总结性的判断来说,有着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3.3.1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因为它是收集必要的信息的一个途径,更重要的是它是教师自我诊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激励与自我提高的过程。

3.3.2同伴评价

同行评议不仅在形成性评价中有很大的潜在价值,而且对在教师中创造一种专业发展的气氛也有重要作用。

同事间特别是同一个教研组或同一个年级组之间的教师整天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对彼此间的优点、缺点、长处、不足等情况颇为了解,同事对教师的工作有着较深刻的共鸣。所以,同事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被评教师可从同事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引进教育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都非常有益,它有助于教师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3.3学生评教

在教师评价中,学生评教自70年代以来一直为许多国家所重视。阿里莫里(Aleamoli,L.M.)提出如下观点:

3.4.1实施教师分层激励策略

立足三个层面的教师激励:即教学理念与行为与二期课改要求有差距的教师;具备一定教学素养,有望成为校级骨干的教师;学科教学能力较强,有望成为区内知名度的教师。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实现持续成长,促进合理梯队的形成。

做好四个激励:即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实践激励;评价激励。

突出三个重点:

3.4.2完善教师成长档案袋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成长记录袋评价”有利于教师认识自我,明确自己前进的目标,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①故此说它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我们把教师成长档案袋评价,作为教师考核、激励的重要补充,以增强教师评价的自主性与有效性。实践中形成了“自主设计自主开发 自主学习自我反思 自我评价 自我提高”的运作模式。这样的评价,有助于青年教师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找到自我,满足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助于学校根据他们的潜力,帮助他成长起来,并得以驾驭教师个人的独特才干,协调他们的活动,从而实现学校的需求,在学校已有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我自06年起开展了《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研究》的课题实践,还将持续不懈的深入探究,以期以评价促教师发展,以评价带动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

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教育环境的构建

http://www.xiexiebang.com/quanguogaoxiao/show2.jsp?informationid=***180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班化教学越来越有必要:小班化教学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是增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是个性化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增进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形式。因此要在宏观上创建民主和谐、开放自由的小班化教学环境;在微观上要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课程多样与整合、转变评价体系、更新学习方式等方面生成小班教学的微观环境。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班级规模;教育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行小班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本文来自斐斐课件园)。考察美国学者对过去50年间发表的论述学业成绩与班级规模关系的近300篇论文可以看出,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学生成绩普遍上升,学生能力普遍增强,其原因可以视为师生比缩小后,教师指导时间增加,师生人际交往增多,教师对学生的学力乃至人格的影响力得以强化。[1]

一、推行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

小班作为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首先实现的是班级学生数量的减少。所谓小班化教学是指以班级学生人数(班级规模)控制在25~30人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它实现的不仅是班级规模的缩小,更关注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和相应教学理念的革新,其归宿是学生的主体发展。

1.小班化教学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当代的教育均等观包括三层含义:教育起点均等——入学机会等,教育过程均等——教育资源分配均等,教育结果均等——学业成就机会、体验成功机会均等。”[2]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学龄儿童享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可以说在教育起点上已经比较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是我们追求教育公平的主要目标。小班化教学是促进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有效手段,班级规模的缩小使得教师更有可能注意到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与大班教学相比学生得到的教育资源相对增加,这样学生可以接受的教育更充分,过程更平等。

2.小班化教学是增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途径。20世纪80年代初,格拉斯(Glass,G.V.)等人对所发现的77篇关于班级规模的实证研究(涉及725个大班与小班的比较数据)进行元分析(meta-analysis)的结果表明,班级规模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上,小班优于大班。他们认为:“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提高,当把班级规模缩小到20人或者更进一步缩小到15人时,其效果迅速地提高。”[3]在此基础上,格拉斯等人选取了109项对不同规模的班级的学生实行随机分配进行严格控制的研究,并试图推导出一条有关班级规模与学生学业成绩关系的曲线(如图1)。图表显示,班级规模在35人及以上时,学生的成绩得分处于第50个百分点上,若减小班级规模,学生的成绩得分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结果体现出了小班教学的优越性。当然,学校中的班级教学不能达到个别指导的程度,班级中不可能只有一两个学生,但是图表说明了小班化教学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有效途径。

3.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在较小的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而这与学生的情感态度有关。卡亨(Cahen,L.S.)的研究表明,在规模较小的班级里,教师和学生往往会表现得更愉快、更活跃,较小规模的班级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格拉斯等人还综合考察了60篇关于班级规模与学生动机、对学校的兴趣、自我意识、积极性、注意力、创造性和其他类似的情感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涉及172项小班学生与大班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比较,有85%的研究表明,在学生情感方面,小班优于大班。[4]

4.小班化教学是个性化教育的必由之路。美国教育家鲍伊尔认为,当班级学生超过30个的时候,教师的注意力就从对个体的关注变成了对班级的控制。这样的班级规模只适合于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不关注个体差异,实行的是一刀切,把学生的个性都抹杀了。“应该考虑到小群体和个人,而不仅仅是传统教学对集体的关注。”[5]实施小班化教学将转变集体化教育的局面,教师在课前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因材施教,把学生个体潜能发掘出来;课下教师根据个体差异设置弹性化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选择不同的作业类型。

5.小班化教学是增进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形式。一项对教师时间和课程管理能力的调查发现,大班中的教师在准备教学、管理学生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如格拉斯等人的元分析研究也发现,小班中学生较少有“不正当”行为,因而,在小班中教师将在管理上花费更少的时间。教师在管理上时间的缩短会促成教学时间的增长,其教育教学职能将会日益加强。因为小班化教学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设计教学内容,而且小班化教学带来的全新教育理念也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美国国家教育联合会的观点,小班化教学的发展将会对教师提出一些新的“职业要求”,诸如评价个体学生的学习困难,并指导他们克服这些困难等。[6]

二、推行小班化教学教育环境的构建

(一)小班化教学教育环境的宏观构建

1.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首先,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以往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看做管理的对象,将教师看做执行管理的工具,这种管理模式破坏了师生应有的平等地位,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为师生平等创建条件。其次,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小班化的教学不能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课堂上的师生可以平等对话,在交流辩论中一步步走向真理。再次,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也要尊重个体差异。

2.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不仅仅是空间维度上的,还包括时间维度。在空间上,班级规模的减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空间,学校可以利用这些相对较大的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课程以外的学习资源。在时间上,班级规模缩小使得教学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任务的提早完成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提供条件,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并需求教师的个别指导。

(二)小班化教学教育环境的微观生成

1.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达成适合于小班化教学的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众多研究表明,从事小班化教学的教师并不会因为班级规模的缩小而自动改变已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在美国,随着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参与小班课堂教学的教师不断增多,而由此带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现,一些被“抛入”到小班课堂的新教师,尤其是那些缺少必要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如何有效进行小班化教学迷惑不解,他们对合作教学中如何处理师师与师生关系的问题不知所措;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则因班级人数的骤减而感到茫然。很多参与小班化教学的教师表示需要重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7]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只有改变教育观念才能进而改变教学行为,形成适合于小班教学的教学技能,因此推行小班化教学,必须教育观念先行。其次,革新教学方式。由大班教学的集体授课转变为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在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后,钻研教材,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情况重新进行设计,以适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小组合作教学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将学生分为同质或异质的小组。同质的学生小组由于学生的基本特点相似,有利于教师集体辅导;异质的小组由于学生各自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不相同,组员之间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其团队精神。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在组内设置职位,并要求学生轮流担当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各种能力。

2.课程的多样与整合。首先,课程多样化。小班化教学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经验、是活动、是计划,是它们多方面的综合统一。要实现课程多样化的目标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课程权利的下放。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开发与编制都保持着高度的集权化,国家课程是唯一被执行的课程类型,虽然各地方和学校也开发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这些往往是作为地方教育行政和校长的工作业绩,要想在学校真正实施是很难的。虽然有些教师也参与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是课程内容是受到严格规定的,教师根本不可能把自己所想要的教育内容编制到课程里面,那么师本课程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实现课程权利的下放,把开发课程的权利下放给地方、学校和教师,并允许课程的实施。第二,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敏锐洞察。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课程素材,将生活经验、活动等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现实材料纳入课程体系。其次,课程整合。以往的大班教学各个学科分科教学,各自为营,然而知识的运用并不是各行其是的,小班化教学要实现某些学科的有效整合。

3.评价体系转变。首先,实现评价多元化。传统的大班教学评价模式几乎是一元的,就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这样只能使学生陷入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个人发展的窠臼。小班化教学学生评价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因此个案评价、过程评价、活动评价、分层评价等评价手段和方法都能得以运用才能适应小班化的评价理念。其次,评价要注重过程。建构主义取向的评价观认为,教师把评价视为对学习者的展示。“教师给学生越来越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智力问题、表达困惑、给出个人解释、探索自己的思考。建构主义取向的教师让学生从他们的视角考虑所有要学习的内容,而且要把新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8]因此,小班化教学中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给予学生激励或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4.学习方式更新。小班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在自己学习经验基础之上,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学习内容,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在小班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注重讲授式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提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上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实践,为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9]

参考文献:

[1]周智慧.小班化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形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2]顾瑾玉.小班教学与义务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3][4][6] Glass, G.V., Cahen,L.S., Mary Lee.S.&Filby,N.N..School Class Size:Research and Policy[M].NewYork:Sage Publication, 1982.[5][美]Carol Ann Tomlinson.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刘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7]陶青.小班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8] [美]约翰·D·麦克尼尔.课程:教师的创新[M].徐斌艳,陈家刚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吴晓雯.创设自主和谐的小班化教学环境[M].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第五篇:闽台小吃文化研究结题报告

闽台小吃文化研究结题报告

题组长:曾渊煌

小组成员:吕银城,庄振,苏闽南,林瑛琪,林素芬,陈颜颜 指导教师:吕剑青

一、课题背景分析

作为一名厦门人,我们有义务了解和学习关于闽台的文化。“民以食为天”,特别是闽台美食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去了解。但作为厦门人的我们,很大一部分是不了解闽台美食文化的。有的人吃过,但不了解这些美食的由来、典故。有的人略知一二。更有些人从来没吃过,甚至是排斥闽台小吃的。或者有些人“崇洋媚外”,认为闽台美食低俗,不入大雅之堂。那也就别说去了解它们了。此课题正是根据这一背景组成研究小组,展开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我们的探究,通过我们的成果展示,可以让同学们了解闽台美食文化底蕴,重新认识闽台美食。鼓励同学们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这次的探究,也能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品尝闽台美食,如何吃出美食的精华,传承它们,创新它们,发扬它们。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厦门人。进一步说,此课题的研究意义更在于鼓励新一代的我们将我们新一代的气息,内涵注入闽台美食中。让它代代相传,让闽台美食文化不断更新。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网上调查、走访调查

四、条件分析

相关知识的资料较难得,因为关于美食的文化历史长远,但得到的材料科学性相对强。所以这要求小组必须有坚持的精神和判断是非的能力。“闽台美食文化”的乡土特色浓厚,活动简单但探究效果明显。有利条件还包括:活动小组所在地区为厦门,方便探究的进行;小组成员大部分为厦门人,有一定基础的乡土知识。

五、研究过程 1.人员分工:

主持调度:曾渊煌

材料收集:吕银城,庄振 调查访问:苏闽南,林瑛琪 考勤记录:林素芬

材料整理:林素芬,陈颜颜 2.阶段任务安排: 第二周:学习、选题 第三周:组队、开题

第五周:

完成小组课题研究方向与方法的讨论。

完成研究方案讨论与制定。第九周:

完成小组成员分工。

完成活动安全预案。第十周:

制作问卷调查。

完成“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问卷调查。

活动过程中反省。

小组对校外人群关于“闽台美食文化”访问调查。第十一周:闽台名小吃店的采访。

活动过程中的反省。

小组至美食店亲身品尝闽台特色美食。第十二周:网上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资料收集。

图书馆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查阅。第十三周:活动整合 第十五周:资料汇总 第十六周:结果讨论

结题准备

六、课题持续研究方向及完善设想

如果有机会能够进一步探究,我们将做以下改善:(1).扩大被问卷调查人群范围。

(2).在各个阶层进行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知识宣传,持续完善课题思想。(3).对闽台美食店进行跟踪采访,了解现代人对闽台美食文化的实际态度。

(4).小组成员亲手学小吃烹饪,并将手艺带到家庭。让闽台小吃更具“家常味”,也让成员体会烹饪文化的乐趣。

(5).课题研究时间较短,实际深入生活时间较短。如果可以,我们将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

持续方向:

将研究文化与研究美食更好的结合起来,从研究闽台美食文化扩大到研究闽台美食传承。

七、研究成果

(1)闽南小吃总结: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闽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改革。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其品种繁多,式样新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婚丧嫁娶、敬神祀祖以及馈赠亲友的风味小吃有:榜舍龟、大花包、满月粿、糖粿、糯米丸子、田螺肉碗糕、白糖碗糕、米糕、松糕、塘头甜粿、麦馅粿等。其中较有特色的榜舍龟,用糯米粉为皮,豆沙为馅心,蒸成形似龟状,面染橙黄色,上面覆有大红团寿图案,以祈延年益寿。大花包以发面为皮,白糖、花生仁、冬瓜糖为馅。蒸成大如海碗的甜包,上面覆盖红色喜庆图案,专门用于婚嫁纳彩时,男方馈送女方的食品。满月粿,是生小孩子满月时要做的小吃,同时煮红皮鸡蛋及线面馈赠亲友乡邻,祈求小孩健康成长。在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蒸糖粿、烧鹊桥,以示怀念。糯米丸子是冬至这天要做的小吃,而“红丸子”是喜事宴请时祝颂甜蜜、圆满,祈求平安美好生活时的小吃。(2)闽台小吃的发展

闽台小吃中仅有通用名称和资料记载的就有200多种之多,叫不出名字或没有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更是数不胜数。然而,目前实现品牌经营的还不多,较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品牌大多创立于上个世纪中叶。

在过去,闽台的小吃业者们的祖上大多是挑着扁担游走于大街小巷,高高低低地吆喝着,便是最初的市场经营选择。现在的诸如土笋冻的摊位,也是一小箱,小小地摆在一个小小的角落,等着人们品尝。在具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及客流后,这些挑担经营的小吃业者们便会寻找一间不大的店铺,固定地方,开始做薄利多销的小本经营。如黄则和,吴再添,他们都曾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他们以名字或称呼为招牌的命名方式本身就遗留着挑担经营的痕迹。

闽台的小吃保持着“小”的特点,小桌小凳小规模经营,也许是这样才稳妥吧,不会遭遇大的风险。很多的闽台小吃都是家族事业,家族经营在创业之初无疑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家庭成员之间对家族的事业一般都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而且大多数家属是长期参与小吃制作工作的,制作工艺熟练甚至颇有研究,这都对小吃店的经营和发展有很大的益处。这种家族事业的传承在中国很是常见,大抵业余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思想脱不了干系。但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小吃店无疑比走街串巷赚的钱多,这样一来家族事业便要扩大。但在这一问题上,家人间如果对品牌经营的理念和利益分配有分歧,就很容易对品牌效益造成冲击,这就让闽台传统小吃店向现代餐饮公司化管理转变的道路充满荆棘和曲折,很多小吃商家都是历经多年阵痛才实现这种转变,而且目前还有很多商家至今没有绕出这种“困局”。随着闽台城市形象的日益提高,闽台小吃走出闽台,面向全国。但不像天津的狗不理,北京的全聚德,闽台并没有形成一定经济规模效益。相反地,闽台小吃散布于各个角落,官方和民间都希望能够形成一定小吃集聚区,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吃业之间的良性发展及优势互补,同时也方便了市民以及外来游客能够快捷地享受闽台饮食文化,也有助于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对此我认为,闽台小吃若要求得长久有效发展,除了修建美食街一法,更应加大宣传力度,还应深入市民生活,严格筛选闽台小吃,力图在游客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做闽台小吃的免费广告。

闽台小吃作为厦门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享受的同时也应冷静地思考,不要让这珍贵的历史人文风情于不经意间消逝在时间的侵蚀作用中。(3)地方风味小吃:

厦门春卷、烧肉粽、鱼丸、五香、芋包、韭菜盒、芋枣、章鱼、油葱馃、厦门卤豆干、厦门卤鸭、蚝仔粥、面线糊、炸枣、糖葱饼、薄饼、沙茶面、鱼丸、麻籽、贡鱿鱼、“翻煎”豆干、加滋螺、花螺、芋馃炸、海蛎煎、马蹄酥、炒馃条、面茶、虾面、烧豆花、花生汤、厦门炒面线、炒米粉、豆包仔馃等等。

其中蚵不仅营养丰富,且烹制的食品味道鲜美。闽南人有食粥的习惯,他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时令食物,调配糯米制成粥。土笋冻,是用一种生长在浅海滩涂里,像蚯蚓的软体动物熬成的胶状体,不仅美味,还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鲎羹是闽南特有的海产,鲎全身可食,风味特殊。

民间传统小吃有五香、芋包、韭菜盒、芋枣、章鱼、油葱馃、卤豆千、厦门卤鸭、蚝仔粥。(5)蚝仔煎的历史由来:

籍贯:厦门

年龄:1000余年

掌故:泉南沿海产蚝,所以厦门风味小吃有蚝仔煎。因其价廉物美大众化,尤受海外侨胞的珍爱。传说在蚝仔煎形成过程中,曾涉及不少历史名人。最有趣的传说是宋徽宗时,河南开封将门之子张蕴,因抗金有功,并光荣负伤,因此受到朝廷褒奖,特许到海边疗伤,传说也来过福建。后来张蕴出征安南,在同安吃到厦门东石蚝仔汤后很兴奋,就命人用蚝与绿豆粉做成羹慰劳士兵,这是蚝仔煎制作的初始阶段。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陈振龙从吕宋岛带回了番薯种。翌年,广东、福建受灾,番薯成为推广救灾品种,吃不完即制成番薯粉。同样,礁石上的蚝仔,也被挖剥来充饥,数量不多的人家,则将其与番薯粉蒸煮煎炒。至清代,闽督李鹤年吃到的蚝仔煎已发展到了掺入少许的葱花蒜丝,配上鸡蛋、肉片,煎熟后,再以乌醋、椒辣、佳酱(甜咸均可)拌和。这也是我们今天在厦门大街小巷看到的蚝仔煎。

八、组员感想

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厦门也不例外。闽台特色之一就是小吃了。在这一次的研究型学习中,我了解到了闽台美食文化,开阔了我对厦门美食的认识。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那么尝尝不同的食物也是很有必要的。我还了解到了各种特色的我从未吃过的厦门小吃,味道妙不可言。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上,已经很少人会去关注这样一种美食文化了。许多年轻人认为其无聊,这是为什么呢?到底还是因为不了解,所以片面地否定。在这里,我认为我们应该要有意识去了解跟学习它,秉承其精华,不断加以创新跟传承。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合作,才能发挥出完美的实力。总之,这一次的研究型学习让我收获颇多。

——庄振

通过此次的课题研究,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闽台地区的乡土人情以及它的文化底蕴。孰不知,在这些美味的传统名小吃上,会有如此令人称叹的历史故事。这让我不仅在身体上,也在精神上饱餐了一顿。

闽台美食文化,在当地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在节日里,闽台的美食文化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美食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它的精髓看似遥不可及,其实一直与我们相伴而行。在研究过程中,它的特色、以及其中的文化韵味,都着实让人着迷。

同时,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更让我懂得了“一把筷子”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有凝聚力的研究小组的办事效率与一个懒散的小组相较,简直是天壤之别。“一把筷子”能够让研究充满乐趣,充满快乐。

同时,这也让我更了解我生长居住的地方,让我对它更添一份热爱一份爱惜。

——林素芬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短短时间以来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在我们身边的文化。在这一过程的调查中也让我们增长了许多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认识。一些在平日看似平凡的味道,经过很深入的调查,才发现它原来也是这样的不一般。闽台美食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它的精髓看似遥不可及,其实上确实是一直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这次,我们也走访了一些乡村,访问了几位老人。老人们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许多闽台美食的由来,即使这些由来或多或少都带有些神话色彩,但我们都听得开心有趣,老人也讲得很高兴。这次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不仅是对“润饼菜”,“麦煎”,“土笋冻”等的了解。

通过此次的研究型学习,我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让我们更快乐,更投入,更充满激情。也只有合作,我们才能成功地完成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一个问题,许多人想总是比较快的。一项研究,大家一起合作总是比较精简的。

——林瑛琪

通过这次的研究型学习,我对闽台地区的美食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是做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美食背后的故事以及名字的涵义,许多传统美食都有着长远的历史和经典浪漫的故事,当然也有一些传统美食是包含着鲜为人知的故事的。这次,我们也走访了一些乡村,访问了几位老人。老人们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许多闽台美食的由来,即使这些由来或多或少都带有些神话色彩,但我们都听得开心有趣,老人也讲得很高兴。这次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不仅是对“春卷、烧肉粽”,“土笋冻”等的了解,同时,这次我更深刻体会到了集体活动的好处和乐趣,学会了如何到社会上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团结互助。并且,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也增进了我们大家的感情,让我懂得聆听,懂得如何待人待事。

——陈颜颜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次学校让同学们自行组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 了锻炼自己,我选择了语文的课题——关于厦门美食文化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了乐趣也极富挑战。我们必须亲自去做 才能体会到该“如何做”这要比整天在教科书中寻找答案更有意义,这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对于美食,对于闽台,我们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一 切,都是多亏了有这次学习的开展,才让我们主动去发现以及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文化。

——

吕银城

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使我了解到了闽南文化的博大,也体会到了闽南文化的精深。作为一名闽南人,了解闽台文化,了解闽台美食等都颇为重 要的。了解美食的历史,让我更多的了解了这个风水宝地的极为美丽的内涵。

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品尝了各地的小吃,拍了很多照片,也实地去学习如 何做出美食。这都是令人难忘的。我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家乡人的热情,可爱。特别是在 学习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闽台美食深深的美丽。

——苏闽南

九、教师感言

闽南小吃是一类地方特色小吃,集中分布在福建省各地,由当地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而成的多种多样的独特风味小吃,不仅如此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闽南小吃有关的历史典故可追溯到2500年前,以及产生了各种关于闽南小吃的古话等。研究闽南小吃贴近地方文化,贴近生活实际,切入口虽小,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闽南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是很有意义的。

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围绕着本次的课题中心,小组的成员不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不同群体对闽南小吃的认知情况,还深入家庭、食品作坊采访,尽量亲自品尝闽南各地有名的小吃,关注闽南小吃的特点、各种闽南小吃的做法、闽南小吃的历史掌故,查找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经过筛选与整理,最后将的精华进行整合,撰写了研究报告,举办了成果展示会,出色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闽南小吃文化,体会到闽南小吃文化的博大精深,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在这次的研究调查过程中,小组成员展现出强烈的探究的热情、实践的精神和创造的萌芽,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素质、巨大的自主探究的潜力,研究能力让人惊喜。

——吕剑青

十、附件:

1、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为一名厦门人,我们有义务了解和学习关于厦门的文化。“民以食为天”,特别是闽台美食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去了解。但作为厦门人的我们,很大一部分是不了解闽台美食文化的。有的人吃过,但不了解这些美食的由来、典故。有的人略知一二。更有些人从来没吃过,甚至是排斥闽台小吃的。或者有些人“崇洋媚外”,认为闽台美食低俗,不入大雅之堂。那也就别说去了解它们了。此课题正是根据这一背景组成研究小组,展开研究。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旨在给学生一个整体的闽台的美食文化的概念,引导他们去正确思考闽台的美食文化,梳理厦门的美食文化知识。

(2)形成学生对厦门的美食文化的判断能力。

(3)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提高他们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3、研究方法:走访调查、搜集资料、小组讨论

4、指导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引导学生问卷调查及查阅资料应注意的问题。(2)教给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及心得体会。

5、活动过程(1)准备工作

①成立研究学习小组。协调分工。

②确定调查地点:图书室、资料室、网络教室、社会各种活动场所、家庭。③做好研究的物品准备。④和相关人员联系调查事宜。(2)实施研究

①小组成员到图书馆、资料室搜集有关厦门的美食文化资料。②小组成员利用假期进行问卷调查。

③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对的讨论和思考。

④小组成员共同品尝制作厦门的美食并进行讨论和研究。(3)整理、分析资料

(4)汇总材料、选择、整理。(5)撰写研究报告

从理论与实践等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并写出专题研究报告。

6、展示研究成果

举办闽台的美食文化研究报告交流会

下载小班化教育语文课堂文化构建研究结题报告 王能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班化教育语文课堂文化构建研究结题报告 王能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化课题结题报告 (3500字)

    《小班化教学背景下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结题报告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国外和国内的一......

    校园阅读文化构建的尝试与研究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校园阅读文化构建的尝试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主持人 临西县临西镇校区 王 影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在积极推进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文......

    高中生生涯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生生涯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自2006年1月份参与了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课题“高中生生涯教育研究”。自接题以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拨出了专项经费,成立了生涯发展教......

    动漫文化研究结题论文

    动漫文化研究结题论文 一、什么事动漫:“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 由于漫画本身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故事漫画的表现形式,将影视艺术融入漫画之中,使得漫画与动画更容易结......

    构建教师读书文化结题报告修改稿(杏林)

    《构建教师读书文化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杏林小学,2003年建校,10年来,学校高位快速发展,“快乐教育快乐成长”是学校鲜明的特色。但是,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三个不足的制约。一......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合集]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