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摘 要:混龄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力图从混龄教育的内涵出发,探析混龄教育对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亲社会行为技能,情感能力等社会性能力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混龄教育;幼儿;社会性发展
动物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无论哪个生物类种都是在与不同年龄同类的交往与活动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人类作为生物界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也是群体生活在一起的。好群是人的一种先天本能,孩子渴望与同伴在一起也是本能,是先天存在的。然而,在我国,独特的国情和生育政策带来了同伴群体缺失的问题。于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特有的问题。马卡连柯指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①研究也表明,由于多种因素,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交往的缺失,进而导致一些明显的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任性、依赖性强、胆小、自私及孤僻等。
如今,我国幼儿园的编班形式一直是严格地以年龄为依据的,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是相一致的。②尽管同龄班级中的孩子也是在一起的,也是集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与同伴和同伴群体交往的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同伴群体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但与自然同伴群体相比,同龄的混合显得过于单薄、牵强,同伴群体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2000年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主席、国际知名幼儿教育家柯蒂斯女士访问中国时,就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提出建议:如果能够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孩子们就能够互相帮助,使孩子在情感上和社会交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因此,在国内很多幼儿园中开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幼儿园中进行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混龄编班或者让不同年龄幼儿在一起,开展一些混龄活动。
一、混龄教育概述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的是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混龄群体教育相对于单一的同龄群体教育而言,增加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幼儿在与其他不同年龄的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其角色、位置、心理体验、沟通方式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从而给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挑战。
现代教育主张民主和平等,强调群体和合作,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总趋势。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改革的核心目标。混龄编班教育作为教育机构的一种组织形式,蕴涵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的。
二、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他人进行着这样那样的交往。交往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属于人的天性,即交往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基本需要。“就人的社会群体来说,人成长的自然生态就是‘大小长幼’之间的相处。”③因此,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交往的对象肯定不局限于处于同一年龄的人,个体在由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构成的社会关系中才可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这是人的发展,甚至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必需。幼儿也是如此。
1、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社会行为的基础,它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它以人和人的活动为对象,是对人和人行为的认知,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证明,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因而,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了解别人会有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从而会出现许多阻碍沟通交流的行为。而混龄群体教育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在同一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从而获得不同的角色意识。一方面年幼幼儿有强烈的与年长同伴交往的愿望,他们对年长同伴的观点、意愿、情感表现的非常敏感,他们能听从年长幼儿在交往过程对交往情景及规则的认识与判断;另一方面年长幼儿也很希望能与年幼同伴交往,因为他们可以在心理上得到强烈的“成人感”,满足自己被人肯定、被人承认的愿望,他们喜欢同伴的赞扬和追随。因此,在混龄同伴群体中,双方都能从积极快乐的角度认识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探究积极有效的交往方式。混龄群体教育中的这些潜在的因素都为儿童创设了一个小小的只属于他们的社会,让幼儿能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某些问题,这些都为他们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供了契机。
2、混龄教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帮助、合作、分享、谦让、对他人负责及良好的角色扮演等行为。研究表明,由于幼儿心理具有由被动向主动发展的特点,使得其亲社会行为的技能发展是一个熏陶、感染与模仿学习的过程。“儿童约有60%的亲社会性行为是来自同伴。”④因此,混龄同伴群体作为其生活的一个特定的环境,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实现提供了更有利的机会。因此,一些研究者指出:在一个有机会和被希望去帮助、照顾年幼儿童的文化环境里,孩子的亲社会性行为更容易获得发展和提高。
具体地讲,混龄编班教育首先能有效促进幼儿合作、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的发展。幼儿异龄同伴群体间,由于天然的年龄差异,年幼儿童更容易诱发年长儿童的友好意向。年长儿童在指导、帮助年幼同伴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他们帮助了别人,既得到年幼儿童的认同、羡慕和崇拜,又得到成人的赞扬和鼓励,这样会更加强化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而年幼幼儿在与年长同伴一起游戏与生活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得到了照顾和帮助,减少竞争压力给心理形成的冲击等。
其次,混龄编班教育还有利于幼儿角色扮演能力的发展。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会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选择,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幼儿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具有真正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而幼儿的混龄同伴群体如同社会的雏形,幼儿彼此之间如“兄弟姐妹”一样共同生活着,这无形间便扩大了幼儿的接触面,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角色体验的机会,使其角色承担能力和角色定位能力得以更好地发展。
3、混龄教育对幼儿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
情感能力是指个体对情感进行体验、交流和调控的能力。人类社会学表明,智力和情感是人特有的两项能力。而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它是社会个体在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与其它社会个体或团体的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相应地,社会个体对情感体验、交流与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交流中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现代社会,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竞争的加剧,社会带给人们的冲击性也更强烈,这就使得情感能力在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混龄群体相对于单一的同龄群体而言,增加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他们在交往中的角色、位置、心理体验、沟通方式的变化,使他们不得不不断地适应和接受角色的变化,这就给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挑战。因此,混龄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幼儿情感能力之间存在固有的、内在的契合性,它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的、与现实社会相似的但又与幼儿的承担能力相匹配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情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首先,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情感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情感体验是其它感情能力的基础,人的心灵只有具备了感受各种情感的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情感,其它的情感能力才有行为的对象。因此,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机会是十分重要的。在混龄群体交往中,幼儿除了能感受到自由的交往氛围外,较同龄群体交往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如年幼幼儿对年长幼儿的尊重、敬畏、钦佩、嫉妒;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的关怀、爱护、轻视等。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给幼儿带来更大的冲击,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混龄教育促进了幼儿情感交流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其集体意识。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精细,对个体间的合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团队合作、集体意识成为人的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然而,这种集体意识的基础是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力,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力,个体间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同情。混龄群体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对彼此差异性的尊重,学会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儿童认知冲突的发生,这就为儿童之间相互学习提供了条件,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情感交流的锻炼机会,以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第二篇:开展混龄活动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范文模版]
开展混龄活动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摘要:随着对混龄活动价值的认识,混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和认可,特别是在我国,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独生子女增多,她们的社会性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一点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我们通过在幼儿园内开展混龄活动的实践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幼儿们的亲社会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萌发;促进了幼儿的交往技能的提高。因此在园内让幼儿进行混龄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关键词:混龄活动
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是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目的在于让幼儿初步了解社会,为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社会品质,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及行为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会与人共同生活,具有自身特点的健康个体。
当今,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家长对幼儿关注较多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忽视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对幼儿园几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现在大部分孩子的课余时间都有安排去培训班,很少有时间和异龄的孩子接触,就算有些时间,现在的数码产品颇多,这些色彩鲜艳、动画形象生动的动画片、电脑游戏对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而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愿意、不伤健康,自己反倒图个清净。结果每个月只有46%的孩子会有机会和自己相差2岁以上(包括2岁)的异龄孩子相处1小时以上。严重影响了大部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任性、依赖、胆小、自私、孤僻、独立性差等,严重影响了独生子女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幼儿园集体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克服成长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当今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鉴于这点,我们幼儿园经过努力探索,寻求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途径,通过实践我们觉得开展混龄活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混龄活动的组织方法。
在我国以前的混龄班大多是由于条件有限、师资生源不足等现状而造成的一种无奈的举措和幼儿教育组织形式上的权宜之计。而我们开展的混龄活动就是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活动,让3——6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自己彼此合作、模仿、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大小孩子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赞赏、互相合作、共同进步、表现出真正的手足之情,让年长的孩子和年幼的孩子彼此之间形成沟通与和谐关系,实践证明,混龄活动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二、混龄活动的组织形式
现在幼儿园大都是采取同龄编班的制度,而我们的混龄活动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的组织方式,采用多形式,恰到好处的开展混龄活动。
(一)混龄户外活动。
在户外活动中采用全园开放式活动,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区域的活动,并准备丰富多彩的材料,如翘翘板,羊角球、高跷等,为幼儿确定大带小的对子。鼓励幼儿参加活动,幼儿有充分选择机会,为他们和异龄同伴的交往创造了条件。活动中体现出幼儿之间合作、交往、关心、谦让等的良好素质,锻炼了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能力。
(二)混龄区域活动。
在混龄活动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混龄区域活动,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如:语言区、生活区、娃娃家、美工区、益智区等,各个区域里都准备好各种成品、半成品、废旧物品等,完全打破以班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到活动区去活动,自然地交往合作,大胆尝试,相互帮助,亲密无间。
(三)混龄跨班活动
我们可以不定期的开展跨班活动,如开学初,大班幼儿到小班的大带小活动,又如体育游戏“运西瓜”、科学活动“连一连”、艺术活动“我们的地球”等等,从而加强了大带小,小促大的能力,是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探索,共同进步。多种形式的混龄活动同样也使全园班级、教师、幼儿之间的关系和谐,增加彼此的团队精神
(四)混龄自由活动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保证幼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可老师们通常为了统一管理很少有让孩子自由活动的机会,我们是给每个孩子一个大带小的任务,让孩子自由地去完成这个任务,比如到小班带弟弟妹妹们看书、散步、玩玩具等等,在孩子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孩子是自由的,他们有自己想去的地方,有自己喜欢方式。等孩子完成任务时,可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个过程。
三、开展混龄活动的效果
(一)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亲社会力的发展
亲社会力时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能力,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等。1~2岁的幼儿就表现出了亲社会行为的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亲社会性不断发展。如何抓住这个不断发展的关键期,就取决于幼儿的交往环境。混龄的活动就是提供了一种让孩子能和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环境。混龄交往能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为同伴交往需要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亲社会行为。就像在进行跨班混龄活动时,一些平时比较孤僻、交往能力差的大班幼儿,老师会经常提醒他们:我们是大孩子了,要学会照顾弟弟妹妹了。所以在混龄活动中,这些大孩子面对比自己小的孩子,他们也愿意和他们分享他的玩具、食物,更愿意在冲突的时候谦让他们。这样的良好的交往总是能促成交往,使之反射到幼儿的内部行为模式中,转化为一种稳定的能力,从而建立了一种良性的循环,促进了幼儿的亲社会力的发展。
(二)、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使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所以在通过大带小的混龄活动,我们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树立了自信心。
案例:中班的萱萱是个不怎么起眼的孩子,她胆小、却有一定的表现欲。每次请她为同伴表演节目时总是扭扭拧拧,缩手缩脚的,而且表演中途中时常会停下来,望望老师,抓抓头发,表现地十分没有信心。后来萱萱在混龄自由活动中有机会和两个小班的孩子一起玩,老师特地吩咐,你是个能干的大姐姐,要做好榜样,要当弟弟妹妹的小老师。她也非常认真地和我点点头。起先当萱萱和弟弟妹妹们玩时,时常把自己熟悉的儿歌教给弟弟妹妹。但当她发现时有人在看她时,就显示出不自信的表情并不自主地低头、小声。这时老师总是给予眼神或动作上的肯定,有时就干脆离开,让萱萱有自由发挥的机会,经过了多次的带小班幼儿的活动后,我能听到萱萱大声地教弟弟妹妹一字一句地念儿歌,十分有责任心,会照顾弟弟妹妹,为他们拿毛巾、穿鞋子;会教他们画画、唱歌、跳舞,胆量和能力得到飞跃性提高。可见,萱萱在和弟弟妹妹的交往中,不仅促进了她自身社会性的发展,而且还树立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时那两个小班的孩子也有了很大进步,虽然他们都会不自觉去学姐姐的样子,学她跳舞,学她念儿歌,并且语言能力明显比同年龄幼儿好了很多。他们在和姐姐的交谈中学会了使用连词,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姐姐那学到的小本领能向姐姐的一样大胆地在班级表演给同伴们看,在幼儿园遇到比自己小的孩子时像姐姐呵护他们一样去帮助,爱护他们。
(三)、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萌发
区域混龄活动中,大孩子具有真实身份的哥哥姐姐清楚地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要求,主协承担应尽的义务与职责。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幼儿会自我控制,克制自己的感情、约束自己的言语、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在大带小的活动情境能克服幼儿行为中的冲动性,对幼儿的活动动机具有支持作用,能较好地促进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萌发。
案例:开学了,大班的孩子变成幼儿园里最大的孩子,每一件事情都想自己去尝试,甚至会模仿大人说话的口气。
有一天,当大班的孩子正在区域活动,一群小班的孩子散步来了,只见几个哭鼻子的孩子专注地看着“医生”“护士”在看病打针,这时小班的孩子被游戏吸引,而大班的孩子看见自己有“施展”自己本事的机会,就会越发地投入。这时我就请小班的弟弟妹妹参与到大班的区域活动中去。在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平时爱捣乱的谢同舟也当起了一名很不错的哥哥,拉着妹妹的手,带妹妹去娃娃家里做客,而且很有礼貌地和主人问好、交谈、吃饭,这是平时很少看到的情景。活动结束时,大班的孩子还教小班的孩子如何整理各种材料,那天的区域角格外地整齐。这使我感受到了在混龄活动中,孩子们格外地懂事,混龄活动给了他们一个更加丰富的自主、自律的环境。
(五)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关爱情感的发展
关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道德,它是我们要着力培养的一种良好品德。幼儿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情感的感染作用大,可塑性较强。如果来我们能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不失时机地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关爱情感的培养,就会使幼儿形成比较稳定的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我们的户外混龄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幼儿的需要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各有千秋。当我们采用以大带小的方式组织的幼儿的户外活动时,幼儿在这样能力悬殊的情况下,大孩子不自觉地就学会了关爱比自己能力差的孩子,而能力差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学会了关爱身边的人了,因为他们也曾被这样关爱过。
案例:大班的孩子明明来到幼儿园看见同伴老师们再操场上进行运球的比赛,高兴极了,放下书包就冲了过去,因为这是他的强项,他最喜欢得第一的感觉了,可这时小班的弟弟妹妹也来了,我们要进行大带小的混龄户外活动了,明明和一位叫阳阳的小班弟弟是一组,当老师的哨子一响,明明着急地冲了出去,小弟弟摔倒了,明明看着对手超过了自己,着急啊,可这时老师看到明明的脸上更多的是担心,他连忙扶起小弟弟,关心地问:“弟弟有没有摔疼,哥哥不好,哥哥应该慢点的。”看着明明关切的样子,活像一个小大人,老师欣慰地笑了,在这样的户外活动中,大孩子甚至会愿意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从帮助小孩子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孩子在环境中看到较大孩子的表现时,会期待自己能赶快长大,并视长大为一件光荣的事。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能力帮助他人,就成为长大的象征,而这样的孩子经常成为孩子崇拜的对象。在以后的户外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较大的孩子或能力较好的孩子,会主动关爱照顾较弱的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相处不再是恶性的竞争,而是较多的相互支持,创设了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在混龄活动中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活动,不仅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更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其实混龄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许远不止于此,因为在混龄中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自然地教育生态环境,不同年龄的幼儿都能在期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的空间。至于如何能更好地发挥和挖掘其优势,掌握列适宜其发展的程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房阳阳.对幼儿园混龄教学的思考【J】幼儿教育
2004(4)12~13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89 [3]张虹.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混龄教育【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3(11)[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9)
第三篇:幼儿园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摘 要:作为同龄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混龄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我们应该鼓励不同年龄间的幼儿进行相互交往,并让他们从中受益。
关键词: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12-01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然而同龄编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因较少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等。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因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姊妹,而导致异龄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又不能弥补这种缺失和不足,从而会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某些潜在的不利影响。
作为同龄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混龄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同时,在幼儿园实际的教育组织中,同龄交往与异龄交往也应该是共生共存的,两者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年龄混和的情况下,与自己年长或年幼者的友谊并不会取代同龄人间的友谊,反而是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补充同龄人间的交往。”因此,当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混龄教育的尝试,如“部分混龄”和“间断性混龄”,试图补偿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种缺憾。
一、开展全园混龄合作区域化学习活动
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开展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适应不同儿童个性需要发展水平的教育形式,根据本园的特点,我园设置多个专项活动室,如围绕生活活动内容,设置超市、建构室、美食城、蛋糕坊、图书阅读室等,围绕科学常识内容,设置科学发现室,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表现出创新意识,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新型的、趣味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条件。
二、开展混龄主题活动、节日活动
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如民间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具有纪念意义的三八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主要渠道。亲子活动,是家长和孩子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表演混龄游戏,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参加游戏,充分地展现孩子们的才华和家长们的关心。
三、混龄教育的社区延伸
家长对混龄教育中有利于独生子女的成长优势有更深的理解,对混龄教育充满信心。有效地配合幼儿园的混龄教育,让孩子们在幼儿园结交的兄弟姐妹得到家长的认可,节假日家长相互邀请相互作客,结伴去社区、郊外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在社区宣传栏里定期展示混龄教育的成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教师、幼儿、家长之间产生互动的教育功能,从而营造出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幼儿园影响一个社区的教育氛围。
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混龄活动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时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会让成人吃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不断提高。不同年?g的同伴群体已经很自然地成为了一种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孩子不仅能巩固并重新思考已有的经验,而且还能发展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混龄活动培养幼儿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的良好品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开展混龄活动不仅能提供给孩子相互交往的机会,而且还能解决同龄儿童间的冲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混龄编班,幼儿的年龄不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他们进行交谈时,彼此就能注意倾听,弟弟妹妹很自然地能接受哥哥姐姐的建议,他们尊重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借助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做起 “小老师”。异龄儿童之间共同生活、交往、游戏是其社会学习的良好途径。
3、利用混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意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异龄孩子之间的交往合作成为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混龄活动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首先,能力强的大龄孩子用自己的学习顺序、学习方法,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语言用心地教弟弟妹妹,担任着领导角色,对自己充满信心;其次,能力弱的大龄孩子和小龄孩子在一起,仍然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至于对自己灰心,维护了自尊;第三,能力强的小组孩子能和大组孩子一起活动,能解决原来“吃不饱”的现象,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认为自己有时可以超过哥哥姐姐,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第四,能力弱的小组孩子在大组孩子的细心帮助下,没有太大的压力,放松地看和学,反而轻松地掌握了一些技能技巧,掌握了游戏方法,他们在爱和关怀的氛围中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五、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1、提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与反思能力
开展“混龄教育”研究,需要教师及时观察捕捉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同一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并及时给予幼儿以指导和帮助,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反思预成课程中的不足,并适时调整计划,生成相关的新的课程内容,教师们生成新课程的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2、教师提供、把握材料能力的提高
混龄教育中区域化游戏活动是较能体现混龄特点的学习形式之一,而以往投放活动材料、设置活动区域都是以教师为主,实施混龄教育以后,教师们能及时观察到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提供所需要的材料,并及时高速和生成新的材料体系,使活动能不断生成新的内容,不断延伸下去,同时材料提供的层次性、多样性、操作性也日趋科学合理。
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它们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以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儿童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我们应该鼓励不同年龄间的幼儿进行相互交往,并让他们从中受益。
第四篇: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混龄教育是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放在一起进行教育的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教育中采取的一种新形式。在我国,它通常被看成是同龄教育的补充和点缀,很多人并未充分认识到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很多研究者都曾对混龄教育的概念进行过阐述。目前我们一般把混龄教育定义为:混龄教育就是将3-6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级里共同生活,让他们彼此合作和模仿学习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针对同龄教育提出的,打破了过去以幼儿的年龄为界限的组织形式。
近年来,随着蒙台梭利混龄教育理念的引入和实践,在我国形成强大影响力,人们开始认识到混龄教育的优势,引发了一些对混龄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重视混龄教育,开设了混龄班。那么,混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影响的分析:
幼儿园混龄教育现已成为研究不同年龄幼儿在同一环境下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的开展对幼儿身心发展,特别是提供更多的情感学习和体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高认知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意义。
(一)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有利影响 1.混龄教育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1)促进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从80年代初开始,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由于享受着较为丰裕的物质生活以及父母、长辈过多的关爱,滋生了诸如“骄娇二气”、“孤独症”等有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因素。而混龄教育使一个班里既有做大哥哥大姐姐的,也有做小弟弟小妹妹的。大哥哥大姐姐在生活和活动中照顾、帮助小弟弟小妹妹,时时处处做他们的榜样;小弟弟小妹妹在关怀、友爱中学习各种知识和生活技能。在这样的班级里,孩子们以大带小、以强帮弱,充分享受着做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乐趣,抵制着“一孩”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弥补独生子女与不同年龄孩子交往的不足,更多地满足孩子的交往需要,在“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里愉快地生活和学习。
(2)发展亲社会性行为,学会与人共处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利他行为等。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幼儿与人共处的品质是幼儿在实际生活情境的熏陶下,在实际生
活的体验与积累中逐渐发展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逐渐体会到交往的乐趣,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及由此而受到的鼓励,就会逐渐形成一些与人共处的社会品质。
2.混龄教育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
混龄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作用,源自幼儿与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同伴互动而产生的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有助于缺乏经验的幼儿模仿有经验的幼儿,并内化为新经验。假如班级里有两个儿童为完成同一任务而合作,其中一个理解力强,另一个理解力弱。他们之间出现争辩时,理解力差的儿童就有可能从理解力强的儿童那里得到启发。混龄教育使儿童接触到不同年龄、经验和个性的同伴,这些儿童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起作用,从而促进了彼此的认知发展。
3.混龄教育能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1)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
如前所述,混龄教育是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同在一起教育,孩子之间存在着年龄、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令每一个孩子在这个群体中拥有了区别于以往的角色,不得不面对较复杂的关系环境;同时又由于混龄教育群体的动态变化,这些角色又会随之发生变化,即幼儿从小组成长到大组之间纵向身份的变化。这个新的、运动变化着的角色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这是单一年龄组所缺少的。例如在单一班中,幼儿的角色相对单一,一般地他只是老师的学生、其他幼儿的同龄伙伴;而在混龄班中,他是老师的学生,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或同龄伙伴。作为同时拥有这些身份的角色,他的感受远比在同一年龄复杂,他既可能从年长者那里得到关怀,又可能受到压抑;既可能从年幼者那里得到钦佩,又可能得到妒忌怀疑等等,他本身也会随着自己的成长体会到年幼、年长者所有的感受。这个横向和纵向的交织,使幼儿在幼儿园的三年的情感体验机会大大增多。
(2)混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情感交流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 混龄教育对情感交流能力发展和集体意识的培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为幼儿构造了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班级里幼儿与其他幼儿的情感交流不是在单一层面上的,而是多角度的。如某一幼儿,不仅要与同一年龄面上的幼儿交流,还要与其他不同的两个年龄层面的幼儿交流,三个年龄层面幼儿的能力、经验、情感体验都因年龄的差异而明显不同,因此他的交流方式与难易程度将明显不同于只与同一年龄层面幼儿的交流。例如,青州市直机关幼儿园普通班的一个小朋友从同龄中班转到混龄班中,刚到混龄班时,不善言谈的他只与几个同龄人玩得较好,而较少与年长、年幼者交往,但由于他们又同处于一个集体,不可避免地在活动中发生联系。因此在最初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地发生情感上的交流,这样逐渐增强了幼儿的情感交流能力,在交流中促使幼儿学会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会理解别人,并以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别人或从别人处获得精神鼓励,从而为集体意识的建立与发展打下基础。
(3)混龄教育能提高幼儿的情感调控能力,有利于幼儿优良品质的形成
混龄教育能给幼儿带来与不同年龄层次的情感交流的机会,对小年龄幼儿而言,大年龄幼儿正面的行为对其可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通过与大龄幼儿交流,可在榜样的感染下克服自己的消极情感。而对大年龄幼儿而言,由于面对小年龄幼儿他具有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有做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因此,他们会自觉地展示自己作为哥哥姐姐的一面,克服自己的任性。这种向榜样学习及为做好榜样而对自己的调整,在反复的实践下,就会转化为幼儿对自己的情感调控能力。这样通过赋予孩子新的身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令他们在以这些身份进行情感交流时限制了他们任性的范围,同时又引导他们自觉进行情感调控。
(二)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不利影响
如前所述,混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混龄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研究实践方面有所欠缺,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混龄教育的不利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混龄活动开展不当容易影响幼儿发展
混龄班内的儿童年龄各不相同,因此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大年龄的幼儿能很快掌握,而小年龄幼儿还需更多的时间才能掌握,这样就容易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例如,有的教育活动在同龄班中只需要一个单位时间,而在混龄班的分组活动中,却需用几个单位时间才能完成,组织不好很容易造成部分幼儿的无所事事,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另外,混龄活动也易使小年龄幼儿自信心的树立受挫。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某些年龄大的、表现欲望强的幼儿在进行活动时总是特别积极,而年龄小的孩子由于受知识、经验等的限制,某些东西理解不了,看着其他孩子都想出来了,自己却不会,而使其自信心受挫,对某些孩子的发展可能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老师须仔细观察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因人而异的进行教育,使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发展。
2.师资问题
由于在混龄教育中年龄的差异以及个体差异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同的年龄组合在不同的活动中,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高水平的教育艺术等,对教师显得尤为重要。而混龄教育在我国还是个全新的教育模式,能胜任混龄教育模式的老师还很缺乏,教师水平如果达不到,对混龄教育活动的理解出现偏差,极可能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师资问题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3.受欺负问题
年龄大的孩子如果要谦让,感觉有点“不公平”,而年龄小的孩子如果吃了亏,就更觉得接受不了。另外,有些个别刚到混龄班的小朋友,原本是很活跃、大胆的,但由于集体中有了比自己大、更厉害的小朋友,以至于显得有点胆小、畏惧、不敢表现。再如:日常生活中老师一般较多的关心和帮助年龄偏小、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以至于一时之间他们成为大家的关注对象。一段时间后,有些小朋友的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告知:“班上有位大姐姐时常欺负他,还说不喜欢他。”老师和那位小朋友交谈后,了解到,由于大家注意力太集中在某位小朋友身上时,会让个别孩子感觉自己好像被忽视,而对那位小朋友产生距离感甚至嫉妒的情感体验,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利影响。
混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合在一起活动,其最大特点就是“儿童教育儿童”。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它给了我们全新的探索及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混龄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发掘出更多混龄教育的价值,积极探索实践混龄教育的经验。(董萌萌 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刘文,魏玉枝.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型人格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0,8 [2]李玉峰.国外儿童混龄教育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09,7 [3]余红梅.混龄教育的实践价值与所面临的挑战.咸宁学院学报,2007,10 [4]林泳海,刘名卓.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5]王春燕.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独特作用[J].研究与探索,2005,7,8 [6]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J].幼儿教育,2006,2 [7]王晓芬,刘晶波.论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11 [8]黄俏乐.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J].华章,2009第4期 [9]王滨.对混龄教育的几点认识[J].幼儿教育,2004,12 [10]刘永明.幼儿混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安师范大学,2002,9
第五篇:以混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最终版)
以混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及行为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生活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健康个体。简言之,社会性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
1979年6月,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奖励只生一个孩子。这标志着中国人口中一个特殊群体---现代独生子女的诞生。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教育也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任性、依赖性强、胆小、自私及孤僻等,严重危害了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克服成长中的不良方面、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是当今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重要任务。
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薄弱环节也是制定社会性教育目标的依据,它体现了社会性教育的现实意义。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与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全面培养时,应该突出一下几个方面的教育:让幼儿学会理解、关心他人。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旺盛的兴趣和自信心。
我幼儿园在2000年开辟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混龄教育,就是将年龄在3到6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前的混龄班大多是由于条件有限、师资生源不足等现状而造成的一种无奈的举措和幼儿教育组织形式上的权宜之计。今天,我们却是针对现代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幼儿无兄弟姐妹的现状,思考试图通过混合的组织方式,为幼儿提供一个近似家庭组织方式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开辟的研究和尝试。
试验班开设到现在近两年了,我们对混龄教育倾注极大的关注,以下我就在混龄班级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混龄班中幼儿们的亲社会力的发展:孩子学会了合作、分享、同情、助人和宽容
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例如,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秩序性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关键期,5岁是幼儿由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我们抓住了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适当的环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伴交往能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为同伴交往需要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亲社会行为。调查表明:约有60%的亲社会行为来自同龄人。幼儿心理发展由被动到主动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熏陶、感染与模仿学习的结果。幼儿期心理发展是逐渐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最初完全无意的本能反射到心理活动的自觉提高,经过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主要是通过实际生活的熏陶和生活经验的无意体验与积累而促进社会性发展的。
混龄的教育模式就是提供了一种让孩子能和不同的孩子交往环境。在平时的生活中,因为幼小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老师经常会比较关注他们的生活,并教育大孩子要照顾他们,面对比自己小的孩子,大孩子则更愿意和他们分享他的玩具、食物。更愿意在有冲突的时候谦让他们。
有人做过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助人观念发展有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在混龄班中,大小幼儿能力相差大,大的幼儿能力强,小的幼儿能力弱,我们利用这种特点,有意识地编排吃饭和睡觉的位臵,开展“大帮小”的活动,充分发挥大孩子的能力,也让能力弱的小孩子得到帮助,如:将班级的孩子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都有大有小,每周评出一个优秀组,奖励每人一朵小红花,一个组为一个整体。这样,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大孩子很自然地关注组中小孩子的表现,如吃饭时,大孩子会不断地推促小孩子要专心吃饭,小的吃得满地满桌子他们也不生气,帮忙擦桌子,甚至喂他们吃;在午睡时,帮忙叠被子,穿衣服等;在其他混合的活动中,较大的幼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带领着弟弟、妹妹,照顾他们玩好,走好。使得较小的幼儿能体验到被人照顾的情感,看到较大孩子所做的榜样。促进了他们亲社会性的发展。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也能通过帮助小年龄儿童,获得快乐的体验。研究发现,同伴教学对扮演教育者的儿童有正向的影响,他们也慢慢地开始具备了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这样的一种生活环境中的孩子慢慢的学会了帮助别人、宽容别人。
共处分享是幼儿重要的社会品质,这一品质的获得不是成人教的结果,而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同伴交往)体验、模仿来的。幼儿体验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感到与人交往是快乐的,在交往中与他人分享,并为此得到过积极强化(即鼓励、夸奖和愉悦的体验),或者由于强化,而逐渐模仿形成的。有一次,上舞蹈课,我们把活动室的桌椅搬开,腾出一块很大的地方,难得在班级上有这样的宽阔的场地,孩子们都很兴奋。在课上完了的时候,我们休息5分钟,这时候,我看到班上一个组的共16个孩子,自发地组成一个圈,中间蹲着两个孩子当荷花,玩起“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游戏来。围圈的孩子拉着手不停的转圈,一边转一边说:“荷花,荷花几月开?”,蹲着的孩子答:“一月开。”,转圈的孩子又问:“荷花,荷花几月开?”,蹲着的孩子答:“二月不开三月开。”孩子们一直问、答,到真正荷花开的月份蹲着当荷花的孩子就跑起来抓转圈的孩子,被抓到的孩子就蹲圈子中间当荷花,游戏重新开始。他们一边说,一边笑,一边跑,有时候手拉脱了又接上去,有时候怕被抓住想先逃脱,放了拉着同伴的手自己又拉回来。游戏不断地重复着,在游戏中,我一直在旁观,感染着他们快乐的气氛,可并没有参与他们。只是发表意见说好像荷花不是4月开的啊,他们就将开的月份改为7月。我发现在16个孩子中,有3个跑开自己到一边玩去了,有一个孩子在旁边按着说话的节奏拍掌,剩余的12个孩子都参与到游戏中来了,他们没有谁来当领导去组织他们,只是自发地去玩,在我组织下一个活动让他们停下来的时候,我看看时间,他们已经玩了10分钟了。这只是一件小事,我却深深地被他们所具有的良好的合作性所感动,就算是大人,有组织有领导地12个人一起玩游戏也不一定能像他们一样每个人都玩得那样开心。
混龄班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孩子能理解别人、控制自己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既受物质财富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的影响,也受自然地域,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生活着、活动着、交往着,逐渐掌握一定的风俗习惯,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由自然人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社会的、文化的、理性的人。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必然受其影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而冲动性时幼儿行为的主要特点,他们的行为通常缺乏思考。所以,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功能,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正如谢军研究所指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整个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儿童的社会性与自我控制能力是相铺相成的。”
从总体上看,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且这种发展的关键年龄明显在3~5岁之间。3岁的幼儿其大脑皮质抑制机能尚未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因此,表现位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逐渐完善起来,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同时,随着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行为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逐渐深入,这就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另外,随着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的延长,一些外在的教育因素、强化手段和训练也使得幼儿对行为规则的理解不断深入,逐渐内化,形成一种自觉的规则意识,进而来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行为与规则的统一。
1.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因为幼儿认知的局限,很多大道理无法理解,所以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仅要提高幼儿社会认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从培养习惯入手,习惯成自然,长期地、经常地去作,就会形成动力定型,幼儿就能够学会良好的社会规范。Bandura等人研究了社会模仿对儿童自控能力的影响以及环境教养等因素对儿童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影响。阿特伍德(Atwood)等人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学习理论中认为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控行为的一个突出决定的因素的观点。他们都肯定了榜样是影响幼儿自控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混龄班级中,在幼儿园里已经形成一定行为规范的大孩子就是小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的较小的孩子。所以,我们在平时注意利用大孩子的榜样功能,让他们从小事上做好。例如;“吃饭前要洗手”、“吃完饭要漱口”,“脱衣服要整齐地叠好放在一边”“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要用打人来解决。”等,长期地作,这些良好地社会规范行为就形成了。
在新生入园时,刚刚走进幼儿园,孩子们都要有一段适应时期,同龄小班来的都是新生,孩子们在离开父母的伤感情绪中相互影响,在开学的前一两周,常常是哭声一片。而混龄班中只有一部分是新生,其他都是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的老生,新生常被老生愉快的情绪所感染,而且得到他们的照顾,很快就适应了园内的生活。如去年我们班上的新生中共近十个只有两个孩子在哭,都是在第三天就不哭了,能愉快地来园。
在一次家访中,Willy家长提到,Willy好动,在上幼儿园前经常与人产生矛盾,不管是比他大还是比他小,谁惹到他了,他就不高兴,照打不误,孩子上了幼儿园,她一直担心他在幼儿园会不会整天跟人打架。Willy到我班近一年了,她惊奇地发现,这类现象竟有所减少,对比他大的孩子他已经有所顾忌,对比他小的孩子也不会轻易去欺负别人。由家长所说的这现象,我们思考和观察了良久,可以说这个孩子的行为的改变和在混龄班级中与不同年龄的孩子接触有着莫大的关系。在班级的小社会中,面对班级中的比自己大的强群体,他算他有什么不满或和别人发生纠纷,他不敢轻易动武,因为他感到了对方的强大,如果打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在保护自己的潜意识下,他学会了克制自己,寻求帮助,去报告老师。而面对比他小的孩子,在平时耳染目睹大家对幼儿孩子的照顾和保护影响下,在老师不断的教育下,他也学会了控制自己。而且,小孩子没有还手之力,换来的可能是别人的哭泣和老师的再教育。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更容易发展孩子的自控能力。
混龄教育,我们就是让孩子在我们可以控制的小范围内更多地去接触社会,适应社会。
2.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社会舞台中的不同角色,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按着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选择,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位的社会规则。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角色扮演使幼儿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尚无法真正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生活,但在社会性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去让幼儿模拟社会生活,预演一些角色,使幼儿在扮演中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我们班级中,孩子最喜欢做的就是角色游戏,他们将他们所看过的喜欢的角色都往自己的头上套,“我来当妈妈”“我来当爸爸”“我是阿拉丁”“我要当Jasmine”。他们不用角色分配而发愁,因为总有适合的孩子去担当需要的角色,大的乐于指挥小的,小的喜欢听大的。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与别人的比较和沟通,在角色扮演中,他们通过概括他人的观点,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将社会要求与社会模式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纳入自我概念中,他们在趣味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这样幼儿就会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控能力。
而且在混龄班级中,一个儿童在混龄班中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地学习“强者”,发展到成为“强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他们的心理、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角色的转换中,他们能更好地体验别人的感受,更好的理解别人,控制自己。混龄教育为儿童的这种角色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得儿童的身心同步发展。
混龄班中幼儿自信心的发展:适合的环境令孩子信心大增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影响人的整个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体力还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的支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使依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所以说,幼儿教育的工作就是要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我们混龄班在教具的设臵中:注意面向全体,并能依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在每个操作中,都从易到难的分几种不同程度、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准备不同材料,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幼儿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多的自主权,能得到自我选择和决策的权利,高水平的小班年龄组的孩子可以操作中班年龄组的材料,低水平的大班孩子可以操作中班年龄组的材料。通过让他们做适合于他们自己水平的活动。他们可以体验到坚持克服困难实现目的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产生积极愉快情感体验,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他们自信心就得到了增强。
刚开实验班时,有个别幼儿性格内向,不喜与人交往,如Lee,他平时就显得比较腼腆,平时就是问一句答一句,在上课是总是信心不足,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就算老师提问,也是不敢回答。而Kevin,她是个好学聪明的孩子,可惜也是不爱表现自己,有一次她妈妈告诉我们,她学了一段舞蹈,很喜欢跳,在妈妈洗澡的时候,她就自己在客厅里自唱自跳,很得意的样子,等妈妈出来了,让她再跳一次给妈妈看一看,她又害羞了,不敢跳。他们两都存在自信心不足,原来他们原来的班级中,有好多其他比他们出色的同龄人,所以他们就算很努力,也只能到班级的中游,周围的人的期望使他们承受的压力很大,越发不敢表现。而在混龄孩子当中,有比他更小的孩子,有孩子比他能力更弱,在面对比自己更弱的群体里,整个人的状态就大不一样了,人变的开朗和和松弛,压力减少了,兴趣反而大增,范围也更广,变得越来越乐与表现自己,越来越相信自己的能力了。Lee的建构能力好,他带着一些比他小孩子和他一起建构,和他们一起构建一座大王宫。Kevin就特别有爱心,她关心幼小的孩子,教他们做游戏,喂他们吃饭,我们慢慢地发现他们从内向变为开朗,从害羞变得乐于表现。现在在上课时,他们很积极的举手发言,生活上处处带领着小的孩子。Lee还会主动问:“谁喜欢听弹琴?我弹琴给你们听。”Kevin就当众表演她的蛇舞。谁能想象这就是以前那两个腼腆、害羞的孩子呢。像这样变化的孩子在我们班上不止一个。所以说,合适的环境会令孩子信心大增。
混龄是不是真的更利于孩子的发展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
首先,我们了解到,儿童更喜欢和自己年纪有差距的孩子玩。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儿童更乐意与异龄的儿童交往,埃利斯等人(Ellis et al, 1981)对436名1~12岁儿童在家里的活动和在街道活动进行了观察,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儿童与成人、同龄人和其他年龄相差1岁以上的儿童之间的交往活动,结果发现: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持续减少,而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则持续增加。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儿童交往的同伴中,他们与年龄有差异的儿童交往比同龄人交往更加频繁。(见表1)
混龄和同龄的编班,哪一种模式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更有优势?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两个测试,一个是发放一份有40个问题的问卷让家长填写。拿回数据后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因子分析,将社会性发展分成4大因子:亲社会行为、自我意识、情绪和依恋。得表2:
从图表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混龄班的孩子比普通班的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更具优势,发展也比较平均,虽然从数据中的Sig值中我们看不出混龄班和普通班有明显的差别,但我们可以肯定,他们的差异是存在的。
另一个是测试是,在孩子自由选择操作材料时,对每个孩子观察一分钟,根据操作定义,分为6类包括:无所事事、旁观、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这6种活动类型分别代表了小朋友不同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合作游戏是代表其社会性发展的最高形式。测试时,判断每个幼儿当时从事何类活动,记录入表,整理后得表3:
在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普通班的小朋友教实验班的小朋友多倾向于喜欢单独游戏,而实验班的小朋友愿意玩合作游戏的百分比教普通班的要多。
另外,我们要看到,混龄班级中存在异龄孩子,他们和可以和他们不同年龄的人去交往,在此同时,他们也有同龄的人一起生活。所以他们是既有同龄的互动学习,也有异龄的相互促进。所以他们在和人交往中比同龄编班的孩子更具层次性。
当然,混龄编班也有其实施的困难,由于各年龄层次不同,需求不一样,教育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对3~4岁的幼儿的教育往往集中在自理能力的培养与生活照顾情感需求等方面,4~5岁则更多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游戏规则的维护与遵守纪律,同伴关系、游戏时冲突解决等方面,面对5~6岁的幼儿,则往往表现对知识的质疑,对新事物的好奇及游戏冲突的解决方面。这需要老师既要照顾到全体,也要满足具体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设臵适合各种层次需求的游戏与课程。这些方面,在国内的幼儿教育领域里,几乎是空白的,需要我们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研究与挖掘。
通过两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混龄教育模式是有着它独特的优势的,而且,在操作上也是可行的。以上所罗列的只是本人在实施混龄教育中感触较深的几个点,其实混龄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许远不止于此,在其他的领域如认知、健康等方面或者也有它特定的优点。至于如何能更好地发挥和挖掘其优势,掌握更适宜其运作的程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走出一条能适合幼儿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书籍:
1.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00年9月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1999年8月 3.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1997年12月
4.E?D?斯米诺娃?T?B?古斯科娃:《学龄前儿童与同龄人交往的研究》,《国际社会快报》,1988年11期 5.[日]高桥环:《幼儿自信心形成》,王小英译,《幼儿教育》(杭州),1986年7期。6.Haring,Norries,G,Reply to Fagen Long Self Control Curriculum.Behavioral Kisorders;1979.Feb.Vol.4(2)92~94.7.王振宇等:《儿童社会化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45~177页。8.谢军:《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4期。页:7 9.孟昭兰:《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心理学报》,1984年3期。